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史读后感

时间:2023-10-16 10:57:1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中国简史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简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简史读后感

中国简史读后感1

  哲学始于思想

  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这段话依然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所以做一个会“系统反思”的人,哲学就会离你很近。哲学,始于问题。

中国简史读后感2

  读这本书居然还给我一个意料之外的收获。

  前段时间,我读毛姆的一些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刀锋》之类的。里面的主人公都抛弃了世俗世界的道德标准,没有寻找工作,没有娶妻生子(或者抛妻弃子),去追求生命的其他意义。对于这样的人生经历,我无法完全赞同,更不能体会主人公的心境。

  偶然之间,这本中国哲学简史解答了我一个重要的.疑惑:毛姆主角们的行为,到底是应受推崇还是该当鄙夷?

  追求事业与婚姻是社会告诉我们应当做的事情,那么的理所应当,以至于很少有人会想为什么需要这么做。要是粗浅地一想,事业带给我们地位和收入,婚姻带给我们心灵的安宁,这可能是一个美满人生应有的样子。

  再仔细想想,这也许是充分条件,但不一定是必要条件。从最根本来说,人生追求的并不是事业和婚姻本身,而是通过这些事情,发现的人生真谛。毛姆的主人公因没通过寻常路找到真谛,而受到了大家的歧视与非议,但是他们比一般人都要快乐。

  更多的时候,我们往往忘记了寻找真谛的初衷,而是停留在了发展事业和维系婚姻的表象。尽管现在我依然不能全盘接受小说人物的决定,但至少有了思考与探索的方向。哲学的存在帮我反思,使我检视了生命中很多「不必要的」假设和与生俱来的设定。

  十分庆幸,这本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简史而不是简介,书中更强调的是哲学思想的渊源与脉络。正如书中所说:

  哲学史的作用是告诉我们:过去的哲学家们说了些什么,他们说这些话时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我们认为这些话应当意味着什么。

中国简史读后感3

  这个假期,我有幸从图书馆借阅了林庚先生著的《中国文学简史》一书。此书近六百页,从史前的诗歌说起,一直讲到近代新文学的曙光。伴随五千年的朝代更迭,中国文学经历了民歌、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多种形式文学体裁的演进。我在布满荆棘,十分曲折甚至混乱的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文学的辉煌和深厚,更加体会到那个隐含的规律——诗人不幸诗家幸,即凡是国难当头或是官场不平的时候,文学创作往往会出现高潮,优秀作品批量问世;安定之时倾向于追求程式化写作,没有创新。

  第一,幸福的人大都相似,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

  寒士文学中,屈原为后代文人树立了爱国、与封建贵族阶级坚决斗争的.榜样。司马迁、陶渊明、阮籍、嵇康、左思、李白、杜甫、白居易、顾炎武等等,他们遭遇了生活中种种的苦难,这些寒士为无法实现自己理想而在文学作品中长啸、感叹、抒怀、落泪。李白是其中最富有反抗性的,又是最乐观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信念通过他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的自由的诗歌中体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情景恐怕也只有李白能想得出来吧!比如杜甫,在他沉郁顿挫的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盛唐时期终结的惋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比如没落的世家后代曹雪芹写出了千古奇文《红楼梦》,把对封建制度的反抗带到深刻的文学作品中,成为四大经典名著,为世人传诵。这些优秀作品无不在逆境中破壳而出,在沉寂令人窒息的政治空气中劈过一声惊雷。

中国简史读后感4

  《五万年中国简史》(上册)这本书可以说是机缘巧合拿到的,之前也没特地去了解出了新书。目前手上只有该套书籍的上册,下册有时间再买来阅读。这套书是非常熟悉的读客出品的,上册挺厚,大概三百六十多页。这套书比较独特的地方在于,它的开篇并不是从新旧石器时代开始讲起,而是从第一批智人踏上中华大地作为导言。上册涵盖了从五万年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分别由复旦大学姚大力、北京师范大学李山、南京大学武黎嵩、复旦大学仇鹿鸣、复旦大学钱文忠几位学者来书写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

  我个人会更偏向于看明清时期的历史,对于中国历史的“上半部分”了解得不多,而这本《五万年中国简史》(上册)刚好填补了我关于这块知识的空缺,给了我一些看问题的`全新角度。

  《五万年中国简史》(上册)导言开篇便是“北京猿人不是我们的祖先”,这样的标题着实很吸引眼球,想让人抓紧看下去。并且在讲中国人祖先之前,先给读者一个关于最初“中国”到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地图上的中国的一个演变的概念,让读者能够结合地理来理解历史,而不是一味地单纯介绍历史。第二小节题目是“你的身体里流着谁的血”,这一部分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给读者讲解了分子生物学的概念,更加通俗易懂,不会过于枯燥。书里的内容干货会比较多,相比起同类的历史读物来说,相对没有那么强的趣味性。书中对于一些生僻字词都有注音或相应的注解,方便读者阅读。剩下的具体内容就不再多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阅读,还是很值得入手的一套书籍。

中国简史读后感5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他周游列国时有大批学生跟随着。

  “三年之丧”这个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毫无道理,这不是耽误时间么?

  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有个学生问他,若要您治理国家,先做什么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天下熙熙攘攘名利来往。有什么好提倡呢。大多名不符实徒有虚名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道家讲“无为”的学说。而儒家讲“无所为而为”的学说。依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儒家就不像一个独立的人而是一个嗷嗷待哺婴儿,所以嗷嗷哭哭的哇哇大,让别人替他做事,他就逼逼赖赖还逼逼赖赖出优越感。

  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分内之事和分外之事本身就有待商议,知命有没有强加的意志?又当又立。

  在汉朝的中叶,儒家的确可以称做宗教。--多少有些宗教的影子

  虽然从历史上说,他当初不过是普通教师,但是后来有些时代认为他是“至圣先师”,也许是不无道理的-人类热衷于造神运动,借由神的存在完成某些不可告人的真是目的。儒家尤如此,满口仁义道德实际道貌岸然。

中国简史读后感6

  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传世名作。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哲学的了解大概就仅限于神秘、晦涩与深奥了——当时的我,甚至以为哲学是各门学科中最无用的一个。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

  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后反思很长一段时间;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到中途时便大彻大悟;但这本书不一样,我在翻开它第一页的目录时,便醍醐灌顶了。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的确!

  哲学,其实就是一个人过完一生后,想要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总结时发现的规律总合。而由于一个人他不可能不活在生活中(或许有人会说庄子的“丧我丧耦”不活在生活中,但我认为其实那一种“人”已不再是人了,他只是大道的一种具象化的体现),因此,哲学离我们其实并不远,甚至无处不在。

  第一页的醍醐灌顶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很快,我便开始研究起了目录——于是我便知道了为什么这本书被历史学家陈来先生赞誉为“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盖因首先,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所有的.哲学学派、理论、观点都收集、理解、展示出来的书了,光是这点,便可以胜过其之前的任何古代哲学书;其次,它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东西方的哲学观念进行比较、讨论、融会贯通的书了,这一点也同样使它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翻开里页,我又一次震撼到了!如果说上面所述两点只能让冯友兰成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的话,那么现在,他可以说是开山鼻祖了。在这本书中,他不仅清楚阐述了各个哲学观念,还对其进行了延伸探讨以及比较讨论,例如:在第九章介绍《老子》思想时,他不仅将《老子》所谓道解释为了哲学家们为了进一步解释“名”而所假设带来的结果,还与西方“形而上学”进行了比较分析,看完不禁觉受益匪浅。

  《中国哲学简史》,真好!

中国简史读后感7

  我国古代在众多文人遵照儒家学说治国平天下的同时,还有一批批文人雅士徜徉在山林水泽之间,过着与山水渔樵、琴酒诗书为伴的隐居生活。无论大隐、中隐,还是小隐,因其脱俗之态,总是弥漫着诗一般的韵味与神秘。诗意,引人遐思;神秘,彰显魅力。

  对隐逸精神及实践的赞美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易》曰:“天地闭,贤人隐。”乱世之时,隐遁不仕被看成高尚的事,所以也把隐居避世称为“肥遁”或“飞遁”。本书说:“隐逸文化说到底,不过是文人对自我意识的尊重,不过是寻求一种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德的高尚,不愿做政治的奴隶、权势的奴仆,不愿为名利所累,为了挣脱名利的枷锁,在政治之外所作的一种人生选择。”我国历史上,文人或仕或隐,亦仕亦隐,仕隐交错,以致形成丰富而精彩的隐逸文化。设想如果古代没有隐士,古代文学艺术会失去多少光彩。

  儒、释、道三家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成了隐逸的理论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隐逸的根由变为儒、释、道思想的杂糅相济。

  不管哪种隐士,都是读书人。中国古代文人几乎都离不开诗书琴酒,“琴棋书画”,“左琴右书”等概念已是古代文人的标志与符号,更何况隐士大多遁迹于山林泉石之间,唯见山松月鹤,要养志修身,更需要诗酒琴书陪伴左右,而这就成为隐逸诗与乐的源泉。

  因为喜欢古琴,所以想说说琴。在古代文人与隐士的`眼里,琴绝对不是用于娱乐的乐器,而是表达文人精神世界、文人情怀的载体,是修身养性,塑造高洁品性的道器,它具有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因琴之高妙绝俗,隐者抚弦弄操,吟其心志,才有阮籍的琴寄酒狂、嵇康的广陵绝响、陶渊明的清琴横床、魏野的僧琴鹤酒、沈周的琴心诗意……

中国简史读后感8

  冯友兰先生说过,他对哲学的理解便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若是活着,那必定会思考,而这种思考就是反思。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是因为他们都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对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学、人生探索进行反思,最终才有了《论语》这本儒家经典。

  道家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对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认在事情之中已经有了它自身的对立面。这是老子对为人处世中总结的道理。

  反思是促进思想的原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颁令以儒学为国家正统之学。而儒学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是因为他对儒学进行了思考,所以儒学才得到了大的弘扬。

  反思亦是成功的果实。牛顿会发现万有引力,那是因为他思考了为什么苹果会砸中他,而不是飞上天。若是没有思考,又怎会成功?

  人生亦如此,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无色的,就如阴雨的天空,没有太阳的照耀变得灰蒙蒙的,没有亮丽的光彩。

  可见,反思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从出生起一直到死亡的那一秒,我们的大脑都是在思考的。尽管细微,但它却证明了我们的'生命存在!

  书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归入潜默。”都说沉默是金,而在成为“金”之前,必定会不沉默,甚是疯狂。在光鲜艳丽的成功背后,必定要尝尽苦难,历尽黑暗,这样才能最终抵达成功,拥抱光明。

  冯友兰先生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也有思考,而我在赏析这句话的时候,也有思考。这足以说明,人们说每一句话,写每一个字都是会思考,反思的。

  总而言之,反思必定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中国简史读后感9

  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虽然没有看过几本,呵呵~)

  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平,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

中国简史读后感10

  按照我的读书经验,大部头的通史往往无法面面俱到,专业性也由此受限。《五万年中国简史》,此书内容中正,绝不浅显,对一定历史知识故事基础的读者而言比较友好,但建议纯历史小白绕道。文本极其口语化是此书最大的缺点。对历史小白而言,书本内容纷繁复杂,口语化表达对其接收无济于事。对有历史基础的读者而言,口语化的文字降低了信息密度,影响其阅读效率。

  此书内容不是像中华五千年这类书将中国历史记串成章回体故事,而是以“魏晋南北朝”、“宋朝”等朝代、时期为章节名,其下辖内容为该时代的独有特征,或是弊病,或是新政。各位作者对不同的时代问题作出自己的专业分析,如汉朝的二元君主制,明朝反复的海禁政策。可以理解为结构、语句极其松散的小论文。

  看书就像买电脑,适合自己最重要。一个人如果每天就看剧刷博,最多用下office软件,给他推荐厚重游戏本肯定不合适。先说一句我的教育看法,我国的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很死。说到秦汉便是郡县制、三公九卿等名词,打上标签后上课如报菜名一般,仿佛某项制度从订立起便不再变更。而此书与教材、试卷冲突的地方较少,挺适合高中生作为课外阅读扩展,一般不会出现熟读此书的学生在相关考题答偏题的情况。

  如果一位学生连中学历史教材都苦手,那欲读此书来提高历史成绩则是缘木求鱼。如果你从小就爱看历史书,把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隋唐间的乱世战争、人物故事如数家珍,看此书可以解决你多年来读完故事后累计的'部分迷惑、化解你的部分迷思。如果你是位中学学霸,虽然没读过历史课外书,但历史成绩不错,是个脑子聪明的人,闲时看这书也可以促进对这部分历史的理解,对成绩巩固提高也有一定的好处。肯读书永远强过看土味视频。

中国简史读后感11

  发现我现在真的是看了某些书的时候,才特别有写点什么的想法。看看过去几篇,貌似都是这个触动的。这本书讲述的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改革开放30年的企业史。如果说看到哪怕20xx年以前的时候,我都觉得有点遥远的时候,看到05年以后,真正是让我震撼。其实,震撼我的并不是这本书,而是那种生活在历史中,特别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中的感觉。

  看历史的时候,恐怕没有谁不会去幻想自己穿梭于那个时空的。比如看《大秦》的时候我就喜欢幻想自己是秦王手下的某个牛人。然而,当我们真正看自己所处的这个时空的时候,难免不会觉得自己生活的平庸与无聊。日子一天一天的过,05,06,07等等仿佛一个个没有意义的数字,除了感慨自己又老了,哼唧一下要奔三了,仿佛也不会对一个个年份有那么多的触动。

  然而当有人细心的把我生活的世界记录下来,然后展现给我的时候。我就惊讶了。换过一个视角,原来是这么天翻地覆。浮浅的讲,05年股票998的时候如果我把英国带回来的800多英镑投入股市,又或者在06年的时候,买一套房子,现在俺也许就真的战胜CPI了。深沉的讲,我一定错过了社会利益再分配的一个阶段,而利益分配的下一个阶段,我也一定没有太多的筹码可以决定自己的`利益。然而,回顾这段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一定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改革开放30年来,这样的机会应该是越来越公平的给我这种普通人。当然,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不公平,可是,与70年代相比,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想到认识到这些不公平本身就是社会公平的进步。

  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了中国简史的观点,历史是人民推动的。改革30年,其实也是人民推动的。但是,精英阶层往往能加速或者延缓这一过程。我肯定不会成为精英阶层。但是,这样的书看完以后,起码我愿意从井底向上爬一爬,再看看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然后思考自己如何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中国简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中国哲学简史的读后感04-18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02-24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02-23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02-23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通用23篇)02-23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24篇)10-19

简史读后感01-17

时间简史的读后感12-14

信息简史读后感03-15

时间简史读后感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