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

时间:2024-05-29 07:45:3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1

  其实最早选择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有功利性的。功利的原因很简单x为了完成一篇关于人际交往的教案,而正好的是上网的时候,可爱的小何(值得说明的是她是我在漳州师院培训认识的心理学系的研究生)向我推荐了这样一本书,她只是说这是一本值得看的书,对自己很有帮助的书。

  于是我就很认真的买了这本书,也很认真地给自己制定了读书的'计划。到今天为止,这本书也渐进尾声,于是又给自己一个目标xxx写个读后感吧。

  “非暴力沟通”xxx第一次接触这个名词的时候,估计都会给人一种很震惊的感觉,暴力?往往给人打架,造成身体伤害的一个攻击性强的名词,而这样的一个名词与“沟通”相联系,往往让人好奇而又觉得有些牵强。

  书中介绍了与人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然而看了书的大概,对“需要”和“感受”这两个词最为深刻。

  感受x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和忽略了别人的那一份呢?

  需要x多久以来我们都没有问问自己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晚上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前,陪伴自己的是一盏台灯,一杯水,一只笔,和这本《非暴力沟通》。忽然间很有感触,忽然间想到了今日上班时候和那“美好时光”冲影店老板的沟通。因为价格的问题,在电话中我明显表达了自己的愤怒,我想指责他的不是。其实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我已经彻底地将不满和愤怒表现出来了,只是因为残留的一点礼貌而没有挂掉电话。我当时其实该冷静的,不是吗?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指责他的不是,虽然他比我客气地很多。为什么自己不能做到非暴力沟通?我很认真地分析着这整个事件的过程和当时的情况。

  在生气的四种选择中: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xxx而我选择了第二种反应x指责那个老板,我认为他是错的,这个就是我生气的原因。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xxx我用心体会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和我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在与人辩解中要处于胜利的地位。

  体会老板的感受和需要xxx许是注意力转移的原因,我就不会专注于指责了,愤怒也将不再存在了。

  其实自己也知道,这样的关注感受和需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外加上我所认为的每个人的自我防御机制造成的外归因。读这本书的时候,小何也曾经告诉我说,很多时候需要多加练习,让这样的思维注入你的潜意识,那么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在问题面前,你很容易关注关于你的,关于对方的需要和感受xxx这就是一种进步。

  好了,读罢书的感受也就这些些,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也是肯定自己,自己已经在迈步了。加油!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2

  读一本书,增长一些见识。在没阅读《非暴力沟通》时,对这本书的理解就是单纯的书名上的理解——非暴力的沟通。在滑动页面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觉得多少是有些幼稚。

  非暴力沟通,又称为爱的语言,是由马歇尔 · 卢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简介中有这样的一段介绍“非暴力沟通不仅教会了人们如何使个人更加和谐美好,同时也为解决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提供前提。”

  “我们为什么会生气?”,回想一下,上次生气是因为什么事?有人对你出言不逊?有人随便拿你东西?孩子不听话?朋友欺骗了你?是的,我们有很多生气的理由,但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些理由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你生气别人骂你,是因为你需要尊重;你生气别人拿你东西,是因为你想要保护自己的财产;你生气孩子不听话,是因为你希望把孩子培养好;你生气朋友欺骗你,是因为你需要 情感 归属。既然是需求没有被满足,那合理的做法就是提出自己的需求,然后和对方商量解决的办法;但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指责对方,甚至羞辱对方,这样不仅不利于满足你的需求,反而会伤害感情,使问题恶化。为什么我们总是会被愤怒冲昏头脑,忘记我们的本来目的呢?其实这都是进化的错,愤怒是生物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会导致脑部缺血而思考缓慢,让我们失去理智;如今,我们已经不太需要愤怒来增加战斗力,反而要防止副作用给我们带来麻烦。这本书告诉我们,需要我们跳出本能反应,意识到愤怒背后其实是需求,然后心平气和地提出自己的请求,具体这么做?当我们开始了解它背后的原理,是能对我们有所帮助。

  鲁迅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想通”。这是客观事实,因为人不像阿凡达,用辫子上的USB一连通,就可以两心相知。但是鲁迅先生表达这样的一种困境,绝对不是为了给冷漠或者不好好沟通一个借口,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在不动声色的情况下就了解彼此的 情感 和想法,所以才需要沟通和理解。沟通从来都都不是口才,也不是说漂亮话,而是当你看着别人的眼睛,你可以从对方的眼睛中感受到他所感受的痛苦。作为孤独的个体,尽力去尝试着连通彼此的悲欢。

  非暴力沟通和暴力沟通的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暴力沟通的人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向对方,非暴力的人愿意 探索 自己内在的需求。所以如果把自己内在的需求讲出来这个情绪就缓解很多。因此我们要学会这个句式“当你什么什么我觉得这样,因为什么”。越是跟家里人,越是跟熟悉的人,我们越应该用我们所学到的这些技能,这时候这个吵架的概率就会下降很多。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两个亲人之间,明明彼此相爱,可就是说话很难听。在这种情况下,再美好的爱也无法有效传达。咱们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刀子嘴豆腐心”,每当我们听到不好听的话,我们总是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算了吧,他是刀子嘴豆腐心”。我们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对方的动机是好的,对方并不是故意来伤害我的,他只是不会说话。可是这样的安慰只能暂时安抚我们焦躁的大脑,并不能让我们受伤害的感受减少。尤其是当这个人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时,这种无奈就更加明显了。这个人也许是你的父母,也许是你的爱人,也许是你的孩子。你理智上知道他是你最亲近的人,但是他的话很伤人,像一把尖刀一样扎在你的心上,你的感受很清晰,你难过你不开心。

  这样的实际案例放在非暴力沟通这里,现在就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法。非暴力沟通通过四个步骤,从根本上转变我们交流与聆听的方式。让我们不再稀里糊涂地被动沟通,而是带着觉知清晰明白地去沟通,有能力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有意识地使用自己的语言,让沟通为我们服务,让沟通成为关系的粘合剂而不是爆炸武器。当我们去实践的时候会发现他的力量是多么大。

  我认为,非暴力沟通的思维模式应用在我们独特的中国关系上是非常合适的。就拿孩子和父母之间举例,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辛苦付出一辈子,想把最好的都给予儿女,可是因为没有意识,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与孩子相处,给孩子留下了很多创伤。父母在等着孩子道谢,孩子却在等着父母道歉。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在关系中收获爱与温暖,都希望在关系中获得尊重与接纳。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不知道方法。当我们学会了非暴力沟通,对我们增强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和职场关系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他用很多例子帮我们理解意义,是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非暴力沟通。同时,他让我对非暴力沟通有了清晰而又深刻的理解,我想,我会把他运用到生活中,不是因为生活还不够完美,只是想要增添一点调节剂,让生活更加精彩,更加充实,也让自己活的更加通透。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3

  之前没有意识到,语言是一个tricky的工具,这个工具假如运用方法不当,会带来多大的误会,造成多大的损害。 于是我寻求这本《非暴力沟通》的帮助,以期改善自己在沟通时存在的种种问题,的确收获很大,让我对沟通本身有了全新视角的相识。

  这本书不是一本探讨语言技巧的书,不是教你更美丽的话术,不是教你如何说话更好听。书中强调通过沟通,将对话的重心落在体会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上,这不正是我们沟通想要达到的.目的吗?同时这本书讲的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用视察替代评判、探究感受背后的深层需求,这些都在教我们如何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

  通篇读下来,我为自己过去沟通中夹杂的暴力和评判感到震惊,为自己拒绝尝试了解对方感受和倾听对方须要感到惭愧,这些问题也全都指向我对自身感受的相识不足,自己还未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须要,那些暴力的语言就已经破口而出。是我本人,给和我沟通设下了重重阻碍。 书中介绍的非暴力沟通模式,还须要通过练习得到巩固。希望自己在将来与人的沟通中能够做到:1、诚恳的表达自己,而不指责、指责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指责或指责。用爱和合作的看法感知彼此,化解问题和冲突。让身边的人能够感受到敬重、理解和关爱,让自己充溢爱和能量。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4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始终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敬重、理解、观赏、感谢、慈善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欲、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假如今日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转变沟通的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对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毕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看,找到结果,并清晰的描述下来。要胜利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意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借助详细的描述来提出恳求。有时候倾听比语言更具有力气,倾听会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学会倾听尤为重要。让爱融入生活不仅仅意味着要爱他人,同时还要爱自己。充分表达生气,运用强制力避开损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开损害,而不是为了惩处他人。在心情低落时,我们要专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渐渐变得平和,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忱。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学会表达感谢。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许是读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但我信任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5

  之前没有意识到,语言是一个tricky的工具,这个工具如果使用方法不当,会带来多大的误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于是我寻求这本《非暴力沟通》的帮助,以期改善自己在交流时存在的种种问题,确实收获很大,让我对沟通本身有了全新视角的认识。

  这本书不是一本讨论语言技巧的书,不是教你更漂亮的话术,不是教你如何说话更好听。书中强调通过沟通,将对话的重心落在体会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上,这不正是我们沟通想要达到的目的吗?同时这本书讲的'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用观察替代评判、探究感受背后的深层需求,这些都在教我们如何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

  通篇读下来,我为自己过去沟通中夹杂的暴力和评判感到震惊,为自己拒绝尝试了解对方感受和倾听对方需要感到羞愧,这些问题也全都指向我对自身感受的认识不足,自己还未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些暴力的语言就已经破口而出。是我本人,给和我交流设下了重重阻碍。

  书中介绍的非暴力沟通模式,还需要通过练习得到巩固。希望自己在未来与人的沟通中能够做到:1、诚实的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用爱和合作的态度感知彼此,化解问题和冲突。让身边的人能够感受到尊重、理解和关爱,让自己充满爱和能量。

  《非暴力沟通》一直强调,感受是源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和期待,以及我们对其他人言行的看法,所以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任。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体会例文参考》,供大家参考学习,欢迎阅读。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6

  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现代社会老人倒了路人不敢扶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冷漠、虚伪,其实是我们彼此的行为造成的。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一段新闻,说的是城管的工作人员劝摊贩遵守市场规定,结果双方大打出手,工作人员受伤。这期间的问题就是沟通模式的.异化造就了人际关系的紧张,人与人之间的无情正是源于我们自身的无情啊。如果双方能够从对方的角度思考进行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就会妥善解决。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

  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有时候的确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偏激。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7

  欣喜相遇

  9月,10月刚好两个月的时间零散读完了这本《非暴力沟通》,遇见这本书的时候刚好是我感觉比较低落的时候,刚进入新环境,搬家整理初到xx区,接手完全不一样的工作,是一个繁忙且落差较大的适应过渡期。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自认为经历跌跌撞撞后,状态有一定好转,在这期间打破了之前经历形成的比较僵化的认知,也学会了一些新的工作方法,和两个月前相比,对自己的认知和发展有了稍显清晰的方向。幸好,在9月遇见了这本书,在思想上给了我一点力量,在沟通上又帮助我多一份思考,我认为至少让我的过渡期缩短了一半时间。

  善意与慈悲

  虽然整本书没有反复直接强调,但字里行间一直传达着善意和慈悲。非暴力沟通,重点其实根本不在沟通,它只是一种手段,归根结底,高效的表达和友善的关系都来自以己度人的同理,和对人本自具足的信任与尊重。和马歇尔接触的种族歧视等复杂矛盾相比,其实我们还是生活在一种比较简单和善的关系社会中,无论是五湖四海的工作伙伴还是懵懵懂懂的'学生,借用阿德勒心理学的一句话,我们应该相信“没有人会无端作恶”。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便能跳出个人的视角,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体会每个人内心的需要,从而达到心理同盟。比如,严格定时打卡制度,或多或少地会给个人带来一些不方便,有时还可能会产生猜疑,是不是出于对我的不信任才出现这种手段。但是,如果参考马歇尔的同盟心理,就会发现对于一个还有生存压力的新单位,员工数量多,相互之间不熟悉,我们的确需要有一些规则营造积极氛围。这样思考之后,不仅能放下内心的纠结,很好的参与活动,还能灵活调节自己的状态,真正达成耳顺但个性。很多时候,小矛盾在共同目标的同盟心理下不值一提,与此类似,与工作伙伴同盟,将活动开展得更好,将生物学科发展壮大。与学生同盟,增强凝聚力,建立更好的班集体;与爱人同盟,拥有一个舒适的小家庭。长期坚持用同盟心理待人,真诚的表达会感染周围的人,灵魂不经意间变得更加坦荡宽厚。

  沟通公式

  非暴力沟通的基本流程包括4个步骤,首先,是不夹杂任何评判的纯粹完整的观察;第二步,表达出自己看到这种行为时的感受,这比表达指责更容易让人接受;第三步,表达出我们的感受与需要之间的联系,这一步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集中在问题的矛盾点,不用在细枝末节上浪费口舌;最后,给出一个具体的参考方案或是清晰的请求。比如,我下班回家后发现喵喵把猫砂弄得满地都是,我就可以用非暴力沟通对她说:喵喵,看看地毯上的这么多猫砂,我很生气,因为我希望我们共同的生活空间里可以多一些干净整洁,希望你以后文明使用猫砂。这样就比我拎着她的后脖颈指责她要好使,沟通完后我又顺手把猫砂盆加高了一圈,果然第二天回来就没有这么狼狈了。这说明我第一次使用非暴力沟通就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所以我决定之后也尽量多采用这样的沟通方式去解决问题。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让感恩自然发生

  最后,我摘抄了颇受触动的一段:感恩之心是真正的灵魂炼金术,能消融小我占有和掌控的硬壳,愈懂得感恩,就愈不会为仇恨、压抑与绝望所苦。经过提醒后,我反思了自己对生活中很多善意不够重视,有时只是简单的一句谢谢盖过,甚至有时都没有让他人体会到我的感激之情。可能与中国比较含蓄的教导不太一样,马歇尔认为有效的感谢是非常有必要的,你以为别人知道你有多么感谢他,可能仅仅只是你以为而已。不要再觉得不好意思,我们可以大胆地从“他做了什么,我有何感受,满足了哪些需要”这三方面充分表达自己的感谢。说来矛盾,虽然大部分人都渴望收到真诚的肯定与欣赏,但是往往当时会感到不自在或是有点难为情。如果此时,切换成感恩者的角度,想一想他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就能免于自负或是假谦虚,真正和对方一起庆祝,那么感谢便不会再难发生。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8

  《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人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听到《非暴力沟通》这个书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暴力指不同的团体或个人之间,如不能用和平方法协调彼此的利益时,常会用强制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称为暴力。作为一名受过教育的、没有犯罪记录的公民,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和暴力扯上关系,但每次在责骂小孩后,孩子妈都会建议我去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她说我的言语给小孩带来了一定的伤害,这应该也算是暴力的一种。

  当我读完《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有两大方面的感受:

  一、关注非暴力沟通模式的要素,反思“修身”

  作者认为,非暴力沟通模式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以及请求。当发生一件事情,要求我们不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进行复述,接着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分析自身的(或者他人的)哪些需要导致出现那样的感受,最后表达自己的请求——具体的、细化的请求,当中必须明确是请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个学生在一个星期内迟到了三次,老师对该生进行批评教育。

  情境一:

  老师:“怎么次次迟到都有你的份?以后按时到校,如若再迟到就把你移交学校处理!”

  情境二:

  老师:“你这个星期已经迟到了三次了,我很不高兴。你的迟到行为违反了学校的规定,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所以请你按时到校。”

  我国古籍《大学》里有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说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违背了非暴力沟通。但细想一下,绝大多数的人,对每一件事情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对于经常犯错的学生,老师就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即使该学生本周迟到的次数比上周少,老师也觉得他是经常迟到,似乎没有任何改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进行复述,必须加强个人修养。

  二、对待愤怒与多角度思考

  作者认为,当人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选择指责他人时,我们认为别人应当认错或受罚,这就是我们的愤怒的原因。

  例如:第二次月考过后,级长对我说:“你们班的总分平均分还是年级最差”。

  选择一:责备自己。我说:“是的,都怪我平时没有好好管理班级”。

  选择二:指责他人。我说:“这班学生太懒散了,平时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好好做作业和复习”。

  选择三: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说:“总分平均分还是年级最差,但与上次考试对比,与年级总分平均分的差距在缩小,说明有进步”。

  选择四: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级长对我说这事情,主要是关心我班成绩,希望我能制订有效的方法来提高班级成绩。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责他人,只会使我们的心情变差,而从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出发,没有产生任何的不愉快。

  生活中充满着矛盾与误会,通过沟通,能增进彼此的感情,消除误会。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复杂化。非暴力沟通可以提高人们沟通的品质,我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非暴力沟通与他人交流。作者:李海峰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9

  【是什么蒙蔽了爱?】

  1、我们的注意力做出了某些选择,让我们忽视了对爱的觉知。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在想,它所设立的前提:我们心中是存在爱的。可是,却又为什么我们存在着这样的爱,却无法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呢,正如我们面前摆放着一束鲜花,而我们却视而不见。

  我在想,我们心中所存在的那一份爱的感受,如果能被单单纯纯的摆放在我们眼前,我们或者并不会去忽视他们的存在。可是,当这份爱的情感,出现在我们眼前,却被我们所忽视,他们的原因又在哪里呢?是否是因为其他的情绪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呢?

  我思考着,正如注意力具有选择性一样,在一个嘈杂的环境当中,当我们专注的去倾听我们想要倾听的声音的时候,于是其他的声音就会显得不那么的刺耳,进入耳朵内的,则大多数是哪部分你想要努力听到的声音。那么,当这份爱的情感,被与其他情感被一起摆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那么我们的注意力又会被那种情感所吸引呢?正如一位老师所言,我们的思维被区分为弊导性思维和利导性思维,而如果我们的思维被停留在弊导性思维当中的时候,则那部分利导性思维则会被限制,那么当我们的注意力被哪些消极情感所吸引的时候,我们对这份爱的情感的注意力自然会慢慢减弱甚至被完全所忽视。

  这告诉了我一点,爱是一种平和的能量,而一些的情绪当中却充斥着大量的冲动性导向,当他们同时出现的时候,很容易的就吸引住了我们的注意力,于是让我们被那部分情绪所吸引,而散失了我们对爱的觉知。

  2、我们的感受被掩饰或者伪装了,于是我们被变形后的情感所牵引。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在萨提亚的冰山理论中,曾经提及到感受以及感受背后的感受和想法,于是我在想,有这样的一部分人,他们把心中的那份爱的感受,直接体现在行为表面上,而也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行为表面上的感受,那是一份被伪装后的爱,需要被分解被挖掘,才能把他们的这部分爱的感受显露出来。

  小孩将朋友家的`玩具带回家,妈妈的责骂声是愤怒感受后的行为反应,于是妈妈被愤怒的情绪所支配。妈妈为小孩的不问而取的行为所担心,害怕小孩违背正常的道德规范而学坏,希望小孩能成为一个自己眼里的好孩子。

  3、我们所习得的让我们否认了自己的感受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这也有一个角度,是在否认我们内在的情感的结果。他们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否认在精神分析当中是一种心理防御形式,但我们观察,一个人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不断的习惯性的在使用这样的形式,不停的去否认,那是一种什么养成?

  家庭教育当中,如果一个强势的父母,他们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坚持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价值观,于是不断的去压制孩子方面的感受,正是这种模式,使得孩子养成了否认的习惯。成年之后,遇到了比他强势的一方,于是自动退行为家庭当中孩子的角色,把对方当成家庭当中父母的角色,迎合来自父母方的感受,并否认了自己内心的感受;遇到了比自己弱势的一方,于是就自动退行为家庭当中父母的角色,把对方当成家庭当中小孩的角色,并完全坚持来自自己的感觉感受,并否认来自对方身上的感觉感受。并且这样的否认模式很容易的被传承下去,影响自己的子女。

  4、我们采取的行为让我们觉得没有爱

  有一点我在想,不是我们没有感觉到我们内在的那部分爱,而在与我们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我们的那部分爱,像极了小时候,小孩做作业效率低下,除去从心理方面去考虑他的原因,还有小孩是否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可以去提高作业效率,不一定是心理因素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不知道或者是方法方式不当引发的结果。所以,即便我们知晓内心所存在的那部分爱,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采取正确的方式,我们的行为反应也可以让我们看起来似乎没有爱的存在。

  【为什么评判容易引发冲突?】

  书中提及,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可是为什么这样的行为容易引发我们在沟通上的暴力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而评判是在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介入到对方的价值标准。

  我们每个人所形成的价值观,时常是与我们的存在互相绑定的,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而评判时常是在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介入到对方的价值标准当中,并希望对方能够接受自己的评判,于是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家都要捍卫自己的自我价值,来强调自我存在感,想要挣脱寄与评判而带来的一种操纵感,希望能够自主而不是被他人所控制。这时常能够引发一些冲突。

  【我们的表达需要注意什么?】

  我们能够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但仅止于此似乎并不合适,我们的表达需要与我们所沟通的人、事、环境所契合,我们所采取的需要区别与那部分不理智、冲动的行为方式。我们能不能表达出来是一部分内容,我们如何的表达又是另外一部分内容,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所在。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能够包容你的所有,在什么样的关系中,你能够更容易的表达出你自己,很多的情况,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都会有所不同。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10

  出于提高沟通技巧的目的拜读了这本书,却发现自己的目的一开始就被它否定了。

  作者认为一切的沟通技巧都是为了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培养人与人之间,自己与自己之间的理解、接纳和爱,而不是强化沟通技巧本身。

  作者在书中探索出了自己的“非暴力沟通模式”,即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个模式的主要原则有点类似于儒家的推己及人,重视体会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意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源于内心的需要而非外界的干涉,因此,对自己和他人内心声音的倾听是无法替代的,没有做好倾听就无法了解对方或自己的感受,更无法了解对方或自己的需要,以最终达到加深彼此联系、减轻双方痛苦的目的。

  我个人觉得文中有两点很值得提起。第一,观察不同于评论,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我们往往对眼前的人或事做出评价而不是单纯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而评价,无论是哪方面的,都会有过于抽象和体现自己价值观的弊病,在与他人交流中,如果首先表达自己的评价,很可能遭到对方在价值上的抗拒,从而增加彼此的隔阂。第二,区分请求和命令是有必要的,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很容易区分,其实不然,区别的'关键不在于你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是在对方听到你的问题后你的第二个行为对他的影响,譬如,你想对女朋友说,今天能不能陪我去看电影,她在听到你的请求之后表示很累,想在家里休息,如果你对此的反应是,你对此很失望或者指责她的自私,那明显不属于请求而属于命令了,对方即使答应去看电影,也是出于内疚或者担忧的心情,而不是放松和乐意的心态。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11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的后记部分,作者讲了他舅舅和他外祖母的故事。表面上看,这故事似乎与此书没有多大关系,但认真品味,感觉这故事是把握全书精髓的钥匙。这把钥匙告诉人们:在与他人或与自己沟通时一定要充满爱心,不然书中介绍的那些沟通方法就降格成了技巧和话术,而这样的沟通其实也是暴力的。

  在非暴力沟通中,爱心为何这么重要?因为这可以有效防止我们在沟通时,掉入人们习以为常的打标签,先入为主的陷阱。语言是人类用于人际沟通的伟大发明,只有掌握好这工具,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但语言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描述我们周遭的客观和主观世界。把颜色数字化后就会发现,在这世界上竟然有1600多万种颜色,相比之下,人类用于描述颜色的词汇却寥寥无几!另一方面,词汇是稳定的,但词义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心态下,对不同的人是会变化的。比如读了《非暴力沟通》一书中的某一章节后,饱经沧桑的人说“懂了”,初出茅庐的人也说“懂了”,虽然是同一个词汇,但词义却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为何在本书的379~381页,作者拒绝用业内公认的学术性方法去和精神病人沟通的原因。如果没有爱心,是无法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很多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心理状态的。

  无论是请求他人做某事或是自己计划做某事,人们都希望能心想事成。当请求和计划能满足真实的需求时,心想事成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那么怎么才能发现真实的需求呢?作者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去听需求方在说什么和做什么,因为同一词汇可能会有不同的词义,同一行动可能会有不同的动机。只有通过观察和感受,不要受说什么、做什么的.干扰,才有利于找到最接近真实的需求,所提出的请求才可能被接受。

  1943年夏季,还是童年的作者一家搬到了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搬来后的第二个星期,他家附近一处公园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暴力事件,这个事件萌发了作者对非暴力沟通的关注。《非暴力沟通》首发出版的具体时间无从查考,不过据网上的资料,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作者所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方法就已被用来为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学校项目提供纠纷调解和人际交流技巧培训了。

  20xx年1月,《非暴力沟通》一书的汉译本由华夏出版社翻译出版,此时距首部苹果智能手问世己过去了两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幕的徐徐拉开,给世界带来了数不清的颠覆性改变。对于《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介绍的方法也不例外。个人感觉,至少有两点对《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介绍的方法提出了挑战。其一是信息不断以翻倍的方式暴增着,而每个人每天所拥有的时间却仍然是不变的24小时。结果人人都很匆忙,时间也被高度碎片化。浮躁的心态,让打标签成了人际沟通中的标配;其二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借助智能手机,在各类网络社交平台上进行不见面的沟通交流。这样的沟通交流,不仅因为萍水相逢而极度缺乏信任,而且面对面沟通交流时,那些丰富的动作语言也难以被感知。在这种情况下,《非暴力沟通》中介绍中的那些方法如何来加以变通运用?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12

  我们花了三年时间学会说话,用一生的时间学会闭嘴。

  —题记

  也许世界上不存在奇迹,但我们能找到更多的快乐,找回对生活的热爱。我非常渴望被信任的安全感,这是我大部分开心、悲伤、愤怒时刻的起因。情绪素来是人的软肋,如同《象与骑象人》里说,理智无法拉住情绪的大象。这本书里最启发我的其实是章节小测题,让我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觉察到非暴力沟通与普通沟通方式的不同,我试着做了一下,发现真的挺难的,不过进行完之后感觉自己比原来有了更多的安全感,慢慢来。

  这是20xx年读的最后一本书。沟通上的困局通常表现为两种极端,一种是情绪炸裂的吵架,另一种则是情绪压制的沉默。无论张扬的还是克制的,最后都被证明是无效的“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则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而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

  观察而不作评论,体会感受,了解需要,表达请求。观察了解自己以及他人自动的语言行为情绪表达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学会倾听,请求,满足需求后表达感激接受感激。我们都是自己的主人,承担起自己生活的'责任,不要逃避,没有什么应该、必须、不得不,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想清楚自己的目标,你可以选择别的。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会好好说话了的年代之后,我们总是习惯在别人身上找毛病、挑刺。喜欢给别人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也喜欢给自己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要么抬高自己,要么给自己开脱。看起来我们给自己套上了厚厚的壳,保护自己,也给别人贴了一脸的即时贴。

  拉远了人的距离,让自己学会了逃避,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需要,看不到自己的渴望,更看不到别人行为的原因和需求。《非暴力沟通》恰恰就是以这样的起点告诉我们,静下来,听听自己的心声。当静下来,听到自己的心跳,听到自己的渴望的时候,自然就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需求。

  非暴其实很简单,简单到一句话。

  非暴也很难,因为最难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内心。

  如何真正地倾听,真正地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如何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还有很长的一段修炼之路要走。

  ——描述观察而非发表评论。

  ——表达感受而非粗略想法。

  ——理解需要而非强制安慰。

  ——说明请求而非生硬命令。

  生活不是一场辩论赛,目的不是争对错,而是为了活得更好。

  当然,我个人认为非暴力沟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主要是从心理方面着重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并且减少矛盾或由于误解带来的愤怒情绪。但是倘若我们要从更为工具、理性、更符合这个商业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磨练沟通艺术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道路虽远,却不必因此而止步。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13

  “非暴力沟通”这个词并不是第一次听到,但是未深入了解过,这次借助读《非暴力沟通》一书,使我更深入的了解了它,同时也反思了自己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沟通方式,特别是反思了我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平时跟孩子的沟通,往往是评价多于观察,而且我暂时还不能很好的区分观察与评价的差异,我想这跟我长期以来说话的'习惯有关,对待事情习惯于评价,不能清楚的表达观察的结果。当孩子某一件事多次没有做好时,我会说她态度不端正,而不是从根本去了解,为什么她已做了多次依然做不好,主观地就认为她就是态度不端正。孩子觉得很无辜,哭诉到,“你为什么就觉得我态度不端正,我到底哪里不端正?”对于她的哭诉我当时想的是,你还狡辩,现在想想我确实说不出她到底哪里不端正,我没有去分析问题来自于哪里,到底她是不会?还是不愿意?也没有与她一起分析讨论问题对于她来说难点在哪里。

  读到书中这句话“如果知道愤怒从哪里来,就可以少发脾气了。如果意识到自己恐慌的含义,就可以少去控制别人了。”读到这句话感触颇深,近年来我越来越接受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也在慢慢的学习,但是对于孩子不如我意时也会生气发脾气,做不到把她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老是怕孩子走了弯路,孰不知我的经验不能直接给她,她的路需要她自己去走,适合我的未必对她有用。有了焦虑就会有控制,有了控制,亲子之间就会有对抗,孩子也不能全身心的发展自己,那么她始终不能成为她自己。

  以往听到孩子跟我说某件事时,心里就在想应该怎么回答,应该给哪些建议或者意见。现在想来,她找我倾诉或许就是聊聊,并不是需要我告诉她怎么做。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做一个好的倾听者,而不是急于给出答案或建议。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14

  尊重和合作,我总是习惯性命令小褚,当她达不到我心里的期望时,我会觉得这孩子没出息,不合作,我觉得我自己是书中的“控制型育儿方式”,看完这一章节,我觉得自己是否该放下自己的脾气,多跟小褚沟通,不是命令而是合作,多关心她真正的需要,和她一起成长。自我的需要也很重要,我们不能装伟大,“我为了你放弃了自己,放弃了一切”,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会有压力,自己也会暴躁易怒,学会尊重孩子,更要学会尊重自己,愿自己做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和小褚一起成长。

  这半年来因为自己的事已经很久没有和小褚深入聊天了,哪怕只是抱抱她,除了机械式地送她上学,上课,都自认为她长大了,可以独立了。看着身旁熟睡的孩子,思绪万千……不知道自己错过了这半年小褚的哪些成长的因素。

  贴标签,攀比,挑剔,我经常这样苛责小褚,“你真笨”,这是我老说她的,后来我发现当她和她妹妹在一起的时候,因为我的强化,她竟然真的觉得自己笨了,做事畏手畏脚的。我觉得我需要改变,从内心深处了解她真正的需要,和她好好交流沟通,趁她还小,多陪陪她,哪怕只是和她手拉手一起散个步……

  觉得自己应该每天花点时间明确自己的育儿目标,是替小褚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让她自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把我认为对的东西不经沟通地强加给她,还是学会沟通,用行动去引导她健康成长?

  书中练习一中“我希望和孩子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我的回答是“朋友,愿意和我交心的朋友。”怎么能让她愿意呢?沟通,行动,鼓励孩子学会自己做选择,也许未必正确,但至少得有信心对自己做出选择。

  孩子需要倾听和理解,要看到行为背后的需要,有点羞愧。在小褚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比较苛责,和家里亲戚的孩子在一起,发生矛盾,无论对错,我都是训她,因为觉得她是自己的孩子,现在想想“她会不会以后及时是对的也不敢和他人争辩”。互相倾听与理解,是我在和我母亲的相处过程中缺失的,她总是强加她的想法给我,而不知道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在和小褚的相处中,只要不触及我的原则,我更希望我们是朋友,她可以把她最真实的感受与我分享,真正的需要告知于我。

  我们可能一直看重孩子身体上的安全感,别磕着碰着,别受伤,别生病,而忽略了孩子情感上的安全感。上个周末休息在家,把她学习的桌子上搞得全是玩具,没有收拾,我看见了,一头恼火,让她收拾,她嘀咕了一下,我一下就火了,把她桌上的玩具找个垃圾袋全扔了,她一下哭了,读后感.我也没管她,自己到客厅坐着了。等我情绪稳定下来了我就到房间看她,看她把垃圾袋里玩具都拿出来收拾好了,一个人战战兢兢得坐在书桌前,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失控了,我的.粗暴让她害怕,让她对这世界没有安全感。看了这第三把钥匙,我要学会换到孩子角度去看问题,“也许她只是玩忘记收拾了呢?”“也许我好好和她沟通,她就会收拾干净呢?”我要努力创建一个安稳和谐的环境,让她身心放松,好好享受她这个年龄应该享受的。

  第四把钥匙,有时确实这样,孩子对我生活的引领甚至超出了我对她的,她会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抱抱我,给我写封信,给我不停地说话,有时我会觉得自己很幸福,有时我会觉得她很烦。我觉得我的孩子是个强有力的给予者,热情(我常打击她爱管闲事),我觉得理所当然的一些东西,看了这,我觉得我很惭愧,给予是相互的,我应该在坦然接受孩子的给予的同时反省自己,从中有所学习。

  第五把钥匙,使用尊重的语言,小褚长这么大,我用过最恶毒的语言刺激过她,讲完我就后悔,我是疯了吗?从那之后我就很注意,在我情绪失控的时候我就会保持沉默,或者冷静下来内心问问自己真正需要表达的是什么?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长颈鹿语言”我觉得是很必须的,和任何人沟通都这样,我不能强加我的主观判断在里面,我只陈述事实,然后再联结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这样的沟通才平等有效。

  第六把钥匙,在成长中学习,孩子的成长是如此之快,我们确实无法什么事都做好应付的准备,和孩子一起,沟通商量进而做出决定,这是一种互相尊重,更是共同成长。我们要学会做一些选择,不能惧怕,这样不行,别沮丧,至少它是一次经历,会为你的成功总结经验的。

  第七把钥匙,让你的家成为“无错区”,需要每个家庭成员换位思考,善意思考,互相照顾彼此的需要,学会表扬与赞美,而不是批评与指责,学会沟通合作,让家庭关系更和谐,让家真的成为孩子和家人心之向往的地方。

  觉得认识师傅认识晚了,也许早半年看这本书,我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会和现在完全不一样,我一直就是“豺狗语言”,用自己的选择来对待亲人,自认为的为所有人好,远离了彼此内心的联结,心与心的交流。这样做,自己累,也失去了很多,心里有很多感受,但却词穷……

  故事分享,分享的是故事,折射得不也是我们,如何和孩子共成长,让家庭更和睦,我想我得花很长时间去学习,去实践。看完这本书,我感触很深的几个词“纯粹”,“联结”,“倾听”,“控制”。纯粹得爱亲人,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学会联结,学会沟通,倾听别人,倾听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记住“暂停键”,记住长颈鹿语言,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改变自己,让孩子和自己更近。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15

  在寒冬腊月中聆听最美的“春天”。这是最冷的一个周四,也是最暖的一个周四。纷纷扬扬的大雪如期而至,早晨起来,白茫茫一片,学校昨天已宣布停课,儿子还在睡梦中,看着身边安安静静酣睡的小人儿,忍不住俯首亲了亲他红扑扑的小脸蛋,许是扰了他的美梦,他抽搐了一下嘴角,小手深出被窝扫了一下自己脸颊,又安静的进入了甜甜的梦乡,轻轻地掖了掖他的被子,不禁想起了昨晚的对话。

  “妈妈,我不想长大!”坐在被窝里,儿子靠着我说。 “长大了多好啊,可以学到很多本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以为儿子怀念幼儿园的无忧无虑,开始为期末的复习焦虑。 “妈妈,我长大了你是不是就变老了?”儿子坐起身,扭头看着我的脸,期盼的问。

  “肯定了!”我摸摸他的头回答。

  “虽然我想做很多事情,但我还是不想长大。”儿子对我的回答有些失落,撅着最开始赌气的样子,我不明他气什么? “你是在担心妈妈变老吗?”我试探着问他。

  “妈妈,你的妈妈在哪?”儿子问的我有些心酸,我是远嫁,一年半载回娘家一次,儿子从小爷爷奶奶带带,对外公外婆没有太大的概念。

  待我回答之后儿子又说:“妈妈,我觉得你好可怜啊,你都不能跟你妈妈一起!”

  我这才明白,儿子不想长大,是怕长大了就要与我分开。我安慰他说:“没事,你长大了就不需要妈妈照顾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

  儿子摆摆手,着急地说:“不是的,不是的!妈妈,我是想到你没有妈妈照顾好可怜,我怕我长大了离开了你,你就更可怜了。”儿子的话似一股暖暖的气流,氤氲我心。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在一开始讨论这个问题时,就打断儿子,实际是中途我确实有强制中终止话题的打算,因为我儿子经常会跟我说:“妈妈,我不想变老!”、“妈妈,我不想老死!”之类的话。小小的年纪,小小的脑瓜,装的东西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他奶奶每次听到他说“老啊、死啊”之类的`也是很忌讳,所以我们每次都没有让这个话题继续下去,而是用斥责或转移话题终止。

  《非暴力沟通》第七章中,告诉我们要用全身心倾听,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体会他人,也许正是因为我放下对儿子“这个问题太没意义”的主观判断,才让我在寒冬腊月中聆听到最美的“春天”。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这个周的学习让我知道,不仅要体会到自己的需要还要正确的表达自己的需要。书中说的家庭主妇的例子就跟现实的我一样,先把情绪发泄了,事情还得自己做,然后还觉得委屈。 学习以后,可能还是控制不住发泄情绪了,但是我会马上意识到,会心里问自己,我的需要是什么,我希望对方做什么或者给我什么样的反馈。很多时候,我对自己太苛刻了,不宽容和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感受,所以才会出来很多情绪,然后把这些情绪归责于别人。我应该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责。 清楚这一点之后,我们对别人提出请求的话,应该越具体越好,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更加认识自我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让对方了解我们的目的,有助于沟通的进行。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请求和命令的区别,这也有助于我去理解PET这本书中用第三法跟孩子做出双方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案。如果我提的方案被孩子说No了,我要用心去体会孩子的需要和感受,是什么使他无法说Yes,除非我充分体会了什么妨碍了他同意,我不会试图说服他。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心得11-05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29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5-15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5-16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精选)05-17

【精选】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5-17

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10-01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11-29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12-02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