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读后感

时间:2022-04-12 22:59:1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悉达多》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悉达多》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悉达多》读后感

《悉达多》读后感1

  《悉达多》并不长,用了不到两小时一口气读完了。

  这本书有许多个翻译的版本,Kindle里是天津人民出版社有版本。豆瓣上评论某些版本的翻译很艰涩,我没有读过那些版本,不敢断言,但是姜乙翻译的这个版本我很是喜欢。对于只读过两个佛经的我而言,这本书很是符合我甚是粗浅的对佛教的理解。

  读完之后,不由得追问,悉达多如此的一生,最后他悟道了什么?作者的总结已经揭示了答案。

  我通过我的灵魂与肉体得知,堕落乃为必需。我必然经历贪欲,我必然去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伪的完善的幻想来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

  悉达多早已熟读了释迦牟尼的经文和奥义,可是他的内心告诉他,作为世尊佛陀的追随者,每日打坐冥想而感悟的“无我”境界,距离真实的开悟、解脱其实十分遥远。年轻的他,和世尊佛陀平静交流之后(世尊对悉达多说遵从你的心意),坚定了自己遵从无所不在的阿特曼(本我)的意志,回归到俗世之间,寻求真实的领悟。相比于静心追随世尊佛陀的修行生活,他的选择是何其凶险!他经历滚滚红尘,爱欲,财富,他以为自己最擅长的“思考,等待,斋戒”会助他守住心性,掌控生命之路。然而,世俗红尘力量之巨,未曾经历之前,他哪里可能会知道?不经意间,他油腻了,堕落了。经由堕落之后,在差点放弃生命以求解脱之间,迷途知返,开始一段重生的领悟的'老年。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儿子,他还需要再次一次新的开悟和解脱。

  最后他说: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或许,这段话相当地西方,相当地不佛系。可是,什么是舍?什么是得?什么是真正的离一切苦厄?什么是真正的平安喜乐?在非佛系的世界,大概并没有确定的答案吧。作为中年之后有强烈佛系倾向但事实上还是世俗非佛系的我,我看见自己正听从阿特曼的指引在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行进。虽然许多问题并没有答案,还是要时时停下来思考,分辨,选择。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圈,终将得到平安喜乐。

  看上去,这一条路真的非常不佛系呢。让佛系的朋友看了,大概会觉得离开悟还差了好几个太平洋的距离。不过,在我看来,是殊途同归。

《悉达多》读后感2

  今天把黑塞的《悉达多》读完了。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为了自己喜欢的人或事都可能犯过盲目的错。错不在错本身,错的根源源于那是自己喜爱的。

  当一个人在精神上出现危机时该怎么办?《悉达多》这本书就是讲得如何面对这种危机。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哲学家黑塞。这书之所以写得深刻,实是作者的亲身经历。黑塞在一段时间出现了精神危机,哲学家的精神危机自是不同于常人,最后在心理学家荣格的帮助下才度过危机。

  悉达多出身贵族,长相俊秀。他一心想去探索智慧的奥秘。城里来了三个苦行僧,衣不蔽体,身上有伤疤,伤疤处还留着脓水。像是人群中混进来了三只受伤的豺狼。悉达多要拜三个苦行僧为师,在自己父亲的房间里站了一夜,天明时在夜色的掩护下随苦行僧走向远方。悉达多跟着苦行僧开始在不见人烟的森林里苦修,忍受肉体上的种种痛苦,只为了找到心中的智慧。随着时间的推移,悉达多发现在这条路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这时候释迦牟尼出现了,各色各样的人群像潮水一样涌向释迦摩尼的住处。

  悉达多要辞别自己的老师,当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时,老苦行僧发怒了。悉达多微笑着看着老师,老师慢慢垂下了头,让悉达多离开了。

  悉达多在释迦摩尼那里也没找到答案。他开始堕入红尘,开始享受世间的权利和金钱。随着年岁增大,悉达多开始怀疑自己,心底的那个声音又响了起来。在一个深夜,悉达多丢弃了属于自己的一切,再次踏上了求道之路。他曾试图自杀却被人救了下来。最后在一条河边和一个摆渡人住在了一起。

  悉达多在这条河边学会了倾听。他每天都在听奔流不息的河流给他讲各种各样的事情。他俯身看河,河里出现了很多人的面孔,还有他父亲的。悉达多离心中的路越来越近了。老摆渡人给悉达多讲各种故事,悉达多认真地倾听着,就像这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

  就这样过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悉达多的儿子来这里过河。悉达多的儿子和悉达多住在一起,可他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他想回城里过优渥的生活。在忍无可忍后,在一天夜里偷偷回到了城里。悉达多想去城里把儿子带到这里,可他心里知道儿子不喜欢这样的生活。老摆渡人也劝他不要去。悉达多不听,一个人跑到了城里的郊区,徘徊再三还是没去。悉达多忽然发现现在的儿子很像多年前的自己。笑了一声,悉达多放下了心里的执念。顿觉轻松了。

  世间的万物不再是一种幻影,爱世间可爱的东西。悉达多的脸上出现了一种少见的安详的光芒。

《悉达多》读后感3

  有多长时间没与自己对话了?

  乔达摩·悉达多本是同一个人,在本书里前者是第一位佛,是悉达多尊敬的佛,而悉达多一路从婆罗门儿子到沙门到商人到摆渡人到圣人,经历了世间的爱恨情仇,享受过金钱的诱惑、爱情的滋润和赌博的快感。他天生聪慧、外貌英俊,总能很快学会知识,却永远得不到满足。他一次次超脱,一次次自我对话,终于在他儿子离开他后,在又一次聆听河水的声音时,他明白了,醒悟了。

  本书教会了我几点(当然我相信,下次再阅读,又有新的收获,毕竟,我还未来得及跟自己对话):

  1、智慧是学不来的。

  智慧是不能言传的。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想要把智慧讲给别人听,那些话一旦说出口来,反而会让人觉得很愚蠢。

  语言无法将思想完全表达出来,思想一旦被语言表达出来,总是会与心中的原意有所不同,有所曲解,显得有点愚蠢。

  2、成长,是自己的事。

  没人可以限制你的成长,没人能够阻碍你的成长。想学时,就努力去学;不想学时,就放空自己。

  为别人成长,最终只会成长为别人的俘虏,少了自己的思想。

  3、有爱,才能真正释然。

  刚进入城市的悉达多,对所有人都心存包容和理解,但却不是真正的佛,因为他心里没有爱。

  当一个人什么都不爱的'时候,他怎么能真正做到理解、体贴别人呢?

  戒斋,戒欲,并不是不接触,而是你尝试过了,理解了,而能脱离出来,才能真正做到释然。

  4、你是一切,一切是你。

  怎么才能断定地上的石头就是石头呢?从形状?从成分?

  这是一块石头。一段时间之后,它也许会化为泥土,它又会由泥土变成植物、动物或者人,从前我一定会说,这块石头仅仅是一块石头而已,它没有价值,它属于玛耶的世界,不过也许由于处在变化的循环里,它也能变成人和神灵,因此我也认为是重要的。这是从前我一定会想到的。可是现在我是这样想的,这块石头是一块石头,它也是动物、神和佛。

  在不停地变化之中,你与一切,都不能分离。

  5、不要在寻求某事物时而不去关注其他事物。

  人们在有目的时,往往会忽略身边的其他事物,因为人们的身心已被那个目标占据,除此之外的事物都毫无价值。然而事实上,可能这些事物跟你的目标息息相关。

  会思想,会等待,会斋戒。

  如此,甚好。

  与天和地对话,与自己对话。

《悉达多》读后感4

  第一次读哲学小说。听到“哲学”二字是有且抗拒和不情愿的,但接着看后且很想了解悉达多的一切行为和行为动因和背后的想法。

  我觉得悉达多一路在追求的自我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他行走在时间河流中,却忘记珍惜当下,享受当下。

  很久前听过一句话--顺其自然是看破红尘挣扎无果后的自我安慰。而悉达多的顺其自然是更多是对当前生活的一种坦然和释手。当悉达多和乔文达决定去见佛陀时,他说了句非常安详的话“让我们享用这一果实,并继续期待吧,乔文达。我们已经受了乔达摩的恩惠。这一恩惠就是他已呼唤我们离开沙门。至于是否还有其它更多的果实,让我们静心等待吧。”其实我有点难以理一个人能如此安详仍然执着于远方的自我,更何况处于冉冉社会的我们呢。

  “我曾经常想到:是否有一天乔文达能跟随自己的内心,没有我而独立走出一步?现在,你已经是一个男子汉,你选择了自己的路。愿你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的朋友,愿你得到救赎!”这是悉达多在准备离开乔文达时讲的一句话。想起初中的英语老师曾说过人都是非常孤独之类的话。老师对我讲的这些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人生而孤独,缘始而聚,缘止而散,不管如何每一段都会是人生独一无二的体验和回忆,体验过程,珍惜过程。

  “我也希望能有如他一样的仪态,能如他一样的微笑、跌坐和行走如此潇洒、如此尊严、如此谨饬(chì)、如此坦诚,如此单纯又如此神秘。一个人只有探入了自己最深处才能有他一样的神态和举止。我也必须探入自己的最深处。”这段是悉达多对佛陀微笑的描写。从文字和脑海中对佛像的面容,瞬间感觉佛陀的微笑深不可测、别有蕴意。好像很小时看电视之类的对佛祖的容貌就有点印象,但从未好好洞悉过佛陀的.微笑里包含着些什么,被作者这样一描述,感觉从前忽略的些什么。按照这番话的描述,我在想佛陀会不会也有他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应该有吧,人所知道的一切都是片面的。

  我觉得悉达多这一生是幸运而多彩的,他虽然没能寻到他很明确想要的一切,但此生中他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一切,途中尝过了其中的甘甜、辛酸等,也算没有白白来人间一趟吧。

  小说故事后面的末尾让我感觉有点进展过快。我觉得乔达文在最后吻了一下悉达多前额后瞬间参透和领悟这么多事情有点奇怪,我不太理解。

《悉达多》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是黑塞写的《悉达多》。哈哈,事先也没有看见这本书的介绍,不想先入为主,于是就傻呵呵地看下去,直到最后才知道悉达多原来就是佛祖!哎妈呀,我自己都笑了,我这是盲目地读书啊,也是自己太无知了。不过书中关于悉达多对生命、岁万事万物的思考及参悟,书中所描写的景致和内心的活动,真的是精彩绝伦。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在黑塞的书中,乔达摩和悉达多却变成了两个人,乔达摩成了历史上的释迦牟尼,而悉达多却成了一个独自探寻真理的浪子。他经历了出家苦行的沙门生活,后来和同行的朋友果文达遇见了乔达摩佛陀,果文达皈依了佛陀,而悉达多却选择继续独行。为了探索真理,他又抛弃了沙门身份,还俗成了一名商人,最后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享尽了世间的荣华富贵。后来他幡然醒悟,抛弃荣华富贵,找到了他内心一直要寻找的精神家园。

  “没有什么过去没有什么将来,一切都是现实,一切都有本质和现时存在。”,“一切的烦恼不就是时间吗?一切自我折磨和自我恐吓,不就是时间吗?一旦克服了时间,一旦从思想里摒除了时间,世间的一切艰难困苦,敌对仇视,不也一扫而光了吗?”这句话太精辟了。时间是施加在我们身上的咒语。无论是佛祖还是人类,丰富而敏感的内心,无止境地探索,才是幸福的终极。

  我们这个地球上以及社会中,有很多人都在追求荣华富贵、有权有势,貌似这样的拥有才是成功和荣耀,才是追寻到了“最好的自己”,可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明白,人的物质追求永无止境,这样的追求会让人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陷入到一种难以自我控制的恐慌、焦虑、烦躁之中,难以自拔。这便是痛苦。

  如果你读了《悉达多》,你会跟随佛祖悉达多去体会他对人生的.思考,对幸福和痛苦的思索,对人生道路的抉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不会重复悉达多的路途,但是这本书至少会让我们停下对物质追求的脚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我们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才会获得最大的快乐,以及时间对于我们自身的意义。

  也许,你会获得一点答案,这就是生命的收获吧!

【《悉达多》读后感】相关文章:

《悉达多》读后感04-30

可悉陵降虎寓言故事06-01

朋友多,快乐多中班教案04-29

达古拉教案03-13

夏达经典语录12-28

达叔的经典语录09-22

多带婴儿出去散步好处多05-06

剩男多还是剩女多04-22

玛蒂尔达读后感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