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时间:2024-06-14 09:49: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优选)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优选)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不装了,我是蛤蟆,我摊牌了......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这是一本心理辅导书,通过童话故事把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向我们展示出来。主人公是只蛤蟆,你没听错,是一只蛤蟆,此书带入感极强,谁读此书谁就变成了蛤蟆。虽然是一本故事书,但是却描写出了我们成年人面对焦虑和抑郁时最真实的感受,蛤蟆先生通过十次心理治疗成功从困境走了出来,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原来,我很重要!

  先来看一下蛤蟆先生抑郁时的状态:

  “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很长时间里,我时不时都会这么想。当然,确实有些时候一切似乎都好起来了,好像我可以真正去干点什么。可随后我的兴致就低落下来,没了做事情的劲头,接着就跌入了我所熟悉的悲伤情绪里。”

  在第一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在我们出生时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在第二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以情绪做媒介分析了蛤蟆先生的童年:

  “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

  顺从行为:如果你被迫顺从某个人,就意味着你不与他争辩。你照他们说的去做,而且同意他们的想法。

  依赖父母: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减少并最终打破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人能完全达成,而很多人会依赖一辈子。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在第三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解释了蛤蟆先生的愤怒方式:

  释放愤怒: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伤害,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的反应。

  在第四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在第五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儿童、成人、父母三种状态就形成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

  在第八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人生坐标:

  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在第九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这类游戏的发起基本上都不是出于真诚,不像正常游戏那样只是让人觉得兴奋好玩,而是会产生非常戏剧化的结果。表面看起来实事求是,其实真正的意图却并不正大光明。游戏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在社交层面上,似乎一切都是公开诚实的。而游戏玩家的真正动机却隐藏在心理层面,同时也隐藏着欺骗。至于游戏的必然后果呢,全都是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举例1:“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这是人们经常在工作场合玩的游戏,这种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借此证实“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他们会证实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

  举例2:“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

  这种游戏能让你自卑或者自责,从而证实——你一无是处,他高人一等。这会加强他的道德优越感。

  举例3:“我真不幸”

  这种游戏能让低自尊的人常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概括的说,处在“你好,我不好”人生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玩这个游戏的人确信他们是不幸的,会随时给你报出一长串遭遇过的不幸事件。

  在第十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情感智力:

  情感智力:也就是情商的世界,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概括而言,高情商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的更远,因为它能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从开始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意面对,觉得丢脸恐惧,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长中原生家庭的羁绊,童年中的亏欠,成年后愤怒背后的故事,最后说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愈了,同时也治愈了你我。

  为什么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非常震撼?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前段时间也处于抑郁阶段,通过蛤蟆先生我想起自己的原生家庭情况,我很庆幸此时读了这本书,它带给我很多正能量。我也坚信很多人都会感到焦虑和抑郁而且无法摆脱困境,那么这本书推荐给你。我是贫僧,谢谢您花时间观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

  一个淡定友爱的母亲和一个热情开朗的父亲会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氛围。

  ——题记

  上午和中午花了3个半小时看完了这本只有10。8万字的心理学入门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平心而论,其中很多观点让我醍醐灌顶,很受启发。

  看完一本书还是要”标记重点”和来一次小总结。蛤蟆最近变得抑郁了,心理医生发现和他的童年经历分不开,家人的严格要求让他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长大了,自己也没有得到身边朋友的肯定,他活在了儿童状态,像儿童一样取悦身边的人、道歉(怀疑自己)、依赖,通过怄气的`方式来释放愤怒。每个人也有成人状态和父母状态,只是运作方式不同,后者让别人感觉处在一个不平等的位置,而成人状态是一种理智的状态。

  其中有一句话:别人或许会影响和说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高情商的人理解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并且掌控它,能够管理情绪,控制冲动,延迟满足。

  要提高自己的情商,特别是控制情绪和延迟满足的能力,要跨越自己常用的不成熟剧本,要很快能够调整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智商与生俱来,而且都差不多,但只有情感智力才能推着我们走得更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

  愿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今年的寒假期间,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很特别的书,书名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刚拿过来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因为它的书名而怦然心动,也没有觉得它普通的外皮引人注目。但是当我翻开它的时候,就爱不释手了,只想一口气看到故事的结尾。

  从蛤蟆的经历中,我了解了现在大人们经常说的一个词语——抑郁症。这本书就是以蛤蟆患上了抑郁症开始说起的。烦躁、焦虑、沉默、失眠……这些都是抑郁症的表现,让我来给大家说一说蛤蟆是怎么克服了这些困难的吧!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时常会惹出一些麻烦和笑话,大家都会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生活充满乐趣。可是突然之间大家却很少发现蛤蟆的影子,大家都关心的去看望他的时候,竟不可思议的发现他已经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们决定出手相助,他们是智慧威严的獾,碎碎念念的河鼠,体贴善良的鼹鼠。他们商量的结果就是不得不带蛤蟆去看心里咨询。

  蛤蟆第一次去心理咨询的时候,他很疑惑地问咨询师:“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坚定地看着蛤蟆的眼睛回答他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的谈话中,蛤蟆说自己有过自杀的想法,并给自己的精神状况评了最低的分数,最后咨询师给蛤蟆的结果是,他现在正处在“儿童自我状态”。

  在他们治疗的过程中,我也了解了很多神奇的事情,每个人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回到“儿童自我状态”,就是我们小时候的一些习惯,会一直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不论你到成年的什么时候。所以我终于明白弗洛伊德的学生阿德勒说过的那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原来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想等我们成年了一定会更明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会是一辈子最幸福的事情。

  蛤蟆的状态就是因为他的父亲在他童年的时候,给了他很多不好的感觉和经历。他的父亲虽然是一个正直的好人,但是对蛤蟆总是过于严厉和不认可,造成了蛤蟆遇事自卑和不知所措的状态。直到现在他已经成年,父亲也已经不在了,他还依然摆脱不了自己的这些心理阴影,造成了今天蛤蟆的'抑郁。

  经过咨询师的一次一次的谈话和开导,蛤蟆的状态也已经越来越好,他可以跟着自己的感觉计划、考虑、决定、行动一些事情,他逐渐恢复了从前的活泼,甚至比以前还要自信又坚定。咨询师也非常为蛤蟆高兴,并且告诉他已经到了“成人自我状态”,蛤蟆对自己的精神状态也评到了最高分,现在的他不但不会再想到自杀,还对大家说:“我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

  通过蛤蟆的故事我觉得,咨询师真是一个伟大的职业,竟然能帮助一个抑郁的人战胜自己,对自己和世界都充满信心。我还明白了,爸爸妈妈对一个孩子的态度是会影响一辈子的,所以我还希望能有更多的爸爸妈妈都能看到这本书,让我们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给我们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和人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4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他现在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们决定出手相助,其中包括智慧又威严的獾、关心朋友但有点絮叨的河鼠,还有体贴善良的鼹鼠。他们商量来商量去,决定督促蛤蟆重视这个问题,并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帮助蛤蟆找回自己。于是本书故事就此展开。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能逐渐感受到蛤蟆先生在面对心理咨询师苍鹭时从最初的无话可说到渐渐打开心扉,愿意对医生诉说自己抑郁的原因,令人大吃一惊的是最关心他的朋友鼹鼠、河鼠和獾竟然是造成蛤蟆先生抑郁的罪魁祸首,因为河鼠对蛤蟆先生的态度并不好,会骂他讨人嫌,说他是个混蛋,蛤蟆先生为了让河鼠消气就承认自己是个混蛋,但他的所作所为不被河鼠接受,这让蛤蟆感到非常难过。而獾则是像蛤蟆先生的爸爸一般,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蛤蟆先生的'不好,这让蛤蟆先生感到羞辱。但苍鹭医生却全身心地关注并理解蛤蟆,医生倾听并不断向蛤蟆发问的方式,使得蛤蟆觉察到了自己的种种想法和感受。渐渐地,他开始在很多方面探索和审视自己。就这样不断地治疗,到最后,蛤蟆先生终于在苍鹭医生的帮助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恢复健康。

  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了心理咨询的力量和魅力。心理医生用专业的知识和温暖的话语,引导蛤蟆先生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本书的语言简洁易懂,逻辑清晰,循序渐进。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自我探索和治疗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它也让我们更加理解和关注身边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学会如何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

  总的来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心理学读物。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心理咨询的力量和魅力,更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人性、情感和成长的过程。通过蛤蟆先生的故事,我们得以一窥自己内心的世界,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情感是如何被过去的经历所塑造的。让我们明白,无论面临何种困境和挑战,真正的改变始终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5

  蛤蟆先生映射着一个处境:心里面的是梦想,镜子里的是现实。这本书的名字会触发内心的思考,我们在找寻追求的路上应该停步于何时,放下梦中花,水中月,来治愈自己。童话故事说癞蛤蟆吃不到天鹅肉,现实毒打则让我们永不止步。在书中一向爱闹爱笑的蛤蟆先生忽然变得郁郁寡欢,花费了时间去看心理医生并最终好了起来。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有文字版和漫画版两个版本发售。作者罗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毕业生,曾在英国亨利商学院任教,专注于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所著《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本书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本书以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实际上也是一本心理疗愈读物出版,孩子也能看懂,可以称之为一本成人童话。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书中蛤蟆先生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已经出现可能的抑郁症状,朋友们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经过10次心理咨询,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蛤蟆先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抑郁症通常被总结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郁郁寡欢、没有力气起床梳洗,比较符合该描述,结合持续时间以及工作生活受影响程度可以考虑是否要进行抑郁症诊断(听取咨询师建议也可直接到精神心理门诊挂号)并接受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朋友们的建议帮助则体现了社会支持的作用,在心理学中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对其产生的积极帮助作用,正是这些社会支持促使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经济、物质和决策支持价值。如果没有这些作用,那就只能算是认识或者彼此知道有这么个人啊,想太多了容易成为非分之想哦,也可能会因为单方面的人际付出而产生摩擦或者悲伤。

  蛤蟆先生无法拒绝朋友的关心,他迫于面子去跟苍鹭医生见面了,之后的故事则反映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原则和技术。首先苍鹭医生并不接受蛤蟆先生被迫到来的态度,他希望拿出蛤蟆出于自愿来寻求帮助,然后才开始了蛤蟆先生的探索和疗愈之路。

  整部书基于心理学的理论展开书写,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咨询过程,语言和架构采用儿童故事脉络,有趣可读。其中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看到疗愈和改变的发生。对于想要寻求心理咨询的大众和新入门的心理咨询师都是一本很有价值的通俗不乏严谨的读物。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学会放松,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来表达内心平适的状态,自由坚韧的面对生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6

  很快速的读了一遍,对于这种心理学入门书籍也看了几个版本,都是对话形式,从一个心理有问题的人物一步步从发现自我到解放自我的过程。这本书的一些观念同样蛮令人印象深刻的。

  1、人生的三个心理状态,儿童阶段,父母阶段,成人阶段。只有处于成人阶段才能实现心理成长。

  反观自己,其实在一天中都时刻处于不停地切换状态中。

  我工作上是偏理智的成人阶段,不会感情用事,实事求是,以一种共赢的目标对密切联系,并能促其帮助的工作伙伴。但处于竞争状态的同事,自己却没法抱着大度的心态去面对。所以每当有私心,过后都会自责和反省,但始终避免不了产生竞争的心理。

  生活上,就更容易恢复本性,要嘛像爱挑剔的父母一样,跟朋友聊天中侃侃而谈,丝毫没感受到自己在语气上是凌驾于人的,最终免不了会产生分歧。虽然过后自己也会反省,但当时自己就会以这样一种管教的状态,自以为自己才是真理。

  回想起自己跟亲密的人相处,发现自己是最容易变身为儿童型心态的,依赖,喜欢撒娇,用一种怄气,或者胡闹的处理方式去处理自己不喜欢的事。但说自己不喜欢什么,反倒是为了表现这个情绪,而不是具体因为什么。就跟小孩子总会撒泼打滚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一样,女生也时不时会作一下来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却不曾想这样的行为还确实蛮儿童的,幼稚又不讲道理。

  心理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探究本心,你了解你自己吗,如何摆脱外力做自己。我是个自省的人,也能理解他人。但还是很难一天都维持成人状态,做个情绪稳定,理智的人。虽然一直认为当下的选择最重要,但也不禁在想,是什么导致自己会在面对不同的人和事上,显现不一样的面貌。我相信千人千面,为了适应社会一个人也有不同的面貌,但问题行为却往往发生在自己最在意,也是心理最轻松的状态中。对外人可以和颜悦色,对亲密的人却抱有挑剔的眼光和对你的无条件纵容。双标的人是因为夹杂着情感成分,还是潜意识就有这样的观念。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像蛤蟆先生一样,回忆起自己的小时候。

  小时候作为家里的老二,得到的关注和关怀都是最少的。所以也养成了乐观,自得其乐的性格。现在对家里人的态度也是一样,从不奢望他们给到我什么,就是这么一种放养式的自由。自认为自己是可以处理好亲密关系的,因为反省道歉,我做得一点都不拖泥带水。但过程不断地在消耗,结果再怎么弥补也是有伤痕的。所谓的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的自我,大多也是在亲密关系中较常出现,说明自己在这种模式的相处关系中是很不成熟的,这跟我想成为一个包容,大度,体贴是不相容的。

  再往前思考,为什么会那么在意亲密关系。其实一直还蛮羡慕我爸妈的,这么一对几十年来一直相互陪伴,对彼此的关心胜过于对孩子的。我没有体会过爸妈全身心的关心,但对于爸妈的彼此关心我内心也是觉得幸福的,他们给了我自由,我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我自己。所以内心也渴望有这么一个亲密伴侣,关心我多过于家里人的。就跟我爸妈一样,孩子始终会长大,而且也是独立的个体,以后会有自己的生活,让他们自己做主。但伴侣是要相伴一生的,不管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应该是彼此的依靠。但现实是,两个人在一起都会经历从相识到热恋到熟悉或者冷淡的时期,处理不好还会产生厌倦期。或者自己不喜欢太过于平淡,焦点慢慢从对方身上转移,习以为常的时期,所以自己就会切换不同状态去作或者各种闹腾,为了让对方的焦点可以重新回归到自己身上,再来用成人状态去弥补解决。

  如何去处理自己的问题行为呢,苍鹭给蛤蟆先生的建议是:下定决心去改变。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在发生改变,并且是有害无益的,认清它并做回成人的自己。于我也是一样的,知道问题在哪,我要如何跟自己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的重视程度和解。史蒂夫柯维说过,人要以原则为中心。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工作上,家庭上,生活中。不同职位都有自己的行事准则,这就是你人生的信条。不能仅仅以伴侣,以孩子家庭,或者工作为核心,这样迟早会有失偏颇。我也试着调整自己的人生准则,开始把精力分散给更多有意义的事,看很多的书,养成健身的习惯,看电影,听歌,断舍离过极简生活,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人生的三个心理状态,努力成为为自己人生负起责任来的成人状态。

  2、另外一个比较印象深刻的观念是人生坐标。

  人跟人相处中,心理状态都是不一样的。处于我好,你不好的心理状态,就会产生幸灾乐祸,打压,pua的对话模式中。感觉现在社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才会出现内卷,攀比竞争的心态。人是很难避免跟人交际的,不能设法改变别人,可以先改变自己的观念。首先要学会跳脱开来,不管是上司还是长辈也好,总是想通过我好,你不好的挑剔型父母状态,设法对你精神攻击来达到一种管教的目的。这是他们惯常玩的游戏,我们可以从局中人变成局外人去看待它,让这个游戏难以进行下去,正所谓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也有这样一部分人,总是用一种祥林嫂的姿态,说自己的各种不如意,不顺,社会压力多大,通过抱怨自己的不好来获取别人的认同。这个社会可抱怨的确实很多,但我相信也有这么一些人,在自己的小时光里,安心悠闲的活着。想要一个良好的状态,就是让自己调整为我好,你也好的共赢心态。这是个团体性社会,朋友,家人,同事,生活总会围绕着他人。以一种我希望自己好,并希望大家也好的状态去面对人事物,所谓的竞争就变成互利,资源那么多,共享才能实现心理健康的双赢。

  通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么简单的一个小故事,可以反观自己的很多心理状态也是需要调整的,最终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开心的做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7

  蛤蟆先生这个主人翁原本是英国一本童话书《柳林风声》里的动物主角,作者是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他为了方便人们理解,就借用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动物形象。故事以抑郁的蛤蟆先生为线索,讲述了他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开启了10次心理咨询的详细过程,随着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我们也逐渐走入了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的世界。

  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直视着他的眼睛,笃定地对蛤蟆先生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问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听说过好多身陷抑郁的人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仿佛被囚禁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永远找不到出路。所以当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直视着他的眼睛,笃定地对蛤蟆先生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对于丝毫看不到希望的人来说,这段话温暖而有力量,仿佛在茫茫沙漠中发现绿洲;在干枯的草丛中发现破土而出的嫩芽;在危险的丛林中发现直升飞机;在暗流汹动的大海中发现灯塔…….当你品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你渐渐走出了心的牢笼,去拥抱一个全新的自己。

  整本书的结构,大概分为3个层次,一是讲述儿童自我状态,二是父母自我状态,三是成人自我状态。最后在这3个层次的基础上引申出“人生坐标”的概念。

  儿童自我状态里,儿童有天生的基本情感。如同我们面对的小学生一样,他们充满了朝气,被快乐包围。他们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愤怒,会因为流浪狗被误伤而流泪,会因为夜晚怕鬼而恐惧。

  因为是儿童,毫无自保能力,所以依靠父母、信赖父母,所以从婴儿时期到幼儿园毕业,我们会无条件地顺从父母,比如同意父母的意见,试图取悦父母。正如我不到3岁的儿子,他无条件地相信我、信赖我,仿佛我是他的整个世界。他会在我哭泣的时候,束手无策地陪我一起哭;他会在我大笑的时候,毫无理由地陪我一起笑;他会在我要求亲亲的时候,把他的额头凑在我的唇边。他全身心地爱着我,这个他在天堂精挑细选过的妈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如果成年后,我们依然无条件地依赖某个人,说明我们还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没有真正长大。

  我们在社交场合中,如果也总是附和他人,如果每次道歉的都是自己,如果每次受了委屈咬碎牙往肚子里咽的都是自己,这就意味着我们将小时候依附于大人的顺从行为带到了成年,我们小时候的生存策略一直潜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父母自我状态,是与儿童自我状态截然不同的反应。儿童是弱小的,但父母是强大的。我们在原生家庭中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往往会和我们与自己儿女的相处模式相似。我们会潜移默化地习得父母为人处世的态度。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训斥儿子的表情、动作、语气,竟然与母亲曾经训斥我是那么的相似,甚至如出一辙。

  长大后,工作后,我们也会遇到看上去很权威,老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的人,永远都像法庭的审判长一样,忙着给你定罪,忙着惩罚你,忙着操碎你那本就有点受伤的内心。就算是儿童状态里的人,他也有父母自我状态的那一面,那个不断批评和惩罚的对象就是自己,自我批评、自我否定,自我惩罚,仿佛被永远囚禁在没有阳光的黑暗世界中。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上的原因,我就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持有消极的态度。可是一次与权威的叫板中,一次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一次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我决定自我救赎,放过自己,原谅自己。最终,我与平凡的自己和解。

  最后一个层次就是成人状态里的我,我既不用紧张来自父母严厉的声音,也不用蜷缩在卑微的儿童情绪里。我身心放松、乐观自信,能够理性思考,能够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对待周遭的一切,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个层次每个都有其必要,但就重要性来说,只有成人状态下,我们才会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儿童状态奔波于情绪,父母状态忙着批评教育,只有在成人状态,我们才能活在当下。

  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问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这个问题我想我已有了答案,我要爱自己。有人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我要重新审视我的人生,我也慢慢学会感谢生命旅途中出现的所有人和事。感谢他们,让我变成了我想成为的样子。

  最后,感谢我成为了蓝色海共读沙龙的小秘书,感谢恩师兰梅老师对我的信任。愿在成人状态下的我:努力地向下沉淀,向上生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

  在人生的长河里,能将自己摆渡上岸的人,只能是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述了蛤蟆先生原本爱说爱笑,突然一反常态,开始郁郁寡欢,继而陷入抑郁不能自拔。小伙伴们看到他这个样子十分心疼,就介绍他去看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苍鹭十次面谈的帮助下,蛤蟆先生逐渐拔开云雾,勇敢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终于找回了原来的自己,重获新生。

  蛤蟆先生属于讨好型人格,他在童年时就一直受到父亲的打压和批评,所以他一直都在寻求别人对他的肯定,他甚至说:“大家对我生气时,我就会不自在,只要能让他们重新喜欢上我就行。”在苍鹭的引导下,他发现自己一直处在“童年的自我状态”中。什么是儿童的自我状态呢?比如一个孩子面对父母的批评,他会感到愤怒。但是如果父母长期批评他,并且不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就会适应这种情况,把自己的愤怒隐藏起来,反之,开始取悦父母,对父母顺从、依赖。孩子也许会对父母感到愤怒,也会因为这种愤怒而产生内疚,这时候就只能牺牲自己的情绪,但是这种情绪并不会消无声息地消逝,他会变成另一种怒火,这种怒火看似没有什么攻击性,比如撒娇、任性、怄气、郁闷、拖延、厌烦等,会有一些小孩子脾气,仿佛回到了小孩子的状态。

  我们的童年一旦决定处于什么样的模式中,那么后面就会无意识地坚持这种模式,这些态度和观点成为了我们为人处世的底层结构。也就是说,在后面不刻意改变的情况下,一个人的.“童年模式”将决定他的一生。

  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

  蛤蟆先生彻底颓废之后,一度想要轻生,好在朋友河鼠及时制止了他,并给他推荐了心理医生苍鹭。在之后每周一次的问诊中,苍鹭只是抛出问题,任蛤蟆自己分析原因。蛤蟆先生才明白:他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能指望别人来救赎自己。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开始正视自己内心的伤痕,开启了自我性格的探索之旅。

  人生苦难重重,想越过苦难,抚平伤痕,最终只能靠自己。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的医生,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

  几个月以后,重获新生的蛤蟆即将结束它的治疗之旅。虽然他偶尔还会难过,为过去的伤害耿耿于怀。为此,苍鹭在最后一次问诊中,告诉蛤蟆:“如果你为自己负责,你就会知道你有力量改变环境和自己。”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蛤蟆不仅重拾快乐,还找回了魄力和勇气。

  蛤蟆先生用它自己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生活能治愈的,永远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想要挣脱厄运,旁人无能为力,只有靠自己的觉醒和行动,才能让自己获得救赎。生活中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们内心的感受,而所有的治愈,也得靠自己的力量,想要摆脱生命中的伤痛,就要敢于迈出自己的第一步。

  也许我们也像蛤蟆先生一样,曾经有过或者正在经历情绪的低谷期,想要摆脱困扰,只有发自内心的行动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经历挫折,失去信心或不快乐的时候,我们可以主动找机会与朋友聊聊,慢慢释放自己消极的情绪,让自己成为自己的摆渡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9

  这本书是我在最近买的这几本书中,唯一认真的翻看了一遍的,甚至在翻看第二遍做读后感的时候发现有些话很感同身受。

  我发现不管是我还是身边很多人大部分都存在于儿童自我状态中,也就是人生坐标“我不好,你好”的坐标轴中。比如,无论我们会认为自己差劲,很在乎自己在他人那里的感受;又或是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不会去先思考为什么这样,而是会怨天尤人地觉得自己是太不幸了;再或是我们会一直处于无意识地焦虑中,不自信以及沮丧。然后在对待别人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去以一种自大的姿态审判别人的行为与言语,这也就陷入了父母自我状态中。特别喜欢里面心理医生的一句话“相比责怪,负起责任听着如何?”这做起来应该挺难的,因为大部分时间,我们不会认为自己的不快乐是因为自己怎么了,而是会第一时间责怪事情,责怪别人。但是希望我未来可以先审视自己,对自己负责任,让自己可以有力量去改变这种不快乐的处境。如果改变自己,就需要把自己调整到成人模式,有勇气去回顾和面对那些在童年和成长经历过程中让我们情绪低落的'事情。而做到这些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心理学的书真的好有意思哦,有这种经历的话,的确很好去懂。)

  这本书也让我想到了抑郁症的话题,就是前些年微博上也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大概也像这本书里说到的那样,真正可以得到积极结果的,归根到底都是取决于自己。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热爱这个世界,或许这个世界很糟糕,试着谅解自己,谅解他人。

  -你认为我会好起来么?

  -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每一个春天都会到来,每一个人都值得被爱。”

  一些摘抄:

  情绪温度计: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你感觉还不算太糟糕。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

  处于什么状态-存在的方式是什么?

  儿童自我状态:行为和感受都感觉像一个孩子,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这种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的,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生活中有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像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儿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这些构成了自然型儿童状态。除此之外,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也有其他因素参与进来,最重要的因素即父母,儿童会从经验中学习,对于父母的行为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的生存策略,这即适应性儿童状态。

  顺从行为的表现:同意,取悦,道歉,依赖。

  释放愤怒有攻击性的,也有非攻击性的(用缓和的方式来释放愤怒)(比如说撒泼,怄气,郁闷等等)

  父母自我状态: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中,我们会表现的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我们可以把“父母状态”想像成为一个法官,这个法官在控诉别人,给他们顶定罪,然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

  挑剔型父母状态表现:爱批评,愤怒,严厉,自我批判

  成人自我状态: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我们可以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所有的技能都可以为自己所用,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会思考当下情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关于人生坐标:也就是说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也即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自证预言—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我们会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的一样)就比如说酗酒这件事,人们时常会在生活不愉快的时候喝醉,喝酒过量的必然结果就是喝醉。(书中提到的一本书《人间游戏》,我觉得很有意思,描述的都是一些心理游戏,玩这类游戏的必然后果就是玩家最终会产生糟糕的,不快乐的情绪。)

  书中也提到了一些心理游戏,在此列举不同坐标下的心理游戏:

  悲伤的儿童状态(我不好,你好)-自杀

  1、我真不幸

  2、 PLOM(可怜弱小的我)

  3、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挑剔型父母状态(我好,你不好)-谋杀

  1、NIGYYSOB(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2、你怎么敢!

  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

  和这本书的相遇,是偶然听罗翔老师提到的《柳林风声》,网友说它是心理学的入门书籍,在网友们的推荐下,我网购了这本书,并用两晚上的时间读完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的著作。这本书可读性强,书里的知识点和专业用词浅显易懂,相对较少。它用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许多道理,作为老师的我们,可以用它来治愈自己,也可以更加了解学生,更好地与学生相处。

  这本书主要讲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蛤蟆先生因陷入抑郁,对生活失去了热情,从而把自己困在家里,朋友们发现后决定带他向苍鹭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在与苍鹭医生的十次谈话中,蛤蟆先生从抑郁情绪中逐渐走了出来。

  书中将人分为三种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的自我状态又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为了避免父母生气和惩罚,自然型儿童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父母,顺从父母的心愿和要求,由此产生适应型儿童。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蛤蟆因为沉迷汽车而受到獾的谴责,在吸烟室里独自面对獾时,蛤蟆发誓痛改前非。看到蛤蟆悔过,獾从严历挑剔般的父亲转变成了和颜悦色的父亲。当走出吸烟室,獾提出让蛤蟆公开承认错误,蛤蟆立马拒绝。蛤蟆的态度为什么转变如此之大?书中提到,“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因为在吸烟室,他回到了儿童适应状态,面对父亲般挑剔的獾,他只能顺从同意并取悦他。其实,老师教育学生也和蛤蟆面对獾一样,学生会同意老师的.观点以求放过,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认可,所以会一再重复错误。长期以往下去,这些学生或许就成为了我们口中的“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本身并没什么问题,很多时候是家长、老师对他们认识不深,只有运用正确的心理知识去帮助他们,“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书中的新理论也使我有了新的教育方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切实发动自身力量,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1

  这本书很久之前在APP上囫囵看过一遍,当时对我并没有什么触动,看完就忘。这次看完却收获良多。里面谈到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我们默认18岁就是成年长大,开始脱离父母,包括思想和生活上的脱离。但什么才是对自己负责呢?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之一,就是我开始真正的面对这个问题。我曾经特别讨厌「情绪稳定」这个词,现在我弄清楚了,我讨厌的不是这个词,而是「冷漠」和「压制」这两个词。我更愿意用控制情绪的能力来代替情绪稳定。

  我觉得,对自己负责,不是无视他人的情绪,而是在我们自己有情绪的时候,能保有延迟动作和缓和当下的能力,当理智回归以后,又能认清和理解那些触发我们情绪的,来自他人的行为和情绪的本质,分清那是气话,冲动还是真正的恶意。

  这里不得不提到现在很热门的原生家庭问题,我觉得除去少部分真正有恶意的父母,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父母都爱孩子,只是很多方式都不对。这些不对的.方式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长大以后,又造成了很多人生困惑和痛苦。但是,什么是真正的长大呢?我觉得是:我们既能抗议他们的不对方式,又能理解他们的爱的时候,就是真正长大。而一味的抱怨原生家庭,绝对不是。

  我们身边情绪控制能力强的人不多,打心底喜欢我们的人也不多,所以如果我们自己能拥有更强一点的情绪控制能力的话,就能更好的包容,保护和引导那些真正爱我们的人,不是吗?喜欢是理解,是我了解你的本质,所以即便你在情绪最低处,我也喜欢你。

  任何重要的人生关系里,都是这个道理。

  所以,回到自我负责。真正的自我负责绝对不是无视他人的情绪,而是能正确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行为,看清本质,表达不满,远离真正的恶意,包容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写的一部心理案例的合辑,看过这部书,就会明白,在人生长河里没有谁是你的摆渡人。

  蛤蟆先生看似乐观,其实内心伤痕累累。他从小生在这一个刻板陈旧的家庭,爸爸严苛,妈妈懦弱,蛤蟆先生从未感受到温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责难。

  蛤蟆先生七岁被送到私立学校,大学毕业继承产业,他绞尽脑汁经营父亲留下来的蛤蟆庄园,但是大家看不出他的付出,为了得到认可,他努力取悦他们换来的却是横加指责。为了看起来合群,他活成别人的开心果。这一件件的琐事,让蛤蟆先生无法自拔,身心疲惫,借酒浇愁,于是再一次大醉之后他偷了一辆车有化妆成洗衣服逃跑,他抢过马,偷过钱最终入狱。

  蛤蟆先生在出狱后身心崩溃,他患上了抑郁症,家园被黄鼠狼霸占,曾经光鲜的蛤蟆先生,最后活成了臭蛤蟆,作者通过蛤蟆先生,反映了人们的缩影,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蛤蟆先生,每个人都在费力讨好一个人,然而对方却利用你的善良索取更多,你尽心尽力工作生活,但是命运总是给你使绊子,让你的'辛苦付诸东流。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带伤,不论愿不愿意,你都无路可退,所以不管什么让你停下脚步,但是都不可以让自己倒下。蛤蟆先生一度伤心,一度轻生,好在朋友给他推荐了心理医生。他第一次来到苍鹭小筑,苍鹭问他谁让他来的,蛤蟆说是河鼠。苍鹭摇摇头说能让你来的只有你自己。不能指望别人来救赎自己,只有自己为自己负责。

  之后每周苍鹭都会给蛤蟆一个问题思考,每次都是问他这件事你怎么看?你有什么感觉?你会怎么做?苍鹭一路引导蛤蟆,打开了他的内心。经过几个月问诊,他始终记得苍鹭说要不要与生活和解,你自己说了算。

  蛤蟆终于重新开始,早起划船,感受世界,接纳痛苦。几个月后,蛤蟆结束治疗。这次苍鹭告诉蛤蟆如果你为自己负责,你就会知道你有力量改变环境和自己。于是蛤蟆重拾爱好,买了新船参加皮划艇比赛,开启了大篷车短途旅行。蛤蟆找回自己的勇气和魄力。他夺回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干起了自己喜爱的房地产事业。他卖掉了蛤蟆庄园,另建新居。生活能治愈的永远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面对伤害,我们无处可逃,但必须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人生苦乐无常,我们总会受伤,也总会有很多迷茫。但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能沉得住气,扛得住难,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强大的力量。当你在自我治愈的路上,主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新世界的大门,也会随之为你打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3

  在这个寒假我可能不像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看了一本又一本的书,早早地就把寒假作业写完了。我是放了假每天十点半才起床,到处去玩。至于寒假作业嘛肯定是明日复明日了,只得最后几天赶工,说来还是有些惭愧。不过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精读了一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里医生》。

  这本书是关于心里咨询的书,通俗易懂,读起来温暖且治愈。他的作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戴博德。故事的开始是蛤蟆先生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挫折和考验结果却让自己迷失了方向从而得了抑郁症。从以前那个活泼开朗助人为乐,愿意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的蛤蟆先生,变成了一个邋里邋遢整日郁郁寡欢还不修边幅的“人”。它的朋友河鼠去找它时发现了现在这个抑郁的蛤蟆先生,回家后他它把这事告诉了鼹鼠和獾子大叔,不久它的朋友都知道了也非常担心它,不想让自己的好朋友被心理疾病折磨就给它找了一个心理医生——苍鹭。朋友的好意它不好推辞只好给个面子去了。

  这天蛤蟆先生和苍鹭医生第一次见面,刚见面蛤蟆就摆出我是看在朋友面子上才来的,你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敷衍态度,这时苍鹭说心理咨询的前提是自己自愿而不是为了应付朋友,只有自己想,我们才能成为合作关系。幸运的是第一次咨询的蛤蟆先生就和苍鹭达成了合作关系。在咨询的最后蛤蟆还是没忍住说出了自己的怀疑,但苍鹭却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但最终都取决于你”。就这样蛤蟆先生的第一次咨询就完了。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苍鹭分别问了抑郁的原因,成长的寓意、探索童年、愤怒的表现、秘密协议、蛤蟆先生的选择、说出人生的故事、人生坐标于心理游戏、赢了游戏却输了自己、最后一次面谈。

  在第四次的面谈中蛤蟆先生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虽然有些记忆早已模糊但其中的'感受仍然记忆深刻。父亲的严厉和把它当小孩的软弱的母亲陪伴下,蛤蟆先生必须先处理父母的矛盾和愤怒,比如人一生气它就不分对错的道歉,顺从父母甚至掏讨他们欢心这和它现在与人相处的模式很像。使它不可察觉的养成了依赖习惯,从而变成了适应性儿童。

  接下来的咨询中蛤蟆先生越来越好很快就到了最后一咨询,蛤蟆先生从依赖——抵抗依赖——独立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它进入了成人状态,我好你好的生存模式研究,相信自己,相信他人。最后一次咨询苍鹭医生让蛤蟆先生给现在的自己打分,他给自己打了九分剩下的一分是给未来的自己留些余地,或许事情会变的更好。

  看完这本书让我的内心加更强大了,让我对抑郁症有了不同的看法,如果这段时间情绪不好的你可以看看这本书哦。

  看书不一定要看很多,但一定要看好书,一本好书真的可以影响一个人。这个寒假我虽然只读了一本书,但我学到了许多对我有用的知识。心情不好时可以看书来缓解放松。最后让我们以书中的话共勉吧:“今天的不开心就止于此吧,明天依旧光芒万丈啊,宝贝”。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4

  对于读书,每一本书对我来说都像是吃大餐,吃完以后心中有饱饱的幸福感,情绪也平和了很多,孩子练习钢琴时也没有那种要窒息的感觉了,此处省略500字。哈哈哈哈......

  关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我也是看群里的老师一次次的分享,就忍不住买了下来。刚拿到的时候感觉这本书好薄啊,能讲什么呢?结果晚上打开来看,就忍不住了,用了将近两天的时间才把整本书看完。谈谈收获和这本书给我的看见:

  习惯性的先看封面和封底,被封底的内容打动了,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想来我看这本书时,我应该把自己当成蛤蟆先生这样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叫蛤蟆,而不是蝴蝶,我想大概是蛤蟆本身就特别让人讨厌,而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吧。

  打开这本书,我了解到书里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普通的读者也能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明白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作者也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书里的人物设定借用的《柳林风声》的人物形象,在这里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蛤蟆先生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他的心里终于发生了一些悄无声息的变化。

  对于我而言,探索童年这一章的内容,让我找到了童年心理问题背后的冰山。时光把我拉回到了3岁那一年的某个晚上,那一刻的无助和绝望,这辈子大概很难忘记。

  起因是我的母亲生了3个孩子,也是弟弟出生不久,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他们必须要为多生孩子而付上代价,如果没有钱就需要被关进监狱里面,那时我3岁,我已经忘记了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只记得在无数个夜里鬼哭狼嚎的要找妈妈,会被邻居拦下,哭累了就睡,白天还好,晚上就会不停的哭。不记得这件事持续了多久,后来妈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但这个印记在脑海里始终无法抹去,直到现在为止,还容易影响到我的情绪和处理事情的反应。

  没有人一生不会受到伤害,而是受到伤害以后该如何包扎自己的伤口。而一个重伤的人,是无法完成自救,需要他人的帮助。要察觉到自己的情绪背后的原因,从而去操练和成长。先接纳遇到的伤害,拥抱过去受到的伤害,和自己和解,这个过程会很痛,因为会一次次的失败,慢慢的形成刻意操练,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可以被释放、得能力。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好的理论支撑和新的看见,慢慢的品,一定会有所收获和改变。

  整本书读下来,我察觉到了内在的情绪,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虽然3岁那场妈妈暂时的离开,造成巨大的童年心理伤害,我也无法再回到当下去解决那件事。但我学会了遇到事情时,不再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回到3岁的情景中去,需要不断的提醒和操练自己:我长大了,很多事情可以去处理的很好,也可以得到家人、朋友的帮助。不要绝望、恐惧、无助,相信自己可以处理好这件事。让我在潜意识里开始去改变,被生活一点点的医治。

  通过这本书我成长了许多,愿你也和我一样,透过阅读、闪耀妈妈读书会,我们用心的陪伴可以让你的生命不再一样。

  期待着你也像书里说的那样“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

  最开始接触这本书,是源于朋友的推荐。在此之前,我对这类型的书接触不多,而这一种以叙事为主,再逐步深入的,着实还是所见的第一本。

  书籍篇幅不长,最具特色的是他的描写方式。将让外行人一看就晕的心理知识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理论与情节相结合,有停有顿,不会给人增添太多的阅读疲劳感。

  这是一只患上抑郁症的蛤蟆先生在朋友的鼓励下去看心理医生,接受治疗最后获得新生的故事。在看着蛤蟆先生逐渐变好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也跟着接受了一场心灵治愈之旅。

  我跟蛤蟆先生一样,第一次接触“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等这一些看似简单,实则真正贯彻却需要细细品味的名词。跟着苍鹭医生的节奏,循环渐进,像洋葱一般,一层一层由浅到深。

  这本书于我最大的收获,其实在于联系书中内容,以新的角度对自己重新的认识和学习。蛤蟆先生在理解和联想中,学会大多时候能够以“成人自我状态”来看待问题,学会打破自己给自己设的心理游戏,改写自己的剧本获得新生。我感受着他的心路历程,又如一个陪伴者看着他治愈。在这过程中,我也学着回想我的过去,我的现在,试着将苍鹭医生所提到的东西与我自身联系起来,以另一种方式看待事物。

  我曾听一个网友说他对心理咨询的看法,他曾简单的概括为“政治书”,给予你心理暗示,告诉你世界很好。但跟着蛤蟆先生走了这么一遭后,我却觉得这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们与心灵打交道,将迷途的人们以一种温和且坚定的方式带回正轨。

  我印象最深的是蛤蟆先生与苍鹭医生的第一次会谈,仅仅只是简单的几个提问,却顿时让蛤蟆先生意识到心理咨询的意义所在——是他想让自己变好,不是别人,也不是出于其他目的。在更多的情况下,苍鹭医生都采用倾听和询问的方式,而不是单方面一味的灌输思想,更多的是逐步引导蛤蟆先生主动诉说,给无助的人一个安心的发泄口。我想这就是心理咨询的魅力所在。

  这本书的几处细节,也让我不由联想到的社会中一些真实的现象。

  据统计,全球约有3。5亿人患抑郁症,却只有不足一半患者接受有效治疗。这又是为什么?就像书中河鼠、鼹鼠和獾三者对心理咨询这一事的看法,保守的河鼠曾打过退堂鼓,觉得不如吃几片阿司匹林来得有效;鼹鼠和獾也觉得心理咨询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这和现实生活中那些对“心理咨询”有偏见的人有着同样的性质。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偏见,才导致了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的治愈率依旧很低,不是不想治,而是不敢治或者没有选择正确的方式去治疗。而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是影响治疗的因素之一,作为一种常见病,抑郁症已成为人类的第二大“杀手”。

  精神疾病治愈率低是一类问题,然“为什么会产生精神疾病”这一问题又值得人们深思。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这一话题也是热议纷纷,著名主持人董卿也在多次访谈中提到这个话题。父母享有极大的权力,以塑造子女人格的雏形。然而在某些过于严苛的.要求下,孩子却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就如蛤蟆先生的父亲对他总是一味的否认和斥责,这和他之后的自我否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能说我们没办法改变原生家庭,也没办法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接受它,在重新认识它的过程中获得希望和动力。

  原生家庭的影响,也只是一部分因素。心理问题的源头,仍要追溯到个人本身。

  许多人在遇到生活不顺时,更多的是怪人怪事。蛤蟆先生将自己心灵受挫的大部分原因总结为父亲的严苛和獾的斥责,但却忽略了一个事情——如果你不愿意,没有人能逼你做任何事情。在书中的第八次谈话,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让我眼前一亮——心理游戏。当苍鹭医生解释后,我发现在很多时候,我和蛤蟆先生一样也处于“我真可怜”和“PLOM(可怜弱小的我)”这两个游戏中。

  蛤蟆先生在慢慢分析自己的处境和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后,他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剧本。同时我也明白了,人生是自己的,别人享有建议权却没有支配权。怨人怨天只会让人沉浸于失败和低落中,也不要将所有的希望寄托给别人,因为只有自己站起来了,才是真正的站起来。

  这本书不仅让人们增加心理知识的了解,更是在纠正着人们对心理咨询这一事物的认识。当人们真正陪着蛤蟆先生走过了“心理咨询”这一遭,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也会更高。

  当今时代人们对心里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以及开放了相关课程,人们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也不断提高,这本书也与时代所需紧紧契合着。

  我很荣幸能够陪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与此同时,这躺心灵列车也在等着你们上站。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03-08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4-1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3-25

《蛤蟆种瓜》教案05-22

如何选购蛤蟆油?02-03

蛤蟆爷爷的秘诀教案01-08

小班蛤蟆种瓜教案12-13

蛤蟆爷爷的秘诀的阅读教案03-03

《给蛤蟆的信》幼儿园教案03-27

大班综合教案:蛤蟆吃西瓜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