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环保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环保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环保的读后感1
十八大首次在政治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单独成篇并写入《党章》,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这对未来中国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十八大报告中出现了“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等让人倍感亲切的语句,这既是宣告,也是承诺,顺应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热切期待。
巧合的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部长篇小说《环保局长》,多年前就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理念,高度契合十八大关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内涵。
一、小说的预见和创见
《环保局长》出版于2009年,但作者在2006年就开始创作,并深入环保部门体验生活,这是一部接地气的长篇小说,至今读来仍令人感慨万端。《环保局长》不仅记录生活,还面向未来;不仅揭露问题,还探索解决之道。
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说过,“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那是竭泽而渔。”在地方发展经济的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先发展后治理”,或是“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模一式,由此带来了很多后遗症,甚至是不治之症。
小说中的灵湖市,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鲜活的一个缩影。灵湖百姓的母亲河是清江,这些年江水变得又黑又臭,被人戏称为“乌江”,灵湖市最富裕的灵一一县,也是全市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节能减排、治理清江,只是环保局长吴铁良上任后的首要任务,但他想得更远,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让灵湖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幸福生活的写照。正如他所云,“灵湖富了,但清江水不能饮用,庄稼地寸草不生,空气污浊不堪,疾病层出不穷,如果这个地方不适合生存了,我们拥有再多的高楼大厦、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如此浅显的道理,可惜很多人却置若罔闻。
小说中有一个章节就叫“生态文明”,当时官方还没有“生态文明”的提法,作者的立意是颇有预见性的。人类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如今的生态文明,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与自然在相处过程中的起承转合。昨天,老祖宗把青山绿水交给我们,今天我们把蓝天碧水破坏了,明天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及时地修复和维护,可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小说中一些案例的处理方法,很有借鉴意义,比如:对残疾人开办的废旧塑料厂污染问题进行人性化执法、养殖水草净化龙溪村被污染的河流并利用水草发展沼气、处理养猪场污染时扶持农村建设生态农尝在灵山公墓推广树葬取代墓葬等等,这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实属难能可贵。
二、小说的轻松和厚重
《环保局长》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虽然全书上下两册,但读起来很轻松,有举重若轻的感觉。书中除了污染和反污染、腐败和反腐败的精彩对决,还有车少军与翟静、李志成与吴菲菲的柔美爱情,还有吴铁良与环保志愿者方萌的战友情谊……这些好看的故事,有时如行云流水,有时如暗礁激流,扣人心弦。
生态文明是贯通古今的生命线,其核心就是科学发展。资源开发要讲究容量和质量,无数事实证明,杀鸡取一卵一式的发展,缺乏后劲,贻害无穷。水是生命之源,地能滋养万物,如果人类不爱惜它们,总有一天会欲哭无泪。山青水秀,天朗气清,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古代没有“环保”之说,但先贤们早就懂得“天人合一”的道理,他们敬畏自然,甚于敬畏父母。如今倡导生态文明,这是一种反思,也是一种反哺,这是为了修复,也是为了延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环保局长》,顺应时代潮流,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他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更是美丽中国的忠诚卫士。能在阅读时有所思考,在消遣中有所感悟,这样的体验,真是幸甚。
关于环保的读后感2
翻开这本书的中文版,当看到副总统阿尔·戈尔为《寂静的春天》写的序言时心里顿时一惊——作为一位被选出来的政府官员,给《寂静的春天》作序有一种自卑的感觉,因为它是一座丰碑,它为思想的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强大提一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很明显《寂静的春天》在19世纪60年代为美国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并且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蕾切尔·卡逊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但是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美利坚众和国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萌发了环保意识,出现了轰轰烈烈的环境保卫运动,然而当我们将视角转向21世纪的中国时,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人们的自私和政府的监管不利,我们的国家现在正在步美国的后尘。
环境对生存于其间的物种来说至关重要,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员,我们在感叹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却不断地忽略着野生动植物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的事实。正如《寂静的春天》所述,我们的.环境是一个将各种生命联系起来的复杂、一精一密、高度统一的系统,再也不能对它默然不顾了,它所面临的状况好像一个正在悬崖边沿而又盲目藐视重力定律的人一样危险。对于和我们共同一居住在地球的生物来说,由于我们人类的自私,它们享受一一光和雨露的权利正在被我们疯狂的剥夺着,我们对于它们就像二战中搅的世界都不能安宁的军国分子一样是令人深恶痛绝的。如果抛开人类的法律而采用大自然中的生物都有获得一一光、雨露和生存权利的法则,人类应该早就因对其他物种的罪行而灭绝了吧。其实抛开人道主义,我们也可以轻松发现肆意地污染环境也是在毒害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只有少数的人意识到这种危险,而只有更少的人正在积极呼吁并制止着损害我们和我们的未来事情。从一份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调查结果来看,模仿雌性激素的杀虫剂的大量出现使美国人在20年间,一睾一丸癌的发生率增长了50%,换句话说由于全世界农药的滥用,世界范围内的一精一子数量已经下降了50%。而且某些农药对肝脏的损害,我们以后也许会变得异常脆弱。如果说动物都具有趋利性的话,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人类,那么污染环境这一行为无疑是愚蠢至极的。
细细读完《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心情不免变得沉重起来。化学药物的滥用,如,DTT、艾氏剂、2·4—D、狄氏剂、异狄氏剂、杀毒芬、七氯、六六六等已经给曾经强大的地球造成了难以承受的负担。昔日人和小鸟、蓝天、花儿和谐的
景象也许很难得到恢复,本来属于孩子们在田野里嬉戏的欢乐童年也许只能出现在下一个安徒生的童话故事里,古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也许真的会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境。对于这些我们还要进步一忍耐么?忍耐的义务给我们知道的权利,也给我们改变现状的权利。
在现在的中国要想改变现状我想也会遇到当初像蕾切尔·卡逊遇到的困难,甚至比她遇到的困难还多得多。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让环境保护这一行动推行起来不免困难重重,其次中国的特色也让计划的实施步履维艰。但为了我们自己和我们未来的利益,这个工作是必须做的而且也是刻不容缓的。在《寂静的春天》中有不少的例子是利用自然环境中动植物相生相克来防治病虫害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启发,可以说这也是最经济而且对环境伤害最小的办法,因为不管窄谱杀虫剂的范围有多窄,都会杀害一些无辜的动植物。当然生物制剂代替普通杀虫剂的方法也未尝不可,但生物制剂的普遍高昂价格也许会让人们在计划的实施上不免改变主意。事实上现今我国对于虫灾的防治主要还处于使用农药阶段。在现阶段我们也许只能制定更严格的标准限制农药的使用、加强农药对环境危害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农业人才的培养投入、增加从事农业科技人员的福利津贴等措施来缓解环境矛盾。但很让人伤心的是实施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我们忍耐已经到达极限的边缘,我们现在亟需行动来拯救我们的神州大地而不是泛泛的口号。
最后,我不得不说阅读《寂静的春天》这本书是让人的心灵不断受到冲击的过程,在阅读中会让人的全身汗一毛一时不时地竖一起来,让你对野生动植物顿生悲悯之心,让你反思你的日常行为会给环境造成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