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玉米人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玉米人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玉米人读后感1
‘我多想那个时候做一颗苞米啊。’他说。
于是根据这个灵感,他写下了第一篇短篇《玉米人》,讲的是一个年青的农民爱上了一颗玉米,决定要和玉米结婚,可是玉米说自己只能生活在这儿呀,怎么能嫁给他呢?年轻人说没关系,我会到这里来,我要做一颗玉米,和你在田地里结婚。年轻人回去说服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含泪随着儿子来到了玉米地,帮着儿子挖了个坑,然后儿子躺下去,母亲就把儿子埋了,这样年轻人和玉米结婚了,他们就随着大自然的春夏秋冬生生不息了。
现在想来,这一篇处女作应该是父亲一生最好的作品了,生发了那个极端年代里的人对自由的无限向往。
严格来说,父亲在贵阳待了十二年,正好和上海的.时间相当。后来说起他生命中的这一段,他是乐观的,他说虽然我离开了舞台,离开了戏剧事业,但这段生活和经历依然带给了他无尽的财富,是他的人生不可或缺同时又是独一无二的宝贵体验。
‘人生就是这样,你有的,就是你的。’
‘你后悔吗?’
‘不,后悔什么?后悔没有把你们遗弃?’ ”
玉米人读后感2
第一篇小说的灵感来自某个周末下班骑车回家的路上。自行车在贵阳山间的土路上上上下下,上坡的时候骑不动,要下来推,他会觉得真是艰难啊,而到了下坡的时候,一路飞驰,迎着风,迎着光,真是开心啊。就在他飞驰而下的时候,看见边上的地里种满了玉米,正是结苞的时候,一片一片地在风中摇曳,在阳光下闪烁,真是美啊,它们多么自由啊。冬去春来,新的生命成长了,结出了果实,随着冬天来临就凋零而去,再等下一个春风吹来的时候,他们是多么无忧无虑啊,相比较,人是多么辛苦啊。
这不是单纯讲儿子思念母亲的故事。“子思母”是个喻体。
王珞丹的人物设置应该不单是男孩的母亲,她是男孩所爱上的玉米、与思念的母亲融合而成的.形象——“玉米人”。
无论故事原型还是改编后的微电影,男孩最后自绝于玉米地这种情节是很极端的,可能也因此才“超现实”。片中有很多符号化的镜头语言,《朝阳沟》、“十一五”大标语、青草地上的沙发家具等,甚至玉米本身也是一种符号,人与土地,农民与庄稼,孩子和母亲……
如果从现实角度看,男孩让奶奶把自己埋了、和玉米结婚,似乎太过极端和悲观,也有些阴森森……但从超现实角度理解,这一切不正常的、跳出理智的、幻想性的情节,便成了正常的设置。也有了几分深意。
玉米人读后感3
讲真的,个人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的描写手法还是不够熟悉,尽管《玉米人》这本书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是有些地方也看得云里雾里。或许是文化跨度(时间空间历史背景…)过大,导致不管是译者还是读者在理解时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全书大概有六个故事,刚开始我以为只是简单的分节,细细读来才发现故事间是有关联的,后一个故事基本都是将前一个故事作为背景(或者说传说)。
读完回顾,印象最深的有四个点:一是“蜘蛛药”能够让服用的女人抛家弃子(事实上其实是种种巧合导致这个结果);二是两兄弟卖酒,进酒剩下的钱在两人间兜兜转转成了彼此喝酒的借口;三是文中对气味的.描写很细腻,借此也将场景更实体化,让我想到了电影《一条狗的使命》中站在狗狗的角度对于每个主人身上气味的描述;四是“纳华尔”,人与兽的融合,共生共存,让我想到了电影《黄金罗盘》里的守护灵。
除了以上几点,这本小说让我看到的是光怪陆离的危地马拉神话传说(特别是当地人对于玉米的信仰,也让我深入理解了“玉米人”的含义)和土著生活,开拓了眼界。
【玉米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玉米》教案02-03
玉米烙做法10-27
大班美术教案《玉米》03-08
最后的玉米教学反思11-25
玉米粉做法08-10
玉米火腿做法大全04-12
玉米毛衣针的织法03-20
虾仁玉米的做法大全04-12
玉米粒的做法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