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时间:2024-06-02 13:42: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

  假期里,我阅读了《曾国藩家书》,感受颇深。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过上了小康生活。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却日益突出。人们可以不惜重金付诸于孩子,给孩子买最好的服装和玩具,让孩子参加名目繁多的特长班,但是教育的效果却不如人意,在相当一部分孩子的身上出现了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XXX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掩卷深思,《曾国藩家书》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为师者,为人父母者深思……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2

  假期里,我阅读了《曾国藩家书》,感受颇深。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过上了小康生活。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却日益突出。人们能够不惜重金付诸于孩子,给孩子买最好的服装和玩具,让孩子参加名目繁多的特长班,可是教育的效果却不如人意,在相当一部分孩子的身上出现了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之后者推崇其曾国藩的教育理论,直至今日仍然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作为新世纪的复合型人才,我相信只要付出,我必须能够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3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我写的是手足情谊,今天我想讲讲曾国藩对读书的见解以及对我的影响。在“曾国藩家书”中,他曾经提到“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读完这段我只能用醍醐灌顶来形容此时此刻的感受了,同时暗暗感叹为什么我总结不出来这么精辟的见解。读书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我这里谈t的读书不是指读小说,更不是指看漫画,而是指读那些有知识,有智慧的书。通常这类书都会有些枯燥,读起来很生涩,读久了会昏昏欲睡。所以,曾国藩在书中提到读书第一要有志,吊着一口志气读书才会坚持下去。

  我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体会,几年前我去一所学校面试,因为不是研究生学历,试讲完之后校长说,“嗯,讲得不错,但是你这学历应该只适合教幼儿园的小朋友吧。”说实话,得到这样的评价我的内心是极其不服气的,虽然我的学历不高,但是我的教学经验绝对丰富。不服气也抵不过现实,灰溜溜的离开学校之后,我就暗下决心,你说我不行是因为我没有体面的学历,那我就偏要读一个体面的学历。

  凭着这口志气,我走到了今天,在教育学世界排名第九的大学读master。但是,我始终认为不应该以一个人的学历作为他能不能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唯一标准。孔子都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三个人中难道每个人都要有一个漂亮的学历背景才会成为别人的老师吗?如果一个企业只用一种标准来识人,那么在这样一个严格又统一的标准之下难免会漏掉一些真正优秀的人才。

  有点儿跑题,我们接着聊读书,关于“识“,是指着无论我们读多少书,我们都应该保持低调的态度,不要因为读了几本书,就觉得已经饱读诗书,可以指点江山了。据我观察,那些越是成功的人,越低调,越亲和,越愿意倾听。相比尚未成功的人来说,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身份放的更低。前几天我遇到我们的院长,我以为他已经不记得我了,没想到他笑眯眯的走过来问我:“粤语得不得啊?”还告诉我以后他跟我说话可以用粤语,因为他的粤语非常标准又容易理解,可以帮助我很快的掌握粤语。然后,笑咪咪的离开了,留下受宠若惊的我在原地转圈圈。虽然我知道以后我跟院长交流的机会可能屈指可数,他也不会真的有时间教我讲粤语,可是就是这种亲和的态度和平等的姿态让我对他的印象大大加分,虽然院长大人根本不需要我给他加分啦!

  然后,我们再聊一下“恒”,“恒”就是恒心嘛。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讲究一个坚持,因为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到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会看到坚持的结果。就例如健身,马甲线不是一天练成的,翘臀也不是几个深蹲能促成的。当然,满腹经纶也需要时间来验证,今天读一本书,明年再读一本书,注定体会不到坚持的益处。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而在坚持的道路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障碍阻挠着我们,克服这些障碍需要靠强大的意志。

  最后,我想再聊一聊曾国藩的“不二“读书法。其实,他主要讲的是当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需要读完这本书,然后再接着读下本书,不要一本没读完,就拿起另一本书。以前,我读书的时候会下载很多本书,然后一会儿读这本,读烦了就打开另外一本接着读,如此重复导致读了很多本都只有开始没有结尾,书中的思想也没有领悟到。因为同一时间读好几本书,每本书的精华都领略不到了,读书需要思考和反思,为了读而读的确掌握不到其中的精华。

  看完“不二”读书方法之后,我就改变了自己的读书策略,其实这样并不会降低我的阅读速度,相反还会push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做出相应的反思,大大提高了阅读速度。读书最好的状态就是会有反思,这样才会更深刻的记忆书中的内容,融会贯通,从而达到运用的目的。不知道我讲了这么多,大家对读书的方法有没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或者你们也可以跟我分享一些读书心得,让我们一起进步嘛。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4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孟、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5

  看完《梁启超家书》立马转投《曾国藩家书》,线上看了5个小时,线下看了将近8个小时才看完。

  很少有兴趣和耐力花一两天的时间去认认真真地读一本书,但这本书读到一半绝对有种想要把它读完的冲动,一是时间跨度大,前后经历三十多年,不同年代的历史背景容易将人代入其中,二是曾国藩从二十多岁到北京考进士,到六十多岁位居侯爵,整个人生奋斗的过程比较吸引人,三是我就想看一看这个“完人”是不是“掩饰”下的结果,结果却是“完人”的特点从一而终,让人十分钦佩。

  三十多年的家书,充分体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基本上每封家书都会提及自我如何修身、督促家人怎样去修身;齐家方面,曾国藩可以说用了一辈子都在做这件事,上对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族中堂上,下对四个弟弟、妯娌、子侄,家里发生的任何事,曾国藩都会仔细分析提出意见,或者询问家人意见,家书中提到的道理放到任何时候都不为过,而且是恰到好处的解决办法,有曾国藩这样的家人,家族中实在难有摩擦。

  治国和平天下方面,没有对曾的了解之前,以为他就是个带兵打仗的将军,了解之后才知道,曾充其量是个文化人中的“二等人”,在做学问方面,他不是最厉害的'那个,但在如何学学问方面,他却十分了得,无论是早期教九弟、六弟如何像他人学习,学习哪方面,还是后期教他们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至于带兵打仗,真的就是赶鸭子上架了,好在曾国藩有两个特别厉害的地方——“识人”和“处事”,有了这两个,需要他亲力亲为的时候,他会“处事”,事情办的非常漂亮,不需要他办或者他没能力办的时候,他会“识人”,让别人把这件事办的漂亮,有了这两个,10年连升10级也就想的通了。整个家书需要标记的地方实在太多,这些事除了曾国藩之外,普通人一生中多少都会遇到,在不知道如何解决或者想完美的解决时,回头来借鉴一下,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吧。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6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主席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7

  曾国藩有一晚在家读书,恰好来了一个小偷蹲守在窗外,准备等他睡觉后入室行窃,不料曾国藩一篇文章读了许多遍仍然不能背下来,小偷实在等不及,在外面大声说:这么笨还读书干什么?我都背下来了!然后将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去年读了唐浩明的《曾国藩》,从第三者的角度认识曾国藩,对他佩服不已,难怪毛泽东、蒋介石都将其视为最佩服的人之一。现在读《曾国藩家书》又从第一人称的角度了解曾国藩,他对于读书的态度,他的读书方法以及待人接物间的显露的极高的修养,更是令人钦佩。

  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目的有二: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读书的目的,一为提高道德修养,二为有立足之本。现代人读书似乎更注重后者,使读书功利化之风气愈演愈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无立足之本则无心潜心读书,读书的过程不注重道德修养就会成为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二者也是共进共退的过程,如有偏颇应及时矫正。与其思考读书何用,不如把时间用在读书上,去书中寻求答案,而不是靠一颗空洞的大脑去苦思冥想而不得解。“思而不学则殆”,很多疑问前人智者已经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解答。“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一分努力一分收获,与朱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想通。正是专注的读书习惯,持之以恒的坚持,让曾国藩能够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读书、日记、书法。是他每日必修的'功课,即使身居高职依然坚持如一。这正是比你厉害的人比你还要努力,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永葆青春之心态。曾国藩每日坚持日记可谓“吾日三省吾身”之极致。很可怕的是我们自身有时候不敢反省,明知有很多做的不足的地方却不敢面对,一昧逃避再逃避,这应该也是堕落的根源吧。真的很佩服古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总觉得自己身上的浮躁之气太重,不能完全归结于大环境,还是自己不能做到内心恬淡宁静。归根结底是古人注重品德修养,而现代人更喜欢流于表面之事,任内心杂草重生也置若罔闻。“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且读好书才是正道。(无痕)曾老师点评无痕书友是我同行,也是老师,妄测也应该是语文老师。她的题目是“读书贵有恒心”,既然都是老师,我想就学生学习这一点来说说“读书贵有恒”这一点。

  我们现在的学生读书,看似条件好多了,但是细细考究起来,则不然。一方面,他们很难立常志,因为现在家庭富裕的太多了,如果从小家庭教育在立志方面的教育缺失,很多学生不知道读书是为了干嘛?我们那会出身贫苦,于是从小就为了改变自身甚至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而努力考大学,所以从不懈怠。如今的学生不努力也可以获得衣食无忧的条件,那么考大学干什么呢?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相对于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而言,需要抵抗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有人说,想要毁掉一个学生,给他一个手机就够了。对于成人而言,手机的诱惑都无法抵御,何况心智尚未完全的孩子?读书确实是有趣的,但是对于尚未培养出趣味的学生而言,游戏肯定要比读书有趣得多。那么想要他们读书且有恒地读书,更是难上加难了。

  所以“读书贵有恒”,说来容易,实行起来很难。一方面,要立远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生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要是父母或者老师给孩子德志向不过就是温饱或者小康等物质理想,孩子不努力也能达到,那怎么怪他不努力呢?二是心无旁骛。只有在志向远大的基础上,有恒地读书,才能有一番作为。这时,排除干扰,心无旁骛就显得格外重要。正如无痕书友所说:“总觉得自己身上的浮躁之气太重,不能完全归结于大环境,还是自己不能做到内心恬淡宁静。”内心的恬淡宁静,才是读书有恒的初始和皈依。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8

  家书是家人之间来往的信件,通常是身在异乡游子平安与否和近来情况的。家书不仅仅是家人之间的联系纽带,更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股有效力量,是古代优秀家庭教育的缩影。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家书》共收录了曾国藩书写的家书近1000封,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跨度近30年。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家庭琐事大到为政的治国之道的阐述,句句金玉良言,渗透着曾国藩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字里行间更是蕴含着对父母、兄弟、妻儿、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之情,感人至深。这些家书行密,平常而又深入,将晚清“第一名臣”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一开始读这本书时,因为其原文多为古文,理解起来非常晦涩难懂,只能对着译文慢慢地啃,所以阅读速度提不起来。直到读完整本书,才知道书信内容可分纳为三大境界“孝、劝、教”,也对曾国藩在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有了粗略了解。

  曾国藩从小在儒家圣贤思想的影响下成长。因此,他治家治学的思想都是从儒家思想而来,其美育思想也是如是。“仁爱”是儒家美育思想的核心,起初主要是指家庭血缘关系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亲相爱,晚辈尊重敬爱长辈之意。后来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将“仁爱”思想发扬光大变成了一种推广到全社会、全人类的博爱之心,以“仁爱”为基础的儒家美育思想也随之产生了。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的曾国藩,在对他的家人们进行教育时,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仁爱的思想。例如,“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乃真大学问也。“在曾国藩看来,学问不局限于书本之中,像仁慈、孝悌所体现的“仁爱”才是日常生活中的大学问,他希望子弟在家庭生活中践行仁通过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与和睦的家庭人际关系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一贯重视修身养性,认为在当时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晚清社会,尤其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他讲求立志。人要自强自立,最重要的是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曾国藩认为,“欲求变之法,总需先立坚卓之志。”

  而且,他主张反省。一个人德行的进步,与意志坚定与否、与知识渊博程度高低有密切关系,但是也与能否时刻反省自己有直接关系。即能否“静坐常思己之过”,能否时刻注重自己的道徳修养。曾国藩每次反省都是从细微处着眼,改过自新。“念念改过,虽小必惩”。在日记中可见有许多通过反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改正错误的。这样的做法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家的观念:吾日三省吾身。

  曾国藩的家书行文大气从容,挥洒自如,于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谆谆良言,他既是最好的儿子,以孝为先让父母宽心又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更是仁感的父亲,儿女的好榜样。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9

  闲暇之余,总会拾起《曾国藩家书》,品读中,得以仰望“修、齐、治、平”的心灵世界,得以感悟为人、治学、处事的智慧哲学。而曾国藩的集大成也是对自身经历坚持“自省”的积淀。说到此,便想到朋友一篇文章中所写“人生的每段经历都不会是浪费,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它会让你看到许多不同的风景,会增加许多色彩斑斓的记忆”。此时,便不由回首自己四年有余的成长经历,更是让我感触颇深。从怀揣梦想执剑走天涯的恰同学少年到踏实岗位书写青春的纪检人,更是让我收获了太多的成长和厚重的财富。于我而言,何其有幸。

  有志有识有恒的感悟,教我在不同岗位如何成长。成长亦如读书。然,“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正是对有志的感悟,才会在四年经历过村、镇、县、市4个层级8个岗位之间,仍能始终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笃定,更好地在品味“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中,踏实地在每个岗位上学习如何求知、如何干事、如何做人、如何与人共处,从而更好地汲取成长所必须的养分。正是对有识的感悟,才能始终在每个岗位每次成长中,始终保持初次接触时的忐忑和兴奋激动,“多方取益”。尤其是在重新打开记录成长的笔记,回看那些孜孜以求的点滴和笔记本上每个知识落笔的痕迹,感受最多的.是生怕错漏任何一个积累激发青春旋律的小心。弹指一挥四年有余,无论是求知过程中的那份渴望,还是领导和同事们的倍加关怀,还是群众的包容支持,也正是对有恒的感悟和坚守,才让青涩的我在经历成长的烦恼和快乐之后,慢慢褪却了陌生和受挫之下的无助与失落,让如今的自己越来越“笃实刚毅”,在驾轻就熟之间使得积累的青春旋律欢快跃动。

  “君子之道”的谆教,阐述我以追求和责任。“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正是对“君子就是要做一个有信仰且能坚守信仰的人”的理解,才更加清醒自身的追求和责任,这正如水滴与大海的价值定位。水滴虽无法决定自身的形态和大小,但它始终清楚只有注入江海才不会干涸,这也正是江海的宽广赋予水滴存在的空间和意义。这恰如,对待事业的态度,更是对信仰忠诚和坚守的一种折射。我们虽然无法选择岗位,但可以决定对待岗位的态度,这便是纪检事业赋予每个纪检人的价值和意义。对于青春的我们而言,未来很长的路上,都会时刻胸怀梦想、充满朝气,而组织这个温暖的家又总能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为我们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和释放朝气的力量。再回望一路走来的四年,获得成长之后的得心应手,这无异于是在准确定位之下实现个人价值与事业价值最大化的最佳展现。正如,水滴的价值终能在江海的汹涌澎湃中找寻到更多的存在感,我也始终相信个人的成长终能在纪检事业的发展进步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对于每位纪检干部尤其是正值青春年华的纪检干部而言,青春赋予我们的总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朝气与锐气。也正如此,我们只有置身于孝贤忠诚、敬业奉献、为民服务的坚守与担当之中,才能真正理解并践行知责思为、知任图进、知德守正,才能用经历之后的成长激发出属于我们的青春旋律,才能让我们不忘初心始终以崭新的姿态奋力作为。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0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一生恶名与荣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之贼”、“曾剃头”的恶名。他作为一位儒丈,却能善始善终,成为时人推祟的处世圣人,他家族兴旺,成为了每个成功者争相效仿的楷模;他作为一位完善的成功者,给后人留下了用之不竭的人生经验。换句话来说,曾国藩在近代中国是一位影响力很大的人物,他的人生,他的智慧广为流传,乃至于他已经成为现代人必知的品牌。

  青年毛泽东对他这位有名的老乡评价甚高,历数古代帝王无赞语,独服曾文正公,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之为“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梁启超曾惊叹:“如无曾文正毅力,必为失败之人”。这些都归于曾国藩一生中的十三套学问中能流传后世的一套——《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最有影响力的100封家书中,每篇都是脍炙人口,每句话都耐人品味。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其中一篇——对其弟们劝学的之道。简述了:读书之道,早上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就是死了也无遗憾,要做到这点,十分不容易。闻道,必须是真的理解了,而且非常信奉,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心中已经没有把握,有怎么能闻道呢?

  “唯学问远过古人,乃可评讥古人,而等差其高下”。学问之道,不可轻率地区评价或讥笑古人,只有在堂上的人才能评判堂下之人的曲直是非。而现在那些讲理学和汉学的人,动不动就贬评汉唐儒家,这都狂妄的不自量力的陋习。善于学习的人应该对古人的书籍,逐一品读,不能妄加评论。只有学问远远超过了古人,才可以讥评古人,排列古人的高下位置,才是学问之道。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对于《曾国藩家书》的博大精深,精妙绝伦的语录,本人虽是浅读,但却收益良多,让我也懂得了生活学习之道,时刻谨记:为学之道,最要虚心。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1

  近日,粗略读了《曾国藩家书》,感慨良多。书中多写曾公(虽从中学历史中明白其乃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但总觉直呼其名多有不敬)在家信中与弟弟、儿子讨论修身、处世、读书、治军之道。

  曾公家书跨度数十年,从未间断,数量繁多,所记大至军国之事,小至菜种秧苗,其中义理明晰,情感真挚,使人多有受益,这应当也是曾公家书成为经典的原因。经过家书,我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大臣,一个严于律己的圣人、学识渊博的学者,一个仁爱慈祥的长辈,也对毛主席“独服曾文正”有了一点理解。 曾公家书中有一篇“应以慎独主敬求仁习劳相勉”的,是曾公老年写给侄子的信,信中讲的是修身之道。

  “慎独”,是指一个人独居,无人监督时,也能严于律己。慎独,要善恶分明,“好善如好色,恶恶如恶恶臭”;还要自我反省,“戒慎恐惧”、“善于寡欲”。做到了慎独,就能够做到无愧于心,神色泰然。

  “主敬”,是指恪守诚敬,不管人多人少、事情大小,都坚持恭敬的态度。主敬,要做到“内而专一纯净、外而整齐严肃”,出门就要像去见贵宾一样。做到主敬,就能够随时坚持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进而身体强健。

  “求仁”,是指抛弃个人私利,对人宽仁,对爱护万物。求仁,就要做到有职责感,要帮忙他人,使他人立,使他人达。做到仁,那么人们就会高高兴兴地跟随你了。

  “习劳”,是指身体力行地劳动,放弃追求安逸的生活。习劳,就要做自食其力,让自我所做的事能对得住自我所受的穿衣饮食,这样才会长久。

  以上四点,慎独解决的是动力问题,主敬解决的是态度问题,求仁解决的是目的.问题,习劳解决的是方法问题。对于自我来说,习劳就是要多做事,求仁就是要多做有意义的事,主敬就是要认认真真地做事,慎独就是要经常反省,看看自我做了些什么事,做的事有没有意义,事情究竟做得怎样。

  这段文字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不是那么好理解,但正因如此,才让自我有了动脑筋的机会,这应当就是其中的乐趣了。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2

  书信缓慢又单调,现代人已经很少使用它往来,然而纸张有界情谊无边,书信要用超出其本身体量数倍的郑重来对待。读《曾国藩家书》像是在冬日的午后和祖辈坐在阳光下喝茶,听他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一一传授,会严肃教导“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也会遗憾感叹“川笋不及少年乡味”。家书拉近了曾国藩这一晚清名臣和我的距离,即使是老生常谈的大道理,也变得容易接受起来。

  他说:“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读到此处,我就好像被点名批评一样心里一颤。年龄在增长,但勇气却在减少,待人接物总有种瞻前顾后的保留,缺乏拼搏到底的魄力。人的青年时期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正是激情澎湃、激流勇进的阶段,但我却“冷”了下来,挣扎无果便随波逐流,引得他人唏嘘,也让自己在深夜难眠时常感遗憾。做决定时总是斗志昂扬,到了关键时刻却说“下次一定”,临阵退缩既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又欠缺持之以恒的毅力。曾国藩生活的晚清正是新旧交替、内忧外患的时期,倘若没有勇气和毅力,如何做出一番事业,又如何在动荡的大环境中找到生机?“精神愈用则愈出”,逃避可耻,唯有信心和恒心才是正道。

  他说:“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

  中学时代学陶渊明,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又学苏轼,羡慕他“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豁达。终究是阅历尚浅,知识点仍旧是知识点,我既无法像陶渊明那样真正醉心于田园,也无法像苏轼一样豁达面对不如意,向往的只有田园生活美好的一面,羡慕的只是潇洒的`那一瞬间。曾国藩老先生说,需得先通过自我修养锻炼人格意志,再尝试完成超然物外、关怀人生和自我的终极关怀。跨过自我修炼的过程直接追求超脱,无异于揠苗助长,当下最重要的依旧是积累和磨砺,充分认识到何为“豁达光明”、如何“豁达光明”之后,自然而然会得到“恬淡冲融”的意趣。

  他说:“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

  抱怨来自不满,不满源于事实和预期的不符。降低期待自然是一种解决办法,但更为根本的解决措施在于改变遇事抱怨的习惯。发牢骚将我们的视线困于眼前的问题,而忽略其身后蕴藏的可以将其解决的可能性,是以无异于原地踏步,不知不觉中让我们的目光变得短浅了。抱怨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很容易把我们的注意力局限在生活的不如意上,当我们周身被“负能量”包围,自然不会注意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怨天尤人不能解决问题,何不冷静下来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呢?

  读完这本书倒觉不出曾国藩作为一代名臣的架子,反而像大家长一样谆谆教诲,唯恐后辈一时不谨慎酿成祸端。少年人读“修身篇”、“治学篇”,可以砥砺品质、培养习惯。进入社会后常读“为政篇”、“处事篇”,可以勉励自我、激发灵感。“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书信跨越时空,传递了智者的经验和诀窍,我们就好像踩在他们的肩膀上继续探索,踏歌而行。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3

  有幸一读《曾国藩家书》,书中至理,受益无穷,深悔未早读此书。有几感言,遂记之。

  曾国藩,声名震天下,垂名于青史。其人品贵,其才华高,其官声大,其地位显,然吾最敬重其人品。孝长辈,悌手足,教子侄,睦亲族,惜朋友,宽待人,严律己。与人交往,忠厚挚诚,全无害人之心,全无骄人之态,所言所行皆为世范,为后学之标杆。

  曾国藩自道光二十年入京任官至同治十年,三十一年间,坚持与家人通信。家书逾40万字,字里行间饱含其对家族发展之殷切期望与担当。吾尝惊叹于曾氏家族长盛不衰,读完此书方知缘由。曾氏家族早已把曾国藩所嘱托“勤敬”二字奉为人生信则,能有不成者?许多官居高位者,其家族昙花一现,必有骄奢贪佚之故。

  曾国藩一生勤勉不辍,且严命家族中年轻辈须学勤敬二字,守和睦二字,戒懒戒奢,戒贪戒躁,此兴家之象。他有言“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无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细细思之,皆为良言,贵比黄金。

  曾国藩在外为官数年而不得归家,不能于长辈膝下孝顺,时常愧疚,难以心安。不论经济窘迫如何,都会给长辈寄物添衣,时刻惦记长辈深恩。吾读至此,检讨自己言行,实感愧疚。平日对父母无好态度,一言九“顶”。与敬重相差远矣,何谈孝顺?吾心愧之,吾心痛之,吾必改之!今后对父母定尊之敬之,孝之顺之,以洗此前罪过。

  曾国藩学问纯粹,识见广博,为学有恒。每日习字、读史、记日课,无一日不坚持。道光二十二年与诸弟书中有言“余自立志自新以来,每日小楷写日记,每日读史十叶,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观其家书可知其为学之勤,治学之恒。曾公有至理名言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读至此,如醍醐灌顶,疑窦全消。为学在于有志有识有恒,有此三者,难不成功,无此三者,万难有成。

  吾学习数年,常为学业迷茫,究其原因,皆由惰致。日上三竿还不起,学有困惑仍不勤。行为懒,思想懒,渐致疑惑丛生,如置身迷途。察曾公勤学而反思自己,愧疚不已,懊悔不已。急思补救之策,决心从今日起,戒懒惰,守勤奋。往日不可追,来日犹可为,勿复虚掷光阴,立志做有志有为青年人。

  读此书亦明家庭和睦之道。家中兄弟姊妹相处,万不可有争宠父母之心,万不可有钻营兄妹之计。当以忠厚为宝,以诚挚为条。若家中有一人腾达,不可忘其兄妹处境,理应多多帮扶。若家中有一人窘迫,兄弟姐妹皆要多多援手,万不可看其笑话,任其困穷。当知不忘本源,守望相助,家族兴旺。后辈子女教育,当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万不可出于言语,止于行动,须知身教重于言传。

  书中道理,贵为至宝,非吾区区几言能记之。为人处世,忠厚为本,为亘古不变之理。以后生活,谦卑向学,坦荡做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4

  《曾国藩家书》的封面上写了“于平淡家常 话真知良言”。是这本书的总括。

  曾国藩他科举三败尤战,终入翰林。他仕途多年,给一家老小写了很多的书信,这一封封信件,被后人整理传读,有关他的.:修身自省,劝学治家,结交良友,养生提示,理财心得等。虽然是写给他的家人看的,但是我们读了,也能从中得到启示。

  自我修行上,他谨守父亲的保身之责,经常自我反省,虚心求教,从不恃才傲物,做事不苟不懈,自立自强等。劝学上,他鼓励弟弟们写字养神,精益求精,立志猛进,增长见识。治家上,他强调家和万事兴,告诫婚姻大事要谨慎,戒骄淫奢,要节俭,要谦虚勤劳。为政,他不求非分之荣,一心服官,坚守作战等。他还劝诫在交友方面,要亲近良师益友,不要占别人便宜,要患难与共。劝诫要注意养生,健身,不要动怒等。在理财方面也给出了一些劝诫。要求弟弟们懂得管理家事,馈赠亲戚族人,专款专借等。

  没有华丽的词藻,都是平静的口吻,日话家常。虽平平淡淡,都是真情流露。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5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

  从《曾国藩家书》一书中,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03-02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09-07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1-15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2-30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精选23篇)04-18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通用35篇)03-07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0篇)02-21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2篇03-14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0篇01-29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0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