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听王崧舟老师评课》

时间:2024-09-10 19:15:43 晓丽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读书笔记:《听王崧舟老师评课》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读书笔记:《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读书笔记:《听王崧舟老师评课》

  教师读书笔记:《听王崧舟老师评课》 1

  打开《听王崧舟老师评课》,第一眼就被作者自序的标题所吸引——“不为点缀而为自省的评课”,人们常言“开宗明义”,给评课加上这样的前缀,王老师似乎是在剖白自己评课的用心,又更像是在向读者强调评课的本来意义,然而“评”是为了“省”,“评课”是为了“省课”如我这样的读者自然是明白的,可大多时候的我们是“评”别人、“省”别人的课,而王老师却以人为镜,反观自我,翻出了评课的新意,这样的眼界,这样的胸怀让我心生敬意,着实要为王老师喊上一声好!

  当我静下心来,走进王老师的评课,流连于珠玑的澄澈清明间,我感受到的则是一份了不起的真诚。于人真诚,用心去倾听,用爱去理解,采下课堂中每一朵闪亮的火花;于己真诚,不隐失误,不虚人美,记下教学中每一次努力的碰撞;于语文真诚,立足语文学习的本质,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珍惜行走在语文路上的每段经历。在王老师真诚地引导下,我追觅着肖绍国老师《月迹》中亦诗亦禅的心迹,徘徊在彭才华老师《凡卡》中“反复”情深,走过邹清老师一唱三叹式的《秋天的思念》,仰观汪秀梅老师大美不言的《鸟的天堂》。王老师用他的真诚撑起二十五节好课的高度,悟其本质、鉴其思想、析其构思、品其细节、赏其价值,每一辑里,都从不同的视角剖析评品,丝丝入扣,点面皆至,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声的琳琅悦耳,又如万流归宗般的震撼磅礴,在评课中我看到了上课老师的玲珑精彩,也读出了作者的睿智大气,还读出来语文教学的本来的面目。当然,也读出了自己的匮乏与浅薄!

  在我看来王老师谈评课,也是在谈语文。

  王老师借谈评课告诉我们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着三种境界:第一境,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第二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第三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读来玄妙,咀嚼一番又觉得在理之际,教无定法、课堂生成、教学艺术这些名词术语不都是在印证这种打破规范、打破程式的教学追求吗?就如夫子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把生命和灵魂嵌入教学,让课堂成为自由和率性的道场,这样的语文课堂真让人神往。

  在王老师的评课中体现着他对语文课味道的偏好。他认为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第二味是“人情味”,第三味是“书卷味”,三种味道,三个层面。第一层实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那就是语文课该教些什么;第二层则是凸显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应该有趣味、重熏陶、存人本;第三层则是表现了语文课的品味追求。这三味,我们也许不可能一一占尽,但也告诉了我们语文课最起码应该上成什么样子的,还告诉了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语文课提高到什么样子的,这三味可供所有语文老师仔细琢磨,甚至追求一生。

  这就是王老师给我们在评课中诠释的他的语文观,没有艰深晦涩的长篇演绎,有的是本色的解读,真实的践行。

  在我看来王老师谈评课,更是在谈做人。

  王老师告诉我们评课者课者应该有参与课堂的感性体验,还应该具备笼罩课堂的理性思考。即做热情的参与者,还要做一位冷静的旁观者。因为只有参与,才能投入其中,才能对所评之课感同身受,才能真实、真切、真诚地体验课中的酸甜苦辣,从而抱持一种“同情的理解、理解的同情”的心态;因为只有旁观,才能超然其外,才能对所评之课理性思辨、独立判断,才能发现课所承载、所体现、所隐匿的课程价值、教学规律、教育本质,进而彰显“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学术信念。

  王老师告诉我们评课的核心是倾听与理解。评课者应当怀着一颗虚静之心才能发下成见、偏见和浅见,方能全然敞开、全心投入,方能平等关照、自由对话,最终实现执教者和评课者的视域融合,因为评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彰显评课者的深度和高度,更重要的是让执教者通过评课者的'评议,重新找回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职业尊严和专业激情。

  王老师还提醒我们评课除了要评“教”还要评“学”。一评“学的起点”,再评“学的过程”,再评“学的效果”。他指出“学的起点”在评课中是最大的盲点和黑洞。因为无法评议“学的起点”,所以很难评议“学的过程”和“学的效果”。在看似科学的评“学”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虚伪和霸道。有时,貌似学得扎实、学得生动、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其实也不过是良好的“学的起点”的简单重复,跟执教者的设计和实施并无多大干系;有时,貌似学得沉闷、学得拘谨、学得散漫、学得压抑,其实也不过是拙劣的“学的起点”的一种必然报应,执教者不仅要为此背上黑锅,而且无从申冤。

  这就是王老师在评课中呈现的自己,一位谦和宽厚、孜孜不倦的师者,更是一位渊博睿智、笃行求实的长者。

  王老师说:“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从根本上说,所评之课不过是关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我想一本书能够折射出的作者的灵魂,而王老师在拿出自己评课时的种种体会和感受也是希望作为读者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灵魂,那个活在语文教学中的自己吧!最爱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此。”,今天我在王崧舟老师的听课中又见青山,又见自己,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教师读书笔记:《听王崧舟老师评课》 2

  从教这么多年,经常参加听课活动,每次听完课,都会有一个评课的程序。评课就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是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也是学校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评课比听课更为重要,因为从评课时大家思维的碰撞中,会出现更多的思想火花。通过评课,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评课的形式各有各式:有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的评课(常态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考核课);也有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竞赛)等等。参加过不少评课活动,但是很多时候,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因为觉得自己不知要说什么,从何说起,所以都是以旁听者的身份静静聆听。每次听下来,觉得有很多评课活动都只是走了一遍程序,履行一种形式。评课时都是说一些客套话,不痛不痒,有时草草几句就结束了,根本彰显不出评课的功效和成果。一直都觉得评课只是教研员、专家的事,自己哪有什么资格去评课呀,先上好课吧,评课离自己太远了,所以也就没有好好地去观照它,深究它。

  到了王老师工作室后,学习的内容除了看书、听讲座、写文章、上课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学习怎样评课。第一次听完小姐妹的课,评课时段,王老师说:请工作室的学员先说,大家都心慌慌的,不知所云,更不知从何云,我更是语无伦次,那份狼狈,那种汗颜,那般急迫……无以言表。于是,忙不迭中,开始试着去了解评课究竟是什么?评什么?怎么评?评课的意义何在?我可以从中得到怎样的收益……

  这两天一直在看王老师著的《听王崧舟老师评课》一书,有一句话霎时间跳入我的眼帘,深深揪住了我的心:“评课即评自己”。王老师说:“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心中有佛,看人如佛;心中有魔,看人如魔。评课大体上也是如此,从根本上说,所评之课不过是观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在评课中,你在发现他人的课的同时,也会发现一个新的自己。你在评论课的价值取向时,掂量的其实是自己所秉承的课程宗旨;你在评议谭的'实施策略时,反观的其实是自己所拥有的教育智慧;你在评价课的生成效果时,最终检验的其实是自己所信奉的质量内涵。一句话,评课就是评自己。”

  说得多好啊,“评课就是评自己”。又是一语道破,一针见血。读王老师的书,就这样,总是有太多太多的太好,有太多太多的太妙,有太多太多惊奇,有太多太多的震撼,有太多太多的先知先觉,有太多太多的心灵观照。平时听别人上课,每每听课之后,也会列举出一二三点来评述得失,但很少会“发现一个新的自己”,这种认识的境界差距应该是自己多年来教学水平平淡无奇的见证吧。

  评课不仅要让执教者有收获,也要让自己有进步,要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得到专业成长与发展。评课者要通过评课,问问自己,从中“我悟到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这就要求评课者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课堂情境中进行换位思考、移情体验,同时,要不断地将自身的职业经历和专业经验融入到对课堂情境的理解和感悟中。推己及人,由人返己,这是评课者的大智慧、大境界。

  听王老师评课,那洋溢的激情、诗意的评价语,以及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汩汩流淌着对执教者的那份肯定,那份赞赏,那份激励,每次总是那么深深地让人折服,这应该缘于他那深厚的评课功底和精深文化底蕴。

  反观自我,审度自身,我拿什么拯救自己?我拿什么推己及人?我想:除了对评课有个正确的认识,知道听课、评课、说课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意义及课堂教学规律,了解基本的教学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心中有底才能入情入境,才能从从容容,才能坦坦荡荡;心中有底,才能用自己灵魂的镜子去悟课;心中有底,才能依循价值的判别与皈依去鉴课;心中有底,才能擦亮独识去析课;心中有底,才能于细微处去品课;心中有底,才能以大智慧、大境界去赏课。

  丰厚底蕴的自己,才能悟到一堂好课的“三重境界”,才能品到好课的“三味”,才能怀着“同情的理解,理解的同情”来“坐着评课”,于人有利,于己更是大益。

  教师读书笔记:《听王崧舟老师评课》 3

  对王崧舟“诗意语文”,我早有耳闻,但却知之甚少。寒假我给自己指定的寒假生活就是阅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一书,从而走进王崧舟老师。

  其中王崧舟对肖绍国执教的《月迹》、王春燕执教的《猴王出世》、彭才华执教的《凡卡》这三节课的点评,是分别从诗意感悟、文本本位、语文知识三个不同的侧重点进行的,由这可看出王崧舟的一些所遵循的教学理念。

  在《猴王出世》这节课中,虽作为第一课时,但王春燕老师并没有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分析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这一知识点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句子,以此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并让学生通过结合具体的文本、具体的语言、具体的情景,在自我实践中去思考、去感悟、去发现问题,并最终达到自我意会。如果单从课堂实录上看,也许我们对王春燕老师这节课的评价只停留在从文本出发,重视与教学文本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很明显,我们这样的点评有点流于表层,并未深入发掘这节课的精彩之处。而王崧舟老师对其的点评分别从语言、人物形象、情感体会三个层次对课例进行点评,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王崧舟认为语文课程的本质是言语性, 而这一教学理念体现在《猴王出世》这一课中,则是把较多的`时间用于品读、咀嚼、领悟、积累课文的语言和表达范式,简而言之,即是以语言表达为意图,学生的反馈也是语言表达,以文本为基础,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另外,王崧舟认为这节课中成功之点还在于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即唤醒意会。教师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其中去警觉、去思考、去感悟,也就是我们说的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王崧舟这本书所作的自序题目即是《不为点缀而为自省的评课》,评课就是评自己,是的,评课也许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立竿见影,但是可以为解决问题指明方向。

【教师读书笔记:《听王崧舟老师评课》】相关文章:

教师听评课评语11-29

教师听评课心得体会11-03

教师听评课心得体会02-26

骨干教师示范课听评课心得09-30

听评课评语11-22

听评课的心得04-27

听评课活动总结02-25

教师听评课心得体会8篇03-12

听评课评语及建议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