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时间:2024-06-28 12:05: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篇【合集】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篇【合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我第一次了解心理学是来自于一本书,书名叫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借以童话《柳林风声》中角色编写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特为了让普通读者能够了解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用童话故事的方式来表现现代人的内心痛楚,令我看了感叹不已。

  主要讲述的内容是,蛤蟆先生原本开朗活泼,之后却变得双目无光,不愿与人说话,一向是大家开心果的它怎么突然变成了这副模样?朋友河鼠十分担心却不知道该怎么帮它,直到在报纸上看到了心理咨询的广告,于是河鼠和鼹鼠还有獾一起将情绪低落的蛤蟆先生带到了苍鹭的心理咨询室,一番了解过后,苍鹭医生并没有着急去开导,而是指出蛤蟆先生在与别人相处时,总是主动承担别人的过错,用卑微的方式来换取大家对它的认可,这样心里好受吗?蛤蟆暗暗在心里思索,并在苍鹭医生的帮助下摆正了态度,积极的去改变自己,终于三个月之后,蛤蟆先生又变回了从前那样开开心心、热情好客。

  这是一本能让我反复阅读的好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怎样让自己保持着良好的心态,有正确的认知,使自己面对困难时不轻易脆弱。我认为现代许多人都有像蛤蟆先生一样的心理问题,小的时候希望大人多给自己一点陪伴和关注,就一味的讨好、顺从家人,缺少正确的沟通;长大之后,遇到身边朋友不重视自己的时候,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获取大家的认可,久而久之,焦虑、喜怒无常、内心孤独等问题便开始显现出来了,这时便出现了和蛤蟆先生一样的状态——阳光照不进心里,平时看似温和、善良乖巧的人,内心其实正在承受着巨大而无法释放的`压力。

  我觉得,一个人真正的长大,就是了解自己,爱护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能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正。正如苍鹭医生对蛤蟆先生所说的:“无论何时,只要我们的情绪能够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这就是真正在实践中学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心理学读物。通过蛤蟆先生与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它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心理成长和人格发展的过程,以及童年经历对人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见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的是作者对人格结构的解析。书中的'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等理论,让我对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理论帮助我理解了我们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出的不同状态,以及这些状态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情绪。

  另外,书中对于童年经历对人格的影响的阐述也让我深感震撼。我意识到,许多看似固有的性格特质和行为习惯,其实都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让我更加明白了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性。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在和未来。

  除此之外,书中的一些观点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例如,蛤蟆先生在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是受内在因素所驱动,而非外在环境。这种自我觉察的过程,让我明白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自我反省来提升自己的情绪智商。

  而书中的结局更是出人意料。蛤蟆先生卖掉了庄园,准备去伦敦经营房地产公司。这个决定让我看到了一个勇敢追求自由和梦想的形象,也鼓励了我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被过去所束缚。

  总的来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还能激发我们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通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来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成为独立自信的人。我会将这本书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希望他们也能从中受益匪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

  一个淡定友爱的母亲和一个热情开朗的父亲会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氛围。

  ——题记

  上午和中午花了3个半小时看完了这本只有10。8万字的心理学入门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平心而论,其中很多观点让我醍醐灌顶,很受启发。

  看完一本书还是要”标记重点”和来一次小总结。蛤蟆最近变得抑郁了,心理医生发现和他的童年经历分不开,家人的严格要求让他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长大了,自己也没有得到身边朋友的肯定,他活在了儿童状态,像儿童一样取悦身边的`人、道歉(怀疑自己)、依赖,通过怄气的方式来释放愤怒。每个人也有成人状态和父母状态,只是运作方式不同,后者让别人感觉处在一个不平等的位置,而成人状态是一种理智的状态。

  其中有一句话:别人或许会影响和说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高情商的人理解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并且掌控它,能够管理情绪,控制冲动,延迟满足。

  要提高自己的情商,特别是控制情绪和延迟满足的能力,要跨越自己常用的不成熟剧本,要很快能够调整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智商与生俱来,而且都差不多,但只有情感智力才能推着我们走得更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一只快乐的蛤蟆患上了抑郁症,整天郁郁寡欢,他的朋友河鼠和鼹鼠为了让他痊愈,鼓励这位不像话的朋友去看心里咨询师苍鹭。

  一场关于治愈的对话,就此展开。

  其中让蛤蟆先生最痛苦的就是他的父母,他的父亲严厉而正直,而他永远都在为这为那训斥批评责备蛤蟆先生这让,他认为他父亲永远是对的,而他永远是错的,为此他总是做一些傻里傻气的举动。他的'父亲会把坐在膝盖上的蛤蟆先生推下去:“我受不了他这副样子。”

  假如我是一位家长,我会多鼓励孩子和他讲道理,而不是责骂他。

  在当今社会,很多孩子都因为父母的不理解和责骂而患上了抑郁症,严重的甚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这点上蛤蟆先生的母亲的做法更正确,当他的父亲对他发脾气时,她就会。安慰蛤蟆先生:“亲爱的,别犯傻了,我肯定他不是故意这样对你的。”对于像我们这样的青年来说,没有人愿意被骂,更希望受了挫折之后,能受到来自家人的鼓励。

  父母的不完美,家庭温暖的缺失,父母从未给过蛤蟆先生爱和温暖,只有指责和冷漠。这样的伤痛,带着他来到了成人世界,年幼时形成的自卑、敏感的性格,始终折磨这着他,虽然极力让自己看上去像个乐观的“开心果”,但内心的脆弱,让他日渐忧郁。

  在一次和苍鹭面谈后,他开始了自己在“适应型儿童状态”里待了多久,这让他第一次产生了困意,但他却去划了船,划的比上次更好了,于是便去喝了杯啤酒,在周末收到了朋友们的午餐邀请后。和朋友们敞开心扉的聊天后,他感觉比之前快乐了一点。

  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要勇于克服它,而不是用什么办法逃避它,正面的面对他,战胜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5

  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蛤蟆先生和苍聲的十次面谈,蛤蟆先生通过这十次面谈,逐渐走出抑郁,去真正的了解发现自己,并在最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目标。这个转变表现的最明显的就是在每次面谈后蛤蟆先生都会去有意识的去思考面谈时得出的结论,把自己身上的问题结合到自己的生活和以前发生的一些事情上,并不会像之前那样整天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苍鸢第一次问蛤蟆先生“你觉得怎么样”时蛤蟆先生的局促还有自己下意识的就回答道“很好,谢谢你”和之后迫不及待的向苍鳌分享自己的感受,这都是蛤蟆先生进步的过程。

  书里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却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要对他好,忽视了蛤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看到后面的几次谈话后,我认为导致蛤蟆变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们对他的所作所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

  最开始蛤蟆先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的波动,认为自己只是太累了,需要休息,可他的朋友们却执意让他去看看心理医生,面对医生的问候,也只是不耐烦,到了后来蛤蟆先生哭着跟心理医生说道“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像一个皮球慢慢泄了气,做什么都没力气,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意义”。

  我印象最深的是蛤蟆先生与苍鹭医生的第一次会谈,仅仅只是简单的几个提问,却顿时让蛤蟆先生意识到心理咨询的意义所在是他想让自己变好,不是别人,也不是出于其他目的。在更多的.情况下,苍鹭医生都采用倾听和询问的方式,而不是单方面一味的灌输思想,更多的是逐步引导蛤蟆先生主动诉说,给无助的人一个安心的发泄口。

  这本书不仅是在给蛤蟆先生做心理检查,也是在跟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因为学习或工作的繁多,导致心理和精神上有些波动,这是自己察觉不了的,看了这本书,我忽然间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6

  读完这本书,不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随着书中几次谈话的进行,我好像也去看了心理医生。我忽然明白,认识自己是很重要,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我就像一开始脑子里一团糟的蛤蟆先生,在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一次次谈话与一次次引导下,开始正视自我,理解自我。

  书里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却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要对他好,忽视了蛤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看到后面的几次谈话后,我认为导致蛤蟆变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们对他的所作所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

  蛤蟆的家庭看似没有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大户人家。在这样的家庭里生长哪里会有烦恼呢?可是这样的家庭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年龄尚小的蛤蟆的内心,以及长大后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苍鹭说过:“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因为我们无法逃离,所以我们必须得学着调整自己,就像父亲不让蛤蟆哭,他只能调整自己不哭。但这样蛤蟆就不能表达内心的压抑,一直处于低自尊的状态。并且,少了这份情感,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成了一个残缺的人。童年的经历使他常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以此减轻自己所受伤害带来的影响。但好在有苍鹭的引导让他找回了自我。

  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责怪父母。父母也是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教育方式做到完美。我们要认识自我,认可自我,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7

  这本书是我在最近买的这几本书中,唯一认真的翻看了一遍的,甚至在翻看第二遍做读后感的时候发现有些话很感同身受。

  我发现不管是我还是身边很多人大部分都存在于儿童自我状态中,也就是人生坐标“我不好,你好”的坐标轴中。比如,无论我们会认为自己差劲,很在乎自己在他人那里的感受;又或是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不会去先思考为什么这样,而是会怨天尤人地觉得自己是太不幸了;再或是我们会一直处于无意识地焦虑中,不自信以及沮丧。然后在对待别人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去以一种自大的姿态审判别人的行为与言语,这也就陷入了父母自我状态中。特别喜欢里面心理医生的一句话“相比责怪,负起责任听着如何?”这做起来应该挺难的,因为大部分时间,我们不会认为自己的不快乐是因为自己怎么了,而是会第一时间责怪事情,责怪别人。但是希望我未来可以先审视自己,对自己负责任,让自己可以有力量去改变这种不快乐的处境。如果改变自己,就需要把自己调整到成人模式,有勇气去回顾和面对那些在童年和成长经历过程中让我们情绪低落的事情。而做到这些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心理学的书真的好有意思哦,有这种经历的话,的确很好去懂。)

  这本书也让我想到了抑郁症的话题,就是前些年微博上也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大概也像这本书里说到的那样,真正可以得到积极结果的,归根到底都是取决于自己。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热爱这个世界,或许这个世界很糟糕,试着谅解自己,谅解他人。

  -你认为我会好起来么?

  -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每一个春天都会到来,每一个人都值得被爱。”

  一些摘抄:

  情绪温度计: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你感觉还不算太糟糕。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

  处于什么状态-存在的方式是什么?

  儿童自我状态:行为和感受都感觉像一个孩子,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这种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的,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生活中有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像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儿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这些构成了自然型儿童状态。除此之外,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也有其他因素参与进来,最重要的因素即父母,儿童会从经验中学习,对于父母的行为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的生存策略,这即适应性儿童状态。

  顺从行为的表现:同意,取悦,道歉,依赖。

  释放愤怒有攻击性的,也有非攻击性的(用缓和的方式来释放愤怒)(比如说撒泼,怄气,郁闷等等)

  父母自我状态: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中,我们会表现的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我们可以把“父母状态”想像成为一个法官,这个法官在控诉别人,给他们顶定罪,然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

  挑剔型父母状态表现:爱批评,愤怒,严厉,自我批判

  成人自我状态: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我们可以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所有的技能都可以为自己所用,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会思考当下情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关于人生坐标:也就是说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也即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自证预言—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我们会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的一样)就比如说酗酒这件事,人们时常会在生活不愉快的时候喝醉,喝酒过量的必然结果就是喝醉。(书中提到的一本书《人间游戏》,我觉得很有意思,描述的都是一些心理游戏,玩这类游戏的必然后果就是玩家最终会产生糟糕的,不快乐的情绪。)

  书中也提到了一些心理游戏,在此列举不同坐标下的心理游戏:

  悲伤的儿童状态(我不好,你好)-自杀

  1、我真不幸

  2、 PLOM(可怜弱小的我)

  3、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挑剔型父母状态(我好,你不好)-谋杀

  1、NIGYYSOB(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2、你怎么敢!

  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作者是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Robert de Board,他巧妙的将自我心理探索的一些实用方法和技巧在一个小故事里缓慢发酵并推演出来,深入浅出。故事里患了严重心理疾病的蛤蟆先生,在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之后,慢慢跳出了童年伤痛带来的困扰,并对未来有了清晰的方向和规划,他身边的朋友们也相继产生了对新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是个不折不扣的happy ending。

  当然,我们不要去探讨现实生活中十次咨询能不能解决一个困扰人生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这样的问题,伤痛的治愈可长可短,有些人用一生来修复伤痛,还有些人一生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伤痛是什么。一句老话——幸福大抵相同,不幸则各有各的不幸。这本书其实旨在帮助人们找到各自的伤痛,以及背后相似的原因——那个源头,换句话说就是引领我们发现问题并寻求背后的答案,而寻找答案的过程我们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疗愈。

  蛤蟆从最开始那个想要依赖苍鹭“给出”答案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愿意主动配合和探索的“成人”,他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得到”过现成的答案。咨询师苍鹭大多时候扮演“倾听”的角色,引导蛤蟆“说出”自己的故事,而“说”的过程其实就是蛤蟆与自我生命链接的过程——他一边说,一边发现,一边产生疑问,这时苍鹭又适时扮演起另一个角色:“讲解”,帮助蛤蟆找到正确的方向。

  在剥茧抽丝的过程中,蛤蟆多年来的诸多困惑得到了开解,心态也逐渐变得积极爽朗起来,而作为看客的我们都感同身受吧:是否也曾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他人?又为他人的眼光严苛自己?情绪没来由的失控?还有深陷“心理游戏”的泥沼直至赢了游戏输了自己……人生似乎总有解不开的小疙瘩,拧巴成了情绪,其中有一种叫“愤怒”的情绪,苍鹭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它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强烈的,如同煤气罐的爆炸,威力很大,杀伤性也很强,我们可以理解为雷霆震怒;还有一种是不带攻击性的缓慢释放,这种方式可以持续很久,几小时甚至好几天,便是怄气,这种情绪我很熟悉,为了抵抗父母老师的严苛,向外顺从讨好,向内用利剑伤害自己。而这些从童年发展而来,用来自我保护免于受到伤害的防御机制,会幻化为成年人一些不当的`行为策略,虽无关“道德”对错,但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实在是件有点让人尴尬的事,而更尴尬的,是鲜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成长的寓言》那一章,蛤蟆若有所思的说道:“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苍鹭说:“你说的很对,蛤蟆。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所以,我不断学习,觉察,接纳和自我疗愈。没有伤痛的童年鲜有发生,看到伤痛却惯于指责也无济于事,只有尝试谅解并和过往妥协,积极的做出改变,才能拨云见日,看到新世界。

  今晚和一个友人聊天说起,我心里有一股劲儿,这股劲儿一直在推动我四处冲撞,像个充了气但没收口的气球,漫无目的的飞,我想,这可能是一股想要“找到答案”的劲儿,始终不满现状,始终不信摆在眼前的答案,始终想要追寻真相。而现实中的答案并不会像故事里那么完美自洽,可能是遥远的一个点,可能是近前的模糊一团,需要漫长的时间使之变得澄明清澈。

  但只要在找寻的路上,终归我会无限接近想要到达的地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9

  Hello!我来啦~

  8月第一周看的书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20xx年在多抓鱼平台销量第一,听着书名还挺有意思的,于是买下来看看。这本书讲的是主人公蛤蟆先生身患抑郁症,在心理咨询师苍鹭的治疗下,成功治愈的故事。

  蛤蟆先生其实指的就是我们自己,整本书以咨询提问的方式引导我们对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第一次见到咨询师时,蛤蟆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直视他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听到这句话,我发现自己内心也充满了力量~

  我们都有过和蛤蟆相同的经历与内心挣扎:

  表面上看上去充满活力,但内心总是闷闷不乐;

  害怕别人的意见与批评,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遇到一些人与事情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最糟糕的是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好的情绪与心理呢?

  书中讲到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会进入三种状态:

  儿童状态:这种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当我们进入儿童状态后,我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

  父母状态:当我们处在父母状态时,言行都是在重复从父母那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处于父母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成人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理性而合理的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情况,基于事实来决定为什么做。

  其实一些不好的感受是在我们童年时期,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些感受会一直伴随着自己。就像蛤蟆对苍鹭说,他觉得自己大半辈子都像可怜的笼中鸟一样......

  本书讲述了这几种状态,能让读者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情绪,当处在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都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进入成人状态,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回想自己之前的经历,有很多时候自己像儿时或者是父母那样去做事,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的行为与情绪有了认知,知道了原来我会进入儿童状态与父母状态。而且当再次想要进入这两种状态时,我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现在我应该进入成人状态”。

  书中还讲了另外一个重要的观点:信自己、信他人。

  相信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优点,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

  本书豆瓣评分8.6,是一本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或者是想深入了解自己情绪,这本书是很值得一读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

  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通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以童话的形式将基础却核心的心理学理论贯穿其中,深入浅出地引导读者了解深奥的心理咨询,掌握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

  随着故事里“蛤蟆”在与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咨询交流中逐渐走出抑郁、重拾快乐积极的精神状态,在读者这里,一些变化也在消无声息发生……

  作者告诉读者,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由“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三位一体构成的。在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不会缺少也不能缺少,因为每一种状态都对生存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作者画出“人生坐标”图,分别说明“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如何影响人的感受,从而导致“下意识”的选择并造成的必然后果。

  籍此引导着读者勇敢地面对自我、剖析自我,通过强化“成人自我状态”来改变现状,走出“不快乐”的情绪。

  下图就是心理学上经典的“人生坐标”。

  我们从“人生坐标”的原点开始成长,坐标的四个象限,就是基由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给予的基本评价,而产生这些“感受”的关键就是三种“自我状态”对“我”的支配。

  1、我好;你也好。——处于“成人自我状态”的感受

  2、我好;你不好。——处于“父母自我状态”的感受

  3、我不好;你好。——处于“儿童自我状态”的感受

  4、我不好;你也不好。——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交织下产生的极端感受,通常会表现为抑郁、叛逆或伤害等极端糟糕的形式。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我们来看“儿童自我状态”。这是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具有的状态,并且对其整个人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儿童自我状态”包括“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两种类型。儿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深情、委屈、愤怒、悲伤、恐惧,所有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构成了“自然型儿童”。儿童释放委屈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的方式由弱到强分别表现为退缩、厌烦、拖延、郁闷、任性、怄气、撒泼、叛逆,通过不同程度的释放,最终表现为“适应型儿童”。

  其次,关于“父母自我状态”。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人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括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借此判断是非对错。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又确保了我们不是父母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从而表现为“父母自我状态”。包括“挑剔型父母状态”和“养育型父母状态”,表现为责怪、批评、挑剔、教育、指导、关心、照顾、包容等等。

  而“成人自我状态”是人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人们能够应对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现实状态。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困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怎么做。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因为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一般道德标准基本都来源于父母对我们的影响和塑造。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

  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句话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我们下意识地控制着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换句话说,是确保自己的世界和自己预期的一样。长期以往、反复印证,导致人陷入这种“自证预言”的“必然后果”——或开心,或悲观,或沮丧的“感受”。

  故事里的“蛤蟆”就是陷入“自证预言”的典型例子。“蛤蟆”一直认为,他的“不快乐”是来自父母给他的影响,父亲的专横和母亲的哭泣伴随着他成长,他委曲求全的适应着父母的要求成长,甚至包括朋友“獾”同样带给他压力,因为他觉得对方总是在挑剔和教育自己,而自己总是无法达到对方的要求。他生气想要抗议,却又总是“愤怒和狂躁只是在他的心里翻江倒海,没有一点外露”,等到愤怒平息,他又像往常一样心绪不佳,感觉自己十分“悲惨”。

  心理咨询师“苍鹭”看着闷闷不乐、无精打采的“蛤蟆”问道:“蛤蟆,你这段时间的不快乐,该去怪谁?是谁让你情绪那么坏?”

  “蛤蟆”爆发了。他生气而辛酸,声泪俱下地控诉父母、朋友“每一个人都是怎样可怕地对待”自己、抱怨“不公平,一点儿都不公平”!

  咨询故事发展到这里,“苍鹭”语重心长的一句轻轻询问,却如当头棒喝,让作为读者的我猛然惊起:

  “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

  “苍鹭”严肃地指出,责怪和批评是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里做的事情。

  作者在这个时候提出本书最为核心的心理学观点: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我的理解是外界直接的刺激,比如被割伤、鞭打等让身体产生直接的物理刺激反应)。

  别人或许会影响或说服“你”,但说到底,是“你”“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是“你”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而“你”做这些选择时,其实是无意识的,更像一种条件反射,因为以往的'经历教会“你”在相似情景下不经大脑就能自动做出反应。

  当人们处在“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时,人们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知道父母要做什么、说什么,而自己就好像在演戏一样,重复着父母希望看见的行为,即便自己如何不喜欢,却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依赖,一直以来的生活经历中许多“无意识”行为实际上是“下意识”的选择,从而造就了现在的“自己”。

  而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人们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或接受。

  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不会站在“父母”或“儿童”的角度,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客观看待事物,才能学习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意识到自己对自己是拥有自主权的,思考“自己”是否要按照以前的人生“设定”去生活?思考为“自己”重新设计一个“人生剧本”,知道自己是否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是否有力量改变自己?

  “蛤蟆”不知道一个处于“成人自我状态”的人,会有怎样恰当的做法呢?

  “苍鹭”告诉他,相比责怪别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

  换句话说,就是改变自己。

  的确,相对于改变别人,改变自己更加容易。

  “你已经走到十字路口,没法儿再回头了。你要选那条路?”

  在我们自己的人生坐标上,我们都应该认真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1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他因原生家庭的原因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通过和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蛤蟆走出了心理阴影,拥抱新生活。

  这个故事看似很简单,事实上它包括了太多案例和典型心理活动。首先,我想谈谈蛤蟆为什么会抑郁。在第三章时,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蛤蟆连我的忠告都听不进去,他的健康状况一定十分糟糕的`了。”这样一句话不仅可以看出獾性格上有些自大,这幅场景也更像是一个大人在批评孩子。相处模式,朋友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在第四章中,在蛤蟆的回忆中,父亲曾对他说过一句话:“他是个好孩子,可生性轻浮善变!”这也反应了蛤蟆原生家庭中父亲的严厉,与对他“轻视”的评价。原生家庭,挑剔型的父母,为蛤蟆埋下了一颗抑郁的种子,使蛤蟆处处顺从,处处迎合他人,下意识地以父母行为去左右自己,去判断是非对错。蛤蟆,完全成为父母的翻版。

  第三,蛤蟆本身原因。从整本书来看,蛤蟆前期一直是小孩子的状态,我们将之称为“儿童自我状态。”这种状态使他的一些感受和客观事实发生了偏差。这也导致在朋友生气时,蛤蟆会下意识讨好,且那可能并不是他的错。当然,状态没有好坏,只看场景,就像情绪和性格一样。

  也就是说,因为原生家庭父母的挑剔,因为朋友指责,因为自身情绪化,蛤蟆怎会不抑郁?当然,我认为自身原因最重要,毕竟心态决定一切嘛!

  很庆幸,蛤蟆经历成人自我状态,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

  接下来,我想谈谈,咨询过程中我的想法和感受。苍鹭,我们暂且将他称之为智者。智者与蛤蟆的第一次谈话让我记忆犹深。他们只是坐着没有说话,照常理,做为心理咨询师不应该先入为主,说点什么吗?为什么不呢?我认为,他是想让蛤蟆知道,心理咨询是个自发的过程,想要变好也得是自愿。

  第二次谈话,苍鹭帮助蛤蟆打开心中的怨念,蛤蟆说出了那一段不想回忆的往事。其实,抑郁的过程不过就是:坏情绪,压制。坏情绪,压制……这样反复下去,总有一天会抑郁。而智者便是要蛤蟆自己把坏情绪放出来,像气球一样,把气放出。经过第十次谈话后,蛤蟆获得新生,幸福地规划未来。蛤蟆走出来了!蛤蟆终于走出来了!蛤蟆心里充满阳光,哪里还有黑夜呢?

  最后,我想说,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因为我也有那么一段时间像蛤蟆一样闷闷不乐,可即便如此,我也和蛤蟆一样走了出来。其中,我认为十分关键的一点——自身强大的信念!要相信:我可以,我可以,我一定能走出去!记住:纵使世界再黑暗,心中再痛苦,也要选择微笑,选择快乐,选择自信,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爱自己。真正能治愈你的,还得是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2

  这本书是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师在推荐,于是下单买了一本,花费了3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书的后面写着“心理自助”四个字,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心灵自我救赎的书籍。

  我们身上都有着蛤蟆先生的影子,表面风平浪静的生活,内心实则汹涌暗流。

  蛤蟆先生的成长背景:蛤蟆住在一个大庄园里,父亲古板严苛,,总是对蛤蟆不满意,母亲则是懦弱无能,想要关心孩子、拥抱孩子却要看丈夫的脸色行事,不敢在丈夫面前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蛤蟆极度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而直至父亲去世,他都没有释怀。文章中写道,蛤蟆擤了擤鼻子说道:“现在想起他,哪怕他死了有二十年了,我还是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不认可。我从没有成为他希望看到的我。“我们能从蛤蟆身上看到一些人的影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孩子终生的目的就是想向父母证明自己,就是想得到父母的认可。

  长大成人后,原生家庭的伤让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继续折磨着他。他绞尽脑汁想要经营好父亲留下的蛤蟆庄园,然而大家总拿他与父亲的.辉煌作比较,丝毫没有看到他的付出。为了与朋友更合群,他佯装成热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别人的开心果,但自己的内心却是千疮百孔。曾经因为一些事入狱,出狱后一度被人嘲笑,他做选择的时候喜欢询问朋友的看法,这样就把责任推给朋友了。朋友看到他颓废的样子,帮他推荐给了心理咨询师苍鹭。

  苍鹭先生的每一次咨询都会慢慢引导蛤蟆先生找到自己的感觉,一直在询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咨询中让蛤蟆悟出一些道理,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

  在这里咨询师苍鹭讲述了两种儿童的自我状态,一种是自然型儿童,一种是适应型儿童。儿童与生俱来的情感有快乐、悲伤、恐惧,而适应性儿童则是指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物、环境,则会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

  里面有很多关于应该尊重自己内心感觉,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自己负责的话语。“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了他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你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你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内在的世界。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收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3

  最近花了几天时间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本书沿用了《柳林风声》这本在英国家喻户晓的故事书里的人物,以蛤蟆先生为来访者,苍鹭为心理咨询师,展开了一段为期十次的心理咨询。随着咨询的不断深入,蛤蟆也从第一次咨询的情绪温度计的最低点(1—2),上升到了第十次咨询中的情绪温度计的最高点(9—10)。

  为什么仅仅通过十次面谈,蛤蟆竟从悲观厌世转变为以前的熠熠生辉,甚至产生了新的人生规划,也许这就是心理咨询的神奇作用吧!我认为苍鹭心理咨询师主要运用了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些方法理论,并一步步引导蛤蟆通过不断自省,认识问题,转变对自己、对他人的态度。在这个咨询过程中,苍鹭真的是把启发式教育运用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蛤蟆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发现、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当蛤蟆领悟到那一步的时候,苍鹭再上升到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帮助蛤蟆理解自己的情绪、行为后面隐藏的.深层动机。

  首先,我们来看下这本书里的人物关系。蛤蟆先生出生在一个社会地位很高的家庭,家里拥有酿酒厂和大庄园,父亲给他的印象是严苛,总是用责备的语气训斥他,母亲则把他当小宝宝,认为他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没错,这就是蛤蟆出生和成长的原生家庭,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蛤蟆从小养成了顺从、道歉和依赖的行为模式,蛤蟆也经常处于本书中提到的“儿童自我状态”。

  苍鹭心理咨询师把人的心理状态分为三类: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三种状态中进行切换。这三种状态根植于人生坐标的不同象限。

  如果人从小形成的观念是“我不好,你好”,正如书中的蛤蟆,从小受到父亲的苛责,形成了低自尊,容易受困于“悲伤的儿童状态”,经常玩“PLOM”心理游戏,“PLOM”是“Poor Little Old Me”(可怜弱小的我)的缩写。虽然双亲已经去世,但是蛤蟆总是认为朋友们在不断地指责自己,这也是蛤蟆在本书开始抑郁、焦虑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朋友老獾,总是拿严厉的目光审视批评自己,让蛤蟆想到了自己的父亲。

  这本书里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物就是獾啦,他是蛤蟆父亲的朋友,总是喜欢对蛤蟆先生的生活指手画脚,獾的人生坐标是“我好,你不好”,对蛤蟆时刻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我相信大家在生活里也遇到过獾这样的人物,也许是你的父母,亦或曾经的老师、领导。这类人经常玩的心理游戏是“NIGYYSOB”,“NIGYYSOB”是“Now I’ve Got You,You son of Bitch”(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他们常常会占据权利和权威的制高点对别人评头论足。说实在的,有个獾这样的朋友的人,还真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

  当然最健康的人生坐标就是“我好,你也好”啦,处在这个人生坐标的人对应的是“成人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指人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不被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不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思考当下的情况,基于事实决定要怎么做。

  苍鹭心理咨询师通过十次心理咨询,逐步引导蛤蟆先生从“儿童自我状态”过度到“成人自我状态”,帮助蛤蟆先生摆脱原生家庭的消极影响,当然这个过程离不开蛤蟆先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领悟。

  书里详细介绍了“儿童自我状态”的概念,并提到了精神分析学派提出的“移情”,以及人本主义学派重视的“共情”,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读下原文。

  本书提到了另外一本广受欢迎的心理学著作《人间游戏》,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可惜目前只有台湾翻译的繁体字版本,希望简体翻译版尽快面世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4

  最开始接触这本书,是源于朋友的推荐。在此之前,我对这类型的书接触不多,而这一种以叙事为主,再逐步深入的,着实还是所见的第一本。

  书籍篇幅不长,最具特色的是他的描写方式。将让外行人一看就晕的心理知识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理论与情节相结合,有停有顿,不会给人增添太多的阅读疲劳感。

  这是一只患上抑郁症的蛤蟆先生在朋友的鼓励下去看心理医生,接受治疗最后获得新生的故事。在看着蛤蟆先生逐渐变好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也跟着接受了一场心灵治愈之旅。

  我跟蛤蟆先生一样,第一次接触“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等这一些看似简单,实则真正贯彻却需要细细品味的名词。跟着苍鹭医生的节奏,循环渐进,像洋葱一般,一层一层由浅到深。

  这本书于我最大的收获,其实在于联系书中内容,以新的角度对自己重新的认识和学习。蛤蟆先生在理解和联想中,学会大多时候能够以“成人自我状态”来看待问题,学会打破自己给自己设的心理游戏,改写自己的剧本获得新生。我感受着他的心路历程,又如一个陪伴者看着他治愈。在这过程中,我也学着回想我的过去,我的现在,试着将苍鹭医生所提到的东西与我自身联系起来,以另一种方式看待事物。

  我曾听一个网友说他对心理咨询的看法,他曾简单的概括为“政治书”,给予你心理暗示,告诉你世界很好。但跟着蛤蟆先生走了这么一遭后,我却觉得这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们与心灵打交道,将迷途的人们以一种温和且坚定的方式带回正轨。

  我印象最深的是蛤蟆先生与苍鹭医生的第一次会谈,仅仅只是简单的几个提问,却顿时让蛤蟆先生意识到心理咨询的意义所在——是他想让自己变好,不是别人,也不是出于其他目的。在更多的情况下,苍鹭医生都采用倾听和询问的方式,而不是单方面一味的灌输思想,更多的是逐步引导蛤蟆先生主动诉说,给无助的人一个安心的发泄口。我想这就是心理咨询的魅力所在。

  这本书的几处细节,也让我不由联想到的社会中一些真实的现象。

  据统计,全球约有3。5亿人患抑郁症,却只有不足一半患者接受有效治疗。这又是为什么?就像书中河鼠、鼹鼠和獾三者对心理咨询这一事的看法,保守的河鼠曾打过退堂鼓,觉得不如吃几片阿司匹林来得有效;鼹鼠和獾也觉得心理咨询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这和现实生活中那些对“心理咨询”有偏见的人有着同样的性质。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偏见,才导致了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的治愈率依旧很低,不是不想治,而是不敢治或者没有选择正确的方式去治疗。而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是影响治疗的因素之一,作为一种常见病,抑郁症已成为人类的第二大“杀手”。

  精神疾病治愈率低是一类问题,然“为什么会产生精神疾病”这一问题又值得人们深思。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这一话题也是热议纷纷,著名主持人董卿也在多次访谈中提到这个话题。父母享有极大的权力,以塑造子女人格的雏形。然而在某些过于严苛的要求下,孩子却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就如蛤蟆先生的父亲对他总是一味的.否认和斥责,这和他之后的自我否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能说我们没办法改变原生家庭,也没办法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接受它,在重新认识它的过程中获得希望和动力。

  原生家庭的影响,也只是一部分因素。心理问题的源头,仍要追溯到个人本身。

  许多人在遇到生活不顺时,更多的是怪人怪事。蛤蟆先生将自己心灵受挫的大部分原因总结为父亲的严苛和獾的斥责,但却忽略了一个事情——如果你不愿意,没有人能逼你做任何事情。在书中的第八次谈话,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让我眼前一亮——心理游戏。当苍鹭医生解释后,我发现在很多时候,我和蛤蟆先生一样也处于“我真可怜”和“PLOM(可怜弱小的我)”这两个游戏中。

  蛤蟆先生在慢慢分析自己的处境和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后,他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剧本。同时我也明白了,人生是自己的,别人享有建议权却没有支配权。怨人怨天只会让人沉浸于失败和低落中,也不要将所有的希望寄托给别人,因为只有自己站起来了,才是真正的站起来。

  这本书不仅让人们增加心理知识的了解,更是在纠正着人们对心理咨询这一事物的认识。当人们真正陪着蛤蟆先生走过了“心理咨询”这一遭,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也会更高。

  当今时代人们对心里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以及开放了相关课程,人们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也不断提高,这本书也与时代所需紧紧契合着。

  我很荣幸能够陪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与此同时,这躺心灵列车也在等着你们上站。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英国最有名的心理咨询入门书之一,讲述了抑郁症患者蛤蟆先生通过十次心理咨询,终于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和快乐的过程。

  蛤蟆先生是英国著名童话《柳林风声》里的一个人物,我认为它有点像孙悟空,每个人都看着它的故事长大的。蛤蟆先生爱吹牛,爱冒险,追求刺激,对什么事它都是三分钟热度,它曾拉着它的三位好朋友踏上了一场冒险之旅,在一路上事故不断,九死一生才逃回家,却发现自己的庄园被别人给占据了。但还好,最终他们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夺回了庄园。后来它才认识到,家和朋友是多么的可贵。虽然它曾爱笑爱闹,但患上了抑郁症,它一个人躲到屋子里,好朋友来看它,它却放声大哭起来,它的朋友都很担心它,劝它去做心理咨询。它们找到的咨询师,是刚来小镇上的苍鹭先生,苍鹭先生就是作者罗伯特·戴博德的化身,他是英国资深的心理医生。我感觉苍鹭先生就像作者一样是一个温柔又有智慧的老爷爷。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标准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我犹如身临现场般地体验到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每一个细节,见证了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在这本书中,作者借由蛤蟆和苍鹭的互动,体现出了蛤蟆先生的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它深深地影响到了我,让我知道了自己应该如何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怎样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作者写得很巧妙,他把心理咨询的核心理念、常用技巧和沟通技巧都融进了故事和对话当中,整个过程就是标准的心理咨询模板。

  读完这本书,我有两个收获:理解到了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意义;还体会到我不能骄傲,也不能过于自卑,要自己帮助自己,努力走向自信、快乐、充实的人生道路!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03-08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4-1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3-25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优选)06-14

《蛤蟆种瓜》教案05-22

小班蛤蟆种瓜教案12-13

蛤蟆爷爷的秘诀教案01-08

如何选购蛤蟆油?02-03

蛤蟆爷爷的秘诀的阅读教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