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边城》有感

时间:2024-05-22 13:33:2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边城》有感13篇(荐)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边城》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边城》有感13篇(荐)

  读《边城》有感 篇1

  “如果我们是带着心灵的眼睛去看我们的乡土的时候,片片都是好 风景。”我想作者就是这样的,他用心灵的眼睛去看待与乡土一样的小山城,用满含温爱的笔墨,创造出一个展现人性美的的世界。

  有人说我们当今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虽然有点偏激,却有一定的道理。为什么有些官员会贪?因为他们少了人性中的一部分——诚实,正直。在书中,翠翠和他爷爷是公家出钱让他们摆渡的,所以渡人不用出钱。但有些渡人因觉得不出钱心里不安,执意要付钱,有的甚至为了让翠翠他们不要把钱还 给他们,就把钱掷在船板上,就算他们这样,翠翠爷孙俩也坚决不收,就算他们走远了,翠翠他们也会追上去把钱还 给他们,不得以收下的钱,就去买茶叶和上等的草烟给过往有需要的人们。事实上,渡人可以不给钱,翠翠爷孙俩也可以收下钱,但是他们都没有这么做,因为他们会不心安,他们会慌张,因为他们有人性美,而那些贪官后面都贪麻木了。

  曾听人说,当代大学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凡事只为自己,其实这样的人哪里只是大学生,经常看见有报道说,老人摔倒了没有人去搀扶,或是老人故意“碰瓷”摔倒以骗取钱财,还 有中年人把生自己养自己的父母赶出家门,拒绝抚养父母等等这样的事例还 有很多,我们所缺失的是一个像茶峒一样的有着人性美的地方,那我们所处的社会可以温养出像翠翠一样的人吗?可以,只要我们守住本心。按常理说,孩子是最纯真的,可是在二孩放开后,有多少人和父母闹,甚至离家出走。这样的'孩子,这样祖国的未来,多么让人扼腕叹息!好在这样的孩子只是一小部分。

  茶峒,一个美好的世界,却不是一个不可以实现的世界,只要我们每个人互相包容,理解,多点人情味,保留我们的人性美,那我们的社会也可以变的纯净,美好.人之所以为人,因为我们有人的性情,有人的灵魂,否则,哪能称之为人?

  读《边城》有感 篇2

  当读完《边城》以后很多人都会被翠翠那凄美的爱情故事所感动。可是,《边城》给我的感触却不是这个,而是翠翠和爷爷之间的浓浓的祖孙之情。

  自古“百善孝为先”,翠翠和爷爷两人相依为命,体贴入微,谁也离不开谁,互相体贴关照。端午节来临之时,为了守船,又为了让翠翠能去看船,便找出种种理由说服翠翠让自己留下。可翠翠不忍心把祖父留下,认为要看两人去看,要守两人去守,让人体会到祖孙二人深厚的亲情,也体现出翠翠对爷爷的关心。然而,边城也只是沈从文小说里的桃源,民风淳朴,这与当今社会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有一亿二千六百万。这个庞大的数字中有多少老人的生活是孤独、寂寥的,难以计数。由于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不少子女有时甚至好几年也不回家,只留下孤独的老人每天守在家门口翘首企盼子女的归来。

  这也是为什么《常回家看看》作为一首流行歌曲能在中老年人群中迅速流传。“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回家看看…。”父母对孩子的恩情比山重,比海深,又岂是孩子能报答的完的。正如歌词写的“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啊,一辈子不容易就盼个团团圆圆”,有时甚至连这个也是奢望。有的子女由于种种原因,将老人留在乡下,每月寄来生活费,认为这就是孝顺,赡养父母,但人却很少回去,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这也就是所说的精神赡养。如今,社保福利事业迅速发展,有多少老人是真的缺钱?再想想,小时候,父母抚养子女,有那个不是倾其精力,将爱投入住在孩子身上。作为人,要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这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情操。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中国绵延多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感恩。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而首要就是对父母的感恩,这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而人也应有尽孝之念。尽孝不仅是物质上的回报,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回馈。

  就算是远渡重洋、留学海外,我们时刻要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正当父母为你呕心沥血时,对父母道上一句“谢谢”!当父母疲劳时,为他们到上一杯浓茶,帮他们捶捶背;当父母生病时,躲在病床前陪陪他们,陪他们多说会话;当你远在他乡时,给父母打上一个电话,捎上一句祝福,这足以让父母感动好久好久。长大了的我们,经常会忘记回家的路,我们可曾体会过步入晚年的父母的心境?

  多回家看看我们的父母,让我们的父母知道我们的心中至少还有他们,多往家跑跑,因为我们已经欠下了太多的感情债。“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流传千年,到现在可能已经不适用了,但当我们在外面拼打,抑或在外面游玩时,千万别太贪恋。要记得家里还有我们的父母。作为中学生,学会感恩,在感恩中成长尤为重要。因为这是我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感恩社会,由此也发展成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不懂感恩,报效祖国是一纸空文;不懂感恩,回报社会是天方夜谭;懂得感恩,报效祖国是一腔热血;懂得感恩,回报社会是人生追求。在感恩中成长,我们已经长大了。

  读《边城》有感 篇3

  《边城》描述一出悲剧,里面却有诗的、充满哲理的朴实的语言。

  这部小说讲述了到大,从无忧无虑到心事重重——从喜到悲的过程。孤苦的小,再孤独地守候渡船一辈子。

  是命运在捉弄小,一家船总的儿子都相中了翠翠,是她确实太美丽的缘故,是机缘巧合的缘故,才使得那兄弟都爱上她,还都翠翠的最爱,最爱。但这并破坏兄弟的感情,真是难得!

  翠翠喜欢“二老”,有“岳云”诨号的摊送,长相比“大老”英俊,还会唱山歌,不给“大老”的提亲答复,“大老”伤透了心,外出做生意,莫名其妙地掉到水中淹死了——本来是救人的好手,至于“不慎”掉到水中淹死了。“大老”其实在用死亡来成全的婚事,因的死,伤心不已,非要走遍河道找寻的尸骨。

  翠翠的唯一亲人——老祖父,翠翠的婚事着落,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怀着满腔愁怨去世了,只剩下翠翠孤零零的生活。

  《边城》透露着淡淡的哀伤,老大天保的死、老祖父的死都像是命运的.,留给翠翠的无尽的等待。

  文章中含着伤感,向揭示了生活中交流和沟通的性。在生活中,必要的语言交流而的误会是那样多,有些还很可怕。

  生活是宝贵的,美好的婚姻应该好好珍惜,缘份,了,就次了……

  读《边城》有感 篇4

  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是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够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是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她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

  而现在谁会放弃自己的爱情呢?在当今这个社会谁主动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完美的爱情都是我们想要追寻的。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亲情固然重要,但是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够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后来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结局怎样?给人留下了悬念,傩送最后回来了吗?她们俩最后在一起了吗?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们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看过《边城》,让我对世间完美的爱情又一次产生了怀疑,对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是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应该去争取,争取了,得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边城就是这么一出健康纯洁,而又弥漫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情悲剧和人性的悲剧。

  读《边城》有感 篇5

  读过《边城》,便不由自主地想到沈从文先生的家乡凤凰去看一看,让那里凉爽的微风吹过脸庞,然后坐在翠翠曾划过的那条小舟上,看看那的端午龙舟赛,看看那儿的大白鸭和绿油油的菜地,还有古香古色的建筑,吊脚楼。翠翠是一个在自然中长大,清秀活泼漂亮的女孩。她从小跟着摆渡的外祖父,祖孙俩过着不富足但华蜜的生活。

  随着翠翠的成长,渐渐相识了两兄弟:天保和傩送。天保是大哥,他忠厚醇厚,傩送是个阳光又有实力的年轻人,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岳云。天保找了媒人去翠翠家,而傩送在前一天晚上对翠翠唱了很久的山歌,翠翠本准备在早晨告知祖父。当知道哥哥也喜爱翠翠时,傩送确定跟村人出外经商以成全大哥。天保知道后去追弟弟,不料出了意外,死掉了。傩送因为内疚,还是走了。不久,外祖父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去世了。只剩下翠翠一个人在渡头守望着。那个人可能明天就回来,可能恒久不回来。这是最终的一句。

  一个淒清的结局,但是却深深地感动了我。故事中那份厚重的感情,是那么朴实,是我们在现在这个浮躁担心的`世界里找不到的。

  因此,举荐沈从文老师的《边城》给大家,它的文字清爽,明快,没有华丽的词藻,每个字却又像是经过精雕细琢,丝毫没有文字的堆砌,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曾用了一星期的时间,每个词、句都没漏下,中间没有停顿,很尽兴地读完,爱不释手,也激发了我读更多书的欲望。希望它也能带给你们更多感受,更多启发。

  读《边城》有感 篇6

  "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这便是《边城》里的湘西,这便是湘西的山和水,清爽爽,秀幽幽。

  《边城》是一幅清新、自然、秀丽的乡土山水画。山水唯美,乡土中孕生的故事纯粹。然而它最不缺的便是弥漫始终的悲凉气氛,悠悠散发于美得如梦如幻的湘西世界。

  故事以两个青年的`爱情为主线,贯穿了沅水边小城茶峒里的种种人事和自然。没有刻意的精雕细琢,文字淡雅而释然,却在字里行间映射出了湘西柔美而湿润的景色,那是传统价值尚存,人与人之间保持着恰当好处的距离,纯粹的近乎完美。然,悲剧便是将美的东西撕毁给人看。于是沈从文用极美的文笔写下了一个极大的悲哀。所以能让翠翠梦中漂浮起来的歌声在那一夜之后再也没有响起,大佬落入漩涡后再也没有回来,二佬下了桃园踏上了一条不知归期的路,爷爷在雷雨交加的夜晚郁郁离开人世,藏在翠翠心头的爱终究只是陷入了也许永远没有尽头的等待——"也许那个人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小山城里众人的悲剧在于他们是自然的,他们只能有一种自然的符合人性的人生发展模式。因为爱而导致的自然与人的冲突的命运悲剧,有一种淡然而深刻的悲剧美。"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倘若这黄昏不美也罢,可偏偏由于它是美的,却已是黄昏,稍纵即逝。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在沈从文赞美故土清新的人事、自然时,就已包容着他独特的悲剧意蕴,传达出这位湘西之子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最本真的审美和艺术关照。简朴的受偶然的命运支配的人生形式尽管带有悲剧性,但仍不失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美与悲的交融缠绵展现的是更深刻的人生,恰似我们的生活,总有一些美好的瞬间,也有一些无法弥补的遗憾。生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但正是由于这种不完美,才显示出生活本身的美好。热爱生活,积极对待生命中的美,也用乐观的心态看待遗憾,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读《边城》有感 篇7

  21世纪的我们处在喧闹纷扰的时代,现代的都市,摩天大楼,商业化气氛浓厚的城镇,人们之间的沟通也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正是在这样现代化的浪潮之下,单纯、质朴这些词语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当我们捧读《边城》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置身于了一个充满单纯、天真、善良、美好的地方。

  《边城》这部小说中所向我们展示的就是一种简单的人间情感,一种淳朴的风俗习惯。故事从这里展开,有一条小溪,溪边有一座白塔,塔下住着一户人家,这户人家中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和一条狗。沿着这条小溪流下去,便进入一个叫作茶峒的小镇上。这便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在这里发生了一个哀婉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有个撑渡船的老人家年过七十,身体却是仍然健壮。他还有个活泼可爱的孙女名叫翠翠,正值青春年纪。在两年前的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美丽清纯的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爱情便在她心底悄悄萌芽。之后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了单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爷爷求婚。而地方上的王团总看上了傩送,情愿用一座碾坊作为女儿的陪嫁。傩送并不愿意,仍喜欢翠翠,于是傩送和天保相约通过每晚在翠翠家楼下唱歌的方式求婚,天保为成全傩送,在外出遇难,傩送知道天保遇难的消息后,也远走他乡。结尾那句“这个人也是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令人不禁潸然泪下。这使得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还引人无限遐想。这最后傩送到底有没有回来,我们谁都不知道。

  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而为我们展示了湘西的人性美和风情美。首先,人性美的塑造。《边城》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人物具有东方式的恬静美,例如翠翠是湘西山川灵气的化身,活泼天真自然,眸子清澈如水。生性乖巧,从不曾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在爷爷逝世后,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要像他爹爷爷那样,坚守着摆渡的岗位。等待着她爱人的归来。这同时也展现出了她性格中坚强而又柔美的存在。

  关于风情美的描写。《边城》中所描写的湘西自然景观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相待,互相有爱。《边城》中对端午节的鼓声,描写最为鲜明,作者将整个赛龙舟的过程细致地描述。那如雷般的鼓声,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胜利的爆竹声等等。都无不展示出湘西风俗风情之美。还有在天保与傩送互相争取翠翠的欢心之时是通过晚上唱歌这样一种淳朴的方式来表达的。也是能够体现小说中风情美。

  沈从文用诗一般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湘西山区的风俗画,为我们绘下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美丽又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他的理想世界,诗意的世界。如今处于现代物质生活富裕的我们更是希望能够追求像是沈从文先生笔下湘西那样纯净而又美好的人情和风俗之美。

  读《边城》有感 篇8

  老船夫的大方,大老二老间的理解与宽容,天保的.舍己为人,傩送的正直,杨马兵的善良……正是有了这些人,这小小的边城才显得美丽,没有了利益的冲突与私心的争斗,哪里都会成为心灵的天堂。

  边城带给我的不仅是心灵的宁静,也有思想的升华。

  读《边城》有感 篇9

  脑子里不知为何一直想着《边城》,便果真去读了边城。这是个简单的故事。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靠着摆渡维持生计。湘西钟灵毓秀的山水,将翠翠的脾性养得如小鹿一般天真娇憨;而大概是从母亲处继承的美貌与痴情,是一切的开端与根源。

  正是少女情根初种、春心萌动的年纪,她虽因羞怯与懵懂,从未将心事说出口,但一举一动已显露出隐秘的愿望:见到新嫁娘的队伍,便热情地跟上去走一段路,离得远了也要痴痴地望一阵子;回来便去摘花戴在头顶,扮做新娘的样子,她便十分高兴了。

  朝夕相处,爷爷自然也都看在眼里,愁在心上。女儿与军官私奔未果,生下翠翠后便河边殉情去了。这巨大的悲痛他绝不要承受第二次,他一定要把翠翠的未来安排得妥妥当当。

  河边有户大户人家,家主名为顺顺的,有2个正当年纪的好儿子——老大天保,老二傩送。翠翠与傩送偶然在龙舟赛后相遇,彼此心仪,却谁都没有表达,没有说出口。然而,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雷厉风行地托人上门提了亲。爷爷是高兴的,翠翠却是无比失望的。在翠翠漫长的'用沉默来表示拒绝的日子里,爷爷终于感受到了翠翠的真心——原来她心系的是傩送!

  兄弟两个也彼此坦白,且相约用爷爷的提议,即当地的风俗——唱情歌,来争得翠翠芳心。然而傩送是黄鹂嗓子,天保自知是无法比得过弟弟的,心灰意冷下登船远行。这一去,便再也没回来——出事淹死了不说,尸骨也遍寻而不得。

  世间最遗憾的事情便是误会与错过。即便再真诚的人,也无法将一颗心掏出来给别人看。于是十分心意说出来只剩了七分,听的人只感受到五分,一转述只留了三分,到最终应该听到的人的耳朵里,怕是又完全曲解成另一种意思了罢。

  爷爷的悲哀在于,他明明是个最质朴不过的人,所求所愿也全不为自己,一颗心全系在翠翠的身上,惟愿她未来的生活有依无忧;却因为这个唱歌的提议,间接导致天保远行;顺顺一家对翠翠与爷爷都心有芥蒂;傩送无法去恨翠翠,便迁怒到了爷爷身上。爷爷他便阴差阳错成为了翠翠和傩送之间的阻碍。他越是急切的想要傩送给个承诺给个结果,越是被不喜。在一个雷雨交织的夜里,他终于永远地停止了呼吸。而他最后也无法完成他的愿望,且有可能永远也无法完成——傩送在这天之前便出走漂泊,归期不定,是否会归来?谁也没有答案。

  翠翠埋葬了爷爷后,便接过了摆渡的活计,在河上日复一日地等待着傩送……忘记了在哪里看到一句话:我希望我是让你心动的那个人,而不是权衡利弊后发现最合适的那个人。天保不能不承认他是个好归宿,然而翠翠却从未动摇过。

  第一眼见到傩送,从此便只有他。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也许会有人感叹:若是翠翠选择了天保,或者后面所有的悲剧都不会再发生。然而,若真是这样,翠翠的美与坚强,便立刻全部消失了。不被世俗价值观所感染,正是她最最可爱的一面啊。

  大概只有那个年代,才写得出这样纯洁美好却又归于哀恸的故事吧。

  读《边城》有感 篇10

  湘西茶峒------沈从文笔下一个美得让人神往的地方。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城中仅五百多户人家,当地风俗纯朴,故十分安静和平。城边有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老人是负责渡溪的船夫,女孩是老人唯一的亲人,因为住处两山多竹,老人便给女孩起名叫翠翠。故事的一切都和这一家有关。

  城中最有名气的要数顺顺一家,顺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天保,二儿子傩送,都是城中即能干又美丽的男子。文章通过几次节日写翠翠和他祖父进城看划船,使顺顺家的两个儿子都想娶翠翠为妻,由于傩送比他哥哥颜值更高,所以翠翠也对傩送有好感,但翠翠本人一直羞于启齿。一段时间以后天保派人来说媒,老船夫为翠翠未来的婚事操碎了心,最终想让翠翠自己决定,翠翠不太愿意,于是老船夫给两兄弟提出了两条路,一条直接来提亲;另一条通过歌声来感化翠翠,两兄弟决定用歌声来争夺翠翠的芳心。大老歌声比不过二老,便坐船去了下河,但就此以后二老的歌声再也没有传来。原来大老下河淹坏了,二老认为老船夫有责任,害死了哥哥,于是出现了隔阂,老船夫更加为翠翠着急,本来年岁已高,身体一下就出了状况,在一个风雨雷电交加的夜晚离开了人世,之下翠翠这个可怜的孩子,虽然城中人来帮着处理后事,但仍然不能缓解翠翠的悲痛,后来杨马兵-----老船夫的朋友来照顾翠翠和渡船,也讲了许多翠翠不知道事: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祖父的冷淡,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且因得不到翠翠的理会,又被家中逼着娶其他人因此斗气下行........ 翠翠明白后哭了一晚,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 明天' 回来!

  到这里文章就结束了,结尾引人无限深思,永远和明天的强烈对比让人对翠翠的命运感到担忧,难道还和她祖父一样撑一辈子船吗?还是能得到二老的理解,在二老回来后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不会得到答案,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去构造之后情节......

  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角色就是翠翠和老船夫。作者笔下的翠翠就好似一只小兽物,文中对她的描写也是淋漓尽致' 皮肤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又乖巧,从不想到残忍的事,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这段描写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翠翠那美丽的外表与温柔的性情,虽然文中并无更多对翠翠外表的描写但就凭这一段,每位读者对翠翠也许都会有种朦胧的美感,这就是为什么顺顺家的两个儿子都会喜欢上翠翠的原因,只是苦于翠翠对这种感情太过羞涩,总是将情感隐藏起来,导致了一个不太完美的结局,但这不正体现了人性中那种最自然的至真,至善与至美吗?

  再说说老船夫,这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老人。将大半辈子的精力用于管理渡船,免费送人过溪,除了当地风俗习惯之外从不收钱,有时还将自己的烟叶送给路人,这使得老船夫在当地有很好的名声,这点从他过世后就能够看出----城里人们包括船总顺顺得知消息后自发为他带来了后事必须的物品,请来了道士,为他安葬。在他为翠翠未来婚事着急上可以看出他对翠翠的爱,他屡次进城打听大老二老的消息,希望翠翠早点有着落,他的行为确实让人感动,但他终究没能活着看到翠翠出嫁,这让人感到惋惜。

  文章中的一处精彩的环境描写就是老船夫去世前的暴风雨以及暴风雨过后的一片狼藉的景象,溪边白塔倾圮了,船被冲走了,这一切似乎也预示着老船夫的死亡,和翠翠命运的悲催。

  沈从文凭一颗诚心,一支笔,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他的作品,满是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纯粹。在充满焦虑甚至苦难的现实中,他笔下的世界,给我们的心灵开辟了一方净土。

  读《边城》有感 篇11

  习惯了城市的喧嚣,习惯了华丽的辞藻,当好不容易静下心来翻开这本书时,便立即沉醉其中了。

  它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语言,平淡无奇,内容,也并无什么新意,但它却能将一个小山村的情味跃然于纸上,使人完完全全沉醉其中,一气呵成读毕全书,读罢还回味无穷,这便是它的魔力了吧。

  对农村,我存有的感情不过是外婆家的一句乡音,一片竹林,不过是个玩乐的地方罢了,充其量,不过是一家人在异乡的一个念想。这个小村庄,和我脑海中的的确有相同,又着实不同,它与我的家乡有着近似的景,至于情,是在认识了这座小村庄后才忆起与自身的家乡有所相似的。

  一切都这样纯朴。

  摆渡的人并不求利益,有时甚至还白送上一条黄烟;大黄狗如此近人情,不再被当作宠物来养,而就是与人为伴;顺顺没有丝毫财主的蛮横,大方洒脱,又能济人之急;两个儿子也没有公子的娇气,荡桨时选最重的一把,吃干鱼,睡舱板;人们的皮肤被阳光染上了小麦的颜色,空气中震荡着沙哑的歌声,老人摇桨摇了五十年,身板仍硬朗着。大自然在这林子中造了一个“世外桃源”,俨然如沈从文自身评价的一样,同时,大自然赋予了这里的人们与生俱来的快活和不受任何杂质玷污的心,大概就是这一点,使人着迷。

  这个故事的悲剧结尾,让无数人叹息,似乎在意料之外情理中,大老的溺死和二老的离去,为它画上了省略号。故事没有给我们一个温馨的结尾,也就使我们拥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永远的回味,是分歧,是分歧让他们之间有了距离,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还有“车路”与“马路”,船主和船夫,这个么多的分歧使他们相去渐远,也不足为奇了。

  似懂非懂的,我合上了书,一股书卷的气息扑鼻而来,我闭上眼,为故事假想着另一个结尾,却总是不合适,这时,我明白了这书的.又一高明之处:它的故事是不容拆散的,情感、分歧也是一样。

  《边城》读后感夜深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身沉浸在一片静穆中,在属于自身的小天地里品读《边城》,思绪也随着书中人物的转变发展起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实情后,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架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一直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的人。

  人世间的美好与凄凉,在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翠翠与爷爷至深的亲情,天保、傩送两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孙二人与村里人的和谐融洽又质朴的邻里关系,人与自然的统一,淳厚的民俗与民风……

  又或许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锣鼓,热闹的节日,吸引了眼球,掩盖了喜庆祥和背后的凄凉与伤痛。但作者清新隽永的笔词下的确有丝丝忧伤的情怀。就像这里也有亲人的离别与去世,有满满的期待未果,还有懵懂、朦胧,却又无疾而终的爱情……

  有些时候,咱们看到繁华,却看不穿繁华背后的萧索与凄凉,经历了喧哗,却没有想过曲终人散后的寂寞是否也会升华。

  有些时候,咱们看到了现象,却拨不开迷雾,也有些时候,有些话不说,就再难澄清,再难说出口。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身的道路,但长久以来,生命便如一条河流,激流曲折,却永远也回不了头。

  咱们总抓不住一些东西,改变不了一些事物,美丽的背后也有诉说不完的苍凉。就像翠翠这样明媚的孩子,最终也只得在江畔孑然一身独自的痴痴盼想。

  这里的忧愁是一滴化不开的墨,滴到心上,纠缠不止,然后风干,凝结在那里,无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诉说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读《边城》有感 篇12

  初读《边城》,给我这样的感觉。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个美丽的小城里的动人故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仿佛离开了城市,来到了一个幽静凄美的小城,听作者娓娓道来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开始读边城,在赞叹茶峒淳朴的民风。那里依山傍水。老船夫,翠翠,黄狗,三个人物过着安逸的生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船夫坚持摆渡不要客人的钱,客人坚持要给,船夫也去城里买上茶叶,烟送给那些过客。翠翠天真烂漫,帮爷爷摆渡,带着那条黄狗。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傩送抓鸭子,种种的描写,都看出茶峒这里质朴的民风。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给人一种诗意。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让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边城,一个纯净的边城。这些就是抛开《边城》的故事我所能看到的。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对茶峒小城的景色的描绘,同时也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偶遇了傩送,翠翠的心中就有了这么一个人,傩送也记住了翠翠。看到这里我觉得这件事情一定是美好的。但大佬和傩送同时喜欢翠翠,他们说好了轮流给翠翠唱歌,谁的歌声能打动翠翠谁就娶翠翠。后来大佬的死,老船夫的死,傩送的走使这个故事变成了一个悲剧。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并没有太多的海誓山盟,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他们的爱情也像这本书一样,平实,他们的爱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洋溢着含蓄之美。老船夫为了翠翠的终身大事操尽了心,在一个风雨夜遗憾的死去了。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活着就是为了翠翠的终身大事,这个是支持老船夫活下来的精神支柱。老船夫的独生女因为一桩老船夫看起来很失败的婚姻死去了。所以老船夫就尤其的关心翠翠的婚姻大事,他希望翠翠能找个好人家,不要像自己的女儿那样。老船夫的后半生就是为翠翠活着。大佬和傩送的竞争虽然是残酷的,但是他们也有着边城人们都有的质朴。他们用唱歌这种方式比试,追求翠翠。而翠翠对待感情的羞涩使得大佬溺水死去了,使傩送走了。傩送该不该回来呢?傩送他爱翠翠,可是他抹不去哥哥死去的伤痛。如果他回来了,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哥哥,哥哥死了,他却娶了翠翠,这绝对不是傩送这个讲义气的人会做出的事情,也许经过时间的洗礼,傩送会回来的,也许不会。作者也没有给我们这个答案,故事发展到了悬疑的顶端戛然而止。作者说:“也许他明天就会回来,也许他永远也不会再回来。”只留下可怜的翠翠孤单的,凄凉的思念着,思念着傩送,爷爷。这部书的风情,故事,人物,景色都是美的,最美的我觉得还是它的结尾,因为无论傩送回不回来这个故事都是那样的凄美。试想:过了几十年,已经人近中年的傩送终于出现同样也变老了的翠翠的面前,多年的等待终于换来的结果,会给人怎样的感动?如果过了几十年,傩送始终也没有回来,翠翠一直孤独的等待着他,翠翠会永生不嫁,以祭奠她那死去的爱情和那坟墓中的心灵,这样的结局依旧很美,因为回忆才是永恒。等的滋味,只有心中有期待的人才会体会。等到何时,又如何等待,忍受着自己执著的苦味,肆任时光流逝,倔强地不惜失去本应属于自己的美好,只是默默等待那个或烂漫或无言的结局。等到海棠花落,共看日落月生、风起云涌,是不惜等这一遭;等到事与愿违,无奈沧桑已变、物是人非,是可惜荒废这半生。愿她等到的不是无言的悲哀,不是追悔不及的泪水,而是应属她的那份幸福。

  从河的这岸渡到那岸,从城的这头走到那头,将歌从这山唱到那山,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读边城,像是被沈先生的文字拉着、拽着浸入小乡的梦中。美滋滋的,飘飘然的,边城的梦,小乡的人,我们的'生活,兜兜转转、相互交织.

  书中的小城,依山傍水,湖泊,篷船,城墙,吊脚楼......茶峒带着它独有的松散惬意与慵懒进入我们的眼帘;妇人,戎兵,纤夫,红薯,扁担......这是那些以前有的,现在未来也必然所有的,担着我们生活的点滴,担着我们生活的希望。这生活在小城中的人,在那样日子里,同我们一样,隐隐约约的有着对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

  城外的河街又是另外一番光景。酒楼,杂货铺,茶馆,不仅粉饰了河街的素面,给人们的生活也平添了许多点缀。这里的人们平常、甚至庸俗,妇女将自己的感情封于男人身上,将自己的爱憎揉进了生活中,渗入血液,这是小城人们的淳朴与憧憬。 城内的天保与傩送,城外的翠翠,因那些庙会结下了不可了断的缘。有情有义的城,是素淡不轻粉饰而又耀着光辉的城,那城太过理想离我们太遥远。

  我们重新听起这首歌,歌中唱着翠翠,唱着傩送,唱着河,唱着船,唱着美好的爱情和淳朴的生活。怀着对美好爱情憧憬的翠翠与爷爷进城去看庙会,在那晚,翠翠找不到爷爷,在河头遇到了傩送,小伙子邀翠翠到自家的茶馆里,翠翠以为是传言中那诱人的坏人,拒绝了,但那人却在她心里打翻了五味瓶。一连几日,山的那头有歌声传来,翠翠轻轻地把灵魂浮起,看天上的星星,却转瞬即逝......

  以后的那些日子里,我想翠翠大概常想起傩送在河那岸的歌声。而其中不清不楚的暧昧让天保带着迷惑逝世,在河的灾难中,在水的荡涤里;使爷爷带着不安让小蛆吃掉了;所有的一切头也不回的走离了故事。只是、只是在冬天又修好了那个白塔,只是,一切都成为过往。在边城里,美好的事物自己是有归属的。天保走了以后,傩送也消失了踪迹,远去的,远去的是背影还是歌?是人还是情......其实,什么也未曾走远,什么也未曾离开,他们都还在城内,只是分隔在河两侧,他们只是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在彼此的生活中匆匆走过。但正如作者所言,一切都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最终难免产生了悲剧。

  一切都仿佛是个梦,从昨日到今日,梦醒了,两手空空,只留下了记忆,边城带着素淡的光辉,质朴中自有其蕴藉,隽永之致是唯一可触碰的回忆。

  从河的那岸再渡到这岸,从城的那头再走到这头,将歌从那山再唱到这山,那人也许“明天”会来。边城的梦,小乡的人,我们的生活未完待续......

  读《边城》有感 篇13

  沈从文先生的大名早已听闻,其成名作《边城》却是最近才买来看过。边城描写了发生于沈先生所熟悉的湘川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的风土人情: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性的纯粹。与众多小说如出一辙,爱情也是《边城》故事顺沿下去的主线,主人公就是那有双清澈大眼的翠翠女孩。

  翠翠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忠贞于爱情的母亲生下翠翠后,便追随已服毒死去的父亲而去,留下嗷嗷待哺的幼儿给了翠翠的外公,虽然沈先生得寸进尺下一句“在一种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转眼间便十三岁了”带过,可事实上,既少母爱又缺父爱的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不易,谁又能想像的出来?让一位年长的外公将她抚养长大,又是何等的艰辛?说她是幸运的,是因为不仅有亲情无限的外公陪伴着她长大,更是因为这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在那个不大却如世外桃源式的小镇上,拥有了自己的爱情。

  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都喜欢上了翠翠,也愿意娶她做自己的妻子。只是,翠翠心里只有傩送而非天保。即便顺顺托人向翠翠爷爷表达天保喜欢她的意思,爷爷也明里暗里询问翠翠自己的看法,可翠翠如她母亲那般,忠贞于内心的爱情,忠情于傩送,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她喜欢傩送,因为只有他那“又软又缠绵”的歌声才能让翠翠做上个“顶美顶甜”的梦,还可以“飞到对溪悬崖半山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

  只是,世事难料。因为天保意外遇难,顺顺对爷爷变得冷淡,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傩送也因此远走他乡。更大的打击接踵则至,最亲的外公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安详地离她而去,维系两人生活来源的渡船也不知所终。翠翠的依靠也似那屋后的白塔倒去,一夜长大成人。

  她为了她的爱人,翠翠决定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可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翠翠的爱情从美好中开始,在等待中进行着,结果如何,不得而知。

  倘若要我说结局,六个字——“最爱,非最适合”。也许,沈从文先生与张兆和女士的婚姻便是最好的注解。

  叶圣陶说过:“九如巷中张家四个女儿,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那么家境远远不如张家,又没什么受过教育的沈从文娶了张家的三女儿,自然应该是幸福一万年的啰?再说,她又是他的最爱,“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听起来不错的结局。

  沈从文是在上海做老师时认识自己的学生张兆和,从现存的资料来看,沈先生当初追求张家三小姐时,确实用功不少,情书绵绵不绝,甚至用上了“用嘴吻你的脚”这种有伤自尊的言语,可见他是对她一见钟情,不能自拨了。他将她当做顶礼膜拜的女神,顽固地爱着她,虽然她那时依然“顽固地不爱他”。

  尽管温柔富贵乡里长大的张家三小姐,不太看的上来自蛮荒之地的沈家男人,但在沈先生锲而不舍的情书和自登家门求婚的持久战下,她也慢慢投降了。“我本不喜欢他,可是,他追的厉害了,他那么爱我……”。从中可以看出张家三小姐的心已然被文学家的沈先生俘获了,他终于可以抱得美人归。与自己最爱的人结婚,沈先生应当心满意足了吧!

  我不知道沈先生是不是张兆和的最爱,但反之肯定成立。既然沈先生已然有了世上最爱的情人,是否就获得了他最幸福的婚姻生活呢?非也。

  爱情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美好,也包含着平常过日子油盐酱醋的不易。两位出身不同,受教育程度也不同的人儿,走到一处,时间久后,自然而然生出诸多的矛盾。结婚后的生活如何,可以从张兆和女士近年来写过的一段话中,窥视一番。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直至沈先生生命终止,张兆和也不曾真正走进他的心窝。或许,那么疯狂爱上张兆和的沈先生,也未必真正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只可惜,当我们对爱情有了答案时,却是没有重来机会的那一刻起。

  沈先生在《边城》里给读者留下一个谜:翠翠会等到她心仪的傩送回来,一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吗?

  我一直觉得,这种谜语式的结尾是小说最美好的结局,倘若再写下去,结果可想而知。正如沈先生与张兆和女士间的爱情是如此浪漫美好,可婚姻却一直是磕磕碰碰,最终都不能相融于一体。似一张原本白如雪的纸,是那般的洁白无瑕,可一旦沾上了写字的墨汁,就会被涂鸦的折皱不堪,让人唏嘘不已。如此,最爱之人,不一定能相儒以沫一辈子;以白头偕老衡量夫妻恩爱程度的标准,可能也过于片面了。

  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那雨是翠翠久等傩送不归后的落泪,那雨更是沈先生与张小姐婚姻不幸的落泪。

【读《边城》有感】相关文章:

读《边城》有感01-07

读边城有感02-13

读边城有感03-30

读《边城》有感03-07

读沈从文的《边城》有感03-13

[通用]读《边城》有感04-03

读《边城》有感(精华)09-16

读《边城》有感(15篇)01-26

读《边城》有感15篇01-14

读边城有感15篇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