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与问》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与问》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与问》读后感1
《学与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和北宋著名的大科学家沈括,他们从小就勤学好问,一有问题就去问爸爸妈妈,直到会了才罢休,如果还是不会,就亲身实践。
课文也讲了能者为师的道理,只要他在这方面确实有才能,就可以充当你的老师,只要你有了勤学好问的.好习惯,那时候知识的天空将会任你翱翔,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事实也的确如此,那次,老师让我们复习,因为第二天他会让我们考一张试卷。我到家便投入了紧张的复习,并做了一些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有几道题不会,便向妈妈请教,谁知妈妈看了半天也没有搞定,我便接着打电话给在保家卫国的“数学天才”老爸,爸爸听完题目后,沉思了片刻,便将这些题的思路给我梳理了一遍,我听了半天也没听懂他在说什么,爸爸又耐心地换了一个解题思路,这次我一听就懂了,立即解决了这些“拦路虎”。
第二天,老师果然考试了,当我做到反面应用题时,一下子看到了昨天我不会的那道题,哈,这下我可不怕你了!于是我轻轻松松地把这道题做了出来。当看到别人还在抓耳挠腮想不出时,我很快乐,4分到手了。分数批下来了,居然只有我一个人100分,我太开心了!
“能者为师”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只要别人能在某个方面给你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启发,都可以充当你的老师。
《学与问》读后感2
学问何处来?从勤学好问中来,因为勤学好问,才有了哥白尼《日心说》的伟大成就,因为勤学好问,才有了沈括举世无双的《梦溪笔谈》。
而说到问,我便想起了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那天是语文考试,可我们几个自以为稳操胜券的人望着一条熟悉的考题傻眼了,互相递着眼色,可得到的却全是无奈的耸肩。最后只能瞎蒙,可当时自己估计正确的可能性几乎与中国男足赢世界杯的可能性一样高。
何题?“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请君用一成语概括。若放在平日不会也情有可原,可偏偏这题昨日刚出现在我们家庭作业中,整班全灭,老师只冷冷抛下一句“下午讲”,可谁知下午率先迎接我们的'却是一考试。(读后感)
那次考试那一题只有M君对,答案是瓜田李下。吾们不服,逼问M君如何知道,他平静地回答了一句“上午问老师的。”吾们顿时抓狂,大有把M君吞了之势,面对如此情景,他仍平静地回答了一句“上午问下午考,有何不妥?你们怎么不晓得问?”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我们都有无语地从M君座位旁离开。
一道昨日不会之题不问个究竟,导致了下午考试直接丢分,老师没有什么不对,M君也没有什么不对,不对的却是我们。我们刚愎自用,自以为天下无敌却输给了一个无名小卒,我们难搁面子,只因为平时在同学面前装得无所不知,再问老师岂不甚是虚伪?
而今天学的《学与问》这一课也解开了我心里许久的一个结,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也顿觉孔圣人所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极是也。
明悟总结
向人请教不是耻辱,面成熟谦逊的表现,而在千万个“为什么”中我们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做到真正的有学问。
我请教,我学习,我快乐!
《学与问》读后感3
学问,也可以说是知识,为什么把学问说成知识呢?因为知识是学出来的,也是问出来的。
头悬梁,锥刺骨,这句话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就拿苏秦锥刺骨来说吧,苏秦年轻是游说秦王,但秦王没有采纳他的“连横”主张,结果落得资乏形枯,回到家,妻子不为他弄饭菜,嫂嫂不为他烧水,父母也不与他说话,搞得他羞愧万分。而苏秦却不因此而灰心,立志发奋读书,当天就打开书籍,付案诵读,研究兵法,夜晚读书到昏昏欲睡的时候,就用锥子猛扎自己的大腿,以至鲜血流到了脚上,以提神再读,就这样苦读深研,他熟练地掌握了兵法要领,一年后,苏秦又以“合纵”的主张去游说六国。终于造成六国联合抗秦的局面,被授予六国相印。
我们每天面对着的世界,隐藏着许多秘密,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发现、探索,只有在无边无际的问题中请教别人,并从中学习到知识,就是问的真正意义。
英国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小时候就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问大人,尤其是对当时宗教中圣经的疑问。长大后。正是这些疑问,激励达尔文登上了皇家军舰,开始了长达5年的环球旅行。用毕生的心血揭开了动物起源和人类起源的秘密。
学与问,是一个人在求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真理。如果把学与问合适的搭配起来,有着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就会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登上另一个知识的高峰。
【《学与问》读后感】相关文章:
学与问教案01-06
《学与问》教案03-31
《学与问》教案04-02
学与问教学反思04-19
学与问教学反思02-04
《学与问》教学反思04-21
学与问教学反思通用02-04
《问小草,问小花》教案09-03
六年级上册《学与问》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学与问》教学反思课文02-28
《学与问》教案六年级上册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