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四十自述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十自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四十自述读后感1
今年春节的最后三天,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读完了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读罢,神清气爽,醍醐灌顶,心旷神怡,那真叫一个“过瘾”。鉴于刚刚制定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我便从小做起,从一点点的感悟谈起,学习胡适先生的杜绝“苟且”,从我做起。
通读全篇,这本书是胡适先生记录的自己40多年来生命中比较重要的时间、空间等碎片记忆,从零散的记忆里我们可以感触到胡适先生当年的风采,这里有几点小感悟:
一、胡适先生的文字。读罢此书,我越发的对中国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先生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你都不觉得多余,与当前时代背景下繁冗的文字游戏大相径庭,可以说先生的文字代表了那个年代的特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语言艺术的上品。我虽然不懂得如何从专业角度去分析,但字里行间的感觉是当地文字所无可比拟的。感觉是文字无法形容的,还需要大家细细的去品味。
二、胡适先生的胆魄。胡适先生真可谓中国白话文字的先驱,本书有一大部分是在记述胡适对中国文学革命所做的贡献,这里倾注了胡适先生一生的心血,他用一己之力影响人,改变人,我甚是敬佩,当代中国最缺乏的就是像他老人家这样,敢讲真话,敢动真格,敢直抒胸臆的人才,我斗胆命名为胆魄,胡先生的胆魄全中国人应为之敬也。
三、胡适先生的思想。胡老的思想是最难得的,本书的最后附录一部分都在写胡适的.思想,读的酣畅淋漓。这里我佩服的一方面是胡适看问题的角度,直击要害,从不拐弯抹角,找的准,说的狠。比如在《旬报》第三十六期上发表一篇《苟且》,痛论随便省事不肯彻底思想的毛病,说“苟且”二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瘟疫,把几千年的民族精神都瘟死了。别说当时,就在当下,“苟且”的瘟疫依然再继续,吾国吾民何时能够被唤醒?吾心之痛堪比亡国。再比如,他形容中国文学的病症,吾国文学大病有三:一曰无病呻吟,二曰摹仿古人,三曰言之无物。倾所作词,专攻此三弊,岂徒责人,亦以自誓耳。句句如针扎,针针戳痛处。最后我想展示胡适思想的精髓,我认为的就是“透“,一个”透“字蕴含了多少哲理,我们暂且不论,看看胡适先生怎样评价”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种种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这是思想的第一步功夫。然后根据一生的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方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这是思想的第二步功夫。然后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象的能力,推思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应该可以有什么样的效果,更推想这种效果能否解决眼前这个困难问题。推想的结果,拣定一种假设(最满意的)解决,认为我的主张,这是思想的第三步工夫。凡有价值的主张,都是先经过这三步工夫来的。
不言自明,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而且适合重复阅读,尤其是附录《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章是本书的精华所在,我认为很有比较重复阅读,并拜读胡适先生所列出的文章,例如《问题和主义》、《新思潮的意义》等等。
停笔,闭目,尽是适之之思想。
韬奋,前行,满是适之之精髓。
崛起,未眠,是时代呼唤适之。
四十自述读后感2
这是新年第四本书了,之前很喜欢胡适先生的《宽容与自由》,看到这本《四十自述》的时候,自然就想翻一翻,了解先生的生平。自述总是来的更鲜活一些…主管评判,本书对于喜欢胡适的人而言,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本书印象比较深的部分,分别是:母亲的生平与先生幼年的开蒙、少时外出求学以及发起新文化运动。
对于母亲的生平,先生真的是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个传统中国女性无私、奉献、克制、忍耐的形象。这样的母亲,隐忍又充满爱意,年轻寡居,在打理一家子琐事之外,生活全部的希望都集在幼子的教育上。对于胡适母亲的教育,我认为有很多可取之处。第一,教育投资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幼童启蒙阶段。生活虽不宽裕,但胡适母亲对教育的投资却很大方,别人二元的学费,她却一开始就给到六元,以后逐年递增。也因之这种差别的学费,小胡适可以受到书堂先生刻意的关爱,别人只会教认字,而胡适却还能听讲文章的意义。也因此,读书并未成为胡适的负担,他沉迷其中,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少年广博群书,为他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第二,对于孩子的教育,好的习惯养成非常重要,家规的树立也是必不可少的。上文已提到,胡适母亲年轻寡居,且她极度尊敬爱戴胡适的父亲,又加之胡适父亲对于小胡适的期待颇高,希望他在读书之路上有所建树。因此,母亲从小对于胡适的教育颇为严格,晨起先要讲规矩,讲道理,然后方可去书堂。对于小错误,她只和你讲道理,认错便可。但是,对于性质严重的问题,当天晚上就会解决,第二天早晨继续。且胡适母亲的隐忍,也一贯体现在教育胡适的方式,她并不大声言语,只是和你讲道理,情到深处会哀伤哭泣,就这样,效果反而很显著。可以说,胡适有后来的发展,与幼年时和母亲生活给他养成的习惯打下的基础密不可分。同时,这样的教育,也让孩子非常感恩母亲,在书中,胡适写到,我与母亲虽然只是生活了短短的十四年,但在后来的时光里,我却一直怀念我的母亲。
对于少年求学,印象较深的是大师们独立自主的思想与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也是吾辈非常欠缺的。同时,先生的经历也说明了,每个人的成长都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连同大师们,包括胡适、季羡林等,也都有过年少荒唐散漫堕落的时期,但人与人最大的差别,在于从逆境中突破的反弹力。不任性放纵,当是自律必备的底线吧。
对于书中提到的新文化运动,先生的理念一直都是要用活的文学代替死的`文学。他坚信,过去的古文已经是不合实际的,不能满足当时社会发展的落后的文学,需要用白话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发出新时代改革的声音。在此之前,其实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只是流于历史书中教条的写作,但真的读后才会发现,如果一直用高高在上的古文来读书写作,确实会淘汰掉很多读书的人。先从学习工具入手,只有改变了读书的束缚,所有人才会有机会进步,才能聆听新的思想,学习新的技术,从这个角度讲,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确实深远非常。如果没有当初前人的努力,现在的我,估计也是目不识丁段不能识文辨字的粗俗人了………
四十自述读后感3
记得我第一次讲到“白话”诗歌 ,对胡适这个大人物 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凭借自己对于现代诗歌的偏爱 自我 性的解读了那首《两只蝴蝶》,殊不知,这首看似简单易懂的诗歌对于中国母语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虽然这本传记仅仅记录 了胡适从童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但第六章“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个想要改变国人语言现状的伟大设想是多么需要充足的勇气和非凡的实力,外加坚定的信 念和不屈服的意志啊,而胡适,他做到了!
这首先源于他扎实敦厚的文学底蕴,从他的童年时代我们就不难看出,读万卷书对于一个人 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必须要提起他的母亲,虽然是一个农村妇女,不仅恪守着丈夫胡铁花 对于胡适的最终“遗愿”,但更多的成为了胡适教育 方面的引导者,而胡适,也正是目睹了母亲坎坷的一生,承载着母亲的`无限期待,才激励着他在人生轨迹上不断的走向巅峰,不断的突破自我,并且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当然我认为这也离不开他父亲文学造诣的“遗传”,还有他不同常人的天资禀赋!
我不想过多涉及胡适在政治方面的作为,历史自有它判断的标尺,谁对谁错可能再过一百年才会有相应的印证。
在我看来,胡适虽然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儒家经典和诗词 歌赋中汲取营养,但他的眼界是开阔的,思想是非凡的,他没有局限于眼前的这些经典书籍,而是把文学领域拓宽到社会甚至国家层面,他所思考的是不仅仅是老庄的哲思,诗歌的韵脚,小说的通俗,他所关注的是更广阔的生命 群体,是当下国人语言文化的退缩与改革的问题,这样深刻的远见性,相信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拥有的!他能够从深远的经典文化中抽身,在别人看来根本没有可能改变的情况 下,却毅然决然的提出了“文言”已经不适合当下历史发展的浪潮,并且大胆有力的指出“今日所需,乃是一种可读,可听,可歌,可讲,可记的言语。要读书不须口译,演说不须笔译,要施诸讲坛舞台而皆可,诵之村妪妇孺皆可懂。不如此者,非活的语言也,决不能成为吾国之国语也,决不能产生第一流的文学也”的深刻言论,可见,他的文学改革的思想是极具超越性又与时俱进的!
当然,胡适应该感谢 和他一起留学 的朋友,正是他们的不解和批判,才成就了孤立的伟人,才让他更加坚定的走上了文学改革的道路,写了《尝试集》,并且在众多友人极力反驳的情况下,踽踽独行,用“白话”创作诗歌,也正是因为他对“白话”的坚守,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母语现状,不然,我们可能依然操着文白夹杂的口音习惯,继续在死文字,半死文字,活文字的怪圈里原地踏步呢吧!
胡适的才华是公认的,他为国民文化做出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的,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有谁会去特别关注这个看似被时代逐渐淹没的伟人,他们或许根本不愿去了解母语的华丽又艰难的变迁,即便是有点文学爱好的人,也多数沉浸在悬疑小说,言情酸腐,或是什么语言艺术 ,心理技巧,怎么变成有钱人之类的畅销书堆中,我不知道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还是文化的萎缩倒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应该跟上当下流行的思想脚步,或是应该继续保持一点对物质功利浮华之外的深度思考?
四十自述读后感4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最近看的书,是胡适四十岁时写的一本自传,叫《胡适四十自述》,内容不多,只有六章,加上后面的几篇胡适的文章作为附录,也才14万字左右。这本书从胡适的父母结婚开始讲起,主要介绍了胡适的求学经历,从上私塾一直到他出国留学前,最后讲了一部分胡适关于文学革命的思考。总的来说,值得一看。
现在就这本书谈谈我的五点感受:首先是读书。这本书大部分甚至可以说通篇都是讲胡适如何读书的,读完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胡适这才叫读书,我不管是上学还是看课外书,都不叫读书。那么胡适是怎么读书的呢?那才叫如饥似渴,上私塾的时候,胡适就四处找小说,把《三国》《水浒》等,还有一些文言作品《易经》、诗词都读了,认的`字比同龄人都多,而且文言也比其他人好。到上公学的时候,熬夜看书那也是家常便饭。其实胡适最大的特点就是孜孜不倦、探寻到底,这是我们很多人都缺少的。所以胡适为什么能成为大师,从他读书就可以看出来。
第二,家庭教育很重要。胡适的母亲是个乡下人,但是她很重视教育,家里并不富裕,但是坚决把胡适送到外地读书,十年来母子只见过三面。同时,她母亲对胡适的要求非常严格,这对胡适有极大的影响,他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大的成就,她母亲的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故而晚年十分怀念母亲。所以,千万不要忽视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教育,不能单靠学校教育,其实决定孩子一生的,是家庭而不是学校。
顺便说一句,前阵子《罗辑思维》说了一个观点,就是寡母带大的孩子更能取得成就,像孔子、孟子都是父亲去世得早的。胡适也是,他父亲四十多岁才娶了十多岁的母亲,前妻的孩子比胡适的母亲还大一岁。在胡适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那么为什么寡母带大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呢?有个说法是说这样的孩子因为没有父亲,所以会更早地担当起一部分父亲的责任。这个观点,大家可以想一想。
第三,讨论与辩论对学术很重要。在整本书中,可以看到胡适跟他的朋友讨论或者辩论文学革命的一些问题,十分激烈,但是真理不辩不明,在辩论的过程中,胡适对文学革命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也更加坚定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其实读书,重要的不是读,而是说,尤其是讨论和辩论,很可惜,这是中国教育非常不重视的部分,这一点应该加强。
第四,胡适是个自由主义者,但是他认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以前分享过胡适的一篇文章,就叫《容忍与自由》,大家可以看看。其实我认为,容忍就是自由的核心,没有了容忍,也就没有了自由,就像人没了心。所谓容忍,作文一是要让大家都说话,二是不以自己的是非为是非。这一点,陈独秀就没做到。
第五,胡适是文学革命的功臣。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其实就是主张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甚至是白话诗,同时主张“笔锋带着感情”,不要空洞无物,这一主张对当时的文化和思想影响巨大。
以上就是我对《胡适四十自述》这本书的一点感受,很值得大家看。但是这本书有一个缺陷,就是太少了,只写到胡适留学前的内容,也就是1917年之前,胡适留学以后的事就没有说了,胡适也没有再写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四十自述读后感】相关文章:
《四十自述》经典语录02-05
四十岁女人如何保养04-30
四十不惑精美句子04-14
四十年同学聚会感言02-20
关于男人四十岁感悟的句子03-16
四十岁女人要如何保养06-04
四十岁的女人肌肤保养方法05-31
四十天宝宝睡眠时间04-24
四十种生活减压小妙招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