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读后感

时间:2024-05-30 18:38: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必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必备】

《浮生六记》读后感1

  听说这本《浮生六记》还是林语堂先生的功劳,因为他的翻译,我在学校图书馆借了本,但是相应的版本实在是久远得很,纸张泛黄,中文还是繁体字版。然而即使如此也还是坚持下来了。

  我想,对于那时候的人,能够遇到一个像芸一样有趣味又识大体的女子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事(不过据林老在《苏东坡传》里所写的苏轼之夫人,多少也是贤妻良母)。现在的电视剧常常会塑造一位才貌俱佳的女主,但真正到了生活中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能从其中细细品味。这里的故事却是那么细小,那么亲切。

  如果有一天,我也能遇到这样的女子,我会让自己鼓起勇气去结识如此得体的.女子。

  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和自己的他这样恬淡地生活,我该会是很满足的。

《浮生六记》读后感2

  卷三《坎坷记愁》一改前两卷的清新明快之风,文字开始变得沉重起来,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一个聪明又有情趣的芸娘,但他自己在家中处不好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反而连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娘四处漂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几乎差点死掉,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这本《浮生六记》我读的是朱奇志点评版,朱在其中曾批:衣冠子弟,不善生理,一路狼狈,幸而天可怜见,得遇曹翁,不至于客死他乡。看来,三白也就配作点画,栽点花,写点《浮生六记》而已!

  沈复的那些朋友也都是一干文人,看卷四中所写,当时这些文人也就是平时做做幕僚,闲时没钱还要瞎玩,游山玩水混混日子,然后写点酸文腐诗,生活情调就宛如现今的某些小资。自古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些文人的`人生追求便是如此,大多也都这样浑浑噩噩了却了一生,淹没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去了,所幸沈复自己还留有这本浮生六记于世。当芸娘说求亲不如求友,建议沈复去向朋友们借钱时,沈复说自己的朋友们现皆闲处,自顾不遑。我觉得他说这句话的原因有二,一是如我上面所说的那样,这些文人朋友确实穷酸;二是沈复他受尽亲人欺辱之后,只能在朋友面前保持自己作为文人的那一丁点尊严了,所以无法拉下自己的那张脸去向朋友借钱。唉,其实关键时刻,靠谁都没用,还是自己手中有粮才是王道啊。

  卷一卷二中的那点小浪漫小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生活的主流,那些看起来似乎令人羡慕的闺房之乐,在缺衣少食四处漂泊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卷三中写到沈复夫妇走投无路,借宿芸娘的发小夏氏家中。纯朴的夏氏虽然嫁给了一个农民,但丰衣足食,儿女欢绕,全家其乐融融;相比之下,聪明的芸娘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受了一辈子的辛苦。难怪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从古至今,这些心高聪慧的女人,真的就难得幸福吗?

  芸娘最终还是因穷困交加,生病而亡,沈复以恩爱夫妻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芸娘早夭的原因,不知他自己是否真正思考过,对此,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芸之情痴,多愁善感,此其三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四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芸娘去世时建议沈复在她死后续弦,沈复信誓旦旦地拒绝: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但后来却在卷三末尾轻描淡写地写到有人赠余一妾,重入春梦。不知此时的他,是否还记得那些沧海巫山的承诺么?而当在卷四中读到沈复背着芸娘寻花问柳时,我们也就对他的背信行为不足为奇了,只能哀叹芸娘将一生幸福托于此人,实是悲哀。

《浮生六记》读后感3

  这确实是一本清新的奇书,也不枉被人从冷摊一眼相中,买下手稿,又幸能活字印刷,才保存至今。

  六记虽然缺了两大章节,实际只剩下了四记,不过约莫精彩部分,盖已包纳。

  陡然开篇就是惊天泣鬼的虐狗情节,聪慧而淑雅的妻子快速圈粉。看到后来方觉,全然不是这么一回事。旧社会的生存方式,没有金融体系,没有政府保障,人民普遍依靠“人际关系”凭运气的方式对人生投保。男主二十来岁时,家境尚好,也没有命途反转的经验,满足于自然野趣,贤妻浓情。等到三十岁后父亲突然辞世,自己又突然被下岗,生活立即陷入风餐露宿,四处靠人接济的'巨大窘迫之中。最终,两人不惑之年,娇妻旧病无力医治,在奔波中客死他乡,引无数读者扼腕。

  作为一个文人,园艺作画,读书写字,出口成诗都不在话下,其独特的小清新文采也是这本书的巨大看点。然而,面对命运的重大挫折,大部分时候他竟不如妻子的抉择清醒果断。

  不过,或许也不应过多苛责其作为男人的失职:家道中落,人穷志短,上面还有个霸道傲慢的父亲是你永远的边界。满社会都是学文的男孩子,你也无处可走,大家蜂拥竞争过独木桥,你一个江南柔弱书生,就这样被挤下去了,顺带一家人也陪你掉下去了。换做今天,你兴许还有机会做个青春文学作家,开个主播,和娇妻一起捞金,但在那个年代,只不过是一部天天都在上演的人间悲剧。

《浮生六记》读后感4

  《浮生六记》这本书因为是言的关系,反反复复纠结了几次,都未选择沉心阅读。

  一方面是字太过于晦涩难懂,易曲解作者思想;一方面是现当代有越越多的学作品多如繁星,难免吸引目光;另一方面,自身无法与作者沈复的心境相较,无法理解他与芸娘之间的情感。

  是故,从网上找了译对照阅读,却未想到比现代电影、电视剧更为吸引。

  《浮生六记》共六篇,前三篇《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记录了沈复与妻子芸娘的感情生活,从小事中揭露二人情感的细腻,展示了如何在当世做自己。

  后三篇《浪游记快》、《中记历》、《养生记道》,缺少了芸娘的内容,也有很多学者疑似后人伪作,故尚未深读。

  心无所住,宁静以致远。

  中沈复与妻子陈芸1岁订婚,18岁结婚,十余次搬迁的颠沛,也不乏二人游玩的恬乐,虽是六记生活闲趣,也充斥着酸楚苦涩与时代禁锢,当时二人不论身在何处,皆能保持着最纯净的心灵,从容豁达,多像佛家《金刚经》中所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众多智慧禅师以此句为经书之主旨,都有不同的程度的理解,可基本大意均一致,即为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心。

  沈复中年凄苦,40岁被贡局裁员,可芸娘多方努力打破两地分离到扬州与落魄的沈复团圆,仅过了个月,陈芸血疾病发,四处借贷救治无果,二人阴阳两隔。

  次年,其父亲去世,奔丧后一直住于湖北的废院,靠画艺为生。两年后,年仅18岁的儿子逢森去世。

  三年内,三白先生埋父、丧偶、失孤,影射到现代,也是鲜少有人能够承受如此悲恸。

  随时间流逝,其著下《浮生六记》,一方面回首自己的.历历在目的生活,一方面以余生思念芸娘及亲人,"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为结尾,聊以慰藉。

  从中考量,若非不纠不固、心自所处,也不会有今日一书,是故,心应无所结,无所钻、无旁骛,不停滞、不顽固、不拘泥,白驹过隙,生然一颗本心,则一生淡然欣乐。

  不完美亦是多彩般完整。

  纵观六记中,二人因一碗粥结缘,平淡无奇但情真意切,毫无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但芸娘的超然脱俗被封建社会禁锢,三白先生晚年的凄惨,似也不是那么完美,故灵秀冲淡,却读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可不完美就是乏陈、缺憾吗?实不尽然。

  结局的不完美掩盖不了三白夫妇的甜蜜、陈芸的灵慧贤巧、沈复的情真满腹、二人游玩的幸福恬淡还有细微之处的闲适,如繁星般的种种经历过足矣,古完美只是一种向往追求,以上述本心渡过多彩般起伏的人生才是完整之命。

  最近的网络上的一句"老独爱傻白甜",也是应了这个期望,年纪越大越是看不得那些悲虐痛,即是内心对完美的许愿。

  越是拒绝的,越是要学会接纳,接受它、理解它、消化它,佛家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皆为浮生一梦,带着一颗博容的本心,成为一个不完美、无所住的寻梦人。

《浮生六记》读后感5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许多年过去,学过的课文早就不能一字一句的背下来,但是上这一课时,脑子里曾浮现的画面依旧栩栩如生。

  彼时还只当沈复是一个让无数人屈服于“背诵全文”的始作俑者之一。没想到无意间买了《浮生六记》并反复读过之后,发现这沈三白真乃一妙人哉。寥寥几万于字,沈三白在前三记中将他与芸娘的生活写得妙趣横生。

  人生难得一知己,难得一爱人,当这二者化为芸娘时,三白何其有幸。三白与芸娘的爱情始于年少时的一句“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此后的'两小无猜,藏粥待君,围炉夜话,共读西厢,邀月小酌却都变成了人间久别,似乎避暑我取轩,耕织仓米巷,男装游庙会都只是浮生一梦。可惜伊人早逝,儿子夭亡,世间徒留三白一人历尽人间坎坷生死之事。该是怎样的绝望才会让三白执笔在薄纸上写道:“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

  曾有人哀叹芸娘这样才思隽秀,聪颖可爱的女子嫁给狎妓游乐,醉心山水不作生计的三白是所托非人。我却更赞同其夫妻二人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全的观点。三白为芸娘舍弃家族庇护,陪她赏月万年桥下,在男权社会中竭力保留芸娘的天真可爱,释放其天性,而后袒露自己的过错来衬托妻子是难能可贵的。芸娘和三白根植于所处的社会文化受当时的民族精神影响,我们何必用现代的是非观念来苛责批评。如林语堂说的“婚姻和爱情的本质都是悲剧性的,完美是不真实也是不可能的,而残缺才是真,甚至也是美。”

  半生快活,半生坎坷萧索。浮生若梦,唯二三趣也。

《浮生六记》读后感6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全文包括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佚)和养生记道(佚),因此实为浮生四记才对。

  沈复总体给人感觉是个纨绔子弟,说得严重点算得上是个败家子吧,他的能力未超过自己的父亲,甚至不能承担起一家之主应尽的责任,不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让小家庭衣食无忧,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却没能获取功名或学会手艺,坐吃山空,在下坡路上越走越快。

  《浮生六记》所记之事为生活点滴,文笔未必如何好,胜在比较真实,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能够让读者感同身受,或多或少可以引起共鸣,觉得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也会有类似的情形。

  从事业的角度来看沈复算是个反面教材,大家通常都盼望一代更比一代强,而沈复则是相反的,可能是从小没有培养出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生活的角度来看沈复虽然自觉辛苦,但实则是养尊处优惯了、有些无病呻吟,应该比同时代的大部分老百姓都过得滋润,好的家庭经济基础保障也让他能够有些闲情逸致享受生活。

  从结局来看,有些悲情和伤感,但这才是有血有肉的生活!

《浮生六记》读后感7

  最近,我特意拜读了被誉为“小红楼梦”的《浮生六记》。此书以文言文撰写,有原文版和译文版,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原有六卷,今仅存四卷,而后两卷至今未寻到。虽六卷仅存四卷,但其中的美丽与哀愁,已足以让人沉沦,或晴或雨,细细品读,如饮清茗。俞伯平一生钟爱《浮生六记》,赞其“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书中女主人公芸娘,她自幼聪慧,父亲故去之后,她除了做女红养家,还自学《琵琶行》,认了字,学会了吟诗对句。她既不是幽居空谷的绝代佳人,也不是国色天香的倾世红颜。但她,有着流水小桥的淡净之美。她单纯地活着,婉约中不失灵动。更重要的是,她让人觉得温暖。芸娘兰心蕙质,精通女红,沈复的母亲也甚是喜欢,遂以金戒为聘礼,成全了儿女的金玉良缘。乾隆四十年,沈复和芸娘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在这本《浮生六记》的书里,她的身影无处不在。即使作者游山玩水之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她的'牵肠挂肚。

  莳花种草,烹茶写诗,仍是意趣横生。她是一个灵魂跳脱,活得天真自在,不做作,不矫情的女子。当兴致上来,她便会穿上男装,与丈夫去看庙会,不拘小节。可以与船家女陪丈夫饮酒作乐,谈笑风生。芸娘她不但可爱还很聪慧,本文作者男主人公沈复约了朋友去苏州郊外赏花作诗,但担心没有热酒热菜,芸娘便雇了馄饨担子前往。众人最后,或坐呼或卧,皆是忘我;狂歌长啸,无非陶然。芸娘还喜欢侍弄花草,废寝忘食地做盆景,独出心裁地将草虫标本悬挂在花叶之间。使简静的日子也有了十足的清雅。林语堂就曾说“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无奈于命运多舛,中年后的沈复和芸娘遭家庭变故,历尽颠沛流离之苦。生活不宽裕,鞋帽衣袜多为芸娘亲手缝制。衣服破了,缝缝补补,也要保持整洁。但是,即便是吃着臭腐乳和虾米卤瓜,芸娘也要做各式梅花形的食盒,打开盖子,各样小菜和精致的食物像盛在花瓣之中。既能节约,又不失美观。将日子过得简单却不平淡,清贫却不苍白。

  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当你心烦气躁时,我觉得可以拿起这本书读一读。初读本书只觉平淡,细读之下,却会心神尽醉。读完这本书,就犹如一股清泉注入心间,涤尽周身浮躁。沈复与芸娘,即使人在陋室,依旧可以悠然自得。日子虽是清贫,但是黄昏月下,他们仍会品茗作诗,偶尔笑谈风月,偶尔纵论今古。以散淡之心,将岁月雕琢成诗。

  所谓的幸福,其实不在远方,而在当下每一寸的光阴里。停下脚步,泡一壶茶,捧一卷书,看溪云初起,听风过竹响,便是幸福。

《浮生六记》读后感8

  经过了前两卷的行乐之日,沈复还是不得不迎来了坎坷之日。在这卷中,我们能深切的体会到沈复的痛苦,能深切感受到他对命运的痛斥,芸娘最终因为难得寻得的妾被强权者夺走,大病一场去世,芸娘是如此的深爱沈复,以至于最后也是为了沈复而去。

  芸娘死后,可见沈复本来便不如意的日子,失去精神支柱后,将变得愈发的折磨人。然而,芸娘的死,确实令沈复极其痛苦,但沈复则并没有多大多大地抱怨,他依然是顺其自然,故后来的一卷依然是记叙一些愉快的'事情,只不过语气当中,多了一份寂静,一份孤独。而幸亏如此,沈复才得以写出《浮生六记》不是吗?

  芸娘死后,由于接触太深,实在是令人伤感,后三卷的剧情看着也变得乏味了,末尾两卷听闻是后人补写。但无论如何,我认为沈复的浮生,在芸娘死后,便结束了。

  读《浮生六记》,实在是感触很深,从最初的不懈,到后来的沉浸,从其中得到启发,再到最后为芸娘的死与沈复一同悲伤。这早已不仅仅是沈复的自传了,它也已融入了我自己的感情,成为了我自己的一段浮生,即使我不在这其中。或许有很多人也有着同样的感触。读《浮生六记》,我们不仅会跟沈复一起追忆过往,被芸娘和沈复以及他们的爱情所感动,还会随着这本书一同浏览这段浮生,从中得到众多启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深爱之人,梦中追寻;闻梦中事,启现上事。”

《浮生六记》读后感9

  《浮生六记》是清朝文学家沈复所著的一部自传体散文集。这部作品成书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细腻地叙述了他们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以及游览各地的所见所闻。《浮生六记》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种菊记艺和养生记道。每一记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展现了沈复和他的妻子芸娘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浮生六记》是一幅温馨细腻的生活画卷,它以沈复与妻子芸娘的日常生活为线索,展现了清朝中叶小知识分子家庭的喜怒哀乐。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被两位主人公平淡而真实的生活所打动,他们的故事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情趣和哲理。书中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两部分特别引起了我的共鸣。沈复对婚姻生活的描写既真挚又细腻,他和芸娘之间的互动充满了情感的细腻和生活的趣味。他们一起赏月、品茶、游园、种花,生活中的`点滴都被作者用心记录,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坎坷记愁”则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另一面。当家庭遭遇困境,沈复和芸娘共同面对,彼此扶持,体现了夫妻间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在逆境中,他们的相互依靠和不懈努力,让人感动,也启示了我们在困难面前要有勇气和智慧去应对。

  “浪游记快”展示了作者游历四方时的所见所闻,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沈复的旅行并非奢华之旅,而是充满诗意的文化之旅,他用心体会每一处风景的独特之处,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最后两记“种菊记艺”和“养生记道”则更多地反映了作者的生活哲学。沈复不仅注重精神生活,也注重身体的健康和艺术修养。他在生活中追求艺术化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园艺还是书画,都透露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践。读完《浮生六记》,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涤,感受到了生活中简单而纯粹的幸福。沈复和芸娘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相互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对生活细节的品味和享受,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这部书是对生活美学的一次深刻探讨,也是对人性美好一面的赞颂。

《浮生六记》读后感10

  《浮生六记》是一部充满诗意、细腻动人的散文集,记录了作者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感悟。

  读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作者用简洁生动的文字,描绘了自己和亲人的温馨时刻、自然之美、人生之理等等。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更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真挚情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书中,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思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告诉我们,生活不是完美的,但我们可以让它更有意义。他倡导亲近自然、尊重生命,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这些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浮生六记》是一本非常值得读的书。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平静,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浮生六记》读后感11

  初见这本书时,它被放在书店的书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洁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便是书封面上那几个淡淡的文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让我有想要阅读它的冲动。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复,而是他的妻子陈芸。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芸娘的`可爱之处在于,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颖慧,幼时“即能成诵”《琵琶行》,还自己学会吟诗作对,对于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画虫草,还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致,是一种食盒,形如梅花,内置中五六只瓷碟,装上饭菜,如装于花瓣中。芸娘还曾女扮男装,同沈复一起参加庙会。因那时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还真心真意的帮沈复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韵味才行,后遇到憨园,芸娘很喜欢憨园,但因种种原因,沈复未能娶到憨园,这也让后来芸娘的病情更严重。

  《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是它的独特之处。正如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会写闺事,夫妇生活,而沈复以直率平实的语言叙述闺中乐事,写出了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后来,沈复仕途坎坷,芸娘病重,家中贫穷,生活艰难,芸娘仍为沈复想办法赚钱,去讨一份工作。这夫妇之间的真情令人感动,不幸的是芸娘红颜薄命,沈复漂泊各地。

  “浮生”应就是指沈复浮荡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他的前半生,与芸娘在一起的时光虽短暂,但很欢乐,美好,但相比较他后大半生坎坷游历,那些欢乐的时光便如梦境一样虚幻飘渺,昙花一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12

  在念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推荐过一本自传体小说,半文言类,也是老师声称让我们学习文言文吧。那时候毛毛草草读完,到最后还是似懂非懂,没明白文中想表达的是什么。近日,偶得一本白话文《浮生六记》,时隔多年再读,感慨良多。

  《浮生六记》是一位清朝的画家沈复所写。全文分4卷,分别为《闺房之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4卷所讲均为三白平生所经历之事,文章处处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本书作者沈复,字三白,出生于清朝乾隆时期。

  三白一生可谓跌宕起伏,经历过大富大贵,也经历过穷苦潦倒。虽然他与芸娘是表姐弟关系,但是他和妻子芸娘情投意合,非常恩爱。一起吟诗作画,游历山川,广结好友。但无奈于当时封建社会的迫害,最终芸娘早早离三白而去。文中所描绘的芸娘,不管是放在封建社会,还是放在当代社会,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妻子。热爱生活,淡泊名利,与三白夫妻恩爱,同甘共苦。

  书中第一卷《闺房之乐》大量篇幅描绘芸娘对生活的热爱,即使面对封建社会的压迫,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芸娘精通花艺之道,总是用精湛的插花手艺将房间布置的非常漂亮;芸娘还有非常好的厨艺,即使当时生活已经穷困潦倒,仍然常常邀请三五好友到家里品尝她做的饭菜;芸娘与三白一起谈论古今诗词,山水画作,颇有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心境。

  放在我们当代社会,大多数人都是在抱怨生活的压力,都早已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我们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家庭单位就是我们的全部。工作日我们为了工作而工作,周末节假日我们睡到自然醒,殊不知我们浪费了多少美好的岁月。

  我们何曾想过,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我们的个人能力又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我们的成就感又有了多大的满足,我们总是在抱怨工作带给我们的压力,可又有几位看到过,工作带给我们的`进步;当我们周日一觉睡到自然醒的时候,又是否注意到,春风吹绿了杨柳,夏日响起了蝉鸣,秋叶红遍了山头,冬雪覆盖了大地。不是生活中没有美好,只是我们把他遗忘在了岁月的边缘。

  或许就是因为这么一个完美的女人吧,上天都嫉妒了这对神仙眷侣。生活的变故,让他们的日子变的更加举步维艰,婆家的压力也是逼得三白和芸娘浪迹天涯的原因之一吧,最终芸娘客死异乡,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三白在芸娘死后,仍能保持一颗热爱生活品味生活的心境,并将其一生之事,记录于书中,以此来缅怀纪念自己的妻子,实在令我感慨。

  我们当代的许多人,又有几位能做到这样的心境呢。我们多是在遇到问题和困难后先找客观原因,将责任推给他人。工作中,我们遇到困难,总是喜欢推诿,给困难找足了理由,找足了借口,那我们的工作如何进步?我们的能力如何提高?浑浑噩噩也是一天,为什么不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呢?

  在家庭生活中,越来越高的离婚率,暴露出我们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家庭也是一个小社会,与家人的相处也是一门艺术。当家庭矛盾出现时候,如果我们都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一味的去抱怨对方,那日积月累,相信感情终将被磨灭殆尽。当我们从最亲近的人,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真是一种生活的讽刺。

  小说或许有虚构的地方,或许有作者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但是我们的日子确确实实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少去抱怨生活中的不公,多去关心家人和同事,少去推卸责任和义务,做一个积极、阳光、善良的人,让人生,充满色彩!

《浮生六记》读后感13

  《浮生六记》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它记录了作者沈复与妻子陈芸的日常生活、情感经历和人生感悟。

  沈复的笔下世界朴实而细腻,真实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他的文字充满了情感和智慧,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特别是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故事,充满了真挚和执着,让人感动不已。他们曾经拥有美好的生活,但命运却无情地剥夺了他们的幸福。然而,他们并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浮生六记》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珍贵,它告诉我们,人生短暂,但生命的意义却可以永恒。

《浮生六记》读后感14

  沈复与陈芸青梅竹马,两人情投意合,终成眷属。

  林语堂先生称陈芸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一屋、两人、三餐、四季,他们把普通的日子过成了烟火神仙。

  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

  两人的温馨甜蜜,尽在沈复笔下重现,平淡如水、对酒当歌、相约来世。

  然而,造化弄人,妻子陈芸早逝,独留沈复,长相忆。

  沈复的后半生,在追忆中度过——

  无人问我粥可暖,无人与我共黄昏。

  想必在甜蜜往昔之后,引发的更多的`是作者的悲怆,无人能言说。这种凄苦之情,也被我的那位来自声音课的学长演绎得万分悲凉、充满落寞,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丧妻、丧父、丧子,人生颠沛流离。

  天地如逆旅,人生如过客,“浮生”,“若梦”?

《浮生六记》读后感15

  《浮生六记》的作者是沈复,他生平简单通俗,没享受过荣华富贵,也没有风云大事,出生在幕僚家庭,会画画,能以此餬口。他周边是简简单单几个家人,为着柴米油盐而奔波。具有文艺情怀的他,也会泛舟烟湖,吟诗作画,并且好在娇妻芸也是个文艺女青年,能懂良人的情怀,也能唱和,虽然糊口在贫困傍边,却也沉醉在夸姣的激情和艺术世界里。

  “事如春梦了无痕”,沈复说逝去的年光,若不以笔墨记实下来,便了无踪迹,不免不免孤负彼苍的厚爱。于是他用密意的笔调写下这通俗糊口中的点点滴滴。与其说《浮生六记》是自传散文,不如说是沈复写给妻子芸娘的一封绝美情书。与其说它是一封绝美情书,不如说是一部凄美的`爱情小说。

  沈复弃世后半个世纪,有个叫杨引传的文人,在姑苏的一个书摊上,随手翻阅了一本破破烂烂的书,不看不晓得,一看吓一跳:天呐!这书太雅不雅观不雅观啦,几乎不能自休。作者是谁?沈三白?此人是何方神圣?杨引传在姑苏城里四处探询,成效就像在探询一个火星人似的,没人晓得他,没人注意他。独一能确定的信息是:作者已经弃世半个世纪!

  不能让这么雅不雅观不雅观的文字永久藏匿下去,杨引传决然抉择出书此书,光绪三年,也就是1877年,他把这部《浮生六记》刊布出来了。现实证明杨引传的目光没有错,书一出现,立马引来粉丝无数,一时辰市道上脱销,洛阳纸贵。

【《浮生六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浮生六记里面经典的句子12-23

浮生六记读后感03-09

《浮生六记》读后感01-15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06-26

《浮生六记》读后感01-06

浮生六记读后感01-21

浮生六记阅读感悟心得04-23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03-01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02-25

《浮生六记》读后感优秀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