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重返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返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返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读后感 1
跟随约翰的视角,再次来到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这一次不是在美国的某个不起眼的街道,而是夏威夷的一个岛屿上。约翰恰好在这里旅游时误入这家咖啡馆,遇见了他的老朋友——拯救之神凯茜。与上次不同的是,约翰这次不再是需要拯救的对象,他能够再次出现在咖啡馆,是基于他在开悟后环游世界的经历和感悟,与咖啡馆的人们一起帮助下一个幸运儿。
“我轻轻捏了捏凯茜的手,很温暖。她是真实存在的,我真的回到了咖啡馆。”约翰似乎在极力证明凯茜的存在,似乎想要给读者一种错觉,仿佛真的进入了咖啡馆,亲身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人生的真谛。
回顾上次的问题——你为什么来这里?你满足吗?你恐惧死亡吗?即便写完读书笔记,这几个问题依然让我感到困惑,也许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不得不说,在写作时听着《白日梦想家》的主题曲确实很棒。当然,我应该时常提醒自己思考这些问题。今天,我再想一想这几个问题,我感觉我还是很喜欢做设计的。尽管同学们很多人转行或考研,我一直坚持在这条路上,真心希望未来能够有所成就,或是做一些重要的设计,或是为自己的家设计一个完美的空间。说到这儿,我似乎觉得当下整理好自己的小房间,把桌子收拾得干净整洁,并添置一些有趣的电子设备,如果能再加上一块大显示器,那生活已经相当完美。在这样的书桌上,我觉得没有什么是我完成不了的。
似乎我还是挺害怕死亡的,恐惧任何人的离开。时常会关心远方人身上的苦难,最近读《昨日的世界》时,我也感叹二战时期犹太人的命运,以及如今巴勒斯坦地区的现状。我害怕死亡,因为我的人生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要做,还有很多大事要完成。同时我也不满足,如今的生活条件并不充裕,这让我无法满足于现状,但我依然感激能好好活着。因此,我需要去做一些能够实现人生价值的事情。
直觉当然是需要积累的,我记得《认知觉醒》里提到顶级的成长是基于感性的力量。例如,丘吉尔在对德作战中无意间更换座位从而避开了炮弹,林肯也喜欢以貌取人,凭感觉行事。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这种内置的导航系统,同时也要不断积累感性的力量。约翰的“原来如此”笔记本如今也出现在我的便签中,记录生活中的感悟、顿悟和习惯,深夜时拿出来看看,展开其中的内容描述一下感受,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新来的客人杰西卡遇到了这三个问题: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在自己的游乐场中玩耍吗?你有MPO(最重要的事)吗?咖啡馆的净化方式还真是人性化,根据个人情况设定问题。第一个问题总是开启内心反省的关键钥匙。实际上,小时候我的游乐场非常广阔,整个村子都是我的游乐场,小伙伴们一起玩跳皮筋、踢毽子、打石子、捉迷藏、抓鱼等,每天都玩得不亦乐乎,常常玩得忘记回家,母亲经常在村里村外来回找我回家吃饭。但是自从长大、工作,甚至成家后,我把我的.游乐场给关闭了,因为没有精力再去经营,每天都被生活琐事填满,不知道人生所谓何物,更不知道自己是谁。
思考大学时期的游乐场似乎是跟朋友一起去逛街、看看大武汉,甚至一起去旅游,但机会实在太少,我们都是穷人。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时常要工作到半夜,甚至凌晨回家,我缺少了很多自己的事情,就像是关闭了自己的内心游乐场。在周末或调休的时候也会出门拍拍照,朋友圈的人也会羡慕我时常拥有自己的游乐场,但我的内心游乐场外表光鲜亮丽,内部却有很多破旧的设施,因此我离开了那份工作。谈及为何离职时,我似乎很难解释我是想重开内心游乐场才离职的。MPO类似于斜杠青年的标签,但似乎MPO更加简单易懂,斜杠青年需要做出一些成绩才能这么说,否则似乎不太贴切。我的爱好让我成为一名摄影师,或许我更喜欢这种身份,未来是否会把它放在主要人格的位置上,这要看时代和机遇。
面对果园里挑选果子的经典问题,我们不知道最开始遇到的是最好的,还是最坏的,似乎只能用“还好”来形容当下的选择。有了比较的眼光就会发现更好的,安于现状随波逐流似乎就会陷入定式思维。找工作也是,迫于生活压力,似乎会逐渐接受最开始接受不了的东西,似乎加班也不是不行,但我们又清醒了,对“还好”说不。
“她把牌子翻过来,之前它其实是一片椭圆形的漂流木,上面写着——店主休健康假中,稍后就回。凯茜把牌子挂在前门上,有字的一面朝外,让来咖啡馆的客人能看到。她说大多数人用休病假的说法,人们通常喜欢硬撑到底,病得不行才让自己休息一下。他们请假,从导致他们生病的忙碌工作中脱身,但养好病却是为了再次回到工作岗位上。”这很重要,为了工作似乎一直在养好身体,换个角度思考才是人生应有的角度。没有假期是不治愈的,缺少班味的人生才是最对的味道。
凯茜说:“有时候,人们太长时间没有尽情享受过心潮澎湃的生活,便忘记了两者的区别。”“我不想摔倒。”杰西卡说。“这是学习站起来的必经之路。”凯茜回答,同时把她的冲浪板放入水中。有时候做一些冒险的事情未尝不是生活的调味剂,前年公司需要我去深圳驻场一年,在离开前的一个晚上跟几个朋友一起租车去崇明看日出,晚上就在车里度过,与我们正常的生活很不一样,所以至今仍能记得那个瞬间,冲浪也是如此,不站起来怎么感受风浪。
现在,就在这一刻,我相信世界上某个地方一定有人在做我厌恶的事。我可以集中注意力去想这件事有多卑鄙、多不公或者多自私,但是那样的话,我会错过眼前这一切。”“所以你看到不喜欢的频道时会换台。”我认为调频是当下生活中最值得掌握的技能,经济的低迷、事业的烦恼、亲人朋友的不信任,各种问题都交织在单一的生活中,学会调频能让我们在线性的时间观念下获得仅有的自洽。
发火就是恐惧,当我们生气的时候就想一想我们在害怕什么,这样是否会释然。愤怒的小野人始终处于要么战斗要么逃跑的紧张状态,总怕突然发生什么不测,喜欢无限放大自己的恐惧,与其这样伤人害己不如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学会换台,像导演一样,演员状态不对就给出“卡”,像教练一样,作为场下人看到比赛场中的不对劲就会喊暂停,换一种打法,随之扭转战局,总之我们不要沉浸在一个时空中,给自己多元的生活是很重要的。
“大人说话,小孩少插嘴。”书中的这句话我不知道是作者的意译还是刻意为之,我感叹在国外人们也这样说小孩吗?很有意思的一点。当然,“只要你能接受,孩子当然能当你的老师。”有时候应该训练孩子自己做老师,去教一些刚学会的东西,这样会更加迅速地掌握知识,对于孩子来说也会获得一些成就感。
如果你错过一道特别好的浪,可以欣赏它,为看到这样的浪而感到开心。别把时间都花在后悔上。海上永远会有另一道浪等着你。不要为打翻牛奶而伤心,充满干劲总会有好运的,就像《英雄联盟》里的一句台词,好运不会眷顾懦夫。
你会发现自己的紧张和沮丧与别人肯不肯刷牙毫无关系。你这是要向一个无辜的人宣泄你的愤怒,这不公平。很多时候对人发火不一定源于对方,我们面对工作中的不公与委屈更不能像家人朋友去宣泄,情绪的转移并不是很好的办法,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重返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读后感 2
迈克教育他的女儿艾玛相信自己的本能和直觉,像是给自己安装一个导航系统,探索时能保障自己的安全。
直觉像是内心的导航系统给我们提供一个线索,预见到要发生什么,引导我们去做对的事。似乎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心声。人人都有这种能力,但大多数人早早将它弃用,所以刚听说这种能力的时候,人们不会把它当成天性,而是去质疑它。
杰西卡之所以走进了“为什么咖啡馆”,主要原因也是她跟随自己的内心而留下。
“为什么咖啡馆”的菜单上写着三个问题,其中的一个则是:你为什么来这里?
杰西卡轻声地问自己:“我为什么来这儿呢?”
她想着想着就哭了。凯茜后来安慰她:“泪水是个强烈的信号,说明你很在乎某件事情。有时候,哭泣是你的心在告诉你,它意识到了某件事情。”
请问:你有很在乎的事情么?
如果你在乎旅行,那么你可能如书中所说“你记得自己有多喜爱旅行,这种记忆会化为动力,帮你撑过接下来一年的工作,到你再次踏上旅途”。
艾玛和约翰聊到攒钱用来买自己特别想要的东西,比如她想要她朋友妹妹那样的冲浪板,那就得舍弃她特别喜欢的塑料小马还有其他玩具……因为那些与冲浪板比较,她发现自己更想要冲浪板,她试过那款冲浪板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为之攒钱。
约翰夸她已经学会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课: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为它攒钱。他还分享了自己攒钱去哥斯达黎加旅行的往事,与艾玛攒钱买冲浪板的情况类似。
凯茜:大多数人想追寻短暂的自由,用来掩饰他们的伤痛。他们喝酒,或者用物质来麻醉自己。他们买自己根本不在乎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刺激……他们做这些事,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自//由。可到了最后,这些事只给他们带来更多痛苦。
有些人厌倦了屹立不倒的高墙,厌倦了看不到游乐场的光景,厌倦了短暂的自//由、越来越厚的墙和越来越多的疲惫,于是有一天决定放手一搏,重建他们的游乐场。什么时候都可以。不管年纪多大,生活境况如何,都可以重新开始。慢慢地,一点一点来。拆掉游乐场的锁、清理掉墙上的'藤蔓、铲除游乐园里的杂草,选择新的地方,重建一座新的游乐场。
凯茜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劝告杰西卡,鼓励她开始新的人生。
约翰也以亲身经历来阐释自己不满于“挺好”的状态。他的工作挺好,业余生活挺好,人际关系挺好。可他心中有一个声音告诉他,人生不该只是“挺好”。而他现在的人生已经超越了“挺好”的层次。重返“为什么咖啡馆”或许为了获得更多领悟或为了把他的领悟分享出来。
迈克认为在他的女儿艾玛出生之前,他已经把世界上最难对付的人照顾好了。那最难对付的人指的就是他自己。对每个人而言,最难对付的人是自己。
参透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个太庞大的工程,所以应该从小处着手,比如说人生五事,即你这辈子最想做、看或体验的五件事。你只需把时间和精力都优先花在这些事上,其余的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如果能完成其中的三件,你就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等你更加了解了自己,也就更容易明白自己的人生意义。而开始一件事情的唯一做法就是放手去做。
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当我们有很在乎的事情时,我们可能更愿意将时间、金钱和精力花费于我们很在乎的事情上。
突破“挺好”,放手去做很在乎的事情。
重返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读后感 3
《重返世界尽头咖啡馆》(Return to the Why Cafe)里也有三个问题,分别是: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在自己的游乐场中玩耍吗?你有MPO吗?
第一个问题看似一点没变,但叙述的角度有所改变:发问者和回答者的位置改变了。这一次,去夏威夷旅行的主人公成为了咖啡馆的一份子,而不仅仅是一位单纯的客人。他不但成功地烤出了法式吐司,还在厨房里学会了新的技术――比如如何煎蛋卷。这一次,他暂时客串了咖啡馆招待以及厨师(这兼职可太妙了)。在与咖啡馆的两次相遇之间,他已经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变之大,到了他个人都觉得难以置信的地步――然而,这还不够。
不同视角带来变化。新的人物加入,不止一个,但每一个人都有其象征意义。至于出现的冲浪运动和冲浪人,那就不仅仅是象征意义了——有机会去海边冲浪,完全可以试试看这里的建议啊。
这次的咖啡馆,迷路而来的客人是……感觉生活”挺好“但是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根本不开心的杰西卡,而所有人里,我认为最重要的引导者并不是重返咖啡馆的主人公(笑),而是那个七岁的冲浪小女孩――迈克的小女儿艾玛。
第二本书里多了个有意思的对比:孩子和成年人的视角,这也是第二个问题提出的背景。游乐场不是只属于孩子的,除非成年人选择了这种观点并且锁上了自己的游乐场。
这段话蛮值得记录一下,“他说’参透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个太庞大的工程,所以应该先从小处着手,比如说这个人生五事。当你完成其中三件,你就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等你更加了解自己,也就更容易明白自己的人生意义。”
宇宙的GPS……这真是个非常现代化的措辞,在讨论灵性的时候。或者应该把这里听上去缥缈的”灵性“直接换成更接地气的词,比如”生活“或者”如何生活“。
这个表达比”吸引力法则“更直接:”和GPS一样,宇宙会给他们提供他们真正喜欢的东西。“
“根据我们的行动、想法、意图,它会为我们送上我们想要的东西。”
换言之,我们越关注什么,越把时间花在哪里,那么宇宙会默认我们越想要。多简洁明了(摊手)。越是简洁的法则,越是强大。
“凡是过去都有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过去,此刻也不会发生。”
“可我不喜欢我的过去。”
“没关系,你不必喜欢自己的全部过去,也不必释怀。你只需知道,过去的作用是把你带到现在……这就够了。”
有点遗憾并没有去海边冲过浪,对于书里提到的冲浪细节不熟悉。但我游泳游得相当不错,想来有些东西应该是相通的。
“选择一道浪。
这就相当于选择你想去哪儿。这就是你的存在意义。用我自己的情况来说,它首先是我的人生五事,然后才是我的PFE。这样说是因为PFE对我来说太大了,我很难一开始就把它想明白。
调整好你和冲浪板的方向,去冲浪。”
“享受吧!如果你只是一直划水,人生一定会变得很无聊。你让自己的热情白白耗尽了。重点不是时刻为享受人生做好准备,而是去真真切切地享受人生,去驭浪而行。”
《重返》这本书提到了一个点,“所有的愤怒的根源都是恐惧。”
这点真是令我会心一笑。
没错――当人们陷入恐惧时,很多时候并没有发现,他们的恐惧和最初引起恐惧的那件事已经不相干了。然后主人公和新来的杰西卡又聊起了死亡,以及绿海龟。言语有些琐碎,也很日常。
好吧,这一次(终于)轮到主人公给别人讲故事了。不过也只有这里。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好的忠告来自七岁的艾玛:I a sage.
这是好几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不过最末尾的SAGE正好有圣人以及神圣的意思。
T――直觉(intuition)
A――另一道(another)
S――小(small)
A ――问(ask)
E――每个(Every)
对了,还有没说的’g’――GO!(行动!)
听上去这些经验之谈全部是关于冲浪的,但又如此适用于人生。顺便说,在第一本书写作的00年代,远离海滩的人们谈论“冲浪”时他们到底在谈什么?哦,是上网。是的,最初的互联网远没有如今强大发达——新生事物总是更稚嫩笨拙,却也更开放更富有冒险精神——现在很少听人这样用这个词了,或许因为大家每天都已在泡在海里了吧……
迈克之后和他聊起的父女之间的事,发生在某次旅行中途的琐事。和愉快无关,但在此时此刻反而显得格外真实。这里的一点温馨出现得恰到好处,成功使得行文免于沦为高大空洞的说教。对待生活,对待亲人,甚至对待自己,我们一直都是知道应该怎样去做的,只是有些时候我们会以为自己忘了。
杰西卡说以为过去的自己是被困在一个盒子里,直到她发现……其实盒子并不存在。多有趣,像不像契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重复到乏味,平常到琐碎,一天又一天。仿佛一直原地踏步,仿佛什么都不重要,什么都没发生。仿佛。
——那是真的吗?
盒子。游戏场。孩子。
人生。游戏。成年人。
这里突兀出场的是两位夏威夷的原住民(或许也不大突兀毕竟咖啡馆就在夏威夷),年长的图图讲述了一个关于水手和独木舟的故事。何本何末,何轻何重的道理在不同文化里自然有不同讲述方式,但书里这个打着鼓唱着歌的版本真是生动活泼哈哈哈――想踏上冒险之旅的水手,坚持要在最后才放上最重要的东西,结果就是一直收拾不好独木舟,最后,他放弃了冒险。
说来,第二本书和第一本书展开的方式非常类似,都是某一天,主人公在某个地方意外地走入了这家咖啡馆之后遇到的人与事,以及这次经历对他带来的启示与改变。第二本篇幅更长,层次更丰富的原因是视角变多了,加入这个短暂相遇场景的`人变多了,揭示了生活中的更多面向,涉及到了更多人际关系――比如父女,而且对话不再拘泥于主人公与某个人之间,而是所有发生在咖啡馆里的对话。不同人之间的对话。
比如图图和杰西卡谈到一直观望等待的人,谈到迷雾中的小路。
记得那首诗吗,弗洛斯特的(The Road Not Taken),“在多年之后,我轻声将往事回顾。那时林中有两条道路分岔,我选择了更人迹罕至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这里的语句未必准确,因为多年下来这首诗在脑海里留下的最深印象其实只是一帧画面:白日里空寂无人的树林,草地上两条分岔的小路。后来也读过诗歌评析,知道对这首诗的解析其实正好和一般的理解相反……不过其实无妨。
不知为何,在回忆这首诗的时候居然将作者记成了华兹华斯。浪漫派的不同现代诗歌虽然风格相近,究竟英国人的风格还是要更含蓄华美一些,“我好像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地漂游在山谷之上。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鲜花,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
补充,华兹华斯在诗里说的“金黄水仙”是欧洲十分常见的黄水仙,六花瓣金黄色,花蕊金黄色或橙色。在国内被称为洋水仙,喇叭水仙,这花学名里带的Narcissus正是传说中因自己倒影太美而溺水的希腊美少年纳斯瑟斯。早春时节,一丛丛散落青翠草地中黄水仙花同时开放,明艳如金色朝霞,非常美丽。
相比之下,弗洛斯特诗歌里的画面并非有多美,但却非常能引得读者共鸣,或许是因为常见?正如书这里提到的晨曦中被迷雾遮蔽的道路,谁又没有见过呢?人类的悲喜虽不尽相通,但有些微妙的感触却是可以借助类似的景色传递。毕竟,剥开文化种族性别性格的种种差异之后,人还是人。于生死之间,我等的根本处境并无不同,又怎么不会有类似的感受?
快结束的时候,终于谈到了第三个问题里的MPO,多重人格顺序(Multiple Personality Order)。这概念没怎么展开书就结束了,说到人在社会里总会扮演不同角色,完全可以坦然接受所有角色,而不是强求自己一定要如何扮演,或者只允许自己扮演某个角色。个人感觉,这里的第三个问题这里收束得过于仓促了,也可能是将来伏笔。
书的尾章很短,度过了愉快的大半天时光的主人公不是自己骑着自行车离开的,是恰好打算离开咖啡馆的杰西卡开车送他(和他的自行车)。这一次,没有尾声了。不过咖啡馆这系列如果还有第三部我肯定不会感觉意外。三部曲才是所谓传统嘛(大笑)。或许下一次,会是一场双主角的相遇咖啡馆故事吧。
生活就是一场盛大的冒险不是吗?谁知道,我们会在何时,与谁,在哪里重逢呢?
——不知道啊。
——这才是生活的最大魅力之所在吧。
【重返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读后感】相关文章: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读后感12-18
咖啡馆的礼仪06-04
咖啡馆宣传文字12-28
《彩虹的尽头》教案03-06
咖啡馆广告语02-16
《彩虹的尽头》大班教案03-16
友谊走到尽头的句子11-25
婚姻尽头感慨句子02-26
全职妈妈怎样重返职场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