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时间:2024-06-12 10:25: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

  我从事教育工作八年时间,一直做班主任。虽然积累了个些工作经验,但是在工作中依然有许多困扰。在和同事的接触中,在和同行的交谈中,知道一本书叫《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就像是每一个教师心中的圣经,颇受推崇。今年假期我终于拜读了此书,从中我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在此我就其中一条谈谈我的感受。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面临对待“后进生”的挑战。这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任务,我相信没有哪位教师会否认这一点。有些学生需要花费比其他普通学生多两三倍的时间来理解和记忆教材内容。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笨,而是因为他们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其他事情上。他们往往会在第二天就忘记前一天学过的知识。为了避免忘记,他们需要在接受教材教授之后进行巩固性的练习,通常应在3到4个星期内进行(而非一般的3到4个月)。与我的班级工作相比,我发现处理后进生问题确实让我非常头疼。因此,我急需从相关书籍中寻求帮助和启示。

  首先的一个问题是,究竟后进生是怎么产生的?相信每一个教师一般都会觉得这部分学生永远是一个最为头疼的群体,数量不算多,为害却甚大,投入的精力不可谓少,但得到的结果却总不令人满意,甚至更多的时候往往是徒劳无功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孩子从迈入小学的第一天开始,他就一定是个后进生吗?我想,这个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那我们想想造成他们现在这种状况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还不如不学。古人不是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吗?我们需要学生掌握的很多所谓的知识,除了应付考试,究竟有多少在生活中有用呢?为什么很多后进生过早地进入社会后,往往后面的发展比某些所谓学校里的高才生好得多?我一直在反思,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究竟是如何一点一滴消失的,他们在学校中每天最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特别是我们这样的技校学生。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走近他们的内心,调动他们内心中的那些积极的因素,活跃他们身上积极的那些细胞。而不仅仅把发展的眼光局限在一些可怜的知识上面?我们应该更重视一些他们想要的东西上。

  所以,面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如果有识之士和更多的老师们能在更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现在的学生们全部教育的连贯性和阶段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那么,所谓的后进生应该是另有发展能力的一个可塑群体吧。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在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中,他总是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并且也向所有的教师提出这个建议。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小学生伴随的智力、个性、思维、认知、知识结构、价值观等表现出幼稚、多变的特点。当他们面前出现某种使他惊奇和赞叹的东西时,他们的头脑里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所以我们就要从他们的心里触发到他们真正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分享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学生名叫小明,我在他三年级到七年级的五年时间里一直担任他的老师。小明最大的困扰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我当时认为他似乎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思维中,还没有形成作为条件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概念。每当他的思绪刚准备转向下一个问题时,他却会忘记前一个问题的内容。除了小明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年级的学生也有类似的情况,虽然他们的数量并不多。为了帮助这些孩子,我编写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这本习题集中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故事中收集而来。其中大部分题目并不要求进行具体的数学计算,而是需要动脑思考来解答。

  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学生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费佳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书就读得越多。他后来在学习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文学。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尽管这个小故事很简短,看起来也很普通,但其中蕴含的知识并不是容易被理解的。我在初中和高中时都经历过许多老师给学生补课的情况,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在正式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然而,我认为应该倡导老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学科教育为主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位学科教师都能够自觉地在课堂上培养意志品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通过教授阅读和思考的技巧,激发学生的思维,并给予他们启发。因为阅读就像给思维注入了一种刺激,唤醒它的觉醒力量。

  书中给我们的建议是:请记住:学生们学习越困难,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可能我们有一个误区,就是只是从知识技能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对规章 制度 方面一样的要求他们如何照着去做,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头疼治头,手疼治手,只是表面的康复。这样做只会让学生甚至是教师越来越疲惫,如果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我想学生在逐步发现自己的价值后,就不再会产生一些影响学习的消极情绪,老师的讲解和督促始终是外部因素,学生主动要求进步,要求提高,这样的形势下,对后进生的转化或许不会成为教师们的大难题了。

  激发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培养成功和自信感,以及对高技能挑战的渴望和充实心态。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展他们的思维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力。这样,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将成为提高成绩的关键策略,无论老师面对面辅导多少次都无法相提并论。对于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启示。

  我相信,只要我们从内心中唤醒那些所谓的、相对而言的“后进生”,那么他们将很可快成为人人夸奖的佼佼者!我会继续研读那些给教师的建议!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书育人者!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2

  前段时间偶然看到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被深深吸引住了。读完全篇,掩卷而思,让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选择多了一份安慰,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追求。而他在书中反映的一些教育理念,即使在今天,也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一、为人师需真实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个已经从事教师工作二十三年的不算年青的老老师而言,我一直在心底深处守护着“师道尊严”的那条底线,在学生面前,一直高高在上,希望自己的学生惟命是从,按照我所教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其实,按照我的方法,学生学起来也许轻松一点,也许成绩会考好一点。但不少学生对我更多的是畏惧,是敬而远之。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孩子都高三了,有自己的尊严了,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学生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学生们和你的心理距离就会一下子拉近许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总之,作为老师必须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二、为人师必讲责任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是最出色的,但是,在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每个班级都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越到最后越落伍得无可救药的,最终导致我们干脆对其放弃不管,而究其原因,很多教师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但是,我们总是忽略了要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孩子们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同时,他还提出了与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相似的观点,即要“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对 “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三、为人师必善于反省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去改正的还是比较少。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师一定要学会反思,它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

  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它是紧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情境的、常规的、经常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反思在手段上主要使用自学、反思、行为纠正、科研等手段进行。这大大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时空局限。反思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基本点。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意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己存在的不足,觉察到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习惯行为及其消极后果;会对存在的问题形成更明确的认识,会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育教学过程达到更优化。由于教师是带着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去学习,这就使得他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每一条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仍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

  这段时间阅读了《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这些建议给所有的新、老教师及时提供了迫切需要也本该得到的帮助和培训:为“教”和“学”提供即时而有效的指导;为新教师提供各种实用的教学技巧;促进新教师和教师指导者之间更多的探讨和互动;为老教师提供有益的指导方法和案例;为任何有意于自身提高的教师提供了素材。这些建议和一些观点,对于当前的数学教育者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帮助。数学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毕业,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几乎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追求什么?

  《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数学课堂教学增添了很多活力,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这些都是适应时代发展和需求的,但是,我们却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纪律都似乎变差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呢?文章作者说到:"把复杂的数学知识教得非常简单明了,让数学课散发数学特有的魅力才是数学教学所应该追求的境界。因此,数学课只有追求更高层次的简约求实的境界才会彻底解放学生,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为学生的教学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

  我想,数学教学内容首先要精简和目的明确。一节课40分钟,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特别是抓住课的本质内容,就会显得既精又简。以五年级下册的《分数的认识》为例,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就是解决来自学生的三个问题:①学什么内容?②分数的意义是什么?③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作为教师把握了这三个核心问题,也就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课堂内容就相当清爽、简洁。其实,教师若能抓住这三大问题,教学内容就一定能处理得得心应手。

  其次,教学过程要简化。数学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有些教师的课堂设计使许多原来简单的课堂变得纷繁复杂。有些教师为了"作秀",特意设计一些障碍与陷阱,搞到学生大半天摸不着头脑,反而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应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比如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平均分饼,动手操作,了解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教学过程简洁明了,轻重得当,没有那种费尽心机联系生活只为理解某一概念的做法,收获甚好。

  再次,使用教学媒体要适当。起初,多媒体的使用很流行,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实践证明,过多使用多媒体会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还会削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和利用。多媒体课件不是万能的。我们还是要以常规媒体为主,多媒体为补。有些教师过分的依赖多媒体,到了没有多媒体就上不好课的思想,这是不合乎教育教学规范的。关键时候可以用用,比如:一些几何知识的教学,像圆的面积,把它等份成32份或64份时,这是我们实际较难操作的,用多媒体显示就比较好。其实只要我们吃透教材,把握好学生,课堂教学照样可以很成功。

  总之,任何学科的教学,我们都应该先认真想想,我们的教学应该追求什么?然后将各种知识有机整合,把内容更为经济、更为活力、更为简约地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以低成本取得高收益。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4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高调的谈论,没有大片的教育理论,有的只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思考,对教育工作的一丝不苟的执着精神。而他这样一位伟人,在不断反思与实践中践行自己的教育理论。

  他对学生深深的理解,尊重与宽容。对于那些尚未开启的智慧大门的孩子,更是倾注了满腔的热诚与精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对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阐述得很多也很清晰。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孩子在小学,甚至初中低年级时,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

  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让孩子的智力状况和学习能力更好,缺乏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得很平淡。

  在五年级的配套阅读《走进书里去》,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加强阅读,画出好词佳句,将其积累。和学生一起进行阅读,关注学生的个人兴趣与适合学生的读物,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虽然也知道多进行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上的运用,但由于平时学困生要补习的地方又多,有时忽略了给学生进行阅读的时间,也没有进行阅读的交流,阻碍了学生读书后思维的活跃发展。

  有关四大名名著阅读,我们班级的女生本身爱读、感兴趣的也少,有时让学生读名著,只是作为布置了学习内容,在课上也没有进行交流,无

  法让学生看过的内容加以巩固,在脑海中留下印象。所以在年级的名著知识竞赛中“惨败”。看来书不管是要去用心读,还要让学生进行交流,激发阅读的兴趣,活用书中的知识。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我又从这书中有了一点点的'启发:

  1、读书与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思斯坦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老师要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我们的孩子对读书没有兴趣,很大程度上在学校也是受老师的影响。问一问自己,我们一天中有多少时间是花在阅读上呢?连我们自己都没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怎么能强求孩子们去读书呢?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老师自己每天至少要读半个小时的书,给我们的学生做出一个好的榜样。让他们知道,除了电视和电脑,我们还可以从书籍中得到乐趣,得到知识。当阅读在我们的班级形成了浓厚的氛围时,孩子就会很自觉地拿起书籍,享受这种文字带给他们的快乐。

  2、适当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培养学生读书的积极态度,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读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读书是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应学会做笔记。俗话说:好脑袋不如一支烂笔头。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

  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每读完一本要写下读书心得或随感等。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5

  在本学期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发现对于一个新教师的成长来说,它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相信很多老师在读这本书时,都会选择性地读第31章,题目为“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议”。在读完这一章节后,我深受启发,于是决定全书阅读,并做了一些笔记,记录下我认为对我的启发很大的句子。今天我想分享的是第十三章节“评分应该是有分量的”,因为我正思考着如何撰写学生的体育测评方案。回想起上学时,我们常说一句顺口溜:“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非常精辟地概括了考试的重要性。目前,考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既是评价学生的手段,也是评价老师的手段之一。然而,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更好的建议:“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认为缺少这种力量,任何教育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评分有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让学生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在这个问题上,他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

  第二,出于各种原因和情况,如果学生无法掌握知识,我从不给予他们不及格的分数。

  第三,如果你发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对他们所学内容和现象的表面现象还有一些不明确的'地方,那么最好不要给予任何评分。

  第四,我们应当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仅仅准确无误地重复教师所讲的内容或者从书本里背诵的材料。

  我认为在对第二条和第三条建议进行综合考虑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我的评价方案包括体质测试成绩、微校家庭作业考察、平时上课表现以及期末武术操技能评分四个板块。按照这个方案进行评分时,可能有几个学生的成绩可能不及格。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是最好不要给学生不及格的成绩,因为体质测试的成绩是固定的,而平时成绩因为表现确实没有其他同学好,为了公平起见,我也不会改动平时成绩。针对这种情况,我思考到了第三条建议的应用。如果发现学生对所学知识还比较模糊,在他们对所学事物和现象的理解上仍存在一些不明确的地方,我可以选择不给予任何评分。举个例子,我考察武术操时,如果那几个可能不及格的学生,我可以单独教授他们动作,直到他们掌握了技能,然后再对这几个学生进行评分。这样他们不仅可以获得理想的成绩,同时也因为他们确实掌握了技能,所以评分是公平的。同时,我还会要求这几个学生在家练习本学期的一些跳绳、广播操,并将作业传给我进行考察。这样他们的家庭作业成绩也能有所提高。通过这样的方式,所有学生都能及格。为了确保他们在下学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将在补考过程中与每一个学生进行谈话,用鼓励的方式督促他们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学习新技能,在家完成体育作业。由于我重新对他们进行了评分,他们也会感到感动和高兴,同时也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上是我对第二条和第三条建议的看法和应用的具体措施。

  教育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情,评分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种促进学生成长的手段。教育工作者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都需要非常细致地处理。它可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远的影响,持续多年。因此,让我们从点滴做起,从第一天就记住学生的名字开始,逐渐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创造良好的情绪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真正做到我们的评分和评价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6

  当再次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书籍《给教师的建议》之后,自觉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教育家,是广大教师的典范,教师的榜样。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丰厚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验。而这本书就是从他那些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中选择出来的,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以“建议”的新颖形式,恳切地与读者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备感亲切、深受启发。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为我们排解烦恼,给我们指点迷津……

  在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如下几条:

  1、“让学生超过自己的教师是好教师,让学生连自己也赶不上的教师是不好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妙就妙在让学生超越自己。人们常把学生比作一棵小树,教师就是栽培小树的园丁。一旦小树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园丁心里何等之没美啊!培养人、塑造人,造就人,是教师敬业乐业,奉献进取品质的集中体会,是教师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一位好教师会发自内心地对自己的学生们说:”我希望,你们都能超过我啊!

  2、“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要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就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让他们始终对自己充满自信,经常体验到努力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用成就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他们产生低落情绪,丧失信心。并且善于从他们的优点入手,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动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超过自己的前一名,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让自己学有所获。一旦他们真正从内心产生了学习的渴望,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通过具体的教育案例,帮助我们明确如何认识和对待学生的规律和道理,有助于我们的每一个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全面地看待和处理学生及其所出现的问题。

  4、“要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想使备课不成为单调乏味的坐着看教科书,那就请读科学作品,要使你所教得那门科学原理课的教科书成为你看来是最浅显的课本。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备课就无须花几小时了。”我们常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教材中的内容只是常识,教师还要广泛涉猎知识,既源于教科书又要高于教科书,将难以消化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才有可能深入浅出的应对所教的内容,将死板的教科书变成激发学生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

  4、“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通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阅读课外书籍来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对于我们在教育中解决对“后进生”教育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5、“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运用作者自己的教育实践,有说服力地解析一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过去一般都是认为劳动可以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培养劳动观念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而作者在书中则把劳动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智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我们如何研究和组织劳动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

  6、“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从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你首先要有这个意识,希望老师们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他还指出,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有你所教的学生,例如一个班,两个班等,还应该有“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当成自己将来所从事研究的方向,当成一门科学来攻读。对这一类学生,教师要善于动脑筋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保持他们的兴趣,来促使他们在这门学科上更深入的思考。有深入的思考才会产生认识的欢乐。这种欢乐不是谁都会享受到了,它要经过深入地,甚至是痛苦的思考。比如学生在刚刚学习物理的时候都有着很高的兴趣,如果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目光,尤其抓住几个真正喜欢学习物理的孩子,让他们在班级里起到带动全班的作用。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这么几个孩子就会带动全班孩子积极认真的学习物理。

  这些能够揭示教育奥秘的篇章,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的规律,结合具体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更给所有的教育者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指导作用。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7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这句话出自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潜心阅读这本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总是充满信心……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有两点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和思考,使我受益匪浅。

  其一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其二是“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因此,注意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人人注重教育的今天,要想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结合往日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5点培养要求。

  1、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好一件事。

  2、训练孩子善于“听”的能力。

  3、不要让孩子的时间太充裕。

  4、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

  5、训练自我控制能力。

  以上只是我在看完这本书之后的一些初步感知,今后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探索,早日达到一个优秀老师的标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8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100条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只是知识上的给予,更多的是要付出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

  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蕴”。“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我完全赞成这句话,并深有同感,因为我就属于这种类型。因为我老是想:“老师也是人,老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白天上课备课,晚上还有晚自习,哪有精力读书?”从书中发现,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他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教师只有懂得一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视野变得宽广,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而不是光全情于自己所备课的教材内容上,因为那样会使课堂变得缺乏情感,学生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

  教师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教师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益取胜。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捷发展的今天,教师为适应社会的变化,面临着许多挑战,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等等,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

  读了这本书后,我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9

  假期里再次拜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仍然令我如痴如醉,而后心中对教育事业的热情燃烧的更旺。尽管当前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一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我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但是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先,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持续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就应首先思考清楚的。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

  通过读书,使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我”做起,从“心”做起!

  一、一切始于责任

  责任心比知识能力更重要。树立责任心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更是我们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是培养人的工作,小学教育是启蒙阶段,小学生善于模仿,而不善于辨别是非,他们心灵纯洁,可塑性很大,对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都会去效仿,如果他们遇到的是一位负责任的好老师,无疑是打下了良好的奠基石;而相反呢?我们姑且保守地计算,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三年教出一批(五十名)学生,那么工作三十年就会有五百名学生受到大小程度不同的影响。有人说:责任,人人具备了它,一个民族将振兴;一个民族具备了它,一个国家将走向繁荣。而作为教师,有了责任心,你将影响的也许会是一个人的一辈子!一旦我们有了较强的责任心,那我们就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就会如花朵绽放,清香四溢,它就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敞开心扉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孜孜以求,刻苦钻研。

  我认为,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我们就应该把它看做一份光荣的事业,必须树立起应有的责任心,担负起这份责任,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计报酬地工作着,享受着这份责任所赋予的快乐。

  二、严于律已,为人师表

  如今的我,走进教师行列已十几年,也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每一次的家访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一位家长对子女殷殷期望,也越来越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的重大。我努力加强师德修养,争取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我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我要学生每天早读午写不能迟到,自己就坚持每天提前十分钟到教室门口,不管风吹雨打或身体不适都从没更改过。开始还有个同学迟到,但当他们来到教室,看到老师已在教室等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慢慢地也就能准时到校了。我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消灭错别字,我就利用课余时间练写粉笔字,做到板书秀丽简洁,作业认真批改,及时圈出错别字,并示范一个正确的字让学生对照改正;在写《学生手册》中的评语时,我先打草稿,反复修改,注意用词准确,书写端正。我要求学生礼貌待人,五讲四美,我自己就先以和蔼可亲的姿态出现在家长、学生面前,主动和家长交流教育学生的'经验,及时了解情况,从不摆架子。批评学生注意方法方式,以理服人,使用文明用语。这样,学生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记得那时当一年级学生的班主任,学生特别爱模仿,许多家长都对我说:“老师,您真是教育有方,我的孩子回到家,总是模仿您的样子当小老师,连说话的语气、走路的样子也在学呢!”听到这些话,我的心情无比舒畅,也真正体会到:“严于律已,为人师表”的重要性。

  三、坚持学习是切实提高质量的保证

  都说教学相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必须学习,才能跟得上世界前进的脚步。我们要引导我们的学生面向未来,走向世界,我们自己就要先一步地探好路子,才有可能扮好领路人的角色。把握每个时机给自己充电加油,做到每时每刻都是最佳状态,才能迎接挑战,上好每一节课,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若是连我们自己都无法走出这一步,我们的学生又怎能跟得上世界前进的步伐?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落在我们的肩上,任重而道远,我们更应该责无旁贷地读书,教学相长,充实自己。

  自古以来,人们把教师称为“园丁”、“蜡烛”、“人梯”……把教师说成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个个光荣的称号不正是人们对我们满怀的期望吗?我们只有把“提高质量”始终放在心上,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不辜负人们托付于我们的重任啊!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1

  第一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在刚工作时,面对叽叽喳喳的小娃娃,那时满脑子教育理论毫无用武之地,好在这本书救了我。可惜那时候人太浮躁、太功利、太没有耐心,始终只是浮光掠影,一目十行,囫囵吞枣般读了读。教书近十年碰到无数挫折与困惑后,重新将目光投向苏霍姆林斯基,向大师学习让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也因此明白了自己近十年来在教师这个行业屡遭失败的原因。

  我集中阅读了前五十条,最大的感受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源于他抓住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最好条件让学生去阅读,大量的阅读,不断地阅读。他说:学生如果没有学会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和感知所读的东西就谈不上顺利地学习。又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能够更顺利完成任何作业。是的,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老师之所以觉得学生难教,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欲望低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不注重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广泛的阅读。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可以让他们更好的理解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融会贯通。这告诫我在从今往后的教师生涯中不管走到哪个学校,无论碰到什么学生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都是想方设法让他们阅读,甚至整个课堂教学时间的40%以上都可以放在阅读和引导阅读上。要收集图书,建立图书角,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甚至于强迫学生去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在阅读什么,如何阅读方面也有很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在正式开讲一个新知识点前,比如历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必须让学生事前阅读历史课外书,使他们了解历史的广博与复杂,内心中有未解开的谜团。“学生对周围世界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知识敏锐性高自然在老师给他们答疑解惑的时候注意力就越集中,效果也越好。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在让学生刚开始接触阅读的时候,尤其是一些学困生接触阅读的时候,必须要让阅读的材料有趣、短小而富有思考性,让学生在阅读后能够有思考。

  营造书香班级,和新教育的观点不谋而合,于是我也在班级实施了各种读书活动:

  一、亲近书本,建立班级“小小读书角”

  班级中每个学生捐赠出几本图书,组建了班级图书角。目前班里的图书柜里的藏书琳琅满目,涉猎广泛,其中有科普知识,有寓言故事,有童话故事,有历史故事,有趣味幽默大全等等。同时也举行了好书交流会活动,同学们积极地互相推荐自己喜欢的书,形成了好书先读为快的愉悦读书氛围。

  二、爱上阅读,潜心博览群书。

  我们班孩子每晚最少20分钟亲子共读时间,潜心阅读,博览群书,吸收着人类“最高级的营养品”。家长们很配合,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共享读书乐趣,做好亲子阅读活动记录,许多家长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让他们也收获多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看到孩子们对书如此倾心,如此爱不释手,我知道他们已经爱上阅读了。

  三、品读主题绘本,交流阅读心得。

  根据教材的单元主题和学校每月一事的主题,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上我们和孩子一起共读一本书,创造语言密码,交流阅读心得。记得在读书节活动月,我们共读了绘本《我喜欢书》。在这次主题活动中,同学们畅谈阅读乐趣,交流阅读心得,互相介绍读书经验等,有的同学还介绍了和父母一起阅读的经历,把校园的书香带到他们的家庭中去。

  四、利用午读,整本书或绘本共读。

  其实,从入校开始,我就坚持利用午读时间,带领孩子们共读。《小猪稀里呼噜》、《笨狼的故事》,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个可爱的动物形象。而最爱的人物,非“米小圈”和“卡梅拉”莫属啦!在一个个故事中,孩子们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五、亲子共读,营造家庭温馨时刻。

  亲子共读活动我们从一年级初就一直在推行。上学期,家长们每天坚持写阅读体会。而这次的活动,家长们写出来了半年多来亲子共读的感悟。那真挚的笔触、那温馨的画面,真让人觉得幸福。怪不得有人说,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六、经典诵读,展示阅读的美好。

  四月份,在主题活动中“阅读经典,丰富知识”中,我们班孩子向大家展示了《声律启蒙》的节选。“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朗朗书声中,孩子仿佛化身古代一个个小书生。

  苏霍姆林斯基用简单的语言道出了教育的智慧,都值得我们认真的研读、思考与反思。我要争取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引领我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地前行,不断地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2

  最近,在名师工作室组织的读书分享活动中,我们共同重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耐人寻味,每一句话都发人深省,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教育与生活的真谛。就像擦亮星星上的灰尘一样,书中的文字不断擦亮“教师”二字,为我指点迷津,指明方向。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到,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对待儿童要充满对人的信任与和善,要学会发自内心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在人身上创造一切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他指出不要因为孩子的一点缺点就遮住了教师的眼睛,如果教师用幸灾乐祸的态度对学生吹毛求疵,学生就会用同样的方法令人不得安宁。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自我检讨自我约束,并学会善意待人。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淘气鬼乌拉在集体活动时跑到密林深处捣乱,他没有发脾气,而是借此安排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把全班同学带到一个隐秘的洞穴藏起来,“我们不去找他,让乌拉来找我们”。当小淘气鬼发现大家都不见了的`时候,害怕和孤独让他惊慌失措,认识到了错误,在无声中进行了一次自我教育。另一个是他把学生带到花园的一角,让他们在窝棚里通过观察过路人的神态,来学习感受别人的心情。孩子们看到了姑娘的微笑感受到她用劳动创造生活的喜悦,看到老奶奶在战士纪念碑前献花感受到她失去儿子和丈夫的痛苦,通过一次次“察言观色”,孩子们冷漠的心变得敏感起来,他们开始关心周围人的喜怒哀乐,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用善意来待人。

  这两个例子让我很受触动,在我们的教育中多于说教少于自悟,我们常常指责孩子不应该怎样做,却很少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认识到为什么要这样做。训斥责骂的结果是让孩子们敌视我们疏远我们,“恨铁不成钢”的“爱”使我们的辛苦付出变成了一种负担与苦刑,这不能说不是教育的一种悲哀。有人说教育像是在照镜子,学生的一举一动就是我们的影子。我们宽容大度,学生就会友好和善,我们遵守原则,学生就会诚实守信。如果面对孩子们的错误我们能心平气和地疏通、巧妙地引导他认识到错误的后果,如果面对孩子们的冷漠我们能温言细语,甚至通过亲身体验培养起他们的“情感修养”,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孩子们也会受益终身的。

  “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让我们用爱和智慧点亮纯真的心灵,让每一个生命如花般绽放,如宝石般熠熠闪光!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3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书中的一百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

  阅读的重要性,多次被作者在不同的教育主题中强调。从注意力的培养,到对后进生的工作、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抽象思维的发展等等。而恰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许多学生却依旧不够重视,或者是有形无实的开展,或者是有心无术的引导,这的确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也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而“到大自然中去”也被作者称为“思维的活的源泉”,这对我们当代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需要我们有更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这个多彩纷繁的世界。书中作者的建议、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来说,如同一条条欢快清澈的小溪,汇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读常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4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唯一的方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一条最好建议。但是,同时我也要做到一点:"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不应该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不读书辩白。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还要懂得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中,赏识教育是其精华,贯穿全书始终。怎样让学生在学习时象追逐蝴蝶那样欢乐呢?这本书告诉我: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充分肯定学生,发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信心,推动学生进取。我们要时时刻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我也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

  的上下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觉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时时刻刻让学生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并让欢乐延续着。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轻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判的问题应当及时批判,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模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就违背了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啦!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真是一本好书,越读越使人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它是我的慈爱师长,不断地给我以指引。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

  假期中,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作为9月新入职的教师,我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通过阅读,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建议:

  一、“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教育大师他告诉我们: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不能活动的货物,知识没有加以运用。这几句话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所在,结合信息技术学科,及本地学情很多学生直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而大多科目主要就是让学生多识记、多背诵,尽量做到脱口而出,而往往忽略了给学生留取足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由此出现学生虽对记忆内容运用熟练,可是实际操作时无法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例如:学生能够记住在对文字修饰时,需要选中,每次问都能很快说出,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生都在重复“老师,怎么做”,“老师,帮帮我”分析原因学生只是单纯学会了背诵与记忆,却把开启智慧大门那把金光闪闪的钥匙——思考遗忘了,他们照搬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学习的知识不能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活学活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没有最大限度的拓深和了解,这必须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采用科学的引导方法,多给予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由吸收—消化—运用的`过程,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完成了知识间相互迁移的目标。

  二、“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是令我印象较为深刻的一条建议,作为教师从内心而言,希望每个学生喜欢自己所教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促进自己更加投入地教学,信息技术是学生很喜欢的一个科目,刚开始入职,我为此感到开心,但只到第三周,我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知识不感兴趣,更多是认为在上课中的休息,玩游戏。这让我在那段时间很失落,因为这与我入职前的想法是有区别的。

  而事实上总有一部分学生上课表现不够积极主动、态度冷漠,让人焦虑。刚开始,我还耐心地引导、帮助,可随着时间的积累,班级较多,一周只有一节课,我的耐性似乎消耗殆尽,心想着也许这孩子确实不适合学信息技术,觉得他们基础太差,自己已经尽力问心无愧,却没有像苏老那样积极地想各种方法查找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唤醒他,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哪怕取得向前一小步的进步。诚然,教师光有爱心和耐心是不够的,还需有坚持不懈的教育意志和感召精神,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名言产生的效果。由此在我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上学期我先讲,而后让学生直接操作的方法,而是先给学生看到成品,通过课本或者小组讨论,确定任务让他们自己先完成操作,让最先做出来的同学进行演示,或者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以优秀的同学带动基础差的同学。他们更有兴趣,且操作更好。

  以上只是初读著作的一些体会,其深远富有哲理的思想精髓还需要经过不断地研读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知,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应该多思考、多学习、多阅读,向他人谦虚学习教学经验和方法,并结合阅读与生活实际,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到一个新的目标和台阶,成为学生、家长心目中合格的教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教师读书心得02-10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04-01

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2-12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02-23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13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2-13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15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4-06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通用)09-06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范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