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情调》有感

时间:2024-02-20 11:54:5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教育的情调》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教育的情调》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教育的情调》有感

  《教育的情调》一书是由加拿大教学现象学研究者马克斯·范梅南和李树英教授合著的。这本书并不是专业的教育学理论书,而更像是一位长者在和你款款而谈,讲述着多年从教经历中那些发人深省的小故事。正如书名中的“情调”二字,它指向的是和感觉、知觉相联系的情绪体验。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活动中体验到的、表现出来的情感交流,也许比很多的专业知识都更重要。

  教育情调的核心在于爱,并且是一种无差别的爱。教师和学生的相处本身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我们对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有一种理解,在这种理解中,约束和保留、亲近和疏远同时存在。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带给他们的可能是束缚感和压抑感,也可能是归属感和安全感。我们所接触的都是最具有活力又各不相同的学生个体,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感情的天平很容易倾向于那些易教育的个体。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当我们对学生的情感发生偏倚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已经慢慢放弃了学生眼中的我们“存在”的力量。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本身就代表着人的发展的无限可能,当学生们在同一纬度尽数展现给你最复杂独特的性格时,作为一个智慧的教育者,我们就要有能力形成对学生独特性的独特关注。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到与每个学生的情感交流中,才能实质性地传达出我们的爱,也更容易得到真挚的感情回复。

  当我们存在于学生的世界里时,教育其实是可以自然形成的。我们更要明白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带着敏感和机智,去发掘学生的无限可能。范梅南老先生说过: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教育管理人员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一种特殊才能,它与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有关系,既来自心灵也来自头脑的知识。一个好的老师,首先得是一个好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会无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榜样,而当我们以身示范教给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举止时,当我们用自身去践行着我们所教授的知识时,我们其实已经懂得了教育的力量。有温度的教育是拥抱式的教育,我们所要形成的榜样,一方面是蹲下来后保持同一高度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努力成为那个领操的模范学生。教育的机智在于我们拉进了教和学的差距,拓宽了教和学的深度。

  教育需要气氛的烘托。一位敏感的老师知道该创造一种怎样的氛围来引导学生感知学习。气氛的创造是老师将自己呈现给孩子们的一种方式,也是老师观察学生的一种途径。当我们在讲解一段课文背景时,我们或许会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但更好的方式可以是,我们通过语气的变化制造出一种有趣的氛围,“你们一定想不到……”之类的句式可以迅速将学生带入到你想要创设的情境中,好奇心是求知欲的一大动力,也是我们可以操控的教育手段。

  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教学可能发生在任何时刻。对于教师而言,每一堂课都应当是有生命的,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参与到气氛的创制中。教室里书本摆放的整齐度、室内光线的明亮程度、墙上的装饰以及孩子们的细微的动作、老师的眼神和表情等,这一切都为学生的感知提供了影响,也影响当下教育活动的情调。优秀的老师会关注课堂里学生的情绪体验,捕捉到每一个细微的情感变化,以随时调整讲授和互动的节奏。这种能力是天赋和实践的结合,更公平的方式是不断地在教育实践中反思总结、反馈调整、积累经验。教育机智和教育敏感会在这种反思力中逐步成熟。

  我很喜欢雅思贝尔斯曾说过的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相信,这样的教育影响,一定也是有温度、有情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