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读后感

时间:2024-06-09 12:45:4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习之道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习之道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之道读后感

学习之道读后感1

  机缘巧合,最近我的一位朋友给我推荐她的书单,其中《学习之道》是我20xx年买的,却一直都没去读过,书跟人也有缘分的,因为我们互推了书单,所以我也开始拿起这本《学习之道》,没想到真有相见恨晚之感。

  这位作者6岁的时候,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华盛顿广场公园的国际围棋摊上,对国际象棋一见钟情,而且非常入迷,他7岁居然就开始参加比赛,8岁开始就长期稳居全美同年龄组别的冠军,还参加了成人组别赛,也斩获颇丰。但17岁时,因为《SearchingforBobbyFisher》这部以他早年棋手生涯为蓝本电影的影响,他被各类媒体和粉丝追逐,不再能安心下棋。

  1998年他21岁时,放弃国际象棋开始学习太极,6个月后开始了太极推手的武术训练,20xx年获得首个全美太极推手冠军。而且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

  为什么他会如此厉害?他认为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因此,他把自己的经历梳理分解提炼,变成了这本书。分为三大部分,我理解是把作者学习和比赛国际象棋那部分作为知;学习太极推手作为行,而以参加世界推手大赛来合一,从而阐述知、行、合一三个阶段。

  我觉得中文“学习”两个字很有表达力,学是了解和模仿,习是练习。因此,学习是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已经知晓的部分,当然人们会增加自信,但如何面对不知或者尚未掌握自如的呢?这就牵涉到学习的态度了,因为这会打击人们的学习热情,所以了解渐进理论,鼓励不断努力,多着眼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少标签式的定论是更值得赞赏的取态。爱上学习本身,是人的终身财富。

  在学习的过程中,遭遇挑战的时候,培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正面信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不被自己的负面情绪干扰,专注于具体的内容或者正在从事的工作?作者都提出了“软区域”,“走出漩涡”的`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自觉地仅仅靠热情和本能在做一件事,而真正要做好一件事,需要系列持续的训练,改变本能反应,形成更有竞争力的潜意识。

  学习知识本身不算难,但我们都是人,我们一定会有信心受挫,自尊受伤,情绪沮丧的时候,面对困境、不符合自己预期的情境、自己产生愤怒的时刻,如果我们能有意识不断练习改变我们看待问的态度,学会从失败或者损失中学习总结,找到更好的解决之道,那么我们就会因此得以成长。如果我们能够把愤怒的情绪转化成自己的力量,那就走上了更高层次的成功者的道路......

  这一切在这本薄薄的书里都深入做了探讨,这些年“态度决定一切”是深入人心的热词,那么这本书就是在分享如何修正自己看待外界事物和人的态度的具体方法。包括对不公正待遇的反馈,如何把困境转化为优势,增强自己技能的具体方法“划小圈”,“让时间慢下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激发最佳状态”。

  可以说,这是一本作者亲身实践,并非常实实在在总结,大尺度分享的秘籍。

  希望每一位读者都因此受惠!

学习之道读后感2

  专注(鱼杆)发散(鱼网)各有千秋,能捕鱼(解决问题)就是好。

  组块:珍珠(知识)线(关联点)孔(理解洞穿)组块成一串珍珠!

  睡眠:人一生绕不过的问题,好的睡眠可以让人精力充沛,学习(关系,情感,工作)。

  拖延:欲望一种,消灭是消灭干不行的',但可以用一种欲望代替,比如:我们都懒床经历,睡的真舒服不想起拖,但如果饥饿刚好闻到“丰盛早餐香”一种欲望代替转换,一个人为什么不想改变,因为奖励不够,和当下他很“安逸”。

  练习回想:工作记忆需要不断刺激,不然“系统清理”加固工作记忆才可能存档,进入长期记忆“仓库”

  喜欢=熟悉+意外15.87%

  别人东西整理虽好,但我不想当现众。

学习之道读后感3

  前两天,把《学习之道》看完了,觉得收获到了很多东西,于是想写下来。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这本书,挺有意思的。

  前言:

  Josh Waitzkin ,一个13岁就获得国际象棋大师,一个只用了几年时间就获得了太极拳世界推手冠军,在这本书里,主要是对他自己学习象棋和太极的过程描述。

  必须要意识到这样一点: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可以一直改进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

  属于“整体理论”类型的孩子,即受父母和老师影响而采取这种思维方式的小孩子,倾向于用这样的语言:“我在这方面很聪明”,并将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他们把自己的综合智力或技能水平看成是一个固定的、无法继续演变的“整体”。 对他们来说,失败永远是一场危机,而不是一个成长的机遇。因为获胜所以成了赢家,但新的失败会让他们成为败将。

  这本书在最开始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

  所以,看到这里,我告诉自己: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我要做的,先是承认这次失败,同时明白我并没有因为这次失败就变成了一个失败的人,然后去思考,我为什么失败,最后慢慢的`去修正。

  “软区域”:

  我逐渐认识到,对这类状况的解决方案不应是否定自己的情绪,而是将其为我所用。不去压抑自己的情感,而是将其导向高度专注。读后感·犯了第一个错误并不会导致什么可怕的后果,但是接踵而来的就像湍急旋涡一样的第二个错误,第三个错误,甚至第四个错误却会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在错误发生了以后,人会习惯性地呆在之前的情感舒适区域,可是也会产生一种令人不安的预感,事情已经变得越来越糟糕了。

  当周围环境不是最舒适的时候,先是承认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冷静下来后再做决定。

  “划小圈”:

  我认为这个过程就是要挖掘技能的实质所在,然后有效地压缩技能的外在表现同时又紧紧围绕技能的内在实质。一段时间之后,广度就会慢慢缩小而力量则会逐渐增加。

  最近在学交互,对于一些点的理解不够,所以在做一个很广的项目实操时,就会慌神。所以后续,会先增加自己对于深度的理解。

学习之道读后感4

  这本书主要阐述了三件事: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如何构建组建、怎么预防拖延

  1、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我们在学习时,会获取大量的知识,而这些知识这是工作记忆,也就是类似于CPU的缓存一样,这是暂时存储下来了,如果不转化到长期记忆中,这些工作记忆讲很快被大脑的垃圾清理器清理干净。而在学习中段时间内获取的大量知识也给我们一种错觉“我们已经掌握了知识”,但其实这只是幻觉而已。只有转化为长期记忆,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才能基于这些长期记忆快速做出判断、决策,并发挥出创造性想法。那么如何获得长期记忆?接下来我们就需要聊聊组块

  2、如何构建组块

  组块是什么?你可以把大脑的记忆想象成货架,记忆被存放在一个一个的货架上,那么存储了这么多记忆,你如何快速检索、如何把记忆之间产生关联,然后融会贯通后形成新的知识或者创造出新的东西?那么这不得不提“组块”,他其实就是将各个记忆抽象,然后形成各个模块,然后用记忆将这些模块相联,然后反复练习加深,让组块加深联系,联系越深就越容易被检索,而且更容易进行知识重组,从而激发创新思维

  所以构建强有力的组块总共三个步骤:

  1)专注构建组块

  2)加深理解,让各个组块链接起来

  3)反复练习,强化联系(在此过程中,最好用记忆回想的方式,反复回想,而不是做重复性操作)

  3、如何克服拖延

  先来看看习惯怎么养成的:

  1)发出信号:他就像一个触发器,让我们着手行动,比如到了什么时间,或者发生了什么事情

  2)行动:根据信号做出反应,比如放学了,这是一个触发器,那么你可能做出的反应是先看电视,这是你的行动,而有些人的行动是先做作业

  3)获得奖励:如果你看电视,那么获得了暂时的逃避,在看的过程中还是很爽的.,那么这个就是获得了奖励,有了这个对比后,再去费脑子想着怎么解决就更加痛苦了,那么久而久之,你就会形成一种意识“你不适合学习,脑子太笨,不会做”,这就是习惯最厉害的环节“形成意识”

  4)当长期获得奖励时,慢慢的就会形成意识,这个就可能深深的固化到你的意识中,就像上面的例子,如果你认为你不适合学习,脑子太笨,那么这个意识就会在将要学习的时候提醒你,变成你的心魔。而如果你是先做作业,后看电视,通过做完作业,然后奖励自己看电视,就会形成一个正向的反馈环。

  所以可以看出习惯到底有多厉害了,有好习惯就有坏习惯。如果我们想培养好习惯,或者抛弃坏习惯,还是要从习惯的几个流程说起:

  1、信号:你可以避免某些信号的发生

  2、行动:你可以改变行动方式

  3、改变奖励方式

  4、循环以上步骤,寻找更适合你的方式,然后坚持一段时间,让他变成习惯。

学习之道读后感5

  有句俗语叫,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常常把学习挂在嘴边,但是未必懂得学习的本质,我们每天都在学习这,学习那,但是又有几个人懂得先学会“学习”这个最基本的规律,然后再去理解学习的本质。

  整本书读完之后,我认为有一点是非常值得来说的,就是书中讲的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专注模式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

  发散模式是放松的休息状态。

  为了更好的认识到这两个模式,书中是这样去描述的,我们想象有一把手电筒,当调到“专注模式”时,手电筒的光束强,集中范围小,而调到“发散模式”时,手电筒的光束范围广,分散不集中。

  比如,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往往会专注这个问题,专注的去找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怎么解决?怎么避免以后的.问题。把所有的专注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但始终没发现问题。

  然后你在某天晚上的散步中,这时处于“发散模式”时,你却在非常放松的一个状态下,注意力涣散的方式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让我突然明白到一点,那就是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是互相存在的,而且是可以自由去转换。

  当外在环境需要大脑切换到哪个模式?哪个模式就会出现。

  无论做什么,都要先进入专注模式,集中精力去关注问题点,然后专注的去寻找解决办法。当你感觉在专注模式下遇到困难时,就立马切换到发散模式,比如跳舞,开车兜风,冥想,散步,睡觉,听音乐都可以。

  《学习之道》不紧紧是讲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也讲了大脑记忆,心理障碍等其他方面的内容。我阐述的这部分是我对这部这本书的理解。

  以上是我本人对这本书的一点感悟。

学习之道读后感6

  Wendy有话说:Apple去年从远程会员变成了俱乐部会员,学习和成长的心是坚定的,但内心是恐慌的,语言表达是典型的“工科生”。本次能杀下心来读书、体会、写感受,是十分值得赞美的。

  这是我第二年读这本书,当聂老师告诉重读的时候我心中好像没有去年那样的恐慌!今年再读此书,当合上书闭上眼睛我在脑海里可以浮现一部分本书中目录的主要内容,按章节题目可以回想作者描述的自己从入门到卓越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化解危机所做的努力。

  虽然从前到后读此书,但是对我来说将整本书领悟还是不易,下面我就本书中我读到和理解做个总结;

  本书在基础部分,介绍偶然机会接触围棋,被围棋所吸引。作者之所以对围棋的热度不减,是因为父母完全遵循孩子兴趣的天性,平静的陪伴和默默的支持,当遇到失败和挫折父亲带着孩子去释放压力,母亲无条件的爱给予支持,很好的保护了孩子心中对围棋热爱的火焰,父母无私的爱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信,给再次回归带来了动力。反思我们的爱是有条件,自私、不自觉的攀比,从开始就设定目标,设定未来想要的结果,没有保护对兴趣的热爱,不注重过程。

  同时在基础部分作者说的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给了我们初学者希望,可以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在没接触本书前我经常用整体理论来思考问题,这样就紧固思想。生活和工作万事求安稳,不喜欢接受挑战。一直觉得就是这样了,到哪里都难。同时用这样的想法来衡量孩子,学习上那课吃力就觉得像爸爸或者是我,没有想过帮孩子度过难关的方式,只有焦虑!而作者所论述的就是要开阔思路,人是会改变和进步的,在遇到挫折时要接受挑战,通过学习和练习让自己有所改变,可以具备持续改进缺点的能力,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激发自己最好的状态,保持这种持续的状态,平和应对变故。

  另外在通往卓越的路上还要避免漩涡效应,当遇到瓶颈困难是要停下来,冷静思考。不要深陷的一个又一个的漩涡和错误。之前有时候就会在孩子错误中陷入漩涡,见到一个错误,会把之前好久的问题唠叨没完,一个又一个的数落。越唠叨越生气,最终引发对孩子的辱骂和指责,有时还会迁怒爸爸。回想一下,当陷入漩涡时我们是没有理智的,言语犀利伤人的,不会冷静的思考,不会想解决问题方法。更不会想去帮助孩子,只剩指责和内心的.不甘!通过读学习之道书和老师的解读我有意识对家庭问题时,提醒自己停下来想想!减少了对孩子的语言伤害和冷暴力管教。

  改变本能反应章节中作者描述怀着谦卑的心和对象棋深深的热爱迎接变故,坚持住。要专注的思考,改变固有思想,改变本能反应,寻求有效的训练方法来提升。作者以妈妈驯服野马为例,方式不同结局是不同的,如果想与孩子相处的愉快就要制定好有效的规则,发自内心的爱孩子,长大后才不至于反叛厉害,就像我们工作中的弹簧一样,施加压力越大,反弹时打回来的力量就越大。在精进的路上不要怕困难,允许自己不够好,接受现有挑战,先退下来但不是一味退缩,而是聚集能量再反击。

  作者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化小圈将目标分解出来,反复的练习,不可急功近利。一味总想多学。每一个都是填鸭式塞下去。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就是这个道理。而是要有目标有方法练习才能达到熟练到精通。在突破的路上是需要训练自己专注的练习,只有专注才能精进,自己快了,时间才能慢下来。

  还要学会释放压力,训练自己身处困境应对困境的能力,而且还需要间歇性休息和放松。面对困境找到释放的出口。使自己处于张弛有度的状态,而不是紧绷死磕。

  作者在激发最佳的状态中提到爸爸利用间隙时间来给他放松,没有过高的目标和功利心,没有注重结果。而是带领儿子享受过程。在我们陪伴孩子的路上,最近反思就是功利心毁掉了孩子心中一个又一个新的爱好。

  全书我只能按我理解提取到这些,对于这样的工具书我还需要继续读,仔细的解读每一章。

学习之道读后感7

  本月选读了美国传奇人物乔希·维茨金的《学习之道》,乔希·维茨金在他31岁的时候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书中记录了他在6岁开始在路边学习象棋,9岁便八度荣获全美象棋冠军,18岁开始学陈氏太极拳,并连续21次荣获全美太极冠军和世界冠军的成长经历。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乔希·维茨金的学习过程,了解他的学习之道,就像乔希·维茨金说的:"我所擅长的即不是太极,也不是象棋,而是学习之道。"也可以使我们得到启发,甚至会得到触动,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根据各自的天赋和特长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乔希·维茨金在6岁的时候在华盛顿广场公园开始学习象棋,并在那里遇到了他的启蒙老师布鲁斯,布鲁斯教会了他如何平衡状态、如何约束自己、以及他参加的每一场比赛的心得体会。尤其是1993年,在他16岁的时候在印度参加的世界青年象棋大赛,当时他难以进入状态,与比赛的节奏合不上拍,但那里突然爆发了一场地震,地震和熄灭的灯启发了他,他的思路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在重返赛场继续比赛时拿下了这场比赛。其实我们在遭遇重大事件的时候,总会在不知不觉之中使得自己进入一种僵硬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并不能表现出自己的真正水平。我们在重要时刻会遭遇各种状况,我们能做的并不是想办法回避逃离,更不是暴跳如雷,我们要试着去适应这样的环境,让自己的思维跟着周围或心里的节奏走下去,让自己保持那种平和的心态,然后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才可以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

  在纵横西方棋坛十年后, 乔希·维茨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中国的《道德经》,为了更多的了解关于中国古代的各种思想,通过朋友推荐走进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太极拳师之一陈威廉的太极拳馆。在与陈威廉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他了解了许多原理和技巧,比如他总结出"划小圈"的概念,所谓划小圈就是把复杂动作分解,然后一个个练习,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伟大的武术家不是神秘主义者,而是极度专注的艺术家。你之所以比别人厉害并不是因为有着那些华而不实的大招,而是因为你的`直拳比别人更快,你的踢腿比别人更有力。当你把每一个简单的动作做到最好,那你在技能上就可以压倒各种对手。而在其他领域也都是如此,当企业经营中把每个流程不断细化,然后对每一个小环节不断加固、精进,才能够达成在产品流程与质量上的持续领先。

  乔希的成功,不只是他自己的成功,也是他家庭和老师的成功。因为他有一位温柔而有决断性的妈妈,她培养了一个倔强但思路清晰的孩子,他一直都把妈妈当作他的精神支柱,他还有一位慈爱而且值得信任的父亲,他把父亲当作他最亲密的朋友。一位真心的,懂得理解、不断鼓励孩子的父母或老师,能够让一个野心勃勃的孩子得到释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现在好多孩子由于从小娇身惯养,经受不了任何挫折,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要培养孩子一种健康、自由的思维方式和从容的面对失败,培养他们一种全力以赴,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其实我们的一生都处在一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在学习中收获,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找到成功的钥匙。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就需要我们保持长期的活力来完善这个过程,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个家庭、一个团队的共同目标。

学习之道读后感8

  读完《学习之道》的读书笔记,你有什么想法?这本书的观点你对是否有帮助?欢迎投稿或者给我留言。

  我们常常把“学习”挂在嘴边,可是你未必懂得学习的艺术。只有当我们的工作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问世间又有几人能忍耐枯燥的基础练习,将技能练习得炉火纯青,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方式?

  我看了《学习之道》,被作者的学习能力给震惊了。作者年纪轻轻,就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的冠军。这是普通人一生都望尘莫及的。如果说象棋的冠军是有天赋的原因,那推手的世界冠军绝对是学习力的最佳体现。

  乔希·维茨金学习的境界很高,但他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描述自己对学习的独到领悟。学习力是可以迁移的,作者可以把象棋的学习力和太极拳的学习力互相迁移,融会贯通。资质平庸的我也可以学习作者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这本书是古典老师强烈推荐的,他说,如果你一生只想看一本关于学习的书籍,那就选择《学习之道》吧。

  《学习之道》的作者本身就是高手人物,乔希·维茨金从9岁起便8度荣获全美象棋冠军的天才神童;他的传奇经历被记录成书,并改编成电影《王者之旅》;他纵横西方棋坛10年后,改行研习太极拳,并连续21次荣获全美太极冠军及世界冠军的“太极拳王”。

  正如维茨金所言,“我意识到自己最擅长的既不是象棋也不是太极,我最擅长的是学习的艺术。”本书并不是教你如何学象棋或太极拳,而是让你掌握适用于任何领域饱尝成功的学习之“道”。

  《学习之道》是美国公认的学习第一书。世界冠军现身说法,揭秘从平凡到天才的成功之道。这是在任何领域都能成功的学习方法。这是任何人都适用的终身深入学习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道”是很高的境界。而作者乔希·维茨金总结出的学习的艺术确实可以称得上“道”层面的境界。

  我想起古典老师在《6堂职场发展必修课》里提到的能力的四个阶段:无知无能,有知无能,有知有能,无知有能。

  以骑单车为例,解释这四个阶段,最开始,不会骑单车,无知无能。爸爸告诉你骑单车很容易,怎么怎么做,该怎么骑,但是你自己还没有实践。这个阶段:有知无能。爸爸在后面抓着你骑,你学会了控制了平衡,转头一看爸爸不在扶着你,注意力转移,摔倒了。这个阶段:有知有能。可以一边骑单车,一边看美眉。无知有能。能够自动化为终极核心。

  《学习之道》作者融会贯通的能力非常强。他的学习步骤,也类似于古典老师提到的能力的四个阶段。学习推手时,他会将动作化解为一个个很小的步骤,练到自动化的阶段,再把各种技能融会贯通起来。学习围棋时,高手都知道中路的重要性,但是,高手下棋,最后让你看不出中路,高手们把技能练习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普通人根本就看不出高手用的是那种技能。

  学习的高阶境界是将各种技能融会贯通,将各种技能内化为意识的一部分,利用自身的创造力进行创新。

  学习的另一个重要习惯是刻意练习。作者进步神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每天都会刻意练习某些技能,而不是仅仅是重复的练习。他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有新的感悟,所以,学起来比一般人要快。古典老师在《6堂职场发展必修课》中也提到了刻意练习的重要性。熟能生巧并不一定带来perfect,刻意练习才可以。不断找新指标进行刻意练习,持续往前推进。仅仅重复,很快进入厌倦的环节。

  《如何成为专家?》一文中也提到,专家类型的人会刻意练习比较难的技能,而不是仅仅练习简单的技能。在《学习之道》中也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

  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

  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一种是整体型学习,一种是渐进型学习。

  属于“整体理论”类型的孩子,即受父母和老师影响而采取这种思维方式的小孩子,倾向于用这样的语言:“我在这方面很聪明”,并将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他们把自己的综合智力或技能水平看成是一个固定的、无法继续演变的“整体”。而“渐进理论”则是一种全然不同的学习模式,权且将其称作“学习理论”,该理论更倾向于用这样的句子描述结果:“我之所以做到了是因为我非常刻苦”,或者“我应该更努力一点才是”。采取“学习理论”的小孩子倾向于这种想法,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新手也能成为大师。

  当遭遇挑战时,“学习理论”者更有可能迎接挑战,而“整体理论”者则更容易急躁不安,甚至放弃。把成功与刻苦努力联系在一起的小孩子,在遇到挑战时,倾向于采取“掌握取向的方向”,而简单地用“聪明”、“愚笨”,或者“好”、“坏”来评价自己得能力得小孩子,则倾向于采取“无助反应”。

  认识到整体型学习方式和渐进型学习方式就是巨大的进步,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我觉得君子更倾向于“整体型学习理论”,当我刚开始学习新技能时,做得不好,就会用自己不适合这个技能,我在这方面没有天赋等借口来搪塞,后面也就放弃了练习。而“渐进型学习理论”的人,会鼓励自己只要不断练习,至少是能达到平均水平的,会通过不断练习来提升自己的技能。

  父母更加要认识到这两种学习方式的不同,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使用“渐进型学习理论”,不要用“聪明”、“笨”这样的词来评价自己的孩子,而是要鼓励孩子“更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

  如何做到熟练?

  首先从基础开始,通过理解训练的原则所在来建立扎实的基础,然后在你个人倾向的指导下拓宽并完善自己的技能,同时和你认为是艺术的必要实质的东西在抽象层面上保持联系。结果就是你可以更好地吸收各种知识,使得这些从个人的着重点拓展开来的知识相互连接成一个网络。

  在我看来,直觉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指南针,它是无意和有意思维之间的桥梁,我们一定要和使直觉起作用的因素保持联系。如果我们因为没有真正地理解直觉而忽略了直觉,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跟我们自己得创造性源泉敞开心扉交流的绝好机会。

  如何化情绪为力量?

  在《学习之道》中,作者的妈妈是驯马师,妈妈告诉他,驯马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把它紧紧得绑起来,从精神上令她崩溃,最终让它双膝跪地,接受被人支配的命运。第二种方式是成为马语者,不要去破坏马的精神,你要做的只是友善地对待它,并把你的意图转变成它的意图。最后,骑马者和被骑的马融为一体,建立一种谁也不愿意破坏的紧密联系。

  人的情绪有时就如一匹野马,如何驯服自己的情绪,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高手对决时起决定作用。作者写道,很多围棋高手,在面对不利于自己的局势时,往往会崩溃,不知所措,失去冷静思考的能力。如何化情绪为力量?面对真实的自己,不必伪装。将愤怒,生气等情绪化为力量,融入到比赛中。

  高手对决,很重要的对决部分都是心理对决,如何处理压力,如何在压力下思考,如何在紧张的比赛中用意念影响对方,如何将劣势转化为优势?高手对决不仅仅是技术的对决,可能更多是修行的对决。

  在和技艺超群且思维敏捷的对手交锋时,心理战变得尤其微妙。两个人的交锋变成了一场无声的心理战:你要读懂对方的每一种呼吸节奏和每一次眼神闪烁,要在对方毫无察觉之下施展自己的操控技巧。一旦我能够更深入细致地领悟着一系列得行为,就可以在对方不知不觉中操控了他的意念。

  在书中,作者也提到了外界的名誉带给自己的影响。有时候外界的赞誉反而会影响你对事物本身纯粹的爱好。在以他为原型的《王者归来》电影在好莱坞上映之后,乔希·维茨金名声大噪,比赛时,很多粉丝会找他签名,为他欢呼。而此时,名誉却让他无法专心下象棋,甚至影响了他对象棋的热爱。

  如何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

  我们都在某些方面非常擅长,并且能在压力下工作。但是怎样变得比别人优秀?怎样迈出从技术性上的娴熟到独特的创造力的这一步呢?只有当我们的工作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学习之道》摘录

  作为一个竞赛者,我已经慢慢理解了输赢之间的距离是很微小的,有很多办法都能将胜利从失败的手里夺回来。所有伟大的选手都深知这个道理。那些真正伟大的表演者们能够把握住那种时刻,让错误为他们所用,用那闪耀着紧迫感和生命力光辉的即兴创作演出来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

  第二领域

  让自己从物欲横流中转移开去。老子注重的是内修,是内在的本质而不是外在的表现。《道德经》就在于为我们的自然洞察力解除障碍,让我们能看到并甩开错误思想。

  以退为进

  一直以来我都坚信如果一个受过训练的学生可以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不管是技术上还是心理上——他就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当然,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我们注定要重复犯某些关键性错误,但愿是因为这些错误都难以逃避,并且很难准确定位的。

  在刚开始学习太极的几年中,我的任务是广泛接收各种信息。我尽全力从每个错误中吸取经验,不管是我自己的还是训练同伴的。每次推手课都是一次领悟,几个月后我已经可以对付大部分学习了几年太极的人了。

  回想我那充满竞争的生活,我意识到初学者的思维和以退为进这些话题是独具特色的。

  当你还是个初学者时,要保持初学者的思维并且愿意以退为进并不是多么困难,但是当所有人都在看着你,期待你表现时,要仍然保持谦虚和乐于学习就要难得多了。

  我对象棋、武术以及范围更广的整个学习过程这三者的核心及相互关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罗伯特·波席格《摩托车维护艺术》一书的启发。

  划小圈

  我武术成长的下一个阶段就是把大的东西分解成各个细节的东西。鉴于我在象棋学习中对“用数字摆脱数字”方法的理解,我认为这个过程就是要挖掘技能的实质,然后有效地压缩技能的外在表现同时又紧紧围绕技能的内在实质。一段时间后,广度就会慢慢缩小而力量则会逐渐增加。我把这种学习方法叫做“划小圈”。

  这个“划小圈”的概念是我学习象棋和武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象棋和武术中,选手会倾向于使用各种花哨的技巧而忽视细微的吸收和完善,其实它们要比学到的招式数量重要得多。

  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每天都要学得更深一点而不是更广一点,因为学得更深可以让我们潜力中那些看不到、感受不到但又极具创造力的部分挖掘出来。

  化困境为优势

  乱的情况下要做到处事不惊有三个重要步骤。第一,我们要学会平静对待生活中的不完美之处。第二,在我们的表演训练中,我们学习如何把不完美之处转换成我们的优势。而这个步骤的第三步隶属于表演心理学,就是学习如何在我们的意识中制造出一些起伏和小的波动来激励我们前进,所以我们要一直激励自己,不断外部条件是否有激励性。

  让时间慢下来

  在我看来,直觉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指南针,它是无意和有意思维之间的桥梁,我们一定要和使直觉起作用的因素保持联系。如果我们因为没有真正地理解直觉而忽略了直觉,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跟我们自己得创造性源泉敞开心扉交流的绝好机会。

  在这本书中,我用大量篇幅描绘了我对如何做到熟练的看法——首先从基础开始,通过理解训练的原则所在来建立扎实的基础,然后在你个人倾向的指导下拓宽并完善自己的技能,同时和你认为是艺术的必要实质的东西在抽象层面上保持联系。结果就是你可以更好地吸收各种知识,使得这些从个人的着重点拓展开来的知识相互连接成一个网络。

  这就是为什么技艺精湛的武术家在水平不太高的习武之人看来显得如此神秘——他们训练自己在各时间段内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这些时间段太短了以致于没有经过训练的思维是无法意识到的。

  自在从容的力量

  在每一个领域,区分强者与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危急关头是否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冷静,从容自如。在比赛中,对抗的态势是相当明显的。如果一个选手表现得从容不迫,而另一个选手已经开始被心理因素摧垮,那么比赛的结果已经不言而喻了。

  每件事情都会有面临危机的可能。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越从容,就意味着在比赛中,在董事会上,在考试中,在手术台上,在更大的舞台上我们就能把从容这一品质发挥得更好。

  如果我们还想追求卓越,那么我们就必须适应自我激励和控制的生活方式。从容应对所发生的一切,像呼吸一样自如。

  激发最佳状态

  我们不仅必须善于等待,还必要享受等待。因为等待不仅仅是等待,它还是生活。

  存在本身教会了我如何生活。

  化情绪为力量

  愤怒。恐惧。绝望。兴奋。幸福。失望。希望。情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否认人类经历中如此重要的组成部分,只会让我们成为傻瓜。但是,当我们完全被情绪驾驭的时候,事情会变得糟糕。

  我不应该被愤怒控制或否认自己的愤怒,而是必须从某种程度上将我的愤怒引导到一种极度全神贯注的状态。直到我进入武术行当,我才学会了这么做。

  成功的唯一方法便是承认现实,超越现实,鼓起勇气并善用之。

  万物合一

  只有当我们的工作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学习之道读后感9

  《学习之道》这本书是参加俱乐部之后读的第二本书,严格的说这也是我大学毕业以来完整读完的第二本书。

  从学生阶段开始我就是个不爱读书的人,基本没读过课本以外的书籍。读《不吼不叫》的时候感觉易懂而且可操作,读《学习之道》是感觉越来越读不明白,期间经历了硬着头皮坚持读的情况(因为必须完成任务),可以说是读的稀里糊涂,然后开始尝试阅读后听聂老师千聊上的讲解,听讲解后阅读、阅读后听讲解再阅读三种学习方式,感觉第三种更适合自己的学习,但直到19号读书会我也只是有几章是用第三种方式学的。通过阅读和读书会上聂老师的讲解,感觉这本书真的需要反复阅读,慢慢消化。

  学习这本书最大的感悟就是在如何培养孩子这个问题上自己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太多了。乔希的成功与他的老师和家长是分不开的。乔希初次接触象棋是在华盛顿广场的公园里,周围的观众有酒鬼、吸毒者,虽然他的父母也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但还是同意了他在公园里学习象棋。在乔希跟布鲁斯一起学习后,他的父母和布鲁斯也没有让他马上参加比赛,把学习和激情排在了第一位,竞争排在了第二位。反观我自己,在孩子小的时候好多东西都不可以随便玩,怕脏怕造害东西,这是不是也限制了孩子的探索和思考。在孩子学习过程中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听到看到其他同龄孩子怎么样了,就不自觉的进行对比,这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造成逆反心理。书中布鲁斯通过劝诱式、幽默、轻描淡写的教学方式,而我在上次俱乐部学习数学那次活动之前多数时候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方式,甚至有时会因为教几遍不会就开始吼叫,想想现在孩子有时出现的不自信和那个阶段的学习经历有很大关系。

  作者8岁时与自己首个全国冠军失之交臂,他的父母没有责怪他,而是带他进行了一次海上旅行,帮助他慢慢的重拾信心。他在书中提到妈妈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不管何时爸爸都会在我身边百分百支持我。我要通过学习不断的改进自己,在孩子犯错误时不一味地批评指责,在孩子面对失败和挫折时,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这看上去很简单,但我却基本没这么做过!

  读到“渐进理论”的时候马上想到了自己和家人平时正是重结果,不关心过程的,经常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来评价孩子。书上说:无论何时做改变都不算晚。我想我需要争取做渐进型的家长来带动和指导孩子进行渐进型成长。

  读到"旋涡效应”的时候,并没有深刻感悟,但最近发生的两个场景让我深有感触。第一次是在《学习之道》的读书会上,读书会一开始我也紧跟着开始进入紧张状态,心里一直提醒自己不要溜号要认真,可越是这样我发现自己越是思想无法集中起来,直到回答了聂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后,我才渐渐从紧张情绪中走出来。这一次我感觉自己刻意的思考竟是完全无法思考,当时也并没意识到这就是“旋涡效应”,自己快速走出来更是无从谈起。第二次是被安排给100人授课,虽然之前对讲课内容进行了认真准备,但心里还是不太踏实,因为这还真是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当“老师”。在上课前的几分钟,我坐到了讲台前,感觉自己有一点紧张,开始有意识的深呼吸,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没想到效果真的很好,开始讲课后随着通过对学员听课状态的.观察,心情更加放松,不但把课前准备的內容讲解了,还临时加入了一些自己现场的想法。课程结束的时候,旁边一位学员大姐在耳边对我说,你刚才讲的真好,看到我们听的都很认真了吧?说实话,上次读书会看到与大家的差距之后,一度深深的怀疑自己。这次讲课经历使我重拾了信心,虽然这是不同领域的两件事,但内心还是对自己有了肯定。这次的成功得益于对旋涡效应”的及时制止。

  生活中的我是一个没有兴趣爱好的人,孩子出生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每天单位家两点一线,孩子小的时候工作也很清闲,所以没觉得怎么样。一年前工作调动后,经常会有工作压力大的时候,问题也跟着出现了。读《不吼不叫》的时候,我总结出压力大是引起吼叫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没想办法解决。压力大不仅带来了吼叫,还包括吼叫后自己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对自己彻头彻尾的否定,还有遇事更容易焦虑。这次听聂老师的讲解,说到她自己释放压力的方法,尝试了其中两个已经收到成效,感觉非常好。

  读了这本书虽然自己感觉读的不明白,但也有很多收获,觉得现在的首要任务是能把理论真正用起来。

学习之道读后感10

  时隔一年,通过参加了一年的Wendy的青春期养育计划,在自己和孩子的身上运用书中的基础的学习之道后,再次拜读乔希维茨金的《学习之道》,和一年前对此书的所讲的学习之道的“道”的理解和认识都有很多的不同和偏差。

  这一次对此书进行了思维导图的梳理,归纳,总结,对此书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不同于之前的随心而看有感。

  本书概况一下就讲了三个事,一个是作者的回忆录,二是两个冠军,三是三个部分(本书分三个部分进行,基础、进阶、卓越)。

  此书对于不懂国际象棋和太极的读者而言,略有吃力,需要提前了解一下常识,有助于理解作者用这两个领域的亲身经历讲述学习之道。本书共分20个章节,仔细看每个章节的标题,其实就是作者所要阐述的学习之道。本人感觉此时除第1、2、20章可以泛读一下,其他章节都是精华,此书作为学习方面的工具书,没有鸡汤,需要读者细细的领悟。本书另一个点就是讲跨界,如何应用学习之道,在不同的领域让道与道互通,精进,直至达到巅峰。

  通读本书,归纳总结感悟如下:

  任何领域的学习要专注于内心的修炼,不断向内去深挖,寻找改变,进步,直到通透,而不是要一味的关注外围的东西。本书除了介绍基础,熟练的方法外,还很多的诠释了高手是如何养成的。

  学习过程中细节观察的重要性,能否练就敏锐的细微观察,提前反应,分析,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任何学习不是一直进步,一直好,是要学会有失败,有退步,再进步的过程的。学习需要每天的坚持,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刻意练习,不断调整。

  作为父母能否找到孩子的纯粹的热爱,发挥优势教育。面对失败和挫折,父母能否很好的帮助孩子迅速走出失败,在失败中反思,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值得每个家长反思。

  及时反思的'重要性,面对问题和失败,如何做到及时的反思,调整和改变。任何学习没有捷径,必须从入门,基础,熟练到应用自如的过程。

  清楚的认识到学习的根本是内因,主动学习,完成内化,被动学习永远成不了高手。

  本书从三个部分介绍学习之道的的理论和方法,第一部分是全书的基础核心,是第二部分精进和第三部分的卓越的基石。作为一个刚刚悟道的我,自感第一部分能够应用自如也要两三年时间,而且要不断的参悟,训练,再调整,再训练,以下我对于一些重要章节的理解和分享。

  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

  这是此书的.重中之重,读者必须要清楚掌握和了解,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方法论,整体理论是是固化僵化的思维,形式固定,终点固定,结果不变。而渐进理论是成长式思维,他不以结果为驱动,强调过程的重要性。只有培养自己具有渐进理论的思维方式,方可学习后面各章介绍的方法。否则后面的方法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无法应用。

  爱上学习

  爱上学习的关键是能否找到纯粹的热爱和快乐,秉承着学习过程第一,过程中专注努力,享受结果的学习模式,不停留在舒适区里,才有不断的成长和收获。

  软区域

  当我们面对一些事情不可避免的干扰,情绪会受到影响,心里烦躁,紧张,着急,焦虑,不能集中注意力,直至将事情弄得更糟或失败,就变成书中所说的硬区域。而相反的的软区域就是要学会心平气和的对待一切已经发生的事情,学着将这些事情为我所用,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最后做到自己创造突破。做到这一点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参考后面的《如何激发最佳状态》一章的方法论来训练自己随意走进这一区域的能力的具体方法。

  旋涡效应

  是我们这些初悟学习之道,学习的一个重要技巧,懂得当事情糟糕到不可控的情况下立刻叫停,阻止恶性循环,但停下来只是让情况不恶化,读后感但要解决还需要立刻反思,找到问题的原因,进行改变。我们在生活和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继续停止旋涡效应,才能让我们重新审视事情更合理的处理和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是作者从幼年学到的国际象棋的道来学习另一个领域太极,并在练习太极的过程中悟出国际象棋的不解的问题,直至在太极的领域的开悟。

  初学者

  本部分讲述的是对于新领域的初学者必须要有渐进理论的思维,不着急,慢慢来,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练习,直到通透,再进行下一个。

  以退为进

  太极的的原理以退为进就是学会先接纳,化解再进攻的过程。生活中我们能否做到放下自尊,面子,不是一味的追求成功,进步,不愿意接受犯错。尤其是当自己取得一定的成绩和进步,不再是一个初学者,能否接纳和认清自己和孩子的当下的情况,放下所有获得的一切,重新来过,通过努力再获得呢。

  划小圈

  所谓划小圈就是把一个大的东西分解成各个细节的东西,将每个细节练习到通透,注重于基础和原理训练,划小圈的实质就是刻意练习,不断精进。相反与现在的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学的多,但学的不深,只停留于表面,没有掌握稳固的基础和原理。

  第三部分是作者介绍学习上一个高手是如果练就的。首先是所有基础的能力要练成本能和条件反射和习性,进而达到自在从容。作为一个卓越的人面对压力,找到间歇的休息和放松的方式,训练到生活的方法面面,让自己保存平和,放松,在关键的重要时刻激发最佳状态。面对外界的干扰,不去否定和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且找到自己的软区域,做到无情绪,无脾气,满满正能量。这部分是我学习的目标,但只有知道了高手的“道”才有向他不断靠近的可能。

  此书的干货多多,需要我们终身学习,要成为学习的赢家,学习的关键不是知识多少,更多取决于心理素质,抗压能力,情绪的恢复能力,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吸收心得,保存健康积极的心态和熟练的技能,做最好的自己。希望明年再读此书时,领悟的会更多,更深入。

学习之道读后感11

  初读这本书,只为了完成任务,为找到结果而读,所以体会不到作者对"学习”和"道"的阐述和理解。

  经过一年的学习,再读这本书有了很多和之前不一样的感悟,加上聂老师的讲解,更进一步了解了什么是”学习",什么是"道",大道至简,顺其自然的含义。

  "学习”并不是痛苦的代名词,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快乐,保护学习兴趣,爱上学习,多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只在意结果。这就得家长从自身先改变,在思维模式上,语言上,行动上,自己先变成一个学习者。

  作者从两个阶段来阐述他自己的学习之道,一是儿童时期的无心之举学习了象棋,二是成年后自己喜欢学习了太极。自己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当读到整体理论与漸进理论时,让我深有体会,固化的思维模式是多么可怕,直接给孩子扣帽子,“你是聪明的`,你马虎了,你爱溜号"等等,来评价自己的孩子,不深究原因,直接问怎么办。而成长型思维模式更注重过程,把成功与努力联系起来,只要努力,任何事都可以做好。不注重眼前的结果而是长期的过程。表扬时也不要说你真聪明,你真棒,要说你在这件事上很努力,不然孩子就会很怕失败,不愿挑战,怕毁掉完美形象,受不了打击。

  爱上学习。作者是从过程第一,然后专注力努力,最后享受结果,这三步开始的而家长应该做到无条件的爱、支持、陪伴,让孩子体会到纯粹的快乐,不和其他人比较。

  我自己做的特别不好,经常习惯性说谁家孩子回家写卷子,谁家孩子看什么书了等等,都会被儿子冷漠的回答"关我啥事”。

  小雨喜欢打鼓,他的老师就做的很好,不是把考级,拿证放在第一位,而是一步步打好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他的性格特点,进行教学,他在学习新节奏时接受的很快,瞬间记忆好耐力差坐不住。老师会要求他连续十次全对才可以休息。画小圈做刻意练习,锻炼他的耐心。

  而作为家长的我也是通过不断地和聂老师学习,才一点点改变自己想法,理解老师,改变自己的结果焦虑症,允许和接受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只要快乐,健康,积极向上就可以了。

  希望自己努力学习,慢慢带动孩子爱上学习。

  最后就作者说的一些练习方法,我认为我还得继续重读,认真体会。希望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小拐棍而不是绊脚石。加油!

学习之道读后感12

  我是橘子,今天我写的是乔希.维茨金《学习之道》的读后感(上),是我100篇计划里的第5篇。

  今天我看了乔希.维茨金的《学习之道》。全书总共分为三部分,作者是通过回忆自己的围棋和武术的学习经历展开来叙述的,知识点都需要自己总结归纳。于是我边看边把自己产生共鸣的感受写下来,所以速度比较慢,今天看了1/2的样子。本来想后面的囫囵吞枣地看完,把全书的读后感都写完,算是给自己的任务完成。但想到文中有一句“领会学习本身的价值和美妙之处“,还是坚持质量更重要。

  在致读者中,作者告诉我们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二十九年中,学到的一点就是世事难料。所以我们更要加倍努力,准备好随机应变,准备好在能想象的高压下发挥出创造力。其次,通过这本书我们要真正掌握方法的话,必须要发现一些最能够有共鸣的信息,并与自身融合为一体,才有价值。

  世事难料---->努力---->随机应变

  共鸣---->融合一体---->武器

  在引言中,我们可以得知乔希年纪轻轻就认识到名气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他习惯了高强度思考后辛苦换来的成就与满足,喜欢与外界的称赞毫不相关的那种平静,有无线创造力的阶段。随着他逐渐地追求自我探索,内心的平静,他逐渐认识到“我所擅长的既不是太极,也不是象棋,而是学习之道。”

  今天读完的这部分内容,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乔希非常理性,而且心平气和地对待他所遇到的所有事。我觉得这得益于他从12岁开始写周记,记下象棋学习心得,并不断的观察自己的心理变化。其实这就是反省,或者是复盘吧。

  天性平衡

  最开始的时候他的第一任老师非常重要,感觉像朋友一样,把自己当成乔希成长过程中的向导,而非权威。每当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会面对面进行探讨,而不是单方面的训话。这点我觉得很有感触,我对自己的小孩就是用这种方式交流的。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懂得平衡状态:直到如何教会学生约束自己,又不减弱学生对象棋的热爱或压抑学生内心的想法。有的老师不管学生的决定是好是坏,都会表扬,聪明的孩子马上就会看出来,反倒会不信任老师了。从中我感觉到做人真诚很重要,对方都是感受得到的。

  渐进理论

  问:比赛的意义何在?如果野心会带来失望,那为什么还要一如既往去追求卓越呢?

  答:它能激励弹性,能够将多样化的追求与每天对于过程的享受联系一起。

  渐进理论其实可以理解为就是成长思维。有成长思维的人更注重过程,会觉得通过练习和努力,循序渐进,新手也能成为大师。

  追求卓越的关键在于,要坚持充满活力、长期的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原地踏步、平平庸庸。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得到的教训比奖杯和荣耀更有意义。从长期来看,痛苦的失败比获胜更有价值。能保持住这种视角非常重要。

  乔希还有一个观点我觉得也非常有共鸣,就是我第一段中说的”领会学习本身的乐趣和美妙之处“,不要急功近利,过于关注结果,多多练习。

  走出舒适区

  这一章我认为有一个对家长很有用的观点,就是大人要以身作则,培养一种健康、自由的思维方式。要懂得真心的、懂的理解、不断鼓励孩子,帮孩子建立“过程第一”的理念,可以帮助一个野心勃勃的孩子得到释放。

  每当遇到失败的时候,提有建设性的问题,把握自己的心理状况,把这种反省时刻当成短期目标。心态要好,专注成长,而不是成功。成长源于对决的那一刻。不断探索自身能力的极限,才会有所收获和进步。

  软区域

  这章主要讲我们如何不为突发状况而分心?

  1、心平气和的面对一切已发生的事情

  2、学着将这事为我所用

  3、学着做到自己创造突破性创新想法

  具体还说就是当你遇到干扰时,你要做的就是静静的、高度专注、看起来很轻松,脸上的表情很沉稳,但精神世界确实激流暗涌。你平静接受眼前的事,将生命中每一圈涟漪都融入自己创新思维过程中去。

  我想到有时候遇到一些事情,身边的人可能早就在大惊小怪什么的,越是这种时候,我是表现得很平静,实际脑中一直在思考。应该也是属于这种情况。

  另外有一个小细节,乔希说到自己有时候故意把东西放得到处都是,然后在大脑中整理归类。难怪有些爱整理的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就是可以在一团乱的房间马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哈哈。

  今天的就写到这里了。

学习之道读后感13

  今年再一次拜读乔希维茨金的《学习之道》,体会到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之前两次的学习此书,把重点和关注放在书中介绍的学习原理和技巧上表层上,更多是想用这些原理进行实践,更好的自我学习和帮助孩子改善和解决问题。

  通过两年的学习和实践,运用书中的原理,虽然有一些收获,但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改善,就像书中所说,只有当我们的技能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这句是对本书英文标题“The Art Of Learning”最好的诠释。

  本次读书发现作者从国际象棋和太极的学习领悟中向我们提出的原理的很多细节自己之前没有领悟到,而且作者提出的基础原理和理论自己没有更深入,更多的思考。

  1、书中为什么要在一、二章,(三个无心之举,转败为胜)放在前章?

  这两章向我们介绍是教育层面的问题,关于家长和师者在对待孩子教育上的理念,在我看来,在对待孩子教育方面,这两章真的是重中之重,没有把这两章学透,悟透,其他后面介绍的学习之道根本不能被很好的实践和应用。

  对待孩子的学习,父母能否正确心态来对待,是看到孩子内心纯粹的热爱,还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是功利的,硬性的威逼利诱的要求孩子学习,还是要保证孩子的热爱,没有抵触情绪,慢慢的爱上学习。父母能否在孩子学习道路上真正找到专业的老师,激发和引导孩子的的`内驱力,慢慢的习得到学得。能否意识到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父母的教育方式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决定了孩子的一生的成就。纵有多么好的学习之道,家长是否是真正的学习者,是真正的帮助孩子的人,还是孩子学习成长道路上的第一颗炸弹呢?

  2、培养渐进理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

  在培养渐进理论,保持成长型思维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要培养一个健康的心态,面对成功和失败能正确对待,能关注在学习的事物的本身,不怕犯错,能接受失败,而不去考虑外在的别人眼光,看法,成绩,名次等等其他因素,做到心无旁骛。对于父母和师者在大环境下,能够顶住压力,遵循内心,守住初心,真的很难,需要不时的提醒,否则就会败下阵来。

  3、如何让心理接上接受走出舒适区,爱上学习?

  走出舒适区,爱上学习所指的就是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但不一定是做更难的事情,而且要尝试做不同的事,或者同一件事转换用不同的方法去完成。想要爱上学习,除了坚持,保持专注,不怕犯错,要想爱上学习之前是否让自己找到一个或几个想要的动机,去想做这件事。能否制定一个目标计划,并能通过反馈,看到自己的一点点进步而信心大增,慢慢爱上学习呢。对于走出舒适区的点是否是在自己舒适区之外离得不太远,让挑战蹦起来就能得到的目标呢。

  4、如何在心理上准备去改变本能反应?

  面对变动,缺点,问题要在心理上首先要接纳他,不要排斥,接受他的存在,去观察他,发现他,记录他,发现自己的心理反应和思考过程。就像面对孩子有时候大喊大叫问题,当自己本能的控制不住时,了解自己,观察自己,不去评判和指责,记录下来。为改变本能反应做好察觉、接纳、感知、继而做出训练,改变。

  5、画划小圈满足的条件,划的精髓所在?

  划小圈是自己这两年实践用的方法比较多的方法,但这次读书,反思在实践运用中,有了更多的感悟,划的不准,方法有问题。

  划小圈关注的是事物的细节和事物的基础技能和原理,对细节的吸收和不断完善,不断挖深,是挖的更深一些,而非更广一些。

  在进行划小圈,刻意练习之前满足以下的条件:训练的方法是否是行之有效呢;是否进行良好的计划,目标,实现一系列的微小改变;是否发生在人的舒适区之外,需要人的最大限度的努力,要持续不断的尝试,刚好超出当前的能力范围的事物;是否有反馈,监测,发现问题调整。作为家长在运用此原理,自身是否具备这种能力,自己能否胜任。

  例如:针对儿子的计算不准的问题,我陪儿子训练了两年,以为可以训练出来,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一下,在细节上没有精准找到孩子问题,发现问题所在,在基础训练上一个问题没有挖深,就进行下一个训练,而且在儿子舒适度之外,找到超出当前的能力范围的训练量不够精准,熟练程度不够,着急想快速训练出来,没考虑孩子成长的一些问题重复出现。

学习之道读后感14

  女儿步入初中阶段后,有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甚至有所滑落,在我焦虑不安时,好友向我推荐了《学习之道》这本书,该书作者芭芭拉·奥克利从小学到高中,数理化成绩一路垫底,然而一旦步入职场,不得不学习自己头疼的数学知识,却反而悟到学习的精髓,并最终学成工程学博士,《学习之道》这本书给全世界的读者带来了很多启发,我就是其中之一。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革命时代,学习成为孩子们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不想将来被淘汰,他们就一定要运用知识革命获得更好的成长及更大的进步。因此,他们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显而易见是比较大的。所以,我觉得要激发孩子们的个人价值,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真正拥有学习力!

  阅读本书,我越发深刻意识到,孩子身上的毛病,有时候在家长身上一样存在,养育孩子,也是我们重新塑造自己的过程。书中有被作者称为小恶魔的各种学习的坏习惯比如拖延症,我自己就一直难以克服,而书中,作者提出了克服拖延症的不少小技巧,因此,在陪女儿一次次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中,我也在我自己的领域里一次次地实践,我们一同成长。

  阅读本书,我和女儿学习到了面对失败的正确做法。学校的某次期末考,女儿输给了一个她不曾输过的闺蜜,有点儿受挫,我们就一起分析各科卷子,觉得除了数学和地理不太理想,其他科目都已经发挥出最好水平了,而且她的备考过程也很努力,值得肯定,于是我们一致认同,把错误点弄通透,然后投入新一轮的PK!我自己的.工作也是碰到了一点瓶颈,某个指标因为上级单位修改了评价标准而大幅滑落,我没有气馁,抓紧对新的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并提出几项解决措施,逐条攻克,最终获得了提升。

  阅读本书,我和女儿学习到了渐进理论,面对学习,不轻易下断言,不仅仅关注某次考试的结果,就会多一些从容、毅力和坚持。我明白了应该更多观察和肯定女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慎用评判性语言,多鼓励她,多找机会和她一起学习,增进了解,沟通也越来越顺畅。我自己的改变之一就是愿意把书中内容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观察自己每一天的状态,并在每晚睡前问自己:今天我努力了吗?

  阅读本书,我和女儿学习到了怎么承担学习的责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对女儿来说,她数学基础较差,相对其他科目,她更不喜欢数学,碰到不会的题目就退缩,于是我们一起对考试中的错题进行分析,并多做同类型的题目,确保下次考试不犯同样的错误,一次又一次,女儿的数学成绩慢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也就上来了。而我自己以前很懒散,总是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退而远之。最近因为提高了自我要求,我克服了这个弱点,勇敢承担责任,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总而言之,我和女儿都从《学习之道》这本书中受益匪浅,懂得了只有我们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时,学习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让我以爱之名,陪你一同成长!

学习之道读后感15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学习亦如此,有道,才能应万变而自如。阅读《学习之道》已经一年有余,只能说相见恨晚!

  那这本书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首先要有学习兴趣。当我们对一件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我们就会从内心中有热爱和需求!

  其次,当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去触碰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就会碰到阻碍,有的选择知难而退,有的一往无前,要改变你的本能反应,你选择的方式直接会决定你的结果。在我们的孩子面前,都希望孩子选择后者,妈妈和爸爸的陪伴就是至关重要的,帮助孩子们排解困难,长情的陪伴。

  再次就是思维方式,整体与渐进,一个是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将你的孩子牢牢套住,另一个是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让孩子去看待事物,而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结果。

  接下来就是怎么能持续的在这个良性的学习状态下学习下去,那就要必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要打破自己的舒适规律,才能不断的排解到困难持续学习,但这绝不是结果和荣誉驱动的。

  有良性的循环就有恶性循环,要不想在恶性循环的漩涡里一直下坠,那就必须及时叫停,停下来判断,分析,反思,才能归位,才能更好的进入到良性的循环当中去。

  而我们在陪伴时的方法也很重要,“怒吼”“温柔以待”,很多人都是前者,我相信你们的内心深处都是想的后者,这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修炼,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应对不断成长的孩子们的状况!

  这些思维方式、情绪都能掌控的情况下,我们就要看一下学习的技巧。你一定要判断是否能将以上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判断的准确。如果不够准确不要考虑去找一些外援喽!

  在孩子的学习道路上应以不忘初心为标准,要允许孩子出错,要接纳真实的孩子和真实的自己。很多人认为在孩子学习的道路上要一直前行,读后感不接受“退”,而往往有的时候“退”恰巧是前进的最好途径。所以说放平心态,好好想想自己最初的想法是什么!或许对孩子的态度就会有改变。找到孩子的问题所在,我们就着重练习,反复练习,使其增进,达到能融入你的大脑,身体,把不擅长的练习到肌肉的记忆,想想还有什么事是你做不了的。开始比较慢,经过长时间练习就会觉得越来越快,甚至时间就会变得越来却慢!能自在从容的发挥一项技能,那这种学习方法也就一通百通了!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吧!老话儿说“生命在于运动”,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孩子的学习,饮食,而忽略了孩子的运动,运动也是最好释放压力的出口,压力得到释放,才能以最佳的状态来应对前行的学习!

  我只是浅读了《学习之道》,而懂得了学习之道,学习任何事都会融汇贯通,有道方能衍生出其万物,养育不是一蹴而就,任重道远,却没有回头路,我只能说我学习我收获,我们一起努力加油吧!

【学习之道读后感】相关文章:

从红楼梦里学习的养生之道06-05

教师学习《为师之道》心得(通用10篇)08-24

《自然之道》教案01-27

礼仪也是为人之道06-08

春分养生之道03-20

交友之道阅读答案03-20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04-05

自然之道的教学反思04-09

自然之道教案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