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
纵观历史,从古至今,人们不可否认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家喻户晓的名言名句无不验证了书的神奇。自然书也有好坏之分。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你受益终身。下面我来谈一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小镇的创始人何·阿·布恩蒂亚最初为了逃避家族的责备逃离家乡,他率领20来户人家走到海边,无路可走,于是在那里居住下来,把那个地方取名“马孔多”。
布恩蒂亚竟然在不断地“发明”和“探索”中变得神魂颠倒,最后发疯,被家人捆在大树下,成了个活死人。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那些由于愚昧、落后、保守以及情欲所造成的'孤独,表现了一种因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而产生的绝望、冷漠和疏远感。这种孤独的民族性成为阻碍民族或国家进步的一大障碍。
我钦佩马尔克斯独特的思想和精致的表述,能够将孤独,这个如此抽象的感觉在人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更敬仰他如此敏锐的洞擦力,能够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看法与担忧在自己的作品中完整的表达出来。它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人人都生活在一个孤独;
自闭的环境中。从他的言辞中我们也仿佛看到了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国家和人民,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马尔克斯认为人类的这种孤僻的思想会阻碍国家的发展进程。他呼吁拉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
再想想我们国家的现状,国家治理有方,人民团结互爱。我们的思想先进,开放。正是因为这些,我们的国家才日益昌盛在很多著作中,都反映了作者对当代世界的想法。我们后人应积极借鉴,反省过去,展望未来,探索当今世界的道路。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2
孤独是个顽疾,当死亡成为我们路之终点的时候,孤独也就随之而来,这世间有多少吵闹,就会有多少孤独。无疑,孤独本身就是一道枯涩而不可理解的背影,但马尔克斯的笔却是含笑的。他没有徒劳地去化解苦难,而是裹了一层糖衣在外面,那几欲和神话接壤的想象力,让每个冰冷的字都长了一双翅膀,也曾让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飞的冲动。
《百年孤独》一书中,奥雷里亚诺第二是个欢快的胖子,他精力旺盛,经营彩票生意,喜欢请很多朋友一起喝酒,一边拉着手风琴,一边马不停蹄地醉。然而,他却依然反复地说着,人生短暂。热闹终归会沉寂,孤独如影相随,每个人都深受折磨,但临床表现却不同。
奥雷里亚诺上校的晚年,终日把自己关在梅尔基亚德斯的作坊里制作小金鱼,每打造出一尾,便将其投入冶炼的火焰中烧毁,如此反复,在那羞涩而凉薄的时光里等待死亡降临。阿玛兰妲则坐在糖浆般的阳光里,日复一日地编织寿衣,白天织,夜里拆。丽贝卡从童年开始就在兜里装满泥土,偷偷咀嚼,像蚯蚓一样恋着那更接近死亡的芳香,而父母的头骨却总在每个梦魇之中嘎嘎作响。还有思维像滑扣螺丝一般的老布恩迪亚,终日被绑在棕榈树上,风吹雨淋,他瞪大双眼,究竟在想什么?从来没人喜欢去享受孤独,为何我还渴望更多的人来喜欢此书?借用一下摇晃着存在主义旗帜的那些人理论,先将自己逼到绝望的天涯,再回过头来建立希望的天国,唯有这样,才更懂得珍惜生命。我们不需要悲剧,但应该有悲剧精神。即便是浮光掠影活一次,在这斑斓且喧嚣的.世间,也该沉下来,挨着土地行走。
在时光里,所有活着的生命,都在踩着节奏行走,并非只有第五交响曲,才流淌命运的旋律,即便踽踽独行的人,也并非只有一进一出的呼吸与每分钟50—80的心跳。生命尚存,播撒不止,也许,下一秒就会春暖花开。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3
“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初次买回这本书大约是在两年前,为了使自己的格调看起来更高而硬着头皮尝试走进这本书。然而,在翻看了大约半小时后,我便被这冗长的剧情、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吓退了。于是,囫囵吞枣式地马虎将书“翻”到封底便落荒而逃。想来,当初这样的举动许是对此书、对马尔克斯的亵渎。
而今,再次翻开有些陈旧的书页,带着些许歉意和近乎赎罪的心态,竟是被它吸引了去,于是挑了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坐在朝南阳台的靠椅上,独自一人,一口气将书读到了底。
我似乎有些理解了家族重复取名的传统,叫“奥雷里亚诺”的人大多性格孤僻、且体态消瘦,叫“阿尔卡蒂奥”的又多是体格壮硕、行事鲁莽。于是,重复的取名导致了家族命运的不断轮回,推动家族的覆灭。其中一对在年幼时互换姓名的双胞胎也颇有意思。尽管他们互换了姓名,但在长大后越发与匹配“对方名字”的模样发展,最终在死后,因朋友们醉酒后的失误,又把他们的棺材错误的埋进写着“对方名字”的坟坑里。作者在此,或许是暗示了他们到死也没能摆脱受姓名束缚的命运吧。
布恩迪亚家族的不通人性、不懂爱情的'通病将他们带入了更为深刻的孤独。上校和17个素昧平生的女人所生下的孩子无一例外遭暗杀,他深爱的妻子被毒死;阿玛兰塔害死了深情的意大利人;丽贝卡的婚后生活以丈夫被神秘枪杀告终;费尔南达为阻止女儿与族外人恋爱,派人杀死了男方,但她的孙女却因为和近亲通婚,生下的孩子长着条猪尾巴,被发现时正在被蚂蚁蚕食……
最后的最后,正如经过百年才被翻译出的羊皮卷上所预言的那样,小镇遭受着一场飓风将正在翻译这羊皮卷的最后一代奥雷里亚诺,连同整个家族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一并抹去……
故事至此结束,留给我的是久久不能平复的震惊和良久的深思。我自觉无能对这样的作品作出任何评价,有的,仅是完成阅读的成就感、快意,以及对一个注定百年孤独的家族深深的恻隐。
初中读后感 |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 好书推荐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4
爱情、死亡、孤独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主题。在《百年孤独》这本书中,这三大主题随处可见。这本书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从近亲结婚会生出猪尾巴的孩子到诅咒被人忘却,最终诅咒灵验,长猪尾巴的孩子被蚂蚁啃食,家族灭亡。就如书名所示,孤独笼罩了这个家族的所有人。而让我感触最深的人物便是奥雷利亚诺上校和费尔南达。
奥雷利亚诺上校是这个家族里声名最广的。他组织了三十二场武装起义可无一成功,也躲过了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但就是这样传奇的人物,又厌倦了战事无常,主动放弃了与腐败政府的斗争,自己回到了家乡马孔多,终日制作小金鱼。
但到了他的晚年,外乡人再次对马孔多实行了残酷统治。他又想再次发动战争,可这时已无人再跟随他,而他,也老去了。
他的孤独,是战争时不再理解挚友,“八月下雨很正常”,是战到最后不知为何而战,要战到何时,在大权在握时感到孤独,更是在他暮年时想发动战争却败于岁月,败于自己。
“她才不在乎下雨,因为她的人生本就阴雨不停。”从小,费尔南达就被父母当作女王培养,她古板,自私,对儿女严苛,以自己的道德标准严格要求他人。在这样锋利,无趣的.外表下,她的内核仍然是孤独的。她的一生都生活在谎言中,幼年,她的父母为她编织了一场幻梦,使她一直认为自己是女王,自己的家庭是富有的,辉煌的。她没有朋友,因为女王要求的严苛。可幻梦终会破灭。在这谎言被揭穿,奥雷利亚诺二世以爱之名带她回了马孔多,可他们仍在欺骗她。将她娶回马孔多后,奥雷利亚诺二世却终日与情妇待在一起,他是情人的丈夫,妻子的情人。她所期待的爱,也是欺骗。就连在费尔南达死前,她仍沉醉在儿子为她定制的将要当上教皇的谎言。没有人对她说实话,她的一生,都被欺骗,孤独的阴雨笼盖。
布恩迪亚家族是孤独的,上校是孤独的,费尔南达同样是孤独的。这不禁让我思考,为什么这一看起来庞大又热闹的家族会如此孤独?最后,我得出了结论,他们从始至终都生活在自己的套子里,没有敞开心扉,没有了解对方,这孤独源于他们本身。
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个人生来便是孤独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接受孤独的方式,打开心扉,不可沉溺于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5
“孤独的力气是可怕的”。这是我在读完《百年孤独》后的感受。《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
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不断重复,布恩迪亚家族的人无论消极又或是积极都无法摆脱孤独。在这个可怕的循环中,能看到布恩迪亚家族所代表的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活状态。
在整个故事中,布恩迪亚经受了从纯朴的乡村生活到战斗、革命,接着殖民入侵的西方思潮的冲击,最终,一切归结于安静的无望,正是拉丁美洲历史的演化和社会现实的再现。在初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产生人物已经死去,却又复活的错觉,这正是由于故事仆人公经常采纳一样的姓名,而正是通过不断重复的姓名与七代人的简单关系来加深整篇小说的魔幻孤独颜色。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受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那些事,又是如何牢记的。”这是我读《百年孤独》中最为喜爱的一句话,生命中最重的事往往在死前才会想清晰,或许欣慰,又或许会很,但一切都无法重来。人活在世人总需要一种精神寄予,而布恩迪亚家族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生存的意义,他们可怕自己陷入孤独中,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抵抗孤独,但他们生存却又离不开孤独。
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起需要一位合格进去的领导者,而衰落也只需要一代人不如一代人而已。小说的结局在奥雷良诺·布恩迪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终瞬间,布恩迪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逝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到“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着的一切将永久不会重现,患病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其次次消失。”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压抑的,这本书几乎全部是孤独和颓废,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个家族的孤独和颓废。在这个家族中亲人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突出了么而克斯所谓的“孤独的含义”,孤独就是不团结。
《百年孤独》对于现在仍旧有警醒的作用,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自己的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6
孤独的力量是可怕的。书中描述的七代布恩迪亚家七代人死于孤独,他们的经历大致相同。在马孔多的土地上,没有进步,没有创新,每天重复同样的情节,住在那里的居民注定会不快乐。拉丁美洲的历史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政客的虚伪,统治者的残客的虚伪,统治者的残忍,人民的盲从和无知。荷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和他的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勇气和开放的精神创造了马孔多的繁荣。由于马孔多隐不在广阔的沼泽中,与世隔绝。他决心开辟一条道路,将马孔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联系起来。他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我们旁边,在河的另一边,有许多神奇的机器,但我们仍然像傻驴一样生活在这里。不幸的是,他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死在那棵树上。随着马孔多的文明,荷塞死了。在接下来的几代人中,样的悲剧,导致马孔狭窄、落后、保守,直到衰落。最后,整个马孔多被一阵来历不明的风吹走,从地球上消失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心情很压抑,因为整本书几乎没有积极的向上氛围,只有孤独和颓废。才发现自己是那么害怕孤独,讨厌孤独。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另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科技发达,文明进步,我们不断前进。所以我们开始反思节奏是不是太快了?步伐是不是太仓促了?该不该停下来,找个安静,让心休息?但只有当我们停下来时,我们才会发现我们想要的是不断前进。只有不断创新和进步,我们才能快乐。
当我读到:当奥雷里亚诺诺·布恩迪亚终于破译了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当他看到被蚂蚁吃掉的儿子只剩下一小块儿皮。手稿卷首题辞是:“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原来,这份手稿记录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在他翻译完最后一章的那一刻,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从地球上刮走了整个马孔,村庄消失了。
有什么东西在我心里轻轻地爆炸了,一朵小白色的小云爆炸了,就像花不得不绽放一样。我多么希望每个人的孤独都能消失,我们想要的不是一个活泼的外表,而是一个真正的未来。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7
说到孤独,其实不仅仅是这本书,孤独在生活中应该是无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开朗的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只是每个人处理孤独的方式不同。孤独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些人想抵制它,但他们不能让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人们在每天明亮、喧闹、繁华之后的某个时刻,总会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孤独。
无论怎样借由其它的活动来抗拒逃避,无论是《百年孤独》里面那些极端或疯狂的方式,或是转换成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方式,虽然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渐渐也从这每天重复的形式中找不到真实的自己。
有时即使不是一个人,我们也会感到很孤独:当别人拿到好成绩在自己面前笑得开怀时;当别人诉说着和父母在假期的种种趣事时;当别人在运动场上一起奔跑打闹挥洒青春时……而既然这种孤独不能避免,为何不尝试着去享受它呢?《百年孤独》里家族的人们不停地想抵抗孤独,最后依然被孤独埋葬,流淌了百年的历史,最后仍被孤独侵蚀。
这样的结局谁也不想要。孤独无法遗忘,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不会因有人陪伴而隐去。若是换一种方式,尝试着独自完成一些事,以一种骄傲的姿态俯视它,反正到最后总要有一个人的.时候,不如独自适应社会中的一切,独自承担责任,找到那种适应孤独的感觉,不就不用害怕了吗?
孤独不一定是消极的,它有时是一种动力,让我们用它来体验生活,勇敢面对一个人时的挫败感。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认清自己,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独使得一个人完善,更加有深度与厚度。
享受孤独,享受每一秒与自己的对话,为自己腾出空间。
孤独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个朋友,一个能够让我们时刻认清自己的朋友,足够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与它共处的每一寸时光。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8
读《百年孤独》纯属是一个偶然,经同事推荐就借回家看看,看了一遍,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无数的倒叙、插叙给弄晕了,读完后也不能完全了解其义。今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关于《百年孤独读后感》的文章,忽然想解我一直以来的疑问,便细细的阅读起来。
文章的作者读了三遍《百年孤独》,并对作者的身世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种执着探索的精神着实让我敬佩,不由得让我想起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诚心,也够努力,总会有一定的收获。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其实写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的'兴衰。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
“不团结”在我的印象里有很多解释,从片面的角度说,它是自闭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弃的。其实在职场上也不乏这样的案例,团结协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实际上我们往往是在本职工作上倾尽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实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这也说明越是浅显的道理,越是难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导我的这次阅读,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阅读,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可能有时,读着读着,我们会发现它是在写自己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阅读的自己,这种感觉会拉着我们继续阅读;有时,当发现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出现在眼前时,那种兴奋之情无以言表。
阅读不乏是个好习惯,它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知识,也能养成价值的判断力,那我们为何不取别人所长,来逐渐提升自己呢?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9
这个周末没有回家,待在学校看书,近日把加西亚·马尔克斯最富盛名的一本书——《百年孤独》看完了。看书的开始就对这本书的名字产生了很浓的兴趣,百年的孤独,而人的一生不过百年。
书里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家族的故事——布恩地亚家族,一个小镇的故事——马贡多镇。布恩蒂亚是一个很大的家族,从第一代到第七代,而家族人之间的关系却混乱不已,看书的时候我的心不止一次的感到羞耻和冰冷,无论是父母、夫妻、兄弟还是姐妹之间都没有感情(有也只是欲望),所以人人孤独终老。
你不断地为书中的人叹息,为他们的愚昧无知,冷漠自私和那让人恐惧的`欲望。其实他们之中也不乏聪明、有创造力(虽然有时很荒诞)并且无比执着的人,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有的人是在半路上迷了路,不记得也不想回来了,有的是对自己所追求的并不信任,半路放弃。
书中有很多魔幻的情节,作者在想象力天马行空的时候,还能对家庭琐事娓娓道来,把握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角色的性格,书中写了家族中的很多代人,而且后几代几乎都是以祖辈的名字命名的,但作者没能让我们在看书的时候搞混人物。在作者创造的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似乎没有“干净的爱”和“完美的人”,甚至是丑陋无比的,他就这样把人性最坏的一面赤裸裸地呈现在你面前,让我这个在二十一世纪看惯童话和美好结局的人一时有点难以接受,让我在看到最后结局的时候冒出了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噢,这就是个活生生的悲剧!”
的确,这个家族(甚至于这个小镇)没有一个人的结局是好的。当然,大家都说这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缩影,被新世界隔离在外,最后消失在这个世界了。大的历史背景我并不看重,我更为看重的是书中人性的刻画。我想再过几年后人生阅历丰富后来看这本书应该会有更深的感触吧,希望能走好自己的路,就算迷了路也还能记得回家的路。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0
《百年孤独》是我非常喜欢的的一本外国小说,从捧起这本书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深深地被其语言的魔力所吸引——“多年以后,奥雷里亚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正是这别具一格的开头方式吸引我好好的把这本书看下去,从而获得了一次美妙的阅读体验。
《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洲文学作品。《百年孤独》描写了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和小镇马孔多的兴盛到衰败覆灭。马孔多是哥伦比亚农村的缩影,也是整个拉丁美洲的缩影。
从布恩蒂亚家族的第一代人来到马孔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将家族发扬光大,最终还是难逃衰败的命运。布恩蒂亚家族的最后一人,长着猪尾巴男婴被蚂蚁吃掉,布恩蒂亚家族彻底消失在世界上。布恩蒂亚家族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孤独的.,他们各自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尽管他们的心灵备受孤独的折磨,但他们内心深处同时又享受着孤独。孤独让家族的成员之间缺乏了沟通,关系变得冷漠而僵硬,一个无法同心协力的家族注定会走向灭亡。
孤独是什么?是羞于启齿的秘密?是不愿告知别人的想法?还是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却又享受其中的一种状态?孤独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也永远无法窥探到底的,它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与我们的灵魂缠绕在一起。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一去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每个人的孤独只有他自己能懂,其他人无法体会更无法真正明白。
虽然孤独无法避免,但我们无需担忧,我们要做的就是多与人交流,走出自己的世界这个小小的空间,孤独便不再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1
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会回忆起父亲带他去看冰的遥远下午。整本书一开始,马尔克斯就为整本书画了一条轨道——圆。
圆是封闭的。沿着那个圆走,你可以一直走下去。这是一条封闭而复杂的道路。百年孤独,用了近百年的时间兜了一个圆,回到了原点。好像回去了,好像没回去。死亡带领人们跳了一首百年的圆舞曲,一次又一次的单调步伐,那就是死亡。
《百年孤独》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在书中,每个人的死亡马克斯都为死亡安排了一场神奇的葬礼。飞行床单,自杀鸟……疯狂的舞步,重复!
在死亡的领导下,每个人都孤独地采取单调的步伐,身体似乎非常接近身体,心远离心;似乎活泼,事实上,只有死亡知道每个人内心的`孤独。
有人说《百年孤独》讲的是南美战争中混乱的爱情,死神不屑否认。书中所谓的爱,在生死面前脆弱得脆弱。那些偏执疯狂的人既不爱也不爱。
丽贝卡和阿玛兰妲为了争夺一个男人而死,原本得到爱的丽贝卡也在那次事故中抛弃了爱情——这么脆弱的爱情能谈恋爱吗?更值得一提的是,阿玛兰妲,因为不小心毒死了小蕾梅黛丝而自责,以处子之身去世,孤独一生。这是阿玛兰妲的赎罪,她为自己编织了裹尸布。在死前平静地躺进棺材里,她在这个世界孤身一人度过了一生。与其说她死了,不如说她嫁给了死亡。赎罪后,该好好生活了,她为自己编织裹尸布,其实是为自己做婚纱,她在阴间不再孤独。
然而,即使是死亡的脚步也有可能产生火花。如果你坚持说爱,那么只有黄蝴蝶跳舞,只有这是一种像样的爱。
在越来越快的疯狂舞步中,一个人相继退出。死亡像山里的狐狸一样狡猾,在雪地里绕了一圈,然后潜伏在附近,看着人们跳着单调的舞步,孤独地走着路,重复!那是轮回,封闭,逃不掉;那是命运,注定,改变不了。《百年孤独》这本书充满了宿命感,结局已经确定,就是看着你完成这个注定的故事。
最后,半年没有再出现的猪尾儿童再次出现。飓风抹去了马孔存在的所有痕迹,一切都回到了原点,似乎再也回不去了。
名字是重复的,死亡是重复的,故事是重复的,然而又不会再出现的。死神的圆舞曲在另一个平行空间再次上演,这就是《百年孤独》。
死亡圆舞曲,重复!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2
Cien anos de soledad 《百年孤独》读的时候感觉在读一些生活琐事,这些事情快速发生快速发展快速结尾。就我的感受,像一部黑白影片浓缩了一个家族百年的历史,用这些一件件发生在家族成员身上的故事来表现家族的百年,百年的经过,有贫穷有荣光有丰饶有辉煌有堕落有奇遇有平淡有堕落有无迹。
被人敬仰的这本书,的确有其值得敬仰之处。以上及以下也全是本人的见解,不代表大众点评。
不管怎样,读过这本书的人,大都有前面枯燥乏味之感,而我正觉得这是伟大之处。通过这本书前面的演绎,包含了跨世纪,科学的追求,不懈的努力,渴望知识的精神,这些伟大的精神都藏在那些琐碎细小甚至令人反感的生活里。孤独,渴望,反对,顺从,这些种种都隐藏在百年家族的历史里。
一辈又一辈人,他们叛逆,她们温柔,他们热情,所有的一切,甚至读者以为的伟大以为的不朽,都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不见,无影无踪。
一个女人,见证了家族的荣衰,也最终离去,伟大的开创者也在夜壶的笼罩下离去。伟大的功绩,伟大的创新,都有一个平凡甚至不堪的终结。
在我看来,读书的过程连绵不断,《百年孤独》和现在的青春励志文学的区别在于,前者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有所感悟,后者在力求每字每句都是能让人喝的鸡汤。然而读完整本书后,后者强加给读者的感悟并不能记得多少,而前者让读者在读完之后,串联起整本书的脉络,从中收获自己的`感悟。
这种感悟会一直不停地更新,随着年龄,随着阅历,每每品味,每每获益。这就是我读百年的感受,目前,我的感悟是不管再伟大的人做再伟大的事,都将灰飞烟灭,所以,大可不必在意现世人的眼光,因为,你,就是孤独,没有谁再能替你品味人生。做自己想做的,因为,也许你的百年,在别人的眼里什么都不是,如果是什么的话,那就是孤独,是空洞。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3
花了大概半年时间完成《百年孤独》的第二遍。虽然是第二次,但感觉还是很难理解。看完整本书,我很累,不知道自己懂了多少。他们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但似乎没有坚持下去。
他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都坚守着自己所谓的理想。也许是因为上帝不希望人太幸福;所以,当上帝怀着无限的善意创造万物时,它就会被魔鬼毁灭。就像马尔克斯说的,布恩迪亚家族经历的一切都是这样的:街上的女人会让人流血,家族里的女人会生下猪尾巴长的孩子,斗鸡会杀了男人,让男人终身愧疚,子弹会引发二十年的战争。轻率的'职业生涯只会让人迷失和疯狂.当老乌苏拉离开时,整个布恩迪亚。梅尔基阿德斯是一位睿智和先进的代表,他与布恩迪亚家族有着不解之缘,也影响了家族的重要成员。他预见到了一切,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所有人死去,家庭衰败。为什么?
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明白这个角色的作用,是人类无奈的表现吗?乌苏拉是这个家庭的精神支柱。作为来自马孔多的第一代移民。布恩迪亚发现了马孔多,他们在那里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引进文明,但他们也衰落了,带来了战争、流血和瘟疫。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微缩的世界,一切,人类特有的躁动不安的心。或许我也应该说说奥雷连诺布迪亚上校,直到他去世我还是不理解他。我不明白为什么阿玛兰坦-乌苏拉回来和马孔多过着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想改变他吗?还是她也是业主?她的祖母也有类似的精神和意志力,但她从来都不是乌苏拉,所以她失败了。最不能理解的是他们“变态”的爱情。不知道这么说合适不合适。布恩迪亚家最后的爱,结束了这个曾经辉煌却寂寞了一百年的家庭。就像神秘的羊皮纸预言的那样,家里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
可能我看不懂书里更大更深刻的含义。一本书一百个人看,就有一百种理解。只看到了他们拼命想拥有的一些感情,却没有做出相应的努力。也许他们自私,也许我们也一样,但他们应该一直努力工作,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4
我不知道孤独象征着何物,也许是精神,也许是肉体。人类生而孤独,死后灵魂也无法幸免。也许这个世界给予人类的的一生必须背负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随形的孤独。从这一点上来看,无人不孤独。肉体、外在与表面是停留在这个繁华热闹的世界,与无数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群体中。灵魂、内在、却是活在独自、只有的世界里,精神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思想能与外界分享、交流,可灵魂必须得到独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层次的深化。
有时候身边的人越多,与外界的沟通越多,得到的信息与反馈越多,就越能体会到内在世界精神的与独立。外表接受阳光,内心处以安静、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经时光岁月,内心的自我则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恒的时间。在此间隙,肉体与表面光滑无损,思想与灵魂历千锤经百炼、在无数思考疑问中打磨淬火、最终到达片刻的成熟。
世间本无对错,只有不同的理解与不同的见地。成熟与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无所谓何谓正确,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释获得不同的支持。本无善恶,取人性命,报以恶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为罪大恶极之人?杀人者无心、有心;失手、蓄谋,各样情况交错,以何为标准、准则?有信仰与有无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变化,若以对方为正确,岂不是杀人至于无形,否定了一个人的生命的`的意义,倒比扼杀了这人的性命更加残忍。学习有各种方法,以为融会贯通,并不需反复询问知识深浅。分数可衡量某个时期的付出,却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丰富程度,为蚁群所用,多中取少之时,才为体现分数考试价值之时。知识永无止境,断章取义、以小断大、舍远贪近、求分弃才需改进。
对待人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态度、人生观与原则。
自认为,温婉的细涓长流的为最惬意不过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理想生活,简单而又难得。书本,单人,细笔,空房独处一下午。房外倾泻阳光,房内静聆阅书,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独处的快感。刹那间,能听见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灵的深处,身体里,灵魂在亘古持久的孤独中永恒的巨大的轰鸣。
我的生活态度,也便是独立且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无论是面对过去,现在,或是未来。
【百年孤独读后感】相关文章: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03-03
(经典)百年孤独读后感08-25
《百年孤独》 读后感10-23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03-18
《百年孤独》读后感12-28
《百年孤独》读后感08-03
百年孤独读后感06-21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03-10
《百年孤独》读后感11-14
百年孤独经典语句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