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重新认识课堂》有感

时间:2024-02-20 12:43:3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重新认识课堂》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重新认识课堂》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重新认识课堂》有感

  刚工作的时候就听说过贲特,后来有机会听过几节贲特上的课,每次听课都沉醉于贲特与孩子们的互动中而忘记记笔记。这个假期读了贲特的《重新认识课堂》,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我细细的去品,去悟。下面谈谈读了这本书后的几点体会:

  一、理想课堂是什么样子?

  贲特在开篇提出了“理想中课堂的样子”:课堂中,学生积极主动,善于倾听,勤于思考,善于质疑,争先恐后地举手,自信大方地表达,或补充,或修正,或肯定,或质疑,充满有主见又不失童趣与深刻性的争辩,孩子们是知识、思想、方法的生产者,是学习的主人。这才是课堂该有的样子。

  遵循“理想课堂的样子”,贲特提出了一些质疑:上课,你“听讲”了吗?你会“不讲”吗?答问对象的选择,有“潜规则”吗?还有对教师提问之后,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课尾留疑之后的追索……以课堂中教师的视角,反思教师该做的、能做的、必须做的。

  课上听讲不再是学生的“义务”和“专利”,讲课也不是教师的“特权”和“责任”,课堂不再是教师一问接一问的连环扣,教师预设的“问题”,不一定就是学生的“问题”。课堂需要在“学生的问题”中相遇,问题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的核心。

  二、对学生的关注

  贲特在书中提到“课堂上,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往往立即评判对错并作出指导”。其实这是在我刚步入教师这个工作岗位的时候经常犯的毛病之一,课上没有让学生充分表达,老师代劳的太多,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太少,有点像灌输式学习了,这样的做法剥夺了学生持续地、深入细致地思考问题。贲特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直面学生的现实,既要关注学生已经展现出的想法,还要关注学生潜在的、尚未表达的想法。有时学生所说的,往往不是她们自己真正想说的,而是教师想听的。因此,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让别人明白他的意思,我们教师应当为这样的发言鼓掌、喝彩。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那么如何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创设宽松、安全而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学会主动地交流、批判性的思考。疑问,只有被表达出来,才能促进疑问的生长和发展。

  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了,我们老师是不是能读懂学生的想法呢?这就需要我们走近学生,而走进学生,弯下腰、蹲下身,从学生的视角看待学生的世界,以解读的态度与方法对待学生的想法。有时,我们在课堂上未必能真正读懂学生的想法,课堂教学结束后,应该多反思。多一点反思,少一点自以为是,我们对学生可能就会多一分理解,即使学生的想法是错的,也可能有其合理性,况且,有时未必是学生的错,或许我们还会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妥之处。对学生、对教学我们应当存一份敬畏之心。抛却教学过程中,按计划演绎教案的过程,减少滋生课堂虚假繁荣泡沫的温床,让孩子们在独立思考中学习,在展示交流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带着真实的想法走进真实的课堂,展开真实的学习。

  三、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要想改变自己的课堂,自己必须学会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怎样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呢?关键在于多积累,多思考。贲特在书中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课堂无小事。

  比如“老师,你看其他学科的教科书吗”,通过对一节课教学设计的分析,揭示了学科整合的重要性。教师要想有学科整合的能力,关键在于通过阅读,积累学科素材,形成大学科的理念。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由于自己任教的常年都是低年级,低年级学生对于任何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设计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积累相关的数学经验。二年级有节实验课,让学生观察大蒜的生长过程,这个其实就是长度毫米和科学学科的整合,学生在观察中,加深了对毫米的认识。可以说,只有打通学科间的间隔,加深学科之间的融合,我们的教学才会走向学生生长的本质。

  要想变革课堂,就要关注细节,这里面也包括教师教学的细节。正如贲老师学校的两句话“人人都是学习者,个个都是小老师。”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