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时间:2024-10-29 10:34:35 诗琳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精选16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命是什么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精选16篇)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1

  今天,我在学校里学了一篇令我感触很深的文章——《生命是什么》。这篇文章使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让我感悟到我们必须热爱生命。

  这篇文章主要讲作者从“飞蛾逃生”、“香瓜苗在墙角的砖缝中生长”和“静听自己的心跳”几件事中体会到了生命力的顽强,并从中悟出: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并让生命绽放光彩。

  当我读到“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我可以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废,庸碌一生。一切全在我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时,我想:对呀!如果作者在一念之间选择了糟蹋生命,那么生命对于作者来说,该是多么的没有价值;相反,如果作者能珍惜生命,那么生命即使短暂,也能体现出它独特的魅力。

  当我读到“从那一刻起,我应允自己,绝不辜负生命,决不让它从我的手中白白流失。不管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犹,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的时候,我想到:生命是自己的,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都不能预测自己的人生。但是,只要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那么生命就会散放出无限的光彩。就像雷锋叔叔,虽然他只活了23年,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敬佩作者是如此地热爱生命的同时,我不禁想起生活中的一些人,他们并没有好好地珍惜生命,反而却白白浪费生命。他们就是那些电视报道的跳楼、自杀的人。他们为什么不热爱生命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呀,在生活、事业中遇到挫折,为什么不勇于面对呢?我真想对他们说:“连飞蛾、小草都如此热爱生命,为什么你们却比它们还要脆弱呢?”

  人们啊,请热爱生命吧!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2

  有序产生于有序还是无序?从日常表象观察,人们一般认同前者,可近代的物理学家们却钟爱后一种答案,即无序构成了有序的基础。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一本试图在生物遗传领域建立起两者平衡的读物。

  在泡利不相容的约束框架内,大自然的造物过程似乎“完美”地被机械所决定了。生命体何以能高度精确地遗传基因?染色体的有丝分裂何以能产生不可思议的绝对复制?一百个原子空间尺度范围内何以会发生“奇迹”都无法形容的纯粹结果?以上问题用传统的经典理论根本无法回答,传统理论的构架在尖锐的问题面前轰然倒塌。这一不可协调性迫使薛定谔开始大胆地去过问上帝的事务,试图从原子统计力学的背景下去寻觅那开启生命之门的钥匙。

  可以确定的是,生命的基因遗传由配子的减数分裂所决定,诸如染色体的'有丝分裂均严格机械被定义。薛定谔认为,染色体可视同为一固体分子,或然的变异特征可视为同分异构现象。由于固体分子的能级变化和温度变化呈指数级的放大关系,结果分子发生变异需要等待的时间甚至长达成千上万年。对于生命分子,室温也许等同于绝对零度,染色体近乎于绝对稳定。于是,着者从量子力学角度解释了变异发生的稀缺性。大量量子的涨落超出阈值的概率如此之低,同分异构现象往往是不稳定的;非连续的量子跃迁非常偶然,生命分子领域内发生稳定的同分异构现象更是小概率事件中的小概率。

  为了能够回答一百个原子空间尺度范围内的基因片段何以如此精确复制这一棘手的问题,薛定谔给我们提供了将有序动力学特征和无序统计学特征进行统一的有机蓝图,预言微观粒子的有序和无序统一理论必将诞生。生物体作为一负熵物质,其行为模式和特征可以被这一整合理论所预测和确定。这可是一个多么令人期待的伟大理论呀!其颠覆性的革命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由此,《生命是什么》给读者带来了人类是否可以认识自我的终极思考。

  可人作为一理性动物,不仅是负熵的,而且更是精神的。苏格拉底曾指出,肉体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理,只有精神脱离了肉体才成为可能。可恰恰是精神,其同我们最近,无时不刻被感受,同时又与我们最疏远,我们对其了解甚微,充满疑虑。即使是《生命是什么》的伟大预言得以实现,生命体的微观物质定律可以被统一理论给决定,可更为广义的问题是,其是否还可以进一步约束人类的道德行为?精神或意志的实质是否也可被机械所定义?人类的精神还是自由的吗?物质和精神规律是否殊途同归?

  近代物理的实证研究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总是同可被感受的客观实体这一半钥匙在打交道,哪怕是心理或精神的研究领域,关注的也是分子、原子、神经元或脑电波这些载体,其本质还是客观的。《生命是什么》难免也被打上了实证的时代烙印,产生的结果就是机械的和宿命的。对于精神为自由的先验假设来讲,可以推论的是,统一理论在精神密码的破译方面仍然是束手无策。因此,主观世界的另一半钥匙还被远远地掌握在绝对超验的“他”手中。只要人类还停留在实证的道路之上,似乎另一半钥匙永远注定是不可触及的。

  相反乐观的是,根据斯宾诺萨的理性主义,我们可以独断地设想超验的“他”即为整个宇宙,无所不在,无处不存,而宇宙一份子的人类有幸分享了“他”。于是,人类的另一半钥匙可能还在自己的手中,人类不仅可以掌握生命的物质规律,而且甚至还可破译道德和心灵的密码,最终实现两把钥匙的结合,从而争取得到和“他”平等对话的权力。尽管“他”对于这一话语权的排斥伟力在度量上是异常的巨大,但人类自存的“他”本性将使认识的步伐无法阻挡,最终超越自我。由此产生的一个悖论的是,此“他”还是彼“他”吗?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3

  经常有人问我大学应该报什么专业,我都会说,看看孩子的兴趣吧,然后找一个既能贴合他兴趣,又能尽可能学到数学的专业。

  这个专业选择的方法之与我,似乎一直都是物理。

  以前喜欢物理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因为物理可以让我明白很多自然现象。在那个阶段,物理与生物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物理不需要记忆,很多时候凭图像和公式就可以掌握很多东西了。直到后来大学里一遍又一遍的学习力热光电,了解物理中各个方向的发展史,才逐渐真正领略物理学的魅力。

  从有限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大胆假设,用数学模型将假设外推到极限,然后与实验比对,修正模型,再通过数学对模型进行简化,周而复始。

  在所有的科学学科中,只有物理能很好的完成整个一轮的工作。

  也只有学习过物理,才能完整的接受这样的科学思维训练。

  然后,环顾四周,你会发现物理学家们秉持着这套方法论的东西到处臭屁地指点江山。

  比如,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

  这本书我差不多读了三遍了,第一遍还是十几年前刚刚读研那会儿,一个朋友买了一本,我借来如饥似渴地读了一遍,但时隔久远,只记得其中薛定谔讨论了生命的最小尺度的极限在哪里——当初这本书在我们几个人的小圈子里可是圣经一般的存在。后来,我跟这个朋友都去了德国,联系却越来越少,以至于在微信横行的今天,我都完全找不到他了。

  20xx年京东搞活动图书大促,于是想再买一本《生命是什么》看看,顺便放在书架上留作纪念,也算是当初入行的一个见证吧。可惜买的这个版本翻译似乎有些问题,但只凭书的内容也足够吸引我忽略这些问题读下去了。

  而且,读了两遍——就像引言里说的,这书值得一读再读,每读一遍,所得所想都会不同。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是从物理学家的角度来理解生命,后半部分则是在理解自我意识。上世纪初是物理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加持下,自然科学所向披靡,人类文明在各个方面得到了自牛顿时代之后全方位的提升。但是,人类19世纪末才发现了霍乱弧菌,1928年才发现了青霉素,1856年孟德尔才开始数豌豆——甚至到了这个时候,人们还在争论医生到底是不是应该洗手。

  彼时的生命科学,相比于物理学,幼稚的一塌糊涂。

  1926年,薛定谔方程提出,1944年,《生命是什么》出版,1947年克里克看到此书开始由物理转向生物研究,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

  《生命是什么》出版时,薛定谔并不知道DNA双螺旋结构的存在,更不用提什么中心法测。他在书中的.分析,全是基于有限的所知,借助物理思维的方法所做的尝试。这其中有些问题也许并不是生物学家所关心的,比如生命的最小尺度是什么,受到哪些限制;有些可能是生物学家所不曾涉及的,比如所谓的负熵;而有些则是生物学家正在苦苦探索的,比如遗传的性质。

  薛定谔从变异的可能因素以及概率出发,基于能量、温度等参数的设定,粗略估算了基因的最小线度——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其实相差并不大。估算可是物理学家的拿手好戏,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时,费米仅靠几张窗口飘落的碎纸片就估算出了原子弹实际能量的数量级。在得到了基因的线度后,薛定谔就开始基于此继续分析基因可能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在这个问题上,薛定谔想到了同素异构体。老实说,同素异构体本质上还是比较接近真相的,薛定谔抓住了最基本的一个特征——是同一种元件的空间排列。这种洞若观火的洞察力,让并不是生物学家的薛定谔可能比生物学家更早的窥到了遗传的核心模型,尤其是他甚至对基因密码的最小字符数进行了卓有预见性的分析,着实令人钦佩——大师果然就是大师。而最为让我赞叹的是,薛定谔在那时就高屋建瓴的指出,生物系统尤其特有的规律和特征,并不是物理现有理论的一个简单应用。这种思想的重要性,后世的很多物理学家并没有意识到,物理理论的无往而不胜让大家产生了深深的错觉,在我看来,这也是很多物理学家转做生物之后纷纷折戟的原因之一。

  这种深邃犀利的洞察力就是大师和普通人的差距。教父说,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

  另一个让我产生这种感慨的例子则是爱因斯坦关于固体热容率的模型,爱因斯坦粗暴的将粒子三个方向的振荡频率取为一直,虽然舍弃了部分理论计算的准确性,但是清晰简明的体现了模型的核心,且仍然能够很好的与实验数据吻合。爱因斯坦因相对论而闻名于世,但他的研究成果遍布物理学的各个方向,他甚至对一杯旋转的水中为什么碎屑会聚集于杯底中心也给出过解释——在这之前没有人能够解释这一现象,而这一理论还顺便对河床的磨损情况给出了答案。

  物理学家是一群好奇心驱动的生物,并不被所谓的专业所局限。

  作为同样杰出——也许比爱因斯坦稍稍逊色一点的物理学家薛定谔也不例外。《生命是什么》后半部分收录了薛定谔关于意识与客观世界的讨论。量子力学的惊世骇俗甚至比相对论的时空观还具有魔力,不连续性,不确定性,以及大名鼎鼎的量子纠缠,都是量子力学在大众中的代名词。而在众多为人津津乐道的量子力学词条中,薛定谔最广为人知的大概就是他那只有名的猫了。

  很显然,这只猫的生死问题,并不是薛定谔的一时兴起,从《生命是什么》中关于物质与意识,主观与客观的讨论来看,这只猫是薛定谔对意识与物质的界限夸张放大的一种尝试。

  几百年来,自然科学——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是物理学,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将人的主观意识从客观世界中剥离出来。我们听到了声音的高低,我们就用振动频率来描述它;我们看到了颜色,我们就用光的频率来描述它;我们感受到了冷热,我们就用温度和原子分子运动的平均能量来描述它;我们能够感受到快慢和各种力,我们就用机械能和动量来描述它。是的,每一种从感官到定量测量的转变,都意味着我们可以用更加恒定的标准来看待和理解这个外在的世界,对于测量精确程度的追求,意味着我们能够将主观从客观中剥离出来的最大限度。但是这一追求在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上碰了壁,在普朗克常数的量级上,我们只能知道对正则对易量的乘积——如果测量了其中一个,则会影响另一个量。此时人的主观行为似乎对客观世界产生了影响,更为夸张的是,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在测量之前,不论是粒子的位置还是速度,都不是确定的,只是在我们测量时才出现了“坍缩”——也就是我们试图客观观察世界的行为实际上影响了客观世界。这也是薛定谔猫的来源。

  在这种情况下,“测量”这个一直以来用作隔离主观和客观的界限变得模糊了,而更为可怕的是,什么样的测量会带来这样的影响也变得模棱两可——一只猫能不能进行“测量”呢?

  所以,薛定谔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篇幅讨论意识。但这个问题实在是过于庞大和超前了,在对生命的物质基础都没有深刻理解的时候对意识和思想层面的任何科学探讨都只能停留在假设的阶段。薛定谔从意识的规模、数量等等角度试图窥见意识的蛛丝马迹,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哲学上的启发而非科学上的知识。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处是左右脑分裂后所体现出来的意识的不一致性,这里表现了意识在空间上的分割,当我们把大脑分成两部分,意识似乎也分裂了,如果继续分割意识的器官呢?一个细胞有意识吗?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就突然出现了呢?

  另一处则可以看作意识在时间上的分割。当一个人的记忆不断更新变化时,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个人的意识在发生变化?那么意识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我们就认为意识已经不是原来的意识了呢?这也是“忒修斯之船”的问题。阿兹海默综合征患者会逐渐忘记周围的人和事,对于那些他已经忘掉的朋友来说,患者是否还是同一个人呢?意识是一种记忆吗?还是记忆之上的什么“能力”?

  当我们再次回到主客观问题时,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了,到底是意识在空间或者时间的哪一部分与客观世界融合在了一起呢?如果我们找不到这一部分,我们对于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还会那么笃定吗?

  我一直认为在自然科学中,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具有独特的地位,前者是后者发展成熟的必经阶段和基础。在物理学黄金年代的二十世纪初,薛定谔就看到了生物学的广阔前景,并引领了一批物理学家前赴后继的转战生物领域,如今,生物学和当初相比已经突飞猛进,俨然站在了爆发的前夜。

  此时读《生命是什么》别有一番感悟。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4

  在读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之前,我曾上网查询关于这位作家的资料,发现他原本是位物理学家。他发表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的猫等都是为许多人所熟知的。他是波动力学之父,是量子力学集大成者之一。就是这样一位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学者,却从物理学闯入生物学,并在1944年出版了《生命是什么》一书。

  我曾以为这本书将是一位生物学家运用哲学家的思想和我们探讨生命是什么,但我发现我大错特错了。作者从物理学家的眼光,运用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质,用他不同于哲学家的思想和对生物学的了解进行大胆猜想,为生物科学乃至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生命是什么》的出版对当时年轻的物理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中的许多人由此转向了生物学研究。薛定谔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猜想。拥有天才思想的他,猜想是大胆的: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基因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晶体或固体;突变是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引起的,突变论是物理学中的量子论,基因的持久性和遗传模式长期稳定的可能性能用量子论加以说明;对于染色体如何决定生物体的遗传性状作了最初的设想,认为染色体是遗传的密码本;在前人把新陈代谢解释为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基础上,参照热力学定律,引入了“负熵”的概念,并认为生命以负熵为生,是从环境抽取“序”维持系统的组织;……这些观念在当时是第一次被提出来,对世人来说是十分新奇的,也是特别引人入胜的.。

  对于这本书,说老实话,我看得不是很懂。但是既然这本书被当作大一新生推荐阅读书目之一,那么它必然有它的优点所在。也许我们应该学习的不是这本书而是书的作者?作者从一个他所擅长的物理区域跨进了对他来说算是陌生的生物区域,这本身就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坚定的心理!

  其实,因为他从小爱好广泛,喜欢博览群书,在其父和朋友的影响下,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才使得他在转换领域的时候选择了生物。同时,薛定谔谙熟东西方哲学,他渴望和谐,终生把科学的统一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和追求目标,《生命是什么》就是力图使物理学和生物学统一起来的认真尝试。

  正是薛定谔知识面的广度以及他心目中对科学统一的向往与不懈努力,并且在科学研究中善于选择和变换自己的角色,才有了又一次成功的他。我觉得我要向他学习的不仅是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更要向他一样拥有宽广的知识面,不拘于一角天地,同时还要具有坚定的信念,这样,人生才会更精彩,路途才会更平坦,离成功才会更接近!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5

  薛定谔先生的书当然绝对肯定必须是一本好书!书名是《生命是什么》,但是,实际上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讲生命是什么,偏科学性;后一部分主要讲意识和物质,偏哲学性。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一般都知道,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薛定谔先生在物理学或者说量子力学方面的伟大贡献(例如: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猫等),却并不一定知道薛定谔先生其实也在生命科学方面也作出过贡献!书一开始就让人感觉:学术大师看问题,大道至简、目标明确且又雄心勃勃!书中具体哪些方面是薛定谔先生个人的贡献,作为一个生命科学的门外汉且跑马观花的一般读者,的确尚待仔细梳理和阅读,但是,书中关于新陈代谢与负熵的联系,以前确实是闻所未闻;而遗传学中的突变现象居然与量子跃迁有联系,也让人耳目一新…书中字里行间,不时闪现出一代学术大师的风采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例如:一个简短的序言就透出作为量子力学主要奠基者和创始人之一的薛定谔先生十足的学术大家风范!读起来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忍不住想继续读下去;

  又如:薛定谔先生在关于遗传机制和突变的讲解中,似乎好像没有使用任何数学公式以帮助阐述这些科学概念和问题;再如:薛定谔先生对达尔文的工作的评价,即有毫不客气的批评,也有毫不吝啬的肯定,的的确确是一种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的科学态度;又再如:薛定谔关于物理学的评论:物理学的理论都是相对的,这在任何时候都是如此,因为它们是建立在某些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让人觉得作为科学家的.坦荡胸襟和气度…此外,薛定谔先生七十多年前对机械化、福利制度等的一些看法,现在听起来仍发人深省;又如,薛定谔先生关于西方思想和东方思想的比较也发人深思;

  最后,我们记住薛定谔先生的“有序来自有序”这句话及其意义,或许算是对大师的一种缅怀和纪念?最后不得不说几句关于这个中文版本的看法:这个中文版本确实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书中有一些地方,翻译得词不达意不说,书中提到的若干配图一个都没看到!另外这本书里涉及的数学表达式的排版也存在问题…还好找到薛定谔先生的这本书的英文版,以后再好好地拜读…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6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莫过于DNA双螺旋结构的揭示,而对此做出最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都是因为读了一本由生命科学的“门外汉”写的探讨生命意义的书而毅然决然放弃自己的专业,转而与生物结缘的。这位“门外汉”便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薛定谔,此书则是《生命是什么》,那这本书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本书为薛定谔两本著作的合集,作者独辟蹊径采用物理学和化学的原理来解释发生在生命世界中的事件,详细探讨了长久困扰人类的两个重大问题:生命和意识。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每一个思考者放眼望去,整个星球上几乎到处都有生命,可是这对于理解生命的含义好像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增加了我们的迷惑。一块石头与一条小狗的本质区别到底是什么?正如书中所指出生命体就连单细胞生物都包含数以亿计的原子,但非生命的石头也包含数不清的原子,所以数量不是充要条件。生命必须建立在有序之上,杂乱无章是生命毁灭的结果,这个有序还要包括多样性——多样性的物质(元素)和多样性的排列顺序,对于人体而言,一个个细胞都没有自由意识,可是恒河沙数般的细胞组成的大脑却有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在大量有序性排列基础上涌现出的结果,KK在《失控》中描述人工智能时提出了了“涌现”这个词,KK解释为“事物发现过程中的质变,关键的转折点。”也就是说,智慧可以可以从一群数量足够大的愚钝中涌现,即所谓的“众愚成智”,生命的形成过程必然是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涌现过程。

  同时,所有生物有一个普遍的需求:食物,或者进行新陈代谢。这其实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只是我们司空见惯不觉得奇怪罢了,试想一下生命新陈代谢时做了什么就明白了,简单来说生命在无休止的重复:摄入和排出。生命没完没了的费尽力气吃东西又排泄掉来进行新陈代谢究竟是为了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有过长久的争论。有人说是为了物质交换,其实,生物体中的氧、氮、硫等任何一个原子与环境中的同类原子都是一样的,那么把它们进行交换又有什么意义呢?后来有人认为能量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生物是为了获取能量。然而,一个成年生命体所含的物质与所含的能量都是基本固定不变的。既然体外一个卡路里与体内一个卡路里的价值是相等的,那么,这样的单纯交换是为了什么呢?所以新陈代谢既不是为了物质也不是为了能量,根据热力学熵增定律,一个生命无时无刻不在增加正熵,不断趋近于熵的最大值,熵越大能量越低,生命则越稳定,慢慢趋近最稳定的状态即死亡。那么,如何才能摆脱死亡,一直保持生命的存在状态?从环境里孜孜不倦地汲取负熵恐怕是唯一的办法了。也就是说,生命体需要不断的进食、排泄来消除活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正熵,这即是生命进行新陈代谢的本质。

  意识是什么?普遍认为意识来自大脑,作为唯物主义者,必然承认意识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没有现实作为主体对象,意识和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可是现实世界无疑只有一个,然而看起来有许多不同的有意识的自我,却都是对这同一个世界的认识,那究竟哪个自我的意识是对的?其实,我们周围的真实世界是由无数人的意识重叠领域构成的,世界这个概念本身就产生了它自己。但是我们仍会有诸多疑问:你的世界和我的世界真的是一样的吗?是不是存在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它不同于我们任何一个人通过感官的内部投射而获得的世界?假如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世界对于每个人的感知而言是不是一样的呢?……类似的追问无穷无尽。经过无数科学家千百年的探索发现,最后不的不承认一个令人失望的事实:我们都生活在表象的世界里。科学进展已经表明,世界上并没有颜色这种东西,只有不同波长和频率的光波。世界上并没有声音这种东西,只有空气的振动。世界上并没有温度这种东西,只有分子的运动。颜色,声音,温度并不是世界本来的面目,仪器也不过是人类感觉的延伸,那不禁疑问感觉可靠吗?感觉不可靠,人类进化出的的各种触觉都是为了求存,大脑的首要目的也是为了求存而不是求真,所以人类对于光忽略了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等,对于声音忽略了次声波、超声波等,对于温度,我们如果没有留意碰到一个非常冷的物体,会在瞬间觉得它很热,甚至手指上有烧灼的感觉。这些都是人类对世界只有片面感觉的表现,因为只有如此才能降低生存成本、节省能量,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减少宝贵的能量消耗对一种生物的存亡至关重要。

  生命与意识的问题极其复杂却又必须面对,人类关于意识和生命的追问将永不止步,也许在这条路上没有终极的珠穆朗玛峰可攀登,虽得不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回答,但是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的智能生物和主导生物必然要承担起生命的尊严,生命的尊严即在于思索与追问。

  生命不息,思索不止!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7

  在这本书的第一部《生命是什么》中,作者介绍和解释了人们对生命和遗传物质的最新理解,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观点。由于他的影响,不少物理学家参与了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使物理学和生物学相结合,形成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英国物理学家佛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Crick)就是受薛定谔的影响而转行生物学的优秀物理学家之一。转行后克里克和美国的詹姆斯.沃森(JamesWatson)合作,在1953年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因此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由此可见,薛定谔对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贡献是十分重大的。中文版的译者认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分子生物学的如火如荼的发展,九十年代以后基因信息的崛起,都和《生命是什么》这个小册子中阐述的观点密切相关。

  在《生命是什么》中,薛定谔首次提出遗传物质(基因)是一种有机分子,“非周期的晶体或固体”,以密码的形式通过染色体来传递。在这以前,摩尔根已经发现了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并且于193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遗传物质的假设还没有提出来。据詹姆斯.沃森回忆,薛定谔的这个观点对他很有启发,有助于他们后来对DNA的发现。

  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生命体系中存在量子跃迁现象。生命及遗传的稳定性与辐射下的变异(突变)的不连续性(jump-likemutations),说明了生命遵循量子规律。这个观点我似懂非懂地感到接受了。

  还有一个观点就是:生命是非平衡系统,以负熵为生,从环境抽取“序”以维持其系统的组织。这是生命的热力学基础,有悖于传统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就是说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因此只能从有序转向无序,而不能从无序转向有序。

  这本书的第二部《意识与物质》“MindandMatter”也很引人入胜。《意识与物质》的原材料是薛定谔1956年10月在英国剑桥的三一学院做的报告,整理编辑后在1958年出版。《意识与物质》的主题是“意识”–意识的物质基础,形成过程和特征,并且引申至科学与宗教。这一部一共有六章,我最感兴趣的第二章,“了解未来”,分析和预测了的人类进化的前景。六十年以前的观点,我觉得现在还很值得读。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在自发性的遗传变化也就是突变中,有利的变异会被自动地选择。可惜这些变异往往是细微的进化步子,这就是为什么在达尔文理论中物种进化必须付出巨大代价,那些有巨大数目的后代的物种,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生存下来。薛定谔认为,这种进化机制在现代文明社会并不适用,在很多方面人们在朝相反的方向运作–保护生命的法律、社会制度和医疗手段会去不加选择地挽救所有的生命。一百年前,有先天心脏缺陷的婴儿活不下来。在医药发达的今天,同样的婴儿不仅能活下来而且能生儿育女。因此,薛定谔认为我们很可能是接近甚至是已经进入了进化的末端或死胡同(blindalley)。按照传统的达尔文理论,人类没有希望再进一步进化。

  不再进化并不意味着灭亡。有些物种,比如乌龟、鳄鱼和很多昆虫,它们的身体受自己的.贝壳限制,百万年以前就停止了进化,它们也存活至今。薛定谔还提出了另外一个令人乐观的观点,这就是意识对生物的进化有反作用,行为的变化和体质的变化并行,并且互相影响。光靠达尔文的“偶然积累”,无法解释某些物种具有的的特殊技能和习惯是怎么形成并且在遗传水平上固定的。为了避免人类这个物种在进化途径上停滞不前,人们必须重视行为对进化的影响。这个观点,我觉得应该是宁可信其有。

  惭愧的是,以前读书实在太少,最近才知道《生命是什么》这本老书,了解到薛定谔这个通晓多门学科的思想家,他对现代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贡献,以及他对拉马克和达尔文进化论的见解。趁机也重温了遗传学的其他一些里程碑–从孟德尔到摩尔根到沃森-克里克,遗传三大规律,人们对遗传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的理解,等等。准备把笔记整理以后作为附件。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8

  “好书伴我行”——多么响亮的口号,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读过的好书,它伴随着我走过生命中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其中《生命是什么》这本书更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成长的路途。因为作者把生命是什么写得淋漓尽致,自己的感情深深地融进了字里行间,让我深受触动。

  生命是偶然,死是必然。生命很短,在你不知不觉中,时间流逝得多快,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生命中,最最漫长而又短暂的不正是那温暖幸福的.时刻吗?

  那温暖幸福的时刻——和给予你生命的父母在一起。我们如花朵,有那肥沃的土地养育;我们似地球,有那温暖的太阳照耀。从出生、长大到成人。父母都为我们付出了极多极多。记得有一天,父母对我说:”知识改变人的命运。”那时的我,是一个三岁小毛孩,什么也不懂,但我把这一句话记得牢牢的。二年级的一天,当我要上学时,妈妈对我说:”天冷了,多加一件毛衣吧。”我穿上了妈妈亲手编织的毛衣,迈着轻快的脚步进了学校。在教室的墙壁上,我忽然看见了:”知识改变命运。”这张挂图。我心想:那不是和父母对我说的一样吗?渐渐地,我明白了,我来自农村,我要好好努力,知识改变我的命运。

  从挫折、失败到成功。谁始终站在你的身边?我的父母!挫折时,他们给我鼓励。一句鼓励的话语,令我感动得流泪来。失败时,父母安慰我。记得那次,我考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我心里难受极了。回到了家中,父母关心地问我:”这次成绩怎么样啊?”我面对着妈妈和爸爸,惭愧地说出了我的成绩。然而,他们并没有打我骂我,只是轻轻地对我说:”没关系,这次考差了,还有下次,没有一千次失败,就没有一千次零一次的成功。”啊!是啊,听了这句话,我如同一个摔倒的小弟弟,被两双大手扶起,还温柔地抚摩着我受伤的心灵。成功时,父母在身边为我加油,让我更上一层楼。

  父母给了我生命。生命是什么呢?有人说生命是运动。这话说的没错。但我要说生命是一种温暖,这种温暖和好书一样,伴随着我成长。这就是我从《生命是什么》这本书中得到的一点顿悟。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9

  突变是什么?熵是什么?一切的一切,薛定谔都给出了答案。

  这本《生命是什么》让我最有感触的就是关于熵和突变内容。

  关于熵,薛定谔说,熵本质是就是分子的无序性。而物质是有分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如果要简单地给世界上的物质分类,那么有两类:有机体和无机体。

  无机体是周期性晶体。如果没有任何外界的干预下,那么无机体几乎是永恒的存在。

  有机体是非周期性晶体,它必须时刻地与外界保持交换,维护保持自身的存在,脆弱的同时又有韧性。

  它们的区别是在于对于熵的应对,也就是是否具有新陈代谢。而因为新陈代谢在本质就是交熵。

  由上,生命体是在熵中进行的。

  下面,我们来看突变。

  突变是参考于量子跃迁的,而量子跃迁是指从一种相对稳定的分子构型转变为另一种相对稳定的分子构型,所以仔细地看一下突变,它无疑是遗传宝库中发生的一大变化。

  突变,有时会给我们带来危害,也有时会给我们带来好处。

  带给我们危害时,我们有可能会产生癌症等,带给我们好处时,我们有可能会适应一些突发状态。所以将负熵与突变结合到一起,那么会产生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两者就会像DNA一样螺旋向上,负熵成为了突变的基石,而突变又成了负熵的动力。

  突变也是可逆有时候我们会被构型改变的.两个方向都进行研究,比如从某个“野生”基因到一个特定突变体,又从那个曲片子回到该“野生”基因这些情况下两者的自然充电率有时几乎一样,有时却大不大为不同。初看起来人们很容易感到困惑,因为这两个方向需要克服的阈值似乎是相同的。其实不必困惑,因为必须从初始构型的技能开始算起,而“野生”基因和突变基因在这一点上可能不同。

  我们再来谈一下熵。什么是熵?首先我要强调他并不是什么含糊不清的概念或想法,而是一个可测量的物理量,就像一根棍子的长度,物体任意一点的温度,某种晶体的熔化热或某种物质的比热,那样。绝对零度下当你通过缓慢可逆的微小步骤是物质转变为其他状态时,它的熵就会以一定的量增加商量,可以这样计算,先把每一个步骤所需的那一小步热量除以提供热量时的绝对温度,再把这些结果全都加起来,举个例子,当你融化固体时,它的熵分就是其融化热除以溶液的温度,由此可以看出熵的单位是卡/摄氏度。就像卡是热量的单位,厘米是长度单位一样。

  有人看到突变的时候,就会问到负熵是什么?其实负熵是非常正面的东西,有机体赖以生存的东西就是负熵,或者换一种不那么矛盾的说法,新陈代谢在本质上就是有机体成功地去除所有应存活而不可避免产生的熵。

  也有人问,突变有那么厉害吗?其实当生命体发生突变的时候,生命体体内的基因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突变现象。

  就像癌细胞一样,它是由普通的细胞突变来的。当细胞体内的DNA发生突变的时候,普通的细胞就有可能变成癌细胞。当我们面对一些突发情况时,我们的细胞就会从而产生突变,而这样突变会使我们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就像动物不断突变从而不断存活下来一样。其中就是因为细胞突变而使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存活下来。

  但是即使是突变,生命体还是离不开熵,生命体赖以生存的东西就是熵。所以我才在上面说负熵与突变结合在一起就会像DNA一样螺旋而上。

  所以突变和负熵是生命体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果缺失了其中的任意一个,则生命体就会失去原本的风采。

  因为生命中有了这样一个亮丽的风景线,生命才能在不断的环境变化存活下。这就是熵和突变,生命中亮丽的风景线。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10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生命生命》,这篇文章讲了飞蛾求生,香瓜子在砖缝中茁壮成长和杏林子静听自己的心跳使她明白了生命的价值这三个故事。这令我受益一生。

  杏林子,这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这是一个受到上帝捉弄的的人,但她让有限的.一生体现出了无限的价值。她相信:我不能选择命运,但是我能改变命运。还有一位和杏林子一样被人怜悯的人——陈燕。她虽然双目失明,但凭着几十年的努力,造就了她精湛的钢琴调律技术,在新乐钢琴调律有限公司站稳了脚跟。此刻,我还要提起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海伦·凯勒。虽然她盲、聋、哑,但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会会你打开一扇窗。她被这困难磨炼着,最终以自强不息的顽强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证言。虽然她的一生短暂,但她的一生发出耀眼的光芒!

  生命是杏林子勇敢面对的胆量;生命是陈燕精湛的技术;生命是海伦·凯勒面对黑暗、无声世界的勇气;生命是……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11

  在读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之前,我曾上网查询关于这位作家的资料,发现他原本是位物理学家。他发表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的猫等都是为许多人所熟知的。他是波动力学之父,是量子力学集大成者之一。就是这样一位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学者,却从物理学闯入生物学,并在1944年出版了《生命是什么》一书。

  我曾以为这本书将是一位生物学家运用哲学家的思想和我们探讨生命是什么,但我发现我大错特错了。作者从物理学家的眼光,运用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质,用他不同于哲学家的思想和对生物学的了解进行大胆猜想,为生物科学乃至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生命是什么》的出版对当时年轻的物理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中的许多人由此转向了生物学研究。薛定谔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猜想。拥有天才思想的他,猜想是大胆的: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基因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晶体或固体;突变是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引起的,突变论是物理学中的量子论,基因的.持久性和遗传模式长期稳定的可能性能用量子论加以说明;对于染色体如何决定生物体的遗传性状作了最初的设想,认为染色体是遗传的密码本;在前人把新陈代谢解释为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基础上,参照热力学定律,引入了“负熵”的概念,并认为生命以负熵为生,是从环境抽取“序”维持系统的组织;……这些观念在当时是第一次被提出来,对世人来说是十分新奇的,也是特别引人入胜的。

  对于这本书,说老实话,我看得不是很懂。但是既然这本书被当作大一新生推荐阅读书目之一,那么它必然有它的优点所在。也许我们应该学习的不是这本书而是书的作者?作者从一个他所擅长的物理区域跨进了对他来说算是陌生的生物区域,这本身就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坚定的心理!

  其实,因为他从小爱好广泛,喜欢博览群书,在其父和朋友的影响下,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才使得他在转换领域的时候选择了生物。同时,薛定谔谙熟东西方哲学,他渴望和谐,终生把科学的统一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和追求目标,《生命是什么》就是力图使物理学和生物学统一起来的认真尝试。

  正是薛定谔知识面的广度以及他心目中对科学统一的向往与不懈努力,并且在科学研究中善于选择和变换自己的角色,才有了又一次成功的他。我觉得我要向他学习的不仅是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更要向他一样拥有宽广的知识面,不拘于一角天地,同时还要具有坚定的信念,这样,人生才会更精彩,路途才会更平坦,离成功才会更接近!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12

  薛定谔先生的书当然绝对肯定必须是一本好书!书名是《生命是什么》,但是,实际上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讲生命是什么,偏科学性;后一部分主要讲意识和物质,偏哲学性。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一般都知道,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薛定谔先生在物理学或者说量子力学方面的伟大贡献(例如: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猫等),却并不一定知道薛定谔先生其实也在生命科学方面也作出过贡献!书一开始就让人感觉:学术大师看问题,大道至简、目标明确且又雄心勃勃!书中具体哪些方面是薛定谔先生个人的贡献,作为一个生命科学的门外汉且跑马观花的一般读者,的确尚待仔细梳理和阅读,但是,书中关于新陈代谢与负熵的联系,以前确实是闻所未闻;而遗传学中的突变现象居然与量子跃迁有联系,也让人耳目一新…书中字里行间,不时闪现出一代学术大师的风采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例如:一个简短的序言就透出作为量子力学主要奠基者和创始人之一的薛定谔先生十足的学术大家风范!读起来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忍不住想继续读下去;

  又如:薛定谔先生在关于遗传机制和突变的讲解中,似乎好像没有使用任何数学公式以帮助阐述这些科学概念和问题;再如:薛定谔先生对达尔文的工作的评价,即有毫不客气的批评,也有毫不吝啬的肯定,的的确确是一种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的科学态度;又再如:薛定谔关于物理学的评论:物理学的理论都是相对的,这在任何时候都是如此,因为它们是建立在某些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让人觉得作为科学家的坦荡胸襟和气度…此外,薛定谔先生七十多年前对机械化、福利制度等的一些看法,现在听起来仍发人深省;又如,薛定谔先生关于西方思想和东方思想的比较也发人深思;

  最后,我们记住薛定谔先生的“有序来自有序”这句话及其意义,或许算是对大师的一种缅怀和纪念?最后不得不说几句关于这个中文版本的看法:这个中文版本确实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书中有一些地方,翻译得词不达意不说,书中提到的若干配图一个都没看到!另外这本书里涉及的数学表达式的排版也存在问题…还好找到薛定谔先生的这本书的英文版,以后再好好地拜读…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13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往往忽略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而当我翻开埃尔温·薛定谔所著的《生命是什么》时,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让我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们周围的一切。

  书中,薛定谔首先提出了“负熵”这一概念来解释生命现象。他认为,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趋向于混乱(即熵增加)的趋势,但生命体却能够通过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和物质,从而维持自身的有序状态,这就是所谓的“负熵”。这个观点打破了我对传统物理学认知上的局限性,使我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原来,生命就是在不断对抗着自然界的无序过程,努力保持自身结构稳定的一种存在形式。

  除了引入“负熵”外,《生命是什么》还深入浅出地讨论了遗传密码、分子生物学等前沿科学问题。作者以极其清晰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DNA是如何存储并传递遗传信息的,以及这些信息如何指导细胞进行自我复制等一系列复杂而又精妙的过程。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微小的生命单位也蕴含着无穷奥秘,值得我们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发现。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科学知识的作品,更像是一本哲学书籍,引导着人们思考生命的起源、意义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正如薛定谔所说:“只有当我们开始理解生命的时候,才能真正意义上地热爱生命。”这句话至今仍回响在我的耳边,提醒我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并勇敢地追求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

  总之,《生命是什么》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籍,它不仅增进了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对生命本身的无限好奇。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终将揭开更多关于生命的秘密,让我们共同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吧!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14

  读完《生命是什么》,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这本书中,薛定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向我们揭示了生命这一复杂而又神奇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通过阅读,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在微观世界与宏观宇宙之间穿梭,探索着构成生命的基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至关重要的分子们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构建起这个多彩多姿的生命世界的。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薛定谔对于遗传物质本质的预测。在他写作之时,科学家们尚未发现DNA的具体结构,但薛定谔凭借其深厚的物理学背景及敏锐的直觉,大胆假设遗传信息可能存储于一种特殊的“非周期性固体”之中。这种超前的想法最终被证明是非常准确的,也直接促进了沃森和克里克等人对DNA双螺旋模型的研究工作。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想象力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此外,《生命是什么》还讨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生命过程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生命体能够维持高度有序状态的'原因所在。这部分内容挑战了我的传统认知,促使我去思考更多关于自然法则与生物进化之间的联系。同时,书中提到的一些哲学思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关于意识的本质、自由意志等问题,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却激发了我对这些话题更深层次的兴趣。

  总之,《生命是什么》不仅仅是一部介绍生命科学知识的作品,更是一次思想上的旅行。它教会我们要勇于质疑现有理论,敢于提出新观点,并且始终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我相信,无论是在科研道路上还是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心态都将对我们大有裨益。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15

  读完《生命是什么》,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籍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位智者与你面对面地交流着关于生命最根本的问题。通过阅读本书,我仿佛跟随薛定谔先生一起踏上了一段探索之旅,去追寻那隐藏在自然法则背后的生命奥秘。

  书中,薛定谔以一种极其清晰而深刻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遗传物质的本质以及生物体如何能够维持其有序状态对抗熵增定律等问题。他的论述既富有科学性又不失人文关怀,使得即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启发。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出的一个观点:即生命可以通过减少局部系统的熵来实现自我复制和进化。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物理学中认为所有系统都会趋向于混乱无序(即熵增加)的观点,为理解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这也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应轻易放弃希望,因为正如自然界中的生命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不断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秩序与美好。

  此外,《生命是什么》还引发了我对个人存在价值及宇宙间万物联系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如果说每个个体都是由无数原子组成的“机器”,那么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点又是如何汇聚成拥有感知能力、情感体验乃至思想意识的人类呢?这些问题虽然没有直接的答案,但它们促使我去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并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

  总之,《生命是什么》不仅是一部介绍科学知识的好书,更是引导人们思考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经典之作。我相信,无论是在科学研究领域还是日常生活中,这本书都将给予我们宝贵的启示和力量。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16

  读完《生命是什么》,我深受启发。这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籍,更像是一位智者对于自然界最神秘现象之一——生命的深刻思考。作者埃尔温·薛定谔以其独特的视角,将物理学原理应用于生物领域,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理解生命的方式。

  书中提到的生命以“负熵”形式存在的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负熵”这个概念打破了我对传统热力学定律的认知界限,让我意识到在看似混乱无序的世界中存在着能够自我组织、抵抗熵增趋势的生命系统。这种能力不仅令人惊叹,也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探索生命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奥秘。

  此外,《生命是什么》还讨论了遗传物质的本质以及基因如何携带信息等内容。尽管这些理论是在20世纪中期提出的,但它们却为后续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通过阅读本书,我不仅学习到了许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跨学科的.眼光去审视问题,这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生命是什么》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好书。它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激发了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未知时应保持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正如薛定谔所说:“只有当我们开始质疑自己所知甚少的事物时,真正的智慧才会显现出来。”这句话将永远铭记于心,成为指引我在求知路上不断前行的灯塔。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相关文章:

生命生命读后感11-04

《生命,生命》读后感01-23

《生命 生命》读后感04-24

《生命生命》的读后感12-13

生命,生命读后感01-04

生命生命的读后感02-07

《生命 生命》读后感01-19

《生命生命》读后感09-14

【精】生命生命读后感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