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读后感

时间:2024-05-30 11:13: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论持久战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持久战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论持久战读后感

论持久战读后感1

  在战争的岁月里,总是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发生,我们此刻的电影总是在更新着人们的视觉,泪与血的挥洒,叙述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顽强抵抗的精神,为中国而战,为民族而战,为了四万万同胞的幸福生活而战。革命期间的人们抱着同一个梦想奋斗着。

  毛泽东一代无产阶级的领导人,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在我们最黑暗的时刻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论持久战》的发表,激励了一代革命先辈的自强不息,排除了战略思想上的矛盾与迷茫,讲一个澄清的战争本质展此刻人们眼中,让人民了解、并进取的投入到抗日中去。为中华民族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论持久战》中详尽的分析了中、日之间的力量比较,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自我的不足与优势,敌人的优势与不足。明确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要被速胜论和亡国论愚弄了,指明我们仅有坚持持久战才能获得胜利,速胜论与亡国论是不贴合实际条件的。并一步一步的说明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根据、驳亡国论、驳速胜论以及提出持久战的可行之处可行之理。

  毛泽东同志比作出进一步的规划与实施的具体步骤,具体的作战方案: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并根据军事力量的比较采取适当的战争形势,指出不一样情景下作战的意义,阐述这样的原由,使人民更进一步地了解到我们的抗战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更加坚信我们必须会取得胜利。强掉建立全国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统一战线,发展政治教育,主张团结就是力量。并结合国内外,以及日本国内的政治矛盾,指出时间的重要性,国际形势的严峻,以及进一步强调持久战的正确性,让人们更加信服。我们不得不承认,毛泽东同志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其理论中的经典的论述包含了各个领域的高尚思想,战争的艺术是与所有的艺术相同的。

  崇高的梦想成就崇高的人,我们能仰望,也需要思齐。《论持久战》中最令我着迷的是思想理论的优劣转换,平衡一词,更是让人觉得深奥。那种能够掌控一切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充满了应对挫折的力量!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无疑起到了这么一个作用。

论持久战读后感2

  作为一个中国人,毛泽东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虽然很崇拜他,但是很不解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带领了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走到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曾经也有过怀疑,毛泽东是怎么样让思想、政治、军事,这三个方面很有机融合在自己身上的,三个毫不相关的问题在主席身上为什么没有一点点副作用呢?毕竟,人无完人,他是怎么做到的?还记得家里的爷爷一直把毛泽东作为一个神一样的人敬仰者,有很多的疑惑。当然可能也是因为我们已尽远离了毛主席的时代,他那些曾经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思想已经被我们所淡忘了,也许他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所做的事情,让我们对他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这一次读了《论持久战》之后,我对毛主席的形象不再只是从书本上,还有各个图片上的主席形象了,有了更多的认识。

  第一次拜读毛泽东主席的作品,也许只是读了一篇作品就判断一个作家的好坏,太武断了,可是,在我看来,我一个从未经历过抗日战争,不了解战争真正情况的人,在看了主席写的这一片文章之后,也对中国赢得抗日战争充满的信心。在之前的学生生涯中有学习过他的诗,有听闻主席的文采,这次读了主席的文章之后才知道毛主席的确是一代文学大师,也的确是一个军事家。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还能够冷静下来正确的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并且用一篇文章,简单明了的阐述了自己的理论不得不让人佩服,还有不得不惊叹主席对抗日战争三个战争阶段的预判。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未来的著名的文章。在整篇文章一万多个字中,主席将抗日战争中,中日交战的优势、劣势都总结了出来。短短38个小段落,从开始国人对这一场战争的.各种看法开始,引出了持久战这个主题,接着讨论了两种主流的看法;一是中国必败论、二是速战论,最后在文章最后的几个自然段(小节)里,毛泽东主席为中日战争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这二十字里蕴含了主席在之前多次与国民党斗争中总结出的珍贵的战争经验,是我们赢得抗日战争的理论基础。这篇文章也给在困苦斗争中的中华人民,给与了一个强大的信心。

  通读了整篇文章,感觉到论持久战这一篇文章,就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讲解了中日战争的优劣势,特别是在第六段,在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通过与美国记者的一问一答,主席系统地、详细地回答了中国会不会亡国;在什么条件下,中国可以战争日本;战争前途会怎样发展;及关于中国东北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整篇文章中,毛主席总共提出了21个问题,前半部分问题主要回答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为什么中国会赢得胜利,还有总结批评了两个当事主要存在中国战败轮和速胜论。后半部分是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中国如何通过持久战赢得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和进行人民战争的重要性。在我个人看来,主席将整篇文章分为了38个小段落,前30个小段主要是交代了文章的背景,当时的中日局势,当时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思想,日本作为一个侵略国家的优势劣势(主要见第十分点),中国凭什么可以赢得这一场战争(第十一段)。后八个小段,主席提出了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等等。每一个小点,都能够看到主席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抗日战争的根本问题做出了很正确、精辟的论述,成功的预见到了抗日战争未来的发展路线,做出了正确指导抗日战争的决策、政策,制定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论持久战》,它不仅成为了国内战争,乃至世界战争中的著名的军事理论,同时它也是哲学上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现在,世界总体和平的今天,也许不会在发生像七八十年前一样的惨烈的战争,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不能从这一篇文章一种学到东西。在此我简单的谈一谈我读完这一篇文章后,我的一点点感悟。首先,做人做事必须得乐观,当然并不是盲目的乐观。乐观的前提是冷静、客观的分析了情况,才积极地思考,对待事物。第二点,要辩证的分析现有的问题,有利的、不利的都要统统列出来,对于有利的因素不要过分的夸大,但是对于不利的事情也是认真对待,不能忽视问题的重要性。要学习的是毛泽东主席辩证唯物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第三,就是积极努力去做事,不要因为一些困难就放弃,不努力什么也没有。

论持久战读后感3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懈可击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论持久战读后感4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在那个急需要军事天才来拯救中华民族的年代,创造了令人为之折服的.军事奇迹——《论持久战》。《论持久战》成功预计了这场中国与帝国主义、日本的战争中,将面临的战争结局——战争不能速胜、中国不会灭亡,最终胜利是中国的,只能持久战。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景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在写《论持久战》时,是在抗战初期,那个全中国人都最痛苦的阶段,毛泽东在思想上点燃了全体中国人的智慧,最终击败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也是备加推崇,白崇禧更是将其视为克敌制胜之法宝,组织军事专家深入学习。自我也更是认真研读,又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看法。所以说《论持久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并不夸张!

论持久战读后感5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论持久战》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在我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我觉得它的巨大价值不仅仅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而且其在我们现实生活里有具有其非凡的历史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有遇到困难,而无从下手的时候,有时候甚至要努力奋斗好长时间,更有陷入困境无法走出来,所以这时候我们应该走持久战略。首先我们应该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总结出现困难的内因,外因,我因。然后,从第一个阶段开始,找出自己处于困难之中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在找出原因后就是第二个阶段,认真改正,保证同样的错误不会在发生第二次然后探索新道路,为发展新的事业而准备。第三个阶段就是要进入反攻阶段,就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让自己的生活由被动变成主动,争取做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的美好生活。

  所以我觉得《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是我人生中最好的导师,它指引着我如何怀着豪迈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磨难,成为一名真正的探索者。

论持久战读后感6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

  第一次认真研读的论文。抛开思想性、军事话题和历史背景,单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学习这篇文章。学习作者论文的整体框架设计、论证流程和论证方法。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

  第一次认真研读的论文。抛开思想性、军事话题和历史背景,单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学习这篇文章。学习作者论文的整体框架设计、论证流程和论证方法。

  按照逻辑顺序,先提出问题,叙述历史背景和当前形势,接着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得到问题的根据,也就是论据,最后得出观点。因为时间关系,我只看了问题的根据和驳亡国论,这是最重要的2部分,能以小见大也。

  在问题根据部分,作者一针见血指出战争本质,然后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主要分析影响战争的'因素: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战争的性质(进步性、退步性和野蛮性)。分别分析了日本、中国在这几大因素的对比。得出,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问题的根据建立在要讨论的事物的特点上的,因此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根据。分析非常精辟。

  结下来,开始驳亡国论。作者并没有开门见山驳斥,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驳斥方法。列出亡国论的所谓的一般论据,接着说出自己的反对根据,然后继续引用亡国论更有力的根据,接着举出针对性的根据。论证中,思路是抓住论证的需要的关键根据—————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国的进步和多助。抓住亡国论的根据中的片面和主观性(主要是分析中国现状和印度、阿比西尼亚的不同,说明亡国论的根据站不住脚),同时提供自己全面、客观的论据(中国当前状况存在胜利的条件)。论证非常精辟,有层次感和说服力。论证中,大量使用了矛盾论,紧紧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根本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总之,本文是一般论文的典范,好好学习。

论持久战读后感7

  今天不用做事,认认真真地把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读了一遍,根据我以前的想法,我现在进行读后总结。

  这篇著作,读完的第一感觉是震撼,没有多好的修饰手段,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正气与睿智。令我想不到的.是读完后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去评述这篇著作,不知道如何才能用最恰当的文字将我的理解表达出来,而不会曲解主席当年的想法,这是我所担心的,与我阅读之前的想法完全相反。

  但我记住了主席说的一句话,我觉着用在生活上是最好不过的了,采取非正常手段去解决困难反而会将自己置身于更加困难的境地,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要轻视自己的弱项,弱项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转化成强项。日本为了解决自身问题而发动的侵华战争使其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中国弱于日本,但抗战最后必须属于中国,都是说明这两个说法。

  愚钝之至,理解有限,惭愧!

论持久战读后感8

  原来只知道《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今天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原文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针对这些言论和战争的具体情况,毛泽东作了具体分析并且对于战争也作了预测和战略部署。可以说是一部超前的战略分析著作。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亡,中国人不会沦为亡国奴,我们必然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由于敌强我弱,所以这场战争一定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一定会胜利,只不过要经过持久战。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据理力争的推翻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无科学理论,使人们对这场战争持正确的态度。同时,条条阐述我们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我们对战争的信心。

  随后文中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他把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上面而非武器,也许日本在武器上比我们先进,但是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的。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指明了中日都不会妥协以结束战争。与日本方面,他们的胃口很大,单纯几个省份的割让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狼子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也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战争也是必然会进行下去的。

  最后,而对于战争的趋势,他预测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总体趋势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点是我最为佩服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刚处于战争初期,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对战争的推测准的让我们吃惊。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学习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成语战略战术:泛指指导或决定全局的策略和作战具体部署和克敌制胜的谋略。如: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红军的战略战术,是在这种尖锐的对比上发生的。”

  成语克敌制胜:克:战胜;制胜:取得胜利。制服敌人,取得胜利。如:《孙子·虚实》:“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又如:只今番克敌制胜,便见得先生妙法。——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回

论持久战读后感9

  第一次仔细研读的论文。抛开思想性、军事论题和历史背景,单从议论文写作的视点学习这篇文章。学习作者论文的全体结构规划、证明流程和证明办法。

  依照逻辑次序,先提出问题,叙说历史背景和当时局势,之后剖析中日两边的特色,得到问题的依据,也便是论据,最终得出观念。由于韶光联系,我只看了问题的依据和驳亡国论,这是最重要的2部分,能以小见大也。

  在问题依据部分,作者言必有中指出战役实质,然后剖析中日两边的特色。首要剖析影响战役的要素:兵力、经济力、政治安排力,战役的性质(前进性、让步性和粗野性)。别离剖析了日本、我国在这几大要素的比较。得出,日本的兵力、经济力和政治安排力是强的,但其战役是让步的、粗野的,人力、物力又不足够,国际局势又处于晦气。我国反是,兵力、经济力和政治安排力是比较地弱的,但是正处于前进的年代,其战役是前进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撑持久战,国际的大都国家是会要帮助我国的。问题的依据树立在要评论的事物的特色上的,因此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依据。剖析非常精辟。

  结下来,开端驳亡国论。作者并没有开宗明义批驳,而是选用按部就班的批驳办法。列出亡国论的所谓的'一般论据,之后说出自我的对立依据,然后持续引证亡国论更有力的依据,之后举出针对性的依据。证明中,思路是捉住证明的需求的要害依据-----日本的让步和寡助,我国的前进和多助。捉住亡国论的依据中的片面和主观性(首要是剖析我国现状和印度、阿比西尼亚的不一样,阐明亡国论的依据站不住脚),一起带给自我全面、客观的论据(我国当时状况存在成功的条件)。证明非常精辟,有层次感和说服力。证明中,超多使用了对立论,紧紧捉住了事物开展的根本对立和对立的首要方面。

  总归,本文是一般论文的模范,好好学习。

论持久战读后感10

  原先只明白《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这天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原文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针对这些言论和战争的具体状况,毛泽东作了具体分析并且对于战争也作了预测和战略部署。能够说是一部超前的战略分析著作。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亡,中国人不会沦为亡国奴,我们必然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提高,敌寡助我多助。由于敌强我弱,所以这场战争必须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必须会胜利,只可是要经过持久战。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据理力争的推翻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无科学理论,使人们对这场战争持正确的态度。同时,条条阐述我们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我们对战争的`信心。

  随后文中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仅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可见他把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上方而非武器,也许日本在武器上比我们先进,可是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的。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指明了中日都不会妥协以结束战争。与日本方面,他们的胃口很大,单纯几个省份的割让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狼子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也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战争也是必然会进行下去的。

  最终,而对于战争的趋势,他预测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状况不能预断,总体趋势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点是我最为佩服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刚处于战争初期,而之后的事实证明他的对战争的推测准的让我们吃惊。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在社会主义的这天,学习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好处。

论持久战读后感11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在那个急需要军事天才来拯救中华民族的年代,创造了令人为之折服的军事奇迹!一次次在危难时刻,他把我们的党,人民,和人民军队从泥潭中拉出来,又一次次领导我们的人民军队克服重重困难,使其发展壮大!城市到农村的战略转移,建立红色根据地,一次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再到长征途中,创造为世人称道的四渡赤水。尤其是决定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抗日战争,毛泽东更是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论持久战》,成功预计了这场中国与帝国主义日本,在这场战争中,将面临的战争结局——规定了战争不能速胜……中国不会灭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而只能是持久战。

  毛泽东同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军事思想财富,他往往是站在一个超越了军事的角度来对军事行动(战争)进行表述。这是毛泽东不单纯是一个军事家的体现!它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哲学家。所以他的思想方向首先应该是先从政治层面着眼,再结合其特点运用哲学思想理论来进行认识,使其能看得更加深远更加深刻。

  毛泽东在写《论持久战》时,是在抗战初期,那个全中国人都最痛苦的阶段,毛泽东在思想上点燃了全体中国人的智慧,最后击败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也是备加推崇,白崇禧更是将其视为克敌制胜之法宝,组织军事专家深入学习。自己也更是认真研读,又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看法。所以说《论持久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并不夸张!

  政治家和统帅应该作出的最重大的`和最有意义的判断,是根据这种观点正确地认识他所从事的战争,他不应该把那种不符合当时情况的战争看作是他应该从事的战争,也不应该想使他所从事的战争成为那样的战争。这是所有战略问题中首要的,也是涉及面最广最基础的问题。这种军事家已经不单是一个军事家而已,他从全局从全民族来考虑这场战争,来看下《论持久战》的前一段语句:伟大抗日战争的一周年纪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敌人作英勇的战争,快一年了。这个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

  现在让我们再重温一下主席的经典论断!也就是《论持久战》的结论:“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这个战争要延长多久呢?要看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实力和中日两国其他许多决定的因素如何而定。”“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很快实现,战争就要延长。但结果还是一样,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只是牺牲会大,要经过一个很痛苦的时期。”“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在战争的过程中……使中国军队的装备逐渐加强起来。因此,中国能够在战争的后期从事阵地战,对于日本的占领地进行阵地的攻击。这样,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的致命的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一九三六年七月与斯诺谈话)“中国的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由于当前的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所以在今后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的妥协等不利的情况。因此,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但我们相信,已经发动的抗战,必将因为我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冲破一切障碍物而继续地前进和发展。”(一九三七年八月《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这些就是结论。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意见相反: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我们伴随着祖国的迅速成长而成长。感受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我们伟大民族,决不屈服于任何世界其他民族的那份壮志雄心!所以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不亚于我们以前的任何一代祖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我们来完成!

  21世纪的我们,更要秉承这样的优良传统,用信心百倍、百折不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投入到我们日常工作当中,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好主席当年的那种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以及那种人生理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我想应该是比单纯的学习那段历史抑或那段文字,对于我们来说更有价值!

论持久战读后感12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之所以提出对日作战要坚持持久战的根本原因。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一篇文章读来,真是觉得深有同感,为我的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也备受教育,深受启发。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 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 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

  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读后感13

  《论持久战》的问世,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在此之前毛泽东就提出了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问题;1937年,又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提高全党干部素质、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毛泽东还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了《实践论》、《矛盾论》的演讲。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亡,中国人不会沦为亡国奴,我们必然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由于敌强我弱,所以这场战争一定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一定会胜利,只不过要经过持久战。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据理力争的推翻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无科学理论,使人们对这场战争持正确的态度。同时,条条阐述我们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我们对战争的信心。

  随后文中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他把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上面而非武器,也许日本在武器上比我们先进,但是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的。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最后,而对于战争的趋势,他预测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总体趋势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点是我最为佩服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刚处于战争初期,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对战争的推测准的让我们吃惊。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有人说,这是当代的《孙子兵法》。 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战争论》。毛泽东的特色,是以弱胜强。这是军事上最难做到、又是军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具体而言,“《论持久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两个首次。” 一是首次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二是首次提出开辟敌后战场。由此,“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战争。”国民党正规军大步退却时,我们依然在敌占区的每一个角落,拖住敌人的脚步,靠的就是游击战,全民皆兵!这是个奇迹。奇迹的创造,得益于信任群众、广泛发动群众,这正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论持久战读后感14

  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论持久战》长篇演讲,立起了指导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思想灯塔,成为指导中国抗日战争的政治纲领和军事纲领,今日重读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现将该著作呈现出的五个特点,尽己所能做粗浅分析。

  一曰前瞻性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日本地主资产阶级的野心是很大的,为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起见,采取中间突破的方针,先打中国。”日本妄图以短平快的方式尽快占领中国,再以中国为据点,向南进攻美国,向北进攻苏联,形成一条南北贯通的战线。

  正如1938年毛泽东所预测的,1939年5月,日军进攻苏联红军,诺门坎战役爆发;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役爆发;

  1941年12月起,日军开始大举进攻南洋诸国;

  1944年4月起,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战役目的在于打通东北到东南亚的“大陆交通线”。

  二曰中日强弱对比

  1938年中国面临日本的疯狂进攻,大片国土沦陷,军民间存在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观点,毛泽东首先分析中日双方的强弱,日本长于战争力量强,短于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以及人力、物力不足,国际形势的寡助;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弱,长处则在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国际形势的多助。

  “强弱对比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规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曰持久战的战略与战术

  持久战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战争形式,主要为运动战,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

  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战争形式,主要是游击战,以运动战辅助之;

  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战争形式,仍是运动战,但阵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

  具体战术有: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

  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战略、战术的运用,多是灵活、机动的,唯有“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才能捕捉战机,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取得最终的胜利。

  四曰兵民是胜利之本

  “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所以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至关重要。政治动员“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必须把这个目的告诉一切军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还要有一个具体的政治纲领,动员到所有的军队和人民实行起来。动员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等方式,要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很多人对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第一官兵一致,第二是军民一致,第三是瓦解敌军。这些原则要实行有效,都须从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和尊重已经放下武器的敌军俘虏的人格这种根本态度出发。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

  五曰为永久和平而战

  毛泽东强调“我们的战争是神圣的、正义的,是进步的、求和平的。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欲达此目的,便须决一死战,便须准备着一切牺牲,坚持到底,不达目的,绝不停止。”

  正义之战,在道义上就占据了制高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复兴,没有正义感,没有进步性,没有牺牲精神,没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绝信念,是不可能成功的。八年抗战,中国将一盘散沙的民众集结起来,共同抵御侵略者,让日本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最终无力自拔,这是中国为世界和平做出的最大贡献!

  就如美剧《权利的游戏》中,守夜人的誓词“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我将不娶妻、不封地、不生子。我将不戴宝冠,不争荣宠。我将尽忠职守,生死於斯。我是黑暗中的利剑,长城上的守卫。我是抵御寒冷的烈焰,破晓时分的光线,唤醒眠者的号角,守护王国的坚盾。我将生命与荣耀献给守夜人,今夜如此,夜夜皆然。”

  抗战时期的军民做到了,为理想、信念而战,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做到,因为“尽忠职守,生死於斯”,是每个顶天立地大丈夫必备的职业操守,总有一天你会为自己守护的信念与理想而骄傲自豪!

论持久战读后感15

  今年是《论持久战》发表80周年纪念,人民出版社组织编写《重读〈论持久战〉》一书,不仅是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深切怀念,更彰显了毛泽东经典著作的现实指导意义。开卷有益,“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再读《论持久战》,掩卷沉思,收获颇丰,更深刻地感悟到《论持久战》的魅力。

  思维魅力。《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是他继《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之后又一篇系统地以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来指导抗日战争的光辉军事文献。1937年,毛泽东写就了并发表了他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实践论》《矛盾论》,他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论持久战》中到处展现着毛泽东的哲学思维魅力,他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论述问题和批驳错误观点。他在解释为什么“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的问题时,他既看到了全国党派的因素,还看到了全国人民的因素,还有国际方面的因素,甚至分析了敌国方面的因素。在批驳亡国论时,他分析了阿比西尼亚灭亡的原因,指出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当“亡国论者搬出中国近代解放运动的失败史来证明‘抗战必亡’和‘再战必亡’”时,他指出“那我们的答复也是时代不同一句话”,“历史上没有一个时候可和今天比拟,这就是抗日战争必不会和历史上的解放运动同归失败的理由。”《论持久战》处处闪耀着类似“强弱对比虽然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规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样的辩证思维魅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抗日战争的具体实际深刻结合了起来。

  语言魅力。毛泽东的著作读起来像是跟你面对面交流,条分缕析、层层深入、不急不躁、以理服人。《论持久战》更是如此,因为其是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等有害论调,必须深入而坚定,铿锵而有力。《论持久战》的语言生动。开篇提出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等问题之后,毛泽东就生动地指出:“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于是失败主义的亡国论者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某些性急的朋友们也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乎费大气力。”形象地描绘了几种错误论调与正确观点的博弈。《论持久战》的语言深刻。毛泽东在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论述之后,善于作出结论,而这样的'结论往往是在考量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后作出的,语言深刻。如:是妥协还是抗战?“妥协的危机是存在的,但是能够克服。因为敌人的政策即使可作某种程度的改变,但其根本改变是不可能的。中国内部有妥协的社会根源,但是反对妥协的占大多数。国际力量也有一部分赞助妥协,但是主要的力量赞助抗战。这三种因素结合起来,就能克服妥协危机,坚持抗战到底。”《论持久战》的语言坚定。为论证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论持久战》的语言必须坚定。如:在结论部分,他指出:“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意见相反: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斗争魅力。从南湖红船到敌后战场,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始终是共产党人永葆初心的强大动力。《论持久战》通篇洋溢着奋斗精神、斗争精神。拒绝妥协和投降,在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善于利用各种利益关系,在夹缝当中找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对日本的斗争策略。明确指出“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这些经验,教育了中国的人民,教育了中国的政党,今天恰好作了团结抗日的基础…共产党,这是领导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要战胜敌人,必须明确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坚守人民立场才能聚合力量。“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有了民众的支持,斗争就有了持久的动力,“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然而,中国和日本的战争绝不可能是一招制敌,而是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但是,在各个阶段中也不是消极无为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斗争精神和斗争策略不可谓不深。

  “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论持久战》的魅力无穷,让人惊叹,通过它更让我们感受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魅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样的魅力,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所在,血脉所系。

【论持久战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持久战》读后感09-02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12-03

读《论持久战》有感02-15

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03-05

瓢读后感英文读后感优秀飘读后感英文03-28

史记读后感 读后感《史记》11-16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02-25

成吉思汗的读后感 《成吉思汗》读后感01-29

《大学》的读后感_《大学》读后感04-02

鲁迅故乡的读后感 读后感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