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时间:2024-04-22 14:10: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通用]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通用]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

  本学期抽空重读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只有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才能与时代同步,才能有足够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推动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改变与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位年轻人来到一个地方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怎样?”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怎样?”年轻人答复:“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位年轻人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这位年轻人答复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一旁的人很惊诧的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人家说:“你要查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确实,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观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当你以批判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很多缺点。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动身,而不真正是对学生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开展。“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学生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观赏者”。从这一角度动身,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观赏无疑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舞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阅读过程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让学生自己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了。

  目前,在课程变更的浪潮中,我们有时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点,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学生们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疑心,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不由得引起问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毕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答复。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

  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推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开展。这不由又实施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毕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好书是常读常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值得一读再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2

  当拿到学校给我们统一购买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时,里面的一条条建议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的心田,它就像与我面对面一样,针对我在教学中遇到的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读完此书有一种让我茅塞顿开的感觉。

  为什么同时的教学,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环境,有的学生可以轻轻松松的把知识完美的掌握了,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是因为我没有好好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而备课,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在我的教学中都各有所获。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使有些学生无法学有所获。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建议给了我很大的感悟。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我真的经常都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一昼夜确实也只有24小时,而我们每天一来到就给满满的工作给包围了,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宝贵的建议,迫切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他在这里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而且我们读书不能只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看看一些优秀的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的营养,这样数量就逐渐转化为质量。是什么促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读书阅读呢?爱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许多教师都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紧紧相连。正是这样的情感,让他们在24小时中做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事情,让24小时孕育了无数新的想法,也出现了许多奇迹。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他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

  早在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就知道前苏联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及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可惜那时候人太浮躁、太功利、太没有耐心,始终只是浮光掠影,一目十行,囫囵吞枣般读了读,丝毫没有从这本伟大的教育名著中吸收到营养。终于在昨天晚上,教书近十年碰到无数挫折与困惑后重新将目光投向苏霍姆林斯基,向大师学习让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也因此明白了自己近十年来在教师这个行业屡遭失败的原因。

  我集中阅读了前五十条,最大的感受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源于他抓住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最好条件让学生去阅读,大量的阅读,不断地阅读。他说:学生如果没有学会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和感知所读的东西就谈不上顺利地学习。又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能够更顺利完成任何作业。是的,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老师之所以觉得学生难教,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欲望低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不注重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广泛的阅读。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可以让他们更好的理解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融会贯通。这告诫我在从今往后的教师生涯中不管走到哪个学校,无论碰到什么学生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都是想方设法让他们阅读,甚至整个课堂教学时间的40%以上都可以放在阅读和引导阅读上。要收集图书,建立图书角,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甚至于强迫学生去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在阅读什么,如何阅读方面也有很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在正式开讲一个新知识点前,比如历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必须让学生事前阅读历史课外书,使他们了解历史的广博与复杂,内心中有未解开的谜团。“学生对周围世界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知识敏锐性高自然在老师给他们答疑解惑的时候注意力就越集中,效果也越好。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在让学生刚开始接触阅读的时候,尤其是一些学困生接触阅读的时候,必须要让阅读的材料有趣、短小而富有思考性,让学生在阅读后能够有思考。他并不强调一个学生想要数学成绩好就得读与数学相关知识点有直接联系的书籍,而是看重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能够迁移到数学中来,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成绩甚至是其他科目成绩的目的。为此他给学生编制了集合了200个有趣短小而富有思考性故事的书籍,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值得借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给学生一游泳池的水,老师自己必须要有源头活水。这个源头活水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老师在让学生阅读各类书籍的时候,自己更应该加强阅读,每日坚持不懈的阅读各类书籍,进行思维体操训练。要阅读教育学著作,阅读青少年心理学著作,阅读专业领域内的书籍,阅读专业领域外的书籍,总之包罗万象,片叶只花皆可伤敌于百里之外。

  2、老师要坚持写教育日记,每天笔耕不缀,在写教育日记的过程中反思、总结,积累自己宝贵的.教育财富。思多远,方能行多久。

  3、老师在新一学期的工作前,必须事前就做好计划,有提前量。其实每个学期前要有总体计划,每周前要有计划,每日前也要有计划,养成凡事有计划的好习惯,提高效率,节约时间,避免脚踩西瓜皮的情况。让自己活在清晰的计划中,每日有可追逐的目标,会让你愈加坚韧与坚毅。

  4、要当日事,当日毕,绝不能拖延,要保持良好的睡眠,健康的生活习惯。每天22:00左右要睡觉,早上6:00左右就应该起床工作思考了。

  苏霍姆林斯基还非常强调知识的学以致用,不但要让学生储备知识,更要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学习过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我深以为然。他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这告诫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放手发动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实践。就拿语文教学来说,可以让学生给相关部门邮件提出自己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意见与建议。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出一份报纸。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室文化,寝室文化自己动手布置。可以让学生演讲、辩论、讲故事、评论、给父母留言条。可以让他们自学语文课文等等。总之要使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要让他们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强烈感到自身知识储备的贫乏这样才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4

  从学校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以来,每学期都会要求老师们从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来读,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直是必读和选读书目之一,而我却从来没有读过。原因有三:一是因为每次的必读书目总是有两到三篇的可选项目,而我每次去学校图书室借书时,这本书总是被老师们一抢而空,我也只能抱憾而归;而是因为我从小的读书习惯导致,我从小不喜欢读国外的书籍,总是感觉里面的语言风格与我们平时的风格不一样,不是太适应。另外里面的译音名字太复杂,总令我搞不清谁是谁。苏霍姆林斯基虽然是世界级的大教育家,但也难逃我的读书恶习,很难成为我的首选书目。第三也是因为自己的读书堕习所造成的。当我第一次看到同事哪来的厚厚的一本书,一想到这100条建议何时才能读完?自己就望而生畏了。其实如今反思一次次与大师的著作擦肩而过,全因为自己的不用心。

  前些日子吃饭的时候,和蔡松霞、刘芳、毛双玲几位骨干老师一起闲谈,说起这本书,蔡老师感慨地说:“当今之道教师成长的书籍那么多,而感觉最有实效、最能入心的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刘芳老师接道:“是啊,苏霍姆林斯基去世已经四十多年了,而他的作品至今还在指导着我们的教学,说明人家的思想是多么的超前。”毛双玲老师慢悠悠地说:“说明人家教育大师抓住了教育的本质,体现的是教育最本真的东西。”我饶有兴趣地旁听着三维老师的.对话,不禁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令我们单位的三位才女老师青睐的书籍那得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回到办公室,和今年刚搬到我们办公室来的学校里的另一位小才女王艳芬老师进行交流,因为王老师是最喜欢读书的,她可以说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小书虫”,平时不论什么书都愿意拿来看,而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她已经读过数遍了。我好奇地问:“艳芬,你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感觉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艳芬略微思索一下,认真地说:“这本书可以说是我们老师教育技能学习的入门书籍和工具书籍,特别是对新教师来说特别有用,他没有高深的教育思想,就是手把手地教你怎样组织教学、怎样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怎样对待我们的学生。很实用,也很有效。”听了艳芬的话,我陷入了沉思:这不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书籍吗?当今充斥在书籍市场的教师培训和专业成长的书很多,但真正能促进教师成长的好书籍却并不多,大部分都有东拼西凑、哗众取宠的嫌疑。而只有最朴实、最本真的书籍也才是最有效的。

  恰巧,今天得到消息,本学期教师的必读书目依旧是这本《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突然有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或许以前那么多“不愿读”的理由都是在为今天“我要读”的迫切愿望而作铺垫。如同面对一场饕餮盛宴,需做好充分的准备才可以用心享用。而且今年为了缓解学校图书室书籍不足的现象,学校给每个老师共享了此书的电子版,无论在家还是在校都可以随时阅读,把此书下到手机和平板电脑中,即使出差和休假也可以随身携带,很是方便。我还把这本书放到“中国幼教论坛”,同坛友们一起分享,让苏大师的指导真正走入自己的生活。

  期待与大师的对话,期待一场心灵的充实和精神的洗礼,期待一次自我的成长与提升,一切都将在我打开这本书时悄然开始……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5

  何为“幸福”?这是一个既现实又颇俱浪漫色彩的词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老人的幸福来自四世同堂、子孙绕膝;父母的幸福来自子女的孝顺、孩子的懂事;恋人的幸福来自彼此的相偎相依,孩子的幸福来自童年的天真烂漫。而作为人民教师,我们的幸福又将来自哪里?是“桃李满天下”的骄傲与自豪?还是“带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公无私?亦或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催人泪下……

  这一切,似乎为我们每一位教师所熟悉和了解,也成为很多教师梦寐追求的远大目标。但事实上,有多少老师能成为人人皆知的名师,又有多少老师能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达到这样的境界。忙忙碌碌的教师生活,依然那么平凡,依然有太多我们想要追求但又追求不到的东西。于是,我们不禁思考——“什么才是教师真正的幸福?”作为一名工作才两年的年轻教师,我总感到非常地迷茫;直到有幸拜读 郑杰 老师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我恍然顿悟于身边的平凡,一种释然的感觉让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郑老师的叙述平和但又不乏幽默色彩,每一篇文章,都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每一段叙述,都讲出了许多工作在一线上的老师最大的心声。尤其是《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文中讲到,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 郑 老师告戒我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要有限度,否则人将迷失自我;也就是要谨记“知足常乐”的道理。

  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文中说:“人解决物质基础问题后,就能生存了,活着了;但怎么活得更好,一直是人们思索的一个大问题。”不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会很是深刻的就是,当我们邀上几个好朋友,唱唱歌、听听音乐、看看电影,那么我们就会感到很开心、很满足。我想这大概就是艺术的作用了吧。因为“艺术能净化心灵,释放心中的郁闷,排遣生活中的不如意,达到精神自由的'境地。”

  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 郑 老师在文中告诉我们:“自由一向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但是人不得不为了物质生活或为了生存而丧失一部分自由。艺术能实现人的一部分解放 ,但迄今为止艺术还要受到物质的限制。”“因此,完全幸福的人在前两层楼里几乎没有,惟有思想、独立而自由的思想才能让人完全自由”, 从而得到最高层次的幸福。也许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得到充足的金钱和财富,也许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给自己真正地放假,从而去享受艺术带给我们的快乐;但那些都并不要紧,只要我们心中有一份爱,有一份理想,我们就会勇敢地走在人生幸福的三层楼上——那就是我们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能经常思考教育的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

  总而言之,以上讲到的人生的三层楼,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教师类型。第一类将工作仅仅当成是必须应付的工作,这类教师不可能有大的长进,因为他的精神生活这二、三层楼没有建立起来,所以特们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类老师以教师工作为乐趣,他们觉得教书是一种艺术;他们在孩子的身上倾注了很多的感情,因为爱而无比幸福。第三类教师将教育工作当成思想的起点,在一生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不停地追问自己;教书对他而言简直就是对生命的一次次体验,他很满足和幸福。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成为一名称职以至于优秀的好老师,显得颇为困难;而要登上人生的这三层楼,更是难上加难。于是,我在想,我们可不可以换一种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大家都看到,如今教师的物质待遇正在改善,应该说“第一层楼”已不需要我们再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苦苦追求啦;而关于“第二和第三层楼”的“幸福”,我们教师可以将教育过程当艺术创新过程,当然也可以将教育活动与人生思索融为一体,用这样一种崭新的方式去重新整理我们的思绪,去更好地诠释这一份生命中特殊的“幸福”。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6

  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他把教育教学中大部分出现的情况和问题都一一指出,针对他文章的建议,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情况,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他在第84条建议《我们的“家长学校”》中写道: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这是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方面,现实生活所提出的又一重要问题。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家庭和学校不仅要行动一致,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在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如果没有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父母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亲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家庭教育在整个人生的教育阶段是最为重要和基础的,它就是一幢楼房的地基,地基的深度决定楼房的高度。当前的家庭教育,可以说是参差不齐。在我从教这几年中,自己也带过了一些学生,其中绝大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是不错的,但也有个别学生是让老师头痛的。在我所接触到的学生和所了解到的`家庭教育情况,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

  ①一种是对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各方面都要求严格,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要通过孩子去实现,一定要遵照家长的意愿,儿童如果做得不好,达不到家长的标准,就会受到训斥和责备。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儿童,要么处处唯命是从,做事没有主见,在大众场合不敢表现自我;要么会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你叫他朝东,他偏要朝西,处处与人作对。在我刚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班级里就出现了这样一位学生,他经常违反学校的纪律,老师找他谈话,其收效甚微,哪位老师如果对他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他就有表现出很强的抵触情绪,经常和老师顶撞,师生关系僵化;在家里根本不听父母亲的教诲,有一次甚至和他父亲打起架来。通过后来了解到的情况,该学生在小时侯比较调皮,父母亲经常批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局面;

  ②一种是对儿童放任自由,不管不问,儿童提出的要求都尽量满足,即使儿童出现了问题,也不重视。等到孩子大了,想管理也来不及了。我带的上一届学生中,有一位学生在班级里的各方面的表现都可以,就是说话和行动缺少些阳刚之气,以及早晨经常迟到。我找其谈话,一问才知道他早晨起来也很早,但就是动作太慢引起的。他都能向我保证以后不再迟到,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与他的母亲联系后知道了他的一些情况:他的父母亲常年都在外面做事情,从小到大很多时间都在他的爷爷奶奶身边,家里人都宠爱他,对他的小毛病都视而不见,行动慢可能就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尤其是父母亲对他百依百顺,作为对孩子的一种补偿。等到上初中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一些缺点要求其改正时,已经为时已晚。他上高中时他的母亲就过来陪读,他还嫌他母亲烧得饭菜不好吃,经常与他母亲吵架;

  ③一种是对儿童进行引导教育,注重孩子的习惯养成,对于好的行为加以表扬;对孩子出现的错误行为,不是用训斥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而是耐心地告诉他为什么不能做。这样的儿童知书答理,能适应各种场合,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这样的学生在生活中不占多数。现在学校和家长的联系主要是一学期的家长会以及刚刚开通的短信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一些好的学生而言是可以的,对于问题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们正是利用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空隙,作一些违反纪律的事情。例如现在学生的带手机问题,学生对家长和老师说平时和家里联系,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是和同学聊天,有的则是在谈恋爱。他们有些则在课堂上发送短信。老师把收上来的手机或小灵通还给家长后,不久又回到学生手里。而这些有问题的学生的家长,有些是工作太忙,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有的是管不住孩子,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会教好的,这完全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做法,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帕夫雷什中学的“家长学校”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思考,他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与家长进行相应阶段学生心理特征方面的谈话,让家长知道现在与学校要共同作好哪些方面的工作。一些西方国家对于在学校犯错的学生,明确规定必须到自己所在的社区进行义务劳动。

  “没有家长学校,我们就不会设想会有完满的家庭—学校教育”。我认为我们的“家长学校”势在必行,因为现在每个家庭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在教育子女上需要做哪些事情,有些父母可能不太清楚。通过家长学校使父母知道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对于出现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化解,不会引起分歧和隔阂。让每一个孩子在快乐地成长,身心都健康,做一个自信、积极乐观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7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由B。A。苏霍姆林斯基所著,这本书是作者为了解决教育中我们常遇到的问题,为中小学教师所写的一本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00字欣赏,大家一起来看看。

  工作中经历了挫折才知道去思考,有些时候不要只是一味的埋怨和责怪学生,也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做的不恰当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才能够静下心来充实自己。《给教师的建议》是我反复读的一本书,以前读的时候觉得难以理解,不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反复读它的时候,就觉得文中很多内容都值得细细品味。本书是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共有100条建议,每一条都既有理论,又有案例,它对我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启发。

  在实际教学生活中,越来越感觉到自己不知该如何备课上课才能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不知道该如何能让学生对语文学科有兴趣。外出学习听优秀教师的课时,常感叹于他人的优秀,感叹于他人知识的广博,可是,观摩的再多,如果自己不去读书学习,自己不求进步,永远都无法学来别人的方法!自己才疏学浅,不善于学习,必定在工作中缺少相应的方法和教学智慧。书中第二条建议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这一条说到那些优秀的教师,他们从来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他们每一个人谈到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

  虽然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但是仍然觉得自己每天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总是抽不出时间来读书,读了这一条之后,我才知道时间是自己挤出来的,只要你想学习,你就会想尽办法挤时间学习,不把工作忙和事务多当做不读书的理由和借口。如果你想真正的提高自己,如果你想在工作中比较轻松自如,没有困扰,就应当克服一切困难来充实自己。日积月累,量变会引起质变,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书籍的影响。

  建议第62条“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可是多么遗憾许多教师常常忘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反观自己过去的课堂,哪里是想到让学生变得更聪明?有时候就是按照教参上的问题和解说一股脑丢给学生,设计问题没有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也没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再加上课堂上急于“赶路”,学生成了接收老师知识的容器,哪里能变得更聪明呢?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认为是个死人。但是我们还常常会看到那些被无力胜任的死抠功课的苦役折磨着的活死人。”“死人”和“活死人”一下子触动了我麻木的神经,是啊,因为老师思考的欠缺,又怎么会时刻想着启发学生去思考呢?所以这样的课堂,虽有有生命的师生参与,而双方的大脑却如同木石不够灵动,死抠知识、死抠功课的学生就如同每天不停运动的机械。所以,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真正的教育者。

  现实工作的阻碍让我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无力,《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教会了我思考,给我指引了工作的方向,让我知道了我的读书生活刚刚开始,需要坚持下去。征途遥远,已经落在了后面,即使赶不上别人,也得慢慢前进!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8

  最近拜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书籍,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感悟和丰富的收益。

  身为一名教师,往往忙于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写反思,但成果却不尽人意。有时候,我们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寻找公开课所需的素材,或者为了撰写一篇论文绞尽脑汁。在这本书中有不少建议强调,教师要提升教育素养,就必须读书、读书、再读书。我们要培养阅读兴趣,广泛涉猎,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

  “教师要传授一碗水,自己应储备一桶水。”但桶里的水终究会耗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只有不断充实自我,才能创新教材应用,实现个人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理念和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借鉴他人之长,弥补自身之短,以增强竞争力和教学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长,新问题和挑战接踵而至。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我们需要学习的还很多,道路还很漫长。因此,教师必须持续阅读,从中提炼出更多宝贵的经验,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寻求新的知识、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争取更好的成就。

  1.阅读提升内在素养。

  学习是人类生活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终身学习是现代教师应对职业挑战的'最佳途径。“严谨好学,顺应时代,活到老,学到老”是21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理念。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并非易事,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发挥各方优势,让人们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提高内在素质,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2.阅读提高教学能力。

  知识需要及时更新,陈旧的事物终将被淘汰。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责大任。如果我们无法频繁更新知识架构,失去对新知识持久的好奇心和敏感性,就会在学生眼中失去权威,失去师生关系中最坚实的纽带——威信。知识越丰富,讲解的内容就越引人入胜,视野开阔。教师的魅力源于积淀活化的知识,包括个性、修养、气度、幽默感、尊重人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和敬畏。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触动,仿佛照见了自己的教学短板。这也让我明白,只有不间断地阅读,才能从知识的海洋中汲取更多的养分,不断充实我们的大脑,提升我们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言:“真正的人应该拥有一种精神财富,那就是他整夜阅读过的一两百本书。”所以,让我们所有教师都热爱阅读吧!制定一个终身学习计划,为教育教学提供支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9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深深地认识到,认清自我,才能走好教育之路。

  常言道: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知识就是力量,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因此,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尤为重要。

  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我,更需要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加强各方面的修养,不断提高自己。孩子是明天的希望,而教师是托起希望的人。在教师这条道路上,任重而道远,我要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严格规范自我,负起自己的职责,努力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热爱学生、为人师表、遵纪守法、安心乐教,做一个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材的教师。我相信,在这片天空,我能绽放出绚烂的生命之花。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 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会存在哪些不足,那样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大师给我指引教学方向心中激动万分。同时,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其实,在我们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总会遇到各类有差异的学生。如我班的某位同学,在学习上我用尽各种办法,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作为老师的我很是懊恼,但是一次的运动会,却让我的感受发生了改变,我觉得她不是那么讨厌,相反,我每天看见她有一中亲切感,不是她有何变化,而是我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同时也发现她的优点——我班最会扫地的学生,学习上她没有什么造就,但她将来准会是个优秀的保洁员。苏霍姆林斯基在本书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学生做出好的或者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许多领域的一个领域。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无法单纯用纸笔工具准确地测量出来。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判定。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分数也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教育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出不同版本的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多读书。 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没有意思。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感觉整天做不完的事情总在身后追着,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是主动去做。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做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 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的。教师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多,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同行们,读此书吧!大师给我们的这100条建议,会使我们当老师的受益终身。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1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作为教师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我以前读过一次,但是说实话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很是惭愧,所以我决定重新研读这本教育巨著,以“改过自新”。

  今天读了《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条建议,让我有很深刻的反省,尤其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公正?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接受能力懂不同,即使是双胞胎他们也是有差异的,而我们教师却是用一把刻度尺来衡量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这是不公的,书中举了个让学生提水的例子,“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了,而另外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伤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想一想,我们现在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是不是正在伤害着学生,他们虽然出于对我们教师的敬畏而不敢说出一些“我不会”、“我不懂”、“我完成不了”等话语,但这正在伤害着我们与学生间的感情,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喜欢接受一些完成不了的工作,更不喜欢布置这个工作的人,而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在慢慢扼杀学生在学习中的快乐,因为他们觉得学习带来的只是失败后的批评,没有一丝获得哪怕丁点进步后的喜悦与肯定。

  说句实话,我们的眼光及意识还停留在学生的成绩上,这是出于我们教师自身考虑的一种自私的行为,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明白教育是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进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想办法让学生达到或者接近教学大纲上的要求,书中说的很好,“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书中还举了个一个例子,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为了让不同的学生都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而布置不同要求的.作业,让他们来完成,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人快一点,有人慢一点,但是每一个人都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也享受到了快乐。试想一下,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我们教师还会因学生抄袭作业而烦恼吗?学生为什么会抄袭作业,很简单因为他不会,这和老师有直接的关系,说明你没有对全班学生的各种能力做到心中有数,也说明了你在备课时没有做到备学生这个环节,更说明了你评价学生的标准是出于自私的考虑。

  所以,我觉得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即使微小的进步也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许,从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不要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失去。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2

  当我收到云舒写的奖励《给教师的建议》实体书时,我就更加如饥似渴地阅读这本书,原来云舒写的导读给了我思维的框架与整体的感知,并激发了我阅读整本书的欲望。而打开散发着墨香的纸质书时,更像是走入了生动鲜活的课堂。

  1、不间断地读书,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让阅读成为自己学习生活职业和工作的底色。持之以恒的阅读,不为某次备课而读,要为知识的渴求而独让教师的背景更加宽广,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2、学习他人的.经验,移植他人的教育思想。从学生的表现发现教师的长处,拒绝照搬别人的操作模式。比如老师的精彩设计,要关注其精彩设计背后的学情,这个老师的背景以及这种背景折射出的先进理念,多观关注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他人学习可以加快接近教育本质的步伐。

  3、做好工作计划,远期规划和近期规划相统一。避免碎片化方式的备课,授课要提高效率,节约时间。

  4、随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记录可以促进我们思考,减少问题反复出现,从而提高效率。适时的总结,发现规律,更可以提高效率。不间断的反思可以让我们走向成熟。

  5、培养自律:要将碎片花的时间用于阅读,处理好工作和生活时间的主次矛盾,按照脑力劳动的难度进行工作安排,提高效率。自律是走向成功的催化剂,养成严格的自律习惯,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自己的学生及他人负责。

  读“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的相关知识,我深刻地体会到,知识不是静止的,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既是知识迁移的过程,也是知识转化的过程!

  知识源自何处:从阅读中来,从知识的运用中来,从对你有实践的不断反思中来获取知识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是最高的教学技巧,即教是为了不教!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3

  老师们!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

  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4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书中每一条都谈一个问题,许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既有生动的现实作为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给予合理的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在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他精练的语言、闪光的思想,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作为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的苏霍姆林斯基确实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珍宝。

  “不要用硬性规定的计划来束缚儿童,让他们去认真地看看各种事,并且看个够。”这段话提出给儿童自由支配时间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在每一步路上,学生的面前都可能展现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这东西使他入了迷,占据了他的全身心,他不仅顾不得想别的事,就连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了。有时一个成年人,也会被某种有趣的东西所迷住,我也很难摆脱那件使我入迷和使我得到满足的`事。

  可是,在我的下意识的深处,却有一种思想使我不得安静:我还有工作,谁也不会替我把它完成的。这种来自下意识的信号,会关心我操纵时间的利用。而学生还缺乏这种操纵力,所以他会忘记时间。应当教给他怎样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时就要做到不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学生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要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学生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学生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开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应当使学生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开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给学生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让他们有可能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塌的不良习气。所以,在平常的教学和课余时间要做一个有心人,尽量让学生多做些感兴趣的事,多组织安排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使他们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开展他们的能力。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爱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养才会得到开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怎样让学生喜爱数学这门学科,首先,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创设情境,从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使学生思维处于最正确活泼状态,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掀起一轮学习高潮。

  “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在新一轮教育变更中,新课程更关注和提倡创设情境教学,而恰当的情境能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来同化和顺应新知,为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开好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假如能够有的放失的巧设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够活泼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紧张和迅速的思维活动。

  教学中在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一定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准确地把握好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把悬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最终使学生到达理想的学习效果。

  读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我深深觉得教师应依据课的不同性质、不同阶段,有机地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给学生一片崭新的、宽阔的开展空间,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感悟,使学生在充满智慧和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的欢乐和魅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著作《给 教 师的建议》,感触很深。终于知道当一个老师是多么不容易 ,特 别是当一个好老师尤其不容易。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有许多教学技巧 ,老师要不停地 引导 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不停地进步与发展 。

  这本书里有几条建议对我影响很深,虽然我还是一名学生还没有走上教师的岗位,但我想这对我以后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作用,它教会我怎么去做一个好老师。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就是“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老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知道,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现在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己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何为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那我们老师应该想办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

  再者呢,书中还大量写了阅读的好处,在谈到后进生的时候,如果老师只让他们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这样是特别有害的,这样只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坏习惯,让他们变得更加迟钝。而改变他们学习落后的最有用方法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尽可能地让他们多看些书。老师要挑选一些适合他们的书籍,这些书籍要引人入胜,要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去发现这些书与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联系,让他们发出更多的疑问。随着阅读量的扩大,这会对他们的智育起到很大作用。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们的思考就越清晰,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老师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这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标准。在检查学生作业时, 老师习惯于给学生评分, 有的分数很高,有的就会不及格。作者建议老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如果你给学生打了不及格,它很有可能给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 以致于他们觉得自 己很没用,从而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学习。评分是一种很有分量的手段, 老师给学生的评 分应当包括学生一段时间的劳动,要包括学生的回答、对同学的回答的补充、书面作业、课 外阅读和实际作业。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评分方法和评分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是逃不过老师的眼睛的,他们就会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老师对他们的评 分也会使自己很满意,也就不会出现不及格的情况。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带给自己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教师读书心得02-10

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2-12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15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13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02-23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04-01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2-13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4-06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范文11-29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通用)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