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沉睡的人鱼之家》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沉睡的人鱼之家》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沉睡的人鱼之家》有感1
一直以来,我对死的认知都还只停留在去世,直到读了东野圭吾的这本书之后……
不是他的新读者,过去的《解忧杂货店》,《白夜行》等都让我陷入沉闷了许久。
故事从小男孩宗吾闯进熏子家开始,以他获得心脏移植后再回去那,却发现,那儿已变为空地结束。三条故事线各自发展又互相影响。熏子与丈夫和昌在面对溺水而脑死的植物人瑞穗不惜倾尽一切,用世界上几乎是最先进的仪器救她。当和昌公司的员工星野用磁力刺激让瑞穗能在操控下举手运动或是微笑,熏子仿佛着了魔似的坚定认为自己的女儿还活着,到最后她举着菜刀对着女儿问警察渡边:“如果我把刀子刺进她的胸膛,我有罪吗?”,再到侄女若叶的坦白,瑞穗是因拿若叶掉进泳池底的戒指而溺水的……熏子终于从三年多的幻想中清醒过来,三月十一日,她感到瑞穗站了起来,与她告别,瑞穗就此,真正离开了,凌晨三点二十二分。
初读时,只感瑞穗的经历太过悲惨,却没想之后,人性的挣扎和反省才真是让人深思的地方。当和昌与熏子回家谈论捐献器官时,和昌喝下一杯又一杯的威士忌,内心的苦闷,纠结,自责,无奈虽只字未提,却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我也只感到苦涩,直抵内心深处,我又不得不佩服熏子,在面对丈夫出轨后,知道自己无法容忍,为了女儿,决定在女儿小学面试之后再离婚;三年多以来,对女儿的悉心照顾,让她无异于普通人,只是一直在沉睡着;最后打电话给警察后头脑的冷静……她或许早就想到了,才会每年一月份都给瑞穗拍照,直至结尾,她都要与医生关于死期为三月三十一日还是四月一日而争论。她是一个理性的母亲,很坚强,很勇敢,她在坚持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所以才会又同意判定脑死亡,让大家都出乎意料。
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在大彻大悟后果断作出选择,我想这便是东野圭吾想告诉我的.。死亡只是人间必须经历的阶段,有时,我们得学会看开些,再去好好体会人生。器官捐献与否或许是超乎道义的事,宗吾在获得捐献的心脏后重获新生,虽未点出捐献者是谁,读者都心知肚明,是熏子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使这个无意闯进她家的小男孩活下来,这真是足够的巧合吗?
瑞穗没有死,如果规定心脏停止跳动的时间为死亡,那她还活着,哦不,是他还活着……
人活着是为何,死有是何?我无从得知,我能清楚的只是生活很精彩,也充满着意外,没人能确定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那就尽力活好现在吧!
读《沉睡的人鱼之家》有感2
我认为人类并不是光靠逻辑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看法,因为我没有理由去说服这些人,那些人也不会来说服我。我觉得这个世界的意见不需要统一,有时候甚至不要统一反而比较好。”我觉得幸福并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只要你幸福,别人就无可置喙。
我们认为移植手术是接受善意的施予,绝对不能要求或是期待。同样,我们也无意对无法接受脑死、持续照顾病人的人说三道四。因为对那些父母来说,他们的孩子还活着。
刚开始,我也觉得这种依靠电力来延续瑞穗的生命的方式很诡异。但是也可以理解作为母亲的熏子的想要好好守护心爱的女儿的心情。她一时间接受不了女儿的突然离开,这三年时间也可以理解为是在跟女儿进行好好地告别。
在这本书里,死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瞬间。这也让我对脑死亡有了新的'认识。不过,我仍认为,虽然心脏还能持续跳动,但是没有了灵魂,是算不得一个真正的人的。
这本书读来还是很过瘾的,中途一度毛骨悚然,脊背发凉,几处反转都很漂亮。一直以为瑞穗可以醒来,不过这个结局也很好。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最后,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这充满着玫瑰香气的时刻,我读完了它。
读《沉睡的人鱼之家》有感3
“若叶表妹有一个很漂亮的小戒指,是她的心爱之物,以至于就算是这次来游泳,都要戴着它。
其实戴着戒指游泳很不方便,我看着她不时地检查一下它是不是还好好地戴在那个手指上,又时不时把它换个位置戴着。尽管这样做很麻烦,但她每次看到这枚戒指都会很高兴,或许是因为它实在是非常漂亮,又或许是因为那个把戒指送给她的人十分重要吧。
‘姐姐!我的戒指不见了!’若叶在又一次检查中慌乱地冲我喊着。看到她着急的样子,我也跟着着急起来。会在哪里呢?
等等,找到了!‘我看到了,卡在排水口那边了!我们一起下去看看!’
水池中的粉色戒指是那么的耀眼,像一道光,引着我们向水底游去。到了离排水口很近的地方了,我做了个手势,示意她等我下去捡。
离得很近了――我向上蹬了几下水,克服浮力的作用,手指够到了那个粉红的戒指……氧气已经要耗尽了,得尽快向上游去,我想,若叶妹妹应该已经浮出水面了吧。
打算把手抽出时,突然发觉手指被排水网卡住了,我求生的本能让我用力地往外拔,可却怎么也拔不出来……
绝望就像身边的`潮水一般,不断地涌进肺部。
一切的一切,都仿佛静止了一般……”
等待瑞穗的,本是人生中最美的童年时光,却因为这次溺水经历化为乌有,同时带给了我们一个问题:死亡的定义究竟是什么?究竟是心跳停止还是脑死?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是一个100%的赞成器官捐献者,可读完后我认为:捐献自己的器官,让其他人能拥有一次重生的机会固然高尚,可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不捐赠也并不代表着自私自立,相反也是能够理解的。
通常意义上来说,脑死就被认同为思想上的彻底死亡,大脑也被认为是感觉、思想的全部所在地,可临床上发现的种种迹象恰好说明了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万一脑死、但心脏仍在跳动的病人其实能够感知外界,并拥有痛觉,你还会认为在他(她)身上取出器官,再捐赠给别的人是人道的、正义的吗?
这部小说的最后结局仍然是选择了一种相对而言更能被大众所接受的结局:瑞穗进行了器官捐献,她的心脏给了另一个小朋友宗吾,让他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
暂且抛开道德上的问题而言,瑞穗生前也一定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公园里的四叶草仍然呆在原地,等待另一个需要幸运的人把它采下,奇怪的是,它的周围一直萦绕着一种像是玫瑰花的香味,经久不散
――玫瑰花从中的瑞穗,款款而来……”
读《沉睡的人鱼之家》有感4
我在浏览器里输入:怎么才算活着?答案很多,大致包括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要享受那个过程,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要让别人都知道自己的`名字,要亲眼看看世界不同的风景……那么,瑞穗发生意外后的时间算不算活着?
我简单的画了一下故事链,意外发生时面临选择:脑死判定,做,还是不做?做了,捐献器官,或不捐献,家人留下短期的痛不欲生和永久的伤痛,还有没有照顾好孩子的自责。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儿子还需要照顾。不做,花费大量精力维持和照顾,自是甘愿,可能会消除自责和难过,周围人即使觉得瑞穗已死也要问候看望,在母亲面前假装。那当事人算是人?尸体?还是工具?算活着吗?
结局是,母亲因为不知道是事实还是幻觉的场景终于释怀了女儿的不幸,同意做脑死判定并捐献器官,注意,此时女儿的情况与事故初发生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最后两次判定均为脑死,器官帮助了四个孩子,女儿火化。那么回顾始末,这些折腾的意义是什么?收获呢?当事人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无法苟同。
读《沉睡的人鱼之家》有感5
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先说一个题外之话,在这微凉的深秋之夜2018年10月30日,听到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虽然我没有读过金庸先生的小说,但却是看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笑傲江湖》……….长大的。每一部都是我不可追回的青葱岁月,都是暑假里的欢乐时光,更是那个追风少年向往的快意江湖!
福无双至,就在昨天20xx年10月29日也微博宣布了深受中国人民群众喜爱的主持人李咏于10月25日去世的消息,生活中又有我的小姑也身陷癌症,恰逢在读完东野圭吾先生的《沉睡的人鱼之家》之际,惊闻噩耗,感慨颇多。
《沉睡的人鱼之家》中母亲熏子为了让深陷溺水意外无法醒来的女儿瑞穗的生命持续下去,做出了一些也许是极端,也许是伟大,可是现在,我觉得是我值得尊重,没有资格去评判的事情。生命的宝贵,你的存在,你对另一个人生命里的意义,那是无法描述和去丈量的一件事。
又回到李咏去世时,其夫人在宣布消息中说的是永失我爱!读来真是令人痛之又痛。
上海的秋天让人看不见他的颜色,却在夜晚的凉风中感受到了他温度的存在,本不想伤春悲秋,只想每天快快乐乐的做个上帝的傻孩子,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笑,笑够了就去晒太阳!可是一些人的离开,还有那些正在离开的'人,让我觉得该去思考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为那些借着时间,金钱,距离的借口去反思一下一些应该去做而没有去做的事情。
如麻的心情写下这乱乱的随笔,没有承上启下,没有衔接无暇!
在此向我们的上帝祷告,求你保守这每一个你创造的珍贵的生命!我们因着你,因着你创造的生命,送来我们的身边,使这每一天的日出日落都值得追忆!阿门!
读《沉睡的人鱼之家》有感6
又一部东野圭吾老先生的杰作,本以为也是一部逻辑推理性小说,没想到从开篇到结尾读起来都是暖暖的,讲述了一个女孩瑞穗因意外溺水导致脑部缺氧,而被医生判定为“闹死”,并提议希望父母能提供器官捐献,却因为弟弟来看望昏迷不醒的姐姐时的谈话,导致女儿似乎有了一丝的触动,但医生说不一定是真的触动,因为脑波没有一丝的波动,而此时此刻的父母无法接受心脏还在跳动的女儿就是死亡,而拒绝捐献。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瑞穗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能机械的动,机械的笑,并且还不断的长高,在妈妈眼里女儿还活着,外人无法理解妈妈的爱,说她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而让女人这般机械的活着,直到有一天妈妈在梦里看到女儿来道别,谢谢妈妈这么多年的关照,梦醒后,女儿的身体发生了变化,妈妈坦然的接受了女儿真的离开了,并主动提出器官捐献,把她的心脏移植到另一个男孩身上,男孩莫名的感到身体上有种奇怪的`花香,因为那种花正式瑞穗生前所喜欢的花。东野圭吾通过细节和心里活动,把复杂的人心展现的很是真实,人性善里的恶,恶里的善。
读《沉睡的人鱼之家》有感7
总体上这部分读得有点无聊,平平无奇的叙述,毫无高潮所谓的跌宕起伏,但让我陷入深思。
外公年事已高活动不便的那几年,谁都不愿拖上个累赘。大家凑钱,让最近的舅舅照顾,而舅舅除了每日端来饭食外,就没有再多的'关心了。我常想,外公他整日躺卧在床上,定是很孤独吧,他会不会在想念已故的外婆呢?他会不会时时翘首以盼子女过来探望他,陪他说说话呢?
薰子不愿接受女儿瑞穗的脑死亡,决定苟延残喘延长女儿的生命。这到底是不是一种自私的自我满足呢?
一个哥哥,从小被虐到,被父母被亲姐姐亲哥哥嫌弃,被所有亲朋好友嫌弃,一天24小时里他可能被骂了不下24次“你活在这个世界还有什么用,还不如死了算。”心灵扭曲,自暴自弃,身体也垮了。可是,在他得了重病急需治疗时,他的家人突然变得好爱他,募捐词写得感人肺腑,情真意切。是真爱?是悔恨?是弥补?还是自我满足?
“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医生就可判定脑死亡。”可是,瑞穗明明还有呼吸,还有心跳。作为母亲的熏子,怎么忍心亲自宣告了女儿的死亡吗?如此,与间接杀人,有何区别?
说回外公的结局。降压药吃完了,舅舅或舅妈没有去买药,也没有告知其他人,连续断药几天后就离世了。
前不久,得知爷爷得了重病,我焦虑地想与家人商量。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媳妇们已经忍受了他二十年的臭脾气着实不易了,有血缘关系的一想到昂贵的医疗费用…谁会愿意?
我痛骂指责他们,却又理解他们。
原来现实真的是这么残酷。
我想写下许多关于爷爷的故事,
我想用尽余生去爱你,像你当初爱我那样。
不要说,是自我满足。
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
读《沉睡的人鱼之家》有感8
怎么定义死亡?是生命体征的消失,心脏不再跳动,还是大脑意识的丧失?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话题的小说,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死亡?
熏子作为母亲,爱女心切,起初我也觉得她是为了满足自己希望女儿还活着的美好愿望,所以不惜一切(依靠已经失去感情基础的丈夫提供的帮助,不再追求新的感情生活)让女儿依靠科技手段呈现一系列正常的`生命体征。
让我震惊的有两个地方,一熏子假扮成新章老师去参加器官移植的捐款活动,跟人探讨日本现行的儿童器官移植方面的相关法律条文;(那时熏子的内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她有动摇过自己守护女儿的决心么?)当我看到二的选择,我便知道了熏子没有动摇,而是十分坚定的:二便是当周边的人都觉得女儿瑞穗已经死了,她持刀质问大家,如果现在自己把刀插进女儿的胸口,那她算犯罪么?如果女儿已经死了,那她就不算犯罪,而如果女儿没死,她就是犯罪,那她也甘愿欣然承担一切。是深深的母爱吧,支撑着熏子几年下来对女儿的细心呵护。熏子说,换成是儿子如此,她也会这样做的。当然,她会不惜一切代价去预防这种事情的发生。
最后,瑞穗来跟熏子告别了。熏子决定捐出瑞穗的器官,开始走判定脑死的流程。瑞穗很开心吧,她的心脏换了一个主人,继续跳动着。或许,这也是另一种活着的方式。
读《沉睡的人鱼之家》有感9
其实这部小说也没有那么好,几乎不能算是东野圭吾的风格。没有诡计,没有谋杀,甚至算不上有什么真正的欺骗。反而是一篇小清新,单纯的只有爱。
小孩子的爱,青年人的爱,成年人的爱,老年人的爱;好奇之爱,骨肉之爱,背叛之爱,忏悔之爱;轮回有爱,陪伴有爱,沉默有爱,幡悟有爱。
芸芸众卿,皆为爱往,匆匆一世,皆由爱生。
打动我的,只是一个母亲对孩子固执地守候。
如果有一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也要面临那样艰难的抉择,如何取舍?是相信放手让她快获自由,还是紧抓不放舍不得此生相守?
当所有人劝你缘分已尽时,你是否还固执地相信孩子并未离开?
当大家觉着你无理取闹时,你是否还固执地保护无法替你辩解的孩子?
当最亲的人都要你放弃时,你是否还固执地坚持,不惜以死相逼?
当读到那天晚上,孩子站到母亲身边时,一度以为真情动地,苍天开眼。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没有之一。
尽管这部小说情节庞杂,人物众多,但主线故事相对简单,所以于事无补反显得累赘。最后结尾匆匆,首尾呼应是好,可接的颇生硬,有些造作了。
读《沉睡的人鱼之家》有感10
这不是推理小说。和《信》《时生》类似,这部小说是比较纯粹的社会伦理小说。
非为人父母者,我想最好避开这部小说。
很多年前,我曾看过一部片子,情节大致是:女A和男B离婚后,双方已各自有了另一半。此时两人的孩子C查出有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但是AB的骨髓都无法配对,骨髓库里也没有。医生说如果AB再生个孩子能配对的概率比较高。于是AB先是试图用试管人造婴儿,在几次失败后早已没有感情的两人沟通之后决定性爱自然怀孕,而这又被女A的现丈夫知道了。整个故事怎么结束的我忘了。只是当时还未为父亲的我的评价是,为了那点救C的那点可能性,做破坏两方家庭以及危害将来孩子的事情,我实在不赞成。当时,已为人母的朋友说,等我有了孩子再来评价比较好。
所以……我想说的是,这部小说中的父母之爱尤其是母爱,自己没有用心养育过孩子的话,恐怕很大可能体会不到此小说的精髓,而且阅读体验估计会不太愉快。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并非真的为了确认人是否死亡,而是出于器官移植需要的标准。我不太懂医学名词的内涵。但我懂一点人类的感情,也懂一点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所以医学意义上或者科学意义上的.死亡判断依据,对于真实面对死亡的时候的判断而言,只能作为参考,甚至有时候连参考都谈不上。若一定要以科学依据和逻辑去衡量,那么这个世界就了无生趣了。
熏子的角色塑造的相当成功。够复杂。够纯粹。当孩子向她告别的时候,我流泪了。
感谢东野君。
读《沉睡的人鱼之家》有感11
大概两三天的样子,用碎片时间看完了这部作品。胡先生问我,这是东野圭吾的新书吗?才发现自己根本没在乎是不是新出版,只是没看过就拿来看而已。
和这部并列阅读的还有《自卑与超越》,昨晚还刷了前些日子上映的《绣春刀2》。越发感觉阿德勒说得有道理,人穷极一生所追求的一直是那份优越感,能够让内心能够舒服、畅快的东西。
好多推理的结尾,都是相对圆满的。这部也是。主要的人物都各自找到了感情的出口和归宿,在探寻生命、爱的路上做了正确的选择。说实话,小说前面的铺陈让我有点烦,但是后半段,和昌与进藤医生的接触,尤其是熏子对自己呵护爱女的深入思考确实让我为之一振。我想,如果换做自己,一定会偏执地继续,然后活在无法自拔的苦恼与矛盾中。小说之所以能够推进到圆满的结局,熏子自我救赎的过程与做法非常有必要,而且设计得很巧妙。参加需要器官移植病患的拯救会、跟新章房子老师的聊天、直至高潮部分试图伤害瑞穗换来的更多人的理解与思考,这样的过程,包括她想让瑞穗动起来的欲念在熏子的身上都无可厚非,她的种种行为也在不断反映她内心的.矛盾与纠结。
这样的题材确实值得写,也值得每个人思考。作为一个懒惰的人,读到结尾我才意识,根本没有天平的两边,无论何种遭遇,我们的心里装的都是爱。
读《沉睡的人鱼之家》有感12
生活有太多没有答案的选择题。
如唯心和唯物之辩,并不存在一个公理可以用来论证谁对谁错,关键的是你选择相信什么。鲁迅说“人活着,需要点信仰”。这“信仰”不是神,不是佛,而是在没有明显对错的选择题下,你相信什么,你会怎么做(我觉得这也是宗教的最大作用)。
这次,东野圭吾抛开了悬疑小说作家的身份,在“沉睡的人鱼之家”抛给我们一系列这样问题。
如何定义死亡?
当一个人脑活动停止,但身体其他方面运行正常,心脏还能跳动,身体还在生长,我们能定义其为死亡吗?
我们有灵魂吗?如果有,它住在心里还是脑子里?
...
作为一个读者,甚至佩服东野圭吾的勇气。一个流行小说的作家应该避免这样的沉重且具有争议的话题。因为表达稍有不妥,向天平的某一方倾斜了必会引起对面的读者反感。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甚少在生活中表达对这些问题的观点。因为没有统一框架的问题(科学的框架是数学),讨论到最后只会是用价值观和情绪来论证,而这些本身就是不经得起推敲的`。
所以,整本书读完,最打动我的一段话是:
“没有任何看法,因为我没有理由去说服这些人,那些人也不会来说服我。我觉得这个世界的意见不需要统一,有时候甚至不要统一反而比较好。”
读《沉睡的人鱼之家》有感13
又是一个深刻的命题:人在什么状态下才是真正的死去?
“死亡”这个字眼,曾经离我很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我们逐渐长大,在生命中慢慢的也开始体会到了何谓“死别”。
而我第一次深刻的体会死亡,那还是在高中的时候,应该是高三,家中的亲人病逝,但没有人告诉我,等我知道的时候,已经是高考结束后了,多么像小说和电视剧中的情节啊,为了不影响考试所以不告诉我这么悲痛的事情。
犹记得当我知道以后,为了纪念那位亲人,我还写了一首小诗,诗的内容已然记不清了,但那次对于死亡的感受却深深的刻在了脑海里。
死亡就是生命体征的消失,是肉体的消亡,是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角落再也无法找寻得到,触摸得到,死亡就是离开,从一个世界去到另一个世界,再也没有办法传递消息,再也不能交流,只能思念和回忆。
而在《沉睡的人鱼之家》里面,我又了解到了另一种生命状态:脑死,又或者说是植物状态,一个人的大脑再也不能发挥作用,没办法指挥身体的其他部分正常运行,只能躺在床上借助呼吸机续命,这是“死亡”的另一种形式,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书中对“脑死即为人死”的医学探讨并未有定论,所以究竟该不该称其为是死亡的形式,还有待商榷。
在这本书中,东野老先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悲痛的故事:
一对已分居一年多的夫妻,他们6岁的活泼可爱的女儿瑞穗不幸发生意外,在游泳的时候溺水,被送到医院的时候虽然医生努力的抢救,但最终无力回天,瑞穗被判定为脑死。当这对父母还没有接受女儿已死的现实之时,医生竟然过来问他们,要不要捐赠女儿的器官?
What?开什么玩笑?这是我的第一反应,难道他们不要顾虑一下作为父母的感受吗?人家可正在痛失女儿的悲伤之中啊!但这就是法律!好吧!父母一阵呆愣,脑海中根本没有反应过来,但他们不得不做出选择,医院已作出有可能脑死的判定。
如果通过两次测试皆被判定为脑死,那就正式宣告此人已正式死亡,亲属们可以将其安葬,或者是捐赠器官,然后再进行安葬,也就是全尸和非全尸的差别,呃……有点吓人~。
夫妻两个经过一夜时间的考虑,也询问了所有亲人的意见,他们最终认为女儿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善良的孩子,所以决定进行器官捐赠。可就在大家和她进行告别,当父母的手同时握住瑞穗的手,弟弟生人呼叫姐姐的时候,父母真实的感受到瑞穗的手动了一下,仿佛神谕一般,他们难以置信的看着彼此,最终母亲坚定的认为这是女儿仍然活着的证据,他们改变了主意,决定继续为女儿续命。
母亲的爱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啊,凭借着那一动的心灵感应,母亲熏子就此放下工作,专心照顾女儿,三年多从未曾放弃,还请人来为女儿阅读,就像这个女儿还好好的活着一样。
虽然这个过程中父亲也努力的帮助改善女儿的状况,比如借助新科技让女儿可以不用呼吸机就可以实现自主呼吸,借助科技手段帮助女儿可以活动手脚,不用天天躺在床上以免生褥疮,但他心底里的信念并不如身为母亲的熏子强大。尤其是当他送瑞穗礼物,瑞穗在机器的帮助下,露出微笑的时候,他的心里和很多人一样,认定女儿是科技造就的怪物,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怀疑自己继续让女儿活下去的自我满足的初衷,他觉得熏子正在把女儿当做傀儡,为了实现她的母爱而做这些令人恐怖的事情。
可在熏子看来,她从未如此想过,她一直祈祷并用她强大的母爱渴盼着,希望有朝一日女儿可以清醒过来,甚至不惜与所有人为敌,甚至不惜以“我如果杀死女儿,算不算是杀人犯”的这种假设,来让所有人认清,瑞穗其实还活着的事实,这就是母爱的伟大和坚定之处啊,而事实证明,熏子是正确的,她的爱,她的`坚持都是正确的,这是一个作为母亲的人对自己女儿的坚持!
看到这一段,看到熏子拿起菜刀作势刺向瑞穗的时候,我也以为她疯了,我也以为这个痛失爱女的女人精神崩溃了,可她后面那一段对于人究竟在什么状态下才是真的死亡的辩论,真的是让我惊叹!
她说:“如今,大家都把瑞穗当成是活着的尸体,我不能让她的处境这么可怜,要让法律、让国家来决定她到底是死是活。如果瑞穗早就死了,那我就没有犯下杀人罪;如果她还活着,那我就犯了杀人罪,但我会欣然去服刑。因为这证明了从意外发生至今,我持续照护的瑞穗的确还活着。”
真的是忍不住泪奔啊!母爱神奇而又伟大!虽然三年多的时间之后,瑞穗还是没有醒来,她还是与这个世界告别了,她还是与她亲爱的母亲告别了,当凌晨三点多的时候,瑞穗站在母亲的身边和她说:“妈妈,谢谢你。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我很幸福。非常幸福。谢谢,真的非常感谢。”
熏子知道这一次女儿是真的离开了,这可能就是母亲与孩子的心灵感应吧!虽然最后他们还是捐赠了瑞穗的器官,按照医院的法定程序,瑞穗的死亡时间应该是四月一日,在两次脑死判定结束之后,但熏子坚持认为女儿的死亡时间是三月三十一日,凌晨三点二十二分,就是女儿站在她身侧与她告别的那个时间,一个母亲的坚持啊!
过程中熏子也曾经怀疑过自己的做法,她甚至假以他人的名义去帮助一个患有心脏病的孩子去募捐,想要了解别人对于她坚持为女儿续命而不进行器官捐赠的看法,但她最终得到了心灵的慰藉,捐赠与否是要出于自愿的,国家、法律甚或是任何人都无权要求任何人必须进行器官捐赠。
整本书看下来,这本书主要探讨的命题:一个人究竟在何种状态下是为死亡?虽然作者没有明说,但我觉得他已经在书中给了答案:脑死不是真的死亡,心脏停止跳动的时间才能被视为死亡。现在国家和法律(仅限于本书中所写的日本)对于人死的定义过于程式化,少了一些人情味,总让人觉得过于呆板了,可能这也就是东野老先生想要提醒他们的吧。
另外这本书还辅以探讨了对于器官捐赠的一些是非争论,但结果已然十分清晰,捐赠出于自愿,无对错之分,不应该妄加评论和批评指责!
最后还是想说,看东野圭吾的书总能学到新的东西,这,非常好!OVER!
读《沉睡的人鱼之家》有感14
一直以来,我对死的认知都还只停留在去世,直到读了东野圭吾的这本书之后……
不是他的新读者,过去的《解忧杂货店》,《白夜行》等都让我陷入沉闷了许久。
故事从小男孩宗吾闯进熏子家开始,以他获得心脏移植后再回去那,却发现,那儿已变为空地结束。三条故事线各自发展又互相影响。熏子与丈夫和昌在面对溺水而脑死的植物人瑞穗不惜倾尽一切,用世界上几乎是的仪器救她。当和昌公司的员工星野用磁力刺激让瑞穗能在操控下举手运动或是微笑,熏子仿佛着了魔似的坚定认为自己的女儿还活着,到比较后她举着菜刀对着女儿问警察渡边:“如果我把刀子刺进她的胸膛,我有罪吗?”,再到侄女若叶的坦白,瑞穗是因拿若叶掉进泳池底的戒指而溺水的……熏子终于从三年多的幻想中清醒过来,三月十一日,她感到瑞穗站了起来,与她告别,瑞穗就此,真正离开了,凌晨三点二十二分。
初读时,只感瑞穗的`经历太过悲惨,却没想之后,人性的挣扎和反省才真是让人深思的地方。当和昌与熏子回家谈论捐献器官时,和昌喝下一杯又一杯的威士忌,内心的苦闷,纠结,自责,无奈虽只字未提,却又地表现出来,我也只感到苦涩,直抵内心深处,我又不得不佩服熏子,在面对丈夫出轨后,知道自己无法容忍,为了女儿,决定在女儿小学面试之后再离婚;三年多以来,对女儿的悉心照顾,让她无异于普通人,只是一直在沉睡着;比较后打电话给警察后头脑的冷静……她或许早就想到了,才会每年一月份都给瑞穗拍照,直至结尾,她都要与医生关于死期为三月三十一日还是四月一日而争论。她是一个理性的母亲,很坚强,很勇敢,她在坚持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所以才会又同意判定脑死亡,让大家都出乎意料。
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在大彻大悟后果断作出选择,我想这便是东野圭吾想告诉我的。死亡只是人间必须经历的阶段,有时,我们得学会看开些,再去好好体会人生。器官捐献与否或许是超乎道义的事,宗吾在获得捐献的心脏后重获新生,虽未点出捐献者是谁,读者都心知肚明,是熏子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使这个无意闯进她家的小男孩活下来,这真是足够的巧合吗?
瑞穗没有死,如果规定心脏停止跳动的时间为死亡,那她还活着,哦不,是他还活着……
人活着是为何,死有是何?我无从得知,我能清楚的只是生活很精彩,也充满着意外,没人能确定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那就尽力活好现在吧!
读《沉睡的人鱼之家》有感15
读完了,刚开始心里有些沉重,但是看到最后,才明白,这本书讲的其实就是熏子的转变,最后的放手和释然。
未为人母,以前也不是很喜欢小孩子,认为小孩子可能都是那些熊孩子吧。但是自从成了小姨给姐姐带孩子之后,才深深体会了,当身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呵护,再怎样都不为过。
眼睛时时刻刻都关注着他,生怕他有一点磕碰。
前几天看了一个视频,医院里一位母亲在嚎啕大哭,因为孩子得了重病没钱医治。就觉得很揪心。没有任何一个父母愿意舍弃孩子。脑死亡和植物人,他们没有自己的意识,对家人来说护理起来也是负担,但是那么多的家庭,宁愿让病人躺在病床上,也要通过医疗手段维持他们的生命,对家人来说,那是一个精神寄托,一个希望。质疑的人或许都是幸福的人,没有面临过这样的选择,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大多数都是选择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留亲人在身边。但是也有那种活着比死亡更痛苦的人,或许那样的.情况,失去比拥有更快乐。
或许因为作者的描写,对于女儿的生命力的描写,让我也觉得女儿是有机会遇到奇迹,甚至熏子梦到女儿站起来的时候,我也期待着,她是真的好了。
开头的小男孩看到了小女孩,结尾的小男孩接受了小女孩捐赠的心脏。而这中间的整个过程,就是熏子对自己的救赎。
或许大多数人的不理解,就像爷爷,邻居,同学,等等,认为熏子是强加给女儿的她的意识,熏子的自我满足。
但是实际上,熏子的妹妹和她的女儿,以及老师,是真心的希望她能好起来,不是假装。
对生死的界定,永远都会有这种情况。
【读《沉睡的人鱼之家》有感】相关文章: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03-12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01-22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02-26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5篇01-22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10篇01-24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5篇06-20
读《红蜡烛与美人鱼》有感04-19
如何唤醒孩子沉睡的右脑05-12
魔女之家攻略10-20
玩偶之家读后感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