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读后感(精选18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东周列国志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1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刘向的这句话传颂千古,发人深省,所以我便也在空闲时间阅读了一本名著——《东周列国志》。因为念书心切,竟也忘了看前言及简介,直入文章了。所以目前眼前只剩两件令我记忆犹新的关于它的故事来向大伙推荐了。
最近语文学习了《马说》一文,这也令我联想到了这本书中的似千里马、伯乐一样的角色。“烛之武与佚之狐。”在郑国处于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力荐烛之武;二而烛之武智勇双全,且颇有爱国精神,不由于之前郑伯的冷落而耿耿于怀,最后不辱使命,说服秦伯退兵,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凭三寸之舌退百万兵师”的千古佳话。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难道他与秦伯正面交锋时,他就不怕失败吗?怕,他当然怕。那样,是什么让他这样大义凛然地决定饰演一个国家的使臣且面对强敌呢?是勇气,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勇气。
《东周列国志》一书中荆轲刺秦王一章也体现了这一永垂不朽的`勇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易水送别,送的是期望,送的更是勇气,在秦王的大殿上,当荆轲手持匕首刺向秦王时,大家看见了昔日威严无比的一国之君,居然也失去了天子的仪态;所有些大臣更是惊慌失措,方寸大乱。荆轲一刺,刺穿了所谓天子的神话。
秦王与大臣的名字,或许在历史的风尘中日渐消失,但荆轲之名,永载史册,万古流芳。荆轲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的勇气却是熠熠生辉的。
这令我不禁感慨到,烛之武不惜性命为国退秦师,荆轲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毅然刺秦为报燕太子丹之情,这不都表明:“勇气是挑战者擂台的鼓点,它击退了人的胆小与怯懦;勇气如航船上的风帆,引领大家走向成功的彼岸”这一看法吗?所以,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想借戴望舒之名句说:“勇气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勇气是火,点燃熄灭的灯;勇气是灯,照亮前行的路;勇气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所以,大家在日常要勇于尝试,要勇敢,千万不可怯懦,不可成为遗笑千年的“懦夫”,但也应该做到聪明,切不可为莽夫。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2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描写春秋战国时期的书,这个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既混乱又精彩的时期。记载了无数国家和个人在这段数百年的动荡不安中俯仰沉浮,讲述了春秋列国时的许多史实。
我仔仔细细地读完了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书中描绘了许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有倾国倾城的美人,有力能扛鼎的壮士,有精于兵法的将军,有心怀叵测的奸人,当然还有很多或昏庸无能、或精明强干的君主。这些人物时而令我感动,时而令我敬佩,时而令我憎恨……
《母子地室会面》是一个让我感动的故事。当时郑庄公发誓,不到黄泉,一辈子都不见母亲。有一位正直之士颖考叔见庄公对母亲不孝,便打了几只鸮鸟进献庄公。当庄公问是什么鸟时,颖考叔说是一种不孝之鸟,庄公默默不语。正好厨师送上蒸羊,庄公赏了颖考叔一块羊肩,只见他却用纸包起来要将美味孝敬老母,看到这一举动后庄公触动隐情,凄然落泪,挖地见泉,建一地室,母子在那里相见,这样既不违背誓言又能孝敬母亲,我被他的聪明、睿智、孝心深深地感动。
《楚庄王一鸣惊人》是让我敬佩的故事。楚庄王即位后贪图享乐、专横跋扈,楚国渐渐衰败,但后来十几位大臣一起去劝说,楚庄王最终在忠臣的规劝下,他醒悟过来。他一鸣惊人,整顿内改,关心人民,经过多年的努力坐上了盟主的位置。书上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楚庄王知错能改,还是一个英雄,我们要向楚庄王学习,做一个有错必改的'人。
《褒姒千金一笑》是一个让我气愤的故事。周幽王性情暴戾,沉于酒色。他为了让褒姒这个美人笑,听信奸臣,点燃骊山脚下二十多座烽火台。一时间狼烟滚滚,火光冲天,鼓声如雷,震人心魄,诸侯以为国有变,纷纷带兵前来勤王。结果确听周幽王说是个玩笑,诸侯们面面相觑,愤愤而回。褒姒见状,大笑不已,这却给周幽王种下了亡国的种子。后来,犬戎真的入侵了,再燃气烽火台,就没人来救援了,周幽王终于被杀死了。结果君不是君的周幽王因为戏弄诸侯而导致亡国。
……
当然,这本书还有许许多多精彩的历史故事,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故事,现已家喻户晓,也演变成成语,成为中华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它比《三国演义》内涵丰富,人物智谋比《三国》强,是值得我们反复研读的,建议你一定要读一读此书。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3
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到秦始皇并吞八荒,一统天下,《东周列国志》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显神通的恢弘历史画卷。东周列国时期,唯有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求变的强者,才能生存下来。
春秋初,天下分封为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至战国初,仅剩下二十余个,直到秦国成为最终赢家;东周舞台上的主角无不是求变最彻底的君主和国家。"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都是在打破旧的制度,任用贤能,改革内政、富民强兵后才成为霸主的。能够称雄中华大地的"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也是在求变中崛起的。
东周时期,个人通过改变自我,可以冲破世袭制的束缚,走上历史舞台。苏秦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不成,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奋读书,后配六国相印。"苏秦刺股"式的个人奋斗在东周比比皆是:孙膑,张仪,毛遂,吴起,他们通过不断学习,日新月异,才名垂青史,流芳千古。
泥古不化,拒绝改变的人,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宋襄公坚持排兵列阵的古典战法,不攻半渡的楚兵,等到楚兵摆好阵形再对攻,导致"泓水之战"的惨败。楚共王坚持"将在谋而不在勇"的老教条,不用神箭手养由基,害死了太子,自己也弄瞎了一只眼,方知悔改。赵括"纸上谈兵",在"长平之战"败给了战神白起,断送了四十万将士的性命和赵国前途,终成千古笑柄。
顺应潮流,积极应变,提升的是竞争力,对道义的坚守却是不变的`。郑庄公黄泉认母,伯牙摔琴谢知音;廉颇负荆请罪,重耳退避三舍。小胜靠智,大胜凭德,齐桓公"尊王攘夷",凭借的是道义。求变,但要讲原则,守道德。若恣意妄为,失去民心,必然一败涂地。秦始皇一统天下,却横征暴敛;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终究是昙花一现。
东周列国,汰弱留强,胜者为王。顺应潮流,积极应变是这一时期的主题。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值得一读。以史为鉴,受益良多:在今天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我们应当不断改变自我,成为时代的强者。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4
读懂了历史,就会获得前人宝贵的经验,使自己变得明理智慧。
《东周列国志》描绘的是西周灭亡后东周成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故事。里面有很多各自为战的国家,有无数骁勇的将军,有能文能武的智者,也有很多昏庸和开明的君主。他们为了权力和土地的斗争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性格,善良与奸诈的嘴脸就像一碗搅和着很多人性佐料的汤,不只再现了那个征战的年代,还留下了很多令我振聋发聩的惊奇和值得铭记的感悟。
《周幽王女色亡国》一章述说了周幽王由于女色而不勤政爱民,最后招致亡国祸事,八百年基业毁于褒姒。哎!这个悲剧固然可悲,警醒了后人和那些君主,在江山与女色面前要掌握衡量,孰轻孰重自己心里应该有个数。我想周幽王为何会亡国,不止是褒姒的责任,他应该负全责,由于从他的故事中我看到他对自己没自控力和束缚力,不会刚则柔,柔则刚,只不过一味的柔,泯灭了上进心,消磨了意志。假如他本身有严于律己,塑身养性,勤于国事的心,亡国之事便是天荒夜谈,即便褒姒再妖艳,也不可能主宰江山的兴亡。
历史一直和人连在一块的,很多的感情就在历史的激扬文字中展示得令我感动万分。郑庄公由于妈妈偏爱小儿子,帮小儿子起兵造反而伤心。妈妈的计谋失败后,被发配边疆,庄公有誓词“不到黄泉,永不相见”。但后由来为思念妈妈,派人迎回了她,母子两人一相见便抱头痛哭,尽释前嫌。读了这个故事,我十分感动,毕竟亲情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妈妈对不起自己,但她也是对子女爱的初衷,才有偏爱。这是个错误,但我觉得这也是因爱而错,哪个不会在爱的旅途上犯了错误呢?我赞扬郑庄公可以把亲情放在隔阂恨意之上。亲人犯错,不应该一味的责怪,应该掌握包容,如此在爱的融化下,有哪些坎儿过不去呢!毕竟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十指连心的亲情。
这本书里很多地方被人感悟非凡,除去亲情,还有谦虚让位。鲍叔牙知晓我们的'才能不如管仲,便为了齐国的强盛让坐落于他。这是鲍叔牙的宽阔胸襟与为国的中心。他在国家与我们的路上选择了国家。我感觉大家每一个人都要如此。自己身居高位,但大家的荣誉是国家给的,就要为国家着想。有能人强过自己,就要能者居之,谦虚的举荐,并且为了祖国可以让位,如此祖国在能人的带领下,必然会强大的。自己也会由于国强而获得我们的幸福。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5
这个暑假,我读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既精彩又混乱的时期,那时,东周王朝已经衰败,对诸侯国没有了约束,于是,诸侯们各自为政,并相互攻伐。经过长期的战争,许多国家被消灭了,逐渐形成了战国末期的七个强国。在这本书中,既有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田忌赛马”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也记载了许多精彩的历史人物,在这些历史人物中,我最佩服管仲,他非常聪明,很有谋略,如果没有他,齐国就灭不了山戎,齐桓公就不可能称霸天下。
山戎是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他们经常入侵北方的燕国,燕王就请求齐国帮助灭掉山戎,但当齐国军队一到,山戎就退兵了,而齐国军队一走,山戎又来侵犯,搞得齐国疲惫不堪,齐桓公于是决定不帮助燕国了,但管仲说:“如果不帮助燕国灭掉山戎,一旦燕国被山戎所灭,对齐国来说将后患无穷啊!,而如果我们一起灭掉山戎,燕国将对我们感激不尽,并从此听从大王的调遣!”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意见,于是,齐燕两国一起攻打山戎,北方一个叫无终的小国也派大将虎儿斑助阵。
山戎使用诱敌深入的计谋,被管仲识破,于是,他让虎儿斑假装中计,另外两路军队从后面包抄,把山戎兵杀得大败。山戎兵退守黄石山,并切断了山口和齐兵的水源,齐军按照公孙夫差的.办法,在蚁窝下面找到了泉水,并且,齐军绕道去了戎兵的后面,把戎兵杀死了一大半,戎主逃往孤竹国。
孤竹国有个孤竹山,地势险峻,道路非常难行,管仲让士兵们唱歌,士兵们唱着歌就忘记了疲劳。翻过了孤竹山,齐兵又被大河阻断了去路,管仲命令士兵砍到竹子做成竹筏,很快就渡过了河,到了孤竹国都城外,孤竹国国君送来了戎主的尸体,还说愿意为齐兵领路,攻打山戎军队的残部,但使者却将齐兵带入了沙漠中,这里白天烈日当空,晚上又奇冷无比。齐恒公带领军队怎么也走不出沙漠。管仲提议说:“虎儿斑带来的一些老马长期生活在这里,可以让它们带路。”于是,虎儿斑选了一些老马,松开了马的缰绳。老马们不慌不忙地带大家走出了沙漠。走出沙漠后,管仲让一些士兵化装成百姓进城,晚上,城里的士兵与城外的士兵里应外合,一拥而上,攻破了孤竹国。
在攻打山戎的战争中,齐军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依靠管仲的聪明才智和谋略最终获得了胜利。其实管仲的才智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和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好好学习、多动脑筋、善于思考,我们就能成为像管仲一样的人。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6
这几天,我读完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里讲述了西周的败溃、东周的建立和秦王朝的兴起。
这本书讲了秦王赢政统一六国(韩、赵、魏、燕、楚、齐),以“三皇”里的“皇”和“五帝”里的“帝”合体为“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之后,修建万里长城,做了许多劳民伤财的事情。后来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秦王朝很快就灭亡了。这本书里讲到了大家熟悉的秦王赢政、吕不韦、李斯、范雎、周幽王等等。负荆请罪、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图穷匕见、焚书坑儒这些成语都是在这里产生的。我喜欢其中“三家分晋”的故事,这个历史事实使晋国分裂,也加快了秦统一中国的步伐。
晋国实力非常强大。可是到了公元前403年,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国。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晋国的军队分上、中、下三军,每军都有一个正统帅和副统帅。打仗时,他们是统帅,不打仗时,他们就是朝中的“六卿”。也掌握实权。由于晋献公时期,听从宠姬骊姬的谗言,残害公族,导致同姓公族势力急剧下降,这异姓大官“六卿”便掌握了实权。当时六卿分别是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智氏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接着,其他三家要地。由于当时智氏的.智伯实力最强大,韩氏族长韩康子听从家臣段规的意见;魏氏族长魏桓子也听从家臣的意见,给了智伯地。可当智伯向赵族族长赵襄子要地时,赵襄子却说:“地是我们祖宗传下来的,不能给你。”智伯很生气,联合韩康子、魏桓子、在赵族的领地晋阳打了一仗。由于晋阳城特别坚固,赵军又军民同心,打了一年也打不下来。智伯想了一个办法,派士兵堵住晋水修建一个渠,放晋水水淹晋阳城。水一直淹了三年,人也只能住在树上了。赵襄子没()有办法,就找他的家臣张孟谈商量。于是当天夜里,张孟谈爬出城墙,找到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服了他们背叛智伯。一天晚上,智家士兵正在睡觉,忽然听到哗啦啦的水声,原来韩、赵、魏三家的士兵把水改变了方向,直淹智军军营。智伯夺了一艘船想逃走,结果被张孟谈的伏兵抓住杀了。所以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宣布:晋国正式分裂成韩赵魏三国。
我对这个故事,也有看法。智伯自仗实力强大,想独吞晋国,在第一步时就取得了成功,更加骄傲,结果不但没有独吞晋国,连自己的性命和老祖宗给他传下来的地也丢掉了,太可惜了。像这种有趣的故事,《东周列国志》里还有很多。
我喜欢看《东周列国志》这本历史书!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7
“荆轲刺秦王”这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故事,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吧。自从台湾游学回来,我对“荆轲刺秦王”便有了极大的兴趣。
在台湾游学交流中,我们所表演的舞台剧“荆轲刺秦王”与真正的历史记载有什么区别呢?
战国末年,燕太子丹十分憎恨秦王,于是招揽了许多勇士。太子丹经过田光先生的指点和引荐,认识了一位叫荆轲的勇士。为了得到秦王的信任,便想出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去见秦王,达到近距离刺杀的目的。
樊将军知道此事后,毫不犹豫的`拔剑自尽,太子丹悲痛万分。易水河边,乐师高渐离击箸,荆轲唱歌,看到这里仿佛场景再现,让人不由得悲壮万分。
荆轲和副手秦舞阳来到咸阳宫。荆轲将人头和地图献给秦王并按计划实施刺杀行动,不料行动失败,秦王用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最后,守卫进殿,将荆轲杀死。
这个历史故事,让我看到了太子丹的仁慈,不愿伤及无辜;看到了樊於期的豪迈——拔剑自尽;看到了荆轲的神勇、毫不畏惧。看到了秦王的武功高强,独自面对荆轲。
令我记忆深刻的人物非荆轲莫属。在他身上体现了以弱小的个体反抗强暴的精神,他的勇气和甘为高尚的政治价值观献身的牺牲精神,将千古流芳。
此外,我还看到了历史和剧本的差距。比如说:剧本编写高渐离推荐的荆轲,而历史却记载田光举荐的荆轲。又比如说:剧本上描述高渐离是燕国的大臣,而历史却记载高渐离只是击箸的乐师。再比如说:剧本上写了秦王刺杀了荆轲,而历史上却记载守卫杀了荆轲。历史剧的改编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而真正的历史却不能篡改,我们要尊重祖辈的记载。
这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故事,已铭记在我心里。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8
《东周列国志》共108回,写的是从西周结束到秦统一六国,包括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暑假里,我读完了这本书,有很大的收获。我不仅了解了这段历史,还认识了许多历史里的伟人。 40个精彩的小故事完整地讲述了这段历史的。 有:《幽王烽火戏诸侯》《伍子胥微服过昭关》《美人计吴宫宠西施》《说秦君卫鞅变法》······
这些故事都脍炙人口,里面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将相和廉蔺兴赵》 这个故事主要是说了蔺相如因为保全了赵国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宝玉立了功,被赵王提拔为相国。赵国老将军廉颇很不服气,因为他认为蔺相如只是说了几句话而已,而自己在战场上为国家出生入死,得来的地位还不如他,所以他决定羞辱蔺相如一番。此事被蔺相如知道后他便不再与廉颇见面,也没有因此而憎恨廉颇,反而处处让着他。廉颇知道后很是惭愧,便背着荆条来向他请罪。最终他们和好,共同为赵国效力,让它成为了一个强国。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班上的某些同学,有那么一点芝麻大的小事就弄个不愉快,还吵得不可开交。如果我们也能像蔺相如那样,心胸宽阔一点,互相理解,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吗?难道我们还不如古人吗?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9
在寒假里我读了本《东周列国志》一本书,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它精彩地记录了这段宝贵的历史,它从西周末年写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内容宏富,头绪纷繁。那时,东周王朝已经衰败,对诸侯国没有了约束,于是,诸侯们各自为政,并相互攻伐。经过长期的战争,许多国家被消灭了,逐渐形成了战国末期的七个强国。在这本书中,既有“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田忌赛马”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也记载了许多精彩的历史人物,在这些历史人物中,我最佩服管仲,他非常聪明,很有谋略,如果没有他,齐国就灭不了山戎,齐桓公就不可能称霸天下。
里面还有许多故事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如:《狼来了》这个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吧!故事中的孩子用“狼来了”骗山下种田的人以获得快乐,开始两次大人们都信以为真,听到小孩的呼喊都直奔而来,看到的却是小孩在哈哈大笑,大人们知道被这小孩欺骗了。当狼真的来时,不管怎么叫喊都没人相信了,都说这孩子又在骗人了。别人已经不相信,不去救他,让他差点命丧黄泉!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做人应该诚实,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欺骗别人。
在这本书里,我不仅了解到那时候的历史,更了解了做人的许多可贵的品质。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10
我在这个暑假读了一本由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的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一部跨越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历史小说。
其中《争王位郑国四易主》带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这个故事背景很复杂,写到了很多个国家,其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在周朝周恒王时期,郑庄公去世后,公子忽、公子突几人争位之事。争位之时得到了宰相祭足的支持,也遭到了宋国宋在公以及郑国大臣高渠弥的祸害。最终他们一个死于高渠弥的毒手,一个出逃于蔡国。宰相祭足便立公子仪为国君,子仪没有辜负众望成为一代明君,从此郑国国泰民安,成为楚国的附属国。
祭足带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足智多谋,明辨是非。在郑庄公想立子突为王的时候,他推荐了为郑国立了许多大功的子忽;在宋庄王来催他们交出金银时,他巧妙回信缓解了交易;在说不通打不过时,他懂得联合其他国家,强大自己的实力击退宋国;在知道高渠弥对公子忽的毒害后,使用计谋为子忽报仇。
宋庄王是一个贪心和野心非常大的君王,他不仅要求郑国给他们一百双壁玉,千吨黄金,甚至还要每年给他三万锤粮食!他一直预谋要让子突上位,以达到吞并郑国的目的。
高渠弥心胸狭窄,记仇,心狠手辣。因为公子忽曾阻止他封为上卿,与公子忽不和,使用阴谋鬼计下毒手把他杀了灭口,想辅佐另一位公子上位以达到他自己的私心和野心。但是,最终还是死于齐国君王的'手下。
历史故事中让我们看到了贪婪、狡诈、阴险的人最终还是达不到目的的。我们更多的应该学习古人的足智多谋,学习智者身上优秀的精神,学会辨别是非善恶,从古人的智慧里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11
“卫石碏大义灭亲 郑庄公假命伐宋”
“为大义而灭亲,真纯臣也!”,于春秋乱世,礼崩乐坏,而在《东周列国志》的第六回中,石碏向读者展示的却是一个完全正面的角色。
公义私情不两全,甘心杀子报君冤。州吁杀兄长卫桓公篡位,石厚帮其夺位,实属大不义之举,石碏献计使二人被捕于异国,群臣念及石厚乃国老石碏之子,愿意饶其一命,但丝毫不有舐犊之私心,愤怒的要亲手斩杀儿子,最后獳羊肩代石碏斩了石厚。古往今来,石碏之举得到无数赞许,更是印证了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敢于为国锄奸、杀子灭亲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于吾辈自身而言,石碏大义灭亲之例,在当下对我等做人做事于公于私、于国于己、孰重孰轻、怎样权衡、如何取舍也有一定的启示和教益。
自是老臣怀远虑,故留子厚误州吁!在儿子石厚一开始为恶不仁之时,石碏其实一直有机会铲除逆子,但出于对卫国长久发展考虑以及对州吁为人的了解,深知若现下除掉石厚,只会更加纵容州吁的胡作非为,倒不如留着石厚在州吁身边有所提点,待事情有了转机,再斩草除根也不迟,不得不佩服石碏的深谋远虑,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样这也启示我们,放长线,钓大鱼,眼下的蝇头小利、利得利失不必过分在意,怀着长远辩证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不拘泥于一时间的结果,不单单着眼于当前。
通过冯梦龙的文笔,我们也能看到更加丰满的`石碏个人形象,他有着难能可贵的文人气节,敢于劝谏君主、直言不讳;坚守个人本心不随意侍君、不为金宝折腰;德高望重、为群臣所尊;善于处理外交、友好陈国。
笔锋一转,冯梦龙接着上文阐述郑国庄公假命伐宋之事。
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战,伐宋当然也要满足一些先决条件,春秋时期,各国之间关系纷乱,剪不断、理还乱,首先要团结陈、鲁两国,方能有所胜算,最后,事情的结果也是如郑庄公所愿,有了发兵的理由,并成功的团结了陈、鲁、齐三国出战宋国,通过现象看本质,在伐宋的准备中,我们能看到怎样的背后呢?
重用能人异士、好的臣子的辅佐事半功倍,君主善于纳谏、从善如流相得益彰。郑庄公起初准备直接出兵宋国之时,幸得身边臣下祭足、颖叔考的出谋划策,即团结他国、有充足的伐宋理由,郑庄公对臣子的意见也是虚心接受、而非刚愎自用,才有了十足的准备,正所谓内因起决定作用,伐宋的准备进展的如此顺利,离不开君臣间的美美与共。
明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充足而又正义的出兵理由很难不让人赞同。虽说郑庄公此战非义战,但打着的是周天子的名号,是因为宋国不来朝觐对王室缺乏尊重所以才出兵的,引得路人群众纷纷一边倒向郑庄公,宋国也就成了众矢之的,孤立无助,在战初处于被完全碾压的局势。假的名号被信服的背后我们也能看到周天子仍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天子不是完全的形同虚设。当然,郑庄公假托王命的行为,在当下的正能量教育中也是不可以被当做正面教材。
国与国的政治外交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齐、鲁二国只是单纯的想帮助郑国才愿意协助出兵的吗?非也,我们不能完全的排除这方面的原因,但齐、宋之间本就是表面关系,且鲁与齐牵扯的各方利益更是多,鲁国愿意帮郑国,齐国自是不能袖手旁观,且郑庄公说过在伐宋之战中,所得到的领土,皆归二国所有,没有单纯的只是出于道德的政治关系,一段好的政治关系的出现,在它的背后一定有着更深层次的利益结合。
在《东周列国志》第六回中,冯梦龙通过精彩、犀利、而又通俗易懂的文笔用石碏大义灭亲向我们展示了为人为臣之道,同时也用郑庄公伐宋之事让我们看到君臣间相处之道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维系之法!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12
历时两个多星期把《东周列国志》粗看了一遍,它讲的是西周末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用半白话半文言的方式写了出来,并且加上一部分小说形式的加工,虽然这是一本小说,但关于历史方面的问题还是会以历史史实为依据的。《东周列国志》让我对先秦时期的许多历史进行了了解,并且能够把课本上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串联了起来。
在我看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代,失伦常,败德俗,子弑父,臣篡夺,礼崩乐坏的例子不剩枚举。在这种混乱的背景下,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人物,有治国兴邦的明主,亦有荒淫无道的昏君;有励精图治的能臣,也有谗言献媚的佞臣。一个个以他们为主角,在时间顺序下串联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这五百多年的.璀璨历史。
虽说春秋无义战,但是还能讲究个师出有名,打仗能够讲究礼节,虽战而不重杀,虽胜而不灭国,而到了战国后期,战争才是真的毫无“义”可言,战争动辄灭人国,屠军屠民几十万,面对虎狼,老少妇幼皆起来抵抗,甚至不乏十五岁的孩童就上战场的例子。
我认为本书从头至尾贯穿整本书的是气节二字,推崇的也是气节,在我们看来可以用愚忠、愚孝来形容,但是对许多古人来说气节甚至比自己的性命都重要,他们能够矢志不渝的坚守自己的信仰,就算刀斧加身也面不改色。气节还可以引申出来忠、信、义等等。烛之武退秦师、蔺相如完璧归赵,都是临危受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算威胁到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渔丈人、浣纱女投河,田光自刎,都是为人谋事而见疑,遂以死明志,只为守信。鲍叔牙管仲相约互荐,申包胥伍员存楚覆楚之论,都是古人朋友相交的例子,古人的朋友之交可以各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去奋斗。
读完这本书,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明白了许多事情,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定心中那一缕气节。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13
荆卿,名轲,本庆氏 ,齐国大夫庆封之后也。时楚国讨伐庆封,其族人奔卫,卫人谓之庆卿。后荆轲以剑术说卫元君,元君不能用,复奔燕,改氏曰荆,燕人谓之荆卿。
荆轲嗜酒,日与燕人高渐离饮于燕市。高渐离善于击筑,荆轲常和而歌于市中,已而相泣,旁若无人,以为天下无知己。燕之名士田光先生知其非庸人也,常资于酒资,善待之。
未几,燕太子丹为国之大事求教于田光先生,田光先生便力荐荆轲。在得到荆轲答应去见燕太子丹时,为避免国家机密有泄漏之嫌,田光先生遂拔剑自刎,以死自明。
于是,燕太子丹尊荆轲为上卿,在秦国归顺大将樊於期公馆旁边,复筑一馆,名为荆馆,以奉荆轲。事后,太子丹日造门下问安,供以太牢,间进车骑美女,资其所欲,惟恐其意不适也。
为取信秦王,荆轲献计:用得罪于秦国的樊将军之首,以及督亢膏腴之地奉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斫其胸,则将军之仇可报,而燕亦免于灭亡之患。樊於期闻听此计,即拔佩剑刎其喉,慷慨献颅。
于是,太子丹又以百金觅得锋利匕首一枚,并淬以剧毒,包裹在所献地图之中。另外,太子丹挑选门下最勇武士秦舞阳为其副手。
及见秦王之时,秦舞阳面白如死人,不能升阶。荆轲只能一个人来到秦王面前,将所之物拱手奉上。待秦王展图欲观之时,图中匕首已现,荆轲依计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执匕首刺其胸。秦王惊而奋起,挣断袖袍,绕柱而行,待内侍提醒,方才拔出宝剑,将荆轲刺倒在地。
事败之后,荆轲倚柱而笑,向秦王箕踞骂曰:幸哉汝也!吾欲效曹沫故事,以生劫汝,反诸侯侵地,不意事之不就,被汝幸免,岂非天乎!
荆轲枉害了田光、樊於期、秦舞阳三人性命,又断送了燕丹父子,结果却是功败垂成!
但是,历史往往并不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在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榜上有名的共有五位,即曹沫、专诸、豫让、聂政,最后一位就是荆轲。
在这几个人当中,代价最小,效果最佳的当属曹沫;最有耐心,最有执行力的是专诸;最为衷心,最为惨烈的是豫让;最忠孝两全,不计名利的是聂政;最高消费,最为悲壮的就是荆轲了。
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影响力最大的却是荆轲。
一是荆轲刺杀的对象名气最大。
春秋三百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最后一统天下的正是秦国,而秦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始皇帝。
如果荆轲所属意的好友盖聂能够担当荆轲的副手,而不是临上阵前才仓促换上了徒有其名的秦舞阳,也许这个计划可能完成;如果荆轲不心存侥幸,想学曹沫,生擒秦王,胁迫其返还诸侯领地,也许,最先倒在地上的应该是秦王了;如果荆轲的行刺能够成功,荆轲改变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历史,而且整个世界的历史恐怕都得重新书写了。
二是荆轲行刺的目的是为了天下百姓,而非一己之利。
曹沫劫持齐桓公是为了追讨其三战所亡之鲁国失地,意在雪耻,以此来洗刷齐国手下败将之名;专诸刺杀吴王僚,是为了还吴公子阖闾的人情债;豫让毁容吞碳,行乞于市,几次刺杀赵王无恤未果,是为了报智伯知遇之恩;聂政刺杀韩相侠累,是为了酬谢严仲子供奉老母之义。而荆轲刺杀秦王,则是为了向秦王讨还各诸侯国的土地,免除战乱,让老百姓能够过上一个安生的日子。
另外,更有甚者,当年美国总统的里根遭到一名企图“以刺成名”的刺客的刺杀,一颗子弹穿过了里根的胸膛。而这名青年暗杀里根的惟一目的——竟是为了引起一名著名女影星的注意。他试图以这种形式 来博取世人的瞩目,结果却是成为世人的笑柄而遗臭万年。
三是荆轲的那首绝唱,赢得了众多粉丝。
临发之日,太子丹与相厚宾客,以及知其事者,俱白衣素冠,送荆轲至易水之上。高渐离闻讯,亦持酒肉而至。酒行数巡,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歌声,如长虹贯日,直达九霄,至今还环绕在我们的耳畔。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14
今读《东周列国志》前二十九回,感慨万端。已经一段,记下心中所想、脑中所悟,以为将来。
运势由看人品相开始。周幽王宫涅谅阴时,“狎昵群小,饮酒食肉,全无哀戚之心”,已显暴戾寡恩之态。及得褒姒,退申后废太子,弃朝政戏诸侯。11年断送西周275年祖宗基业。晋惠公夷吾为求得国,大割地以赂秦,未得国先失国。及至登基获位,抵赖不允。失信于臣下,无信于邻国。内忧外患,国人不顺。
衰败由过度贪婪开始。卫懿公不恤国政,好养鹤畜,按位给俸。养鹤之人,也有厚禄。民有饥冻,全然不顾。及至狄兵杀至,兵不能用,被砍为肉泥,徒留笑柄。虞公贪晋之白璧良马,借道于晋伐盟友虢,利欲熏心,忘记虢亡而虞不能独存,国灭而璧马无处安放的道理。及至国灭,落魄为寓公。
成功由静心顺势开始。郑庄公寤生因出生遭母嫌弃,受逼而封京城与弟叔段同享,知其训兵讲武、意谋篡夺而不动,好一个“段恶未著,安可加诛”!好一个“寡人宁可失地,岂可伤兄弟之情,拂国母之意”!及至诛段,掘泉见母,悉心治国,成周郑交质之势。齐桓公小白助燕灭令支孤竹子,辟地五百。燕伯感恩,礼送出界五十里,桓公守礼“诸侯相送,不出境外”,以五十里齐地相送。助燕伐戎,功成名就,仍克私欲,不贪燕地,诸侯信服,遂成春秋首霸。
不律、贪婪导致失败,自律、顺势走向成功,3000年前,这个革命法则在中国土地上已经在有序的演绎着,重复了一个地域又一个地域,重复了一段时间又一段时间。今天,这片土地已经统一治理,信息爆发式增长。我们可以轻易的把北方的事情拿到那边来做警示,把东边的`事情拿到西边做经验,更能把千年前的事情放到面前做教训。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看为所用,学为实践,悟为己有,让笑柄与嗟叹远离自己,让运势与智慧包围自己,珍惜当下,努力奋进。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15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集合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闻名历史典故。这本书讲了:春秋战国时候是我国历史上1个出色混乱的时候,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新的封建制社会制度开始构成。西周灭亡后,代之而起的东周没有约束力,各地诸侯称霸一方,由此引发了战争。在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中,不仅仅有倾国倾城的褒姒,昏庸无道的幽王,还有骁勇善战郑伯友等人物。
读了这本书,让我仿佛亲身历程了奴隶制社会变成封建制社会的过程,亲眼看到了正因西周灭亡,东周的建立而置成的战争。心里感受到了当时奸臣的.挑拨,致使好多忠臣被陷害,斩头。
在这本书中,我最中意的人物是白起大将军,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为秦国一起大业立下了大功。只可惜,之后正因残忍的杀死了赵国的四十万降兵,又接连触怒了秦王,最后被贬为平民,被逼自杀。我想:假如没有范睢这些奸臣的的挑拨,白起将能为国内历史进程再立下汗马功劳。
成语骁勇善战:骁:勇猛。指矫健勇猛,善于作战。形容战将英勇出色。如:《南齐书·戴僧静传》:“其党辅国将军孙昙瓘骁勇善战,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余人。”又如:旋由粤军司令李烈钧,引众堵截,麾下都是锐卒,骁勇善战,非龙军所能与敌。——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九十四回
成语倾国倾城:倾:倾覆;城:国。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如:《诗·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又如:一个太真妃倾国倾城。——元·白朴《梧桐雨》第一折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16
这几天我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一生必读的经典之中国十大名著的《东周列国志》。
在漫长的岁月里,周朝是一个最久的朝代,可却是历史中一小部分。周朝分为东周和西周,在西周的时候,国力强大;而在东周,政府的力量十分衰弱,结果天子只是一个名义而已罢了。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此时诸侯割据,群雄逐鹿。《东周列国志》就叙述了春秋战国间,五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下面我给你们讲讲“春秋五霸”的故事吧!
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他是一个善于用人的霸主。管仲是齐桓公弟弟的老师,为了让齐桓公的弟弟当上皇帝,于是管仲曾经用箭射他。但因为他的胸襟十分宽广,而且管仲也很有才能,于是他任用管仲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管仲协助他整顿齐国,国内兵强马壮、粮草充足,齐国日益强大起来、有所振兴。这时,齐桓公称霸之心活泛起来,占据了他心中所有位置。有了管仲,齐桓公信心百倍地踏上了称霸诸侯的旅程。
启发:说明了只有以诚相待,才能让别人帮助你,感激你。其实齐桓公对人以诚相待,也是为了自己的霸业做的奠基。所以,我要向齐桓公学习,做一个对别人以诚相待的人。
第二个霸主就是厉害的晋文公,他的身边都有难得的文臣武将,他也跟齐桓公一样善于用人。他为人贤明,出言不浮夸虚饰,气度不凡,所以他打败了专横跋扈,让人们抱怨连天、不得安宁的晋怀公。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登上了盟主的位置。
启发:只有一个善于用人的人,才能当好一个公司的董事长,因为只有懂得用人,他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才能为他自己的公司增添了得力人才。而晋国就好比一个公司,晋文公则是这个公司的董事长,假如他不懂用人,他还能当上霸主吗?
第三个霸主是宋襄公,他是一个十分愚蠢的'人。他愚蠢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可以说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傻蛋。
启发:我们应该引以为戒,不能向他学习。比如说他要用仁义战胜刀枪,这可能吗?假如一个善良的小羊羔在一只贪得无厌的大灰狼手中,善良的小羊羔有可能用自己的仁义战胜大灰狼那可怕的牙齿吗?
第四个霸主就是——胸襟宽广的秦穆公。秦穆公懂得用人,用了许多难得的文臣武将。他也是一个十分明智的君主,该提拔的就提拔,不该提拔的就不提拔。在这些文臣武将的帮助下,他成为称霸各国的盟主。
启发:做一个懂得宽容的别人的人是有些难,但是秦穆公做到了,他宽容别人时,别人则会以感恩的心去回报宽容他的人,在这时宽容则变成了秦穆公成就霸业的奠基石。宽容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我要向秦穆公学习,做一个懂得宽容的人。
第五个霸主就是大名鼎鼎的楚庄王。在楚庄王年轻的时候贪图享乐,专横跋扈,一点都不关心政治。经过好几个大臣的规劝,他醒悟过来了。他一鸣惊人,有了大幅度的改变,整顿内政,关心人民。经过许多年的努力,他坐上了盟主这个位置。
启发:国学读本上说“过而不改,是谓过以”。楚庄王在以前也曾经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但是他知错就改,他提拔了许多厉害的文臣武将,国里渐渐恢复,从而当上了盟主。我们其实应该向楚庄王学习,因为在学校中,有许多同学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他绝对不改,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所以,我们应该向楚庄王学习,做一个有错必改的好孩子。
《东周列国志》是精彩万分的一本书,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也让我懂得了一些道理,我喜欢这本书!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17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东周列国志》,作者是明代的冯梦龙,这本书是十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
本书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故事,此时诸侯割据,群雄逐鹿。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在这个时期相继出现,经历了兴盛与衰亡。本书一共有三十四章,从西周末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
《东周列国志》选取了许多内容丰富的故事,其中人物描写比较突出。赞扬了励精图治、胸怀宽广的郑庄公和忠心耿耿、有勇有谋的.管仲一行人。讽刺、批评了昏庸、残暴、无能的周幽王、卫庄公等,和奸诈狡猾的虢石父等奸臣。
我最喜欢“秦赢政一统平天下”这个故事。秦国是先将弱小的韩国打败;再趁赵国发生地震、灾荒时将其消灭;秦王派王贲将魏国、燕国先后打败。楚国是一个大国,秦将李信率二十万大军攻楚。他骄傲轻敌,终于兵败,随后派王翦用以逸待劳麻痹敌军,打败楚国;最终打败了四十四年无战争,一直过着安逸生活的齐国,一统天下。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为什么秦国能够一统天下?这是因为秦王会审时度势、抓紧机会、做事果断、知错能改、作战经验丰富。并且手下文武官员极多。赢政自幼天资料聪颖,加上后天勤奋好学,最终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君王。
秦王抓住六个诸侯国互相征战的机会,一举消灭所有国家。
读完这本书后,我们不仅学会了解许多史事,还能获得许多启发。
我们要学习秦王的勤奋好学、足智多谋。也可以学习他的计谋,秦王从弱小国先起兵,最后征伐强国,我们做题时也可以先做简单的,再做难的。在比赛中先打败弱小的对手,再与强大的对手对抗……
我合上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篇18
今天我去啦哥哥家,看到啦这本书,我就好奇看啦几页,觉得很好看,爱不释手。我把它带回啦家。
我几天就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主要讲了:春秋战国,一个烽火不断、争雄称霸的时代,无论英明的王侯、智慧的将相、果断的豪侠,还是昏聩的帝王、荒淫的诸侯、阴险的佞臣,同样活跃于历史舞台,演绎着惊心动魄的故事,他们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亡成败紧密相连。恍惚间,那些剑拔弩张的历史瞬间,那些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将我们带回那个精彩而遥远的时代。
这本书是中国十大名著之一。每个成年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些古典文学名著的印记。这些印记大多是在我们童年或青少年时代留下的'。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活灵活现的典型人物对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产生了难以计量的影响,社会再发展,科技再进步,它们的位置也难以被取代。这是中国儿童教育研究所的陈勉说的,而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只要好好读书,多看书,就可以增长知识,希望大家多读书。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相关文章:
《东周列国志》读书笔记09-08
《东周列国志》的读书笔记09-08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08-22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02-15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02-10
东周列国志的读后感02-21
读《东周列国志》有感02-15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精选20篇)11-09
清明节山东周边有什么好玩的旅游景点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