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有感

时间:2023-12-26 09:18: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有感

读《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有感1

  苏东坡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诗人。当我拿到《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这本书,看到他的名字的时候,一种强烈想读下去的意愿在我的脑海中回荡。全书很多图版,都是苏东坡以及与他相关的字画作品,让我更加近距离去品味这么一位“千古英雄”。多少王侯将相,多少富贵名流,他们赢得了天下,却输给了时间。苏东坡死后近千年,散文家祝勇,沿着苏东坡颠沛流离的人生路和留在故宫博物馆的字画,再重新还原了这位伟大诗人风雨飘摇的一生。

  我不怎么懂字画,但是在阅读时这些并不那么重要。书中的字画让我实实在在立在北京的故宫去寻找,仿佛在我与苏东坡之间建立了一条隐秘的通道,在本书中,我是跟着苏东坡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他人生的重要之路,了解他的故事,些许体验着他的'内心,我细细品味其中的故事,很惊喜,我离苏东坡近了。看到他的字画,就像在旅途中看到了让我喜悦的山水与风景,我充满了兴趣与惊喜,期待着去探索和欣赏。于是乎,我知道了原来“寂寞沙洲冷”是苏轼被贬黄州后那种远离朝阙,朋友都远在他乡,找不出一个可以交谈的人,连敌人都没有的那种无比孤独的心境;我知道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原来是写给自己去世多年的夫人王弗,以表达对夫人的思念之情;我知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苏轼被贬黄州,游赤壁写下自己尽管政治失意,却未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旷达之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肉、寒食帖……一长串的诗歌、一大堆的典故,赋予了苏东坡全能型文人形象。留给苏东坡的语言,只有诗词尺牍。他的诗词,有孤独、有思想;有柔情、有豪放;有挫败、有挣扎;又苦涩、又洒脱。他的文学,几乎包含了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所有主题。他的人生的各个阶段,从孩童到终老,都用恰当的字词表达出当时的心境,一生的感受,用诗词概括殆尽。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但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无论从时间的无尽处或空间的无垠处去寻觅,苏东坡只此一份。

  人人都爱苏东坡,爱的是价值的认同,爱的是文化的归宿,爱的是心灵的共鸣。在本书后记里,作者这样写道:“我相信世间每一个人都能从苏东坡的艺术里重新感受到人生,而苏东坡,也定然在后人的阅读里,一遍遍地重新活过。”感谢有这样的文字,让我们有一次心灵的对话。

读《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有感2

  今天终于把《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完了,九月末从学校图书馆借回来后,它在我的书柜里整整蒙尘近一个学期,学期结束,寒假开始,才被我翻开阅读。纸质真的不错的一本书,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的我,比较两本书的不同后,发现这本书更加接地气,让我更加近距离去品味这么一位“千古英雄”。

  因为宋朝已经灭亡,苏东坡生活的时代离此时也已过去千年,就算人人都交口称颂苏轼,终究对我来说还是虚无缥缈——有点远啊。

  但是本书的不同,或者说“接地气”的地方在于“寻找”二字,而且是在实实在在立在北京的故宫去寻找,仿佛在我与苏东坡之间建立了一条隐秘的通道,于是当我们看着博物馆里的苏轼的书画,看着与他同时代的人的作品,我细细品味其中的故事,很惊喜地,我离苏东坡近了。

  我还没去过故宫,若是从前,我只觉得可惜,但是如今,我却想的是:幸好!

  幸好我从前没去过故宫,没有参观过故宫博物馆,因为在单薄的知识基础下,博物馆的展品无论多么流光溢彩、惊心动魄,我怕是只能走马观花,如黄粱一梦啊,即使有解说员和解说器,也会缺乏文化的共鸣。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一书照应书名,全书很多图版,都是苏轼以及与他相关的书画作品,而这些作品的原版就藏身在故宫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

  我是个不懂书画的人,自己不懂怎么书怎么画,也不懂欣赏别人所书所画,但是在阅读时这些并不那么重要。因为许多人都不懂书画,但是大部分中国人都懂美。

  我看不懂苏轼的书法究竟反映了他动荡的内心还是沉着的心态,但我看得懂他的书法中的美,这种美是苏轼“起舞弄清影”所书写出来的美,它呈现在纸页上,隔着千年的时光,仍然吸引着我。苏轼曾有一言“吾书虽不甚佳,然出自新意,不践古人,是快也。”前半句是谦虚,后半句是实话,于是好友吴道子就回道“出新意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当我在书中注视着苏轼那篇《前赤壁赋》时,脑中犹自回想起吴道子的话。

  在淡淡的暖色黄灯的照耀下,这一书页上苏轼的书法仿佛刚刚挥就,墨迹犹未干透,流光溢彩,千年过去了,仍然惊艳啊。

  全书毫无意外地出现了许多苏轼的词,但与九年义务教育出现的“不合时宜”相比,“此时此地”的出现实在是恰到好处。

  因为在语文课本中是因为一首诗写的绝世的好或是内容积极才被选来让我们“死记硬背”,于是我对他们没有了更多兴趣。

  但在本书中,我却是跟着苏东坡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他人生的`重要之路,了解他的故事,些许体验着他的内心,然后才是看到他的诗词,就像在旅途中看到了让我喜悦的山水与风景,我充满了兴趣与惊喜,期待着去探索和欣赏。

  于是乎,我知道了原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苏轼被贬惠州的第二年的一日烦闷品酒后所创作的;我知道了“此心安处是吾乡”原来是赠给从贬谪地南海归来的王定国侍人寓娘的,他敬叹寓娘对友人王定国的不离不弃、同甘共苦,只是他不知道将来他也会有自己的“寓娘”——朝云;我知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苏轼在黄州,在去往别地购置田地的山路中偶遇瓢泼大雨无处躲雨时所写的。

  黑暗与苦难,不是在旦夕之间可以扫除的,在消失之前,苏轼学会了接纳他们,承认他们的存在,甚至与它们相处。

  读完这本书后,我想起了我的另一本书——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在这位民国学者的笔触下怕是没有多少人写苏东坡能超过他的了,但惭愧的是我还没读完,剩下一百多页放置了一个学期。

  寒假开始,我却没有先读《苏东坡传》这本传记泰斗,而是转而去读这本《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这是除了因为本书是向图书馆借阅的书籍外,更是因为我读《苏东坡传》读累了,繁杂的人物还有对我来讲云里雾里的宋朝历史与政治,都让我的脑子“无味”——读了就忘,或是行尸走肉般的走马观花。

  于是,我想,经过些许岁月的沉淀,再借助本书的梳理,我重新拾起《苏东坡传》会变得轻松自在,兴趣盎然。

  城东不斗少年鸡

  塞上纵归他日马

  此去声名不厌低

  平生文字为吾累

  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在一百三十日的折磨后,苏轼踏着残雪走出监狱,挥笔写下这首诗,写罢,掷笔大笑:“我真是不可救药啊!”俗语道:吃一事长一智,但世事无常,重蹈覆辙的历史数不胜数,但如苏东坡这样“才出牢狱,又咏案诗”的,历史上却屈指可数。

【读《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有感】相关文章:

读《苏东坡传》有感01-15

[推荐]读《苏东坡传》有感11-18

读《苏东坡传》有感15篇01-16

读《苏东坡传》有感优秀范文05-06

读《苏东坡传》有感11篇【精华】11-09

读《寻找时间的人》有感05-01

读《寻找鱼王》有感04-19

读寻找黑骑士有感01-10

读《寻找黑骑士》有感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