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4-08-31 07:08: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优选)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优选)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作为一名幼师,我不断地尝试,想在班级中为孩子们创造自由发挥和表现的空间,让孩子在轻松自由的空间里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户外,孩子们在遵守玩具的使用规则前提下可以尽情地玩,他们在幼儿园的大滑梯的网子上爬来爬去,跑来跑去;他们在幼儿园的操场上骑小自行车、推小推车、进行追逐跑等等。在班里,孩子们可以自由地使用各种工具:区域材料、清洁用具、生活用具……最近孩子们想要自己给自己盛饭,老师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满足孩子们自己盛饭的想法。他们在这个阶段会特别想要自己完成某些事情并且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孩子想要尝试,那就去尝试!孩子们就是在试误的过程中一步步获得经验和得到锻炼的。

  在这本书里有一条建议是:怎样爱惜儿童的信任。书里提到,老师要用心灵去体会儿童世界,体察童年生活。这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对善与恶、好与坏有自己的概念,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他们甚至对时间也有自己的.衡量方法:在童年时代,一天好像一年,而一年简直是永久似的。为了能够进入这座名叫“童年”的神奇宫殿,你必须变成另一个人,即在某种程度上变为一个孩子。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对孩子拥有明智的权威。正因为儿童是将会长成高大树木的娇嫩幼苗,所以童年就需要受到特别尊重。要知道,儿童是不会故意做坏事的。如果一个教育者硬是认为儿童有这种意图,是蓄意干不良行为的,这就是教育上的无知。这样的教师在竭力“砍掉劣根”的同时,把所有的根子都砍掉了,结果,使童年时代生机勃勃的幼芽枯萎了。

  当我们明白儿童不是有意干的坏事,而是一时糊涂、无知或者误解而做出的各种各样不当举动,要采取特别明智的教育态度。绝对不能把儿童同成人一样看待:既能衡量成人,又能衡量儿童的统一尺度是没有的。

  因此,如果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请把自己也变成一个孩子,请在心里装满孩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关于“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建议,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我一直努力寻找着能够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钥匙。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学习的动力不仅来源于外部的压力和奖励,更源于学生内心的兴趣和热情。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时常遇到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这让我深感困惑,也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中寻求解决之道。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潜能。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此外,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一个温馨、和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和活动来营造这样的学习环境。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分享会”,让他们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感悟;我还经常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同时,我也意识到,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关注、被认可、被尊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会耐心地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进步时,我会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表扬和奖励。这些简单的举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期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实践中,我逐渐领悟到,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价值。

  回首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给老师的建议》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教育经典,由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教育实践的教师,我深感这本书所传达的理念与我所追求的教育理想相契合。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与实践,收获颇丰。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方法和策略的真知灼见。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发掘潜能的过程。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所强调的“个性化教育”和“情感教育”。个性化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主张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情感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实践中,我尝试将这些观点融入日常教学。例如,我通过观察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我也注重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关爱和支持。这些努力使我的教学工作更加富有成效,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阅读这本书使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我意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其次,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最后,教育不仅仅是教知识,更是育人的事业。这些启发让我更加珍惜教育工作,并坚定了我为学生付出的决心。

  与其他的理论或实践经验相比,《给老师的建议》具有其独特之处。它强调情感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这是当前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方向。此外,书中所提出的教育观点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基于作者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然而,在实践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例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个性化教育?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针对这些问题,我尝试通过与其他教师交流、参加教育培训等方式寻找答案。我相信,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将逐渐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基于《给老师的建议》所带来的启示和经验,我计划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优化我的教育方法。首先,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其次,我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最后,我将持续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总之,《给老师的建议》是一本极具价值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与实践它的理念和方法,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水平,也为学生们的成长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教育的真谛,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这学期,我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赏识教育应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一、师爱——成功教育的动力。

  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二、自信——成功教育的秘诀。

  成功教育很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甚至有人提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提供发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从而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对小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特别需要的不是失败,而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的确让我的眼睛霍地一亮,让我的心地陡然开阔。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今天这个主题我想更适合教师朋友们仔细研究,因为这里提到了更多对学生的了解。我想这些都要基于教师们多年的教学经验了:上课的时候,看看学生们的眼神和表情便能知道他们是不是都懂,在哪里不懂。

  但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了一个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办法,即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一方法经常发生在讲课过程中。说起来,这个方法好像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但从作者的角度看,他觉得能很好地实践确实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和艺术的。

  有很多时候,教师喜欢用提问的方式来验证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推导出或者总结出新的知识,但就像作者说的,这样做有时只能造成表面的积极性,而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思维积极性,因为有些学生在思考,而有些学生在旁听。

  为什么是这样的?因为有些学生已经在第一时间从自己的知识库里找到了宝贝,而有的学生还在寻找打开宝库的钥匙。在这种情况下,后者面对教师的提问就会手足无措,而这样的手足无措就成了教师捕捉的重点对象,同时学生的思想却只集中在“我不想被提问”这件事上,而非跟随指引一步步探索。

  从教师的角度,我对课堂上发生的这些没有更多体会,但我想我还是可以从孩子如何在生活中获取知识这个角度进行仔细的`思考。就像有时候我和女儿在读一本书时,她经常会跑去拿来另一本书,并告诉我我们刚刚讲到的内容也出现在这本书上一样。知识的积累不就是这样不断重复、积累而最终产生了关联吗?

  我想我对她所掌握的知识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知道什么样的内容对她来说就像故事一样,而什么样的内容却需要费些脑筋。对于那些从她脸上看起来困惑的东西,我会再多讲一些,于是就让她小脑袋里的东西彼此间有了关联,因为困惑的东西并不是完全陌生的,而是需要有些线索。就像在课堂上的孩子们一样,当他们困惑时并不一定是不懂,而是不知道那个知识的交汇点在哪里,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交汇点,并引发思考的兴趣。

  这里,还希望更多的教师朋友给我一些你们的经验和体会,教育的艺术也需要更多的父母们了解学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一直以来,我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近日,读了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尤其是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这条建议时,让我豁然开朗。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

  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想想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但课堂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费力。这才恍然大悟,优秀教师是平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炼,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同。

  荀子曾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很多知识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读书在精不在多,每天积累一点点,每天再怎么忙也能抽出时间。今后我准备:每天坚持读书一点点。不管是《小学语文教师》还是与教学有关的杂志,都坚持写读书笔记,并将积累的读书的知识运用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就像曾校长所说的那样:读别人的'书,想自己的事。相信假以时日,坚持下去,一定能收获非常多知识,能向优秀教师看齐!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这样的读书箴言,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欢读书的精神。”

  前段时间的电影《心灵奇旅》中有句非常感动的话: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短暂而有效的,我们应该珍惜当下!正如这句话所说:我们教师应该读在当下,珍惜一分一秒的时间读书。成长,有时候就是一本书的距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第一次读《给教师的建议》,还是刚刚参加工作时,距今已有17年的时间,今天再次拿起,结合现在的教学实际,又有很多新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了教师要继续学习,倡导教师要和学生共同窗习。“师生共同窗习,首先是一种姿态,一种教师将自身与学生置于平等地位的姿态。”“师生共同窗习,是一种气氛。师生共同窗习,更是一种教学方法。”他站在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学习,奇特而深入。很多教育者在认识师生关系上都存在着一种“容器观”,以为“教给孩于一杯水的知识,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知识”,然而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观点已不合时宜,杯子和桶虽然能盛水,但它们的容量究竟有限。所盛之水也是不能流动更新的无源之水。现今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来源广,在某些领域,他们的知识甚至超过老师,因此现今的教育主阵地——课堂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窗习,共同提高的场所。诚如他说的“能胜任你现在的工作,是你继续学习的惟一重要理由。”就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自己的思想流动起来,学识丰盛起来。所以我们要学习,并以此增进学生的学习,我们的课堂应当是师生都以学习者的身份涌现,一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探讨中得到知识的获取与晋升,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学生都可以而且也应当获得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样,通过对问题的共享和对话,师生在共同提高,师生在教学互动中获得相互的信赖和尊敬。

  反思我自己的教学,我曾经有过无奈: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素”地实行,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读完后,我深入认识到,上好一堂课后,应认真地整顿自己的教学思路,检查自己的教学行动,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这样倾听到自己内心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声音。那样才能在教堂中不断地晋升自我,实现自我。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巧,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力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新教材即将实施,据反映会有很多新的体验,自己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我认知,提升自我,希望有更多突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拜读了著名教育学者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的第76条,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这一小节之后,我深受有触,受益匪浅。

  我们平常所谓的学习困难的儿童,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不会思考,理解力差,缺乏好奇心,求知欲和好钻研的精神等等。而这些所谓的困难,大部分和在儿童早期所受的教育和周围条件有关,他们在童年时期,没有从自己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她的发展来说应该获得的东西,没有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会如何对周围的事物好奇,甚至如何去发问,他们就是在这个年龄时期——一岁——七八岁,头脑开始变得迟钝。

  那么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怎样去补救他们呢?我认为是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去引导他们。第一,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无论这些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该学会独立去思考,引导他们让书籍和语言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第二,引导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由于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前期在父母那里没有有效获得,那里,老师引导的时候,就应该从最简单的“为什么”开始引导。我们不断的把物品、事物、现象展现在儿童面前,让孩子们靠自己独立的努力看见和发现了哪些东西?让儿童区察觉事物和现象中那些最细微的差别和变化,思考各种因果关系。这种思维的训练,要经常出现,不断对学生进行刺激,慢慢形成一种自觉的,长期的行为,只有学生感到惊奇的时刻出现了,那么他的学习才会是积极的`有效的。

  比如我们现代教学运用的多媒体手段比较多,学生容易只看表面,不爱发问,那么老师在出示一张图片,一条小短视频,甚至仅仅是一段课文的内容时,就要引导学生看文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要问的,这个问题,对爱发问的学生比较简单,对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就比较难了,这时,可以让能发问的学生问,让不能发问的学生回答,这样即使他们暂时回答不出来,但是他们却能够从其他同学那里学习到发问的思维方式,可以知道,学习当中,先好奇发问,在带着问题去学习的道理,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刺激,锻炼儿童思维,进而培养他们爱钻研的精神。

  用这种发问与观察的思维训练的方式,代替强迫学生死抠课本,再加上老师的爱心与耐心的等待,就一定能迎来学困生那豁然开朗花开怒放的时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本学期我阅读了苏联闻名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似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

  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书中还有很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常常刷新赏识教育的思想,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用亲情去呵护。在浇灌、培育与呵护中观察、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得以升华。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与成功。使他们感到“我是最棒的!” “我能行!”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有主动参与一切活动的`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与舒畅回归课堂,回归孩子的一日生活,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与成功,带给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赏识教育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沟通与关爱解开每个学生的心锁。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上学期,学校分享了《给教师的建议》让我们新老师学习借鉴,读了以后感觉受益匪浅,略有所思。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但教师要想教好,那须得一桶水,一池水。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储备自己的知识。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中,每个学生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股,只是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差异性以及特殊性。如何将这差异性以对的时间用对的方法得以解决,这就需要老师的能力使然。

  我们班级中的学生大多处于中段,肉段多,两端少,而对于班级所采取的最直接的策略就是直接带动后进生,以重点补差,持续提优,提升班级整体水平。如何补差,如何对后进生实施切合有效的方法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里所提出的观点: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班级在二年级之初就成立了班级的读书角,孩子们将自己觉得好的图书捐献到班级,我在班级中选了图书管理员管理图书以及中午看书时班级的纪律。吃过饭后,先吃好的孩子们可以问图书管理员借阅图书,并在图书管理员那边进行登记,所以每次中午,班级的读书氛围都比较好,而管理员也特别负责。但是也存在不同的差异,有的`孩子看书只看图片,一本书几秒钟就翻过一遍换另一本,根本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熏陶。所以,在阅读方面的提高上,还是有差异性的,这就需要老师的介入进行整班阅读。

  对于阅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系列练习,"读"是理解的基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课堂就应该是书声琅琅的。功利性太强,今后,还是我会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有理解地阅读",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成绩,阅读才是一把最实用的"金钥匙",让我们铭记"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从阅读开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暑假期间,再次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在此与大家分享共勉。

  “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据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并不是将自身的知识转移到学生的头脑当中,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时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疑难。

  常常会听到高年级的教师抱怨班里好些学生跟不上学业,与及格线相差甚远,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会学习,在低年级阶段没有掌握学习的能力,一旦知识量大,学习难度加大,他们就无法理解,进而会产生害怕学习的心理,甚至厌学。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谈到“中、高年级的顺利学习首先取决于自觉阅读的能力,即边读边想和边想边读的能力。因此,低年级教师应仔细地研究每个学生的这种能力如何得到发展。”作为一名刚走上教育漫漫长路的新教师,能够在书中看到如此具体而又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甚是感恩。若是能够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并主动思考的能力,就不用担心学生在学业上落后,这于学生,于老师而言,都是极好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提到更具体的目标:“你给学生讲述一点什么,让他们一边听讲一边思考你所讲述的内容,而同时还要把他自己的思想简明扼要地写出来”,并且这一目标应当在三年级时就教会学生。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不然也不会频频出现上到高年级就落后的学生。于我而言,要做到“授之以渔”,除了在教学上贯之以培养阅读与思考能力的方法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言传身教。

  记得去年刚接手这个班时,学生的行为习惯特别不好,每次上课铃已经响了,还有十几名男生才往卫生间跑,在教室里的学生们也很迷茫,只是坐着等老师,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于是,每天上课前,我都会提前到教室进行布置,准备好教学所需的.一切。这样的行为让学生学会了准备和规划,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受益。这让初为人师的我感动不已,也着实感受到了“言传身教”的力量。希望自己在教育的漫漫征程中,始终言传身教,探索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并授之以渔。

  其实这本书可以读一辈子。在今后教师生涯中遇到的问题,如若再次细细品读,我相信从这100条建议中一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哪怕是一点启示。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这位教育的巨人,正蹲下身子,以一种如此亲切的口吻在与我们细细分享着他毕生的收获和点滴珍贵,他也用他对教育的热情殷切地希望这些建议能给所有教师以一丝帮助和启迪。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在这个假期当中,我看了《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之前听几个同事都有提到过这本书,都说这本书对自己的教育生涯特别有帮助,于是我特意找到了这本书好好学习一下。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果不其然,这些建议给所有的教师都提供了帮助。例如:教育教学当中的一些小技巧;老教师和新教师之间的探讨方法和互动方式;提高老师教学水平的指导方法和实际案例等等。我认为这本书是我们在教育生涯当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指南。

  这本书当中收录了101个教育的小故事,涉及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每一条建议都会针对一个问题,作者用朴素却又幽默的表达方式,将教育孩子的心得,关爱孩子的收获,课上意外事件发生后的感受,教育观念的转变等等写得生动具体,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这本书当中的101条建议注重了实用性和可行性,它并不是光谈理论,而是有具体的事例和方法。强调了情感教学与创造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要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情感世界。

  在读这本书当中,有一点我印象特别深刻,想要跟大家好好分享一下。书中提到了一点,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其实,我觉得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存在这样的'一个现象,都特别喜欢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于是久而久之,成绩薄弱或者调皮的学生就成为了我们放弃的对象。我们上课的时候,就会只关注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而我们有没有想过,其实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一样,我们要学会因材施教,成绩差的同学有可能某方面特长就很突出,我们没有必要放弃他们,相反的应该是多鼓励,多引导,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你对孩子多一份耐心,他们必将回馈你更多的感动。

  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意味着我们要培养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就更应该有耐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对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必定是一生的。看完这101条建议,我收获很多。它给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让我在教学过程当中少了很多疑惑,多了一份思考,学会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素养,也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多阅读类似这样的好书,能在教育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看了第一条我就特别的喜欢,同时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家的高度,也从此决定好好把这本书读完。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告诉我们一个很浅显但是我们会经常忽略的道理: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我们应将学生看做具体的人来进行教育,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是一个具体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具体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分层教学,记得上周我们理科教研会上提到了分层教学,只要用心相信我们应该可以取到很好的效果。

  但,除了分层教学,在教学上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当学生上课做小动作、玩玩具、说闲话……的时候(这里只是说轻度班的学生),我们经常抱怨:就算我们的课堂调控能力再好,我们也不可能让学生在每节课或者每一秒钟都能认真听课,因为学生的障碍决定着他们注意持久度不会长久。我们是否再深入地想一下:或许还有其它更主要的原因吗?苏霍姆林斯基说:“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是呀,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让他们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他们压根就没有多余的心思用在其它地方。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把每个学生看作具体的人,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具体的教学方法,为他们设计不同的作业,使他们能够得到最快最好的发展,加油吧!我们还年轻,我们需要在教育事业上探索进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第二条,让我对时间的概念有了更富新意的了解,《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的,“没有时间啊!”几乎是我们每位教师的口头禅,现在的我们任务重,压力大,总是忙得不可开交,焦头烂额。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写心得、交论文、发帖子、开展校本教研、组织活动……这件事还没处理完,那件事又接踵而至……简直喘不过一口气来。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比照自己,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而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教材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也只有养成了自觉读书的好习惯,不断增加自己的教育教学储备,我的工作起来才会真正地轻松快乐。

  一位不读书的教师,难以以身作则教导学生热爱读书。如果教师长年不摸书本,如果从学校走出的.学生们除了会做练习题,所有的好书与他们无关,这是多危险的事啊。遏制这种危险的蔓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老师们先捧起书本。可见,教师读书问题已不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小处来说是教师本身工作的需要,大处来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都抽出适当的时间捧起书本读书吧,这样你的视野会更广阔,思维更丰富,学习时间更充足,你的文采也会更广博。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在研读教育类书籍时,我经常能遇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我看到文中引用了他的名言。然而,我从未真正花时间静下心来阅读过他的任何作品。最近,我偶然找到了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它真是一本精彩的书!书中指出,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为对教师而言,阅读应该成为一种满足精神需求的活动。

  《教师的时刻从哪里来》这篇文章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我经常抱怨没有足够的时间,每天都很忙碌。早早地来到学校,整天都在备课、上课和准备教具,还要处理孩子们之间的问题,有时候真的'感觉应接不暇,还要顾着孩子们吃喝拉撒。当我迷失了方向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刻来自于阅读。“只有每天不间断地阅读,与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样。”这句话真是道出了真理。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让课堂焕发精彩。而我自己的课堂虽然做了精心的准备,但总感觉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学费劲。我恍然大悟,优秀教师是通过平时的点滴积累,不断提升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是在课前几个小时匆忙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样的效果自然会有所不同。

  一位杰出的高级教育工作者曾经提到:“只读两本书(教材、教辅)的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阅读有助于提升个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社会责任感,这是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所必备的“精神基础”。我完全同意并深有体会那句“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是他不想读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拥有一笔精神宝藏,那就是对阅读的热爱。”。修改后的内容: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只依赖于两本书籍(教材、教参)的教师无法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阅读能够培养个人的教育热情和社会良知,这是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所必不可少的“精神基础”。我完全同意并深有体会那句“有人说‘没有时间读书’,其实关键是他不愿意去读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内心深处拥有一份珍贵的精神宝藏,那就是对阅读的热爱。”。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一书中,睿智的教育思想、深邃的教育理论深深影响、启迪着我,让我如获至宝。我要发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4-06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3-30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3

(精选)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02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27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6-2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16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09-15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5-25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