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丽新世界》有感集合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美丽新世界》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美丽新世界》有感1
《美丽新世界》是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但同为反乌托邦小说,《1984》和《美丽新世界》的画风迥异。
在《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阐述了一种被称为苏摩的药物。这种药物吃下去之后不仅不会危害社会和自身健康,而且会让人感到快乐和充实。
不禁会想假使小说里的苏摩真实存在,现实生活又会是怎样的景象。
记得王小波说一句话,快乐和痛苦本来就分不清楚,只求他货真价实。毕竟王小波只有一个,同他一类的人也是少数。
各类层出不穷的综艺节目,各种流行的短视频APP,各种直播平台等等等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在廉价的娱乐和消费中不断获取短暂的.快感,在不需要大脑思考的垃圾文化和快餐文化中汲取快感,并且像依赖药物一样依赖娱乐,娱乐至死。
这些都何尝不是我们身边的苏摩。
《美丽新世界》里阐述了一个宁静统一的社会。没有纷争和硝烟,统治者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调皮捣蛋”。通过废除家庭等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自主地放弃创造性的活动。《一九八四》权力是通过施加痛苦而得到满足,但《美丽新世界》里,是通过给予化了妆的侮辱——快乐。
每一个人都想要“放荡不羁爱自由”,但面对生活必需品不会产生顾虑的生活,嗯,真香!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参与政治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生活能维持着习以为常的繁荣富足,实在没有戒心去质疑由上至下的由各类专家组成的寡头政体的统治,如此可能便进入了秩序乌托邦的操纵圈套,就像美丽新世界里的人在睡梦中被告知千万遍的那样:无论他是谁,当他活着的时候他很开心。现在每个人都很开心。
如果你现在很开心,你是在睡梦中,还是醒着?
读《美丽新世界》有感2
新年伊始,我坐在书桌前,合上书页,《美丽新世界》几个字映入眼帘,我的思绪却久久没有理顺,心里波澜起伏。
这本《美丽新世界》的作者阿道司。赫胥黎,用讽刺的笔触,塑造了一个物质生活丰富,科技高度发达的“美丽新世界”。在遥远的未来,人们在基因设计与药物麻醉下,失去了个人情感,失去了思考能力,只是消极被动服从于一种统治秩序。
这是一部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强烈质疑了表面科技进步的社会是否真的是美好未来。在本书中,新世界的人们像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被分成几个阶级,他们从小就被灌输某某(自己所处阶级)最好的概念,他们没有父母。“父亲”和“母亲”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甚至是最下流的词汇,他们通过基因设计,一次可以培育出一万五千个以上的成人,再通过不同阶级的标准将他们催化至不同类型,各司其次的工作。正如他们世界邦的座右铭:社群,同一,稳定。
书,知识。在这里是严禁传播和翻阅的,没有人想看书,在他们刚出生时,他们会接触各种书籍,当他们扑上去准备看时,便会遭到电击,久而久之,他们心中就有了一个印象,会本能地痛恨书本。说到这里,这个世界的'性质已经不言而喻了——一个依靠科技手段维持统治的极权主义世界。“人人都属于别人”这句在他们社会关系上被奉为公理的格言也让这个世界显得更加荒谬。
但这个世界并不只是有他们,野人,或者说“我们这样的人”约翰与西欧管制官的对话让我们知道,除了约翰,这个世界的统治者同样知道莎士比亚,知道文学,知道快乐,知道英雄。而对于这个世界的统治者来说,约翰这样的人是不能够存在的。因为当人们有了情感之后,社会将不再稳定。在“没有幸福的自由”和“没有自由的幸福”中,《美丽新世界》只是后者的一个体现。而科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未来,社会必将在这两者中作出一个选择。
读《美丽新世界》有感3
长久的无言,其实是面对这种看似想象可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不得不去思考这何尝不是一种时代发展的印证,基因工程的发展加上试管婴儿的进步,似乎使得从受精卵的改造直至成长过程的培养变成想要所谓优生优育的结局。
取消随机变化的可能性,降低个体分化的多样性,每个人都想着同样一件事情,期待同样的'惊奇际遇,似乎使得世界再也没有那么多的可能性,不过是所谓的决策主宰者的一声令下,就可以决定很多人的结局。
看到最后就只有后怕和绝望,没办法去诉说究竟怎样才能够改变几乎是命定的一种结局,大概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保持自我思考的独立性。
保持个人成长,个人决断,不轻易被外界的声音影响到自身真正的情绪,尽管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但我们总要努力保有个体的存在性。
而不是,每周仰望苏摩的配给来获得所谓快乐的心情。
读《美丽新世界》有感4
清晨,我从梦中醒来,看到正在躺着的自己,突然回想起自己以前躺在病床上输液的画面。若是这个阳光明媚的大好春天,我却只能躺在病床上,无法做事,无法照顾自己和亲人;被社会养大的我现在却无法为社会做些什么来回馈社会,我会多么的难过。
我又想起我刚刚做的这个梦。梦中我17岁,在读高三。高考要考英语科目,而班上有的同学却在学习德语。我知道他们将来是要去德国留学的。而一旦他们将来毕业留在德国工作,他们的工资收入,他们的国际视野,我今生多半是很难赶上的。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记得高中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题目是《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是英国哲学家,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伯特兰?罗素。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到他为什么而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其实,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行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而有一个群体的声音值得我们一听,他们就是即将行刑的死囚。
我的老师李文宇先生在他出版的书籍《美丽的新世界》中,描述了看守所里的囚犯送别每一位即将行刑的死囚时的凄凉,令人叹惋的画面: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看守所里传来了一阵阵凄惋的囚歌。人民政府对这个时候的死囚都会放宽政策,除了佳肴,还会送上一袋酒。囚犯们围着他们明天即将上路的狱友。一位送过几次死囚的老犯人,端起了酒杯说:来!兄弟,喝了它!来生还是一位好汉!
作者李文宇先生以自己当年坐牢和改过自新的'经历为原型,写成了这本《美丽的新世界》,并开始登台演讲讲课,作一位觉醒和励志导师,鼓励人们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恩师李文宇先生的影响下,我过去也举办了多场读书会和观影会,分享书籍和电影的同时,用实际行动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追求自己的理想。除了励志,另一方面便是解脱和觉醒。因为解脱,我和父母的关系得以改善,和我在学校任教时我的学生的关系得以改善,并和我的另一半愉快相处。我不再抓取了,不再要求别人怎样了。因为我解脱了。我们就这样简单地相处,多好呀!
然而我却很少当面向我的恩师李文宇先生表达感谢。我没有像我的其他同学一样积极围在老师身边,一起干一件大事,干一件影响中国,甚至影响世界的大事,成就世界的同时,也成就自己。我选择了花更多的时间在家陪伴我的生病的单身妈妈。
这种感情有点像西晋时期的李密在他的《陈情表》中所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我还想起香港歌星陈奕迅在英国金斯顿大学获封荣誉博士学位时,现场唱的那首《天下无双》:若问世界谁无双?定是答你从无双。想说你知整个地球上,无人可使我更想奔向。这句话我送给妈妈。而另外一句:从前没讲这次要说多谢你,我有你给的爱因而完全。这句话要送给我的恩师李文宇先生。
写到这里,不禁眼泪滑落。回到篇头提的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罗素先生讲的是爱情,而我的回答是人间的情感,和自己的理想。下个月我将会回到广州和深圳,继续开展我的读书会和观影会活动。在走完中国大陆更多的城市,作为将会世界行的幸福家庭这个大家族的一名成员,我的下一站目标:中国台湾。
读《美丽新世界》有感5
《美丽新世界》故事背景设定在福特纪元632年,即遥远的未来2532年。在故事发生的公元26世纪里,人类把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尊为神明,并以1908年福特公司生产上市的第一辆T型车为始,开始算起,作为纪念初始单位年。26世纪中,统治者运用类似于福特所发起的汽车统一生产方法,运用在生产一模一样的人类身上,因为统治者相信,这样可以提高生产力。
在这种统一制式的生产空间内,统治者创造出的“美丽新世界”,人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是,各自的家庭、个性,甚至喜怒哀乐却都倘然无存。此时的人类人性已烟消陨落,成为了严密科学控制下,一群被注定命运、没有自主意识的奴隶。
在书中,所有人共说一种语言,共同住在城市,没有爱情的经历,全部人都出生于一个叫“繁育中心”的`孵化基地。在他们出生前,统治者根据他们自身的种族,依次划分为“阿尔法(α)”、“贝塔(β)”、“伽玛(γ)”、“德尔塔(δ)”、“厄普西隆(ε)”五种社会阶层。阿尔法和贝塔属于最高级,需要特殊保护,用来培养成为日后的领导和控制各个阶层的大人物;伽马是普通阶层,相当于平民;德尔塔和厄普西隆代表最低贱,只能做普通的体力劳动,而且智力低下的种族。每一个人在出生后的睡梦中都会被灌输阶级意识,且实行内容量巨大、不断重复的道德教育知识。
“美丽新世界”中,人们出生是由孵化基地衍生而来,而婴儿更是完全由试管培养、从实验室中倾倒出来,换句话讲人们完全不需要书、语言,更不需要生育、负责任。所有人都没有正常爱情的经历,每当人们想生育怀孕或想寻求刺激时,都会到统治者那里领取适量的“唆麻”——一种无副作用的致幻剂,走进一间透明的玻璃房,简单拉上窗帘,开启麻痹刺激自我。在这里所谓的家庭、爱情、宗教、伦理、亲情等等皆成为陌生的名词,整个社会只相信“共有、统一、安定”的宗旨。
故事主要讲述阿尔法生物学生伯纳为了完成他的生物论文,带着好友列宁娜一起来到了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野蛮人保留区”,通过对当地的居民进行了简单的观察,两个人认识了约翰及约翰的生母琳达。而琳达曾是新世界的居民,来游玩时不慎坠下山崖而留下,并生下了约翰。伯纳出于自己的目的,将琳达母子重新带回新世界,不幸的是琳达回到新世界后,竟然因为服用过量的唆麻而死。琳达的死亡,让约翰对新世界有了重新的认识,由崇拜转为厌恶,最终约翰选择逃离新世界,重新回到野蛮区。然而他与新世纪的冲突却蔓延到野蛮区,最终走投无路的约翰自缢身亡。
读《美丽新世界》有感6
“反乌托邦三部曲”第二部,相比于《一九八四》的绝对专制来说,倒不如说美丽新世界是规定的程序下的自由,观念的开放,性的开放,对于多巴胺刺激的毫无节制,每一个人都好像生活在一个绝对理想化的世界里,但又何尝不是愚昧固化后的.结局。
当自然本性的表露与珍惜作为一种稀缺的品质,当所有的重视与唯一当作可以被嘲笑的话柄,这个世界的美丽,建立在人们脑海中的虚幻,建立在所谓的空无一物的快乐的蒙蔽。
当人不再以喜欢作为唯一固定关系的原因,当人类变成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先天性的限定就这么给人分化成三六九等,不会有人拥有跨越自身阶级的机会,也不会有人能够拥有这样一份超然物外的结局。
程式化的生活使得所有的选择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变成了个体不随从大流的选择就会被这个时代抛弃,明明时代的发展应该是鼓励个性化的多样而不是固定下发展的结局,尽管资本的积累只会让阶级的跨越变成一个更难去解决的问题。
读《美丽新世界》有感7
这个“美丽新世界”,难道不是人们一直心心念念向往的生活吗?难道不是社会发展正在努力实现的宏愿吗?———“世界稳定,人民幸福(不必为土地和主权争论不休了,没有了战争)。人们要什么有什么(不必为生存发愁了)。决不会想要得不到的东西,人们富足、安全(每个人都无条件相信自己拥有的就是最好的)。不会生病,不害怕死亡(解决了人类终极难题)。对激情和衰老一无所知(永葆青春、性无禁忌,丝毫不用压抑本性了)。没有父亲、母亲的烦恼事,没有妻子、孩子或爱人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免去了多少人七情六欲的枷锁)。如果有问题,有嗦麻帮忙(不必再为坏情绪苦恼了,分分钟到达“彼岸”)”。———伟大的作者啊,将人类的理想国、乌托邦,用文字勾勒出来后,所有人都不淡定了。这个美丽新世界,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没有了信仰,没有了割据之战,世界便成了君主的城池,人们则沦为了玩物任人摆布;没有了生存压力、没有了欲望,便失去斗志,亦然体会不到拥有的快乐;没有了激情澎湃的心潮、没有了对青春永驻的向往,没有了提防和忍耐的病痛、也没有了对死亡的恐惧,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至于情感,是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我一边看着文章…一边打着寒颤,因为我觉着我们已经走在新世界的`路上了……
向文末自杀的野蛮人致敬,敢于坚守做自己的人都是胜利者。像极了当今社会那些拥有鲜明个性的人,不认命,敢于活出真实的自己,当然也要能背负的起相对的责任。最近特别火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是这个信念:“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是谁只有我自己说了算!”口碑一路飙升,说明人的潜意识是渴望独立自主,掌控命运的。无可奈何,大多数人只能在心里澎湃一番,回归现实依然无力改变。
回顾这本书,突然感觉我身上所有的缺点,像失散多年的老友,庆幸它们还在,至少能让我感觉,自己还活着;庆幸现在的世界,有纷争、有欲望、有激情、有爱…才有日新月异不断进步的时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点没错!
读《美丽新世界》有感8
太阳既出,群星隐没。刺目的光芒撕碎了空间,争先恐后地涌入世人的双眼,内心的窗户却悄然关闭。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路上,物质生活总是从好变得更好,人心也在愈加贪婪的路上一去不返了。这本身并无不妥,上进和发展不就是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再提出新需求吗?
但是如果有一天所有的物质需求都得到满足,我们难道就真的迎来了极乐世界时代吗?衣食无忧、随意性交、唆麻美梦......所有感官享受和生理需求应有尽有,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每个人都属于彼此,稳定的幸福、平和的快乐成为了永恒。
一艘船更加高大雄伟的代价是吃水更深;冰山一角是个很酷的词儿,但它意味着水下部分要习惯暗无天日......而美丽新世界是一个万丈光芒晕人眼的天堂,它的'水下又是什么?我想:是内心的死寂。
死寂是直线,是稳定;波动是动荡,是激情。
当纵欲和稳定成为社会的最高宗旨,谁还会铭记在爱情中尝尽相思苦,在爱而不得中抱憾终生的傻瓜;谁还会咏叹“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诗句;谁还会在深渊里挣扎出哈利路亚的绝响;谁还会在双耳失聪后和命运负隅顽抗;谁又会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驰骋雪山......苦难造就伟大,放纵磨平激情。
而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破坏,若是没有美好的东西,便也没有了悲剧,正如美丽新世界里不会有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惨案与圆明园的大火。
没有苦难,未尝不是最大的苦难。
死不仅是生的对立面,也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永远存在。
物质与精神同样对立统一,物质上毫无苦难的另一端或许是精神上的万劫不复。
夕阳的余晖有些苍老,群星若隐若现,叽叽喳喳。
像是一群少不更事的小孩儿围在一个老人身旁,好奇地问询着那个他穷尽一生也没想好的问题:
极乐世界是什么?
一个不是地狱和人间的地方。
如今,我们在人间。
但是,已整装待发。
一个小孩儿如是想到。
读《美丽新世界》有感9
赫胥黎如果生活在现代,一定会发现广告比他设想的未来世界里的睡眠教学更有效率,更无处不在,对人的影响也更大,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睡眠教学只是期望通过在睡梦中不断的播放相同的内容来增加心理暗示,而广告提供的不仅是暗示,还有诱惑,让你集中注意力去接受灌输,这可比在睡眠教学有效率多了。
《美丽新世界》中的社会是一部完美的机器,每个人都是这个机器的零件,维持着机器的运转。人的产生从不受控制的自然孕育变成了流水线作业,成为了标准化生产的一部分。每个人虽然生下来就被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注定要从事某个工作,但每个人都是快乐的。通过各种化学或者生物手段,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庆幸自己属于当前的阶层。这种快乐当然也是标准化生产的一部分,相同阶层的人过着一模一样的生活,享受着同样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有一切可能破坏这种快乐和整齐划一的东西都被毁灭,任何可能激发人的激情、狂乱的东西都被唾弃,从莎士比亚到爱情都是禁止事项,毕竟你已经得到快乐。
这种把人作为机器的愿景从古至今都有,从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到近现代的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各种实践都有所体现。资本主义最深层次的逻辑就是效率和生产,如果人能够像机器一样,那么生产的效率肯定会更高。人类成为社会动物是自然的选择,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明等等一切在一开始只是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存,但当我们开始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活时,我们才真正的成为人,生存就不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和动物的区别就在这里,这就是我们的价值理性。
社会是我们生存的保障,也是我们实现价值的平台。每个社会阶段自有它内部的运行逻辑,在当前和之前的阶段我们的社会需要分工、需要贫富差距、需要阶级分层、需要工厂、需要人劳动、需要更有效率的生产、需要消费才能维持整个社会的生存,在社会分工中、在贫富差距中、在劳动中确实会有人感到痛苦,但是这是当前阶段不能避免的,这就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前提,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不需要人们劳动就有足够的物质时,每个人才会有真正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价值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认同工具理性存在的必要性,不代表我们认同把人物化。对于什么是足够的物质,我想也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现在的物质生活相比于几十年前已经是极大的进步,更别说几百年前,没有理由相信以现在的消费主义倾向,人类会有满足的那一天。
消费主义和物化是发达工业社会所特有的问题,我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以消费定义人的社会,一个以你买了什么来定义你是什么人的社会。在一个生产力富足的社会,物质生产的扩大是靠消费的扩大来维持的,而不是单纯依靠生产力的进步,所以社会展现的消费主义倾向就不足为奇了,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消费主义所带来的人的物化以及价值选择的丧失,让我们实现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目的本身,简而言之物质生产是我们实现价值的手段,但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它越来越成为唯一的目的,我们的价值变成了更多的消费。
在行政控制和消费引导下,人们从出生开始就被预定将要消费什么,以及将要从事什么工作。消费平均主义和政治民主一样给了人们看似平等的想象,当我们所有人都消费同样的商品,都有投票权利时,它看起来确实是平等的。
“但这一切都无补于如下事实:个人无力控制有关生死、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各种决策的作出。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因为是否是奴隶既不是由服从,也不是由工作难度,而是由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的状况来决定的。”
《美丽新世界中》的人是物化到极致的人,所有人的一切都是被预定好的,只是为了维持整个社会机器的运转,它确实给人提供了快乐,但是它也没收了所有人选择价值,认识价值的权利,而这种权利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作者:胡云乱想
读《美丽新世界》有感10
江苏卫视的新谈话类节目《有话非要说》昨天首播,孟非带领雪姨王琳、段子手尉迟琳嘉等一众解忧家族,解读普通民众的生活烦恼,看待人生百味。第一期节目中来了一对烦恼的中年夫妇,起因是儿子大学毕业后选择旅行,至上节目已经650天未回家了,节目录制的当天,是他们20xx年第一次与儿子碰面。中年夫妇为儿子设计好了“小富即安”的稳定人生轨迹,只是儿子早已脱轨。外面的世界太精彩,家里的生活太无奈,儿子义无反顾地踏上环游中国之旅,在旅途中寻找自己想要的人生。中年夫妇的烦恼最终在现场观众的投票下不成为烦恼,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在于儿子的环游中国之旅完全是自力更生,并且借由旅途拍摄获取收入,他的作品在现场也得到了认可。期间,妈妈问孟非:作为父母,想要儿子争第一,想要儿子过安稳的人生,这有错么?
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只是父母们似乎忽视了一点:作为成年人的儿子是有能力也有权力安排自己的人生的。中年夫妇非常传统,所以他们无法理解儿子通过网络赚钱是在工作,甚至不承认这是份职业。父亲对不稳定有非常明显的担忧,但飞速发展的社会,又有什么是稳定不变、可以妥当依靠的呢?除非是《美丽新世界》里的'人群,各种族安稳的生活在早已安排好的人生中,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人安居乐业,没有老病,没有痛苦,衣食无忧,这个看似美好的生活是以人没有思想、没有个性,甚至连外表都是一摸一样为前提,每个人都为别人而活,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别人的人生,人就是一群在严密科学控制下的奴隶。
极乐世界里的管理人员用试管培植、条件反射训练、睡眠灌输、催眠疗法等科学方法控制人类的思想,让人尽情释放自己的欲望,包括性、包括物欲。人的喜好已经被严格控制,只能执行自己被命定一生的消费模式、种族岗位,所有的思想都有教条,一旦矛盾出现,则利用药物麻醉,若对现状产生不满,就会被放逐到边远地区。贯穿《美丽新世界》里三个生活截然不同生活区域的“野人”约翰,父母是新世界的人,却在“野蛮人保留地”长大,虽然只有一本莎士比亚全集,却拥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感受“新世界”物质丰富的美好之后,发现了“新世界”精神世界的缺失,除了吃喝拉撒睡,“新世界”里的人没有想象力,只做自己想做的被允许做的事,看似享有自由却是统治阶层限定的自由,看似快乐却是婴儿式的开心,,没有亲情、没有爱情、没有友情…物质丰富、科技发达,“共有、统一、安定”是社会准则,然而人们没有家庭、没有个性、没有道德和自由,所有的一切都是标准统一化,美好的“新世界”一点都不美好。
“美丽新世界”的人们、传统父母教育下的儿子,只能按照安排好的线路前进,然而人生得有痛才知道快乐,得有病才知健康的好,一切都理所当然的话,一切也就失去了存在感。所以“美丽新世界”里有约翰、伯纳德、赫姆霍等宁愿放弃丰厚的物质生活,儿子宁愿忍受露宿街头的苦难,只因为我们都想拥有自己的生活。生活本就是一场五味杂陈的旅行,碾碎酸甜苦辣,糅合进生命,跌跌撞撞的一路向前。有苦才有甜,自己前行,才能品出滋味。
托马斯·摩尔的小说《乌托邦》里创造了意味着好地方的“乌托邦”,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社会,思考深度社会问题,反乌托邦的文学成为作家们抨击黑暗现实的有力武器,《美丽新世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美丽新世界》与《1984》、《我们》共同誉为“反乌托邦三部曲”,是20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美丽新世界》出版了多个版本,发行几百万册。
作者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英国作家,先后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共写作了50多部小说、诗歌、哲学著作和游记,《美丽新世界》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三句话表示看过这本书:
1、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取代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2、如果你与众不同,你就一定会孤独。
3、对你不得不做的一切,必须去热爱—这就是幸福与美德的奥秘所在。
读《美丽新世界》有感11
美好的未来令人向往,可怕的未来令人思考。未来是瑰丽宏大,超乎想象,又是冷峻严厉,发人深省的。出于最朴素的祈愿,大家总是觉得明天会更好,科技在发展,人类文明在进步,未来理应是光明而又美好的。
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在书中构造出了一个没有物质匮乏之忧虑,没有衰老颓废之烦恼,没有工作繁琐之厌倦,没有孕育抚养之压力,没有婚姻之约束,没有药物滥用之限制,没有政治高压之窒息的"完美"世界。
这显然是人类一直以来无限向往和憧憬的"世外桃源"和"乌托邦",可我们所向往没有痛苦,没有压力,只有幸福和享乐的世界。却是可怕的。
没有苦难,未尝不是最大的苦难。当物质与精神同样对立统一时,物质上毫无苦难的另一端,却是精神上的万劫不复。
书中所刻画的文明人都是物化到极致的人,所有的人的一切都是被预订好的。这些文明人就像是机器上的零件,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维护社会这台大机器的.正常运转。作者阿道司用反讽的方式告诉读者,"它提供给人类快乐,必然也将没收人类选择的权利"而这种权利,正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在这个"完美"的世界里,人们失去了选择的权利,也就失去了个人的情感、失去了爱情、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经历危险的感觉、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的能力·····
作者与怀揣着美好期待的童话作家不同,作者对未来是充满忧虑的。他担心我们会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但他的忧虑并不是要制造恐慌,亦或是真的期待世界毁灭。而是提醒我们不要盲目自信,在曲折往复时及时警醒,也不至于一路走到黑,在奋力前行时也记得一切皆有代价,狂欢的背后,总是暗藏危机。
读完这本书,心情颇为复杂。但所幸,我的生命中有忧愁,也有喜悦。而不是像那些所谓的文明人一样沉浸在日复一日的欢乐蜜糖里,享受永恒的喜悦而无所欲求。也很庆幸在这个世界中,人们还可以热烈的相爱、偏执地相属、勇敢地追逐理想、敢于为艺术和诗歌奉献自己的一生。
读《美丽新世界》有感12
“事实上,你是在要求不开心的权利。”在美丽的新世界里,人们几乎不会感受到痛苦和难受这些不开心的情绪,即使有,唆麻也会帮助他们麻痹痛苦,解决烦恼。
在技术高度发达的新世界里,人们是孵化出来的,社会身份等级的设置先天地为他们安排人生,人们只需本分地完成任务,死亡并不是件令人恐惧的事情,因为社会稳定高于一切。
大象能够稳定站起来,很稳!
选择了机械、药品的美丽新世界,没有忍受没有反抗,人们沉浸在自得其所的快乐中,各司其职,没有人有机会做出高贵的或英雄主义的行为,因为社会一直在稳定地运行。事实上,人们被剥夺了一切正常的情感,被所谓麻痹的幸福感所蒙蔽,没有情感的牵绊,就不会出现纷争,天下太平。
这里的人类没有父母亲的称呼,视生孩子为淫秽丑恶和肮脏滑稽的事情,技术异常发达的文明导致了人类情感的缺失,高度的物质文明丢弃了人正常的生理现象。
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统统变成无尽的幸福感,唆麻的存在,剥夺了人们体验痛苦的权利;肉体的躯壳永葆青春,正常的衰老容颜成了稀罕,死亡只是在执行应有的条件设置。行尸走肉般的行走在美丽新世界里,便是最好的安排。
除了情感的一无所知,人们的思想也被死死地控制着。打着享乐主义的旗号,剥夺了人们的自由。莎士比亚等文学作品是古老的东西,对现在并不适用,当约翰读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感人的章节时,亥姆霍兹却在捧腹大笑,完全不了解真实的情感。福帝禁止人们头脑里有自己的想法,用低俗的感官电影代替了高雅的.艺术,人们丝毫不察觉,安然地接受福帝带给他们的精神上的快乐。
另外,在一个被称为野蛮人的世界里,人们生活得虽然原始,但拥有正常的情感交流和生理现象。美丽新世界和野蛮人世界是格格不入的,正如同琳达在野蛮人的世界里被排斥打骂一样,约翰来到美丽新世界接受不了当地人的思想行为最后选择自杀,二者水火不相容。
说回我们正在生活的时代,赫胥黎描述的美丽新世界似乎在慢慢逼近,人们将毁灭于他们所热爱的东西。科技的发达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逐渐磨掉人本身所具备的能力,科技导致人的懒惰,又因人的懒惰促使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处于整容时代,千篇一律的高鼻梁和大眼睛的人脸模板是人们所追捧与模仿的;人工智能的逐渐发展,人力劳动逐渐消失,人们担忧的科技主宰人类的想法有朝一日会成为现实;克隆技术的成熟,人类实现永生的愿望将有可能成真。
人类消费技术同时被技术所牵绊,人们好像温水中慢慢被煮熟的青蛙般死于技术带来的无形伤害,快乐不知时日过,最终沦陷在技术里,可悲的是还毫不知情。
“那么好极了,我是在要求不快乐的权利。”《美丽新世界》并不美丽,人们的幸福感并不真实,快乐并不发自内心,而是靠唆麻麻痹自己,幻想自己处于幸福的境界,稳定保证了社会秩序的正常有序运行,前提却是绑架了人们选择的权利,他们没有痛苦,没有情感的牵绊,也没有所谓的烦恼。
这是个“美丽新世界”。
读《美丽新世界》有感13
看完整个脑海里一直回荡着代序的那个问题:你还要些什么?
这个美丽新世界,人人在可控范围内幸福着,从小被剥夺了种种权利:自由独立的人格,自主选择人生,拥有情感,激情,欲望以及生而平等的权利。文学艺术及宗教信仰被禁止,他们就像经过调控,有序的机器,来维持福帝社会稳定的`运作。他们只需要一点嗦麻就能工作、生活、享受限定范围内的幸福。
而纵观现代社会,他们缺少的那些,我们都没有被剥夺,但我们有好到哪里去吗?
当社会产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沦为了维持社会运作的工具。每个人都有自由,但能有多的自由?有思想,一个人的力量能走多远?有意志,又有谁想奔着受苦受难去?越是认清这个社会与现实就越学会妥协忍耐。
这是骨子里刻着的奴性与顺从。从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但是所有人又都遵循着一系列的规则,自我意愿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忍受与妥协的基础之上,仿佛生来就要这样。
那些与众不同,特立独行,高声反对之歌的苦行僧注定孤独。往往被无知的人,怯懦的人,冷眼旁观的人当成了异类。
你愿意这样吗?你还要些什么?
读《美丽新世界》有感14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渔父》
耳边是呼啸的风和炮火的轰鸣,最终的防线被击溃,灰色的砖墙被炸开了一角,敌军与阴沉的云一起向你扑过来,城里男女老少奔逃呼号。
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
今天若你再回望旧战场。生锈的胄甲旁已有鲜花盛开。可能堡垒边上缺失的一隅仍像敌人对着你狞笑,那残缺的一角也仍像一只迷茫的眼,向历史最深处窥视。
可这真的是残缺吗?
你从梦中惊醒,仍心有余地想着梦中的哀鸿遍野,下一秒你望向窗外——怎么会呢?这可是美丽的新世界呀。
是的,在“美丽的新世界”里,女人有女人的活法,男人有男人的活法。每一个人我满足于自己所在的社会阶层和生存模式,自己的阶层永远不会向往另一阶层——因为在婴儿生产线上,每一个步骤都无比精确。试管、植入、催眠、条件反射,他们从不知书籍与鲜花为何物,每个人都是安分守己的小绵羊,社会机器的冰冷零件,用毒品一样的.致幻剂补充幸福感。用不必负责的性来填补感情与爱。亲情,道德这种词语一旦被提起,便会招来耻笑,每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人都会被放逐。
这些,会是几百年后的事吗?
残缺不是炮火轰炸掉的一个角落,而是生活在一个精确且麻木的“美丽的新世界”,却拥有一颗同样精确且麻木的心。
书中的世界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美丽的新世界,另一部分是野蛮人的“地盘”,我突然想起美国摩天大楼没能遮住的贫民窟,还有20xx年寒冷的冬天,帝毫无预兆地要清除极端人口。当然,性质不完全相同,但也有相似之处。将这两个地区隔离开来,名为“发展”时为“遮掩”但其实什么都无法遮掩,什么都无法禁锢人性。在人性泯灭的“美丽的新世界”里,仍有人在读莎士比亚,而那位“野蛮人”受到新世界的诱惑后,为了不让自己沉迷其中,最终自杀。
之前我一直杞人忧天,现在我觉得,相信我们人类自己,因为我们终将回归人性尽头的本源。纵使绿洲走向荒漠,纵使万紫千红终归断壁残桓,不管承认与否,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汪洋大海。那里的每一滴水都来自荒野上的那口清澈的泉眼,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一次读《美丽的新世界》的时候,脑海里总会浮现我想象的上古时期祭祀的场景,我们的祖先,那时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祈求的只是最简单的温饱,那时他们什么都不懂,那时他们对自然万物怀着的不过是一颗敬畏之心。因为好奇,所以敬,因为无知,所以畏。《苏菲的世界》,开篇就是两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先民们敬畏的也正是这两个问题。而美丽新世界的人正好相反,他们不读书,不思考,无敬畏之心。如果“我愿故我在”才能称为人,他们是不是人都有待商榷。
所以我认为读完此篇给我的感受就是,像《南方周末》新年献词里说的“一种力量去远方一种力量回原乡”,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忘初心,肩负使命,砥砺前行”。就是“仰望星空,并且脚踏实地”。
这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千百年来扎根于这片土地,等着我们继续把它继承下去,创造真正的“美丽新世界”。
读《美丽新世界》有感15
《美丽新世界》是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创作的一篇长篇文学著作,它描写的是一个未来的福特时代六百三十二年的人类的全新的社会。《美丽新世界》与《1984》、《我们》共同被誉为反乌托邦文学著作三部曲,是20世纪最具代表意义的反乌托邦文学著作之一,具有十分浓厚的哲学思辨精神和政治的意义。
在遥远的未来两千五百三十二年的人类社会所处的世界-美丽新世界。它是一个世界性国家,它被称之为文明社会,当然在这个美丽新世界中也有一些蛮族保留区,这些区域是由一些印第安部落居住。在这美丽新世界中,科学技术非常发达,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十分的丰富,这里的人们分工明确、层次分明,他们自一出生开始人生便被决定,通过智力生活,亦或通过体力生活皆由出身所定。在这个世外桃源里没有穷苦饥饿,没有灾难痛苦,没有疾病缠绕,没有朽迈折磨,这里奔放而又自由、刺激而令人充满了大块朵颐的享受之感。这里没有诸多的限制,没有婚姻的约束,自然也就没有了家庭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感情争斗,想来在这个世界中合该是人人相亲相爱,和睦共处。这真是一个美丽新世界!可这个世界真的那么美丽吗?这真是一个令人幸福的新世界!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真的幸福吗?
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几乎所有人都住在城市中,他们没有地域的差异,没有文化的差异,没有民族的差异,没有人种的差异,他们说着同一种语言。但住在这个美丽的新世界的无限美好的城邦中的这些人们在他们还没有出生之前,就已被划分成阿尔法、贝塔、伽玛、德尔塔、厄普西隆五种种姓或社会阶层。在这五个姓氏代表的不同阶层中阿尔法和贝塔是最高级,也就是最优秀的等级,他们在繁育中心孵化成熟为胚胎之前就被妥善安置和保管,他们享受这最高的待遇,以便将来培养成为各领导阶层任务和控制各个阶层的大人物,然而那些非阿尔法或贝塔的生命在发育变成一个胚胎之前就会被一种叫波坎诺夫斯基程序的方法实行尽最大可能的大规模的复制与重塑,并且经过一系列残酷的竞争之后才能存活下来,听起来就像是中国武侠小说中训练暗夜杀手一般,杀出一条血路才能活下来,这倒也是十分残忍了;在这五个阶层中的伽马是普通阶层,他们不享受任何优厚的待遇但也不被看扁虐待,他们相当于平民;而在这五个阶层中的德尔塔和厄普西隆是最下等的两个阶层,他们在孵化时便注定了只能做普通的体力劳动的命运,他们自愿或非自愿的成为了智力低下的一类人,所以也就没有了抱怨与抗议,这一切都有利于上层的控制以及这个世界的规则的延续和秩序的稳定。这一切听来那么有理有据,但将这规则仔细在脑海游荡几番,却又觉得它是那么的荒诞无理、可笑至极。仔细想想,有哪个美丽新世界是如此的惨烈呢?但这个世界便是如此。
这是一个美丽新世界,这是一个这样的世界:因为我们的世界不像奥赛罗的世界。没有铁这一种材料你就造不出汽车-同样的道理,没有动荡而令人煎熬的的社会你就造不出人世间的悲剧。今天的世界是安定的。人们很幸福,他们想要得到他们想要的,他们便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他们永远也不会想要得到他们得不到的或不该。他们幸福,他们快乐,他们拥有安定的生活,他们不惧怕衰老也不惧怕死亡,他们幸运或极其不幸的无法感知生活的波澜壮阔和低沉抑郁,他们家人所带给他们的应有的所有的感知与感觉,他们受到的制约使他们身不由己的实实在在行其所行当。假使有什么事情不对劲了,还有索麻。在这样一个病态社会里,恐怕是精神病人才是真的正常吧。可悲吗?可笑吗?但这个世界中的人便乐在其中。人们所有的世俗的欲望都被放大和满足,相应的需要付出同等的代价,那就是灵魂与自由。在这个世界里,文明是绝对不需要高贵行为和英雄主义的,因为你是没有机会做出高贵的或英雄主义的行为,这个世界的有效设定让你和颜悦色、中规中矩,你做的是你应该做的,而不是想做的。即便是设定之内出了意外也就是你招架不了的麻烦和乱子,那还有解决一切痛苦的索麻。你把他们消灭了,你把所有不愉快的东西都摧毁了,这一切听起来多么伟大。实际上你不过是消灭摧毁了你自己。就像这本书中所说:与对痛苦的过度抵偿相对比,真实的幸福当然看起来很卑鄙。当然,稳定看起来也没有不稳定那么壮观。得偿所愿从来没有对抗苦难所具有的外表迷人,也没有抵挡诱惑或者被激情或猜忌打败显得栩栩如生。幸福从来不豪华。
这个美丽新世界中的人们全都属于这个世界,他们服从于这个世界的规则。而不服从于这个世界的异类会被这个世界抛弃、毁掉,就像约翰一样野人约翰是从蛮夷保留区来到新世界的,他充满无限的激情,他对新世界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于是他来到了这个美丽的'新世界,但来到这个新世界后他却意外而又并非意外的发现这个新世界并不美丽,这里没有爱情,没有家庭,没有对待感情的忠诚,没有支撑生命的信仰,也没有作为一个人类最起码该拥有的自由,他不理解,不服气,不妥协,所以他抗争,他为了自由和信仰而四处游走、抗争,但他换来的却只是这美丽新世界中的城里人的无尽嘲笑与指指点点,他宁愿拥有生老病死的担忧与害怕,也不愿失去人性、信仰、自由。他说:我宁可不快乐,也不要那种虚伪、欺骗的快乐,他毅然决然选择离开安逸舒适的新世界,捍卫自己的人身自由,然而,这个美丽的新世界怎会放过这个外来的叛徒,终于他被逼上了绝路。在印第安人村庄的外面惨淡月光照应的光秃秃的石塬平顶上,他完全而彻底孤独了。月光下的岩石像漂白了的骷髅。他受伤的地方很疼,伤口还在流血。他抽泣,并非因为痛,而是因为孤独。他在悬崖边上背着月光坐下了。他向下看看石塬漆黑的影子。他只要向前轻轻地挪动一步,再轻轻一跳,他把右手伸进寒冷而又惨淡的月亮的光晕里。手腕上的伤口还在向外流着鲜红的鲜血,几秒钟滴一滴。一滴,一滴,又一滴。明天,明天,还有明天
终于他找到了时间,死亡和上帝。他,他是谁?他就是野人约翰。约翰在抗争中死去,在不屈中凋亡,但他的死并没有唤醒什么、改变什么,城市的人依旧享受着着他们物欲横流的生活,他们依旧没有信仰,没有自由,没有家庭,没有家人,没有爱情。他们在这美丽新世界过着他们自认为美丽的生活。
美丽新世界啊!这个世界真的美丽吗?生活在美丽新世界的幸福的人们啊!你们真的幸福吗?野人约翰说:可是我不想要舒适。我想要上帝,我想要诗歌,我想要真实的危险,我想要激情,我想要善良,我想要罪恶。事实上,你是在要求不开心的权利。那么很对,我就是要求不开心的权利。更不用说丑陋,衰弱,衰老和死亡的权利;得梅毒和癌症的权利;忍饥挨饿的权利;肮脏污秽的权利;总是不断地担忧明天的灾难来临的权利;得伤寒的权利;被各种难言的痛苦所折磨的权利。我要这一切。那新世界的城里人又会说些写什么?恐怕只有沉默。美丽的新世界,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新世界中的人们说这个世界美丽而又平等,而新世界中的野人和新世界外的人们都清楚而又深刻的知道:这一切都是虚无,这一切都充满了荒诞,虚无而荒诞的世界永远都不会在现实中出现亦或取代现实的世界,这的美丽并不美丽。
【读《美丽新世界》有感】相关文章:
读《美丽新世界》有感12-20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01-28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07-05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04-30
最新世界环境日的句子10-25
最新世界读书日活动方案05-13
最新世界读书日活动方案(经典)01-13
最新世界读书日活动方案06-29
读《美丽中国 幸福起航》有感04-24
读《跨越百年的美丽》有感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