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园》读后感

时间:2024-08-08 10:11:41 偲颖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秋园》读后感(通用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园》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园》读后感(通用5篇)

  《秋园》读后感 1

  《秋园》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弯腰打扫床底时,竟然发现那儿生出两棵竹笋,一般大小高矮,似双胞胎样长在床底下。”秋园给我的印象就是竹笋,透着中国乡土气,苦难当头依然生生不息、蓬勃生长,依靠的就是顽强拔节的韧性。

  她似乎一直被历史的洪流裹挟,被命运的大手支配,但她也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活下去”的决心支撑着她与命运的抗争。秋园是在历史大变革中女性的缩影。在秋园写下那些年份与地点后,又记下了自己最简略的生平:“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这就是“秋园”们,也就是作者的母亲那一代女性的人生历程写照。她们来过、挣扎过,也接受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无力。可她们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所有人:无论如何,都要站起来,命运永远没有机会彻底毁掉你。

  “秋园劝慰地摩挲着小泉的手。那手掌粗糙,满是深深的纹路,里面全是做活留下的色素,永远洗不掉,是种纯洁的丑陋。”《秋园》里这些质朴但直击人心的文字,毫无矫饰、毫无保留地迎面而来,让我们看到从不谙世事的小姐到生活安稳的军官太太,再到一贫如洗的乡长夫人,而后是贫农、山村教师、裁缝、乞丐……这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社会变迁中历经苦难依然鲜活和旺盛的生命力。

  薄薄的一本书,沉甸甸的一辈子。值得钦佩和铭记的还有作者杨本芬。她一生为生计奔忙,花甲之年才开始在灶台边写作,这一写,就是八公斤稿纸。“那一年,我六十来岁,生活似乎已不再需要目标与方向,只需顺天应命。但我开始干一件从未干过的事情:写作。”在四平米的厨房里,在抽油烟机的轰鸣声中,在等汤滚沸的间隙,杨本芬坐在一张矮凳上,以另一张略高的凳子为桌,以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她不允许那些年风雨飘摇里的坚韧、追求幸福的勇毅落地成尘,被岁月吹散;她躬耕还原秋园们向下扎根的辛酸,让女性力量得以绽放世间。

  这些深深扎根于时代沃土的文字,充满生机,独特而明丽。或许,人们写作的意义就在于生命价值与情感坚守能被看见,让自己的故事也盛开在这个繁花似锦的春天里。《秋园》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作者杨本芬以八旬奶奶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普通女性在历史变迁中的沉浮起伏和坚韧不拔。这本书让我深深地被感动,不仅仅是因为秋园的坎坷经历,更因为她的坚强和勇气。

  秋园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她从未放弃。在那个充满变动的时代,她始终努力地生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照顾家庭和孩子。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也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强,这种精神让人深深地敬佩。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女性的力量和价值。秋园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但她的坚强和勇气却成为了她家人最大的支持。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的力量和价值,让人们看到了女性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此外,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非常感人。作者杨本芬以一种平实、真挚的笔触来描述秋园的一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秋园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这种叙述方式让人感到非常真实和可信,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秋园的一生。

  《秋园》是一部非常值得阅读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个女性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一份人性的赞歌。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女性的力量和价值,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时代。同时,它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的信念。

  《秋园》读后感 2

  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论吟诗作对,仁受文思泉涌,但提到干农活,真是难于上青天!他戴着眼镜,穿着长袍,走路笨拙,动作缓慢得像怕踩死蚂蚁一样,平时菜草不分,五谷不辨。事实证明,种田没有强壮的身体可不行,不要说犁田、耙田这些技术活,仁受因有疝气痛,不能久站,一般的手脚功夫也做不了。秋园包过小脚,大儿子子桓还在读初中,家里的田只能包给邻居满老倌种。

  满老倌不是个省油的灯,都是把自己田里的事做完了,才来做仁受家的,结果每一步都赶不上季节,禾苗长得像荒山野岭的茅草。满老倌的堂客(注:老婆的意思)满娭毑(āijiě,湖南地区对老年妇女的尊称)蛮霸,恶毒,相比于丈夫有过之而不及。在家打骂儿媳,在外横行霸道,经常跑到秋园家蹭芝麻豆子吃,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满老倌的小儿子,宝生,曾经是秋园班上的学生,只因老师批评了一句,不动脑筋,就用纸包了一包屎丢在秋园家门口,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上到老,下到小,满老倌一家人就像阴影一样笼罩着秋园,仁受和孩子们。

  日子过得很难,子桓先后考上了空军,东北工业部统计班和公办教师,但前两个都因为离家太久,不忍母亲一人操持一家人的生计(家里又添了一个弟弟),父亲身体不好而作罢,只能去当了老师,早点挣钱,给父母减轻压力。之骅,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但家里没钱送她上学,她只能眼巴巴地干着急。之骅是个多懂事的孩子啊!

  “她站在卖饼子的老倌子前面,看他把葱油饼放在纸上递过来,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恨不得接到手就咬一口。可她忍住了,把葱油饼仔细包好,饼要留给弟弟们吃。走在路上,之骅无数次拿出葱油饼嗅闻,口水使劲往喉咙里吞,简直能听到咕咚咕咚的响声”

  等到之骅差不多10岁的时候,才有机会念书,刚开始读就是四年级,她聪明又勤奋,在学校除了上茅房就是看书,做题,每次考试都是头名。之骅非常珍惜自己念书的机会,从家到学校要走12里路,翻过一座山,天不亮就起床,帮秋园干完活儿后,乐颠颠地走去上学。等到放学回家,之骅书包一放,放下衣服,就出门去搞柴,挖土,浇菜......直到天黑才回家,这样秋园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替人做衣挣钱。但她却因为吃不饱加上缺觉,而经常头晕眼花,手足疲软,浑身无力。

  命运的魔爪还没有放过他们,土改复查,仁受的历史被翻检出来,由贫农被改划成旧官吏,成了人民的敌人。仁受被抓走了,满娭毑到处咒骂秋园和孩子们,他们不敢出门,把自己关在家里,就像关在笼子里鸡。虽然最后仁受被证实没有做过坏事,也没有血债,但被这么一折腾,他的身体更差了。

  时间很快到了xx,全民炼钢时代,满老倌的`儿子宝生(人见人嫌的泼皮无赖图片),竟然走运了,成了公社的红人,管理一队人的吃喝和上工,手握大权哦!动不动开会,比如说:七天七夜动员大会,目的是消灭瞌睡。大家伙真的在半梦半醒中,坚持了7天,到了第七天晚上,满宝生宣布散会,人们如逢大赦,东倒西歪,踉踉跄跄地回家了。这短暂的三年(1958-1960),对于身处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是真切的挨饿,撕裂,痛苦。真是为自己感到幸运,出生在不用挨饿的90年代,虽然物质没有现在丰富,但是至少能吃饱,穿暖。

  《秋园》读后感 3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老奶奶。作者本人并不是高学历的教授之类的人,而是一个普通的老人。

  在照顾家里老人的时候老奶奶突然生出要把自己的一些经历来写成书这一想法。很多时候一想就停不下来,无论老奶奶想做什么,她都想写书。书里有一段很好地展示了她写书的状态和她的才华。

  “我也感到奇怪:只要提起笔,过去那些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来。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民国时期,主人公秋园从家境不错的家庭出生,随后阴差阳错就嫁了人。后来的'她就像是一节浮木漂泊在名为时代的河流中,战争的爆发让她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后续各式各样的改革和自己敏感的身份让她不得不忍受来自己其他人的议论和白眼,无数次的饥寒交迫折磨着她和她的家人。

  即使是如此,她还是很认真操持好整个家,为了她的丈夫和孩子不断地挣扎努力,在风浪中沉浮。

  很多时候,只能用“不得不”来表现她的生活。

  她总是为这个家所惆怅为生计,为恶邻,为住所其实她也不是永远坚强的。

  《秋园》读后感 4

  《秋园》是一位名叫杨本芬的老人80多岁时写地回忆录。故事以她的母亲秋园生活过的地名为章节缓缓铺开,讲述了秋园一家人在20世纪随波逐流、挣扎求生的故事。秋园的一生充满了不幸,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但她的生命却是坚韧的,她曾经想过放弃生命,但还是顽强的生活了下去,见证了那个年代中南腹地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在前言里,杨本芬说:“我一遍一遍地重写这个故事,稿纸积累了厚厚一摞。出于好奇心,我称过它们的重量——足足八公斤。书写的过程,温暖了我心底深处的.悲凉。”

  杨本芬在序言里回顾了她的写作历程:“厨房大概四平米,水池、灶台和冰箱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再也放不下一张桌子。我坐在一张矮凳上,以另一张略高的凳子为桌,在一叠方格稿纸上开始写我们一家人的故事。”在洗净的青菜晾在篮子里沥水的空闲,在灶头炖着肉等待汤水滚沸的时候……一个已入耄耋之年的女儿,在家中逼仄的厨房里,一笔一笔记录下了母亲的一生,这就是《秋园》。

  秋园只是生活在那个波澜壮阔又充满巨变时代的一个平凡的女性。那年,她跟随踌躇不决的丈夫自武汉下船后,她走过了一座桥,而她无忧无虑的过往也被远远地隔在了桥的那一头。她们一家人的命运跟随时代的动荡波澜起伏,她们在夹缝中求生,拼命与贫穷、饥饿、歧视作斗争,最后一丝读书人的体面也难以为继。然而生活再艰难,她们一家也没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

  小说最后,作者在整理母亲遗物时,从棉袄口袋里发现了这样一张纸条:

  1932年,从洛阳到南京。

  1937年,从汉口到湘阴。

  1960年,从湖南到湖北

  1980年,从湖北回湖南。

  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至此,秋园的故事落下句点。“如果你们早来半个月就好了,四月那崖上都是杜鹃花,好看的很。”八十八岁,秋园仍为孙女没看到山崖上的杜鹃而感到惋惜。任凭风雨飘零,岁月走过,在秋园的眼中只有那满山的杜鹃、橘树、芙蓉花、香樟树承载着苦难岁月里她充盈而热爱生活的内心。

  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无曲折的情节。秋园身上的那股韧性,让人熟悉而感到亲切。她可以是自己的姥姥、奶奶,更是那些普通质朴却隐忍前行的女性长辈,她们看似渺小却不脆弱,用尽力气对抗生活的磨难。我们每个人的一生,远远看来,就像一条线,细小而又平淡,但是把这条线拉开了看,上面曲折而又充满希望。

  《秋园》读后感 5

  7月9日在《人物》专访见到了这篇文章《外婆在厨房写作》,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另一位范雨素。读完之后,当即下单《秋园》,两个晚上读完了这本小书。

  作者杨本芬的《秋园》讲述了母亲秋园的一生和女儿之骅的故事,在战乱纷飞,饥饿不堪,困顿劳作,居无定所的岁月里,母女两代人始终不忘对家庭的责任感,不忘对知识的渴求心。平静的文字里隐含着生活的苦难与馈赠,在这背后是举步维艰,是惊涛骇浪,更是隐忍坚强。

  秋园一生颠沛流离。童年在洛阳私塾读过一年书,出嫁时向对方提出要继续读书(虽然没有实现)。丈夫杨仁受是国民党参军处上校参谋,婚后他们随政府定居南京,秋园参加妇女补习班。当他们再次跟随政府迁往重庆时,在汉口码头,仁受禁不住对家乡老父的惦念,下船回到湘阴,从此远离仕途。为补贴家用,秋园担任小学教师。孩子越来越多,生计越来越难,除了教书,秋园还要替人做缝缝补补的活计。土改复查,仁受被改划为旧官吏,成为公敌,全家受尽欺凌。孩子们跟着母亲去讨饭,尝遍艰辛。尽管这样,秋园还是鼓励女儿去考学校。日子难熬,带着两个儿子去洛阳投奔哥哥,但也找不到事做。返回途中,被湖南老乡带到湖北,靠做衣服为生,为避免被清理出去,她改嫁到一位干部家中,一呆二十年,经历丧子之痛,直到丈夫去世,才重返湘阴。

  女儿之骅又是另一番经历。为了让秋园安心教书,她只能在家带弟妹做杂事。终于在十二岁那年,之骅终于上学了,以后之骅加入了共青团,参加了突击队,考取了工业学校。除了上课,就是去图书馆看书。学校停办,学生一律回原籍。之骅决定“跑”,再不能回乡下。她用仅有的钱买票到了宜春,去工地做苦工,上了半工半读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之后被下放成为知识青年,和当地青年结婚生子。

  小说故事节奏明快,情节不拖沓,但细节也是令人百感交集。家里再穷,不忘教养。当讨饭讨到一户旧识,对方请吃饭,面对满桌子的饭菜,秋园对之骅说,“妈妈晓得你好想吃,好想吃也不能做出一副饿相。这不是在自己家里,吃饭时定要斯文一些,先不要夹好菜,好菜要等别人喊我们才能吃。特别是那钵鸡,不要用筷子去捞……”

  仁受是秋园的丈夫,孩子们的父亲,小说里的第一男配角。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受过不错的教育,有仁爱之心,对于百姓的困难,总是竭尽己能,捐物施钱,最后家徒四壁。而他所受的几乎都是难,贫困、欺骗、打骂、关押、饥饿。最大的收获就是贤惠的妻子与懂事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在女儿之骅最后一次恳求读书的时候,他突然从灶屋里出来,手上拎了把菜刀,扑通一声跪在之骅面前,把菜刀往脖子上一搁,说:“明年再不送你读书,你就用这把菜刀把爸爸杀了!”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当看到女儿忍不了饥饿去偷谷子,他摸着之骅的.头说:“爸爸不怪你,可下不为例,还是名声要紧啊!”也是这样一个男人,在吃饭时,一反往日的温文尔雅,变得恶形恶状:不怕丑地发出惊人的咀嚼声,眼睛一红,脖子一伸,喉咙里又是一声惊人的咕咚声,吃完还贪婪地望着饭钵,伸出舌头舔了又舔。最终,饥饿夺走了这个一生仁厚、从不打骂孩子的父亲的命,遗言只留下半句。

  小说里的人物,好像没有特别的反抗精神,如兵桃、子恒、小泉。他们都非常坦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善良、淳朴,逆来顺受,不曾抱怨,随遇而安。我不禁想起一段杨朱说过的话(大意):顺从命运的安排不加抗拒的人又何必追求长寿、名誉、显贵、富足呢?这样的人,内心有平安。外在世界没有任何事物威胁到他,没有事物与他为敌。他们的命运由自己的内心决定着。即便面对死亡,秋园的态度依然是“不是日子不好过,是不耐烦活了”。她把死神都攥在手里。

  无论历经何种困境,秋园和之骅母女都不曾忘记上学,虽然她们这一生总是想上学而不得,但她们从来都不曾放弃。这是从泥土里滚出来的倔强,从血水里泡出来的坚毅,从饥饿里流出来的挣扎,从困顿里浮出来的勇气。后来,之骅的三个孩子都上了大学。

  写下这些文字,作者也许能见到。我想告诉她,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它令人感受到了泪水的咸湿,热血的涌动,和无奈之后的顽强。这不是普通的文学作品,而是一枚劳顿飘零却始终不乏追求的生活印章。

  在阅读这本书,以及完成这篇读后感的过程里,我的脑海中不停显现出另一对母女。女儿是我未曾谋面的书友,对于她们我不曾有更多的了解。但是通过照片,我看到了八十多岁的娘亲,在腿伤初愈后阅读的身影,通过照片,我也见到了女儿重拾青年时代的借书卡,走进图书馆的姿态。也把这篇文字献给她们!

  书友娘家后院的桔子树,青色的,青涩的……生命初绽的时刻。

【《秋园》读后感】相关文章:

幼儿园秋姑娘教案01-28

秋幼儿园园务工作计划07-27

秋幼儿园管理教学总结12-10

幼儿园中班《秋婆婆》教案02-18

幼儿园大班秋教学计划11-24

《秋》教案02-27

幼儿园秋期工作计划(精选16篇)04-10

幼儿园小班秋学期工作计划(精选10篇)08-08

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教案《秋娃娃送衣裳》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