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雪国》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雪国》读后感 篇1
初夏的日子,季节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潮热。静静地坐在落地窗前,品读川端康成的《雪国》,冷冽的美感如洁白的雪片落在手心,悄悄融化,恍惚之间,竟不知它是否真实地飘落过,还是只曾出现在幻镜中。
故事讲述了男主人公岛村来到远离东京的乡村旅行,在那里与一位年轻的艺妓驹子和一位纯情少女发生的感情纠葛。《雪国》起笔于1935年,当时的日本正准备全面发起战争。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下,作者并没有写明对战争的看法与态度,而是只用细腻的笔尖,刻画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艺妓拼命地想要生活下去,追求淳朴爱情的真实状态,表现了自己内心对女性的深切同情。
书中的驹子善良、真实、充满勇气,她对自己的未婚夫并没有爱情,却在无助、孤苦的逆境中,为其筹集治疗费用去做了艺妓,在悲惨的命运面前,她没有自甘堕落,而是保护自己纯洁的身体,苦练技艺,艰难地追求更好的生活,她对岛村质朴、热烈的爱情其实也代表了对淳朴、正常生活的渴望与依恋。男主人公岛村的形象似乎总是模糊不清,以侧脸示人,他的形象掺杂沉默与哀怨,对于宿命的无可奈何,对于驹子的爱并没有真正认同且深感愧疚,认为一切都是“徒劳”,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许与作者父母早逝,青年时期又遭遇失恋的经历而形成的沉默、封闭的性格有关。
岛村的手指感觉到的是驹子,而看到和听到的却是纯情少女叶子美的近乎悲戚的眼神与声音。他心中惦念着相别一年的驹子,又偷偷欣赏着借助窗外流动的山色映出的叶子的影子,他在自己的意境中对温柔的像慈母般照顾病人的叶子产生了爱意,却又不是世俗男女之间的情欲。行男临死之时,驹子为了送别岛村甚至不愿回去见行男最后一面,但岛村却“感觉到一种生理上的厌恶”,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他的形象与驹子的形象也相矛盾,在对立中为读者展现了复杂社会的现实和内心压抑的渴望。
书中描画了雪国特有的冷艳的美,与年轻的艺妓充满魅惑的姿态与神情,纯真的言语,处处体现了日本的传统文化蕴藏的美感,表现了作者对于唯美主义的追求,但又只能在现实中追求近似的唯美。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善用虚实结合、象征等手法美妙的展示出生活在雪国的人们“徒劳”的宿命,让人感受到雪国那种唯美的矛盾与痛楚的.无奈。
读《雪国》或许有似曾相识的模糊,是否每个人心中都存在驹子与岛村这样的矛盾感,向往美好的生活与纯洁的感情,却在所谓的现实宿命中找出艰难地缺口,是真实的存在还是缺乏勇气?二者相比我是更加欣赏驹子的真性情,即时落得空荡的结果,仍然尊重追求的初衷。
读过《雪国》,我们像是跟随主人公一同去旅行,皑皑的雪原、辽阔的山野、夕阳晚照的杉林、自由的飞鸟、美丽率真的姑娘,雪国唯美的倩影摇曳在游人的心里,保持初时真挚的爱恋,即使在宿命陡峭的崖壁上也会盛开洁白而茂盛的花,也许只能绽放一 季,却披上过生命的色泽。
《雪国》读后感 篇2
川端康成幼失怙恃,几番寄人篱下,历经了人世沧桑,养成了一种孤独沉默的性格,与他的经历一起呈现在他的小说里,后来他学习西方现代文学主义的精神,逐渐丰富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在《雪国》里得以充分体现: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悲凉伤感的语言描写......
回顾全文,驹子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她处在社会底层,面对纸醉金迷的世界、不幸而艰难的生活,她依然执着的追求着一种“正正经经的生活”。所以她努力学习文化,学习技艺,对生活充满热情,对纯洁的爱情充满渴望。但同时也驹子是一个悲情的人物,她一心一意爱着岛村,但岛村的心却为叶子“无法形容的美”所倾倒;另一方面,驹子全心爱着的岛村却认为她对他的爱情,她为生活所做的种种努力都是徒劳的,是的,小说里,驹子的追求都一样一样落空了:为报师恩,甘当艺妓,但行男还是死去了,不愿看到有人离开,然而师傅也去世了;为叶子能幸福生活创造条件,叶子也离去了。
驹子这个人物形象实际上是有些扭曲的,由于生活的艰辛、追求的落空,她形成了复杂畸形的性格:既天真又媚俗,她清醒时会痛恨自己的卑贱生活,喝醉了又纵情不羁,不过也正因为这样,使得她的'形象更加饱满动人。即使驹子有着这样对立的性格,我还是认为她的身上有着可贵的单纯,她不会像岛村那样,思索着所做的一切究竟会产生什么价值,是不是徒劳,她是认定了就会努力不放弃,即使是徒劳,也是“美的徒劳”。
而另一种“美的徒劳”是小说中另外一个人物——叶子,有关叶子的文字不多,但足以让我们勾画出这样一个女性形象:简单、纯净、清新。为何会吸引岛村呢,大概是因为她代表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完美形象,她心地善良、洁身自好,同时她的存在是梦幻的,洁净的,因而无法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生存,结局安排了一场大火作为她宿命的终结,或许就是因为她所代表的就是空灵、虚幻。
叶子和驹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驹子是真实的,代表“肉”,叶子是虚幻的,代表“灵”,两个形象的叠加,完美是虚无,不完美是存在,给人一种缥缈、唯美、哀伤、安宁的感觉。营造出具有日本古典文学的“余情美”的意境。
读到最后,叶子死了,“驹子仿佛抱着自己的牺牲和罪孽一样。”我很奇怪这一段话,后来无意中看到关于物哀的美学理念才理解了一些,驹子和叶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对立又相似,是一体的,欲望活着,代表灵的叶子却死了。岛村将要离开,驹子要走向新的生活,而叶子死了,驹子所依靠着的灵,充满希望的灵不在了,那种哀伤如何言明。就像是本我打败了超我,所谓物哀,大致就是这样吧。
小说的语言、意境平淡中透着唯美,具有无穷的象征意味,在那个战争年代,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并没有迎合或者反对态度,他更多的是漠然和超然,从而他的作品体现的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洋溢着悲哀唯美的情调,这就是《雪国》。
《雪国》读后感 篇3
天高云淡的雪原,热情温柔的艺妓,这是我对遥远的雪国大地最初的记忆。没有世俗的恩怨,没有连绵的战火,只有无尽的的欢乐和夜夜的笙歌,秀色可餐的佳人,伴着如画的风景、以及那让人流连忘返的温泉,不禁把我的思绪带到了陶潜笔下那宛如仙境的世外桃源,原以为这样的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原以为作者要制造出大和版的桃花源,可谁曾想,到头来涛声依旧世事依然,伴着叶子的与世长辞,一切又回到了圆点,再也没有留恋的斜阳,再也没有倒影的月亮,再也没有醉人的暖风,转眼,消逝在云间,而岛村不得不离开自己眷恋的地方,回到闹市,回到自己不愿面对的地方。不知道多年以后伴着和煦的微风、西下的斜阳岛村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思考:叶子的离开,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
穿过岁月的河流,还有多少能够铭记,还有多少能够沉淀?同一时间已没了相同的河流,同一河流已不见了往日的宁静。岛村先后三次来到雪国,不止一次的说这是“徒劳”,在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里,接受到先进思想的、热爱和平的知识分子似乎对世界失去了幻想,正如电影《毕业生》里面所说的那样,“迷茫充斥着世界,让我寸步难行,我只能低下头去静静的思考”,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幻想着这样的世界的存在,同时他也意识到这是虚无的、飘渺的、不可能永远存在的,为此,他感到担忧和彷徨,让他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
初读此文,觉的篇幅冗余杂乱,不知何从下手,让人有点读意识流小说的感觉,可随着故事的深入我才渐渐意识到这是作者有意为之,他似乎在用这样的'方式掩饰自己内心的孤寂,不断的观察周围的事物来让自己彷徨的世界安静下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得到内心世界的释放。《雪国》的主要内容是男女主人翁的对白,或温馨、或直白、或随意、或暗示,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岛村的无奈与不耐烦,这更让人联想起了《少年维特的烦恼》里面维特的“烦恼”,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时局的悲观可能是作者写此文的重要原因所在。
全文的结尾处提到了银河,说“岛村无法相信成弧状横跨太空的明亮的光带竟会如此昏暗。大概是星光比朦胧的月夜更加暗淡的缘故吧。可是,银河比任何满月的夜空都要澄澈明亮。地面没有什么投影。奇怪的是,驹子的脸活像一副旧面具,淡淡地浮现出来,散发出一股女人的芳香”。这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作者用银河、星斗预示着新的转机和先进知识分子,他希望并且坚信这种黑暗终将会过去,新的世代终将会滚滚而来,正如北岛《回答》里所说的那样: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神。
《雪国》读后感 篇4
东野圭吾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日本作家,他的作品以情节和结构取胜,各种“反转”式的构思令人拍案叫绝。《雪国之劫》同样是一部标准的“反转”式作品,谁是作案者?谁是捍卫者?谁是忏悔者?
作品开头就为读者们呈现了一个滑雪场经营的困境。故事从滑雪场收到一封勒索信开始,如果不按照匪徒的要求去做,那匪徒将对滑雪场不利。关于是否按照匪徒的意愿给钱,还是直接求助于警察,滑雪场的经营者们各有各的立场。仓田作为滑雪场的安全总管,他比任何人都发自内心的关心客人们的安全。他坚定的主张求助于警察,而不是和匪徒们进行私下的交易。可现实就是那么糟糕,他的意见并没有被公司的决策者们采纳。
于是,在匪徒的要求下,给了匪徒们3000万元。可匪徒们居然没有就此收手,又再次要求交易,第二次3000万元给出去之后,居然还有第三次……贪心不足的匪徒到底筹谋的是什么?真相和那个被关闭的“北月区”有什么样的'联系?迫在眉睫的滑雪比赛即将开始,而滑雪场的赛道还没有准备好。到底是该关闭“北月区”还是修整“北月区”作为赛道?而作为决策者的笕社长,他到底在图谋什么?当真相浮出水面,匪徒们居然是在试图保护“北月区”,而幕后竟然与笕社长要卖掉滑雪场相关。不得不让人感叹东野圭吾反转构思的“精巧”。
利益与救赎。这个故事也算是一个有关于“利益和救赎”的典范,当增渊英也在最后关头救下达树,勇敢承认自己曾经犯下的罪孽,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笕社长所代表的利益群体,实在让人觉得可恨,公司在买下那片滑雪场的时候,就没有打算投入太多。一开始就把“北月区”当作一个累赘,没有整体的开发和保护计划,在没能力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搞出了事故,造成了达树母亲的悲剧。商人重利,为了剥离“北月区”这样的“负资产”,试图人为的制造“雪崩”,从而达到同负资产切割的目的,顺利卖出滑雪场。诚然,利益是企业经营的“核心”,达不到利润的目标,任何企业都难以生存和维持,但是一开始就没花心思在经营上,只想着通过歪门邪道的方法来剥离“负资产”,实在让人寒心。
开发与保护。通过这本书,我也了解到日本关于开发和保护的相关知识。类似滑雪场的开发,需要遵循林业厅的规定,在撤调滑雪设施之后,需要恢复植被,并将山区恢复原状。这种规定,也是值得我们国家学习的,保护和开发,两者不可偏废。开发固然重要,没有开发,生计难以继续,但开发之后的环境保护和恢复也是至关重要的。可持续发展,不竭泽而渔,如此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本书的结局还是令我非常满意的,一切都向这好的方向转变,滑雪场被有爱心的人企业家收购,滑雪比赛顺利进行,一切充满希望。
《雪国》读后感 篇5
从书馆回来,半路遇到一位同事。他看到我手里拿着《雪国》,便说,《雪国》内容很简单,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笑着模仿颁奖辞说它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性格和生活,对方摇摇头,不以为然。这位仁兄是一位诗人,却好像不是一个有风骨的家伙,他读书很多,言辞间能显现学问,有时候却不涉真理和真相。因此,我对他的话,总是将信将疑。
做人,总是很讲技巧的话,可能反而会给人一种幼稚可笑的感觉。
的确,《雪国》故事很短,内容很简单,而且我读来还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以前读过。可是因为没写读后感,所以记不真切了。在我看来,的确像颁奖辞中所说,这部作品很有民族性。它不无深刻地反映了日本下层人民,具体说是艺妓阶层的生活和感情。从这篇作品中,我可以读到日本北方“雪国”的部分风物人情,甚至是历史。
它使我想到了自己读过的《茶花女》和《骆驼祥子》这两篇小说,它们同样也都是反映本国底层人民生活和情感的作品。它也使我联想到了目前我所耳闻目睹的我亲爱的祖国的人们的处境。我如果说自己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可能会因有自矜之嫌而招致嘲讽,但如果我说自己以自己的出身荣并依恋自己的根,则可能会引起诸君的共鸣而非非议吧。
——其实还不都是一回事。
也许是因为孤陋寡闻,除了电视剧《蜗居》,我还没看到听到有哪部作品真正深刻地触及了中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现状。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我也用自己的笨脑袋想过,为什么就没有经典呢?对比《雪国》,我妄下一个结论吧:因为中国现代都是御用文人,只许歌功颂德,不许反映民间疾苦,因此,没有思想也没有个性。因此就不能久远。
前些日子我读到美国人罗斯·特里尔所著的《毛泽东传》的后半部分,其中曾论说一些中国当今政治之历史根源,其中有一些论调还是有道理的。中国的奴才们,何时才能得到真正的民主呢?要知道,民主不是等来的,“上边”永远也不会主动赐予奴才以与主子平等的地位。奴才的解放从来都是靠自己争取的,不是吗?好像,我们不需要新的主子。
听着看着媒体每天都在忽悠老百姓,有时候心里真是不好受。总是感觉,现在,黑暗的事情好像比自己小时候多多了呢。商家作假,官员马,平民百姓道德沦丧,精神麻木,飙车强拆,为富不仁,草菅人命,匪勾结,是这样的事情的确比过去多了,还是媒体太发达藏不住任何猫腻了呢?网络采取实名制了,有些话不能乱说了,尤其是真话吧。
作家要有良心。好的.作家就是一个民族的良心。
很多文章反映中国人的公民素质的确比欧洲美洲的差,读过之后不禁汗颜。虽然未曾到海外见识国人的丢人表现,但也可以由他们在国内的行径推想出其在国外的行为来。这个专制体制下挣扎的民族,没有民主,自然也没有自己的尊严可言,没有自尊的国民,怎么还能顾及到自己的素质呢?仓廪实而知礼节,如果真是这样,我的同胞们还要挣扎多久?
《雪国》读后感 篇6
十六七的时候,我买了一本简装川端康成的《雪国》,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日本文学,当时感到挺新鲜。书中东方式的含蓄委婉和意味深长以及“物哀”的感伤深深打动了我,从而使我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喜爱。日本小说没什么情节,《雪国》尤其如此,该书用大量景物的描写填补了情节的空缺。“她的眼睛同灯火重叠的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妖艳而美丽的萤火虫。”、“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这种蒙太奇的描写方式产生的幽美意境在书中随处可见,描述的虚无之美使人怦然心动又满怀忧伤。
曹禺第一次接触《雪国》时说:“昨日始读川端康成的《雪国》,虽未尽毕,然亦不能释手。日人小说确有其风格,而其细致、精确、优美、真切,在我读过的几篇中,十分明显。”《雪国》的.故事很平淡,没有什么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从事舞蹈艺术研究的岛村在雪国温泉宾馆与艺妓驹子产生了爱情。驹子的儿子患肺结核,美少女叶子陪同他从东京坐火车回汤泽,叶子正好就坐在当初岛村去见驹子的对面。岛村看见叶子和窗外美丽的雪景映现在玻璃窗上,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叶子,于是,岛村、驹子和叶子三个人之间构成了一种微妙的情感关系。小说最后的结尾看似显得有点仓促,美丽的叶子竟然意外地去世了。叶子的去世其实正是日本文学的一种典型表现:恬淡的物哀。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念,是主体在短暂的美丽中追求“永恒的静寂”。物哀在日本文化可谓无处不在,连日本国歌都充满了哀伤的格调。
物哀是江户时代国学大师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简单地说就是“真情流露”,主观接触外界事物而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本居宣长自己在《紫文要领》中这样阐述“物哀”:“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地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在心中来品位,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日本人认为,美的极致是悲哀,樱花就是这种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如雪的樱花花瓣飘落,极易引起人们对生命易逝的感怀和思考,这种思想遍布川端康成的作品和日本文学中。叶子的意外去世,是川端康成精心安排的“徒劳”。川端康成多次强调,悲与美是相通的,他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艺术的极致就是灭亡。在日本文化里,死亡并不是结束,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如樱花还会开放。在《雪国》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无处不在的生与死、爱与愁的感物之哀。或许,只有真的理解了死亡,才更懂得活着的意义吧。
“转眼间,由于各山远近高低不同,加深了山峦皱襞不同层次的影子。只有山巅还残留着淡淡的余晖,在顶峰的积雪上抹上一片霞光。”
《雪国》读后感 篇7
这是一本就时间来说很早的一个作品,我查了百度后知道这是作者第一部中篇小说。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雪国,第二部——湖。
雪国故事很简单,如果我来总结的话,就是已有家事妻儿的主人公岛村,为了一名艺伎往返雪国(一个积雪很厚的小村)三次的故事。虽说是故事,但小说里面叙事篇幅不多,一般都是以对话的形式来表叙的。所以有时我读着读着有点分不清哪句话是谁说的,于是我会再看一次对话才能分清。雪国除了叙事和对话不得不提一下景色与环境的描写,我想这应该也是它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最重要的原因吧。景物描写很唯美,也很形像。美景与人心虽不会有太强的对比,但是总让人觉和人心的不纯净给这个雪国增添了无法忽视的杂质。虽说人物也没有什么恶意,虽说在那个年代找艺伎也是很平常的事,但总觉得雪是那么的白不希望任何脏东西污染它。写到这里我都觉得自己有点矫情了。本书写的很美,用的词总能把事物表达的那么漂亮。也许是工作多年的原故,心绪都变得急燥了,我自认为自己没有完全欣赏到这本小说的美。看来,销售方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学生或刚毕业的大学生是正确的。因为他们的思想应该是稍稍平静的。如果你是一个急脾气的.人,那我还真不建议你看这本书。
湖,怎么说呢!主人公好似不是一个正常的人,怎么形容呢?什么又是所谓正常的人呢?我也无法划出个框框来具体分别。他给我的印象是总是很喜欢跟踪一些漂亮、年轻的女性。但又没有犯什么具体的错误。最后还把萤火虫送给了那个漂亮的少女,因为她想拿去给病中的男朋友看。故事圈子很小,这个少女是一个她曾经跟踪过的一个成熟女性的弟弟好朋友的女朋友。而那个成熟的女性把自己的青春卖给了一个老人。而这个老人又是主人公当老师时跟踪的女学生高中时的学校理事。他在当老师之前也曾与一个艺伎来往。小说中没有细说艺伎的身世,但是我总想把她和雪国联系在一起。湖,是主人公老家的一个湖,也是他的父亲丧生的地方。那是在他小的时候,他听说父亲是被别人谋杀的,所以那时他对自己说长大一定会替父亲报仇。可是长大后这件报仇的事也慢慢的淡化了。对于湖这一部分,我叙述的很乱,也许我读的不够认真,因为我也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重点在哪里。但是看的同时感觉还是满真实的,尤其是看到主人公有时的思想是半真实半虚幻的样子。因为我有时回忆也会这样。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幻想。但这只针对我回忆小时候和梦境的时候。刚百度了一下,《湖》是川端晚年的作品。再仔细回忆一下,湖里的话好多都有很深的含意,会不会正像作者写作时的状态一样呢?已看穿了一切。比如“一切都有一瞬间被宽容的感觉”“见证青春消逝”。。。想不起来了!这样的字眼很多。我想这本小说再看一次一定会温故而知新的。
《雪国》读后感 篇8
《雪国》以有钱有闲的舞蹈研究者岛村与一位艺妓和一位纯情少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为读者展现了一种哀怨和冷艳的世界。读了《雪国》全文,在朦胧中展示事件,创造出一种虚幻的美,超越现实美的绝对境界。他所守望的是一片看不到颗粒的精神田野。川端康成很多作品中都能读出有种淡淡的哀的感觉,《雪国》也不例外日本文化在历史长河,以“真实”为基础,自力地生成“哀”的特殊品格,并继而形成浪漫的物哀,幽玄的空寂和风雅的困寂三者相通的传统文化精神。
在物哀文学观念发展过程中,紫式部作出重大贡献,她在《源氏物语》中,从简单的感叹到复杂的感动,深化了主体感情并由理智支配文学素材,使物哀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含赞赏亲爱、共鸣、同情、可怜、悲伤的广泛含义,而且感动的对象超出人和物,扩大为社会世相,感动具有观照性。在紫式部看来,物哀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层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第三层则属观照性的,它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心。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表现出的虚无与《源式物语》中的物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物哀的第一层是对人的感动。尤其是男女恋情的哀感。这在《雪国》的创作动机中表现了出来,在《雪国》中则稍微深入,作了痛苦的表现。”从男女间的`恋情出发来表现悲哀思想,这是日本古典文学传统。
《雪国》中驹子真心爱上岛村,不能自持,岛村清楚地知道驹子迷恋上他,但他认为驹子的爱情追求甚至她的生存本身就是徒劳的,可悲的,岛村在驹子为生活而生活,为爱情而爱情这一女性悲哀的苦海是漂荡着,他的内心为苦涩所浸泡。他倾心叶子,叶子可望而不可及,这种虚无感与物哀是相通的。物哀的第二层是对世相的感动。《雪国》整部作品都是在偏僻乡村发生的,似乎与现实联系不大。但联系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发现,在川端康成创作《雪国》时,日本军国主义正进行疯狂的侵略战争,川端康成没有下面反映这场战争,而是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正如日本评论家岛崎秀树说:“川端康成对军国主义是消极抵抗,《雪国》便是例子。”
川端康成把现实抽象化,把虚无世界把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人情世相中,暗示人生徒劳。物哀的第三层观照性,它是对自然物的感动。自古以来,日本文学家以自然为友,以回时为伴,很了解自然的心,即自然的灵性。他们在自然中发现美的存在,进而创造文学的美。雪国在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山上还有白花、杉树。在雪国,月色也是别有特色,“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惟一的景色,月色虽以淡淡消去,但余韵无穷,不禁使人产生冬夜寥峭的感觉。””浸透着岛村的主观情绪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与物哀是相通的,物哀不是直观而是靠情绪,想象力去感受自然,在欣赏自然景物时潜藏着一种爱情的哀愁情绪留有诗韵,包含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
《雪国》读后感 篇9
春天来了,虽然不动声色,但还是在越来越灿烂的阳光,越来越活泼的野草中毫不费力地感觉到它走近。有位女孩子在QQ上注释:天气转暖了,可以穿春装了。
是的,女孩子总是希望只有夏天和春天,唯有这两个季节,可以把自己穿得更漂亮点。我还穿着羊毛衫加西装,女孩子已经穿衬衫,炫耀她的青春和美丽。
阳光如瀑洒下,任我沐浴。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天,就是感到莫名的忧伤,心情就是不很宁静。忧伤其实很淡的,几乎难以觉察,但是敏感的心还是捕获到这个信号。为什么忧伤?因为春天过分地亲昵?因为阳光过于地温暖?因为微风过于地温柔?没有道理的。
这几天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没有啊。没有值得真正需要烦恼的。唯有的解释,闲愁而已。想到这个闲愁两个字,我大吃一惊,我还有闲愁的心境和年龄?
昨天,在数学课上发现一位女学生写诗歌。我哭笑不得,不由说:“世界最感无奈多情者。”难道不是吗?风花雪月,多情善感,为涂抹一点诗歌,唠叨自己的心事,几成自闭一般的自恋。
女学生脸红了,我还是硬着心肠说下去:“多情者最易忧伤。”在一切人类活动的地方,一旦出现“恶”,首先被伤害的就是多情者,这个伤害无法轻易消退,最后都沉没于多情者心海,汹涌为忧伤的暗流。
其实,这些话是我对青春经验的总结,借批评女学生说出来。忧伤很美,可以写成诗歌,但是一切都是徒劳的美丽。如雪花很美,终究被黑黑的皮靴踩得嗤嗤叫疼。
徒劳的美丽,那忧伤,我想或许来自《雪国》。川端康成,一个孤独忧郁伴一生的'日本文人。倾诉所有的忧伤在文字里面,营造一个美丽、虚幻、易碎、如雪的世界,让我走进去也无可避免地被感染了忧伤。漂浮在字里行间的虚无感,托起了我的心疼。
于是,下午在办公室看完这本小说之后,抬头看门外,发现阳光里也浮动着清澈的缥缈的忧伤,那是川端康成的徒劳的美丽。或许因为川端康成是个孤儿,亲人相续离开他,使得这个不幸的天才,如此百般无奈。这个无奈渗透到他人生里的时时刻刻,慢慢沉淀下来的,最后发酵为无可倾吐的忧伤,唯有写成文字才能减轻。于是《雪国》就这样诞生了!所以,即使川端康成去世多年,但是他那无法解脱的忧伤,还是通过《雪国》影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包括我。
川端康成有幸有天赋将多情的忧伤变成如此销魂的文字,而普通人只能把多情唠叨成自恋,如我。
我想:自己的忧伤或许来自《雪国》,至少是被《雪国》点燃。算了吧,过几天,我会好好的,毕竟我心拒绝认为自己还是个软弱的多情者。
《雪国》读后感 篇10
雪夜的宁静沁人心脾,透过皎洁的如同一把晶莹得像是放在冰块上的刀的月,随着岛村的冷漠、驹子的希冀、叶子的悲戚,悄无声息地渗入心灵的深处去。
雪是哀戚的,岛村看见这种悲愁,没有觉得心酸,就像是在梦中看见了幻影一样。虚无闪烁在他瞳孔的底部,照映着他人生的碌碌无为,照映着他人生的空虚惨淡。他不懂淡中知真味,只会哀叹人生无意,陷于枯寂。“以我心观物,则万物着我之色彩。”所有的一切都被他染上了悲哀的色调,美的忧伤,挣扎的绝望。
雪是徒劳的,只是于严寒之中落下,又于暖阳中消融,无影无踪。在摇曳的烛光下,纯洁的文字在川端康成的笔下涌出,优雅地躺在泛黄的稿纸上。他抬头,目光仿佛飘向了很远的地方,那里正是日本军国主义肆虐的地方,那里正是无辜百姓牵连受难的地方。他无奈地叹气,却也只是隐隐将这种情感藏匿于字里行间。生命鲜活地跳跃在刺刀的`锋芒之下,刀光剑影,血肉模糊。驹子的爱是徒劳,爱得自己千疮百孔;岛村似乎参悟人生清明,却也只得万物皆空。
雪却也象征着生机与活力的到来的,驹子仰头望着雪后的晴空,只觉琴音也与往日不同,畅通无阻地响彻在远方积雪的群山。习惯了将大自然的山谷作为观众,纤指撩拨琴弦,孤独驱赶了往日的哀愁,她奏出的生命的旋律中更多一份豪放。作为“城市的败北者”,她仍能守住本心,将琴作为自己前行的路径。岛村陷入虚无缥缈之中,驹子走了进来,带来了光合热。她纯洁的灵魂,出污泥不染。在你惊心动魄而世界一无所知之时,在你翻山越岭而天地寂静无声之时,她已经学会与自己促膝长谈,与孤独握手言欢。她的过去虽像一道裂痕,但那也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扰攘者自冗。雪本无情,人的虚妄也想渐渐侵染这纯洁。“无言的死,是无限的活。”叶子的身影隐没在烈烈火舌之中,最美丽的虚无消失了,没留下只言片语,却也胜似黄钟大吕之音,激荡心间。社会是个泥潭,而我们要站在高地上。守护住雪的洁白,坚守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持在快捷功利的繁荣。
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是读到自己。雪国的亦真亦假,亦虚亦实,幻化在人世的角角落落。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纵然天下喧嚣,红尘滚滚,戎马倥偬中打开一本书,往外照世界,往内照自己,做进取的而非隐退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人,诗酒趁年华。
岛村坐在通往雪国的火车上,清浅的疏影映在格子窗上,竹叶新绿,杉树暗绿,发丝乌黑,面颊白皙,隐约感觉到来自空气里白雪的寒意……
《雪国》读后感 篇11
川端康成一直被我认为是亚洲最好的作家之一。川端康成纤细透明的心成就了伟大的《雪国》,当然,《雪国》也成就了川端康成成为了日本第一个、亚洲第二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为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雪国》无疑是让我十分痴迷的。不过我却没有勇气再读第二遍,一直隔了半年之久。
第二次读《雪国》是上个星期,原本今天还想读第三遍不过行健学院没借到这本书。如果不是因为要考研究生,恐怕我读第二遍的机会小很多。《雪国》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稀稀拉拉的结构,让人感觉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川端康成是一个不怎么关心政治的作家。那时候日本的政治十分混乱,但是他一直都能保持着一颗纤细透明、孱弱的心灵,去描述《雪国》里的爱情,这是我很喜欢《雪国》的原因之一。我一直非常不喜欢文学作品和政治理念还有国家等一系列问题扯上关系,那样就不能称之为纯文学。这样的文学在社会意义上无疑是出彩的,但作为一部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他们输得一败涂地。
小说开篇以主人公来到一个白雪飘飘、四野茫茫的静谧雪国为开头,这一点与作者的唯美观是分不开的,川端的作品总是以他独有的那种清清淡淡,含含蓄蓄的情感:或是暗暗的哀伤,或是羞羞涩涩的爱慕,或是淡淡的凄凉,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而且这种打动是一点点,一丝丝,静静的,轻轻的,流入我们的心田。看完《雪国》掩卷沉思,慨叹驹子和叶子命运的不幸。
他们是雪国里悠悠飘零的雪花,在半空,这般冰艳动人,带着寂寥的哀伤让人怜爱不已。可是雪花永远只能是雪花,他们的身份是艺妓,他们的命运已经定格,纵然努力去摆脱,却也只是徒劳,正如小说里写的:驹子的生命是徒劳的,你只能看着这哀艳美丽的`雪花悠悠地飘到你的眼前,于是你忍不住心动,用手去接,然后只能静静地看着她在你手中慢慢地消融,而你却什么也做不了。
《雪国》的名字预示了故事主人公凄冷的宿命。纵然故事跌宕起伏,世事变迁,但结局还是最初的那片凄冷的景象。熊熊烈火之中,叶子犹如天际的星星般陨落。故事结束,银河倾泻而下,黑暗毁灭了一切虚无的暖色与希望,霎那间温存与美好沉落在雪国。雪国的冰冷依旧寒彻心底,只是变得像废墟一样,了无生机,凄凄惨惨。
这是一个犹如梦境的故事。岛村在火车上映过玻璃观察叶子,余晖中的叶子让岛村着迷,叶子的出场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黄昏之中,本应充满希望的妙龄女子却与暮景一起流逝,她的人生亦是如此。活着的时候让人心存怜惜,死亡的意外又带给了人们无法承受的疼痛,小腿在抽搐,苍白的脸在燃烧……这是残忍的结局,它让时间骤然停止,雪国也封存在人们心底。
《雪国》读后感 篇12
前前后后来这三次了,你说,我走后,你要过正经日子了。
光与影的重叠,景与物的交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构成了川端康成的雪国,亦构成了每个人的雪国,那美得窒息的风与话唤醒了长久以来人世间最复杂的情感,亦是最质朴的需求。
在这世上,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丢失的另一半,很多人中途放弃了,很多人幸运的找到了,究竟这是徒劳无功的追寻,还是冥冥中不舍弃的真挚。
岛村乘着景外之物的人与光影来到了雪国,那匍匐在宿命下的心与悸动从叶子的温柔开始,驶向了那漫无边际的荒芜。
“听过形形色色的人说,那些人心里十分喜欢你而当面又不说,总使你依依不舍,流连忘返。即使分别后也还是这样,对方有时想起你,给你写信,大体都属于这类人”
岛村是个靠继承遗产而无抱负无追求的顽固子弟,他用仅存的热情去留心这个虚无的世界,从都市的糜筡到这荒芜的雪国,一如他说,要唤回自然与自己的真挚感情最好是去爬山。他本想追寻生命的真实,真切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却终究看到一切不过都是徒劳,他以近乎悲凉的心境,去看这个世界,即使再美也不过是暮色下镜影中虚晃的移动。他迷恋西方的舞蹈,却从不观看,一如他深信不疑的最美的永远在心间不可获得。一如对待驹子和叶子,因为太难得,不忍去触碰或幻灭。
“因为我把你当朋友嘛,以朋友相待,不向你求欢”
驹子是岛村外向的对立,她积极的面对生活,哪怕是仅存的一丝希望,她也要尽力去挣扎。我想岛村对驹子的好感便是来自于此吧,虽然认为一切的虚无皆是徒劳,但是却还是殷切的期盼有人可以带来不一样的。虽然不过是又一场徒劳罢了。岛村说,驹子给人的感觉洁净得出奇,甚至令人想到了她的脚趾弯都是干净的。
故事开始与结束皆是以叶子为线索,而驹子则在这一切的变故中顺应了徒劳罢了。驹子努力读书,写十几年的日记,勤奋练琴,为报答师傅而卖身做艺妓,爱上岛村等皆是徒劳,她的抗争实实在在,却一如死去的蛾子们,一切都是无用的挣扎。
“她的眼睛同灯火重叠的那一刻,就想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娇艳而美丽的.夜光虫。”
若说驹子是肉体上到村的对立,那叶子便是岛村灵性上的对立,叶子的美在于未表现的若隐若现,她不想驹子那般强烈,但却笃定的相信并坚持着,一如她拜托站长照顾她的弟弟,认真并深切的爱着行男,最终在银河倾斜而下的夜里,归结于热烈如火的归途。
雪国,以景为情,以情为景,宛如一幅绝迹,山水飘渺下,一切看似都在改变,一切却又按部就班。我们终究的挣扎都是一场徒劳无功的忘返。
一切看似悲切,却又不痛得深入骨髓,切肤得刚刚好。虚无的凄美……一如我在开头所问,这场追寻的意义到底是在心底还是可以外化出来遇见驹子或是叶子。
《雪国》读后感 篇13
银河仿佛哗的一声,向岛村倾泻下来。
川端康成以极具个人风格的表述,用表层的美感后隐藏了幻灭与失去的悲哀,淡而绵长。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的美学准则,而川端康成仿若信手拈来的文字组合,让情绪表达准确而纯粹,悲哀再深刻,却和绝望无关。
雪国,雪中之国,白色掠夺了缤纷,寒冷埋葬了温暖。叶子和驹子,如同理想和现实,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一个流连滚滚红尘。
驹子是现世,在底层仰望天空,固执地以自己的方式尝试改变人生。在岛村眼里,驹子的勤奋和努力都是徒劳,她所渴望的尊严,会在生活的鞭挞中成为泡影。
家境富足的中年男人,习惯和经验渐渐抹平了锋芒,所谓的阅历,不由自主扼杀着希望和追求。
对于岛村来说,驹子的爱,是虚无生活中的点缀,是不自觉的俯视。垂怜未必是悲悯,而是居高临下的无动于衷。
即使在驹子看来,送岛村离开,远比见未婚夫行男最后一面有意义,依然无法改变低到尘埃的姿态。
叶子是长夜的曙光,是寂静中空灵的歌声,是茫茫雪国的一缕暗香。不经意闯入,拨乱一池春水。
“镜子的衬底,是流动着的黄昏景色,就是说,镜面的映像同镜底的景物,恰像电影上的叠印一般,不断地变换。出场人物与背景之间毫无关联。人物是透明的幻影,背景则是朦胧逝去的日暮野景,两者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不似人间的象征世界。尤其是姑娘的脸庞上,叠现出寒山灯火的一刹那间,真是美得无可形容,岛村的心灵都为之震颤。”
川端康成这样写道。
我想象不出日暮野景里的透明幻影,却的确能感受到美的震颤。
叶子是岛村的'理想,在我看来,岛村凝固的心终于开始松动,也许不仅仅因为叶子的美,而是驹子的坚持,拉紧了岛村的弦。
那些我们曾经不屑一顾忽视的东西,因为执拗地存在,或多或少地在改变我们生活的态度。即使缓慢,即使忽略,却会在某个不可预见的瞬间,发出磅礴一击。
叶子最终死于意外,厚重的雪,璀璨的火,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岛村并没有太多的悲伤。负荷沉重的中年人,或许一开始就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因此,也不会有绝望。
可再渺小的希望,也是希望,大火带走了叶子,也将岛村冰封的雪国熔化出一条缝隙,那些新鲜的积极的蓬勃的东西,从此或可得以萌芽。
在岛村的雪国,驹子是空气,叶子是阳光,再三跋涉,只为那一线生机。
成长总充满了挫折和磨难,嘲笑和冷漠,犹如单调的雪国。坚持行走,目标便不会遥远,即使代价昂贵,却不曾辜负一路相遇的美好,一路坚持的过往。
我大概注定像我的名字一样,是个乐观主义者,在这个夏天,读着悲伤的雪国,我却看到了希望。
犹如那雪国中的一簇火苗。
我正少年,风华正茂,愿这薪薪之火,成就燎原之心。
《雪国》读后感 篇14
流动着的美丽
——《雪国》读后感
自然可能是很了解我的心境啊,每到一处都有美的存在。
最近抚顺一向在下雨,令人感到很骄躁。可是细想一下,这确实是自然送给春天的最好的礼物啊!我想在这个细雨绵绵的季节里躲在宿舍看书也是享受的,于是乎不知不觉就沉浸在《古都》里的美丽樱花树下。做着美丽的梦。
驹子以往和岛村说过,当他离开后她要过正经日子了。岛村听后立刻呆在那了,那并不是驹子的话令他吃惊,他一向把驹子看成是最纯净的了,在这个美丽的银河下,岛村仿佛和自然融合在一齐了.美丽的叶子死了,可是岛村认为她还活着,只可是是变成了另一种东西存在这个世界上。川端曾说过新的死亡也正是新的生命的开始,新的美的开始。叶子虽死了,可是,驹子不是重新生活了吗岛村不是发现了这美的存在了吗两年中他和驹子从相遇到离别,从陌生到熟悉,从肉体的接触到精神的接触,虽然每一次重新看到驹子,她都有新的变化,可是驹子对岛村的倾慕如此之深。甚至为了和岛村相见,连她得病的师傅都不管,冒着寒冬来见岛村。当行男奄奄一息时,她也以和她毫无相关为由不忍离去。
也许岛村无意中给了驹子一句“徒劳”,是对她的最好的评价。可是看看驹子的这几年的生活,她到底是当了艺妓,是为了给行男筹集医药费才当艺妓的吗为什么呢岛村以为驹子是行男的未婚妻,可是他到底是猜错了。驹子说她才不会可怜巴巴的给岛村写信让他来呢,这是不是两个人的独特的幽会岛村一想到这就会认为驹子越来越可爱了,当她唱歌时是那么的美,一尘不染,那美丽的'脸蛋,和那带有光泽的红唇。岛村被驹子的美吸引住了,难道这就是他每年都来的原因他以往说驹子可怜,她的想在京都生活的愿望破灭了,是这样岛村才每一次都来抚慰驹子的心伤的可是驹子生活的是那么的安逸,连新的掌柜都那么的善待她。寒冬里,驹子曾象妻子一样依偎在岛村的怀里,就象驹子第一次喊岛村“象一个女人在叫喊自我的男人的声音”一样。岛村突然差一点大笑起来,这确实是他的快感所在啊。
在最终的一幕中,两个人走在山坡上,黄昏消失后,银河倾泻下来。
在混乱的人群中岛村还是走到驹子的身边。驹子说真难得啊,在人群中。“别让别人以为我到哪里都要带着你似的”岛村最终还是躲在人群中。
在驹子的房间时,岛村颇有感触的对驹子说“你是个好女人啊”。可是驹子一再追问岛村说这句话的原因,岛村无言以对。驹子最终用发簪扎起铺席来。
在失火的现场,他听见驹子的叫喊,仿佛带着他的悔恨和罪孽一样。她抱着叶子,死去的叶子!
她曾让岛村将叶子带走,岛村很迷惑。在火车上叶子那美丽的脸和雪后驹子美丽的脸,两面美丽的镜子。两面美丽的美丽!
银河在流动,在岛村的面前一向倾泻到火场。仿佛自我和它混为一体了!
于是心境舒服了很多
它以美丽的银河结局
冲淡了这段梦
可是,驹子
比以前更美了
更美更美了
【《雪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雪国的读后感05-29
雪国读后感06-01
雪国的读后感12-18
《雪国》读后感03-01
雪国读后感12-30
雪国读后感03-09
读《雪国》有感03-26
雪国读书心得11-18
《雪国》读书心得03-22
雪国读后感15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