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

时间:2023-11-10 07:45:2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合集)《百年孤独》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合集)《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

  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恕我愚钝,这本书读起来真不咋滴。

  就像一些艺术作品,你欣赏不了,不能说它不好,只能说自己还没有那个境界去领悟。我可能就还处于这样的一个状态吧。

  于是我就找了几篇豆瓣书评,很想理解下这本书到底要表达什么,因为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真的没有什么感悟。

  但看了几篇我也还是没有真正领悟,有人说讲的是孤独,有人说是拉丁美洲的历史变迁。但还没有看到一篇让我幡然醒悟的那种。

  那我干脆就先把自己的感悟先写下来,再慢慢去研究它的深刻吧。

  这本书我看了一个星期左右就看完了,可以说是快的了。因为我看到有人在豆瓣书评里说他看了两三个月,还有些人说,第一次看了几页之后就放下看不下去了,然后再次拿起的时候已经过了好些年了,才再次把它读完。

  还好我没先看这个书评,不然我可能会被这些评论引导,会被这种先入为主的概念误导我看不下去。

  这本书出现了很多的人物,关键是很多人物的名字的'都是重复的,或者在相同的名字下,再加上一个名字,所以看起来会吃力一些。

  虽然我有时候也会搞不清谁是谁,很想停下来,回忆下这个人物是最开始提到的哪个人物。但我没有停下来,记不起来我就直接略过,然后随着剧情一直看下去,这个人物就自然而然的记起来了。

  而且我觉得人物的名字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情节。

  但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故事真的没有太大的触动我,不能说不好看,看的时候也还是有滋有味的,但就是无法共鸣。无法共鸣的东西,看过后就看过了,可能会很快的就忘掉。

  用简单的一点的话,这本书就是讲了一个家族从兴起到衰落的过程。我说的坏一点,就是一对老祖宗生了一堆儿女,然后作者用一些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在每个人物背后为他们添上了一些故事。

  但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呢?我看了之后完全没有什么可以供我借鉴学习的地方,要是讲历史变迁,但它又是魔幻现实主义,也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历史意义。

  要是讲孤独,那他又没有把那种孤独感传达给我。

  以至于让我想:哦,这个写法有点想巴金的《家》,除了把相同的故事情节重复堆砌在不同的人物上,这本《百年孤独》就是不同的人物堆砌起来的一本小说,嘿,以至于让我想,原来小说的字数是可以这样凑齐的。

  我知道这样想不好,毕竟这两本书好歹也是个伟大的作品,但这是属于我的读书感悟,既然我看了,他能让我有这种感觉,说明也是这本书的问题。

  当然,我还是觉得是自己愚钝,无法去理解书里要表达的宏伟意义,不说了,我要继续去研究它的深刻了。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2

  记得曾经看过一句话:“世上有很多人都喜欢孤独,却没有人真正能承受孤独。”一开始体会这句话,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谁说这是绝对的呢?可读了《百年孤独》后,我也能略微领略这份痛彻心扉的孤独。

  这篇读后感的标题是在“论情”,可孤独又怎能和孤独扯上关系呢?但是,《百年孤独》却把情与孤独融合,不论是爱情、亲情还是友情,都孤独地刻骨铭心。

  乌尔苏拉,本书的主要人物之一。她那悲剧的孤独体现在她凄凉的晚年。她多么希望能有一个男人来继承家族,振兴家族啊!可是命运女神一次又一次令她失望,让她在丈夫的死,儿孙的不争气中咀嚼着自己对昔日辉煌怀抱的'希望以及苦涩的孤独中慢慢腐烂,连一个长辈该有的尊重都不曾得到。

  而阿玛兰妲与丽贝卡,却双双因那令人疯狂的爱情,一个负罪一生一个虚度一生。两个人为一个双方都中意的男子而把多年积攒的情谊统统舍弃反目成仇。可这段无果的爱情却以丽贝卡另嫁了其他人,阿玛兰妲缠上注定要伴随她一生的黑纱,蕾梅黛丝的死而告终。就好像妖精少女与堕入黑暗的国王的爱情,两人都带着“矛盾的诅咒”,越是尊重生命,越会夺走生命。如此被世界否定的两人,在冥冥之中跌跌撞撞地相遇,开始只是朋友与师生的关系,可相处越久,他们越发现自己已离不开对方。再一次扪心自问,毫无疑问地,自己已爱上对方。于是,在夕阳下,两人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心意。

  可就是这一吻,夺走了原本拥有不老之身的梅比斯的生命。那个年轻的国王,再也无法体会任何情感,在孤独与空虚中游荡了四百年。爱情就是如此美好,也就是如此残忍,美丽又孤寂,让多少个时代的人奋不顾身地深陷其中无法自救。

  在书的最后几章,奥雷里亚诺终于破解了家族几代人都没能破解的羊皮纸。可最令我悲伤的地方却在何塞—阿尔卡蒂奥死后,奥雷里亚诺发现他的尸体时,作者写道:“到这时奥雷利亚诺才明白自己多么爱他。”读完这句话,我的心狠狠抖动了一下,回声震的我头疼欲裂。我不明白为什么它会给我如此强烈的触动,这种共鸣就好像你一直在寻找一样东西,在心里也为它留好了位置,寻寻觅觅,终于找到它后,你近乎虔诚的将它放在特地准备的地方,那种几乎将你引向疯狂的震动。

  不论是乌尔苏拉还是阿玛兰妲与丽贝卡又或是梅比斯与杰尔夫,甚至是奥雷里亚诺,以及《百年孤独》中所有的人物,当然也包括我们。都耗尽毕生在寻找一样东西,一样能够拯救自己的东西,不论最后是否找到,其过程都是无比孤独的。但,自己的孤独不一定要自己承受,有时候,有些孤独能在“情”中化解。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3

  一部拉丁美洲血泪史,一部魔幻主义开山之作,一部被博尔赫斯誉为比《堂吉诃德》更能体现西班牙浪漫主义色彩的鸿篇巨制《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将他用想象力构建的名叫马孔多的奇特小镇,鲜活地呈在人们面前,从一个家族传奇色彩的兴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类从洪荒到繁荣从愚昧到文明都永远无法抹去的烙印——孤独。家族中整整七代几十名成员,却循环往复只用五个名字命名,循环往复地做着相同的事情打发孤独,时间,永远在这个家族中转着圈,一切不过是重复的轮回。

  每天做两条金鱼的奥雷连诺上校,做满二十五条又放回坩锅中溶化从头开始做;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到死去的阿玛兰塔;躲在房间中足不出户,研究吉卜赛预言家梅尔加德斯的手稿,直到老死的霍·阿卡迪奥……

  他们内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孤独感无法排遣以至于不得不离群索居,如果不选择死亡,便只能寻找排遣各种孤独的方法,然而从他们每个人的经历来看,带来的孤独感却不尽相同,我无法完全揣测他们内心所遭受的苦楚与冷遇,不甘与绝望,这既同我的年龄与经历有关,更与某种不忍有关,我不忍去细细品尝这一份份透骨穿心的孤独,任何一个能品尝完这些孤独的人,必定忧郁至极,相反地,任何一个没有挣扎于如此生活摧残中的人,是无法体会这种失落感的,这也是这部书不能被很多年轻人所能看懂的原因,

  爱情,于这个家族更是难以想象的奢侈品,他们或许有过短暂的冲动,或许有过倾心的告白,却皆被命运的铁腕扼死,他们的爱得不到自由,只能埋葬到苦闷的土壤中,等待情欲的慢慢枯萎、腐烂,最后全都变成心理极度变态的人。到最后一代侄子与姑姑的恋爱,终于得尝所愿幸福厮守,却产下了预示家族灭亡的符号——带有猪尾巴的.孩子,这个孩子随即被蚂蚁群吞噬,最终随着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迪亚破译了梅尔加德斯对这个家族灭亡的预言——“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一阵平地而起的飓风到来,将整个马孔多镇从地球上刮走,家族也宣告了灭亡。

  至此阅毕,仿佛感觉时间在这一刻戛然而止,抱书凝神,心犹不甘,久久无法抽离,仿佛一切,皆是时间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轮回、循环、宿命,你所能读到的,都是时间调皮的影子。一百年,一个家族的兴衰道路,铺陈着一颗颗流淌着苦痛泪水却坚强如一的心灵,若能读懂,轻轻拾起,摩挲,倾听它们柔软的诉说,那一刻你能感觉,人类历史天空中不灭的孤独光环,是无比的美丽,那是穷通天地、震烁古今的凄美,是在毁灭世界的大洪灾之后,诺亚方舟上的幸存者眼中所呈现的接天引地的绮丽彩虹。这便是永恒,如同胡亚罗斯诗中所述:“时间,是永恒所拥有的一种看守我们的方式……永恒的想象无边无际。因此,并不会令人惊讶的是,为了加倍照看好我们,永恒有时会呈现出它自己的形态。”

  孤独,便是永恒呈现的形态。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4

  前几天读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直打算写篇读后感,苦于无从下笔。一方面是对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乱以至于理不出头绪。

  一直深刻赞同王菲的《我也不想这样》中的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恋还是相爱,到最后会发现不管是需求还是被需求,心灵永远都要有自己的空间。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难免孤独。你我都是一条直线,有人与我永远很近但永远不能相交;而相交后的两条线必然愈行愈远。

  对我而言,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这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孤独,逐渐的,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梅梅;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可却无能为力,比如阿兰玛塔;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苏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丝;还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比如我的上将奥雷良诺。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5

  《百年孤独》,作为为马尔克斯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成名作,它无异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精彩小说。不少人分析这部作品,说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等等。我没有足够的知识供我写下如此深刻的评论。因此只能作为读者,去讲述这部小说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两位迥然不同的女性。

  “乌尔苏拉象丈夫一样勤劳。她是一个严肃、活跃和矮小的女人,意志坚强,大概一辈子都没唱过歌,每天从黎明到深夜,四处都有她的踪影,到处都能听到她那浆过的荷兰亚麻布裙子轻微的沙沙声。”

  比起那个无比经典的开头,我想这句话要显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这是这本书中出现的第一句正面描述乌尔苏拉的话语。正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乌尔苏拉这样一位看似平凡的女人,她的勤劳和坚强是她身上最为耀眼的闪光点。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无论是她的丈夫为怪异的学术痴狂之时,亦或是发现她的子孙陷入了怪诞的命运之中,她都不懈地与命运抗争着。试图让困境得以扭转,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丝联系,统一起分散的力量。

  尽管最后这种尝试仍以失败告终,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带来的模糊黑暗和过于长久的岁月所致的逐渐衍生的的孤独感中度过。但她的热情坚强,在一堆性格孤僻怪异的族人中显得尤为珍贵难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几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独》中最为幸福美好的场景。

  阿玛兰塔·布恩迪亚,乌尔苏拉的小女儿,这位面容娇俏的少女爱上了钢琴技师皮埃特罗。

  嫉妒使她不惜一再破坏表亲丽贝卡与他的婚姻,直到无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贤淑的蕾梅黛丝。强烈的悔意与仇恨交织,扭曲了她的心理。她与皮埃特罗交往,但却又拒绝与他结婚,使得皮埃特罗为此自杀。出于悔恨,她故意烧伤一只手,终生用黑色绷带缠起来,决心永不嫁人。

  但内心的孤独、苦闷让她难以忍受,甚至和刚刚成年的侄儿厮混,即便如此她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她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对布恩地亚家族来说,孤独是一种通病。或许即使不存在皮埃特罗,阿玛兰塔的结局并不会有多大差别。在不断重复的命运里,皮埃特罗是一个起点,让阿玛兰塔告别了少女的活泼纯真。她一生都在渴望爱情,同时一生都在排斥爱情。在这种矛盾的煎熬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乌尔苏拉和布恩迪亚经历,可以说是《百年孤独》中,本恩迪亚家族命运的影射——注定与无法摆脱的孤独相伴而老。小说中的魔幻色彩,使得家族的经历被冠以“命运”一说。但实际上许多事物的转变是有迹可寻的:出于人性的贪婪、嫉妒,挑起了战争,引发了死亡;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个人逐渐变得孤僻而与群体失去联系,因而使得这个家族七代人始终徘徊在这种孤独中度过了漫长的一百年。愿像结尾的寓言所说的那样,此后不会再有这样一个家族,要背负百年的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6

  起初马孔多是一个没有死亡的地方,每个人都孤独的活着。后来死亡经常发生在那里,发生在那些拥有或者渴望情感的人身上。似乎生活在马孔多的每一个人都生来孤独,一路求索,结果却是孤独地走向死亡,而死亡是他们摆脱孤独的唯一方式。

  用书里的意思讲,死亡是来自圣母的救赎。

  这个家族传承了七代,孤独了百年。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

  智者死后忍受不了孤独,于是选择复活,最终在羊皮纸上布下布恩迪亚家族孤独百年的预言: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

  丽贝卡杀掉了她的丈夫,从此再未踏出房门,守寡守到死去。我不明白她为什么会痛下杀手,难道是为了孤独的守寡?如果事实如此,那实在令人不寒而栗,竟然有人为了孤独的活着而杀掉自己的爱人。

  美人儿是个纯洁无瑕的绝世美人,所有男人都愿意为了她去死,但她却嘲笑他们是傻瓜。最终美人儿的肉体和灵魂一起升天,但并不让人觉得遗憾,因为世界上本来就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人。

  阿玛兰妲白天织她的寿衣,到了晚上又拆掉,只为了坚守孤独。而她的宿命却是在织好寿衣的时候死去。似乎死亡才是解脱,她却靠重复织寿衣顽强地与死亡对抗。

  布恩迪亚第一代死后未能长眠,他的鬼魂永远站在栗树下观望他的`后代。看吧,孤独的人死后依然孤独!

  保守派坚守孤独,自由派妄想摆脱孤独,但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战争到最后也没有结果。我想哪怕继续争斗几亿光年也不会有胜负,因为总有人逃避孤独,同时又总有人享受孤独。

  乌拉苏拉在雨季里许诺雨停了就去死,于是那场大雨无休无止地下了三个月。在等死的日子里,她缩小成婴儿大小,沦为第六代孩子的一个玩具,每日被拖在地上在屋子里跑来跑去,甚至在她的脸上涂上厚厚的胭脂。

  书里唯一算得上爱情的一对情人竟然是第六代奥雷里亚诺和他的姨妈阿玛兰妲·乌尔苏拉,这份幸福以阿玛兰妲生下长着猪尾巴的孩子后大出血而死为结局,终于宣告结束。

  羊皮纸的预言被这个家族破解了百年,最终的答案却告诉他们,这个家族存在的意义就是孤独百年,然后孤独的走向消亡。

  当第六代终于破即可预言,整个马孔多被龙卷风侵袭,从此不复存在。哪里的所有事物都消失不见,但孤独被永远地留下。

  读完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家族的每一个人都是没有感情的怪物,他们可以随便忘记任何一个人,直到被遗忘的人死去,然后十分荒谬的为死去的人守几天几夜的丧。好像每个人都不在乎他人的存在,一门心思的干自己的事情,或者说,一门心思的在孤独中等死。用书里的一句话概括再好不过:世界是身外之物。

  一个人生在世上,必然是要融于世界万物,如果世界是身外之物,那的确像是为了等死而活着。这是我最大的心得体会。

  生而孤独,死而孤独。孤独的人读了赞颂孤独,不孤独的人读了庆幸不孤独。

  不知道这是不是马尔克斯写这本书的万千理由中的一个。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7

  “当时,马贡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象史前的巨蛋。这块天地还是新开辟的,许多东西都叫不出名字,不得不用手指指点点。”

  这是马尔克斯创造的神话,书中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马贡多总是呈现出奇怪的现象。不同的时刻总是在同一时间交汇在一起,既非过去亦非将来。如同布恩地压家族沿着时间向前发展,但是他们还是会在不断萎缩的轮回中,返回到时间的起点。

  小说的结尾奥雷亮诺第二破译了羊皮纸手稿,原来所有的一切早已被预言,时间顺序被瞬间打乱。马贡多小镇以及它的居民,生活在命中注定的轮回之中,他们的命运的轮回里交织着凄美和哀伤。

  在现实主义与魔幻主义之共同作用下,我们虽然看到了马贡多的荒诞不羁,我们同样发现了,小说折射出了拉丁美洲不同国家的政治现状。

  从大屠杀这夜开始的雨,下了整整五年,马贡多的一切被雨水的冲洗所渐渐侵蚀。香蕉种植园被大雨冲走了,整个小镇退缩到人们的脑海中,成为了永远的记忆。

  自从马贡多与周边小镇有了来往以后,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纯朴。殖民者的侵入,把马贡多变成了香蕉种植园。工人的罢工,使植园主串通政府部队对他们进行了大屠杀。这夜下起的大雨,把马贡多彻底冲向了毁灭。

  正如同现实中的拉丁美洲一样,欧洲的探险者逐渐登上了这片土地,土著居民不得不开始适应外来入侵者带来的现代化技术和资本主义。拉丁美洲曾经孕育的繁荣文明渐渐的消失。

  当然,《百年孤独》不仅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折射了有关人性的问题。

  作为人类的代表,布恩地压家族代表了人类孤独的情感,不可避免的悲剧以及难以捉摸的幸福的`可能性。布雷地亚家族仿佛在用孤独来对抗时间,他们每一代的生活,姓名,性格都惊人的相似。时间对他们来说仿佛不存在。布恩地压家族染上双重疾病:怀旧和健忘。备受煎熬的布雷地亚家注定要在时间的循环中往复,直至灭亡。

  于马贡多居民的落后、愚昧更是注定小镇的灭亡。他们不是面向过去,追怀昔日的宁静与淡薄,就是关在小屋里,沉湎于毫无意义的“制小金鱼”“织裹尸布”“修破门窗”“洗澡”等等。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整个民族的团结。

  “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马尔克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

  《百年孤独》现在读来仍有它的警醒意义,在如今的快节奏社会中,每个人都有着一份自己的孤独,事实上,这种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最终都会如马贡多城一样灰飞烟灭,消失于无形。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8

  在卓越和当当上都没有看到卖,原版书又读不懂,所以很淡定地读了不知道是哪个版本的电子书。

  在韩度百科“百年孤独”词条里,第一句是: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

  读完——甚至还没读完的时候,脑海中对这本书的评价是:魔幻现实主义神马的完全搞不懂有木有!!看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孩纸们你们都伤不起啊伤不起!

  小说的描述其实比较混杂。第一句就是“多年以后,当奥雷连诺上校想起balabala”这样的描述,在小说的内容中也有大量回忆以前或者先预知以后的写法,而且多半是多线穿插。小说的描写风格绝对不属于普通小说那种活色生香的生动,但是相当流畅,人物个性也塑造得丰满。

  好吧,这些其实说了跟没说一样——世界级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在写作基本功方面自然是无可挑剔。整本书看下来之后,我的感想只有一些非常之散碎、非常之无厘头的`。

  1、历史在不断地重复,布恩蒂亚家的人永远带着那么一股清冷的孤独,男女都一样,连有着同样名字但是不同辈分的人都有着相似的气质。书中那一遍又一遍强调的孤独真让人觉得……好孤独= =

  2、时间在故事里看着总是快的,但是转眼百年多的沧海桑田,从初代的勤奋耕耘到末代的荒凉颓败,真让人有种难以言明的感慨。发散一下,觉得儿女的教育还是非常重要的。像乌苏娜瞎了之后想起来的那些,她眼中真正勇敢的人其实是雷贝卡,而她自己心爱的子孙们没有一个拥有她所希望他们拥有的勇敢勤奋的美德。连小说前期的视点主角、前期我最喜欢的奥雷连诺上校也木有。

  3、这个故事通篇看下来除了感慨家族的没落之外并没有特别深的感触——关于ZF和商人对当地人民造成的伤害除外——作为东半球的人,对西半球南边那个太过遥远的拉丁美洲真是知之甚少,真如小说后面附录里所说具有如此深的历史意义的话,也许布恩蒂亚家族就代表了最原始、最蓬勃、简单又有开拓精神的拉丁原住民?然后后来的ZF和香蕉公司就像侵略者,侵略了这块土地,在得不到利益的时候就果断抽身而去只剩下破败的小镇了。

  而最后马孔多整个的消失,大概就是要改掉原始的社会风气?

  4、故事里印象最深的3个人:梅尔加德斯、乌苏娜和菲兰达。虽然最后一个我对她实在十分讨厌,但是依然觉得这个人的个性塑造得合情合理且十分鲜明。乌苏娜代表了这个家族的兴,也代表了这个小镇的兴,她的勤奋和朴实为这个家庭创造出一片美好的天地,而菲兰达代表了亡,扼杀了人性,拒绝接受新事物,迷信又保守,即使布恩蒂亚家因为历史的原因早已积累下衰败的因子,她却也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梅尔加德斯则是代表了局外人,似乎是一个“先知”的角色,他带来了新的科技,知道故事的一切发展,他更像是一种力量而非真实的存在。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9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属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题材,被称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百年孤独》,乍一听,你肯定以为这是一本哲学书,其实不然,这是一本记录拉丁美洲动荡年代的小说,但我更倾向于将其看作寻找自我的小说。我尝试过很多次向别人介绍这本书,但很难全面概括此书要传达的思想和历史故事,因此,我放弃那些深刻的道理,忽略掉沉重的历史背景,只从寻找自我角度,简单介绍此书。

  如果能忍受开篇略微无厘头的寻找新家园的故事,那恭喜你发现了一本宝藏。全书围绕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小镇展开,混杂了现实故事、神话故事和宗教故事,很多地方都充满玄幻色彩。马孔多小镇是一个社会缩影,形形色色的人生活在这个没有边界的小镇里。小镇经历了初代人民的辛勤劳作,见证了中期社会的奢靡无度,最后随着了无生机的建筑消散风中。马孔多从有至无,都是一个传说,没有人找得到不存在地图上的城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伊瓜兰是马孔多的创始人之一,作为第一代布恩迪亚家族成员,也是男权统治和女权统治的核心人物。当然,《百年孤独》并不着重于讨论男权社会和女权社会的优劣,但却通过两人的性格和思想深刻揭示了两种统治状态下社会发展趋势。马孔多历经布恩迪亚家族六代传承,其兴衰也是家族兴衰。

  每一代布恩迪亚家族成员各有特色,但都有一个“与孤独为伍”的人。不论是奥雷里亚诺,还是阿尔卡蒂奥(这本书最难记住的大概是成员名字,特别是男生的名字基本就是创始人名字的排列组合……),他们一生中都有很长时间,在家中的炼金屋里度过,可能是炼制金鱼,可能是钻研吉普赛人留下的宝藏,可能是破译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孤独伴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奥雷里亚诺,却创造出了荒诞的将军、迷途的.智者,甚至还有无尽的财富,老死在树下的曾曾祖父。或许,你会从这些人中找到自己的身影,也很容易在马孔多找到自己的位置。来去自如的杂货店老板、埋头苦干的工厂工人、“客栈”(以防屏蔽)里寻欢作乐的年轻人……马孔多的每一个人都不多余,但都有相同的结局,不过是注定被遗忘的历史长河中的一小粒沙子,这种遗忘自然而然,这种遗忘就是“百年孤独”。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刻开始,或许是工人革命之后,或许是战争之后,马孔多陷入消亡的漩涡无法抽身,即使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奉献出自己全部的朝气、热情与生命力,也没能改变马孔多被虫蚁占领、被尘土淹没的命运。

  如果问书中哪一位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那必然是乌尔苏拉·伊瓜兰。她就像个永不疲倦也不知疲倦的发动机,推动着家族向前奔跑,她不是最有智慧的人,却是最有生命力的人。这股生命力是支撑马孔多的强大力量,可惜没能坚持到最后,是一种遗憾的美吧。但如果问书中哪一位人物最让我感同身受,我不会回答你,这一定是个秘密,是保持内心孤独的必要条件。

  孤独的人创造了世界,最终也会孤独地走。享受孤独,或许能看见生命的另一面。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0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

  ―――题记

  推开《百年孤独》,来自拉美的闷热空气与喧闹怪诞便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夹杂着布恩地亚的百年孤独,于案上独成一个世界。

  一开始,便是奥雷良诺上校面对行刑队时想起了那个遥远且清晰的下午。一个家族忍受百年孤独的苦难就此开始。

  马尔可斯老爷子似乎很喜欢插叙,于是在行刑队之后,是马孔多的创建伊始。何塞被吉普赛人从外界带来的各种新鲜事物迷得神魂颠倒,马尔苏拉则尽力使丈夫回归生活,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谁是胜者,除了孤独。之后是上校、小何塞、阿玛兰塔……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预言开始一一应验。

  上校接二连三地发动战争,直到最后上校发现自己不知道为何战斗。阿玛兰塔拒绝了可怜的意大利人,又拒绝了忠实可靠的'战士,最后坦然地迎接死亡。布恩地亚家族的人一直在孤独中垂死挣扎,可就像马尔苏拉说的,“这家人全是疯子”,布雷地亚不会爱,不会被爱,他们在自己的周围筑起冷漠的高墙,任墙外春风和煦,鲜花缤纷,自岿然不动。

  上校最后明白了,于是他不停地打造小金鱼,为的不过是“与老年生活签个体面的协议”,以专心致志来排遣永恒的孤独。而不停织着裹尸布的阿玛兰塔,也只是另一个上校罢了。在孤独面前,布恩地亚一败涂地。

  还有后人,那些奥雷良诺、何塞,相同的名字早已注定他们命运的归途,无人破解的预言在灰尘里默默叹息。

  整个故事似乎很悲观,布恩地亚家族渐渐分崩离析,原本生气勃勃的马孔多也逐渐腐,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又似乎是现代文明的传入。那么,文明究竟是好是坏?谁也无法定念经,但不可否认,香蕉公司,和那些外人的到来,摧毁了布恩地亚和马孔多。在这一点上,马孔多就是南美的缩影,一开始懵懵懂懂,却生气勃勃,后来,文明入侵,带来了大规模战争和生离死别,然后,又在外在势力的欺压下不得翻身。那结局呢?是对未来的预言还是期望?但愿是期望。

  无论如何,一切都在继续,香蕉公司在运行,昔日马可多的居民逐渐被排挤在外,坟墓中的人在增多,流淌着布恩地亚家族血液的私生子在不带出生,马尔苏拉在黑暗中淌过时光的河流,吉普赛人的房间逐渐腐蚀,家族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吞噬,马孔多在飓风中消失不见,一切的一切,最终都成了圆,一切都回到了原点,一切都还在继续。布恩地亚的孤独仍在,新的马孔多还在重建,一切似乎都在向前奔跑,其实也不过是莫比乌斯环中的蚂蚁,前进并重复着。于是,命运成了宿命,孤独成了永恒。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也没有人是一种孤岛。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1

  我读完《百年孤独》,掩卷冥思时,浑身涌起一股颤栗感,它并不是我所喜爱看的小说类型,故事中的情节让人仿佛置身在一个发生了不可能事件的现实生活中,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让人恐惧不已。

  先说说情节,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上。书中有一个很有象征意味的情节,就是不眠症的情节,马孔多镇上的居民随着何塞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夫妇的养女雷贝卡的失眠而相继患上不眠症。患了这种失眠症,最可怕的不是睡不着觉,而是失眠症必然演变成健忘症。

  开头会忘掉童年时代的事儿,然后会忘记东西的名称和用途,最后再也认不得别人,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联系。为了生活,马孔多的居民不得不在物品上贴上标签,如给牲畜、家禽和植物标上名字:“牛”、“山羊”、“猪”……看到那里我不禁想了想,如果哪一天我们连标签上的'字的含义都忘记了,那又该怎样办?这些标签上的字的含义,都是我们历经几千年的学习与探索才发明出来的历史,如果我们忘记了历史,的存在也许就会变得毫无好处。

  故事中布恩迪亚家族的让我觉得压抑,并不是正因家族氛围有多么森严,而是这个家族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历程,这百年的蹉跎岁月中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终点回归起点,社会的发展,家族的变迁,都在不断重复圆周轨迹,到最后却什么也没有留下。

  马尔克斯用短短几十页勾勒出一个家族的兴衰,这与中国的《红楼梦》迥然不一样,我们要用多少章节才能铺垫一幕黛玉葬花。这个家族中的人总是不断重复著名字:阿卡迪奥、奥雷良诺、阿玛兰塔……就像他们不断重复在他们身上的轮回宿命。在任何一个时候都是一种禁忌,而小说中不止一次描述了这种关联:因恋爱受挫的阿玛兰塔与自己的侄子恋爱、第三代阿卡迪奥疯狂地爱恋母亲以至差点铸成大错、第六代奥雷良诺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姨母发生了关联生下了孩子……这都是正因孤独所犯下的罪行。死亡、各种各样的阴霾缠绕着他们,让他们痛苦不堪地离开这个世界。

  孤独,冷漠,已经是这个家族的人的共性,诚如小说中写道:“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地沮丧,他们又以不一样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正是这种孤独才让他们走上杯具之路。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2

  每个人由于天生基因、后天经历的不一样,其眼里的世界都不尽相同。当一个人把自己眼里的世界,用无论音乐、绘画或者文学等任何形式表现出来时,其他人哪怕再客观,对作者了解再深入,也会根据认知力的局限的或受已有的观点和喜好的影响,对其产生形形色色有偏差的解读。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除了阅读《百年孤独》和准备写这篇文章前看了“百度百科”对这本书的说外,没有同作者更多的交集,也没有对作者生活的那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有任何的了解。并且,我有我的个性和经历,我具有搞技术工作的人的理工科思维方式。因此,注定我的这篇文章,不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看法。

  这本书我连看了三遍。

  第一遍,我被其天马行空怪诞离奇又顺理成章妙不可言的表述方式吸引。当时我的感觉是,这本书内涵太丰富,而以我的智商,未必能领略其中一二。我在顶礼膜拜中迫不及待地看完这本书,对其中重复使用的N个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人名,以及错综离奇的人物关联也无暇梳理清楚。就如同堕入一见钟情的情人的情网,被其富有独特气质和魅力的外表,蕴含太多灼见的思想吸引,难以掩饰倾慕之情,急于了解关于他更多的东西。同时,受书中人物无望的孤独气质影响,我的心仿佛也逐渐冷却冻结。

  第二遍,由于是紧之后看的,我依然处于热恋状态,在我亲自赋予情人的闪耀光环中,在其幻景环生、深邃宽广的怀抱中,我又一次忘情畅游,洞察人间细微、领略世间万象。而心中那份孤独,更加冰冷坚硬。

  第三遍,还是紧之后看的,但由于见惯和了解的深入,情人头顶的光环已不那么耀眼夺目,热切的情绪也逐渐恢复冷静,我才能够按照自己明白潜质的节奏沥清人物的名字和关联,才能够用心领悟作者每一个表象后隐喻的事实。此时,心中冻结成块的孤独,已到了我不愿容忍的地步。

  不得不承认,《百年孤独》非同寻常的表现艺术,就像梵高压抑迷乱的画作,巴赫深沉悲壮的乐曲那样,具有摄人魂魄的力量,它能巧妙地拨通读者大脑中前所未有的`神经元连接,令你同作者感同身受,欲罢不能地随着作者的牵引穿越百年沧桑,阅尽马孔多那个特定时空里,个人情欲的巅峰和心灵的谷底,家族注定的兴旺和无望的衰落,社会暂时的繁荣和实质的倒退,最终看透世相,沦陷于孤独。对于我来说,这种孤独让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就象一截死去的木头、一块冷漠的冰块或一坨坚硬的钢铁,能够刀枪不入但失去了女生柔情似水却具有渗透化解以柔克刚的潜质,以及由此带来的幸福感和优越感。这不是我喜爱的状态。岁月的磨砺虽然也给了我的留意脏一个坚硬的外壳,但只是为了呵护内里的柔软、温暖。

  我坚信,这个世界上,比马尔克斯有智慧有想法的不乏其人,但能把这些智慧和想法表达出来,让人们喜爱看,能打动人、震撼人,甚至对读者产生更久远实质的影响,需要的是表达的艺术,而马尔克斯恰恰掌握了这门艺术。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3

  我常常自矜自我喜欢读书,爱好书籍,却又常常在读书时极为偏好,兴起试读名著,却又为那其中的晦涩难懂而撤退。事实上,于我而言,《百年孤独》正是如此。

  读过一遍,心头复杂感情简直无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这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阿尔卡蒂奥,本就对各种又长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远之的我,更是读起来费力的将人物与身份对上。最要命的是,父亲跟儿子常常会起同样的名字,让我毫无头绪,一遍读下来,脑子里好像有浆糊,真是一点感想也没有了。

  不客气的说,我实在是想着自我还有阅读笔记,才硬着头皮读了第二遍。这一遍,我依旧不懂,却感受到了内心有了什么,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来那样荒诞,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终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

  读书之前教师介绍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正是由此影响。此时我也是切身的体会了。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礼貌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他的拉丁语,在家人心中只是疯言乱语,几十年后他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就像奥雷里亚诺,不断的战争,他甚至已经忘记了当初的目的,而是在杀戮,血腥中度过。他的结局停留在小金鱼中。

  孤独是感受,孤独又无法感受。

  当奥雷良诺参透了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奥秘,一阵飓风将马贡多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书中如是说。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4

  我常常自矜自己喜欢读书,爱好书籍,却又常常在读书时极为偏好,兴起试读名著,却又为那其中的晦涩难懂而撤退。事实上,于我而言,《百年孤独》正是如此。

  读过一遍,心头复杂感情简直无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这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阿尔卡蒂奥,本就对各种又长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远之的我,更是读起来费力的将人物与身份对上。最要命的是,父亲跟儿子常常会起同样的名字,让我毫无头绪,一遍读下来,脑子里好像有浆糊,真是一点感想也没有了。

  不客气的'说,我实在是想着自己还有阅读笔记,才硬着头皮读了第二遍。这一遍,我依旧不懂,却感受到了内心有了什么,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来那样荒诞,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

  读书之前老师介绍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正是由此影响。此时我也是切身的体会了。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文明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他的拉丁语,在家人心中只是疯言乱语,几十年后他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就像奥雷里亚诺,不断的战争,他甚至已经忘记了当初的目的,而是在杀戮,血腥中度过。他的结局停留在小金鱼中。

  孤独是感受,孤独又无法感受。

  当奥雷良诺参透了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奥秘,一阵飓风将马贡多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书中如是说。

【《百年孤独》读后感】相关文章:

《百年孤独》读后感06-27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12-15

《百年孤独》读后感12-28

(经典)百年孤独读后感08-25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03-03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03-10

《百年孤独》 读后感05-05

百年孤独读后感06-21

《百年孤独》读后感08-03

百年孤独读后感【荐】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