《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3-09-11 10:21:1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优选】《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优选】《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

  暑假里,我读了李镇西《爱心与教育》一书以后,感触很深。对教师工作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其实,他这本书本身就是用爱心来写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李镇西向我们表达了一个基本的信念就是,爱,不等于教育,但是,教育,永远不可能离开爱!是的,你没有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但你有一往情深的“爱心”,你就会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坐别人不愿坐的“冷板凳”,苦读苦练,日积月累,终成大器。魏书生只有初中文凭的情况,但他却登上当代中国教育界巅峰,是对教育事业的“爱”使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李镇西用他的爱心创造了他的教育辉煌,成为中国教师的杰出的.代表。

  你的学生中也许没有天才,没有一看就聪明过人的孩子,没有英俊少年,有的是表现平平、看不出多大“出息”的一群少年儿童,甚至是一班“调皮大王”、顽劣不化的“主儿”,是一考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差生……但你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执着期待,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律已精神,有“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性认识,一句话,有非凡的爱心,你同样可以把差生要到自己班级,在转化和促成方面写下了一篇篇瑰丽的教育诗章;孙维刚在名不见经传的北京二十二中为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输送了许多新生,同样是充盈胸间、激情荡怀的“爱”让他体尝与领略到教育的美丽和幸福;你的学校也许没有气势磅礴的教学大楼,没有让莘莘学子足不出户就可以神游天下的互联网,甚至没有像样的课桌课椅,但你有“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有“黄土高坡也能长出参天大树”的充分信心,有“鸡窝里也能飞出金凤凰”的梦想,你就会迎难而上,变不利为有利,造就一个个敢于放眼天下、胸怀全球的际化的现代中国人。

  我曾经对本地区的教育进行过考察,结果发现,一方面为他们的经济贫困、文化落后而揪心,另一方面,也为那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教育人的可贵精神而骄傲,是的,爱心让他们也拥有了一份独特的风景。

  教育的爱心是空气,是阳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粮……你可以把它比喻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绝不过份。所以,有教育家曾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

  每每问自己,我要做一个怎样的老师呢?我想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之后,我心中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做一个爱学生的老师,做一个富有童心,心中充满爱的老师。

  李老师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其实现在的社会何尝不需要有爱心的老师呢?每次和家长交流,已不多是以前家长所要求的严厉与管束,更多的家长现在会说,希望这位老师是我孩子喜欢的老师,是教育有方,态度和蔼可亲,能正确引导孩子的老师,是能够让孩子愉快学习,经常能搞些活动来丰富孩子生活的`老师,或是能让孩子有一些锻炼的机会,提高能力的老师。总之是一位拥有爱心和童心的好老师,让孩子能在他的教育下快乐成长的老师。听听要求还真不少,而且还很高。不过这话一点也不假,作为每个孩子的家长,都是这么想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遇到一位好老师,让孩子在他的引领下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位家长同时是一位老师,扪心自问,我是一位好老师吗?这个问题总是引起我的思考,工作认真负责,钻研教材,备课一丝不苟,上课认真投入,批改作业认真及时,这样充其量是个合格的老师。而在大家心中一致的好老师,我想做到这些肯定是不够的。就如上面所说的,做一个有爱心和有童心的老师,是多么难能可贵,也是所有孩子和所有家长都期盼的,也正是老师最难做的。

  “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李老师的这些话不正是诠释了素质教育的真谛吗?不正是告诉我们童心和爱心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两把金钥匙吗?

  一位被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只有具备了童心,才会理解学生看似幼稚的言行,珍惜学生的奇思妙想;知道了具备一颗爱心,才能宽容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误,耐心对待学生千百次的发问。“老师的尊严都是学生给的。” 细细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很可爱,都值得用我们的心去爱。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

  我利用几个星期细细读了这本书,文中滋味沁人心脾,觉得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我受益匪浅。

  一、多阅读,与书籍为友。

  文中李镇西谈了很多教师读书于己于他人的益处。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对此,我非常赞同,因此我确立了每月读一本书的目标,续读一本专业杂志,业余时间看一些少儿节目、动画片,除此之外,我还应博览群书。

  二、多思考,与思考为伴。

  书中指出:善读书,再加上善思考,他就能从教书匠的行列中走出来,成为一名有思想的真正的教师。教师应当是人类中最具思考力的人群之一。教育的哀伤在于,教育传播的主体——教师——严重缺失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索的精神。我觉得,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应是人生的引领者,试想一位缺乏独立自主和思想的老师,又怎能引领出富于思考的学生?

  我认为,思考在这里还应包含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反思。有专家指出:经验+反思=成长。尤其如我这般年轻的教师,经验不够丰富。

  当然思考的基础是实践,没有实践的思考是空想、断想、臆想,没有思考的实践则是盲动,所以要成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必须要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

  三、勤练笔,与思考对话。

  书中指出,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是教师是否具备思考力的外显性标示。写作的好处在于能强迫人静下心来,把模糊变成清晰、破碎变得完整、零乱变得有条理,它促进人把观点表达得更科学更经得起推敲;写作是一趟深层的思考之旅。

  此外,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了怎样去面对我们的那些学生:

  1、我们将心比心,把自己童年所期望的,放在学生身上;把自己童年所痛恶的,从学生身上拿走。我们对学生微笑,学生也就微笑着面对生活。由此学会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不幸。

  2、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学生,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得到重视、被人赞扬的需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只要你仔细观察,及是最驽笨的孩子,都有他杰出的、惹人喜爱的一面。教师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把那一面找出来,夸奖她,鼓励他,欣赏他,在赏识中使他树立起“我行,我可以”的信念。培根曾说过,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教师就是要努力成为一个“欣赏者”而不是“漠视者”。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4

  当被迫去书店看李镇西老师的这本《爱心与教育》之时,我已经大概断定了,这本书肯定是在讲写无聊的什么教师奉献啊,什么牺牲自己造就孩子的情节。爱心一词,在我们眼中,不过是一种对学生的奉献而已。人们总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嘛。当无奈之时,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作为教师,谁不想帮助那些不管是学习上或者是生活上有困难的孩子呢,谁不想过要在课堂上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呢,谁不想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呢,让孩子们喜欢自己呢。但我们好像都是浅尝辄止了吧。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使我深深震撼了。这些话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为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便是一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老师而已。坚持着自己的坚持,他的简简单单,坚持过后的现在,被我们看起来却是那么的伟大,而我们却只能用这么苍白无力的词语“伟大”来形容他,够吗。不言而喻。

  一本书下来,我的内心波澜起伏着,却又有一种欲言又止,难以言状的感受。说什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伟大的职业,这些官方的话语,在这些活生生的付诸行动的李老师面前都无法直面。我们被打动的就是他的心思在孩子身上,是百分之百的投入,他将这看做是自己的事,把学生看做是自己的孩子似的。他关注的不只是孩子的学习,也有孩子的'生活,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的爱,是渗透在生活的各各角落里的。就像阳光,洒在了万物的身上,滋润着每一个活生生的细胞,它们跳跃、欢腾。

  看到这样的故事,我没有再去将自己与李老师对比什么,而折服之后,更多的是反思。思考我是不是应该将全部的自己都投入到我的工作中,牺牲自己的生活,家庭等等。是啊,瞬时间,我又在反问自己,难道必须是两个争锋相对的极端吗?为什么不可以有一个权衡,在某一情境中,有一个取舍呢?可以,顾全大局、以智教学,在此刻可以描绘出我的内心所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5

  翻开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扑面而来的是满满的幸福感。一名教师,只有深爱他的职业和学生,教育才会有火花和灵感,才能有智慧,才会不辞劳苦一篇篇记录和总结反思,才会从内而外散发出满满的幸福感。从“忧生”到“优生”,从执教的学生到已毕业的学生,李镇西老师始于爱心,却不止于教育。

  在教育里,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爱是万万不能的,爱流淌在李老师的字里行间。他整整一个月给一个学生每天煮一个鸡蛋;背着学生去医院在医院里陪护;给学生送生日礼物……爱有是相互的,李老师发自肺腑的爱不求回报,但孩子们却经常“秘密行动”给他惊喜,在李老师住院的时候,大家集体来看他;在李老师不在家的情况下,还爱屋及乌给他刚生过孩子的爱人送鸡蛋;全班同学给秘密给他准备生日礼物……李镇西老师向我们诠释了作为一名教师如果爱,请深爱!

  李老师还是有教育智慧的。让我们颇为头疼的.“后进生”,在李老师那里却迎刃而解。他认为“后进生”教育指导思想应该是科学、民主与个性,要用心灵赢得心灵,把教育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以分数论英雄;应该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分析“后进生”家庭、学校及个人等方面的原因后进而去寻找办法。

  培养优等生李老师的方法也颇值得学习,李老师眼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才是优生,对优生不能只注重分数,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和人格;优生培养有六大方法:树立志向、认识自己、保持童心、超越自我、训练“受挫”心理、培养创造能力……李老师的教育智慧对于我们普通老师来说具有极强的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又是深远的。学生毕业后给他的信中说:“李老师,您放心,不管以后怎样,我永远会做一个正直的人,至少不能有愧于自己的良心”;还有学生在他的影响下也成为了教师;还有一些人因为报纸等媒体认识了李老师,向他写信求助,李老师悉心回信开导谈心……“父母爱之则为之计深远”,李老师为他接触到的每个孩子负责,为之计深远,在学生心里,无论走到哪里,李老师也早已是他们内心牵挂的家人。

  读完李老师的著作后,为他源源不断的爱的能量、历久弥新的教育火花,深深折服。李老师给孩子们上的不仅仅是学校一堂堂的课,更是点燃了孩子们人生路上永不灭的指明灯……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始于爱心,却不止于教育。向李老师学习!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6

  这些日子深知自己对教育理论的匮乏,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作为一名教师的修养自身的理论修养,提高我们自身的教育理念,我在寒假闲暇之余,打算到书店买几本关于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来给自己进一步提高。当我走过喧哗热闹年味十足的大街,漫步走到一家书店虽是春节期间,人们很多都去走亲访友,但是这里也不乏有许多学习之人,有很多人来这里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还有的为自己的孩子来挑选等等之类。当我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书店街来寻找我心目中的导师——教育中书籍。面对着许多压力更感觉着自身学习的必要的必要性。问了这里的人员,来到教育书籍的书架前来挑选自己喜爱的教育书籍。

  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顿时使人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挑选哪一本书较好,这时我无意间发现了李镇西老师写的有关爱的教育书籍《爱心与教育》深深所吸引,《爱心与教育》里面有很多有关如何转变差生的经典案例,有时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大部分老师都喜欢班里面听话的学生。对班里的差生很是反感,也有事对他们的行为也是束手无策,差生在许多老师眼中也基本上变成无可救药的学生,他们经常在班级里是比较份子,有的时候在上课的时候还带头给老师搞一个对抗活动。

  但是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成功的“实例教育学”。此书既有精深的教育理论的阐述,又有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和剖析。尤其李镇西对“逆境”学生的关怀,那些缺少关爱的.学生更是爱护有加,特别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如何改变他们的缺点,让那些调皮的学生能够进一步的迎头赶上,和对“优秀”学生的培养问题,李镇西老师都做了教育方法的阐述。

  同时他更注重对“中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养成,他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不但有健康的体魄而且有健康的心理,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首先是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教育。对每一个学生拥有爱的教育,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做一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才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同样李镇西老师要求教师的教育应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教育的归宿提高全民素质。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7

  《爱心与教育》终于读完了,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对学生充满了爱,他的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不同。老师对学生表达爱的方式各不相同。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镇西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此书中我引以为然的结论!

  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想着,看着,愧疚之心不自觉地油然而生,诚然,我也是爱孩子的。我会为孩子生病而忧心忡忡,我会为孩子的退步而发愁,我会为孩子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欣慰万分……但,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发火,而且,是复一日,年复一年,繁琐而平淡的工作,让我渐渐地迷失了,麻木了,失去了往日的激情,李老师却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颗粒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颖深深地震憾了我,直至我那颗烦燥,迷失的心,是的,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颖会使学生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懂得,做一个教师,爱心更重要。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一路伴随他们成长。纵然不能给予鸟语花香,也可以带来些微绿;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成为画中和谐的一味色彩,即使不是画龙点晴的神来之笔,也不会是大煞风景的涂鸦之作;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回报爱;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地久天长。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8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李镇西 老师正是将自己的爱给了学生,给了教育事业,让教室,让校园变成了爱的海洋,铸就了师生的“爱情海”!

  李镇西老师的笔尖没有豪情壮语,取而代之的是平铺直叙的真实的生活化的故事;没有华丽辞藻,取而代之的是一番番发自肺腑的声声唠叨与嘱咐!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读着李镇西老师的故事,聆听着李镇西老师与学生间的那番“甜言蜜语”,让我回忆起曾经学生时代,我的老师和我的每个瞬间。同时也不断地衡量自己,其实,我真的差得太远了。作为一个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有时孩子的淘气,让我们动不动就烦躁;有时孩子的人性,让我们拿她们毫无办法;有时孩子会闯祸,我们是批评是职责;有时……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或大或小。我们处理了,但同时心理又是那样的不顺心,因为事情实在是多之又多。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伴关系,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孩子与教师、同伴交流。因此,教师的真爱成为构建这一和谐关系的首要因素。我们在教学中要学会以一颗真爱的'心去面对孩子,用真爱去融化孩子的心灵。及时发现孩子们点点滴滴的进步,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

  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也拥有属于自己的那片“爱情海”!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 李镇西 老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正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9

  《爱心与教育》是一本值得精读的书籍,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李镇西老师还谈到要多读书,多写作,尤其是读一些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如,陶行之,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我觉得这一点我做得不好,有时候是想读书, 总是抱怨没时间,一直没付诸行动。李镇西老师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还经常要外出讲学,每天还要看上万字的书籍,写上千字的教育日记。和李老师相比我们的时间应该是相当充足,应该善于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去读书、去思考、去写点教育叙事和教学反思,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就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对待后进生更应该如此,李老师向后进生伸出了温暖的双手,献出了真情和爱心,帮助他们一步步成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充满了爱,教育将永远是艳丽的春天!多年的教学也证明了这一点,你只要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再顽皮的学生也会和你真心相对,和你交朋友,我愿在今后的教学中把真爱奉献给每个孩子,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0

  最近又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读了书中的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这部分内容。自己被李镇西老师那颗热爱学生的心所感染,特别是对后进学生那种不离不弃,持之以恒,充满信心的工作精神所感动。

  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令人头疼的事。李老师讲“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是,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而李老师在工作中也是这么做的。

  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对待万同这样一个学生和生活顽童学生,难!万同,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可怜的孩子,物质和情感上的缺失,让万同便成了一个人间人怕的坏孩子,可万同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李老师,这个像父亲一样的班主任,在别人已经放弃他的时候,却给他信心和鼓励。不仅如此,李老师还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让同伴的爱唤醒了他沉睡的心灵。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有这样一群集体,才让万同的人生轨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大后的万同是一位光荣的有志气的解放军。我想,如果没有李老师的坚持和执着,万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一路阅读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当我面对班级里让人头疼的后进生,我也曾试着去爱这些孩子,可是往往都是徒劳无功。在感叹之余只能责怪孩子为什么这么难管,不懂事。现在想来,以前所谓的对他们的“爱”,放在李老师那里,他微不足道了。也我该试着向李老师学习,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让自己的心灵走进他们。只有赢得了他们的认可,教育才有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手记二中我还学到了不少转化后进生的办法:如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集体评价、安排当班干部等方法是老生常谈,但是李教授也赋予了不同的内容,使得自己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有一些自己感到很新颖的措施,如写“每日九问”、学生作文表扬、游玩等等,这些对自己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启发。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1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他运用了手记的方式来呈现。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像是被李镇西老师带到了他所描述的世界里,又或者是在观看着某部教育性的连续剧。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小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真爱。特别是对后进生,他也始终如此。在他的手记二中描述的是他自己与一个后进生的故事。在文中,他说了这样一句话“离开了后进生学生的研究与关注,素质教育不但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在书中他就写了自己与万同的故事。

  其实,在每个教师自己的教育过程中都会有像万同这样的学生出现。面对这样的学生,可能更多的老师是埋怨自己,怎么运气这么不好接到这样一个学生、甚至在心里有点排斥这样的问题生。包括我,有时候碰到调皮捣蛋的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幼儿、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就会他们有一种“头大”的感觉,会把他们和一些乖巧的孩子作比较,然后就是感慨,怎么同样年龄的孩子差距就那么大呢?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和书中李老师碰到的万同是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反应的真实情况自然也会不同。但是像万同这样初中年龄段的孩子处在叛逆阶段,如果要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则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怀与关心,更适合他的方式方法,还要细心的发现他的微妙变化,用心找出他的优点等等。但是这一切对于李老师来说好像应对的如此顺利。每次我读到万同闯不同的祸时,都觉得这个学生是没得救了,如果我是他的老师我应该会束手无策了。但是再读下去,李老师总会有办法能使这样一个怪癖的学生接受他的要求,从而使他一点点的进步。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为了一个不详细的家庭地址去家访,因此找了好几条的路才找到。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努力协调其他任课老师单独给他出卷。为了这个学生,他抓住万同每一次的闪光点,为他争取到“国旗下的演讲者”这样的机会……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他碰到了这样一个难得的你好老师。

  当我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这句话也是书上的原文。同时让我领悟到了我们应该有一颗包容的心,去拥抱每一个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2

  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黄金涛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

  "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黄金涛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

  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这十问不仅对中学生有用,对于每一个自学自励的人都有启发。我如果照搬来指导小学生恐怕会有困难,但可以借鉴改编然后指导家长督促孩子的.学习。虽然李镇西老师教的是中学,而我教小学,但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感受还有很多,李镇西老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虽然他的方法可能针对中学老师更实用,但我这个小学老师也受益匪浅,我不学他的实例,而学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个成功的小学老师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为面对的学生是不可复制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试不爽。关键是要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我也向往当学生离开我的时候,会这样说:"我幸运,因为我遇到了好老师!"我会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为这个愿望而不懈努力。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3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

  近日拜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对我的感触颇深,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

  很多时候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总是忙着备课、上课、批作业、考试等教学任务,还要应付各种学校的任务和检查,而忽略了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忽略了对学生诚实、善良、正直这些优秀品质的培养。而李老师则不同,他给汪斌煮鸡蛋,给学生送生日祝福,和宁玮八年如一日地通信并一直鼓励她。对于后进生万同,他用关爱和平等一直激励着这个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长。

  我们班有个学习困难户小王。平时上课讲授的知识,不论怎么样也听不懂。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完成作业更是“家常便饭”。隔三差五的还要整出一些小麻烦。有一次,坐在他前面的同学小马的文具都不见了,急得哇哇大哭。

  我说“这是谁干的?”“是小王扔出去的,我都看见了。”一位同学斩钉截铁地说。

  “明天把你的家长请来吧。”

  “我爸爸今天值班,

  “那就叫你妈妈来!”我毫不示弱。

  “我爸爸和妈妈离婚了。”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很低。听到这,就好像有一股电流击穿了我的身体,我真恨自己,学生家里发生这么大的'事,我居然都不知道。

  “那你为什么扔同学的铅笔盒?”

  “我向他借铅笔,他不借给我,根本没人喜欢我!”说着,他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直到这一刻,我才明白了症结所在,失落、不自信、没有安全感,这些都是父母离异带给他的负面影响。而我因为不明真相给他施加压力更让他幼小的心灵雪上加霜。

  “谁说的?老师就很喜欢你呀!”听了这话,他停止抽泣,透过眼角偷偷地看着我。

  “是呀!”我放大了声音,“你看,有的时候放学了,别人都背着书包出去排队,你却默默的把那些没有抄起来的椅子搬到桌子上,当时老师并没有表扬你,但是老师是不是说过最喜欢默默付出的男子汉?”

  听到这,他的头完全抬了起来,眼里也有了光芒。可也只是片刻的喜悦,头马上又低了下去。我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说:“今天的事,老师不会告诉你爸爸,小马的铅笔盒老师也会帮他修好,但是你一定要去和他真诚的道歉。”听完,他高兴地点点头。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因为他(她)是后进生而放弃对他(她)的培养与转化,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4

  周末两天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该书描述的是李老师与中学生们的成长故事,但是书中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依然深深的打动着我,。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读了《爱心与教育》后,那真实的文字不断冲撞我的灵魂。尤其是对后进生漫长而艰难的转化,李老师那份对学生的博爱之心,关切之情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后进生万同,他用关爱和平等一直激励着这个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长,三年的初中生活记录着他们彼此的宽容和信赖,我读懂了师爱是发自内心的真诚。阅读中,不断地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找他谈心,给他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难过,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我会用“教育不是万能的”来安慰自己。在七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必须热爱后进生(爱优等生可以说是所有教师先天具备的),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探索研究新的后进生转化方法,卓有成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对待后进生,应该牢记陶先生的谆谆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有爱因斯坦!”我总有这样的平凡信念:不管班里的.学生多么后进,不管教育后进生多么困难,既入我班,我即负责,每一个孩子我都不抛弃,也不允许他们自我放弃。

  我只期望能够尽我的努力,去引导我的每一个学生在道德上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我一直为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而努力工作。回想着班主任生涯的点点滴滴和充实的生活,我无怨无悔!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因为他(她)是后进生而放弃对他(她)的培养与转化,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在面对后进生时光有爱还不够,还需要有智慧的爱,用智慧去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良知,激发他们“想做好人的愿望”。遇问题时要多想“怎么办”,而不是“为什么”,与后进生们一起编织“不抛弃,不放弃”的故事。我坦言:我在学李镇西,但不做李镇西,因为我和学生在编属于我们的故事。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 什么叫享受教育 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心教育心得04-08

孩子的“爱心”教育笔记范文04-30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1-28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1-26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2-06

如何教育孩子有爱心04-25

如何教育孩子富有爱心04-05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2-18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4-03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9-03

【优选】《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优选】《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

  暑假里,我读了李镇西《爱心与教育》一书以后,感触很深。对教师工作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其实,他这本书本身就是用爱心来写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李镇西向我们表达了一个基本的信念就是,爱,不等于教育,但是,教育,永远不可能离开爱!是的,你没有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但你有一往情深的“爱心”,你就会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坐别人不愿坐的“冷板凳”,苦读苦练,日积月累,终成大器。魏书生只有初中文凭的情况,但他却登上当代中国教育界巅峰,是对教育事业的“爱”使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李镇西用他的爱心创造了他的教育辉煌,成为中国教师的杰出的.代表。

  你的学生中也许没有天才,没有一看就聪明过人的孩子,没有英俊少年,有的是表现平平、看不出多大“出息”的一群少年儿童,甚至是一班“调皮大王”、顽劣不化的“主儿”,是一考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差生……但你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执着期待,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律已精神,有“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性认识,一句话,有非凡的爱心,你同样可以把差生要到自己班级,在转化和促成方面写下了一篇篇瑰丽的教育诗章;孙维刚在名不见经传的北京二十二中为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输送了许多新生,同样是充盈胸间、激情荡怀的“爱”让他体尝与领略到教育的美丽和幸福;你的学校也许没有气势磅礴的教学大楼,没有让莘莘学子足不出户就可以神游天下的互联网,甚至没有像样的课桌课椅,但你有“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有“黄土高坡也能长出参天大树”的充分信心,有“鸡窝里也能飞出金凤凰”的梦想,你就会迎难而上,变不利为有利,造就一个个敢于放眼天下、胸怀全球的际化的现代中国人。

  我曾经对本地区的教育进行过考察,结果发现,一方面为他们的经济贫困、文化落后而揪心,另一方面,也为那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教育人的可贵精神而骄傲,是的,爱心让他们也拥有了一份独特的风景。

  教育的爱心是空气,是阳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粮……你可以把它比喻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绝不过份。所以,有教育家曾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

  每每问自己,我要做一个怎样的老师呢?我想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之后,我心中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做一个爱学生的老师,做一个富有童心,心中充满爱的老师。

  李老师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其实现在的社会何尝不需要有爱心的老师呢?每次和家长交流,已不多是以前家长所要求的严厉与管束,更多的家长现在会说,希望这位老师是我孩子喜欢的老师,是教育有方,态度和蔼可亲,能正确引导孩子的老师,是能够让孩子愉快学习,经常能搞些活动来丰富孩子生活的`老师,或是能让孩子有一些锻炼的机会,提高能力的老师。总之是一位拥有爱心和童心的好老师,让孩子能在他的教育下快乐成长的老师。听听要求还真不少,而且还很高。不过这话一点也不假,作为每个孩子的家长,都是这么想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遇到一位好老师,让孩子在他的引领下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位家长同时是一位老师,扪心自问,我是一位好老师吗?这个问题总是引起我的思考,工作认真负责,钻研教材,备课一丝不苟,上课认真投入,批改作业认真及时,这样充其量是个合格的老师。而在大家心中一致的好老师,我想做到这些肯定是不够的。就如上面所说的,做一个有爱心和有童心的老师,是多么难能可贵,也是所有孩子和所有家长都期盼的,也正是老师最难做的。

  “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李老师的这些话不正是诠释了素质教育的真谛吗?不正是告诉我们童心和爱心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两把金钥匙吗?

  一位被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只有具备了童心,才会理解学生看似幼稚的言行,珍惜学生的奇思妙想;知道了具备一颗爱心,才能宽容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误,耐心对待学生千百次的发问。“老师的尊严都是学生给的。” 细细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很可爱,都值得用我们的心去爱。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

  我利用几个星期细细读了这本书,文中滋味沁人心脾,觉得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我受益匪浅。

  一、多阅读,与书籍为友。

  文中李镇西谈了很多教师读书于己于他人的益处。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对此,我非常赞同,因此我确立了每月读一本书的目标,续读一本专业杂志,业余时间看一些少儿节目、动画片,除此之外,我还应博览群书。

  二、多思考,与思考为伴。

  书中指出:善读书,再加上善思考,他就能从教书匠的行列中走出来,成为一名有思想的真正的教师。教师应当是人类中最具思考力的人群之一。教育的哀伤在于,教育传播的主体——教师——严重缺失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索的精神。我觉得,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应是人生的引领者,试想一位缺乏独立自主和思想的老师,又怎能引领出富于思考的学生?

  我认为,思考在这里还应包含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反思。有专家指出:经验+反思=成长。尤其如我这般年轻的教师,经验不够丰富。

  当然思考的基础是实践,没有实践的思考是空想、断想、臆想,没有思考的实践则是盲动,所以要成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必须要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

  三、勤练笔,与思考对话。

  书中指出,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是教师是否具备思考力的外显性标示。写作的好处在于能强迫人静下心来,把模糊变成清晰、破碎变得完整、零乱变得有条理,它促进人把观点表达得更科学更经得起推敲;写作是一趟深层的思考之旅。

  此外,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了怎样去面对我们的那些学生:

  1、我们将心比心,把自己童年所期望的,放在学生身上;把自己童年所痛恶的,从学生身上拿走。我们对学生微笑,学生也就微笑着面对生活。由此学会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不幸。

  2、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学生,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得到重视、被人赞扬的需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只要你仔细观察,及是最驽笨的孩子,都有他杰出的、惹人喜爱的一面。教师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把那一面找出来,夸奖她,鼓励他,欣赏他,在赏识中使他树立起“我行,我可以”的信念。培根曾说过,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教师就是要努力成为一个“欣赏者”而不是“漠视者”。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4

  当被迫去书店看李镇西老师的这本《爱心与教育》之时,我已经大概断定了,这本书肯定是在讲写无聊的什么教师奉献啊,什么牺牲自己造就孩子的情节。爱心一词,在我们眼中,不过是一种对学生的奉献而已。人们总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嘛。当无奈之时,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作为教师,谁不想帮助那些不管是学习上或者是生活上有困难的孩子呢,谁不想过要在课堂上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呢,谁不想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呢,让孩子们喜欢自己呢。但我们好像都是浅尝辄止了吧。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使我深深震撼了。这些话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为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便是一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老师而已。坚持着自己的坚持,他的简简单单,坚持过后的现在,被我们看起来却是那么的伟大,而我们却只能用这么苍白无力的词语“伟大”来形容他,够吗。不言而喻。

  一本书下来,我的内心波澜起伏着,却又有一种欲言又止,难以言状的感受。说什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伟大的职业,这些官方的话语,在这些活生生的付诸行动的李老师面前都无法直面。我们被打动的就是他的心思在孩子身上,是百分之百的投入,他将这看做是自己的事,把学生看做是自己的孩子似的。他关注的不只是孩子的学习,也有孩子的'生活,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的爱,是渗透在生活的各各角落里的。就像阳光,洒在了万物的身上,滋润着每一个活生生的细胞,它们跳跃、欢腾。

  看到这样的故事,我没有再去将自己与李老师对比什么,而折服之后,更多的是反思。思考我是不是应该将全部的自己都投入到我的工作中,牺牲自己的生活,家庭等等。是啊,瞬时间,我又在反问自己,难道必须是两个争锋相对的极端吗?为什么不可以有一个权衡,在某一情境中,有一个取舍呢?可以,顾全大局、以智教学,在此刻可以描绘出我的内心所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5

  翻开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扑面而来的是满满的幸福感。一名教师,只有深爱他的职业和学生,教育才会有火花和灵感,才能有智慧,才会不辞劳苦一篇篇记录和总结反思,才会从内而外散发出满满的幸福感。从“忧生”到“优生”,从执教的学生到已毕业的学生,李镇西老师始于爱心,却不止于教育。

  在教育里,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爱是万万不能的,爱流淌在李老师的字里行间。他整整一个月给一个学生每天煮一个鸡蛋;背着学生去医院在医院里陪护;给学生送生日礼物……爱有是相互的,李老师发自肺腑的爱不求回报,但孩子们却经常“秘密行动”给他惊喜,在李老师住院的时候,大家集体来看他;在李老师不在家的情况下,还爱屋及乌给他刚生过孩子的爱人送鸡蛋;全班同学给秘密给他准备生日礼物……李镇西老师向我们诠释了作为一名教师如果爱,请深爱!

  李老师还是有教育智慧的。让我们颇为头疼的.“后进生”,在李老师那里却迎刃而解。他认为“后进生”教育指导思想应该是科学、民主与个性,要用心灵赢得心灵,把教育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以分数论英雄;应该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分析“后进生”家庭、学校及个人等方面的原因后进而去寻找办法。

  培养优等生李老师的方法也颇值得学习,李老师眼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才是优生,对优生不能只注重分数,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和人格;优生培养有六大方法:树立志向、认识自己、保持童心、超越自我、训练“受挫”心理、培养创造能力……李老师的教育智慧对于我们普通老师来说具有极强的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又是深远的。学生毕业后给他的信中说:“李老师,您放心,不管以后怎样,我永远会做一个正直的人,至少不能有愧于自己的良心”;还有学生在他的影响下也成为了教师;还有一些人因为报纸等媒体认识了李老师,向他写信求助,李老师悉心回信开导谈心……“父母爱之则为之计深远”,李老师为他接触到的每个孩子负责,为之计深远,在学生心里,无论走到哪里,李老师也早已是他们内心牵挂的家人。

  读完李老师的著作后,为他源源不断的爱的能量、历久弥新的教育火花,深深折服。李老师给孩子们上的不仅仅是学校一堂堂的课,更是点燃了孩子们人生路上永不灭的指明灯……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始于爱心,却不止于教育。向李老师学习!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6

  这些日子深知自己对教育理论的匮乏,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作为一名教师的修养自身的理论修养,提高我们自身的教育理念,我在寒假闲暇之余,打算到书店买几本关于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来给自己进一步提高。当我走过喧哗热闹年味十足的大街,漫步走到一家书店虽是春节期间,人们很多都去走亲访友,但是这里也不乏有许多学习之人,有很多人来这里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还有的为自己的孩子来挑选等等之类。当我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书店街来寻找我心目中的导师——教育中书籍。面对着许多压力更感觉着自身学习的必要的必要性。问了这里的人员,来到教育书籍的书架前来挑选自己喜爱的教育书籍。

  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顿时使人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挑选哪一本书较好,这时我无意间发现了李镇西老师写的有关爱的教育书籍《爱心与教育》深深所吸引,《爱心与教育》里面有很多有关如何转变差生的经典案例,有时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大部分老师都喜欢班里面听话的学生。对班里的差生很是反感,也有事对他们的行为也是束手无策,差生在许多老师眼中也基本上变成无可救药的学生,他们经常在班级里是比较份子,有的时候在上课的时候还带头给老师搞一个对抗活动。

  但是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成功的“实例教育学”。此书既有精深的教育理论的阐述,又有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和剖析。尤其李镇西对“逆境”学生的关怀,那些缺少关爱的.学生更是爱护有加,特别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如何改变他们的缺点,让那些调皮的学生能够进一步的迎头赶上,和对“优秀”学生的培养问题,李镇西老师都做了教育方法的阐述。

  同时他更注重对“中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养成,他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不但有健康的体魄而且有健康的心理,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首先是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教育。对每一个学生拥有爱的教育,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做一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才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同样李镇西老师要求教师的教育应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教育的归宿提高全民素质。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7

  《爱心与教育》终于读完了,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对学生充满了爱,他的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不同。老师对学生表达爱的方式各不相同。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镇西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此书中我引以为然的结论!

  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想着,看着,愧疚之心不自觉地油然而生,诚然,我也是爱孩子的。我会为孩子生病而忧心忡忡,我会为孩子的退步而发愁,我会为孩子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欣慰万分……但,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发火,而且,是复一日,年复一年,繁琐而平淡的工作,让我渐渐地迷失了,麻木了,失去了往日的激情,李老师却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颗粒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颖深深地震憾了我,直至我那颗烦燥,迷失的心,是的,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颖会使学生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懂得,做一个教师,爱心更重要。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一路伴随他们成长。纵然不能给予鸟语花香,也可以带来些微绿;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成为画中和谐的一味色彩,即使不是画龙点晴的神来之笔,也不会是大煞风景的涂鸦之作;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回报爱;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地久天长。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8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李镇西 老师正是将自己的爱给了学生,给了教育事业,让教室,让校园变成了爱的海洋,铸就了师生的“爱情海”!

  李镇西老师的笔尖没有豪情壮语,取而代之的是平铺直叙的真实的生活化的故事;没有华丽辞藻,取而代之的是一番番发自肺腑的声声唠叨与嘱咐!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读着李镇西老师的故事,聆听着李镇西老师与学生间的那番“甜言蜜语”,让我回忆起曾经学生时代,我的老师和我的每个瞬间。同时也不断地衡量自己,其实,我真的差得太远了。作为一个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有时孩子的淘气,让我们动不动就烦躁;有时孩子的人性,让我们拿她们毫无办法;有时孩子会闯祸,我们是批评是职责;有时……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或大或小。我们处理了,但同时心理又是那样的不顺心,因为事情实在是多之又多。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伴关系,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孩子与教师、同伴交流。因此,教师的真爱成为构建这一和谐关系的首要因素。我们在教学中要学会以一颗真爱的'心去面对孩子,用真爱去融化孩子的心灵。及时发现孩子们点点滴滴的进步,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

  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也拥有属于自己的那片“爱情海”!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 李镇西 老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正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9

  《爱心与教育》是一本值得精读的书籍,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李镇西老师还谈到要多读书,多写作,尤其是读一些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如,陶行之,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我觉得这一点我做得不好,有时候是想读书, 总是抱怨没时间,一直没付诸行动。李镇西老师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还经常要外出讲学,每天还要看上万字的书籍,写上千字的教育日记。和李老师相比我们的时间应该是相当充足,应该善于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去读书、去思考、去写点教育叙事和教学反思,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就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对待后进生更应该如此,李老师向后进生伸出了温暖的双手,献出了真情和爱心,帮助他们一步步成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充满了爱,教育将永远是艳丽的春天!多年的教学也证明了这一点,你只要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再顽皮的学生也会和你真心相对,和你交朋友,我愿在今后的教学中把真爱奉献给每个孩子,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0

  最近又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读了书中的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这部分内容。自己被李镇西老师那颗热爱学生的心所感染,特别是对后进学生那种不离不弃,持之以恒,充满信心的工作精神所感动。

  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令人头疼的事。李老师讲“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是,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而李老师在工作中也是这么做的。

  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对待万同这样一个学生和生活顽童学生,难!万同,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可怜的孩子,物质和情感上的缺失,让万同便成了一个人间人怕的坏孩子,可万同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李老师,这个像父亲一样的班主任,在别人已经放弃他的时候,却给他信心和鼓励。不仅如此,李老师还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让同伴的爱唤醒了他沉睡的心灵。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有这样一群集体,才让万同的人生轨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大后的万同是一位光荣的有志气的解放军。我想,如果没有李老师的坚持和执着,万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一路阅读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当我面对班级里让人头疼的后进生,我也曾试着去爱这些孩子,可是往往都是徒劳无功。在感叹之余只能责怪孩子为什么这么难管,不懂事。现在想来,以前所谓的对他们的“爱”,放在李老师那里,他微不足道了。也我该试着向李老师学习,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让自己的心灵走进他们。只有赢得了他们的认可,教育才有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手记二中我还学到了不少转化后进生的办法:如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集体评价、安排当班干部等方法是老生常谈,但是李教授也赋予了不同的内容,使得自己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有一些自己感到很新颖的措施,如写“每日九问”、学生作文表扬、游玩等等,这些对自己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启发。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1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他运用了手记的方式来呈现。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像是被李镇西老师带到了他所描述的世界里,又或者是在观看着某部教育性的连续剧。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小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真爱。特别是对后进生,他也始终如此。在他的手记二中描述的是他自己与一个后进生的故事。在文中,他说了这样一句话“离开了后进生学生的研究与关注,素质教育不但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在书中他就写了自己与万同的故事。

  其实,在每个教师自己的教育过程中都会有像万同这样的学生出现。面对这样的学生,可能更多的老师是埋怨自己,怎么运气这么不好接到这样一个学生、甚至在心里有点排斥这样的问题生。包括我,有时候碰到调皮捣蛋的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幼儿、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就会他们有一种“头大”的感觉,会把他们和一些乖巧的孩子作比较,然后就是感慨,怎么同样年龄的孩子差距就那么大呢?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和书中李老师碰到的万同是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反应的真实情况自然也会不同。但是像万同这样初中年龄段的孩子处在叛逆阶段,如果要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则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怀与关心,更适合他的方式方法,还要细心的发现他的微妙变化,用心找出他的优点等等。但是这一切对于李老师来说好像应对的如此顺利。每次我读到万同闯不同的祸时,都觉得这个学生是没得救了,如果我是他的老师我应该会束手无策了。但是再读下去,李老师总会有办法能使这样一个怪癖的学生接受他的要求,从而使他一点点的进步。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为了一个不详细的家庭地址去家访,因此找了好几条的路才找到。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努力协调其他任课老师单独给他出卷。为了这个学生,他抓住万同每一次的闪光点,为他争取到“国旗下的演讲者”这样的机会……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他碰到了这样一个难得的你好老师。

  当我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这句话也是书上的原文。同时让我领悟到了我们应该有一颗包容的心,去拥抱每一个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2

  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黄金涛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

  "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黄金涛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

  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这十问不仅对中学生有用,对于每一个自学自励的人都有启发。我如果照搬来指导小学生恐怕会有困难,但可以借鉴改编然后指导家长督促孩子的.学习。虽然李镇西老师教的是中学,而我教小学,但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感受还有很多,李镇西老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虽然他的方法可能针对中学老师更实用,但我这个小学老师也受益匪浅,我不学他的实例,而学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个成功的小学老师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为面对的学生是不可复制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试不爽。关键是要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我也向往当学生离开我的时候,会这样说:"我幸运,因为我遇到了好老师!"我会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为这个愿望而不懈努力。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3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

  近日拜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对我的感触颇深,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

  很多时候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总是忙着备课、上课、批作业、考试等教学任务,还要应付各种学校的任务和检查,而忽略了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忽略了对学生诚实、善良、正直这些优秀品质的培养。而李老师则不同,他给汪斌煮鸡蛋,给学生送生日祝福,和宁玮八年如一日地通信并一直鼓励她。对于后进生万同,他用关爱和平等一直激励着这个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长。

  我们班有个学习困难户小王。平时上课讲授的知识,不论怎么样也听不懂。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完成作业更是“家常便饭”。隔三差五的还要整出一些小麻烦。有一次,坐在他前面的同学小马的文具都不见了,急得哇哇大哭。

  我说“这是谁干的?”“是小王扔出去的,我都看见了。”一位同学斩钉截铁地说。

  “明天把你的家长请来吧。”

  “我爸爸今天值班,

  “那就叫你妈妈来!”我毫不示弱。

  “我爸爸和妈妈离婚了。”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很低。听到这,就好像有一股电流击穿了我的身体,我真恨自己,学生家里发生这么大的'事,我居然都不知道。

  “那你为什么扔同学的铅笔盒?”

  “我向他借铅笔,他不借给我,根本没人喜欢我!”说着,他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直到这一刻,我才明白了症结所在,失落、不自信、没有安全感,这些都是父母离异带给他的负面影响。而我因为不明真相给他施加压力更让他幼小的心灵雪上加霜。

  “谁说的?老师就很喜欢你呀!”听了这话,他停止抽泣,透过眼角偷偷地看着我。

  “是呀!”我放大了声音,“你看,有的时候放学了,别人都背着书包出去排队,你却默默的把那些没有抄起来的椅子搬到桌子上,当时老师并没有表扬你,但是老师是不是说过最喜欢默默付出的男子汉?”

  听到这,他的头完全抬了起来,眼里也有了光芒。可也只是片刻的喜悦,头马上又低了下去。我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说:“今天的事,老师不会告诉你爸爸,小马的铅笔盒老师也会帮他修好,但是你一定要去和他真诚的道歉。”听完,他高兴地点点头。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因为他(她)是后进生而放弃对他(她)的培养与转化,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4

  周末两天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该书描述的是李老师与中学生们的成长故事,但是书中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依然深深的打动着我,。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读了《爱心与教育》后,那真实的文字不断冲撞我的灵魂。尤其是对后进生漫长而艰难的转化,李老师那份对学生的博爱之心,关切之情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后进生万同,他用关爱和平等一直激励着这个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长,三年的初中生活记录着他们彼此的宽容和信赖,我读懂了师爱是发自内心的真诚。阅读中,不断地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找他谈心,给他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难过,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我会用“教育不是万能的”来安慰自己。在七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必须热爱后进生(爱优等生可以说是所有教师先天具备的),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探索研究新的后进生转化方法,卓有成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对待后进生,应该牢记陶先生的谆谆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有爱因斯坦!”我总有这样的平凡信念:不管班里的.学生多么后进,不管教育后进生多么困难,既入我班,我即负责,每一个孩子我都不抛弃,也不允许他们自我放弃。

  我只期望能够尽我的努力,去引导我的每一个学生在道德上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我一直为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而努力工作。回想着班主任生涯的点点滴滴和充实的生活,我无怨无悔!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因为他(她)是后进生而放弃对他(她)的培养与转化,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在面对后进生时光有爱还不够,还需要有智慧的爱,用智慧去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良知,激发他们“想做好人的愿望”。遇问题时要多想“怎么办”,而不是“为什么”,与后进生们一起编织“不抛弃,不放弃”的故事。我坦言:我在学李镇西,但不做李镇西,因为我和学生在编属于我们的故事。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 什么叫享受教育 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心教育心得04-08

孩子的“爱心”教育笔记范文04-30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1-28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1-26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2-06

如何教育孩子有爱心04-25

如何教育孩子富有爱心04-05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2-18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4-03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