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生的枷锁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
《人生的枷锁》是英国作家毛姆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小说叙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从童年时代起三十年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因身体缺陷、宗教和情欲的束缚,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所遭遇的迷惘、挫折、痛苦、失望和探索,以及最终挣脱这些枷锁的成长历程。
《人生的枷锁》旨在表达:
人一旦来到世上,就得经历各种各样的艰辛,受到种种枷锁的束缚,诸如身体缺陷、爱情羁绊、财富匮乏、精神欲望、人生意义等。
1.身体缺陷的枷锁
命运坎坷的菲利普天生跛足,十岁便时成了孤儿,与伯父、伯母一起生活,度过了孤独而冷漠的童年。
进入寄宿学校后,菲利普经常遭到嘲笑和霸凌,身体缺陷让菲利普非常苦恼,也造成了他孤僻、自卑、敏感的个性。
菲利普曾对伯父的话深信不疑,以为只要诚心祈祷上帝就能治好他的跛足。奇迹当然没有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也让他对信仰产生了怀疑。
身体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菲利普,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羞辱和刺痛,使他的人生变得坎坷艰辛。然而,人生的智慧在于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知易行难,直到阅历增长,经历了足够多的人生苦难之后,菲利普才终于坦然接受自己的身体缺陷,“挣脱”了身体缺陷的枷锁。
2. 爱情羁绊的枷锁
在菲利普几段的感情经历中,最刻骨铭心的要数米尔德丽德。
菲利普为她付出了爱情和青春,为她荒废了学业和父亲的遗产。当背叛他的米尔德丽德再次回来找他,菲利普甚至抛弃了对他关怀备至的正在交往的女友诺拉。
然而年轻人的爱情总是逃脱不了辜负他人或者被他人辜负的命运。
菲利普的全心付出未能得到期望的回报。米尔德丽德将他玩弄于股掌之中。惨遭践踏的菲利普差点自杀。
几经波折之后,菲利普终于死心,从爱情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最终,菲利普在合适的时机与合适的人结婚,回归到平凡的婚姻生活中。
3. 财富匮乏的枷锁
在菲利普所结识的朋友中,有为了坚持绘画而活活饿死的艺术生,有为了生计而沦落风尘的女友,有人坚持自我不惜献出生命,有人饱尝求职谋生的艰苦……
毛姆在他的多部作品中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两难,更多时候鱼和熊掌无法兼得。在《人生的枷锁》中,更加真实地呈现了深陷贫穷困顿的底层现实。
即便是家境不算特别贫穷的菲利普,也不得不迫于生计,多次调整方向,放弃梦想的职业。在炒股赔钱后,更是没钱上学,忍饥挨饿,流落街头,饱尝到了饥寒交迫的苦楚。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很难为梦想不计回报、孤注一掷;为生计奔波,从事着不喜欢的工作,才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4. 精神欲望的枷锁
关于如何度过一生,菲利普做过多种尝试。他当过会计、学过画画、做过医师助理和商场售货员……却终因各种现实原因半途而废。
没有人不希望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梦想往往很难坚守。
大多数人没能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自己,而是活成了别人的期待。
对许多人来说,梦想不是用来实现,而是用来怀念的。
我们羡慕他人的生活,向往诗与远方,以为风景总在别处。殊不知每一种选择都不完美,光鲜亮丽的表面下不为人知的艰辛,只有在身临其境时才能一览无余。
最终,菲利普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回归平凡的家庭和工作岗位。成为普通人,听起来似乎有些沮丧,但命运的玩笑在于,幸福的开始往往是从甘心成为一个普通人开始的。
兜兜转转地折腾了一圈,才发现幸福其实就在唾手可得的地方。
5. 生命意义的枷锁
朋友送给菲利普一块花纹繁密精美的挂毯,让他从中寻找生命的意义。菲利普冥思苦想,待朋友去世后,才窥见了生命的`意义——那就是生命毫无意义。
地毯织工把图案织得繁复美丽,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美感的乐趣;人生也不过是一种格局,只不过是满足一个人的乐趣而已。
尽管人生的归宿终将走向虚无,但生活中存在过的每个瞬间都是真实而有温度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
菲利普最终醒悟:他一生波折,老是在期待中生活,从未有过正常生活,现在他应生活在现实中。
最后他放弃环游世界的梦想,和萨拉结婚,一起到小渔村定居。
屈服于幸福,兴许就是承认失败,但是,这种失败却要比千百次胜利有意义得多。生活的价值在于它本身,而不在于如何描写它。
写在最后
毛姆《人生的枷锁》带有自传色彩,菲利普早年的不幸遭遇,大多取材于作家本人的人生经历。
提到《人生的枷锁》,就不得不提到作家后来的一部作品《月亮与六便士》。这两部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现实与理想的挣扎、并最终做出选择的过程。
不同之处在于,《月亮与六便士》描绘了一种更加理想化的自我实现,具有绘画天赋的主人公挣脱世俗伦常,在艺术之巅燃烧自我,收获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自由。
相比之下,《人生的枷锁》则略显失望,前半生的羁绊与坎坷,并未迎来浴火重生的高潮和逆风翻盘的快感。既没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没能从事梦寐以求的职业,而是在饱尝艰辛之后,接纳自己有限的才华和能力,回归到普通人的庸常之中。
后者对于世俗人生反而更具有参考意义,菲利普的经历、迷惘、逃避、选择、回归……映射了每一个普通人必然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菲利普通过审视人生,最后顿悟了人生“真谛”:生活毫无意义,也不可能改变成另一个样子。只有摒弃人生的幻想,挣脱精神上的枷锁,才能成为无所追求、无所迷恋的自由人。
与其说人生的终极自由是挣脱种种枷锁的过程,毋宁说是接受人生的不完美,心甘情愿套上种种枷锁的过程。
唯有真正放下,才能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2
读了《刀锋》《面纱》《月亮与六便士》,再去读《人生的枷锁》,这本书用了将近19个小时才读完,内心的感触已不能严明,有时觉着菲利普那样的真实存在,偶尔又觉着他竟如此遥远的没有形状,当读到菲利普自己出钱让自己的挚爱与第三者寻欢作乐时,竟忍不住想暴粗口……极度厌恶菲利普,也开始怀疑毛姆的扭曲人性
毛姆将书中的每个人多多少少的都给予某个令人生厌的缺憾,如菲利普的敏感多疑,对于爱情的没有原则和底线,再如,牧师的自私和自以为是,又如米尔德丽德的贪欲及生性浅薄……他的笔下我未曾见到过一个完美的人,也对,他是在写生活,在写现实,也在写人性,正因为每个人的不完美,亦或者说他们身上某个令人生厌的缺点,致使我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读完本书,也因为不完美,我从不曾同情任何一个人,这样便可以独立去思考,关于人生枷锁这样一个话题
本书主要描写了菲利普前半生的种种遭遇及他面对的一个又一个枷锁,菲利普先天跛足,这给他敏感多思的`内心带来各种冲击。从幼年失去双亲,寄人篱下的辛酸日子到开始有自我意识,用书本里的世界来抵挡现实种收到的冷遇乃至嘲讽;从信仰宗教立志成为一名牧师,到摒弃宗教再也不相信上帝;从热爱绘画到发现自己并没有绘画天分而果断放弃;从为了爱情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到决定与一个谈不上爱的姑娘结婚过安稳的生活,从敏感多疑别人的嘲讽到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跛足,菲利普是在重生,也在深刻认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枷锁,最后,便得出:生活毫无意义,也不能改变成另一个样子,只有摒弃人生的幻想,才能成为无所追求,无所迷恋的自由人
如卢梭所言那样,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对呀,人都是屈从于这样或那样的情感中,挣脱了这个枷锁又会套入另一个枷锁中,人生注定要戴着镣铐舞蹈。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3
毛姆的书比不上红楼梦,但同样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启发,这是走过很长的一段人生路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具有红楼所蕴藏的超越时代的精神~
在菲利普看来,人生确乎如此。在人生毫无意义,一切都微不足道的思想背景下,他认为一个人可以从宽阔无垠的人生中(这是一条长河,既无源头,又川流不息,却不流归大海),随意编织成图案,从而获得个人的'满足。有一种最清晰、最完美也最悦目的图案。在这种图案中,一个人诞生,长大成人,恋爱结婚,生儿育女,为生存而辛苦劳作,最后死去。然而也有别的样式的图案,既错综又奇妙。在这些图案里,幸福不涉足,成功不问津,但从中可以感觉到一种乱人心思的雅趣。有些人的一生,其中也包括海沃德的一生,他们的人生图案还没织完,就被盲目冷酷的命运切断了。到那时,有人说“这没关系”之类的安慰的话,就令人惬意了。还有些人生,如克朗肖的人生,提供的是一种难以仿效的图案。在人们能够领悟这样的人生已被证明为正当之前,旧的观念必须改变,传统的标准必须更换。菲利普想,他在抛弃对幸福的憧憬中,也正在抛弃最后的不切实际的幻想。用幸福的标准来衡量,他的人生似乎是可怕的。可是现在,当他认识到人生可以用别的标准来衡量时,他似乎浑身又充满了力量。幸福和痛苦一样微不足道,它们的来临跟人生中的其他细节一样,都被编织进了那精心制作的图案里。霎时间,他仿佛超脱于人生的种种不幸之外,他觉得这些不幸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伤害他了。现在,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过是使人生的图案增加复杂性罢了。当生命的终点临近时,他将为图案的完成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它将是件艺术珍品,其美丽将永不褪色。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它的存在,而随着他的死去,图案就立即不复存在了。
想到这里,菲利普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4
这本书不是自传,而是自传体的小说。作者综合自身的经历和周边人的生活,集中展现在主人公菲利普身上。毛姆和主人公菲利普的成长环境惊人的相似:都是中产阶级,幼年父母去世,被寄养在伯父家里,伯父是牧师,都有学会计、学医的人生经历……
毛姆说:"此书问世之后,我发现自己永远地摆脱了过去一直折磨着我的痛苦和不幸的回忆”
可以说此书帮助毛姆冲破了人生的最后一道人生枷锁,彻底实现了人生的救赎。
主人公菲利普经历的人生的'枷锁包括家庭、宗教、爱情、职业以及人生的意义。
菲利普小时对宗教是笃信和虔诚的,到后来大失所望,永远摆脱了宗教的枷锁。
菲利普因投资失败挨饿、露宿街头,在绝望中想自杀,甚至希望伯父早死继承遗产。他切身体会到了被贫穷吞噬掉尊严和灵魂的感觉。
菲利普对米尔德里德由第一阶段相处中的喜欢,到第二阶段疯狂迷恋,到第三阶段的厌恶,最后再见的时候仅余同情。
菲利普经历身边亲友的生离死别之后,终于悟出那块波斯地毯的寓意:人生毫无意义。
菲利普少时的求学目标是做牧师、后冲破宗教的枷锁,听从伯父建议去学习了半年会计,后又听从内心去法国学习绘画,后又回英国学医,并把医生作为终身的职业。
这是菲利普的一生,更是毛姆的一生,他经历很多、做了很多,但是好像是在他自己的小世界里打转,和别人毫无关系。正如人生本无意义,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是什么意义。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5
菲利普因为放弃了信仰,放弃了上帝,豁然开朗,感到无比的自由。以后只对自己负责!然而不再被束缚的灵魂同时又衍生出一丝遗憾,抛弃上帝之后,那么天堂对他也不复存在,那样他永远也没有可能见到自己美丽的母亲了。
看到这一段好伤感。从小就失去母亲的他,该会有多想念自己的'母亲啊。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6
每个人都应有选择不同人生价值观的自由。
人生价值观:是因为人不同的世界观而产生的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评价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具体可分为人生观,价值观来讲。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支配和指导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人生观、价值观又反过来制约、影响世界观。
但人类却背负着沉重的枷锁。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7
我一直渴望读到结局,想知道主人公菲利普的人生故事怎样结束,想从菲利普那里有所启迪,得到人生的答案,找到人生的意义。
菲利普的人生结束了吗?没有,但是故事已经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菲利普的人生进入了这样的模式:一个男人来到世上,干活,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悄然去世。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然而却是最完美的人生格局。菲利普对人生信条是:他想要从纷繁复杂、毫无意义的生活琐事中,编织一种精巧、美丽的图案。可最后,他依旧身处人生的枷锁之中。
“一个人只有一种命运。”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遇到的人,只会让一个人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终将走上自己真正要走的路。因此,一个人注定只有一种命运。这是否也是人生的枷锁?结束,想从菲利普那里有所启迪,得到人生的答案,找到人生的意义。
菲利普的人生结束了吗?没有,但是故事已经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菲利普的人生进入了这样的模式:一个男人来到世上,干活,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悄然去世。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然而却是最完美的人生格局。菲利普对人生信条是:他想要从纷繁复杂、毫无意义的生活琐事中,编织一种精巧、美丽的图案。可最后,他依旧身处人生的枷锁之中。
“一个人只有一种命运。”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遇到的人,只会让一个人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终将走上自己真正要走的路。因此,一个人注定只有一种命运。这是否也是人生的枷锁?
1、人的自我意识
因为菲利普的残疾,他被周围的人所孤立,也正因如此,他更能看得清自己以及周围的一切。“只是通过日积月累的疼痛感觉,他才逐渐意识到自己肉体的存在。而对个人来说,他也非得经历这类切肤之痛,才逐渐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什么是自我意识?我想,是意识到精神和肉体的分离与统一。人具有精神性的存在,不止有肉体性的存在,因此具有分离性。但是精神独立于肉体,却不能脱离肉体,两者又是紧密的统一在一起。精神会受到肉体的制约和影响,肉体是精神与外界世界相接触的媒介,对精神的形成和塑造至关重要。因此,精神和肉体又是统一的。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同样感觉到自己的身躯是个独立而完整的机体,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同样感觉到自己是以完整而独立的个性存在于世的。”
2、关于宗教
菲利普开始时虔诚的相信上帝,但他无法理解这种现象:一个人可以作为教士虔诚地讲上一大通道理,却从不愿以普通人的身份躬身力行。这种言行不一的欺骗行为使他义愤填膺。我想到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他讲到在过去的中国一直以来是以道德来维系社会和国家,皇室统治者一直大力推行儒家的道德礼教,人们受着道德礼教的约束,但这里面存在着阴和阳的关系。文人官员集团都善于道德说教,并严格执行着各种细致繁碎的礼仪规范,这是阳;但他们在实际的行事时,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争权夺利,而把道德作为表面文章,这为阴。
中国的儒家和西方的宗教是多么相似,它们都是以道德说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它们自身有着另一套行为标准,它们都成为了统治者奴役民众思想的工具。此时,信仰成为了一种枷锁。
宗教本身没有错,它是人们精神的寄托。道德本身也没有错,它可以让人们更好的生活。但是人们常常没有意识到信仰自身,信仰是什么?自己为什么要信仰?我们所生活的文化环境会潜移默化的塑造我们的思维模式,信仰常常是环境强加给自己的。比如,一个人出生在西方的某个国家里,他从小就被教育要信仰上帝,周围的人们也同样信仰上帝,他所处的环境都是这样的文化氛围,那么他就会被灌输这种宗教信仰,并感觉这一切自然而然。
当菲利普到德国海德堡学习时,处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遇到了不同思想的人,他有了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他了解到,有些人之所以死抱住信仰不放,若不是由于冥顽不化,就是出于私利的考虑:他们心里明白那些信仰纯属虚妄,但仍有意装模作样来蒙骗他人。
他发现自认为正确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大家都自认为正确得很。那些伟人,在他们的时代里,所坚信的真理,如今我们证明可能是错的。那么我们今天坚信不疑的事物,会不会像过去他们所相信的事物那样,同样也是错误的? “凡是世人所相信的事物,他差不多一概极其真诚地不予相信,而对凡是自己不甚了然的事物,都深信不疑。”菲利普的一位朋友维克斯这样说道。
怀疑主义也许是一种很好的思想。怀疑一切可以让我们更能看清楚事实、理性客观的看待事物,而不陷于思维定势的偏见。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几个月前趁着当当打折囤了这本书,结果不小心买了双份,朋友们便调侃这是双重枷锁啊!
“一个人生下来,工作、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死去。这不也是最完美的图案吗?也许向幸福屈服就是自认失败,但这是比无数胜利还要强的失败。”这是菲利普最后编织的人生地毯图案。近来发现周遭很多同学也是如此,金秋十月的邀请已有三场。
菲利普从最初的摆脱宗教的信仰,到柏林的留学,到伦敦的会计事务所,到巴黎的学画,再回到伦敦学医嗯。对自我的探知,对周围人事的探知,对米尔德里德的情感,爱一个人是不由自主的,也会是不对等的。
“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是人值得活下去,那就是爱情和艺术。我认为应该把人生看作是一场冒险,一个人的心中应该燃烧起熊熊的、宝石般的火焰;人应该冒险,应该经风浪”。精美的波斯地毯图案,人生的图案都需自己去编织,寻找其中的意义。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8
我们一代代年轻人,也包括一代代大师作家,其实都会陷入相同的迷茫之中。我们一天天的重复着我们的生活,但是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的定义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自由的度过一生?《人性的枷锁》这本书也许会给我们许多启示。这本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半自传体小说,是毛姆小说中写给无数普通人的一本书,希望这本书可以给你一些启发与感悟。
《人性的枷锁》作者简介: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等。毛姆是公认的写人性最纯熟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书中我们沉浸在他的文字中,去得到启发和感悟。马尔克斯也曾经说过毛姆是他最钟爱的作家。
毛姆最主要的三本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刀锋》、《月亮与六便士》都位列经典。特别是《月亮与六便士》成为了许多人追逐理想的精神动力。
《人性的枷锁》读书感悟:
这部《人性的枷锁》写于《月亮与六便士》之前,是毛姆半自传体小说,毛姆本人对这本小说看得及其重要,甚至说这是“一本不朽的小说”。
摆脱枷锁,寻找自由
我曾经看到有评论说“《月亮与六便士》是天才的简史,而《人性的枷锁》才是普通人的写照”我十分认同他的说法,我们无法像《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一样抛却一切去追逐理想,我们无法不顾一切的追寻天上的月亮,那么我们就要像主人公菲利普一样去摆脱人性的枷锁,走出迷茫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第一道枷锁:信仰的枷锁
菲利普自小失去双亲,被送到从事神职的伯父那里生活,伯父告诉他,我们要笃信上帝。但是他祈求上帝治好他的残疾无果,动摇了他对上帝的信任,后来他去到学校,接触了一些人,读了一些书后,他发现世界并不是他想象的样子。“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拄杖多年的人突然有天被迫丢开拐杖独立行走。自此,他摆脱了信仰的枷锁。
我们许多人也如他一样被信仰的枷锁所束缚,尽管束缚我们不是上帝,可能是陈旧的观念等等,我们应该摆脱这一枷锁去自己思考、学习,了解,而不是永远被束缚在井底,看不到崭新而宽阔的蓝天。
第二道枷锁:性格枷锁
主人公从出生开始就有些身体上的'不足——跛足,
这一点缺陷使他有着自卑感并且性格上有一些敏感,但随着菲利普的不断长大逐渐摆脱了这一枷锁。
第三道枷锁:情感枷锁
情感分为三种情感:友情,爱情,亲情。由于菲利普从小父母双亡,跟随伯父一家生活,伯父是一个虚伪的人,直到伯父去世主人公才摆脱了这一枷锁。
友情:菲利普一生交了许多朋友,可是大部分都离他远去,但最终他的朋友阿西尔尼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阿西尔尼的真诚让菲利普重燃了对友情的希望。
爱情:菲利普也经历了不同的爱情,经历了爱与被爱,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主人公所经历的最后一个枷锁是理想的枷锁,其实也可以叫做“对圆满人生的执念”但是最终他明白了珍惜现在,过好每一天才是最完美的模样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9
今天凌晨翻完这本书,长长叹一口气,心里有一种类似放松、欣喜的情绪在慢慢酝酿,因为菲利普的选择,因为他和萨莉之间的纽带终于形成,也因为,这样的结局多少给了我一些安慰,让我知道其实看似最平凡的路,决定走上去,也要花很大的勇气,也需要牺牲,需要妥协。
书的英文名字是OfHumanBondage,很多译本都翻译成人性的枷锁,读完书之后,我似乎觉得人的枷锁更加合适,当然了这样不好听。菲利普的前半生,不仅仅是在人性的枷锁下成长起来的,而是在一直寻求人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而成长起来的。窥探并理解人性,只是他善于观察他人、剖析自己的一部分。菲利普后来明白,人生是无意义的,但人还活着,就会感受到生活的苦。区别在于,有些人受着苦,但不思考,或者说已经麻木,比如米尔德里德,另外一些人会追问,直至明白,比如菲利普,比如克朗肖,还有一些人,处在二者之间,求索不得,放弃不能,不如海沃德。
菲利普又和克朗肖不同,后者明白生命本就虚无,于是放弃挣扎,任由生活的污水漫无目的地冲着他漂流,直到死去。菲利普呢,他看明白了,但仍然眷恋人世平凡的温暖,选择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萨莉组建家庭。我甚至觉得,菲利普真的非常幸运,或者说他自省的习惯、早年的宗教教育、良好的品位救了他,让他经受住了和米尔德里德之间火一样的情欲的折磨,经受住了贫穷的打击,保持着自己做人的底线,甚至有能力给他人提供一些温暖。某种程度上说,天生跛脚的菲利普,其实是一个幸存者。
看故事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但是作为一个半吊子文学研究生,又一直在命令自己阅读的时候要抽离,所以往往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放在这本书上也一样,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菲利普,有时候觉得自己和米尔德里德要命地相似,抽离开来看,就不得不由衷地赞叹毛姆对人的刻画太厉害,细致入微的同时入木三分。米尔德里德虚荣、自命不凡、贪慕虚荣的同时又求体面,她虚张声势的自尊下面是一颗脆弱自卑的心,每次看到她和菲利普之间的角力,看到她自尊受到挑战时跳起来自卫的`时候,我都在想,不知道多少人会有偷偷的共鸣,至少我有吧......还有范宁·普里斯,刚开始她出现的时候,就好像我是在看真人秀,她的人设被设定为“没有才华但坚信自己是天才、孤傲不合群”(我已经想到了好几个真人秀了......)越看到后面,越替她难过,然而我又清楚地知道,我的难过里包含着居高临下的姿态,同情本身就是居高临下的感情。还是福瓦内说得好,“好不容易发现了自己的平庸,但却为时已晚,这才是最残忍的事啊。”毛姆多么犀利,多么不留情面。
看完书后,我觉得译者张乐完成得很好(我会说是因为她我才买这本书?......)一读就知道这是个北方姑娘翻译的,里面有些词作为南方人我不太熟,读到的时候觉得非常可爱哈哈哈。读的时候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张乐对这个故事有着非常清楚的理解,或者说非常深入的把握。读不太满意的翻译作品时,会有一种“这个译者和我对书的理解完全不一样,他到底懂不懂人家在写什么”的感觉,但是读张乐的翻译,很顺畅,她一定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原文,才能让译文这么明确。从注释也能看出来,她花了多少工夫去查资料,这么一本六百多页的书,让有那么一点翻译经验的我,简直不能更加佩服她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张乐一定很喜欢这个故事,一定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在故事里,但又能看出来,作为译者她有克制,为了保持原文的味道,不让自己的感情过多地流露在译文里。真是个有原则有技巧又有心的译者啊
总之,书真的很棒!译得也很棒!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0
毛姆是我崇拜的一个作家,不管他的短篇还是长篇都是我非常喜欢的风格,读这本书最让我触动的.是前半部分菲利普因为缺腿的原因饱受欺凌,从而坚信上帝的力量,人本身懦弱或者过于弱小时急切需要一种信念才不会让自己的生活看起来遥遥无望,不知道为什么读这本书我觉得他要表达的人生本就毫无意义,四处绝望。
而后面在精神层面和现实的生活面前,不管是否受到爱情的挫折。沉浮在大时代悲剧的平民,菲利普不过是一粒沙活着就为争取一种满足。最后他得到的结果就是摒弃想要完整人生的欲望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1
两天一气呵成的看完,前面一大半部分菲利普就是苦逼一个,到了最后大伯死了继承了遗产考取医生资格菲利普才逐渐转运。书中有句话说选择幸福就等于承认失败,既然是这样那人生的.意义何在,菲利普最终从那条破烂的波斯地毯上寻找到答案——人生毫无意义,一切微不足道。意义就是枷锁,信仰是枷锁幸福是枷锁爱情也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最后菲利普还是经不住孤单寂寞的侵袭,渴望妻子家庭爱情。可是结尾作者让菲利普和莎莉在一起这看似圆满的结局却让人感觉好怪,有种说不出的沉重。直到最后,菲利普还是没有摆脱人生的枷锁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2
并不因为你是按某种方式思维,所以才按某种方式行事;实际上,你之所以按某种方式思维,倒是因为你是按某种方式行事造就而成的。压根儿没有真理这种东西。每个人都有其一套哲学。过去的伟人先哲所煞费苦心炮制的整套整套观念,仅仅对著作者自己有效。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3
给我吹头发的男孩,看起来不到二十岁的样子,手法生涩,动不动就扯了我的头发,两手的配合看起来也别扭,可是,他的眼神特别专注,盯着手下的动作一丝不苟,看着镜子里的他,我原谅了头皮上的刺痛,愿意让自己当一位未来理发师手下的练习品。
年前动了手术,医生嘱咐术后一个月要去复查,开学事忙,医院又太远,并一直拖到了五月下才去复诊。一开始给我看诊的医生,诸多不耐,不耐心听我的主诉,也不耐心翻查我厚厚的一沓病历,只危言耸听,吓得我半死,最后跟我说,你还是要找你主刀的医生,他才熟悉情况呢。对于看诊病人的数目远大于医生能够接待的数量的医疗现状来说,我很能理解他的不耐,我也识趣地快速结束看诊,让他可以快点结束自己早上的工作。
前几天,请了家政公司的人来家里帮忙打扫,其中一位小弟弟,一位大姐。小弟弟初升队长,言语间无不透露着些许得意,动辄就提“我们中层”如何如何,大姐在小弟弟面前反而显得怯懦,唯唯诺诺地听着吩咐。而在跟我单独相处的时候,大姐话就多了,跟我聊孩子,聊工作,抱怨公司对工人的压榨,拖欠工资什么的。神态里有对领导层的怨怼,却也有着不得不从事这份工作的无奈。我能理解小弟弟初成领导的春风得意,也能理解大姐身后的辛酸坚持。
~成年人的生活哪有容易二字:早前给学生上法律课的时候,课上让他们尝试去理解《社会契约论》里的这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在那时人文主义兴盛起来的欧洲,人人追求自由的欧洲,却卢梭尚且给出了这样的结论。而这里枷锁指的是什么呢?人生到底有几重枷锁?现在又有几重正在锁着你,拷着我?
上次读完《月亮与六便士》,就有学生推荐说,老师,你去读读看他的另一部小说,叫做《人生的枷锁》。那时,你再谈谈你的读后感吧。于是,种了草,终于挑了一个出差的机会,在飞机上读完了上下两册。
都说《人生的枷锁》是毛姆自己的自传,在主人公菲利普的身上毛姆投入了许多自己的情感和故事。主人公从上学,到辍学去学当会计,觉得无聊后,又跑去巴黎学绘画,发现自己资质一般后,又转而去读医学,立志当一名医生……因为自小父母双亡,寄养在伯父家里,一生都在与当牧师的伯父做斗争,不听从伯父的意见。而整本书其实就是在介绍他成长途中逐步抛却外界社会锁在他身上枷锁的历程。
菲利普天生有一只脚残疾,走路微瘸,从小在学校就受到了一些同学的恶意嘲笑,所以,他曾向上帝祈求,希望上帝能显灵让他的腿恢复健康,然而什么都没有发生,于是,宗教的信仰在他心里就动摇了。也即是他抛开了社会第一重锁在他身上的枷锁;后来又着了魔地爱上了一位他自己都认为并不值得爱的姑娘,(在我看来完全是缺心眼地)对那个姑娘付出,却最终又从这个迷梦中走了出来,算是抛却了爱情这个让他挣扎难脱的枷锁……当然,还有他辗转多地,不停更换的职业学徒生涯,跑到伦敦去学会计,跑到巴黎去学画,跑到医学院去学医……
书行最末,菲利普找到了共度一生的人,却又放弃了自己要周游世界的想法。他在书上做出了最终的选择,但我却有疑问,“菲利普真的抛却所有的枷锁了吗?难道他不是又背上了新的?”或者说,这本书背后的作者,一生传奇般的毛姆老头,“他真的做到了吗?”
人类是群居动物,离群索居者称为隐士,其实是极少的。生活在人群中,自然就容易淹没在人群之中,包括你的思考,包括你的声音。久而久之,如若我们不按社会群体的要求去做,不按社会群体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就会被当作一个奇怪的人,从而,我们自此就成为了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丢失了自己的真我。
我一直坚信“人性本恶”,认为人性的恶是不能轻易去测试的,就像斯坦福的监狱实验,就像老婆们要测验老公到底忠不忠诚。我们出生以后,接受礼义仁智信的教化,就是要用这一套规矩来规范自己的人性中的本性。自觉者,公序良俗自然就守住了,不自觉者,就需要用强制的法令来约束。因为不肯信任人性的恶,故而,我就常常自省,觉得自己诸多缺点,今天犯了嗔戒,明日又破了痴戒,想让自己淡泊名利,却又往往因为一次评比,一次计较,乱了心神;其实对物质需求不是太高,但是仍然会去追求女人的'虚荣;明知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却又多愁易感……每次自省完,感慨这浑身毛病如何是好。可又觉得自己一把年纪了不好改,也懒得改了。于是,又劝自己,这世上圣人高僧又有几个,何苦如此严苛地拷问自己,俗世红尘,在里面摸爬滚打,活得热闹就好啊。
你看,其实说来说去,这些欲啊,无非啊,就是逃不脱这人类社会。上位者们编撰出一套套理论、一个个“虚构的故事”(请参看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一重重枷锁,让俗世中人不得不遵循,不得不自觉自愿地套上这一重那一重的锁。好运的,能找到自己套上枷锁的意义;不走运的,被这重重枷锁裹挟着活完了一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敢拿“五花马,千金裘”去换美酒,“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诗仙太白,历史上又有几个?
少年时读三毛,羡慕她往来世界的自由,佩服她随心所欲的勇气,更是沉迷于她情感真切的文字。可人到中年,再读一次“同龄”的三毛写的书,却不再在意文字的优美,只是被字里行间的孤独、失落、悲伤的情绪贯穿了灵魂,看完后,却是久久不能平静。肆意如三毛,不也是被那一场场“座谈会”的枷锁,被那永世不得解脱的爱情枷锁,被那“三毛”的名字,锁住了一生么?
我不知道这算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的读后感,还是毛姆《人生的枷锁》读后感,还是反省自己后的诸多失望。我只觉得人性复杂,人欲繁多,自生枷锁,无有解脱。
我也终于理解了年少轻狂,痛骂体制,写出了《三重门》的韩寒,在年过三十后为什么写出了“我们听过了许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样的台词。因为,人生越到后来,越理解人性,也越对自身是否能超脱人欲而感到怀疑。
年少风流,只是享受。年纪渐长,就会惶惑:
面对自己的贪嗔痴,如何求解?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4
人生是毫无意义的,生活不好也不坏,只有赤裸裸的事实,理解了这一点,就觉得现实的残忍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既然生活本没有让人幸福的意义,那么尘世也就无所谓残忍,生老病死,生离死别都是人生的常态。
我曾经一遍一遍地问自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从小我们被教育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能光耀门楣最好能名垂青史的人,可是长大后才发现芸芸众生都是渺小平凡的,只不过是社会这台复杂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没有人是不可取代。我觉得迷惘困惑,无力感充塞心间,社会并不根据书本上的理论来运转,相反很多地方是完全相悖,好人并不一定有好报,坏人反而很吃香,这个世界以一种扭曲畸形的模样展现在理想主义者面前,让人从头凉到脚。那时我从没怀疑过自己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是有问题。那时我在这个与书本完全不一样的社会撞得头破血流,灵魂如同被人攥在手心的小鸟,苦苦挣扎。
我生活在自己的`幻梦里,而越沉浸在幻想里现实就越让人痛苦。但是感谢上苍,毛姆让我醍醐灌顶,生活不好也不坏,就像四季的流转,不以任何人的意愿而转移。
毛姆怎么能把少年时期的偏激敏感多情写得那么入木三分,青年时期的迷惘,挫败和情欲刻画得深入骨髓。我从菲利普的前半生看得自己的影子,但我并没有菲利普那么幸运拥有试错的机会,在碰壁和挫折中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找到自己真心热爱的事业。我只能按照社会安排好的轨道循规蹈矩地走着,不敢出一丝一毫的差错,因为在中国普通人的命运是极其脆弱,脆弱到稍微偏离点轨道就有可能跌入万丈深渊。人是生而不自由,中国人尤其不自由,我们生活在一张网中,生活在重重枷锁中。
人生的枷锁是什么?对菲利普或毛姆而言,是宗教,是道德,是情欲,是金钱,是追求幸福的渴望。可是当他自以为把枷锁统统摆脱时,心里却不觉得快乐,只觉得怅然,仿佛大海中的航船失去了行进的方向。他放弃道德,却保有良知,以为脱离情欲,却不能摆脱依恋,舍弃幸福却依然渴望温暖。枷锁虽是桎梏,却同时也是身体和灵魂的保障。
假若人生就像毛姆说的是一条地毯,经历的任何事情都会成为地毯上的图案,而当地毯完成时也就是消亡之时,这件艺术品曾经存在过这一事实只有当事人知道,这是多么浪漫主义的想法。我们的痛苦烦恼悲伤欢乐都在塑造我们的人生,我们在书写自己的人生之书。
虽然生活既不好也不坏,枷锁无处不在,但大自然是好的,美景有治愈人心的力量。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5
毛姆的《人生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读完了。沉重的书名恰如阴郁的开篇:书的.大致情节如下:主人公Philip先后挣脱了宗教、金钱、情爱、生老病死,乐苦悲欢的人生枷锁,完成身心救赎与升华。
本书的主旨接近佛教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思想,似乎还能看到道家的影迹。书中多次提到人生无意义,无意义为什么还要活?用Philip的话来说,不管有没有意义,人生就像拼图,不管好与不好,幸福与痛楚,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完成这幅拼图。
感觉可以这么理解:人生的过程毫无意义,但如果一个人完成人生拼图的时候,他(她)的人生便有了意义。好绕……
毛姆用词比较考究,读《月亮和六便士》的时候已领略了一次,《人生的枷锁》也是如此,大概《刀锋》也是。原著读了一章头便大了,太难了……也许不是?
下次读读《刀锋》,据说毛姆的小说也就这三部质量上乘,可读性较强。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05-12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08-16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07-08
《人性的枷锁》读书心得03-26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必备(15篇)06-25
《人生》读后感09-13
《人生》读后感12-09
(经典)《人生》读后感12-18
《人生》读后感(精选)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