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读后感

时间:2021-12-11 16:53: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愚公移山》读后感3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愚公移山》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愚公移山》读后感3篇

《愚公移山》读后感1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请以第五、六册语文课本中某一篇文言文为话题写作文,带着顾颉刚所说的"怀疑"精神重新把它阅读一下,给它辨伪去妄。

  《列子·汤问》中有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愚公移山》,描述愚公带领家人,顶住智叟的讥讽,在邻居和神仙的帮助下,搬走王屋、太行两座大山的经过。传统分析认为:愚公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恒心和毅力,坚信人定胜天,大智若愚;智叟却"固不可彻",鼠目寸光,愚不可及;"愚公"和"智叟"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衬,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在给故事角色命名时,故意"错位"。

  然而,联系现实重新审视这则故事,便会觉得:愚公不智,智叟不愚。

  堵塞去路的王屋、太行两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单靠愚公、愚公的亲人及邻居用箕畚等落后的工具,代代相继地去挖山搬土石,蚂蚁啃骨头,不知要干到猴年马月。而寄希望于神仙帮助搬山,那只不过是神话,子虚乌有,很不现实。所以,智叟对愚公他们的行动提出质疑,是不无道理的。其实,愚公举家搬到搬到交通方便、适宜居住的地区安家落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移民",倒是最明智的。

  况且,为了区区一条山路,硬把好端端的两座山搬掉,彻底破坏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得不偿失。这是遗害子孙,贻害其他生物,而绝不是造福子孙。

  这是在自身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对改造现实的可能性抱有过高的期望,错误地估计或片面夸大主观能动作用,明知不该为和不可为而为之,一条死路走到黑。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也曾经重犯这样的错误,吹嘘"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大炼钢铁","十五年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现在,这种事再也不该重演了。换句话说,要学会科学的'估计投入跟产出的比率,不能错误估计或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愿望不能严重背离客观现实的可能。若受到当前不可抗拒的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尚不具备解决某个现实困难或实现某个远期目标的主客观条件,就不应当盲目乐观,甚至刻意夸大回报、吹嘘效益,自欺欺人;就不应当心血来潮,做出罔顾一切,拼命蛮干,投入大,效率低,回报少,劳民伤财的事情。

  粤北的石灰岩地区,大多是石头山,只在石窠、石缝里有一点泥巴,留不住水,只能种点红薯、玉米,而且个小,产量低。所以,山民们食不饱腹,衣不蔽体。哪怕靠山吃山,种植水果、茶叶、菇菌,编制扫帚、箩筐、席帘,制作家具,由于交通闭塞,也难于拿到集市上出售,赚不了多少钱。就算富裕地区像《愚公移山》中的邻居、神仙那样"扶贫",向里头投入资金,输送人才,传授技术,也只能改善那里的交通条件,却无法彻底改善那里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无法大量提高那里的农作物的产量,不能从根本上让山民们脱贫致富,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经济上也不化算。而且,攫取当地的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还有可能破坏那里的生态平衡。

  自然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家园,人类再也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和其他生物之上,再也不能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再也不能鼓吹"人定胜天",而应宣传"人与自然及其他生物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牺牲自然及其他生物为代价,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所以,必须采取移民政策,让山民们搬到适宜居住、出行、劳作、学习和娱乐的地方,再给一些优惠扶持,让他们脱贫致富,这才是正确的方向。总之,不能重蹈愚公移山那样的覆辙。

《愚公移山》读后感2

  前几天我读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带着子子孙孙去移山的情景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这个故事讲的是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他每次去赶集、耕种都要爬这两座大山,每次都很累。于是,他决定把这两座山搬走。每天他都带着全家老小来搬山,他们一天搬走一点石头,一天搬走一点石头……许多人看见,都说愚公太笨了、太傻了:“我说老头,就凭你这点力气,能搬动这两座大山吗?”可是愚公说:“虽然我没有那么大力气,可是我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搬下去,难道还不能把这两座山搬走吗?”那些人就无话可说了。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于是玉皇大帝派神仙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我想起了以前我学钢琴和英语的经过。我本来对弹钢琴很感兴趣,决定学弹钢琴,可我学了一段时间以后,还是要搞错乐谱上那像豆芽一样的音符。于是我便把钢琴书丢在一边,心里想:“这么难,不学了!”结果我就没有学会弹钢琴,现在回想起来还感到很后悔。我学英语却不是这样的,学英语也很苦很累,英语书上的.单词很多,句型也很多,碰到学得很困难的时候,我也不想学了。但是我又一想,如果这样,我也会像学弹钢琴一样半途而废的,我应该像愚公那样坚持不懈,于是我就用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学会一个单词就像搬走一点石头,学会一个句型就像搬走一点石头……最后我终于取得了好成绩。总有一天,我一定能像愚公移山那样彻底搬走英语这座大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了我:只要坚持,就能成功。我今后无论做今天我读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被他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出入很不方便。于是他对全家人说想要把山移开,他不但亲自干,还让自己儿孙一起干,就这样寒来暑往干了很多年。这种精神感动了上帝,就派神仙给移走了。

  这个故事,反映了愚公一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敢于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自然的精神,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学习!

  我坚信,如果我们每个人对前途未来都能像愚公那样充满信心、不畏困难,最后胜利一定属于自己。记得我以前学习并不好,每次看到学习好的同学领奖,我总是抱怨自己,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于是我发奋学习,终于取得好成绩。

  奋斗吧!让我们像愚公一样为自己的理想不停的奋斗。

  今天我一口气读完了《愚公移山》这个小故事,这是我们中国已经流传千年的故事,它是这样写的:从前有个叫愚公的老人,他已经接近九十岁了,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几万丈,挡住了他们一家人出入的路,让他们的生活很不方便。一天,他招集了一家人,提出了搬山的意见,第二天,他们就拿着铲子进行了移山的行动,一个智叟看见了嘲笑他们说:“就你这把年纪想搬掉这样的大山,你们真是痴心幻想。”愚公说:“你真是连寡妇的儿子都不如,虽然我会死,可是我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就这样,愚公靠着要移山的信念感动了天帝,天帝派大力神背走了那两座大山。

  读了这个故事以后,我有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我平时都想智叟一样,做事没有坚持到底,记得有一次,数学考试的时候,遇到了一道比较难的题,我差一点就算对了,可是我觉得我的手有点酸了,头脑有点累了,所以就空在那里没有做,后来因为这道题还被扣了三分,而愚公呢,他这么大的年纪了,去一直重复着如此单调而又劳累的工作,却一直能坚持下来,我真是很敬佩他。我在心里想,以后不管做什么事,在生活中不管遇到怎么样的困难,一定要坚持不懈的去完成,我相信只有这样才会像愚公一样得到胜利。

《愚公移山》读后感3

  《列子·汤问》中有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愚公移山[注: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描述愚公带领家人,顶住智叟的讥讽,在邻居和神仙的帮助下,搬走王屋、太行两座大山的经过。传统分析认为:愚公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恒心和毅力,坚信人定胜天[注: 人定:指人谋。指人力能够战胜自然。],大智若愚[注: 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象愚笨,不露锋芒。];智叟却“固不可彻”,鼠目寸光[注: 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愚不可及[注: 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愚公”和“智叟”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衬,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在给故事角色命名时,故意“错位”。

  然而,联系现实重新审视这则故事,便会觉得:愚公不智,智叟不愚。

  堵塞去路的王屋、太行两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单靠愚公、愚公的亲人及邻居用箕畚等落后的工具,代代相继地去挖山搬土石,蚂蚁啃骨头,不知要干到猴年马月。而寄希望于神仙帮助搬山,那只不过是神话,子虚乌有[注: 子虚:并非真实;乌有:哪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很不现实。所以,智叟对愚公他们的行动提出质疑,是不无道理的。其实,愚公举家搬到搬到交通方便、适宜居住的地区安家落户[注: 到一个新地方安家,长期居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移民”,倒是最明智的。

  况且,为了区区一条山路,硬把好端端的两座山搬掉,彻底破坏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得不偿失[注: 偿: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这是遗害子孙,贻害其他生物,而绝不是造福子孙。

  这是在自身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对改造现实的可能性抱有过高的期望,错误地估计或片面夸大主观能动作用,明知不该为和不可为而为之,一条死路走到黑。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也曾经重犯这样的错误,吹嘘“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大炼钢铁”,“十五年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现在,这种事再也不该重演了。换句话说,要学会科学的估计投入跟产出的比率,不能错误估计或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愿望不能严重背离客观现实的可能。若受到当前不可抗拒的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尚不具备解决某个现实困难或实现某个远期目标的主客观条件,就不应当盲目乐观,甚至刻意夸大回报、吹嘘效益,

  自欺欺人[注: 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就不应当心血来潮,做出罔顾一切,拼命蛮干,投入大,效率低,回报少,劳民伤财[注: 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现也指滥用人力物力。]的事情。

  粤北的石灰岩地区,大多是石头山,只在石窠、石缝里有一点泥巴,留不住水,只能种点红薯、玉米,而且个小,产量低。所以,山民们食不饱腹,衣不蔽体[注: 蔽:遮。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哪怕靠山吃山,种植水果、茶叶、菇菌,编制扫帚、箩筐、席帘,制作家具,由于交通闭塞,也难于拿到集市上出售,赚不了多少钱。就算富裕地区像《愚公移山》中的邻居、神仙那样“扶贫”,向里头投入资金,输送人才,传授技术,也只能改善那里的交通条件,却无法彻底改善那里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无法大量提高那里的农作物的产量,不能从根本上让山民们脱贫致富,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经济上也不化算。而且,攫取当地的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还有可能破坏那里的生态平衡。

  自然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家园,人类再也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和其他生物之上,再也不能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再也不能鼓吹“人定胜天”,而应宣传“人与自然及其他生物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牺牲自然及其他生物为代价,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所以,必须采取移民政策,让山民们搬到适宜居住、出行、劳作、学习和娱乐的地方,再给一些优惠扶持,让他们脱贫致富,这才是正确的方向。总之,不能重蹈愚公移山那样的覆辙。

【《愚公移山》读后感】相关文章:

《愚公移山》教案09-12

愚公移山读后感10-23

《愚公移山》读后感06-25

《愚公移山》读后感10-06

愚公移山读后感12-30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10-29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2-07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2-06

【热】《愚公移山》读后感04-10

【荐】愚公移山读后感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