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了凡四训》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1
最后部分,了凡讲述五则身边同僚事例告诉儿子追求功名等志向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即持有谦恭之德。
《易》中讲:“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我们也知道“满招损,谦受益。”
为什么谦德这么重要?谦虚恭敬是要发自内心。古人在观察自然规律的时候发现,月满即亏,水满则溢……这些自然现象,因此在《易》中就形成了以阴阳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世界,这是一种认知观。事物发展了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对面去变化。同理,对于人而言,当觉得自满自大的时候,实则就是衰,弱的开始。因此古人所喜的状态是半满未满的状态,因为永远可以再加一点;而非盛极的状态。
谦虚的`品德可使人永远可以进步。
今日读此书,诚心改变些过错。回顾过去,对照先贤,实乃瓦裂之身,愧疚难当。写这些话其实并不是想要那些世俗的东西,只是希望能够去除今日这般焦虑与担忧,获得一份平淡的幸福感。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2
到此刻为止,《了凡四训》大概听了有六次了,每次听都有新的认识。最初决定去听,只是因为觉得好奇,此刻越来越感觉到:去听课是一个多么正确的选取。
首先,和谐友好的气氛让人感觉很舒服,没有人要求你付出什么去得到这些教诲,你只管去听就好了,并且那里的所有人都是友好的,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我相信这就是佛在心中的人的气质的自然流露吧,尤其是崔瑞同修,每次都忙着为听众们准备吃的喝的,在此感谢她。
再说说课堂,刘老师讲课比较风趣幽默,对其中道理的阐释也做得很详尽,同时,又不忘让同修们共同参与,除了最初的读PPT之外,还发动大家自己做PPT来讲,这是对大家的信任与培养,也让我们学习的动力更大了。到目前为止,三个同修的分享和讲解各有所长,刘亚斌师兄讲课比较有激情,都是从自身找例子,生动形象,很勇于进行自我批评;韦泽睿师兄对理论的讲解很到位,也找了很多资料,美中不足的就是有点小紧张;于寒松师兄的讲解无论从理论到实例都很精彩,他谦虚好学的态度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观众;他们的共同点是,对佛教怀着虔诚的信仰与极大的热情。
之后再说说我,听了几次课之后,我开始对《了凡四训》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对我来说好处重大,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内心很脆弱的人,有时候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一个做人做事的指导原则,无法处理一些坏情绪和心理问题,对过去的事情不能释怀,对将来的未知又感到恐惧,敏感,多想,容易受伤,爱抱怨,这一切,都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糟,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来,这些只有我自己明白,自从开始听课,尤其是每周二上课时与崔瑞和刘老师一齐谈话,每次都给我以很深的启迪,我的'心渐渐变得平静下来,我开始明白“内心的平静”是应对一切最好的法宝,我也很赞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的道理,我相信我一向是一个善良的人,只但是由于自己欲望太多,自招烦恼而已,刘老师说,学佛教最基本的就是明白“因果报应”这个道理,此刻我也就处于“最基本”的阶段。对于《了凡四训》的原文,我承诺刘老师年前要读够三十遍,此刻我正在享受着阅读的乐趣,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我期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幸运,得以了接触并了解《了凡四训》,能得到内心的平静,能过一种行善而快乐的生活。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3
近日,我浏览了《了凡四训》,如同凝听圣人教诲,收获甚大。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代袁黄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儿子的四篇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份内容,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重、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极力行善和努力断恶。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成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类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成命由我造的人生观。
改过之法,就是不但要积极其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了凡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从心上改,意思是说由于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错误,一个人假如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灵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会出错误。这是了凡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地。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但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在积善方面了凡先生划分了十条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修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假如能做到这几点,我们就可以够具有这世间各种品德。
谦德之效讲的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平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自豪使人落后。
通过了凡先生的经历,有两点我感慨颇深:
一、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自己的命运完全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布满信心,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若能待人厚道,处处为他人着想,这人必有后福;而一个人若对人刻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势必遭致灾祸,即使眼前有福报,福也会折损灭亡。即空门讲求的因果报应。佛教以为,宇宙的万事万物的'生起,都是业力感化而成。因此,人的善恶报应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化。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因此,要培养仁慈之心,多行善事,这类光明正大的心念就会主导人的身心。要经常检讨自己。当意想到不好的情况发生时,要立即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去。
二、知非改过须具三心:一是知耻心,二是畏惧心,三是英勇心。
第一要发耻心。人能够知耻,就不会起妄心,动恶念。我们做人处事时刻要谨慎,要检讨是否是对得起父母的养育、组织的培养、亲人的期待。
第二要发畏心。要有畏敬之心。假如人没有畏心,又不知耻,甚么样的坏事都会做出来。平时我们在工作、生活、处事中要畏敬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这是铁规,须深知触碰各项规章制度高压线的后果严重,教训惨痛。
第三要发勇心。有过当下就改,不必迟疑。发勇心改过就须痛下决心,决定没有犹豫,当机立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4
读此书,从她说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与我甚是要好,_机缘巧合结缘佛教,_暑假回家乡与她见面,言谈间对生的从容。对死的坦然让我刮目,临别送我几本书,其中一本———《了凡四训》,暑假期间得空细细品读,颇有些许沉淀,借此机以为记。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县长。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当成修行。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5
《了凡四训》原名叫《训子文》,本是袁了凡为教育子孙后代,所写的文章,不曾想,义理深刻,名流千古,文中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篇章分别进行讲述,简言之,立命之学讲的是人的一生究竟该怎么度过,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听天由命、随波逐流?还是拼搏奋斗、自立自强?还是完善自我、顺其自然?我想袁先生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把握现在,“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昨天已经过去,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已经成为了你人生的一部分,我们不必要对往日的遗憾而终日懊悔,也不能满足于曾经的辉煌,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而是要活在当下,把握现在,顺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永远保持一个善良谦卑之心。“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见贤思齐,见不贤自内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这一句可谓单头棒喝,如梦初醒,天下这么大,不缺高智商的人,不缺有才华横溢的人,但缺的是静心修德,兢兢业业做事的人,即我们现在所称道的“工匠精神”。
改过之法一篇所讲的是怎么样修正自己的错误,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圣贤,难道就没有犯错的时候了吗?我觉得人的一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过失,如何处理过失,如何避免过失。袁先生给了我们如何面对过失以及如何处理、避免过失的答案,“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发耻心就是说要有悔过改正之心,知耻而后勇,发畏心是说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父母,敬畏老师兄长,敬畏妻子等等,发勇心是说要又勇敢之心,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敢作敢当,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反思我自己,我觉得我也有做错的地方,我也会有懊悔的时候。一个人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知道自己在犯错,没有勇气去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我们深入学习《了家四训》的意义所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心向善,善有善报,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又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深入人心。但袁先生在《了凡四训》“积善之方篇”中明确提出了积善的不同类型,如“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正如事物发展既有其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普遍性提示的是其基本矛盾、基本特点,同为行善即为其基本特点;特殊性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行善的动机不同,效果不一样,此为其特殊性。《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行善也同其理,只有乐于行善、发自肺腑、不求目的、自然流露之善,才是真善美。否则“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善有大小之别,“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反映的都是为国为民的大善。我想作为一名医生,我能做的就是救死扶伤,努力提高的专业技术,为病人解除痛苦,同时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一种善的体现。
《了家四训》同时还指出为人处世之道,“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在工作生活中,不要因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就到处压制同事;不要用自己行善的标准去要求其他人也按自己的标准去行善;不要看见别人犯错了,就幸灾乐祸,要时刻保持谦虚学习态度,虚怀若谷,宽以待人,这样才会不得罪人,才能团结他人。这是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体现。所以古人常常讲“吃亏是福”,吃的是眼前亏,受的是今后福。“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这是教育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要常怀感恩之心,谦虚之心,行善之心。
纵观《了凡四训》一书,充满了智慧、仁爱之光,谆谆教诲,发人深思,给我们未来指明的方向,这一生,我们究竟该怎么度过,我想四个篇章的标题已经点名了主题,要立生命、常思过、多积善、懂谦德。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6
《了凡四训》是一部家训,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以及子孙后代的人生教科书。他是希望把自己最有价值的人生心得、经验告诉他门,帮助他们少走弯路,顺顺利利地把家族一代代传承下去。
为什么叫了凡?
小时候,作者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名为孔先生,孔先生把作者一生的命运结果预测进行详道,参加府第一级的考试,会得第七十一名,参加提学一级考试,会得第九名,以及哪年能成为廪lin生(秀才中成绩优秀这,政府每月给廪食,并有资格被选为贡生),哪一年当上贡生(贡生是秀才的最高级别,考上贡生,等于拿到了通往太学的门票),在贡生之后哪一年会当上四川某个县的县长,当县长三年半后,应该辞官还乡,孔先生还算出,五十三岁那一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时,会逝世,最后还说作者命中无子等等。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确实如孔先生所言,并一一应验,当作者当上补贡后,去栖霞山拜谒(ye)云谷禅师,进行修行,他们在一间房间相对而坐,一坐就是三天三夜,不曾说话,云谷大师问:一般的凡夫俗子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成为觉悟者,是因为执着于各种妄念,你整整坐了三天三夜,不见起心动念,是什么原因呢?
作者回答:说曾有一位算命孔先生,给他算过一卦,把他的一生得失荣辱,算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算是要起妄想,也没有什么可想的了
云谷禅师:我原以为你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没想到你其实还是一个凡夫,一个人如果做不到没有妄念,就会被妄念束缚,最终难逃命运的.流转,怎么还可能超越命运呢?事实上,只有凡夫俗子才会有所谓的命数。非常非常善良的人,命数很难困住他;非常非常邪恶的人,命数也很难框住他;因为,善与恶积下来的种子,让命运变得很不确定。你二十年来,不曾转动命运丝毫,难道不是凡夫俗子吗?
作者问:难道可以逃脱命数吗?
云谷禅师: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每个人的福报,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诗经》里说,我们应当牢记祖先,努力进德修业,配合天命,自己多多追求福气,确实是古之明训。我门佛教的经典说,求富贵可以得富贵,求生男生女可以生男生女,求长寿可以得长寿。
作者说:当真?
云谷禅师:说谎话是佛门大戒,各位佛菩萨说的,怎么会欺骗你呢?
作者问:孟子说过,那些仁啊义啊礼啊智啊,是人本性中本来就具有的,只要想要,就可以得到。所以,仁义道德,是我们想求就可以求得的,但是,功名利禄怎么可能是我们想求就能求的呢?
云谷禅师:孟子说的并没有错,只是你自己理解错了。你有没有听六祖慧能说过,人的命运好坏,离不开人心。假如从心这个层面上去寻找,那就没有不感应的,求不求在于自身,不只是道德仁义我们想求就能求的。我们既可以向内求得道德仁义,同时也可以向外求得功名富贵,内外都有所得,这才是正确的追求,假如我们不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自我省察,而是一味追求外在的东西,就会陷入盲目的追求中,万事只能听天由命,向内向外都不会得到,没有什么益处。
云谷大师又问:你觉得你能不能考取功名?你是否应该生儿子?
作者答:不应该。因为自己不愿意做过于繁琐的事情,又不能包容别人,心胸狭窄,经常持才傲物,说话轻率,随意议论,这些都是福德浅薄的表现,怎么能够考取功名呢?不应该生儿子,其原因一:大地上越是污秽之处,越是能够生长作物,水太清了就没有鱼能够生存,我几乎是一个有洁癖的人;其原因二:和气才能化育万物,我却经常发怒;其原因三:慈爱是生生不绝的根本,残刻是不育的根本,我自己爱惜名节,常常不能舍己救人;其原因四:说话太多消耗元气,而我很爱说话;其原因五:喜欢喝酒,过度则伤神;其原因六:喜欢熬夜,又不懂养育心神等等,作者做了一一的列举。
云谷大师答:孔先生算定你考不取功名,没有儿子,是过去的业力所致,但既为业力所致,就是可以改变的,怎么改变呢?就是要种植新的种子,让它不断发芽、开花,结出新的果实,从现在开始,你要不断扩大充实自我的德行,坚持不懈地做好事,而且是默默地做好事,积累阴德。这就是自己所造福德,哪有享受不到的道理。
后来云谷大师给了作者一本功过格,用来记录善恶功过的薄册,又教作者念准提咒,增加感应力。
最后,作者听了云谷大师的教导,把自己的名号改为了“了凡”
从此以后,了凡就开始了自己的积善之路,开始发心行善3000件,参加礼部考试时,得了第一名,原孔先生算的是第三名,终将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后又发愿行善3000件,愿得一子,后并一一实现。
这便是了凡四训得故事,但我有不同的想法,行善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因为我发善多少件,来换取自己的功名利禄钱财等。这和世俗的交易有什么不一样呢?行善自在人心,而非是等价交换。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7
初闻《了凡四训》,并不知其为何书,不知为何人写,不知为何故书。
是故翻阅,即被了凡先生的语言和人生经历吸引。可以说,此书乃了凡先生在不同人生阶段因遇到不同的人和事而得的感悟,一共分为四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此书糅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学说,运用因果报应、福善祸淫之理,阐明忠孝仁义、诸善奉行以及立身处世之学。用佛家的语言讲,先生顿悟人生,修成正果,其思想对后人处世大有裨益,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大有益处。
过去,我也曾被“人的命,天注定”的说法困扰,得过且过,随遇而安,不曾想,其实,所谓天命,不过是一种自然规律和法则,万事万物沿着既定的规律发展前进,但,人,有主观意识,能发挥能动作用,正如书中云谷禅师所言,“命运是由我们自己造作的,与别人无关”,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弃恶行善、修炼自我、广种福田历练人生,所以,即使是经历相同的两个人,心态不同,最终的命运也可能完全不同。所以,读此书,于我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收获是调整心态、反思自省、漫漫修行。
一、调整心态、把握当下。
在进入行政装备科工作之前,我曾在派出法庭工作了5年,每天与不同的当事人打交道,看着不同的当事人重复上演着他们或相同或近似的故事,我因为别人的开心开心过,因为别人的烦恼感叹过,因为别人命运的'不堪伤感过,我曾经认为所有的时间都在重复,所有的付出都在费力伤神,我甚至感觉自己已经看遍了世间繁华,看透了世事凡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的习惯了在各种矛盾纠纷中与自己平衡相处,内心不再泛起动荡的小波浪,我学会了总结不同案件的共性,分析相同案件的特殊性,与当事人真诚沟通,用心化解当事人的不良情绪,不仅案结事了,更使得我的心情明媚,终于,我得以在铺天盖地的卷宗里逐渐喘过气息。正是有了在派出法庭的工作基础和心态调整之路,使得我懂得珍惜我走过的每一步路,如今到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新的路程,新的历练,我会更加珍惜,干一行爱一行,我愿意成为单位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正如书中六祖慧能大师有云,“一切福田,不离方寸”,这方寸就是指我们的当下现实之心,于我而言,就是把握当下。
二、反思自省、见贤思齐。
了凡先生有云:“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意思就是我们都是寻常之人,平日所犯错误多不可计,可不少人在总结往事时,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这不过是因为太过大意粗心、目光短浅的缘故。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醒和正确的认识,正如《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对此的理解是,每天要多次反省反思自己,内心淡定从容,不为外利所动,为人处世,从善如流,不失真我。遇到德才兼备之人,以其为榜样,坚定信念,保持能量,尽力追赶。我以前听老人们说古代寺庙里描绘壁画的僧人,从日出画到日落,即使在黑夜也会手持蜡烛继续工作,他们用尽一生,立定心意,就做这一件事。而我们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时代,仅做到“洁身自好”这一件事就需要莫大的秉性与定力,为什么我们常说要远离负能量的人、亲近具有正能量的人呢?因为人与人之间各自内在的能量是会传递并相互影响的,正能量的人自有他们乐观、阳光、积极向上的磁场,而他们所拥有的也必是他们应得的。这就是书中云谷禅师“世间享千金产物,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之意所在。因此,我们势必要定心定意、拓开心量、见贤思齐,如此这般,何愁不能超越“命数、定数”。
三、不骄不躁、谦虚谨慎。
“满招损,谦受益”的训诫在《易经》、《道德经》、《尚书》中都有体现,在《了凡四训》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凡先生说:“只有谦虚的人才有福气”,谦虚也是道家极力提倡的优秀品质,“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表达万变,不离其宗。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内在修为,空虚的麦穗举头仰望天空,而成熟的麦穗则低头朝着大地,于我而言,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应该沉下心,不骄不躁、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的前行。
这就是我读《了凡四训》的一点感悟,其实,对这样一本经典著作,以我的阅历和思想境界若要完全领会尚需时日,也只有时间才能成就这一切。
谨以此感悟与大家分享!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8
都是一些道听途说的例子,大部分应该都是以讹传讹胡编的,还好都劝人向好。大概是封建思想的产物吧。
有一点值得肯定:做好事却不深究其中的客观道理,就自称是做了好事。知道其实是造孽,浪费了一番苦心不说,还没好处。
了凡认为,对自己好的好事不算好事,对别人好的好事才是真的好事。这在现代社会的风气里,不太可能流行起来。经济学中认为每个人都做对自己有好处的.事就会推动社会变得更好,虽然也有外部性等例外,但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要以经济人的利益为首。
了凡举孔子的例子说明,人做善事不应该只看眼前的好处而要看长远的利弊。不谈论一时而谈论长远,不谈论一个人而谈论全天下。有时候看起来不道义反而是道义,看起来不符合礼节反而符合礼节,看起来不诚信反而诚信,看起来不仁慈反而仁慈。
文中有言,韩愈说过:“如果想要劝人家一时,用嘴说就行了;如果要规劝百世的人,就要写成书籍。”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可能他没有考虑过万一后人不读书怎么办吧,但是不对,不读书总有人会读,只要读了就会影响些人,一些人就可以影响其他人。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9
读此书,从她说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与我甚是要好,20xx机缘巧合结缘佛教,20xx暑假回家乡与她见面,言谈间对生的从容、对死的坦然让我刮目,临别送我几本书,其中一本———《了凡四训》,暑假期间得空细细品读,颇有些许沉淀,借此机以为记。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县长。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当成修行。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10
我读了《了凡四训》白话文一书,颇有感受。《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传授给后代看的的一本家书。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不差分毫的算定,认为今生前世既然已经成为定数,无需迷茫,但同时也没有了追求,而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意味才能过得兴致盎然,回味悠长,直到遇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听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是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本书也渗透了很多做人的哲理,使人心胸宽阔,遇事豁达。我希望自己能反省自己一天的过失,要发脾气时要告诉自己,忍住!对待别人能宽容。全面的看待问题,保持平常心。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别人。最后,还要不断的补充知识,充实自己。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按照古圣贤的教育理论来教育孩子,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繁荣富强。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11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写给他子孙的家训,里面比较精彩的反而是袁了凡兄弟五人记录的他们的父亲袁仁先生和他们的母亲的家训,而袁仁(了凡之父)先生又在文章中多次提及他的父亲的谆谆教诲,所以很清晰就能看到这四代人在安身立命中的一脉相承及青出于蓝,非常有现实意义,再加上又是在浩如烟海的各种文章中脱颖而出,可见其经典。而联系到我们目前的教育环境及方式,更加值得学习了。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训》告诉世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多积善行,多培养善德。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说乐于助人,好施舍的人,这样才能把坏的命运变成好的命运。每当要对父母、孩子发火的时候总会想到书中的片段。
少一些埋怨,多一份耐心,做孩子好的榜样,对人对事不必过于计较。吃亏才是福。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12
偶然看到这本书,因为是新书,而且非常薄的小册子,就从图书馆借来看,顺便可以复习下古文。
对于神鬼志异。因果轮回之类的思想一直都是〝敬而远之〞,对佛教故事的真实性也总是持有怀疑,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们的生活中总是遇到很多理性无法解决的事情,在人无助的时候就会愤慨命运的不公,进而去求神问鬼,探知自己的命运走向,希望找到症结所在,寻求解决之法;或者仅仅想要知道不幸何时才能结束,以重燃希望。但是〝鬼神之事〞是否真有,无人知晓,所以心中虽虔诚,但总有一丝疑问徘徊不去。
这本书仅仅由四篇文章组成,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看法。了凡先生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始讲述,从他的命运被算定到他通过自己行善改变命运,阐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我认为首先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增加了事例的可信度以及文章的说服力。作者讲故事一样的把他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慢慢把读者引入到他设计的图景中,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自我改造。自我救赎〞之路,而读者在他的前车之鉴上受到鼓励,希望有他的成就,也就仿效他的方法,那么他的劝人行善的目的就达到了。
从我的角度看,我更喜欢书的前本部分。虽然全书都充满了佛教思想,然而第二部分在叙述〝改过之法〞的时候更重推理,所讲述的道理都是最浅显最接近人的本性的,更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在喧嚣的成|人世界里,人们往往疲于处理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烦乱的个人生活,而忽略了反观内心,自省自己;我们总是在批判别人的是与非,对别人的作为无法释怀,而不去检讨自己,扪心自问。我们渐渐丢失了自我,空剩下衣服躯壳,人总是善于遗忘的,于是需要一个声音时时提醒我们不要被外在蒙了眼,我们无法左右别人的`生活,所以还是自省自己吧! 书的三四部分就是作者举了大量的〝实例〞来佐证他的思想,例子中充满了佛教〝善恶报应〞。〝因果轮回〞之说,我对其持保留意见,所以这些部分读来乏味,简直昏昏欲睡。
本书还有一个可取之处就要归于注释者的功劳。古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对于我这样懒惰的人来说查字典浪费时间又打断思路,所以总会跳过,但是这种囫囵吞枣的学习很不可取,此书几乎把书中所有的生僻字都标注上拼音和释义,扫除了我们读古文的一大障碍。而且书中的解释并不是简单把原文翻译成白话,应付了事,可以看出注释者下了很大工夫,不仅详细解释原文,掺入自己的人生感悟,还把文中涉及的佛教术语,历史典故等都细细介绍,从由来到发展情况,甚至对其问题的研究情况都有介绍,使我在读文章的同时也学到很多知识,不失为学习古文的一本好教材。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13
去年暑假热播的国漫《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说:“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这与《了凡四训》所提倡“命自我求,福自我作”的观念相契合。少年的我们,大都承认命运的存在,我们拥有青春,充满活力,我们大声说着:“我的命运掌握在我自己手里,我才不信所谓的'命中注定!”但当我们受挫时,我们会感伤地说:“命中有时终须有,无时,争也不是自己的。”确切地说,我们有着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但因不了解人的遭遇是怎么回事而陷入困窘的局面。《了凡四训》这本书,首先用了凡先生切身改命的事实,取信于读者,然后授予“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最后以“谦德之效”再予印证。
我们现在读书,以后进入社会工作,终究是为了更好的幸福的生活。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如何求福远难呢?“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改过必备三心:知耻心、敬畏心、勇猛心。知耻是自觉,知道自己的过失并羞愧,“知耻而后勇”。敬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何以不惧?勇猛心,是下定决心,做出改变。普通人大都知道自己的一部分过错,但因循退缩,积习难改,而贤者“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当下就改。我们年轻人,更应说来就来,青春活力,更当奋然振作,当下改过,与贤者看齐。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以理服人,以理悦心。现世,人心多嘈杂,争吵之论,不绝于耳,“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步惟无益,且有害也。”倒不如“闻谤而不怒,虽馋焰熏天,如举火焚室,终将自息。”此理既明,心悦服之,过将自止。过有千端,惟心而造,亦由心改,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当下清净。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我们常听言:你做好事有什么用,又没有人识你的好。天地鬼神实共鉴之,若无人称赞,但留阴德。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善行无穷,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条,余略述三四耳。与人为善,“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饰之。”现在的我们,大都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却又有着挑刺的敏觉。与人相处不好,就是因为别人有不称我意的行为,虽不立即形于表,但心中暗暗记了一笔。待日久,愈积愈多,一朝发泄和气失。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有时,偶一遇之,速为解救。以我所见所闻,锦上添花,繁不胜数;雪中送炭,寥寥无几,不落井下石者,亦是少数。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被人避而远之,或因己内德不修,或因人有忧惧……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勿以善小而不为,或借钱财少数,于你并无难处,何不舍财作福?甚或举手之劳,何不为之?敬重尊长,“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我觉得敬重尊长,首要的是敬重我们的父母,父母生养我们,他们是我们头顶上的那柄伞,为我们遮风挡雨。父母之恩,无以为报,但敬重、柔声待之、友爱姊妹,略报一二。
《了凡四训》,一则以圣贤之行让我反观自省,明晰过错;二则明理,以理禁事,心悦服,现于行,由此可改过;三则鼓励了我,长这么大,所见所闻所感,对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有了疑惑,书中解了我的疑惑,我将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帮助他人。改过、积善,非一时之行,是一生!
【《了凡四训》读后感】相关文章:
《了凡四训》心得体会05-18
《了凡四训》心得体会04-01
了凡四训心得体会(精选26篇)11-06
《了凡四训》读后感(精选24篇)12-14
《凡卡》教案02-09
《凡卡》读后感(精选)09-07
凡卡的读后感02-14
凡卡读后感06-29
(精选)凡卡读后感08-14
《凡卡》读后感[经典]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