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后感

时间:2024-07-17 15:09:3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世说新语读后感【精华】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世说新语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世说新语读后感【精华】

世说新语读后感1

  假设你刚乘上一艘足够大的小船,就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请求与你同船,你会怎么做?一定很为难吧,不答应呢,自己的良心过不去,答应了呢,自己的安全又不受保障。在《世说新语》中,两位古人用行动表示了自己的立场华韵,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要搭他们的船,华韵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幸而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船却因为太重而行驶缓慢,王朗就想要甩掉那个人,华韵说:“我当初为难的就是这个呀,既然我们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就不能因为情况紧急而丢下他。”便依然带着并帮助着他。世人就凭借这件事来判断它们的优劣。两个朋友,对同一件事的选择竟截然不同。

  世人都认为华韵优,王朗劣,都认为华韵急不相弃的言行很值得颂扬。的确,华韵不轻易向别人承诺,既然承诺了就一定做到,这种品德真的十分高尚,所谓“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就是说的华韵这种人。一旦答应了别人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体现在行动中去,并且敢于承担因此付出的代价。华韵是真正的君子。可是华韵也有缺点啊,他不应该这么优柔寡断,不是吗?再说王朗,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断言王朗是小人。在故事刚开始的时候王朗也是一心想要帮助别人的,只是他也没有想到会有匪寇跟来,而他后文的想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不过是出于生存本能而已,并且没有真正的做出这件事。试想,换做是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华韵那种境界呢?我们能够做到王朗这样,有一个救人的初衷,也是很不错的了。王朗后来想法的错误,不可否认。在刚开始时如果华韵,王朗两人没有携带那个人,也许他还有生存的机会,但若是后来华韵,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他一点生存的希望也没有了。我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学会选择并且真正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既要像华韵那样信守自己的诺言,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又要下王朗一样有一颗本质善良的心。既然做不到真正的君子那样,那就退而求其次,既考虑他人的心情,又考虑自己的处境,做一个善良而不失智慧的人!

  《世说新语》真的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又回到文章开头,为什么不在愉快的邀请别人上船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警惕呢?初二九班姚思羽?

世说新语读后感2

  不管怎样,都要如一朵小花,让灵魂绽放。

  读《世说新语》快5个月了,目测还有小三分之一没读。从以前的好奇,到初下决心,到日日坚持,到每日收获,我越发喜欢古文字的简洁。当然我还要感谢最初的高人指点,之间还和一位教孩子学习《世说新语》的老师请教数次,这一切都坚定了我的信心。特别地,我庆幸能阴差阳错买到一本适合我自己的书。这是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说新语国学课堂解读版》。根据《世说新语》内容分类,此书按照“德行第一”、“言语第二”等的体例,从中摘选了数篇,且每一话题都有题解,每一则原文都有注释、译文、解析和写作点拨。我最喜欢里面的题解和解析。其实,解析应当在学习原文之后自己得出各种结论。但初学者先学习下他人的解析示范,也不失为一种途径。如果能合书而把他人解析和盘托出,我觉得这也是进步。在此基础上再触类旁通地把自己感触最深的捧出来,便是成功。

  有人觉得我喜欢写写文字,就问我是不是学文的。此言差矣。在文字中,我对于“说理”似更易产生共鸣,自度便是由于学理的缘故。所以我自视:文学底蕴浅薄、说理浅尝辄止,实乃文科里较理性之人,理科里较“文艺”之辈,唉,有点不伦不类。好在,我心大,不上火,且自娱自乐。

  今天休息,又读《世说新语》,感觉最大的收获是,一来较五个月前,更加熟悉古文的行文特点,如人物名字的.简称,如省略句、倒装句式,如经常使用的通假字等等,二来明显感觉比刚开始读书时速度加快,看释义时减少,对文字的简洁和文章立意更加有感触,常常读后欣喜半天。在众多小故事里,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并曾留下一行行批注,但因当时没有学习写札记,故未留下太多痕迹。今偶尔捡而“拾”之,既可以作为对比学习,也可以视作写《陶庵梦忆》札记无果的替代消遣,呵呵。当下的目标是继续坚持把这本书读完,同时更期待2个月后《幽梦影》的深度品读。

  如老师所言,学习古文字没有捷径。一篇接一篇序时读下去,就是最好的方法,还要“不徐不疾,心思要静,方法要笨,偶有会意,信笔成文,写点札记”。须知,我们的灵魂总要跟得上我们的脚步,无论行至哪里,都不能把“灵魂”落下。

世说新语读后感3

  《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组织门客编纂的一部记述魏晋时期名人轶事的笔记小说,是反映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丰厚内涵与文化的中华经典著作。语文教科书中也编入了多篇该书中的片段,我却总没有时间阅读原书,而在这个暑假,我终于有幸捧起它一览为快。

  《世说新语》共分为德行、言语、政事等三十六门,使我印象最深的则为文学篇的“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一段,讲的是一次郑玄对他的仆人做的`事不称心,想要打她,此时恰有另一位仆人经过,引用《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问她为何站在泥中,而这位仆人也用《诗经》之句“薄言往槊,逢彼之怒”来解释她被拖拽于泥中的原因。且不说郑玄为何要大发雷霆,仆人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属于下层,而郑玄家的婢女却能引经据典,娴熟地用于日常问答,不得不让人佩服他家良好的文化氛围。

  同样反映出魏晋人士机智聪颖的,还有言语篇中的“钟毓钟会少有令誉”。这篇短文描写了十二三岁的兄弟钟毓和钟会共同面见魏文帝的事。钟毓脸上流下汗珠,魏文帝问其为何有汗,钟毓回答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魏文帝又问钟会,钟会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兄弟俩随口应对,巧妙运用同义、同韵的言语回答,字句中流露出他们广博的学识,而钟毓后来担任武将,更可见他们受到的良好教育。“腹有诗书气自华”,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不也该传承先人的良好风气,多多体会阅读带来的益处吗?

  “木犹如此,情何以堪”、“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指间在书上一页页划过,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幕幕充满智慧与风度的先哲对话,我一读再读,体会着份中华经典的无穷魅力……

世说新语读后感4

  今天同事说,喜剧可能比悲剧更难写,更难拍,由于没有思考充分,只是支吾过去了,现在仔细想来,的确,尽管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是,要把这种相似性充分地揭示出来,却非易事。就说喜剧,过了就变成无厘头,纯粹的搞笑与娱乐,火候不到,总是矫情。真正好的喜剧必须拿捏到位,仿佛京东之女的美好颜色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必须要恰如其分。

  而这些魏晋名士正是做到了这点,才使得这个在政治与社会生活并不招人喜欢的时代,成了很多文人学者心中的'理想国,成就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一出不可多得的精彩喜剧!

世说新语读后感5

  目前出书成风,看过十本书的能出一本书,像我这种低调男人,看了一百本书连一篇文字都没写。平时看书积累些东西,心有郁积想发一发,记点读书心得,梳理下自己的.记忆,所谓好记性不如坏笔头。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现在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如同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面衍生出许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世说新语读后感6

  《世说新语》这本书主要记载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因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也曾称它为“名士的教科书”。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世说新语》一书中看到魏晋时期风流,玄虚清淡的风格。《世说新语》也被评为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淡、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总的来说,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社会风尚是后世比较追崇的任性自然,不拘小节,追求智慧的年代,是一个思想碰撞强烈,风气自由的社会。记得有一篇故事中说的是一道士问王献之的得失,王献之只是说后悔其与郗家离婚之事。在更多了解之后,我就对此有很大的疑惑,一是疑惑当时离婚竟是如此简单的事,二是疑惑他竟然如此简单洒脱的就说了自己离婚之事。可见当时的士人们是多么的自由洒脱,不拘小节。魏晋时的任性洒脱还表现在名士们对仕途的追求并不十分热崇。相比于三国时期的士人们愿意施其才能抱负而各寻其主,同样处于乱世时的晋后,与南北朝时期的士人们就有许多不愿做官而避于山野之中,成为一名隐士,其中的代表就有竹林七贤,陶渊明等人。

  还有一则则是初中学过的故事,是关于当时的才女谢道韫咏絮的故事,其兄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已经是不错的比喻,但是她的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形容更是妙级。谢道韫不是当时才女中的个例,而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世说新语》一书中应当是有更多的关于当时才女故事的记载。可以想象,在古代一个说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里,有着魏晋南北朝这么一个出现了如此多的才女的特殊时期,虽然当时的才女都是大户人家的女子,但是能有这样的一个与主流发展“脱轨”的时代,怎么不能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知识,智慧的热衷呢?既然女子都是如此,男子又该如何呢?只应当是更该如此吧。

  魏晋时的成年之人对智慧的追求是很热烈的,在《世说新语》这一本书中也有许多聪慧小儿的故事。《世说新语政事》中有一则故事如下: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其中的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而元方却能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要知道当时的元方也只有十一岁啊,一孩童的聪慧竟能如此,也定有当时崇尚智慧而对其有熏陶的原因吧。《世说新语》传递出来的社会风尚虽然在当时时代与其的前人后人不能完全接上轨,但是作为一个古代社会的清流,也是十分不易的。我认为其中那自由洒脱,追求智慧的风气就值得我们学习。

世说新语读后感7

  读完《世说新语》后,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第一》的一四和四五篇。这两篇都是讲“孝”,但完全是两种风格。

  一四讲的是王祥的继母很恨他,他却爱继母,当王祥得知继母恨他时,他竟然求继母处死自己。我认为这种孝,太过头了,一个孩子未来的路还很长,只是因为继母恨自己,仅仅为了一个人放弃自己的未来,这还算是“孝”吗?王祥的'继母如果没有醒悟过来呢?这世界上又会少一个智者吗?要是天下所有的人都变成这样,得有多少人不明不白地死去啊。而且,继母已经暗中派人去砍他了,这么一个恶人,敢在她面前请求处死自己,是很有可能被处死的。那时,这个所谓有孝心的人,岂不是成为一个很做作的、会被后人笑话的人了吗?

  相反,我认为四五才是真正的“孝”,不过头的“孝”。

  故事讲的是陈遗的母亲喜欢吃锅底焦饭,他任职州郡主簿时,常带一只口袋,把焦饭放在里面,回家送给母亲。后来,他被迫去打仗,那几斗焦饭来不及送回家,就带到军队里去了。但是,好多兵在战败时饿死了,只有陈遗靠着焦饭活了下来。陈遗把送给母亲的焦饭在战败时吃了,这是对的,不然他怎么活下去。但有些人会认为这样是“不孝”,我很不理解。我认为,如果陈遗硬是要把饭给母亲,就很做作,像王祥一样。吃了那些饭,既能让别人知道他很孝顺,又能使自己活下来,这不是很好吗?何必像王祥一样做作?这才是“孝”。

  我很赞赏陈遗的“孝”,不喜欢王祥过头的“孝”。这就是我对“孝”的看法。

世说新语读后感8

  刘墉的《世说新语》应该出书现已好久了,很不好意思,仅仅上星期才看到这本书。

  今日再翻开这本书的时分,看到刘先生改动的一句话:“人无近忧,必有远虑。”放在近前的问题不处理,真实是可怕之极的。假如处理眼前问题不必久远眼光,就会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了。有意思。刘先生一起引荐还有孔子另两句话:“正人有不幸而无有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任何一个成功都不是无意做的,尽力才是底子啊。刘先生引荐的爬山领队的也值得爱惜:“现已了解的路,作进一步计划;不了解的路,要作退一步计划。”经典的危险控制论。读书才是硬道理啊!那些有用的原理或行为的成果,要靠自己去力行,恐怕做不了几件作业。趁便记载一下读来的语句。

  庞加莱说:科学家研讨天然界的原始动力来自于天然本身的美。狄拉克说:我认为哲学永久不会导致重要发现,它仅仅人们议论已发现事物的一种办法算了。狄拉克给莫斯科大学的黑板题词:任何物理学规律都有必要具有数学美。在阅览以及听骆教师解说《名教与天然》进程中,我注意到魏晋文明中一位无足轻重的'人物——王弼。所以查阅了一些材料,了解了一些相关王弼的信息,以下便是有感而发。

  骆教师的《世说新语精读》一书中说到名教源于孔子的正名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骆教师讲的理念与实存,用理念来标准现实;而道家却认为“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而王弼从道理的高度讲这两者结合成了一体,认为名教出于天然。我个人认为这既表现了他作为形而上学开创人的思维,也是其时魏晋士人思维的描写,对思维文明开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效果。

  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粥未弱冠,往见之。晏闻粥名,因条向者胜理语粥曰:“此理仆认为极,可得复难不?”粥便作难。一坐人便认为屈。所以粥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世说新语·文学》)。王弼谈锋拔尖,辩得世人哑口无言,自己还罗列观念持续佐证。王弼是其时最出色的清谈家和哲学家。由此看出其时文风仍是很盛的,并且清谈适当盛行,士人们都崇尚这样的习尚。而在宣传形而上学的进程中,王弼提出的关于家族制度中等级联系的“分”与血缘联系的“合”,便是在相爱中有敬,在同中有异,构成调和的社会全体,表现了其时遍及奉行的家族制度的价值取向,可见魏晋时期人们的观念现已被遭到了形而上学的影响。并且在世说新语形而上学与清谈的进程中,不只表现了名教与天然和调和一致,更协调了儒道文明,促进其时人们的思维的思维交融。

  由此,王弼等人开创的形而上学正始之音开端了魏晋清谈年代。从此,议论人物着眼于议论和义理,即不只看人的谈吐辞藻,并且要看他对义理的领会,而王弼等人也被后世名士奉为典范。魏晋人士对正始谈风之敬慕,于此可见一斑。

世说新语读后感9

  《世说新语》是南宋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由南朝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文学、方正、雅量、政事等三十六篇,讲述了当时名士的轶闻趣事。

  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篇的第九篇。这篇文章介绍的`是一名叫荀巨伯的人,听说在远方的友人得了病,便什么都不管去看他,正值匈奴人攻打这座城。匈奴人已经闯进,问荀巨伯:“我们大军已到,城中无人,你是何等的汉子,还敢留在这儿!”,他说:“不忍留下朋友,宁以自己的性命来换朋友的命。”匈奴人听了很是感动,便撤军了。荀巨伯冒死也要保护朋友,这才是君子之交啊!这就是“真”和“诚”的一种体现,能让敌人自惭而退,让我们见到了患难见真情的可贵。

  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道理:做人应该讲情义,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他人的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坚守信义,大义凛然,对友忠诚,舍生取义,重情重义,这些品德值得我们推崇!

世说新语读后感10

  从我读书时代起,我就很喜欢看书,特别是关于散文类的书,这方面的作家很多,譬如刘墉就是比较出彩的一位散文作家。如今,我已经迈入工作的第N个年头,刘墉一直陪伴着我的成长,从他的书中我学习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并融入工作、生活、学习中,让我受益匪浅。

  最近,我阅读了刘墉的新作;《世说新语》①处世秘笈,这本书的内容简单易读易懂,实用性很强,很贴近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之所以刘墉这么受欢迎,可能就是因为他写的书通俗易懂吧!这次我想我的介绍准没错的,想必大家看完这本书后一定会拍手称赞的!在我的大力推荐下,我们部门参加这次学习的员工个个都说这本书好,具体它的好在哪里呢?请听我一一说来,总结两点如下:

  一是学习怎么说;

  二是学习怎么做。

  这听起来没什么,但是说话艺术的学问很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如刘墉在书中所列举的例子吧,比如你是职员,老板问你今天客户一共叫了几箱货。平常一天有一百多箱,那天特别少,只叫了十箱,你是不是很可能答:“报告老板,今天只叫了十箱耶!”刘墉告诫说,如果你只是个小职员、小主管,你这么说就错了!除非你是合伙人、大主管或老板娘,你最好不要说“今天只叫了十箱”而应该只讲“叫了十箱”。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是老板,你应该先客观地把实际数字告诉老板,下面他要跳起来或大吼:“什么?才叫十箱?怎么搞的?”都是他的事,你没有资格用你的主观去影响他。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一个有纪律的公司,对一个领导者,或对一个需要作出正确判断的领导阶层,做下属的都应该先提供客观的事实。

  从一个人的说话可以看出其的素质和水平,从一个人所做的事可以看出其在工作是否称职,就如刘墉所说的有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刘墉举了几个很简单的例子,他说每一行都有它的职业道德,如今天你在旅馆、餐馆工作,不能随便透露顾客的行踪,这是你的职业道德,就算有人打听,某某人是不是常来啊?你也不应该说;如今天你在银行工作,为顾客的财务保密,是你当然的职责,虽然在电脑上,你可以看到顾客的每一笔交易资料,但是绝不能到外面去说半个字。从这里可以看出每一个工作者都有义务替顾客做好保密,因为这是你的职业道德。

  通过对刘墉《世说新语》这本书的学习,结合我们自身工作的实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提高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使整个大家庭更加和谐美满!

世说新语读后感11

  刚拿到《世说新语》这本书时,我随手翻看了一下,感觉有些茫然,这些小古文对于不爱看书的我来说自然兴趣也就不大了。

  后来,徐老师带领我们一句一句地读,并用通俗的语言绘声绘色讲述里面有趣的小故事,我开始对它产生了迫不及待的想深读的欲望。

  妈妈跟我说,读书并不是简单地为读书而读书。在理解这些小古文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妈妈就陪着我一起查找汉魏六朝历史资料,对一些历史人物做一些了解后,我便开始自己研究诵读。首先我会把每则故事中不认识的汉字和多音字查找字典,标注正确的读音,然后对译文进行仔细的`阅读,根据意思将原文划出节奏,再诵读多遍。最后,通过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给它标上小标题,写下小感悟。慢慢地我开始喜欢上这本好书,一篇一篇的故事虽然没有太强的联系,但也不会隔断故事的情节,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我读到德行第一章中“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时,尤为深刻,让我对王氏家族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文中王长豫为人谨慎随和,侍奉父母和颜悦色、恪尽孝道。王导看见他就打心眼的高兴和喜欢,而看见小儿子敬豫却是生气,还时不时的训斥一顿。后来长豫去世后,王导依然长期思念这个孝顺的孩子。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对生养他的父母都不孝顺,又谈何对他人会有爱心,又怎么指望他对国家有奉献精神。而王长豫不仅顾及父母的物质需要,而且还要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这才是真正难得的孝。

  《世说新语》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章,书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有很强的趣味性,当你捧起这本书后,相信你也会喜欢上的。

世说新语读后感12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时刘义庆编纂的一部笔记小说集,全书共36篇1130则,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至刘宋初年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谈和人物逸事。“管宁割席断交”和“韩康伯复裨”这两则故事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让我获得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管宁与华歆“割席断交”的故事记载在《德行》篇中。他们两人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跑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对于这则故事,作者虽未加一词评判,但对二人的褒贬已在其中了。

  在《夙惠》篇中有一则韩康伯复裨的故事。大寒时节,年少的韩康伯运用类比的方法解释火在熨斗中熨柄是会热的,那么穿上了短袄下身就自然会热起来,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了。韩康伯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持家的艰辛,通过自己的智慧说服母亲不要为自己做夹裤,表现他的聪明和孝顺。

  读完这两则故事,我掩卷深思,思绪万千。“割席断交”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时要做到心外无物。华就读书时为外界环境所困扰,以至于管宁认为与他相交为耻,最后割席而坐。管宁读书时却能做到专心致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学习专注,才能成才。

  韩康伯复裨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玉汝于成”的道理。“至大寒,止得福”,韩康伯是多么需要一条夹裤啊!可是当母亲要为他做夹裤时,他却拒绝了。穿了短袄就真的不冷了吗?或许是因为“家酷贫”吧!韩康伯是聪慧的,因为他能把不冷的理由说得让人信服;韩康伯也是懂事的,因为他明白家境的贫困不能让他在生活上有过多的要求;韩康伯更是坚强的,因为他能忍受这样的寒冷。韩康伯心智成熟和对生活艰辛的理解,着实令人感动。就连他的母亲都夸赞他长大后必成治国之才。

  《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极高,它以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著称于世,历来被视为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这部笔记小说集以独特的魅力奏出了生命的强音,穿越时空,回荡在古今天地之间。它更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智慧典籍,每一篇故事都会让我眼前一亮,给我一些独特的启示。相信一定也会让你获益匪浅!

世说新语读后感13

  《世说新语》每章节都是简单的交代一件事或一个人,并不给出自己的评价,让读者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所以这是一本非常客观的书,非常尊重每一个人物原本的样子,不夸张,不渲染,谢安算是其中最受推崇的人了,《雅量》篇里几乎都是他,然而书里也收录了几篇可以看出他缺点的,这样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也就使每个人都丰满·立体·现实。

  书里反差最大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德行》中,讲管宁与华歆决裂还有王朗学华歆不成的两篇了,这两篇是紧挨着的,然而前一篇中华歆还是一个不专心锄地,读书而被外物干扰的人,从而招致管宁与他绝交。后一篇就变成了在见识和气度上的楷模。一开始我甚至以为自己看错了,因为之前总认为古代的贤人们不论何时何地总是贤能的'完美无缺的,现在看来并不尽然。一个人好的一面恰好是那个时代在推崇的,于是便为贤士。而华歆的不专注是管宁所厌恶的,于是他们做不成朋友。

  我非常羡慕《世说新语》中描写的当时士族们的生活,似乎总是那么悠闲,每天游山玩水,写写书法,写写文章,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我愿生在那样的时代的名士家中,日日品酒赏花,定能成就一身风流。然而透过士族们悠闲奢靡的生活,也可窥见当时百姓的疾苦,而名士们清闲生活的背后大多是政治上的不如意。名士们表面过着悠闲生活,内心也许非常苦闷抑郁。这样一想,清闲对于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酷刑。

  最后要讲其中我最喜欢也最感到疑惑的一篇,有关小时候的晋明帝。晋明帝的父亲元帝两次问他长安和太阳孰近孰远,得到的两次答案却是截然相反的。我反复读了多遍,只能理解第一次他说太阳远过长安是为了宽慰父亲。而后一次说长安远过太阳我却始终想不通,只是这个小孩子在表达自己对长安的思念吗?

世说新语读后感14

  一

  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评之曰:「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仲举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俊」之上。

  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仲为三君,李为八俊。管理是手段,需要公平、正直、和对人性的慈悲做后盾;犯上需要正直、赤诚和独到见解的智慧,更要豁出身家性命的果决,只此一条入三君便可服众。

  二

  庞士元至吴,吴人并友之。见陆绩、顾劭、全琮,而为之目曰:「陆子所谓驽马有逸足之用,顾子所谓驽牛可以负重致远。」或问:「如所目,陆为胜邪?」曰:「驽马虽精速,能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人哉?」吴人无以难。「全子好声名,似汝南樊子昭。」

  驽马逸足,致一人耳,在速。驽牛行百里,岂载一人哉。各有擅长,如物与物之间擅长需要不同,何须分好坏。

  马亦能拉车如牛,然非其强项,大才小用,奔跑才是其根本。

  文中最后言好名如樊子昭,可见人好名排最后,虽有佳时,不能为人所推崇,不如专心致志一心做事之人。

  三

  顾劭尝与庞士元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足下孰愈?」曰:「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吾不如子;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劭亦安其言。

  陶冶世俗,与时浮沉。王霸之道,倚伏要害。人各有擅长,贵在有自知之明。

  一日之长:略胜一筹,倚伏:福祸。名知人,以知人而闻名。

  四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诸葛三兄弟,分别在魏蜀吴,评为龙虎狗,龙虎皆全家战死,大概只有在魏的诸葛诞香火得存。当你得到一个高的`赞赏,同时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普通人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随心随性,自然终老。但有几人安于平凡,普通人未经历福祸锤炼怎知平凡可贵。

  五

  司马文王问武陔:「陈玄伯何如其父司空?」陔曰:「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明练简至,立功立事,过之。」

  青出于蓝而胜于兰,是人们喜欢的,但人都有局限性,父子亦如此,通雅博畅,明练简至,居其一就是天才了。

  六

  正始中,人士比论,以五荀方五陈:荀淑方陈寔,荀靖方陈谌,荀爽方陈纪,荀彧方陈群,荀觊方陈泰。又以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裴楷方王夷甫,裴康方王绥,裴绰方王澄,裴瓒方王敦,裴遐方王导,裴頠方陈王戎,裴邈方王玄。

  历史纵有相似未必可比较,何况人,套用罢了。

世说新语读后感15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读书笔记:刘伶显然也是在模仿庄子,只不过他太过极端了,有伤风化。想想一个人裸体喝得酩酊大醉,还在家招呼朋友,朋友讥笑提醒他,刘伶不以为然,以天地为房子,以房子为内裤,欢迎各位朋友进入他的内裤中!这是怎样的'一种放荡不羁啊。只能说刘伶生不逢时了,如果在现代,他一定会是一个好演员。在此附上庄子的故事: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

  读书笔记:这则故事很容易就会让我想起孟子的故事: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古人讲男女授受不亲,且叔嫂之间更要保持距离,以免有伤礼仪廉耻。阮籍自来就蔑视礼法,秉持: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世说新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世说新语教案09-07

《世说新语》教案06-28

《世说新语》优秀教案11-05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04-21

世说新语优秀教案02-21

《世说新语》读后感10-01

《世说新语》读后感01-03

《世说新语》读后感11-03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01-08

世说新语读后感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