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时间:2024-07-04 17:23:5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品)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100条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只是知识上的给予,更多的是要付出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

  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蕴”。“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我完全赞成这句话,并深有同感,因为我就属于这种类型。因为我老是想:“老师也是人,老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白天上课备课,晚上还有晚自习,哪有精力读书?”从书中发现,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他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教师只有懂得一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视野变得宽广,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而不是光全情于自己所备课的教材内容上,因为那样会使课堂变得缺乏情感,学生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

  教师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教师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益取胜。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捷发展的今天,教师为适应社会的变化,面临着许多挑战,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等等,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

  读了这本书后,我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2

  优秀的老师实行什么手段保证课堂一丝不苟,井然有序?他们的秘诀在于防备,严格的课堂管理方案、亲切的态度和时时掌控的自动权。有效的纪律体系可以防备同学的规范行为!

  站着讲课是一个老师必需拥有的基本素养,不磨练身体,你是没有方法坚持站着讲课的;每天站到教室门口面带微笑的迎接同学开始早读,是一种习惯;微笑,站立都是微小但过硬的基本功,必需得每天用心的去做,才能贯彻“你还好吧策略”!和同学相互之间每天简单的问候,上课同学才会“买你的账”。能让你轻松赢取同学的信任和尊敬。一声真诚的“欢迎”,为你和同学一成天融洽的相处开了一个好头,同学爱好那些欢迎他们的地方,而且,只有在积极健康的环境里他们才能取得成功,想让他们成为欢快、成功的同学吗?那么,别忘了说上一声:“嘿,你好!”其实,同学成功时给同学一个拥抱,她们会感受到,她们是受欢迎的,被需要的,而且是与众不同的!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说:“伙伴,背着人可以责备,当着人要称赞!”实际上,每一位老师拥有一间本身的“私人办公室”,而且这办公室就在离班级不远的地方,这样的可以谨慎行事,和孩子们私密的解决纪律问题……老师要做的,是走到犯错误的孩子身边,俯下身子和他低声的'讲几句话。阔别其他同学,一对一的进行谈话引导,你会发觉,他们并不是那么的“桀骜不驯,”相反,乖巧听话的很!做老师最紧要的一点是要修炼本身的脾气。虚怀若谷、大智若愚、宠辱不惊!私下处理同学的不妥行为,呵护同学的敬重本身心,做教育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其实,一个小小的称赞“感谢你举手”“感谢大家的合作”“你坐下来听听别人的答案”……会有奇妙的效果。同学渴望我们的关注,会尽心尽力地来争取他们想要的东西,一旦他们意识到乖一点就能得到你的关注,就会自发本身乐意的乖起来。注意好行为的老师碰到的课堂纪律问题,要比那些只关注同学淘气行为的老师少得多。正如高金英老师说的:“要变着法儿的激励和称赞成学”。即“夸”同学,只是惭愧没有高老师的情商,她夸同学的水平很高,我也一直努力的坚持学习,可有时“夸”的时候,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不是时机不成熟,就是情感表达的不透彻。只读书,不写感悟,是没有收获的,每天坚持做到写几句话,这是本身对本身读书的最基本的要求!坚持本身内心深处最细小的东西,本身会变得更很踏实。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3

  记得在我小时候,人们把叫幼儿教师为孩子王、擦屁股老师,幼儿教师在教师这个群体中的地位是很低的。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在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中的小公主、小皇帝的时代里,幼儿教师开始慢慢的被人关注,慢慢的被人重视。“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年青一代的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价值、幼教与人生发展的关系、幼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开始有清醒的认识,形成如此广泛的重视。也因此,幼儿教师的队伍竞争日益激烈,幼儿教师面临着生活、工作上的压力,如何给自己减压,做个幸福的幼儿教师呢?读了《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的做个美丽的幼儿教师一文,我深感一个美丽的幼儿教师应该既有语言、行为、仪表等外在美,更应该具备有涵养的内在美。

  1.幼儿教师的外在美

  语言美,幼儿教师的语言要童趣,迎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教师的行为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给幼儿树立榜样; 幼儿教师的仪表,主要指一个人的容貌、姿态和衣着服饰。幼儿教师的服饰端正、健康而不娇艳,朴素大方而不奢侈小气,整洁高雅而不拖拉。教师不是服装模特儿切忌过分时髦;教师不是舞台演员切忌化浓妆……总之,幼儿教师外在美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自我形象,时时处处都要考虑自己给孩子们的影响。自觉的以自己的言行使孩子们具体感受到美的存在。

  2.幼儿教师的内在美

  罗丹说:“我们在人体中敬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外表形象,更是那种能使人透明发亮的`内在的光芒。”作为一个幼儿园的教师,作为一个党员老师我觉得内在美就是应该热爱幼教事业,一颗爱孩子的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提高文化水平,为人师表,终于职责。幼儿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其他教师,它繁琐而细小,不仅需要保证教育还要关注幼儿的保育;不仅需要搞好班级常规工作还要进行环境的创设……如何从这些琐碎的事情中解脱出来,带着轻松心情去开始每天的工作。正因为幼儿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其他教师,她才可以在聆听孩子的童言无忌中开怀大笑,在欣赏孩子的稚嫩舞蹈中放松释怀……这就是幼儿教师特有的优待,是其他教师群体所享受不到的。真因为有了这样的优待所以我们更应该爱每一个孩子,爱他们成长过程中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就像有人说:爱是江河,浇灌着今天,滋润着未来!每一个孩子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关爱的。在平时的工作中用平等的眼光去对待每一给孩子,使孩子们能够真心的喜欢我。愿意和我玩。或许有时,他们需要我们适时的提醒或批评,让他们浮躁的心沉淀下来;而有时侯他们也需要我们的表扬肯定,让他们失落的心变得自信起来。孩子们都是天真无邪的,只要我们用心关爱他们,他们一定可以感受得到,也一定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回报你。

  不记得哪位诗人曾这样评价过女人,他说:“女人如花,美丽娇艳;女人似水,悠远绵长;女人如钢,坚韧挺拔;女人如针,缝进去的是点点细心,缝出来的是悄无声息……”是啊,美丽的女人,坚毅的女人,体贴的女人,宽厚的女人,该是怎样的让人欣赏至极,向往至极的美丽风景啊?我喜欢这样的女人,并努力做这样的女人。这并不代表我只关注漂亮的外表,我更期望自己在大家心目中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孩子工作认真负责的好老师!虽然,我已经三十多岁了。不再年轻不在貌美,但岁月的沉淀又给了我另一种美:走过十年幼教生涯的我对工作充满自信,这个时期的我也更加成熟稳重了。不是吗,今天我还能站在幼教这条战壕里,和许多比我年轻许多的同事们共同竞争,你能说我不美吗?哈哈!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4

  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后,我感触颇多。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虽然没有看完,但是阅读过的每一条建议都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读书感受。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要保持‘水源的清洁’”。一口气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要保持“水源清洁”一文,我的心情变得与苏霍姆林斯基写此文时的心情一样沉重。苏霍姆林斯基正是想通过这一个案例来警示我们的学校、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儿童的德育工作。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他几十年的工作经验的积淀,为我们教育工作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儿童和少年因其年龄小,对社会现象的识别能力差,也就是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具有一种天然的社会直率性。对于学生,我们应当明白地告诉他们: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白,什么是黑。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马上拿出公正的态度来,丝毫含糊不得!我们不仅不能忘记这一点,而且要使这种第一次的社会经验在儿童和少年的生活中保留一辈子。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看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像我们这样的一个小学教师,每天在校上三、四节课,还要备课和批改作业,下班以后,又有忙不完的家务。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我想,众多和我一样的小学老师读到这儿,都会很感激他这样一位智者给我们这么好的建议。因为,确实我们很多人都曾为这样的问题伤过脑筋,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他在书中的阐述不就像给了我们一根导航的指挥棒吗?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因为如不添加水,总有一天,水会用尽,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

  读着著作中的每个建议,就像登上了每一个台阶,我就感到了我们职业的光明,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我会因此更从容的走好自己的未来之路。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5

  近日,我认真阅读了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读完后受益匪浅。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式与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时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仍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于教师读书的重要意义,许多专家有过深刻而精辟的论述。苏霍母林斯基说:“要天天看书,要终身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教师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说:“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甚至有人说,教师应该是“职业读书人”。读书是否该成为一种职业,我们姑且不论。但可以断言:读书与教师成长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教师读书具有其专业价值读书,能够改变我们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教育者的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作者以哲理化的思想,加上鲜活形象的切身教育故事,给我们阐述了“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他没有用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联系教育教学实际,用丰富的实例将自己的教育理论演绎的深入人心,读后使我们对教学工作中的某些问题顿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苏霍母林斯基在谈到对后进生的工作中,特别强调“第二套教学大纲”的重要作用。他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并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在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中,尝试着用惊奇、赞叹来治疗大脑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苏霍母林斯基通过千百次的观察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象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儿童的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育教学,自认为重视了每一个学生,自认为关心了每一个后进生,及时进行补差,重视了后进生,对照《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的教育理论,想来真有些惭愧。因为,平时我所谓的关心和帮助后进生,只是在应该让孩子们放松游戏的时候,给后进生补课做练习;只是在应该让孩子活动、舒展身心的时候,占用他们私人的时间;让他们的.课余只能在我们老师的喋喋不休和反复的练习中体会学习的滋味。

  我想,我们必须要换一种眼光,来看待后进生;换一种方法,来帮助后进生,使每一个儿童潜在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每次读这位教育家的经典论著,都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和收获。经历了好几十年的时代变迁以及教育本身的发展变化,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次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依然觉得生机勃勃、依然是那么的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6

  冰心老人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内心充实,眼界开拓。我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其中“要善意待人”的这一段令我获益匪浅,其中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学生们对教师的善意很敏感,能感觉出来,并以好心还好心。”读到这里,使我感受到,爱孩子,就必须善于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心灵感受心灵,育感情赢得感情。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把学生教得会用心灵去了解人,那么我们的善意就能创造出奇迹。

  要善意待人,对学生灌注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向孩子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的言行去打动孩子、感化孩子、启发孩子、诱导孩子,那么定会让孩子们增强自信心和勇气,孩子们会以好心还好心,最终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要善意待人,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尊重差异,在真情和爱心的呵护下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正如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在师生间建立起一座桥梁,可以让孩子们闪光点得以升华,照亮整个人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7

  《成为卓越教师的秘诀》是一本教导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的必读之书,它能够帮助我更加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这本书融合了理论和实例,并渗透了经验与方法,提供了关于教育的深刻见解,非常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品味。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第一、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做一名专业知识扎实而有博学多才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教师的教育素养要求他们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其次,教师的教育素养还需要他们了解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最后,教育素养还包括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众所周知,名师、大师的教育素养都是很高的,能够集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等大成于一身,而且具备很好的人格修养。我自知距离名师还很远,应想尽一切办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因此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第二、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非常重要。可以这样描述:学习的热情就像一阵清新的风,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力量,驱使着我们去追求知识的海洋。虽然我们看不见,但它却像娇嫩的花朵,扎根于潮湿的土壤中,用千万个细小的根须滋养着生命的成长。我们需要呵护和保护它们,因为只有它们存在,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美丽和活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 教学 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

  第三、做一名宽容的老师。

  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我们必须具备宽容的品质。对于学生的错误和过失,我们应该善待并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孩子在犯错和改错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成长。面对犯错的学生,首先我们要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如果我们以强硬的口吻进行批评,孩子可能会受到伤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相比之下,我们应该先冷静下来,与孩子平心静气地交谈。通过理解他们的想法,我们可以找到原因。然后,让孩子明白犯错就要改正,这是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表现。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重新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同。一个宽容的心态可以减少学生否定自己、胆小自卑和信心不足等教育遗憾。只要我们耐心地用言行教育,并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并改正缺点,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良好的品德。正如文章所说:“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种精神”。只有将这种精神贯穿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才能培养出具备良好品德的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成功的教师,我们需要保持勤奋的阅读习惯,并且善于思考。通过不断阅读,我们可以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而通过深入思考,我们可以让教育变得更加睿智。因为只有教育具备了较高的智慧含量,才能给学生带来阳光的沐浴和雨露的滋润,真正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素养。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8

  最近利用闲暇之余,我细细研读了著名的世界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的经典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内容丰富多样,涵盖面比较广,比较有深度、有广度,教育思想比较先进,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适用性强,具有教育引领作用,让我学到了不少教育方面的理念,也认识到了自己教学生涯中应该遵循和追求的一些内涵方面的教育知识和素养。下面我就简要交流一下我的几点读书感悟。

  一、教师对待教育工作要永葆激情,要有耐心,要无比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伟大又平凡的工作。

  苏赫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一个人无比热爱他所从事的职业,那他就会义无反顾的做下去,哪怕枯燥无味,也要找到工作带给他的乐趣,我们也要想方设法让自己快乐,做一个乐天派,用自己的笑容和自信感染周围的人,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让生活多姿多彩,对于工作永远充满热情,不急不躁,沉稳有力的处理工作中棘手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

 二、教师要书写自己的大爱,用爱教化学生。

  苏赫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相信人,相信每一个孩子是他的教育信条,这其中就有爱的教育的体现,他认为每个孩子一出生就是向善的,这跟我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不谋而合的,而对于孩子后天的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我们坚信的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是纯洁的,这就要我们充分的发挥教育中爱的作用,爱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稚嫩的心田,爱是联系教育与学生的纽带,爱的力量的彰显便是对孩子教化的成功。爱可以让孩子获得片刻宁静,爱可以让孩子找回自信,爱可以让孩子敞开心扉,爱可以加强沟通与交流,爱可以让冰冷的寒霜化成温暖的尘埃,爱的作用极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时,我们应该将爱发挥到极致,努力把一群群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人。

  三、教育要注重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苏赫姆林斯基在书中设计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他深刻阐释了和谐教育的内涵,他认为,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蕴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各方面能力都要得到发展,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充分挖掘学生中的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充满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而在人的和谐发展中,苏赫姆林斯基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他认为,我们培养的人,不只是有知识,有职业,会工作的庸庸碌碌的人,而是要培养有理想、心中有他人、心中爱国,具有良好道德情操的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学习知识及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其大爱情怀。

  四、不断提高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多读书,多积累,加强业务能力提升。

  苏赫姆林斯基在书中曾多次强调老师及学生阅读书籍的重要性,他建议教师要多读书,研读教材,举一反三,多钻研,多学习,他建议学生应适时阅读一些科普类读物,保持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我认识及观察能力,教者素质及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需要抱着一颗进取与学习之心,通过不断努力与实践,多看书多交流多尝试多创新,多进行思想与心灵的碰撞,不甘于平凡,不安于现状,不固步自封,对教育怀有一颗真挚而虔诚的心,不断上进,不断钻研,不断磨练,提高自己业务素养,用自己的修养与谈吐,吸引学生,感化学生,达到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之路也是漫长而又艰辛的,要想在教育这片沃土上实现自己的丰收梦,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需要精耕细作,需要心中那份永不磨灭的信念。在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书的字里行间我能真切感受到苏赫姆林斯基对教育的挚爱,对孩子的那一份真切的关爱,也许再次阅读还能有不一样的情感与认识,我们都心存美好,感悟教育的快乐,领悟教育的真谛。用大爱书写自己的人生,为孩子指引前进的方向,为孩子照亮前方的道路,为孩子系好人生中的第一粒纽扣,做好孩子的引路人,热爱自己的工作,努力成为孩子心目中极具人格魅力的好老师。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我将不断挑战自我,迎难而上,不断进步,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9

  这个学期我一直用闲暇时间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作者的很多观点和看法我非常认同,接下来我就“学会倾听不容易”这一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今年我在教毕业班的同时还肩负着三年级二班的英语教学任务。六年级的课堂安静而有秩序,可是一到三年级的课堂,就让我束手无策。每次当我提出一个问题后,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们争先恐后,个个急于表述自己的'观点,不但手举得老高,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老师,我!我!”当老师喊别的同学发言时,他们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或悄悄地与前后左右的同学窃窃私语,说些与问题毫不相关的话;或急不可耐,没等别人说完,就跳着喊着举起了手……真正能坐着倾听别人讲话的孩子不多。课堂可真是热闹,我想这似乎也和小孩子们好动的天性有关吧。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呢?

  1、让学生懂得倾听。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告诉孩子们倾听是对老师和发言的同学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当同学发言时,注意力要指向发言者,不随便打断,不嘲笑、不起哄。我们自己发言时是不是也想让同学们静静地听呢?学生听了我的话后,有了一点改变,可是还不明显。

  2、设计小组,为表现优秀的小组加分。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时间最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我给学生进行了分组。每次小组有同学答对问题,加一分,表现优秀的时候加一分。一旦有同学做小动作或者随便说话就会被扣掉一分。这个办法很奏效,那些爱动爱说的同学,慢慢地收敛起来,课堂渐渐变得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3、增加复述游戏。

  三年级的英语课本较多的是对话的练习,以前别的同学在表演对话时,其他孩子们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听。后来我想到,在一组对话进行过后,我提出问题。比如:A: What would you like ? B:I’d like some apples and watermelons。 我就以上问题提问:What would B like ?孩子们根据自己听到的结果,如果复述正确,就能为自己的小组加分。所以先在只要有对话练习,我就结合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口语以及听力能力。

  在培养孩子们倾听的时候,我自己也养成了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郑杰校长说:“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艺术,倾听更是一种美德。”愿我们都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0

  工作室开班仪式上,导师彭才华老师的赠书中赫然躺着一本《给教师的建议》,这次“名师荐名著”活动,彭老师再次带着这本书和他17年前的摘抄,怀着赤诚的期盼,再次开启了学员共读的热潮。

  翻开泛黄的书页,还有当年阅读的痕迹。这次阅读,奔着标题而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在今时今日特别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文中讲到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向区培训班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呈现了一节非常出色的课,课后他被问到:“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他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一次线上培训,朱煜老师说:“我一会还要备课,大概要花个十来分钟。”评论区热闹起来,朱老师又道:“因为我对教材熟,对教法熟,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熟,所以我只用再看看课文就行了。”朱老师这段话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

  我不禁又想起吉春亚老师听我们上课时,边听课边在电脑上整理文稿或制作课件,课后,她极少全盘推翻教者的思路,而是在此基础上,迅速地整理出一条完善的教学思路。我们要求她同课异构时,她也能很快理出两条不同的思路。

  我还想起近年来的比赛,多是采用提前24小时抽取课题的'形式,在赛前紧张焦灼的夜里,备课团队在黑暗中左冲右突,那样的记忆实在难忘。彭才华老师在全省首届教学能力大赛小学教育组比赛的前夜,抽到《清平乐。村居》一课,小溪长流的独特意向,词人小家安宁则大家安定的家国梦想,让观课老师叹为观止。彭老师一举夺魁,他的那一夜一定不似我们这样煎熬。

  名师大家是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日不断地读书,让潺潺小溪每日不断地注入思想的大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广博地阅读,让学校教科书变成我们知识大海里的一滴水,让衬托教科书的知识背景越加宽广,让这一滴水越来越渺小,备课才能那样轻而易举,信手拈来。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谈谈“后进生”的工作》谈到儿童的阅读。

  学习困难的儿童,他们理解和识记能力相对薄弱的,教材内容已让他们非常吃力,于是我们掰开了揉碎了地为他们讲解教材内容,帮他们背诵、记忆,效果并不乐观。于是,我们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努力,因此也让我们陷入恶性循环,他们越学不好教材内容,我们越跟他们死磕教材内容,我们的做法让这部分儿童把学习仅仅局限于教材,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缺乏思考,只会让他们学习更困难。

  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应该跳出怪圈,来扩大这部分孩子的阅读视野。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挑选供他们阅读和书籍和文章,让他们接触到鲜明有趣且形式引人入胜的知识,让他们的头脑中产生种种疑问,产生思考,让思考刺激智力发展。同时,当教科书中的知识让儿童感到困难时,课外阅读为教科书知识提供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同教师阅读一样的道理,衬托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教科书的知识就越如同一滴水一样渺小。在这个基础上,教会学生达到阅读自动化的程度,即阅读的同时能思考,思考的同时能阅读,为学生顺利学习和智力发展提供极其重要的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是伟大的教育实践家,他不仅将整个心灵献给学生,也将整个心灵献给了同行。在这本书中,他生动亲切地讲述着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分享着自己的经验,让读者感受到他的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是一线教师最需要的。这本书还得反复读。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1

  作为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存在很多的困惑。由于经验的缺乏,使我在开展教育工作中经常碰壁。前不久,我阅读了学校发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觉得受益匪浅,调解开了我心中很多的困惑。对于我这个个新教师来说,犹如是我在前进道路中的指明灯,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作为一个新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最担心出乱的环节就是课堂教学以及怎么样应付后进生的问题。由于班级差异比较大,所以在课堂上如何针对不同班级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大问题。同时,如何应对后进生,也是一个大问题。因为我所教学科是生物,在学生眼中是门“次科”,所以在绝大部分学生都会重视的情况下,后进生的问题更加突出。这两个困惑一直都缠绕着,使我在教学中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前进。当我读完《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觉得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年来深深困惑着我的问题终于找到了方向。

  从《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我在第一个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和第六个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两个建议中得到很大的启发:我觉得给我启发最大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而且要因材施教,让孩子在最初的小成功中满足他的虚荣心自豪感,从而培养他的兴趣。

  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几倍;但绝大部分“后进生”都是由于好动,无心向学,课堂非常不认真所造成。

  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我们首先是要改变我们的看法了,对“后进生” 的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转变"后进生"就是为其补课,提高成绩。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们应该知道,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们不要向学生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那么该如何做呢?

  对于学生我们应采更多的是要发现他们的的优点,哪怕是肯定平常学习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一种莫大的.鼓舞。我们每个人都是喜欢被肯定,更何况是未成年的中学生。例如,在一次的公开课的课堂中,我发现一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平时课堂好动的学生勇敢地举起了手,并在大家的鼓励下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当场我就让全班同学表扬了他,课后,我又单独以进步奖奖励了他。从此,他上课的积极性高涨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其次,借助集体的力感染后进生 ,因为学生生活在班级群体当中,环境的感染力是最大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使后进生在环境中获得进步呢。首先要把学生按照成绩分成小组,要以好带差;让学生养成互助互学的良好风气。自然他们就愿意交了。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大家庭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整个班级的学期氛围也会越来越高涨,后进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帮助。

  在第十六个建议——学科教学中地学生积极活动地内容和第六十四个建议——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地脑力劳动中,使我明白如何更好地控制好每一个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积极思考。当课堂教学只以教师为主体,许多学生似乎在下面认真听讲,不停的做笔记,似乎课堂效果不错。但当教师让学生复述刚讲述的内容的时候,他们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他们只能先听,先抄。在讲课之初,我们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索﹑思考,只有当它的目的十分明确,也就是说,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时候,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得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并且更应该吸取别人宝贵的经验。让我们能够在经验中总结出一套有效率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不可能一种方法用到老。我们在善于总结自己经验的同时,更应该阅读和借鉴其它老师好的,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多样化,堂课效率高。教无定法,让我们在总结和借鉴中不断提升自己。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2

  本学期学校建议老师们多读读与教育有关的书籍,于是利用课余时间我断断续续读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虽只是断断续续读完的,但它却对我的教育灵魂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拷问和洗礼。

  作为一名工作了七年的教师,我自认为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不论在任何时候都毫无怨言的服从领导的安排,对学生从不苛刻,尽可能地给予他们关心,认真地进行教学。正因为这样,也可以算是一名优秀教师了。可读完《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后,我不禁惭愧了,我想我与那井底之蛙又有何区别?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满足于自己所做的一点点人人都会做的`事。与那100条建议相对照,我何曾把其中的一条做到了尽善尽美,仔细想想,实在汗颜。忍不住设想,如果从头再教一次,是不是我会把学生教育得更好?是不是可以引导他们在我所教学科的路上走得更远一些?是不是我会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可惜,世界上没有“如果”,遗憾终究已成遗憾,只能时刻提醒自己以后注意,再注意。

  100条建议中,我认为最引人深思的是“争取让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哪个学校里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如果学校里新来一位有天才的生物教师,那么你等着瞧,两年之后就会出现10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他们爱上了植物,在学校园地上入迷地进行试验和研究。” , “请你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吧。” ,读着这样的话语,我不经反思,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是否做到了唤起学生对我所教学科的热爱?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又如何更好地去唤醒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呢?

  我想我首先要做的应该是:让自己成为热爱语文的教师。语文这门学科,知识包罗万象,对一位教师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甚高。涉及到语文学科的训练也是繁琐细碎的,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要通过语文这门学科来培养,目标太多,让学生摸不着头绪,故而语文成绩也难以提高。语文这门学科不好教,难免让教师心生抱怨,抱怨的多了,也就难免对语文这门学科心生厌恶。一个自己都不喜欢的学科,又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喜欢呢?因此,我觉得我首先要做的是喜欢语文、热爱语文,从语文学科中去寻找乐趣,当发现通过自己的训练,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了,能力增强了,心中的自豪感自然油然而生。其次是博览群书。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较为广博的知识积累,没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很难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试想,如果语文课堂就是照本宣科,那是何等的枯燥,又如何能让学生热爱上语文这门学科呢?

  语文这门学科要求教师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要求教师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要求教师能用丰富、生动的语言去吸引学生,去唤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既然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我就要在教学之余进行广泛的阅读,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储备,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总之,我会在100建议的指引下,不断规范自己的教育言行,工作之余努力学习,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3

  今天,走近学生,想了解一下他们双休日的安排。

  “我利用这两天写作业,作业真多。”

  “我写写作业,看看电视。”

  “我要去打篮球,不打手痒痒。”

  “写完作业后,妈妈非给我报个乒乓球兴趣班,其实,我爱打台球。”

  几个孩子都回答得非常干脆。有一个孩子却羞赧的说:“妈妈看我作文写的不好,给报了个写作培训班。”

  此语一出,我颇感兴趣,一是孩子的神色,二是“写作培训班”的辅导方法,于是特别关注,“培训班老师是怎样进行写作辅导的呢?”“那老师真神,他告诉我们很多技巧,只要考试用上,准能拿高分。”孩子也不再羞涩,言语中充满了憧憬。

  听到孩子的介绍,我愕然了,这就是写作的秘诀?我思维暂时短路,竟记不起以后其他孩子所云。困惑中,忽想起《给教师的建议》第四条《把基础知识保存在学生的记忆中》的主旨: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应该给孩子们“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否则,孩子们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教师的后续教育中,就会出现“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的情景。

  就这位孩子谈到的写作而言,打好“地基”应该不是“技巧”、不是“方法”、不是“表现手法”。而是让学生记录生活,写出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生活即文章,写作即记录。写真实的或理想的生活,记真实的或理想的自我,就是好文章。那些章法呀、技巧呀、谋篇布局呀之类,应该不是作文的真谛,而是其附着物。

  此想法,肯定和写作理论、文学理论的经典论述大相径庭,但咱不是专业人士,说些“外行话”是可以原谅的,就如同那位培训班教师教孩子们“写作技巧”一样。

  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语意译为中文,应该就是一句俗语,“万丈高楼平地起”。想到这句话,遂想起今天的另一幕。

  晚放时,有家长趁接孩子时来访,急匆匆走进我的办公室,没顾得寒暄,就直奔主题:“沈老师,听说我儿子英语单词没默写好,该不会吧!”这位家长平素彬彬有礼,今天着急忙火的,大大出我所料。于是,就稍加停顿,不急不慢的应道:“你有把握确信孩子会默写了吗?”“那当然,我儿子,我知道,自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习习惯就好,专心着呢。”这位家长非常自信。“是的,孩子有了好习惯,肯定没问题,注意保持这种良好习惯。”我交代道。

  万丈高楼平地起,给孩子“构筑一个牢固的地基”,又何止是“知识的”呢?

  这个家长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4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5

  对于语文教学的重点感觉自己总是把握不好,本周读了《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有很深的感触。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再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三条建议中就告诉我们教学的重点“要教会儿童学习。”“应当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这是语文学习最根本的任务,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我们班的学生学习习惯就非常的不好,让我很伤脑筋。为了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学两个星期里,新课我进行的特别慢,注重他们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督促他们每天做好预习,及时复习。上课时认真听讲,尤其是学会倾听和举手发言。教他们上课做好课堂笔记。作业也是重点从规范写字开始训练,每天让他们坚持练字打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明显好转。现在语文上课的积极主动性大大加强。

  从现状来看,学生学习习惯有待加强,大多数的学生还只是被动的接受。尤其不会主动的思考。“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今后我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把学生领进语文学习之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相关文章:

读《教师的建议》有感03-16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03-01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03-25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2-08

(精华)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06-07

小学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05-26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必备】06-30

(精选)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5篇08-31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3篇(精选)11-19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20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