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
数学课上的脑力劳动是思维的试金石。孩子们数学题做不会,大多是因为他还没真正地学会思考。学生只有真实地感受习题就是生活中运用的,再通过不断观察、思考到最终的理解,他也就成功了。
苏氏在本条讲述了他的一个学生彼特里克的故事。一个“头脑迟钝”的学生,在很长时间里都无法理解算术应用题的题意。苏氏通过带领他到自然界里去注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解决的许许多多的应用题,使他通过自身的智慧努力去理解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实质。他依次教给孩子去观察和对比各种事物、各种属性和各种现象——即教给他们看出事物的相互作用,努力使孩子理解数的依存关系,使他相信这些依存性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现实存在的。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要求孩子马上就学会计算和运用数字,而首先是应当让他理解各种依存性的实质。最后,通过这一过程的努力,这个孩子终于能够独立地解出应用题,他兴奋地跑回家告诉妈妈和奶奶,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
在现实的工作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比如三年级的学生在做求四边形周长相关的数学题,通过练习学生们大多都学会求周长方法时,题目发生转变:出现了一块菜地围篱笆,它有一面是靠墙的。学生做这样的习题,通常是按照长方形的周长直接就求了,不管你怎么提醒他总能把那一面墙不需要围篱笆给忘记了。这时候,你并不能就此判定孩子在数学知识学习方面不会有大的进步了。毕竟孩子的思维不只是停留在这道题上,我们应该充分地去相信他们,让孩子多加的'练习,亦或是带领他们走到自然中多观察。当然,这个过程是需要足够的耐心的,一年不行,那再一年呢!你要坚信终有一天,他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相信他们是能行的。
正如书中所说,思维就是一颗花,它是逐渐的积累生命的汁液。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细心而耐心地浇灌它的根,让它受到阳光的滋润,终于一日,它的花朵就会绚烂绽放。让我们充满期待,教会儿童思考,在他们面前展开思维的最初源泉---周围的世界。让我们把这种认知的欢乐给予儿童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
今天这个主题我想更适合教师朋友们仔细研究,因为这里提到了更多对学生的了解。我想这些都要基于教师们多年的教学经验了:上课的时候,看看学生们的眼神和表情便能知道他们是不是都懂,在哪里不懂。
但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了一个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办法,即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一方法经常发生在讲课过程中。说起来,这个方法好像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但从作者的角度看,他觉得能很好地实践确实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和艺术的。
有很多时候,教师喜欢用提问的方式来验证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推导出或者总结出新的知识,但就像作者说的,这样做有时只能造成表面的积极性,而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思维积极性,因为有些学生在思考,而有些学生在旁听。
为什么是这样的?因为有些学生已经在第一时间从自己的知识库里找到了宝贝,而有的学生还在寻找打开宝库的钥匙。在这种情况下,后者面对教师的提问就会手足无措,而这样的手足无措就成了教师捕捉的重点对象,同时学生的.思想却只集中在“我不想被提问”这件事上,而非跟随指引一步步探索。
从教师的角度,我对课堂上发生的这些没有更多体会,但我想我还是可以从孩子如何在生活中获取知识这个角度进行仔细的思考。就像有时候我和女儿在读一本书时,她经常会跑去拿来另一本书,并告诉我我们刚刚讲到的内容也出现在这本书上一样。知识的积累不就是这样不断重复、积累而最终产生了关联吗?
我想我对她所掌握的知识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知道什么样的内容对她来说就像故事一样,而什么样的内容却需要费些脑筋。对于那些从她脸上看起来困惑的东西,我会再多讲一些,于是就让她小脑袋里的东西彼此间有了关联,因为困惑的东西并不是完全陌生的,而是需要有些线索。就像在课堂上的孩子们一样,当他们困惑时并不一定是不懂,而是不知道那个知识的交汇点在哪里,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交汇点,并引发思考的兴趣。
这里,还希望更多的教师朋友给我一些你们的经验和体会,教育的艺术也需要更多的父母们了解学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李春锋推荐《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从来没有像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小鸟停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也不能唤醒我;曾几次音乐停了也没有感觉到……我认真地阅读着里面的每一篇文章。我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阅读的机会。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 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秉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待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另外,在那么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特别看重,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对我自己深有启发,我一定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 其实,这里每一个我觉得可行的做法,我都想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给教师的建议》鼓舞着我,是我心中真正的教育领域中的偶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可以让自己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等,感觉焦头烂额。书中也介绍了统计数据说500人的调研,只有14人愿意让孩子做教师!原因也是教师工作忙没有时间,连一分钟休息的时间都没有。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要看教师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效率。以一个公开课为例,这位老师的公开课上的非常的出色,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完全被课堂吸引。课后一位老师问,对于这节课您是不是准备了很长时间?这位历史老师说,对于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通过书中的这个实例,我似乎明白了一些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就是通过不断地阅读,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对知识的渴求。通过读学术著作丰富自己基础知识,不断补充自己知识的大海,提升自己的能力,是自己不是总是嘴里总是没有时间的老师。
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塑造心灵。希望我们都不被教育所困,都能如鱼得水,给孩子一片天空一片海,给他们一次机会一方小小讲台。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5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一条最好建议。但是,同时我也要做到一点:"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不应该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不读书辩解。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还要懂得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中,赏识教育是其精华,贯穿全书始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时象追逐蝴蝶那样快乐呢?这本书告诉我: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充分肯定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进取。我们要时时刻刻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我也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时时刻刻让学生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就违背了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啦!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真是一本好书,越读越使人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它是我的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以指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6
一生之计在于少,一年之计在于春。可见计划还是有其必要性的。可是在用心体会大师的这条建议后,自己也反思了很多。每个学期的开始,我们都会写《学科教学计划》和《班级工作计划》,可是,写来写去自己的东西少了,应付的东西多了。根本没有静心去思考自己的计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应深刻的认识到:教学计划不能仅仅是一个“进度表”,更不能是应付检查的“摆设”,它应该对教学工作有规范性、指导性。制定好有效地规范的学期计划,我们学期的各项工作就更明确,目的性就更强,自然形成了教学新格局,才会为新学期的课程实施搭建一个比较高的起跳平台
可是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有的教师不仅学期计划没有用心去写,更是缺少大师所说的远景计划的制定。大师对于远景计划提出了自己的以下建议:
(1)儿童在小学阶段应当阅读的文艺作品的节目。当然,前提是学校的图书馆里必须有这些读物才能实现。
(2)儿童在学校里应当欣赏的音乐作品(学校里最好有一个音乐室)。
(3)要跟学生谈话时用到的绘画作品。
(4)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和文艺作品的片段。
(5)最低词汇量,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小学里牢固而长远地记熟其正确写法的那些词汇。
(6)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需要阅读的科学普及书籍和小册子的书目。对于指定给学习困难的儿童(思维过程的能动性降低的儿童)阅读的那些书籍和小册子,应特别开列出来。
(7)“思维课”的主题,即带领学生到思维和祖国语言的.源泉去参观的课题。
(8)儿童在小学阶段各年级要写的作文的题目。
(9)教师和儿童将要制作的只管教具的大致的目录。
(10)小学期间将要组织哪些参观。
读来很受启发。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缺少对工作的长远规划,必然会增加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教学效益大打折扣。远景计划可以引领教师将眼光放得更宽广、长远一些,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还关注他们是如何掌握知识的;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习,还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注他们的“眼前”,还关注他们的“未来”。这样,教师就不会过分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得失成败”,而将关注点始终放在学生的发展上。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计划无疑应该是学生的发展规划。制定的计划具有现代教育科学的理念,教学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才能有效避免盲目性、随意性。我想这将是我们下一步努力地方向。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7
读书笔记是大家平时在读书时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内容鉴赏,探讨主题,评论人物,评品语言或者读后感记下来,也可以摘抄下你感兴趣的精美语句,语段,词语。
暑假伊始在网上找到《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起初只是随便地浏览了一下,但就是这样一看就我把给吸引住了,这让我对现在我们的小学教学产生很大的感触,苏霍姆林斯基用他几十年的经验给我们极大的启发,这使我不得不对从事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作重新的审视!印象中记得以前是叫做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始终是经典,以前零零散散的读到一些,今日重新整理完整地阅读一遍,又当是另一番不一样的感触。作为青年教师,读读这本书,是很有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我们应该把它当作手边书,工作之余时常翻翻,困惑的时候不妨再读,或有新的理解和收获。
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孩子们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异的.。一个暂时只能提5 桶水的孩子如果非要让他像有的孩子一样提20桶,那么他会累倒,设若能够让他循序渐进、逐渐增加一些份量,就会有好的效果,今天提5桶,明天试着提6桶,长此下去,相信20桶的目标也不是很难达到。同样如此,孩子们的智力劳动也有着类似的规律性:在我们身边,无论是在初中阶段,还是进入了高中,在我们的班级里总会存在着这样比同龄人“慢半拍”的学生;其他学生只需要花30分钟能熟练掌握的问题,他们一般是要花费两倍甚至数倍的时间,有时候效果还不一定好。我们常常听到老师们会这样抱怨:这孩子怎么就这么笨啊,看着也在学啊,为什么就是学不会?记得有人说过,我们对待牙牙学语的孩子时,总是不厌其烦地纠正他们说话的发音,即便他们错了,我们也不会生气,仍然耐心地再次纠正。不知道为什么等到孩子长大了,开始学知识了,我们倒失去了这样的耐心和宽容了?显然,孩子在学习上的先后快慢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他们在脑力劳动上所需要花费的力量各有不同。这样的客观事实,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岂可视而不见?
作为教师,我们有着许多人不会有的繁琐、苦恼,我们平凡而简单,然而我们也有着许多人不会有的幸福,我们精彩而充实。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8
看了第一条我就特别的喜欢,同时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家的高度,也从此决定好好把这本书读完。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告诉我们一个很浅显但是我们会经常忽略的道理: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我们应将学生看做具体的人来进行教育,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是一个具体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具体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分层教学,记得上周我们理科教研会上提到了分层教学,只要用心相信我们应该可以取到很好的效果。
但,除了分层教学,在教学上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当学生上课做小动作、玩玩具、说闲话……的时候(这里只是说轻度班的学生),我们经常抱怨:就算我们的课堂调控能力再好,我们也不可能让学生在每节课或者每一秒钟都能认真听课,因为学生的障碍决定着他们注意持久度不会长久。我们是否再深入地想一下:或许还有其它更主要的原因吗?苏霍姆林斯基说:“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是呀,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让他们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他们压根就没有多余的心思用在其它地方。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把每个学生看作具体的人,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具体的教学方法,为他们设计不同的作业,使他们能够得到最快最好的发展,加油吧!我们还年轻,我们需要在教育事业上探索进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9
最近又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每一条建议总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读后有很多的感触。印象最深的是这一条“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在课堂中,现在我们的孩子总是正襟危坐,缺少了灵动的思维,与智慧的碰撞,似乎他们并不是这个课堂的主人。有这样的现象,纠其原因还是老师的问题,没有给孩子一个思考的世界,孩子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小主人,他们不懂得也没有办法融入到课堂里去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许多学校和教师的真正可怕的失误,就是他们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的掌握知识上去了,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死背教科书。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的更聪明。”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案例:《圆锥的体积》这节内容的教学,备课时,我想,就有教师操作,演示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的情况,他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再演示不是这种情况时,怎样计算的。如果按照这样的教学过程,孩子们也听的懂,但却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果“孩子是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应该重新设计。于是我想到了发给他们一个圆柱和几个圆锥,通过倒沙子,经历操作、观察、发现到最后的结论:只有在和圆柱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孩子能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思考,对所学的知识当然会记忆得更加深刻。课堂是属于孩子的,孩子在其中的主体地位,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如果没有他们在其中的积极参与,这样的课堂是残缺的,再精彩也是不精彩的。
那么如何使思考的需要成为孩子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你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思考者。”我觉得老师可以这样着手:
1、给孩子一个积极思考的氛围,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他们沉浸到问题中去。
2、老师成为认真的倾听者,不管孩子的思考是否正确,是否到位,听他说完,其中肯定有思考的亮点。
3、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一个有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才能真正点燃孩子的学习愿望。
学习是一种幸福,带领孩子徜徉在思考的世界里,使孩子的智慧得到磨练。让火花有一天能变成火焰,孩子能产生独立的思考,孩子才能在学校里变的越来越聪明。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0
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后,我感触颇多。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虽然没有看完,但是阅读过的每一条建议都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读书感受。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要保持‘水源的清洁’”。一口气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要保持“水源清洁”一文,我的心情变得与苏霍姆林斯基写此文时的心情一样沉重。苏霍姆林斯基正是想通过这一个案例来警示我们的学校、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儿童的德育工作。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他几十年的工作经验的.积淀,为我们教育工作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儿童和少年因其年龄小,对社会现象的识别能力差,也就是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具有一种天然的社会直率性。对于学生,我们应当明白地告诉他们: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白,什么是黑。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马上拿出公正的态度来,丝毫含糊不得!我们不仅不能忘记这一点,而且要使这种第一次的社会经验在儿童和少年的生活中保留一辈子。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看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像我们这样的一个小学教师,每天在校上三、四节课,还要备课和批改作业,下班以后,又有忙不完的家务。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我想,众多和我一样的小学老师读到这儿,都会很感激他这样一位智者给我们这么好的建议。因为,确实我们很多人都曾为这样的问题伤过脑筋,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他在书中的阐述不就像给了我们一根导航的指挥棒吗?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因为如不添加水,总有一天,水会用尽,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
读着著作中的每个建议,就像登上了每一个台阶,我就感到了我们职业的光明,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我会因此更从容的走好自己的未来之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1
一、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学习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种结果是单靠某一项措施就能取得的——只要如此这般去做,就一定会得到这样或那样的结果。每一种结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于上十种、上百种乍看起来跟所研究、观察、探索的对象相距很远的,没有直接联系的因素决定的。
你对年长的同事们的经验研究和观察得越多,你就越加需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你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书中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要提高教学法的工作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个人的思考和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联系到我们的教学工作,我们在学习别的教师经验的时候,看到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一份思考和探究的精神。在学习别的教师经验时也不能盲从,要有目标,学习前应充分思考好从哪里入手,不要忽视细节。
二、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
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在日记里,关于后进儿童的.记载占有重要的地位。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三、要思考,不要死记
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规则进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
学生应当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抽象真理越难,越是需要像使用钥匙一样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这条真理概括的事实的范围越广,那么,要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这条真理,就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对一些规则,先理解,再运用,运用多次以后,这条规则对学生来说就像一把学着使用的钥匙,一把钥匙如果你学会了用它开门,你就不会轻易把它忘了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2
一、认同的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但也只闻其名,从未阅读过其作品,只是在某些文章中偶见对其理论的引用。拿到这本《给教师的建议》,还真有些惊喜。读完后,觉得受益匪浅,很受用。虽然有很多是写给儿童的,但对我们同样很有启发。比如说“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等等。该书不仅对教学有所启发,对教师的自身成长也很有帮助。在100条建议中,我最有感触的是一条建议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
二、联系实际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这与我们学校提出的“有为教育”不谋而合,就是让我们的学生有所作为。书中说“学生怎样利用自由支配时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你一定要使自己的学生形成合理的爱好。”这一点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大家都知道,我们很多学生对课堂上的学习并不感兴趣,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些纯粹是为家长而读。对于这样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就放任自流了吗?绝对不行。那样只会让他们越来越消沉,越来越没有目标,浑浑噩噩地混一天是一天。更有甚者,没事干了,就专动些歪脑筋,做些不该做的事。其实不是他们不想学,也不是他们一无是处,而是他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找到自己的特长,从而明确目标,有所作为。
三、重构
那么,我们该怎样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或特长呢?我想最简单的就是从阅读中寻找。阅读是种乐趣,更能从中汲取养分。我们的有些学生不爱学习,但并不代表他不爱阅读,引导学生读书,读好书,从书中获取乐趣与知识,寻找自己的目标。像我们学校很多班级都建立了图书角,这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在班级中营造了阅读的氛围。其次,让学生多动手。虽说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不怎样,但并不说明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差。再说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技能,是实践操作能力,所以让学生多动手。比如让学生装装锁、修修窗户,帮老师做些需要些技巧但又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也有特长,我也会别人不会的事,从而树立信心,找到方向。另外,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活动各种比赛,比如学校的兴趣小组、周末社团活动、课外活动等等。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
目标是动力,目标是方向,没有方向就如随风飘摇的浮萍,帮助学生找到方向,找到目标,让学生有所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3
最近我读了《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感受很深,特别是本书内第三章内讲到我们教师要关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讲得很有道理,我也很有同感。
书中讲到: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要关注我们在活动中习以为常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关注我们在教学中的每一句话评价、每一次互动。这些细节都能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理念,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在设计每一次活动方案时,都要注重教学细节的预设,让细节成就精彩的课堂;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捕捉精彩的细节,善于发现并利用课堂上孩子的亮点甚至缺点,巧妙、准确地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让这些细节为精彩的课堂增辉。
在我组织的'一次活动《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个体育游戏中,虽然是个传统的游戏,但是我班的孩子一直非常喜欢玩。这个游戏能提高幼儿快速四散跑和躲闪能力。在一天早上晨间活动的时候,我问孩子们你想玩什么游戏,孩子们又异口同声地说:“老狼老狼几点钟”,从这可以看出孩子对此游戏一直比较兴趣。活动时我扮演老狼,当我抓住了一两只小动物之后,我依然像以前一样让被捉住的小朋友站在一边等待,等待着下一轮。但我发现被捉的幼儿只得站在边上,不能参加游戏,我想这样对孩子也不好。
于是我急中生智,拉起被抓住的“小动物”往自己的“洞里”拖,嘴里还叨唠着,“天黑我要吃掉你们”。没有被捉住的孩子一下子紧张起来,施豪大喊道:“咱们要把他们救出来”,对呀!可以给幼儿创造救助的机会,于是我给幼儿讲解新的游戏规则,当老师说:“老狼休息了”,全体幼儿可一拥而上去救他们的同伴。另外我还提出要求:“救小动物时,你要当心,不要再让老狼捉了。”这时孩子们开始想办法了,一些孩子吸引老狼,另外的孩子趁我不备抓住自己的同伴就跑。“成功了!成功了!我们救出小动物了。”这时每个幼儿开始欢呼雀跃,也把游戏推向了高潮。通过这项活动,我感觉到在各项活动中应该做一个有心的老师,有心留意孩子,有心观察孩子,那你才能进入孩子的童心世界,教育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一次成功教学,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作为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流程,更应该关注那些看似简单的细节问题。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4
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让人头疼的“后进生”,尽管他们在学习上费了很大的功夫,老师费了很多精力。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家长着急,老师头疼。学生失去了信心。面对这种情况,一般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求他们认真学习课本的知识,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完成作业,不舍得让他们再浪费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其目的是想让他们通过“勤”来“补拙”。这样以来,越到高年级,这些后进生和他人的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落伍而不能考入高一级的学校。
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篇文章,回顾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历程,我对后进生的转化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记得我在中学读书的时候,父母和老师也只重视书本知识,自己也没有认识到阅读课外书的好处,很少阅读课外书籍,学习成绩虽然还凑合,但是总是成绩平平,虽然基础知识基本掌握,但能力方面没有大的提升。自己也没找到原因,总觉得别人比我聪明很多。是自己智商影响了学习成绩。特别是在写作方面,作文总是得不到高分,文章写的很平淡,没有含金量。后来才知道是自己读书太少的缘故。有幸的是高中毕业后我考入了外语师范学校,学习英语专业。由于我不断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品尝到读书的好处。上课时,我力所能及的把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现成一个知识链,然后给学生讲解书本的内容。学生听的津津有味,而且效果也很好。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学生如果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相反,儿童学习越困难,他就应该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熟记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好“第二套教学大纲”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满好奇心,对知识更加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后进生,我们要及时督促他们复习学过的知识,经常检查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是他们再成为让家长着急,老师头疼的“老大难”。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4-06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2-1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06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6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09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7-0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16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16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3-30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