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精选8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1
《甲申三百年祭》的确写的很好,既论时事也写史实,使人能清楚地了解到明朝之所以败亡的原因。毛泽东看了之后思考性地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至今仍然有用。
骄兵自败的道理发人深省。作为个人,也应要时时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书中看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因骤胜而产生的积极享乐的思想更不可取,如果说这本书蕴含着两个最为深思的哲理的话,这是其一。第二个就是:天灾、灾难,或因人祸,很大的饥饿困难都是由于政治原因促成的,倘若资源能够顺利流通,集中分配到受灾地方,也不至于人人被逼而造反。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实际上,天不作为,但人可以尽人事,只是特权、粮食资源掌握在不良善人的手里,实属自掘坟墓,可历来这样的人很多。
到了今天,再读《甲申三百年祭》仍存在它很大的意义,最近看很多人都在讨论,我国的粮食减产十分严重,但令人不解的是很多人对此抱有非常乐观的想法,晃着脑壳装模作样,理由是多进口就是了;还有的说现在机械那么发达,复耕就是了。粮食是人生存的根本问题,一天两天不吃或者少吃还可以,但你能连续七八天不吃吗?如果外国卡着粮食不给我们怎么办?如果我们复耕来不及怎么办?粮食又不是一两天就能长出颗粒来的?俗话说,口中有粮,心中不慌。无论你去工作还是干大事,首先解决的是吃饭问题,中国历史上的粮食短缺危机发生了很多次,有很多都是发生在青黄不接的秋冬时节,秋天收获时遇到一场大旱或者大灾,冬天自然很难过了,大多数人都在这个节骨眼上活活饿死,如果能熬过去,到了开春,也不至于死那么多人了。
粮食问题永远是个值得十分注意的问题,你忘记它,意味着失败来得更快。现在很多人不去想饥饿的年代,也有很多人不以为意,而我觉得只要人类存在一天,饥饿就会存在,甲申年的斗争还会重演。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2
饥荒诚然是严重,但也并不是没有方法救济。饥荒之极,流而为盗,可知在一方面有不甘饿死、铤而走险的人,而在另一方面也有不能饿死、足有诲盗的物资积蓄着。假使政治是休明的,那么挹彼注此,损有余以补不足,尽可以用人力来和天灾抗衡,然而却是"有司束于功令之严,不得不严为催科".这一句话已经足够说明:无论是饥荒或盗贼,事实上都是政治所促成的。
这层在崇祯帝自己也很明白,十年闰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时的《罪己诏》上又说得多么的'痛切呀:"……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议缮修,(辄)乘机自润。或召买不给价值,或驿路诡名轿抬。或差派则卖富殊贫,或理谳则以直为枉。阿堵违心,则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则好慝可容。抚按之荐劾失真,要津之毁誉倒置。又如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了京畿。乡宦灭弃防维,肆侵凌于闾里。纳无赖为爪牙,受奸民之投献。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积恶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谁能安枕!"(《明季北略》卷十三)
这虽不是崇祯帝自己的手笔,但总是经过他认可后的文章,而且只有在他的名义下才敢于有这样的文章。文章的确是很好的。但对于当时政治的腐败认识得既已如此明了,为什么不加以彻底的改革呢?要说是没有人想出办法来吧,其实就在这下《罪己诏》的前一年(崇祯九年),早就有一位武生提出了一项相当合理的办法,然而却遭了大学士们的反对,便寝而不行了。《明季北略》卷十二载有《钱士升论李琎搜括之议》,便是这件事情:"四月,武生李琎奏致治在足国,请搜括臣宰助饷。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3
中国历代王朝更替,总是有很多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以史为鉴,能够知兴替;郭老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回顾了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的失败,也从中再次验证了民心乃固邦之本的历史论断。对于《甲申三百年祭》,我觉得有三个人值得祭奠。
一来祭奠崇祯皇帝。
还回到河南为他召集民众,期望力挽狂澜,可惜的是李自成没给他机会,历史也就没有给李自成重新修改自我命运的机会。
忠臣惨死的现象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中屡见不鲜,给我们的反思就是人治体制下人才的生存无法得到保证。天子代天行使天道,有绝对的权威,但是他们在用人方面却无法保证从一而终的理智:在国家危急、面临内部外界威胁的时候,君主们总会授权于忠良,让他们为国立功、除暴安良;而在太平盛世时,这些国家的`栋梁们却甚至不如君主旁边的一个小厮。
忠良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期望。时代发展到如今,人才仍是国家、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珍惜人才、爱护人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仍是每个国家、企业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国家、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形态的发展,如何持续基业长青甚至是持续进步同样是每位成员个性是领导者思考问题的。
用历史的教训来警戒我们,用现实的思考发展我们。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4
在中国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郭沫若先生写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振聋发聩的文章,当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时至今日,重读此文,深有感悟,文章以详实的历史资料,深刻分析了李闯王成功与失败的因果关系,得出一个结论:天下兴亡,人民说了算。
在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这天,我们的广大党员都就应重读此文。共产党人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真正结束了中国的分裂与割据,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这是历史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从五十多位热血青年到八千多万人的大党,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全国解放的燎原之势,从几万人部队发展到打垮国民党几百万的部队,建立真正好处上的统一、独立的新中国,一路走来,都是因为有人民这个强大的靠山。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商品经济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也带来了负面的东西,一些党员的理想信念动摇了,一些党员在金钱美女面前倒下了,这些人的心中,人民群众变成了模糊的概念,这就是我们这天面临的危险。就和当年的李闯王面临的危险一样,看得见的敌人容易对付,看不见的思想上的颓废更加可怕。
中央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时候,精神懈怠、潜力不足、脱离群众险、消极腐败,四大危险正地威胁着我们的党,如果共产党人不实现自我约束,就不能持续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大业。
我们欣喜地看到,党中央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不是走形式,不是隔靴搔痒,而是要动真,从河北省的民主生活会汇报我们看到了成效,公车、公房、“吃空饷”的问题,不是这天才发生的,也不是昨日才发生的,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解决?是没有认真,没有人要求认真,因为查处这些问题不是难题,不是做不到,而是思想在作怪。而这些违规用公车、占公房、“吃空饷”的人,是普通老百姓吗,必须不是。这些正是老百姓最不满意的地方,最引起老百姓反感的地方。
李闯王失败了,郭沫若先生的文章告诉我们,他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我们的成功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但我们要保证我们永远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才能保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5
读完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心中感慨万千。
这本书以史为鉴,深刻地剖析了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胜转败的过程。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推翻了腐朽的明朝统治。然而,在胜利之后,农民军内部却迅速腐化堕落,争权夺利,失去了民心。最终,在清军的进攻下,一败涂地。
这一历史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个政权、一个团队,在取得胜利后,绝不能骄傲自满、贪图享乐。我们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成功面前,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进步,不断完善自我。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地保持胜利的果实。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民心向背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李自成的`农民军在起义初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为他们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反抗压迫。但在胜利后,农民军却忘记了自己的根基,失去了人民的信任。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倾听人民的呼声,为人民谋幸福。只有赢得了人民的真心拥护,我们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无往不胜。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甲申三百年祭》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教训,激励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6
《甲申三百年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历史的思考。
郭沫若先生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明朝末年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曾经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明王朝,但在胜利的光环下,他们却陷入了骄傲自满、腐败堕落的泥潭。
这让我不禁想到,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不能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成功只是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国家的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书中还强调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农民军在胜利后,迅速腐化,失去了战斗力。这告诉我们,腐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大敌。我们必须坚决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此外,《甲申三百年祭》也让我们明白,团结一心是战胜困难的关键。农民军内部的`分裂和争斗,加速了他们的失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团结协作,共同为实现我们的目标而努力。只有团结起来,我们才能汇聚起强大的力量,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甲申三百年祭》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激励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时代的建设中,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7
读完《甲申三百年祭》,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郭沫若先生以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为我们展现了明朝末年那一段波澜壮阔又充满悲剧色彩的历史。
文章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为核心,讲述了起义军从蓬勃发展到迅速败亡的过程。李自成在短时间内崛起,推翻了腐朽的明朝统治,然而,胜利后的起义军却迅速腐化堕落。他们骄傲自满、贪图享乐,失去了曾经的斗志和民心。最终,在清军的攻击下,一败涂地。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胜利来之不易,但守住胜利更加艰难。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团体还是个人,在取得成就后都不能骄傲自满,而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努力进取。同时,也让我明白民心向背的重要性。起义军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而当他们背离人民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时刻牢记这些教训。当我们取得成绩时,不能沾沾自喜,要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实现长久的发展。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8
《甲申三百年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长河,也让我们在反思中汲取智慧。
郭沫若先生的笔触深入到了历史的深处,揭示了明朝灭亡和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在艰苦的斗争中逐渐壮大,最终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然而,他们却在胜利后陷入了骄傲自满、奢侈享乐的泥潭,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这让我不禁想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人在取得一点成绩后就忘乎所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最终导致失败。我们应该以史为鉴,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醒自己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同时,文章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李自成的起义军在胜利后,内部矛盾不断激化,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约束机制。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无法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挑战。一个团队只有在团结协作、有明确的目标和严格的纪律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甲申三百年祭》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它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思考着现实的问题,激励我们不断前行,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相关文章:
贝多芬百年祭阅读答案06-14
高三百日口号03-19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02-04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07-18
高三百日冲刺口号11-29
高三百日宣誓口号04-22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02-03
高三百日誓师口号02-26
初三百日誓师口号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