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时间:2022-03-13 09:35: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热门】《瓦尔登湖》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门】《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1

  《瓦尔登湖》很像是指导人做人的教科书。

  中学时代听说这本书陪伴海子走完了他最终的岁月,便好奇地看。断断续续,没有兴致,没有耐心。直到这个夏天,迫于某种任务的压力再把非剧情的文字串起来时,竟有种敬佩的感动。

  作为一个哈佛毕业生,梭罗的归隐似乎比很多人都更有资本。正如有人说没拥有过名利的人没资格谈淡薄名利一样,梭罗的选择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一种真正对内心的追随。远离喧嚣寻求安宁的话被多少人整日挂在嘴边自我标榜或是其它,可是真正能放下的却寥寥无几。我扪心自问,两年时间在一处绝对静谧的地方,绝对自食其力生活。我诚实地告诉自我,我做不到。

  梭罗的归隐是不脱离现实的。这是我最为佩服的一点。他开篇从经济谈起,从对自我的家园的建设谈起,稳扎稳打地生存,生活并赋予精神以全副的生命。而非高屋建瓴,空中楼阁似的苦行僧式的生活。于是,抛开遁世的消极,逃避的懦弱,瓦尔登湖畔的思考便是过滤后纯粹的宁静。

  梭罗是个伟大的说教家。通篇的劝诫与教诲,从始至终,却不叫人厌烦。他的诸多理论如今依然被人们反复念诵着。若挑其一而论,那便该是对自我的忠诚。

  不被理解时,我们习惯抱怨周遭,习惯自我怀疑,习惯抱歉生活,习惯心灰投降。于是,每个人都变成了一样的模样,遵循着一样的轨迹,过着类似而攀比的生活,活在自我给自我编织的牢笼中,被烦恼束缚着,不得抽身。倘若某一个契机,你试图问过自我,究竟想要什么,并愿意勇敢地去为它拔足而奔,也许生活将颠覆,你将成为自我的主人,于是你将享受其中。

  人生苦短,为何不为自我而活,为何不敢走别人不走的路。多难得,有了想法,有了想做的事,有了想要的世界,有了想过的生活,发现了想生活的地方,找到了想相守的人,那就去追寻。别让遗憾成为碌碌余生的间奏。就算有人不解,就算有人质疑,又怎样。

  因为,当你与身边的人步伐不一致时,也许那是因为你心中听到了别样的鼓声。

  而这鼓声,有时候,就像神旨一样。

  我,静静地坐在树林之中,注视着不远处的那一汪湖泊,明澈而又平静。岸上一座木屋,朴素而又亲切。湖中漂着一叶扁舟,一个人静静地划着小船,目光沉静而寂寞。木浆轻轻一拨,湖面泛起一阵涟漪,那调皮的阳光,在水中跳跃着,跳跃着,跳向远方……

  偶然之中,翻开了一本书,瞬间被作者恬淡宁静的生活所吸引,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在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独自在自我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

  梭罗1817年出生,在他十六岁时进入哈佛大学就读,其思想深受爱默生的影响,成为了当代著名的自然主义者与哲学家,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1845年,28岁的梭罗为了逃离城市的喧闹,躲避金钱的束缚,只身来到距小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独自生活,在自然中找回最初的自我。

  渐渐的,我的灵魂沉浸在了这一本寂寞的书中,心境也变得寂寞和宁静。正如惠特曼所说:“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了一颗活着的橡树在生长,它孤独地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那里没有一个同类,他独自生长着,发出许多苍绿黑黝黝的欢乐的叶子。”我多期望自我就是一片叶子,与他们相伴为趣,简单欢乐地生长。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多期望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找到一汪清澈的湖泊;在汽车的鸣笛与人们的叫喊中传来歌声婉转,溪水淙淙;在浑浊的空气里寻找到一寸心灵的静地。

  好在,暑假来了,我们能够停下脚步,走进自然,感受那清风拂过脸颊,阳光跳上肩膀,与蝴蝶一齐欢乐飞舞的乐趣;暑假来了,我们能够停下脚步,躺在草地上,听听那风,看看那云,数数夜空里那些顽皮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在静静的月光里,深深地呼吸,呼出那城市的烦躁与喧闹,吸入一份内心的宁静与恬淡。

  合上这本与世隔绝的《瓦尔登湖》时,窗外小虫呢喃,月光如水。

《瓦尔登湖》读后感2

  瓦尔登湖是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一个小湖泊,因为梭罗的存在而充满着神秘色彩,梭罗在瓦尔登湖隐居了两年又两个月,对它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甚至有时他会怀疑丛林中的一草一木就是他多年的挚友,他俨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它们的呼吸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树干上留下清密的年轮,在人的心上建立起自由的国度。

  《节俭》这一章讲的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独居生活的开始,梭罗用一种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向人们证实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必定都是物质财富上最为困乏而精神财富上最为富有的人。他反对奢侈的生活,强调除了所谓的生活必需品,一切的物质都会成为精神的累赘,因而必定阻碍人类的崇高向上。他仔细地用分厘计算自己的生活成本,无所欲求地将生活最大的简单化却同时又将精神最大的富足化,他完全依靠自己的双手在原始的荒野上洒下汗水,收获自由。在瓦尔登湖,他是一个隐客,在他想去的时候便去了,两年后,他又成为了一个文明生活中的过客,在他想回来的时候便又回来了。在梭罗身上,我看到了自由的羽翼,而不仅仅是为了体验一种逃避现实的原始的生活方式,他按照智慧的指示,任时光在思绪中自由游走,无限地扩展着生命的长度,这是一个非凡的隐士,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却又永远都不能真正成为他。他生活得像一棵树,你可以看他、拥抱他、爱他,而他却只会不断地迸发自己的枝条,永远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向上性,当你第二次在他的面前经过,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平静,不会因为风的到来而向你努力招手,唯一的改变就是多了许多碧绿苍黝的叶子。他最亲密的朋友是山林里的山川草木,树林间的鸟语花香,我们不难发现,他与世界唯一联系着的是扎进涂层深处的根须和承受阳光雨露的枝叶,他会在自然的风中狂舞却只能在人类的世界里沉思,他是自然的一部分。

  书中作者提到一位青年希望今后可以和梭罗一样生活,可梭罗并不愿意世界上有人遵循和他同样的生活方式,他希望世界上有尽量不同的人,每个人都可以非常谨慎地找到并追寻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不一定能够在计算好的期间抵达我们的港口,但我们会保持正确的航线。“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仅仅会避免他人对自己的束缚,更重要的是内心有坚定的方向,不为世俗所拖累。他认为成为一个独行的人可以随时做好出发的准备而避免在另一个同伴身上浪费时间。

  人们认为梭罗的行为是自私的,他没有为城市里贫困的人家做过一次慈善,而梭罗解释道:”没有任何气味比走了味的行善更难闻的了。“他的善行,是在一个生命最需要帮助的时刻施以援手,善行的方式完全是在很多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你可以为路边一株奄奄一息的小草送上甘冽的清泉,可以为牧羊人守候一天的羊群,没有必要为了表现慈善而一定要为城里的某个贫困家庭进行资助。世界上有很多慈善的本质并非发自人内心的同情,而是一种为了博取关注的必要的虚荣,梭罗希望每个人可以救起溺水的人后,系上鞋带走开继续自己的生活,而不必向世界宣扬自己的善行。正如他所言”不要做济世的助理,而要努力成为世界上一个杰出的人。“人生在世,不必为了救济他人而活,而真正的为自己而活。若果你手头富足,就可以成为一颗慷慨的枣树;如果你手头没有能够施舍的,就像柏树一样做个自由的人吧!慈善家总是用一种悲伤的称之为”同情“的气氛将人类社会包围起来,可我们真正需要的确实对抗生活的勇气,而不是绝望。若果善举不是建立在希望之上,不是建立在一种持久地对社会的贡献之上,那么慈善就只会催生更多的懒惰和迂腐,贫困的”虚荣“如野草般滋生,长满了社会底层的原野,人性的堕落与感觉的麻木,只能被消极虚伪的慈善所填满。

《瓦尔登湖》读后感3

  起初,这本书是心理老师建议看的,之前并没有接触到。一开始觉得会很枯燥,后来随着一页页翻阅着这本书时,深深地被其吸引了。一步步体会到了作者所说的登天的感觉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咨询这样一个领域又是什么样的,它跟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都得到了答案。反复阅读,爱不释手。

  《登天的感觉》这本书主要是由作者岳晓松编写,记录了自己在哈佛任教心理咨询师一职中,所接手的的十个典型的案列,并由此指出,对于相应的案列该用怎样的心理咨询方法与技巧。具体的案列比如自卑的哈佛女学生、同性恋、是否转学、职业去向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自己所遇到的或者周边朋友所遭遇的典型的问题,所以读来并不枯燥,反而随着来访者一步步的由哭转为笑,仿佛我们也遇到一样的情境时,也随之一起困惑苦恼,最后解开心结,一起成长。这也就是这部书开头时,作者回答小饭馆服务员阿静的答案,心理咨询不仅是让人开心,更是让人成长。也一点点去体会老教授所说的心理咨询就是要使人自己感觉良好,犹如登天的感觉一般。下面我就主要说说我读后的感受或者说了解学习到的知识。

  1、心理咨询室大致的结构,需要放置什么?就像作者的咨询室一样,在林登街5号,里面有一张大海的油画、乳白色的沙发、生机勃勃的吊篮等等,能让人心情平静的装饰物。这是想让来询者从进门开始,首先能有一个好的环境。那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呢,我觉得我们在心情不好时,也可以学着和咨询室布置一样,找一些能让自己心情开朗、平静的事物,转移或者分散注意力。

  2、什么是心理咨询?它和心理治疗又有什么区别?心理咨询就是帮助人们解决一些因为生活、工作、感情等原因所引起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像婚姻爱情的失败、考试作弊等等。而像一些涉及到有心理疾病的,精神病之类的,就不再属于心理咨询的部分了,也就该属于心理治疗方面,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3、心理咨询具体是怎样进行的?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每一个个案所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各不相同,当来访者进入心理咨询室,你怎样才能让他消除防备,对你这样一个陌生人开怀说出问题,并听你的忠告。像第一个自卑女学生的,是典型的新生适应不良综合征。首先让其宣泄出自己的不良情绪,等她冷静下来,再进行引导。同时你可以说一些自己身边也发生同样的事情,引起共鸣,拉近距离。然后针对该学生自卑的原因,像转移比较的对象,可以由别人转向自己,只要自己成长了,进步了,就是成功,无需太计较别人跟自己的差距。最后给出具体的解决法案,这一步很重要,因为你即使帮每一个来询者打开了心结,但有的问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还是一样,像后面的同性恋等等一样。主要运用了现实疗法,根据具体困难与挫折解决问题。

  4、心理咨询的意义在哪?这前面有稍微涉及,心理咨询就是帮助来询者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开心与成长,使自身真正感觉到“犹如登天的感觉”这句话真正的意义。当看着来询者带着感激,感谢你为其解决了长久的困惑时,你感觉到的不仅仅是帮助了别人,更是看到了别人在你的帮助下成长。这是一种无法言语的快乐。

  5、心理咨询要注意哪些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咨询者不能帮助被咨询者做决定,你只能引导,建议更好的解决问题办法。像案列是否转学和职业去向,你只能建议他去好好比较两者哪种更是你想要的,坦诚和父母商量等等,坚决不能像我们生活中的直接帮朋友决定,用自己的想法影响来询者。

  总之,这本书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对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值得反复阅读、推敲。也是心里咨询者入门的一本推荐的书。

《瓦尔登湖》读后感4

  作为整天生活在城市浮躁环境中的一员,有幸选择了《瓦尔登湖》作为本月的自选阅读书籍。使我感到了自然地清晰与躁动的心境得到一些平静。《瓦尔登湖》描写的是作者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在瓦尔登湖畔独居的所见、所闻、所思的一系列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是对大自然巨细靡遗的描摹和引申。从四个季度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的再现于读者面前。同时,也看到了译者极高的语言翻译能力,为这部书籍的整体内容增添了新的亮点,下面是我读这本书后的一些体会:

  一、作者的宁静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回归自然地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瓦尔登湖的冰和水相同,在近处看是绿色的,但在远处看则蓝的很美,你很容易就能够将它与其他的白冰或者某个在四分之一英里开外的湖泊的绿冰区分开来。书中涉及了多达上千种的动物与植物,但读者并没有感到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阅读的趣味。主要原因是作者并没有在两年的独居生活中将所看到和想到的自然与环境的和谐与宁静分开。他充分的体现了宁静给他带来的幸福感。更主要的是对美国当时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做出了批判,同时也深深的表明作者的隐身独居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抗议。在瓦尔登湖期间,作者看到了两三株矮小的枫叶已经变红,在湖的对岸,三株挺拔的白羊下方,就在岬角的顶点,紧邻着湖水……它们的颜色、形态乃至变化的姿态诉说了多少故事。

  二、作者的意境

  在独居的那些日子里,每次望向屋外的瓦尔登湖时:我总觉得它像是山峰之上的天池,它的湖底远远高于其他湖泊的水面;到了日出时分,我看见这湖渐渐脱掉夜间的雾衣。细纹荡漾或波平如镜的湖面慢慢的露出来,鬼魂般的迷雾则悄然从四面八方退入树林,仿佛他们的秘密聚会终于散场。而朝露则悬挂在枝叶上久久不肯离去,群山两侧也湿漉漉的满是露水……在书中,梭罗“无微不至”的描述两年多的湖畔独居生活,目的在于通过这次亲力亲为的实验向读者证明,其实生活不需要很多钱,不需要住豪华的邸宅,穿昂贵的服装或者吃丰盛的大餐,照样能够好好的活着,而且能够快快乐乐的活着。因此,信念与经验让我们深深的相信,只要朴素地、明智地生活,在这世间谋生并非痛苦的之事,而是快乐的一种娱乐。在这里作者充分的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他写道:每天锄草或读书写作过后,时间还没有正午,我通常会到湖里洗澡,和滨鹬在浅湾里共游,洗去身上因劳动而染上的灰尘,或者抚平因学习而造成的皱纹,这样下午才能感到绝对的自由。

  三、作者的批判

  《瓦尔登湖》虽然是作者在郊外独居时所写,但是,他并没有局限于日常生活,更多的时候是对美国当时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作出的批判。作者梭罗不反对一些新鲜的社会现象,但他特别担忧客观条件的改善无法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甚至会导致人们忘记生活的意义,本末倒置地去追求一些外在的东西。就像他讲的那样:我宁愿独自走我的路,如果可以的化和宇宙的建设者结伴同行,也不愿意混在盛装打扮的人群中招摇过市;我不愿生活在躁动不安的、神经兮兮的、热闹喧嚣的、鸡零狗碎的19世纪,我宁愿站着或坐着思考,任他逍遥离去。正是这些散见于全书的对美国现实的批判,给《瓦尔登湖》染上了浓厚美国色彩。

  最后,我将看到的是作者积极地在体验一种生活。建造木屋、种豆、钓鱼、观察野生动植物,无不在探索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如果一个人有信仰,那么他走到哪里都会有相同信仰的人合作;如果没有信仰,无论他处在哪些人中,他都会继续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合作”,无论是何种意义的合作,都意味着大家要共同生活。这本书给了读者清晰、健康、引人向上的力量,并且自然体会到心灵的纯净和精神的升华。

《瓦尔登湖》读后感5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品读了《瓦尔登湖》这本名著,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这本书写成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者竟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样特立独行,怀着一颗质朴纯真之心踏上了这样一段非同寻常的旅程,这种勇气和魄力令人无比钦佩,而在梭罗心中能存有这样的不带有一丝一毫受世俗之气污染的纯净思想更是让我肃然!这澄明的思想如同一阵清新长风掠过所有读过此书之人的心际,不禁让人为之精神一振,他要让人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生活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就是可以带来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物质生活确实很诱人,有了钱财便好象可以为所欲为,有华丽的别墅,有高级的私家车,有丰盛的饭菜,有夺目的衣裳和珠宝等等等等,于是人们都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财富,有了可观的钱财后还想得到的更多,永无止境,直到他老之将至之时,他才会意识到在他的一生当中他充当的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渔夫整日以打渔为生,每天只打很少的够吃一天的鱼便在海边悠闲地晒太阳,一天一个有钱人见到他在懒洋洋地晒太阳便过去批评渔夫好吃懒做,有钱人说:“你怎么不去搞水产养殖?过几年那可以赚多少钱啊!”渔夫说:“赚那么多钱干什么?”有钱人说:“这样的话就可以不用每天出海打渔了!”渔夫问:“不出海打渔了那我每天干什么?”有钱人显得很骄傲的说:“你就可以整天很悠闲的晒太阳了!”渔夫说:“我现在不就在很悠闲的晒太阳么?”有钱人语塞。

  一般而言,我认为能愿意这样过隐逸生活的只能是东方人,而且现在我甚至怀疑现在的东方还有没有这样的隐士存在,仿佛这样的人物只能活在遥远的古代,时常的我就这样想,如果我生活在古代,我愿意过那种山林生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群山葱葱,幽径模糊,山湖静寂,紫雾腾腾,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想想就让人心醉!可是,能无忧无虑地过这种生活的人真能存在么?古代那些隐士大多是在官场不得志的士大夫,寻常百姓哪会有这份闲心,家有老小,能够抛开他们由着自己的性情去游历江湖吗!显然是不能的,所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今要想过不问世事的隐逸生活还真是不切实际的,《瓦尔登湖》的作者大卫梭罗也只是过了三年的山林生活便又重新入世,即便是如此这段经历也是弥足珍贵,试问有谁能花三年的光阴来尝试这种简朴生活并能够富有情趣地刻录下来自己的心迹?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瓦尔登湖》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瓦尔登湖》读后感6

  我的床头放着一盏灯,叫《瓦尔登湖》

  那年夏天,卢梭提着一把斧头,只身踏进了瓦尔登湖畔的森林。他花了数个礼拜,就地取材,搭建了一座小木屋,从此在这里独自栖居了两年零两个月。他身体力行,做了一个人类生态的实验,并以先知的智慧写下诗意盎然的《瓦尔登湖》,给世界留下了一部“绿色的圣经”。在这个熙熙攘攘、喧嚣浮躁的当今时代,在这个利欲熏心、匆匆忙忙的现代社会,捧着《瓦尔登湖》细细徜徉在卢梭的世界,就好比坐在驼峰上的沙漠行者看见了绿洲,好比在汪洋大海上疲惫飞翔的海燕看见了岛屿,实在是一种享受和启迪。

  米黄的书籍一页页地翻过,我仿佛是那来到卢梭木屋里避雨的钓鱼者,坐在火炉旁和他对话,每一次倾听都会让我受益匪浅。我模糊的眼睛仿佛擦过了晶莹剔透的雪末儿,瞥见了被人类社会隐藏的真理之光。当我们陶醉于拥有高楼大厦的豪宅时,却不知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已远离了我们;当我们操劳忙碌地在险境迭生的职场奋力向上爬时,却不知道人类原来还可以从容甚至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当我们不惜掏破汗水浸湿的钱袋为衣食住行的奢侈和名牌买单时,却不知道有种简朴的生活可以带来更多的愉快和充实的精神世界。很多人为物质财富而奋斗,却以物质享受为终点,仿佛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做创造财富的加法和享受物质的减法:他们从不知道,生活深层的价值在于精神和内心世界的丰富。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瓦尔登湖的美使我深受感触!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也便拥有了诗意。如果我们的内心能容纳大自然的美轮美奂,哪怕只是一种清新美好的感觉,我们的生活都会更加宁静和愉快。捧着这本书,瓦尔登湖便浮现在我的脑海:湖上的潜水鸟浮出水面,肆无忌惮地大笑;鲈鱼不时在湖面溅起水花,泛起阵阵涟漪;松鼠在木屋旁的树上互相追逐;土拨鼠在地窖里偷偷啃着主人的土豆;苍翠欲滴的岸边森林倒映在湖面……。我感受着一种宁静而愉快的心情,体会着卢梭坐在湖边时是多么宽广诗意的心境。他取之于大自然,生活于大自然,不受世人工作、房租之类的问题的困扰,却生活得满足和充实。他也在土地上耕作劳动,却没有农民们换取金钱的功利目的,而是虔诚地享受着神圣而诗意的情怀。有时人追求太多不必要的表面的东西,拥有太多的物质欲望,生活就会不负重但,更不可能有诗意从容的生活。

  “简朴、简朴、简朴。”这是小木屋主人的座右铭,然而他并不是主张清贫乐道,无所追求,相反,他主张一种精神充实、内心丰富的深广的生活,“简朴”的意义就在于让渡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过精神生活,提高生命价值。“简朴”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是否定财富。我们并不是非得买把斧头闯进山林去生活,而是要在我们原有的生活里,学习卢梭生活的态度,在简朴中创造精神的富有和人生价值的富足。其实拥有清澈的心境比多余的手中的占有更加重要,其实给自己一个宁静沉思的角落比无休止的忙碌更加重要——因为在不为欲望所焦躁的心境中才能在智慧中成长和选择,因为只有失去了宁静常常导致在忙碌中迷失自己。我们的先人留下了无数智慧,我们身边的人们有很多可供我们学习的经验,甚至我们赖以生活的大地也蕴藏着答案,但是只有恬静、开阔的心境,只有简朴冷静的心态,才能更灵动的接受智慧的启蒙和迷津中的顿悟。

  “大隐隐于市”。读过《瓦尔登湖》,我想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不论有关绯闻、炒作、安全、道德或娱乐的信息如何横流,不论社会上生存生活的压力如何表现,我都会努力保持简朴的生活态度,都会怀着瓦尔登湖般宽广安宁的心境,都会不懈坚持自己的追求。

《瓦尔登湖》读后感7

  1845年7月4日,梭罗为一项试验移居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自耕自足两年有余的时间里,他体会到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简朴而又原始。在他离开之后,就将两年来的感悟写成了这本传世的佳作《瓦尔登湖》。

  这本书不仅能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之可爱与瑰丽,更能从嘈杂的现实生活中解放灵魂,感受心灵的宁静与欣慰。就好像一丝清泉倾泻而下,冰冰凉打在头上便撩得你一个激灵,轻轻柔沁入皮肤触碰你每寸神经,最后汇聚到脊髓之中成为你身体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读过它的人,比如海子就曾写道:梭罗这人有脑子 ,梭罗手头没有别的 , 抓住了一根棒木 。 那木棍揍了我 ,狠狠揍了我 ,像春天揍了我” 。

  这首《梭罗这人有脑子》,生动地表现出梭罗所倾注在文字中的自热之爱,唯美的笔法真实地勾勒出大自然的灵动,带着强大的冲击力扑面而来,使人毫无招架之力,就像被木棒狠狠揍了似的,猛然醒悟,重新审视周围,嗅到野芳发而幽香,见到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而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达到坐忘。

  于是,梭罗的智慧与老子的哲学其惊人的相似就不得不提了。他们都认为一切都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做违反自然法则的事, 澄心味象、契合自然、心纳万物。在另一方面,人的物质生活应该降到最低,自给自足,但精神生活一定要崇高,要有诗意,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清静、恬淡、寂寞、无为。由此可见,这二者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书中梭罗看到了他的同乡们,不幸继承了农舍、房屋、谷仓、牛群、以及农具,继承了这些得来容易摆脱难的东西。他疑惑是谁使他们成了土地的奴隶,疑惑他们为什么一出生就开始挖掘自己的坟墓。他们不得不度过别人的一生,推着所有这些东西往前,尽自己所能过得好一些。

  而在现实中,我们也遇到了多少可怜的、不朽的人啊。他们几乎被生活的重担压垮、闷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他们是房子的奴隶,车子的奴隶,更是金钱的奴隶。西班牙《世界报》上有这样对中国房价的评论“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可见,尽管时代浮躁奴隶层出,但是如果人始终在一种错误下劳作,那么很快就会成为后继者开垦荒原时不得不清理的阻碍,而他的大部分也终将会被犁入泥土成为肥料。对于我们,二十岁的经年里放大了什么,什么又是这个年龄段所不该承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脚踏实地的安全感,内心真实亲切的期盼?仅仅由于无知和错误,被生活中人为的烦恼和过于粗重的劳作挤得满满的,以致无法摘取人生精美的果实。难道是我们的手指因过度劳作也变得太笨拙、颤抖得太厉害而做不到这一点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大学本应是人生中最自由的阶段,没有高考的残酷竞争,没有老板的苛刻要求。我们理应能够顺从我们的渴望,不要急着给自己戴上考研、出国的枷锁,去追逐理想,去钻研学术,去赏玩山水。更何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去跑,去跳,去舞蹈,去歌唱。

  当夕阳西沉时,到美港山上,大嚼其越橘和浆果;在温和的黄昏中,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鲈鱼游泳四周,好似迷上笛音;夜晚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零乱地散布着破碎的森林。听听枭鸟和狐狸和唱的小夜曲,不知名的鸟雀发出尖厉的啸声。衔着野草,吮着汁液,思索黄金时代里,有多少山林水泽的精灵曾经居住?

  那是在康科德的冠冕上的第一滴水明珠,是梭罗的心之所栖,是世界上唯一的瓦尔登湖。而我们,只要同样抛去繁杂,此身所在,便是瓦尔登天堂。

《瓦尔登湖》读后感8

  读《瓦尔登湖》是在读高中的时候,那时书里有选文,于是找来原书用了一个晚上囫囵吞枣的翻完,心里想也不过如此。第二天坐在一群朋友之中热烈的讨论关于隐居的话题,甚至在辩论赛的时候也要把梭罗的“不要企图占有大地”作为了环保的理论依据,现在想来,在那个时候的稚嫩心态和浮躁心境下读这本书,怪不得能把书里的精髓糟踏成那样。

  如今再读《瓦尔登湖》,在第三极书城偶遇徐迟翻译的版本,就买了下来放在枕边。于是每天睡前和醒后下意识的一件事就是摸起那本淡绿色封皮的书来翻几页。每天夜里,当世界静的只剩下我和一盏台灯的时候,就连桌角的百合都悄悄隐退了喧嚣的香气,关掉一些可以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卸掉身上一切的束缚和伪装,就坦然的像个书虫一样粘在书页上,任什么事都赶不走我了。

  看到《冬天的湖》那篇的时候是个微亮的清晨,初夏的清晨慵懒而清新,我就斜靠着看那些关于凿冰的描写。更妙的时候睁开眼翻开一页的时候手触到的文字这样写道:“睡过了一个安静的冬天的夜晚,而醒来时,印象中伤佛有什么问题在问我,而在睡眠之中,我曾企图回答,却又回答不了——什么——如何——何时——何处?可这是黎明中的大自然,其中生活着一切的生物,她从我的窗户里望进来,脸色澄清,心满意足,她的嘴唇上并没有问题。醒来便是大自然和天光,这便是问题的答案。”看到这里我仿佛觉得身边的同伴在跟自己说起昨日的梦境一样真实,一样巧合。于是清晨一下子闪亮了许多。紧接着冰湖水里的梭鱼和铃儿叮当的驴马也出来了,清晨一下热闹了起来,有趣的梭罗开始带领我去丈量所谓的“无底之湖”,去盯梢地主老爷们精明的交易,我们仿佛两个特务一样,看看这里,管管那里,然后视线最终落在了对冰的研究上,像两个好奇的孩子,研究为什么瓦尔登的冰是那样美丽而又特别的微绿色,挖冰人的雪车走过,有一大块冰掉在村中街道上,躺在那里有一星期,像一块很大的翡翠,我们就每天都跑去看那块绿色的翡翠。然后敏思的梭罗话锋一转开始露出思想者的面目了,“他们告诉我,他们有一些冰,放在富莱喜湖的冰栈中已有五年,还是很好的冰。为什么一桶水放久了要臭,而冻冰以后,却永远甘美呢?”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被那种诙谐和智慧震撼的不能起床,生生的把上班的时间忘在了脑后。

  紧接着,我想说,如果不是这文还有那么小一段,那么精彩的要命的段落,我真想今天就彻底“躲进小楼成一统”了。哦,是这样的文字,真精彩的要命:“似乎紧跟着将要有查尔斯顿和新奥尔良,马德拉斯,孟买和加尔各答的挥汗如雨的居民,在我的井中饮水。在黎明中我把我的智力沐浴在《对话录》的宏伟宇宙的哲学中,自从这一部史诗完成了之后,神仙的岁月也不知已逝去了多少,而和它一比较,我们的近代世界以及它的文学显得多么地猥琐而藐小啊;我还怀疑,这一种哲学是否不仅仅限于从前的生存状态,它的崇高性,距离着我们的观点是这样地遥远啊!我放下了书本,跑到我的井边去喝水。瞧啊!在那里,我遇到了婆罗门教的仆人,梵天和毗瑟奴和因陀罗的僧人,他还是坐在恒河上,他的神庙中,读着他们的吠陀经典,或住在一棵树的根上,只有一些面包屑和一个水钵。我遇到他的仆人来给他的主人汲水,我们的桶子好像在同一井内碰撞。瓦尔登的纯粹的水已经和恒河的圣水混合了。柔和的风吹送着,这水波流过了阿特兰蒂斯和海斯贝里底斯这些传说中的岛屿,流过饭能,流过特尔纳特,蒂达尔和波斯湾的入口,在印度洋的热带风中汇流,到达连亚历山大也只听到过名字的一些港埠。”

  读到这里,这篇文刚好结束,既震撼又有点扫兴,意犹未尽的情绪之下才百般无奈的合上书页,剩下的还要留待慢慢享受哩!有人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我想那是因为他自己太热烈,他的生活太过于丰富。《瓦》不寂寞,恰恰是在嘲讽我们这些不会享受寂寞的寂寞人的。然后,被它嘲讽,确是那样的快乐!

《瓦尔登湖》读后感9

  当夜幕笼罩大地,远处灯光依稀,闪烁在建筑工地,我的心灵也随之渐渐超凡脱俗于喧嚣的世俗,回归于一片沉寂。无论白天的事物多么纷繁难解,它们都会沉积,铺在瓦尔登湖之底。每个人心底都可以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

  《瓦尔登湖》带给我的是这种心境,一种自然和返璞归真的思考方式,以及将实物升入精神的思想境界。《瓦尔登湖》不是小说,没有故事情节,有的是自然的事实和深沉的思考,但它值得细细思读,理解出自己的哲学体系。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凝结了作者的感悟与思想,描摹出生活的本味模样。

  《瓦尔登湖》记述了梭罗在他两年中的湖边隐居生活。他描绘了大自然的新奇与美好,延伸了无限的感慨与思考。他将两年的观察与思考合成一年来写。自然的规律是恒久不变的。梭罗是一个自由的人,他拥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摆脱世俗的羁绊。最重要的是,他乐于探索未知世界——这个世界还包括他的内心。他鼓励人们纯洁与简单,勇于按照人们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尔登湖的寂静给了作者思考的空间,使作者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无聊的应酬和社交活动等。他在湖边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实并未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准确地说,梭罗所厌恶的是毫无真诚与热情的社交活动,而且它们常常与豪奢联系在一起。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

  立在清澈的碧蓝色湖水旁,那幢他亲手建造的木屋是他思考的居所。他凭直觉和自己的意愿,来到这里进行他的生活实验。整整三百页的纸张,都透露出对“我”这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固定的习惯。作者在湖边隐居的确——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是一个生活的实验。并且带领读者同他一道,在情节的发展之中,获得无法言喻的启迪。

  限于人生阅历和学识的浅薄,我不敢说这十几万字我都能读透,更何况它囊括了太多的内容。然而无论如何,每个人结论都会是相同的,只不过理解的程度深浅不一而已。的确,这本书很难读,凡是浮躁的心情都不得不抛弃这本书。另一方面,唯有沉静的人在沉静的时空中方可与这高尚的思想共鸣。一旦沉静的心读进来了这本书,必获益匪浅。

  我们所阅读的,并非是褒贬“仁义道德”之流,而是真理。书中描写的全部是真实的大自然,与城市中灯红酒绿的嘈杂迥异,湖边的鸟兽虫鱼鸣叫的喧嚣更接近于自然的真理。更广义地来讲,作者竭力强调的心灵和精神上的宁静和探索,并非简单的远离世俗退居山林。有人渴望像他一样,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林。这显然不符合他的思想境界。真正的瓦尔登湖是一种生活方式,存在于作者以及每个人的心中,不是一成不变仅存在山林中的,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瓦尔登湖边始终是一位占住者。即使作者生活在一座大都市中,他同样能够凭自己的意愿,到内心的海洋中探索。

  尽管如此,作者还是可惜地感觉到,城市离真理太远了。城市在人们的意识中建造起来,早已被人类狭隘的观念充满了。作者逃离都市,隐居湖畔;同样他也逃离固定的思维模式,隐居到自由、孤独的思想中去。作者因为贞洁,以至于他都感到自己永远不能拥有绝对纯洁了;来不及为自己的哀悼,他又向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人类更高的天性去生活。他不去追名逐利,又困惑于我们顽固的思维方式。有时你感到他在颠倒是非,其实每次都有一个思维敏捷的人紧跟他的思想,跃过腐朽思想的栅栏,体悟到其中真正的含义。因此,贫穷可以是富有,劳动可以是苦役,虚度光阴、野蛮可以是高尚,聪明可以是愚蠢,购买可以不花费任何钱财,最终复杂也可以是简单。要想做到这一切,就得回归到最基本的精神实质。

  水的简单赋予了它最丰富的内涵。就好像科学家合成出的物质,无论多么复杂,都不可能超越水的简单一样,《瓦尔登湖》也是一座不能逾越的巅峰。

《瓦尔登湖》读后感10

  我从《瓦尔登湖》中深深体会到,我们应该顺其自然,从大自然中回归自己最初的本性。

  我希望我们的农夫在砍伐一个森林的时候,能够感觉的那种敬畏,就像古罗马人在一个圣林里间疏林木以使其透光的时候所感觉到的敬畏一样,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森林是属于一些神灵的`。”

  “有一千个人在伐着罪恶的枝桠,却只有一人在猛砍着罪恶之根。”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当梭罗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瓦尔登湖的爱,对于小屋的爱,对于山林的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爱,以及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爱,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罗心中孤寂,一种超越了浮躁,超越了个人荣辱,超越了一切物质的孤寂,其实与其说是孤寂,我到更倾向与说是安静。在安静中梭罗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的,然后静静的写下他的思想,静静的在瓦尔登湖旁度过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时,我都能产生一种震撼,然后静静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未来。然后一步一步的实现,在那时我才感觉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

  其实什么是安静,可能我的理解会和很多的人不同,我觉得安静更想一种禅,生活禅。虽然孤独但是充实,生活不是单调,也不是无聊,因为在安静中总有一个信念在支撑,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

  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追求一种感觉,一种能让自己安定的感觉,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中,我渐渐明白我是一个喜欢孤独的人,总是在午夜那种安静的气氛中表现我的思想,也只有在安静中我才能找到自我。

  一切总是缓慢的流走,不带有一点声音,流走的是我的童年,带来的是我的更深的思考,不知道这种交易是不是公平的,但是我还是走到了复读的门口,高考的失利象一个巨大的石头压的我只能在凌晨四,五点睡觉,成绩无情的下滑,终于到了下不去的地步:全班倒数第一。老师的劝退命令在我的耳边一次又一次的响起。我似乎无路可退,象一个垂死的人在悬崖边做苦苦挣扎。记得那天,在绝望中我安静的坐在书桌前,突然很喜欢这种安静的感觉,什么都可以不想,但是什么都可以想。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生活。终于我明白了,从此没有悲伤,只有安静,在安静中,我走到了大学门口。

  上了大学后,我的第一个感受是我们的生活太浮躁,有太多的人只是在混混噩噩当中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涯。曾经做了一个调查,问大学生对于大学的目的,有太多的人说没有想好,有太多的人说只是为了混一张大学文凭,而经历了那么多我终于明白很多事是不需要强求的,重要的只是你心里的一种感觉,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去做的话,你就好好的去做,做了就不要后悔,后悔了那你做的就没有了意义。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安静的感觉,明白自己需要的,努力去完成你的任务,走向自我。

  其实什么是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我的解释是在安静中走向自我。

  最后还是让我们在仔细的聆听那发自梭罗心中的呐喊吧:

  “我引以为容的是,有一来客用黄色胡桃叶当作名片,并在上面写下了几首斯宾塞的诗,我把它当做我的陋室铭:

  人们来到这里,充实了小屋,

  不需要多余的款待;

  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

  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

《瓦尔登湖》读后感11

  一直以为梭罗应该是远离尘世的,在读了其身世介绍后,却发现误解甚多,梭罗并非是一直远离世俗,隐居山林的,相反,观其一生,应该是积极入世的。

  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想往哲学,更愿意“一刻不停地探测,寻找着可以下锚,紧紧地抓住不放的一处底层。”

  他在中学教古典名著、科学和自然史,常带学生旅行、户外野餐,让学生受大自然的生活教育。这一点让人羡慕,今天我们为了“安全”,是紧紧地把学生禁锢在学校这个真空罐头里的。

  他关注社会,一直拒绝交付人头税,并写了文章《消极反抗》,认为政府要强迫人民去做违背良心的事,人民就有消极抵抗的权利。文章影响巨大,圣雄甘地、马丁。路德。金、托尔斯泰、罗曼、罗兰都受到过他的影响。

  他hai反对蓄奴制度,帮助南方的黑奴,写过《马省的奴隶制》,为因反抗奴隶制而被害的约翰、布朗召开追悼会。高中语文课本中夏衍的《包身工》就提到梭罗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借以来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如此热血的梭罗,却能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开始砍伐一些高耸入云的白松来做建筑材料,并在美国的独立日那一天住进自己盖起来的湖边的木屋,在这湖滨的山林里,观察、倾听、感受、沉思长达两年多一点的时间。

  在《瓦尔登湖》里,梭罗有这么一句话:“我对于每一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去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似的,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

  看到这句话,我想是否就可以跟当前流行的语言“生活不仅仅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相关,又联想到林语堂说的苏东坡了。

  据林语堂考证,苏东坡在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时,诗作多表现其天真快活的心情,赤子般的狂放不羁。他既参加家庭同乐的西湖游,也喜欢同官衙僚属的挟妓游湖。前者他唱出“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这里是写家庭宴会的吃食,后者他亦有“游舫已妆吴榜稳,舞衫初试越罗新”。这句应该在赞美官妓的艳丽了。但他于人生了解太透彻,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与美酒妇人上,他与梭罗有相同的看法,喜欢与大自然春夏秋冬,雨雪山峦亲密接触。

  熙宁六年(1073)年九月初九,苏东坡不去参加重阳节宴会,独自去拜访西湖孤山两位僧人,晚上,独坐舟中,凝望山顶,写下七律《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蔼蔼君诗似岭云,从来不许醉红裙。不知野屐穿山翠,惟见轻桡破浪纹。颇忆呼卢袁彦道,难邀骂座灌将军。晚风落日元无主,不惜清凉与子分。”

  诗首联大意应该是:你写的诗就像那山岭上漂浮的白云那样繁多,你的酒量也很大,千杯不醉,不需要陪酒的女子来扶。这里应该是对长官的一点奉承吧,诗写得多,酒量又大,不会醉倒在女子的红裙下。

  颔联大意应该是:你们欢饮时不知我穿着木屐翻越那依然青翠的山野,在山上只见那小巧的船桨划过一道道波纹。这句感觉“野”和“破”最得意趣。

  颈联大意应该是:我也想象你们热闹的宴会,让我想到当年呼卢高手袁彦道,宴会上应该难以见到敢于当面怒骂权贵的灌夫了。宴会上当然会有赌博高手,但下句莫非是略有讽刺意,毕竟是有话必说的苏子瞻。

  尾联大意应该是:攀到山顶看到落日,徐徐吹来的晚风,我也不惜把这美景、清凉与你们分享一二。这句让我有点怀疑他是在舟中呢?还是在山中呢?还是想象呢?

  由此诗可以想见苏东坡应该是“爱热闹,也爱独处”的人,他会在别人觥筹交错之时,要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己的“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恐怕这也是东坡后来历经多重磨难,最终也能找到心灵慰藉的原因吧,梭罗说“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实质感觉应该指不仅只活在俗世中,正如《诗人玉屑》所言“要shi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言语意思,则其诗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矣”,诗如此,人亦然。

《瓦尔登湖》读后感12

  一、 心如北海若

  梭罗提到了他农场,又被农场主夫人反悔的故事。他没有任何的愤懑不满,反而有当了一次富人的宽慰。他的慷慨打动了我,这不是经济上的慷慨,这是精神上宽广与包容,这是理解力的开阔与幽远。我因这一个小片段受到了洗礼。不做斤斤计较的人,不苛刻,对他人的境遇有深深地理解与包容。与人为善,心有余香。

  作为一个公平主义爱好者,我常常因自己权利受到侵害而变得戾气,在维权时,愤怒而得理不饶人。现在想想我把我的不宽容用铁骨铮铮装扮,有点可笑。

  喜欢梭罗书中的这句话,“我是我眺望到的一切的君王 我对它具有的权利无可争辩”,这句话来自英国的诗人库柏。我也要拿这句话来提溜起我的境界来。

  二、关于读书

  “那件袍子上没有积下任何灰尘;自从那神明被揭示以来,也没有任何岁月的流逝。”

  最古老的典籍,宛如神谕。他们在人类精神的星空永远熠熠闪光,穿透时光和苍穹,这种光芒,不会有丝毫的衰减和暗淡。

  “年轻时花上一些日子和宝贵的时间去学习一种古代的语言,哪怕只是一些单词,也是值得的,因为他们是从老百姓平凡的语言中提炼出来的,成了永恒的激发和激励。农夫记住并重复他听到的几个拉丁词语,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乐乐听到我读庄子的一词半句,也是大有好处的。这个暑假,和孩子一起读庄,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再开启。他和我读过秋水,熟知河伯与北海若。他问我,如果河伯没有顺流而东行,会遇到北海若(这样的老师吗)?会意识到自己的(小)吗?一个太好的问题了。可能会遇到,一定会遇到。就像妈妈关注了那么久的渡渡鸟,终于成了知行生,涓涓细流汇入妈妈哲学的大海。就像妈妈早已知道庄子穿越时代的力量,即使一直未掀开篇章,终将在知行生的课堂中,日读一段,坚持打桩。就像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一直被推荐,从未被阅读;但妈妈已经开始翻起它,因为它的文字口齿生香。口齿生香的文字摘录不完,先把那些启示和心中的对话留下。

  “古典作品不就是人类最崇高的思想记录吗?他们是唯一不朽的神谕,为最现代的探询提供了答案”

  老师让我们打桩,也源于此吧。

  “好好读书,以真正的精神读真正的书,是一项崇高的活动,会比被它同时代的习俗所推崇的任何一项活动都更需要读者竭尽心力。读书需要的训练是运动员经受的那种训练,几乎毕生要向着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读书不能随意,读书是需要训练的。训练的是专注投入与持续。

  “文字是最珍贵的纪念物。”

  “当目不识丁的也许还是鄙视一切的商人,通过魄力和勤奋,争得了垂涎已久的闲暇和与世无忧的生活,进入了财富和时尚的圈子以后,最终不可避免的会转向那更高的然而却难以企及的知识和才赋的圈子,这时他才会意识到自己文化的残缺以及他一切财富的空虚无用;于是他不遗余力的要使子女获得知识文化,他深刻的感到自己这方面的不足,从而证明了他的明智;就这样他成了一个家族的缔造者。”

  进入了妈妈哲学的知行生体系,我们无需财富与商人相当,已提前感受了知识与才赋的欠缺,何以解匮,唯有学习,这是家学之源。

  “阅读作为一种高尚的智力活动,他们只是略知一二或者根本一无所知,然而从高级意义上说,只有这才是阅读,而不是那种像奢侈品一样使我们宁静,允许我们较为高尚的官能处于休眠状态的阅读;是我们必须踮起脚尖,将我们最机敏最清醒的时光贡献给他们的,才是阅读。”

  “我认为在识字以后,我们应该阅读最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不是永远重复最基本的东西和单音节词,毕生停留在四五年级,坐在最低年级最靠前的座位上。”

《瓦尔登湖》读后感13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再去拜读这篇神的思想吧!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

  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

  人们疯狂、贪婪、过度的拉取、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开垦荒地的同时,大面积的森林也随之消失,大机器的轰鸣声随处可闻,而鸟儿的歌声却很难寻觅。人们无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后也遭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

  导致森林覆盖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得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岌岌可危。

  本书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但这种挑战不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希望,而是伤后复原的无限力量。

  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这里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许吧。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去拜读这本心灵的教科书吧!它会让你不虚此行。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无尽地注入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一:东施效颦式的“瓦尔登湖”生活

  在“知乎”曾经有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写了一篇自己看完《瓦尔登湖》后、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过了几个月“瓦尔登湖”式生活的经历:

  首先—努力工作同时省吃俭用,准备了几个月不用工作也能生存的金钱;

  其次—在城郊结合部住了一个非常便宜的房子,开始自己所谓的“瓦尔登湖”的生活;

  然后—在享受了家庭睡觉睡到自然醒、不用赶着时间打卡上班的日子后,感到无事可做的空虚,于是把自己喜欢的武侠小说看个遍……

  接着—接着就感觉空虚、寂寞、无聊,每天无所事事的看看老年人打牌、沿街小店、小摊逛来逛去……

  最后—最后自然就是灰溜溜又回到他曾经逃离的—文明社会,并且要更加努力—考研究生。

  这篇文章的结尾我记得是这样的:

  说他回到曾经的学校,准备复习考研,在宿舍里上铺的一个学弟在聚精会神的看一本书,他问这位学弟看的什么书,学弟告诉他:看的是《瓦尔登湖》。然后他开心地笑了起来……

  那种笑似乎笑这个学弟和自己过去幼稚一样。

  二:看到这里,我也笑了

  看到这里,我也笑了,为这种所谓东施效颦式的“瓦尔登湖”生活笑了,我想:梭罗要是看到了也会笑了,因为这根本就完全不是一样的生活;

  梭罗走进森林,不是为了逃避现在的文明生活,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梭罗二年多的森林生活不是让自己变得更懒,而是让自己变得闲适,梭罗在森林里并没有感到空虚、寂寞、无聊,相反梭罗在这二年多的森林生活却是比在人群中的生活更加丰富、丰盛、精彩……

  至于“那些获得了垂涎已久的悠闲和休息,故意逃避必要的人生劳动的人,得到的只不过是可耻和无益的悠闲,而使悠闲结成硕果的经验,他却没有学到。”

  而我们这位年轻人纯粹是为了“逃避必要的人生劳动”,得到了令人“垂涎已久的悠闲和休息”又没有“使悠闲结成硕果的经验”,自然会觉得空虚、寂寞、无聊、度日如年,最后灰溜溜的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所以,我怀疑这位年轻人到底有没有把《瓦尔登湖》这本书读完,而是和我上一篇文章里那位教授一样,只是自以为是的读懂了这本书。

  再往大一点说:今天国人的“悠闲和休息”可以说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多,就像今天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好一样,但国人有了这么多的“悠闲和休息”而能“结成硕果”的又有几个?是不是相反,反而觉得更加地无聊、寂寞、纠结、不知所措……

  而《瓦尔登湖》这本书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如何过“垂涎已久的悠闲和休息结成硕果”的一本书。

  三: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成功的生活不一定等于你自己的生活

  什么是成功的生活或者说什么是当下人眼里成功的生活?

  开豪车、住豪宅、美女相伴、掌声鲜花闪光灯……这是不是一种成功生活,是!但“人们称赞并视为成功的那种生活,其实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我们为什么要夸大一种生活,而去贬低别的生活呢?”

  因为“从一个圆心向外能够画出多少半径,就有多少生活之道”。

  我们不需要采用、模仿别人的生活方式,包括梭罗的生活方式。正如梭罗在书里所言:“我倒不希望任何人采用我的生活方式,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因为还没等他学到我的生活方式,可能我又为自己找到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是现代许多人追求所谓流行、时髦、成功生活累的原因所在,因为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是瞬息万变的呀)。我希望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越不相同越好;但思维希望每个人都能小心翼翼、找出并追求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他父亲、母亲、或邻居的生活方式……”。

  所以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告诉我们的不是要我们去东施效颦他的生活方式,而是要我们要勇敢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一边读《瓦尔登湖》,会一边在脑海里刻画梭罗的样貌:一双深邃的眸子,坚毅的面孔,沧桑的胡子。不禁会好奇,生命中怎样的经历,造就了这样深刻的一个人。

  梭罗的一生是寂寞的,而自己似乎又对这寂寞乐在其中。梭罗曾说:“我喜爱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刻。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在这两年多的时刻里,梭罗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住在爱默生家里。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5岁。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仅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就应亲近它的人也不明白,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似乎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它始终默然地等待了一个世纪,依然不倦怠的孤独的不紧不慢的对每一个读者叙说着一个男生在湖畔寂寞的光阴。

  梭罗的一生是恬静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生机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落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他就这样“活过每一个季节;呼吸空气,喝水,品尝水果,让自己感受它们对你的影响”。《瓦尔登湖》记载着他在小木屋中度过的每一个恬淡、安详而简单的日子,文字如美梦中的呼吸一般轻盈,淡淡的味道让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中的人们:“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梭罗的一生是智慧的。隐逸的生活中,梭罗总沉心思索。对现代科技礼貌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梭罗并不排斥,只是批评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这样评价。“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询问阿德莱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类的思想。我们建成了铁路,却坐着它去城里消磨时光。”但是,梭罗对社会的好处并非仅仅在于批判,而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也负职责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这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简朴。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取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够的勇气将其他剩余的东西摒弃,全然不顾同时代人如何对我们指手画脚。《瓦尔登湖》中不乏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见解独特,耐人寻味。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人们就应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好处的生活。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都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刻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透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好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好处。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社会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梭罗精神变得更加珍重和重要。一部《瓦尔登湖》中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如何寻觅内心的平和与从容,如何感受寂寞中的快乐,如何从杂乱的人际网中脱身,重新审视自己,也许从《瓦尔登湖》中,你会得到启发。

  瓦尔登湖已不单是那一片湖,那些在生活中感悟真谛,追寻简单的人们梦中,都有不一样的“瓦尔登”。正如梭罗所说:“一本真正的好书教给我的远不止只是阅读它。我务必很快将它放在一边,然后按照它来生活。我始于阅读,最后行动”。坚信我们都会到达梦中的瓦尔登。

【【热门】《瓦尔登湖》读后感】相关文章:

【荐】瓦尔登湖读后感03-12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02-27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02-24

瓦尔登湖读后感【热】02-23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02-16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5篇)02-23

《瓦尔登湖》教案02-21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01-19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篇01-19

【热门】《飘》读后感03-11

【热门】《瓦尔登湖》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门】《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1

  《瓦尔登湖》很像是指导人做人的教科书。

  中学时代听说这本书陪伴海子走完了他最终的岁月,便好奇地看。断断续续,没有兴致,没有耐心。直到这个夏天,迫于某种任务的压力再把非剧情的文字串起来时,竟有种敬佩的感动。

  作为一个哈佛毕业生,梭罗的归隐似乎比很多人都更有资本。正如有人说没拥有过名利的人没资格谈淡薄名利一样,梭罗的选择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一种真正对内心的追随。远离喧嚣寻求安宁的话被多少人整日挂在嘴边自我标榜或是其它,可是真正能放下的却寥寥无几。我扪心自问,两年时间在一处绝对静谧的地方,绝对自食其力生活。我诚实地告诉自我,我做不到。

  梭罗的归隐是不脱离现实的。这是我最为佩服的一点。他开篇从经济谈起,从对自我的家园的建设谈起,稳扎稳打地生存,生活并赋予精神以全副的生命。而非高屋建瓴,空中楼阁似的苦行僧式的生活。于是,抛开遁世的消极,逃避的懦弱,瓦尔登湖畔的思考便是过滤后纯粹的宁静。

  梭罗是个伟大的说教家。通篇的劝诫与教诲,从始至终,却不叫人厌烦。他的诸多理论如今依然被人们反复念诵着。若挑其一而论,那便该是对自我的忠诚。

  不被理解时,我们习惯抱怨周遭,习惯自我怀疑,习惯抱歉生活,习惯心灰投降。于是,每个人都变成了一样的模样,遵循着一样的轨迹,过着类似而攀比的生活,活在自我给自我编织的牢笼中,被烦恼束缚着,不得抽身。倘若某一个契机,你试图问过自我,究竟想要什么,并愿意勇敢地去为它拔足而奔,也许生活将颠覆,你将成为自我的主人,于是你将享受其中。

  人生苦短,为何不为自我而活,为何不敢走别人不走的路。多难得,有了想法,有了想做的事,有了想要的世界,有了想过的生活,发现了想生活的地方,找到了想相守的人,那就去追寻。别让遗憾成为碌碌余生的间奏。就算有人不解,就算有人质疑,又怎样。

  因为,当你与身边的人步伐不一致时,也许那是因为你心中听到了别样的鼓声。

  而这鼓声,有时候,就像神旨一样。

  我,静静地坐在树林之中,注视着不远处的那一汪湖泊,明澈而又平静。岸上一座木屋,朴素而又亲切。湖中漂着一叶扁舟,一个人静静地划着小船,目光沉静而寂寞。木浆轻轻一拨,湖面泛起一阵涟漪,那调皮的阳光,在水中跳跃着,跳跃着,跳向远方……

  偶然之中,翻开了一本书,瞬间被作者恬淡宁静的生活所吸引,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在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独自在自我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

  梭罗1817年出生,在他十六岁时进入哈佛大学就读,其思想深受爱默生的影响,成为了当代著名的自然主义者与哲学家,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1845年,28岁的梭罗为了逃离城市的喧闹,躲避金钱的束缚,只身来到距小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独自生活,在自然中找回最初的自我。

  渐渐的,我的灵魂沉浸在了这一本寂寞的书中,心境也变得寂寞和宁静。正如惠特曼所说:“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了一颗活着的橡树在生长,它孤独地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那里没有一个同类,他独自生长着,发出许多苍绿黑黝黝的欢乐的叶子。”我多期望自我就是一片叶子,与他们相伴为趣,简单欢乐地生长。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多期望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找到一汪清澈的湖泊;在汽车的鸣笛与人们的叫喊中传来歌声婉转,溪水淙淙;在浑浊的空气里寻找到一寸心灵的静地。

  好在,暑假来了,我们能够停下脚步,走进自然,感受那清风拂过脸颊,阳光跳上肩膀,与蝴蝶一齐欢乐飞舞的乐趣;暑假来了,我们能够停下脚步,躺在草地上,听听那风,看看那云,数数夜空里那些顽皮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在静静的月光里,深深地呼吸,呼出那城市的烦躁与喧闹,吸入一份内心的宁静与恬淡。

  合上这本与世隔绝的《瓦尔登湖》时,窗外小虫呢喃,月光如水。

《瓦尔登湖》读后感2

  瓦尔登湖是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一个小湖泊,因为梭罗的存在而充满着神秘色彩,梭罗在瓦尔登湖隐居了两年又两个月,对它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甚至有时他会怀疑丛林中的一草一木就是他多年的挚友,他俨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它们的呼吸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树干上留下清密的年轮,在人的心上建立起自由的国度。

  《节俭》这一章讲的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独居生活的开始,梭罗用一种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向人们证实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必定都是物质财富上最为困乏而精神财富上最为富有的人。他反对奢侈的生活,强调除了所谓的生活必需品,一切的物质都会成为精神的累赘,因而必定阻碍人类的崇高向上。他仔细地用分厘计算自己的生活成本,无所欲求地将生活最大的简单化却同时又将精神最大的富足化,他完全依靠自己的双手在原始的荒野上洒下汗水,收获自由。在瓦尔登湖,他是一个隐客,在他想去的时候便去了,两年后,他又成为了一个文明生活中的过客,在他想回来的时候便又回来了。在梭罗身上,我看到了自由的羽翼,而不仅仅是为了体验一种逃避现实的原始的生活方式,他按照智慧的指示,任时光在思绪中自由游走,无限地扩展着生命的长度,这是一个非凡的隐士,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却又永远都不能真正成为他。他生活得像一棵树,你可以看他、拥抱他、爱他,而他却只会不断地迸发自己的枝条,永远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向上性,当你第二次在他的面前经过,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平静,不会因为风的到来而向你努力招手,唯一的改变就是多了许多碧绿苍黝的叶子。他最亲密的朋友是山林里的山川草木,树林间的鸟语花香,我们不难发现,他与世界唯一联系着的是扎进涂层深处的根须和承受阳光雨露的枝叶,他会在自然的风中狂舞却只能在人类的世界里沉思,他是自然的一部分。

  书中作者提到一位青年希望今后可以和梭罗一样生活,可梭罗并不愿意世界上有人遵循和他同样的生活方式,他希望世界上有尽量不同的人,每个人都可以非常谨慎地找到并追寻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不一定能够在计算好的期间抵达我们的港口,但我们会保持正确的航线。“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仅仅会避免他人对自己的束缚,更重要的是内心有坚定的方向,不为世俗所拖累。他认为成为一个独行的人可以随时做好出发的准备而避免在另一个同伴身上浪费时间。

  人们认为梭罗的行为是自私的,他没有为城市里贫困的人家做过一次慈善,而梭罗解释道:”没有任何气味比走了味的行善更难闻的了。“他的善行,是在一个生命最需要帮助的时刻施以援手,善行的方式完全是在很多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你可以为路边一株奄奄一息的小草送上甘冽的清泉,可以为牧羊人守候一天的羊群,没有必要为了表现慈善而一定要为城里的某个贫困家庭进行资助。世界上有很多慈善的本质并非发自人内心的同情,而是一种为了博取关注的必要的虚荣,梭罗希望每个人可以救起溺水的人后,系上鞋带走开继续自己的生活,而不必向世界宣扬自己的善行。正如他所言”不要做济世的助理,而要努力成为世界上一个杰出的人。“人生在世,不必为了救济他人而活,而真正的为自己而活。若果你手头富足,就可以成为一颗慷慨的枣树;如果你手头没有能够施舍的,就像柏树一样做个自由的人吧!慈善家总是用一种悲伤的称之为”同情“的气氛将人类社会包围起来,可我们真正需要的确实对抗生活的勇气,而不是绝望。若果善举不是建立在希望之上,不是建立在一种持久地对社会的贡献之上,那么慈善就只会催生更多的懒惰和迂腐,贫困的”虚荣“如野草般滋生,长满了社会底层的原野,人性的堕落与感觉的麻木,只能被消极虚伪的慈善所填满。

《瓦尔登湖》读后感3

  起初,这本书是心理老师建议看的,之前并没有接触到。一开始觉得会很枯燥,后来随着一页页翻阅着这本书时,深深地被其吸引了。一步步体会到了作者所说的登天的感觉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咨询这样一个领域又是什么样的,它跟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都得到了答案。反复阅读,爱不释手。

  《登天的感觉》这本书主要是由作者岳晓松编写,记录了自己在哈佛任教心理咨询师一职中,所接手的的十个典型的案列,并由此指出,对于相应的案列该用怎样的心理咨询方法与技巧。具体的案列比如自卑的哈佛女学生、同性恋、是否转学、职业去向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自己所遇到的或者周边朋友所遭遇的典型的问题,所以读来并不枯燥,反而随着来访者一步步的由哭转为笑,仿佛我们也遇到一样的情境时,也随之一起困惑苦恼,最后解开心结,一起成长。这也就是这部书开头时,作者回答小饭馆服务员阿静的答案,心理咨询不仅是让人开心,更是让人成长。也一点点去体会老教授所说的心理咨询就是要使人自己感觉良好,犹如登天的感觉一般。下面我就主要说说我读后的感受或者说了解学习到的知识。

  1、心理咨询室大致的结构,需要放置什么?就像作者的咨询室一样,在林登街5号,里面有一张大海的油画、乳白色的沙发、生机勃勃的吊篮等等,能让人心情平静的装饰物。这是想让来询者从进门开始,首先能有一个好的环境。那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呢,我觉得我们在心情不好时,也可以学着和咨询室布置一样,找一些能让自己心情开朗、平静的事物,转移或者分散注意力。

  2、什么是心理咨询?它和心理治疗又有什么区别?心理咨询就是帮助人们解决一些因为生活、工作、感情等原因所引起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像婚姻爱情的失败、考试作弊等等。而像一些涉及到有心理疾病的,精神病之类的,就不再属于心理咨询的部分了,也就该属于心理治疗方面,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3、心理咨询具体是怎样进行的?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每一个个案所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各不相同,当来访者进入心理咨询室,你怎样才能让他消除防备,对你这样一个陌生人开怀说出问题,并听你的忠告。像第一个自卑女学生的,是典型的新生适应不良综合征。首先让其宣泄出自己的不良情绪,等她冷静下来,再进行引导。同时你可以说一些自己身边也发生同样的事情,引起共鸣,拉近距离。然后针对该学生自卑的原因,像转移比较的对象,可以由别人转向自己,只要自己成长了,进步了,就是成功,无需太计较别人跟自己的差距。最后给出具体的解决法案,这一步很重要,因为你即使帮每一个来询者打开了心结,但有的问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还是一样,像后面的同性恋等等一样。主要运用了现实疗法,根据具体困难与挫折解决问题。

  4、心理咨询的意义在哪?这前面有稍微涉及,心理咨询就是帮助来询者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开心与成长,使自身真正感觉到“犹如登天的感觉”这句话真正的意义。当看着来询者带着感激,感谢你为其解决了长久的困惑时,你感觉到的不仅仅是帮助了别人,更是看到了别人在你的帮助下成长。这是一种无法言语的快乐。

  5、心理咨询要注意哪些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咨询者不能帮助被咨询者做决定,你只能引导,建议更好的解决问题办法。像案列是否转学和职业去向,你只能建议他去好好比较两者哪种更是你想要的,坦诚和父母商量等等,坚决不能像我们生活中的直接帮朋友决定,用自己的想法影响来询者。

  总之,这本书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对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值得反复阅读、推敲。也是心里咨询者入门的一本推荐的书。

《瓦尔登湖》读后感4

  作为整天生活在城市浮躁环境中的一员,有幸选择了《瓦尔登湖》作为本月的自选阅读书籍。使我感到了自然地清晰与躁动的心境得到一些平静。《瓦尔登湖》描写的是作者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在瓦尔登湖畔独居的所见、所闻、所思的一系列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是对大自然巨细靡遗的描摹和引申。从四个季度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的再现于读者面前。同时,也看到了译者极高的语言翻译能力,为这部书籍的整体内容增添了新的亮点,下面是我读这本书后的一些体会:

  一、作者的宁静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回归自然地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瓦尔登湖的冰和水相同,在近处看是绿色的,但在远处看则蓝的很美,你很容易就能够将它与其他的白冰或者某个在四分之一英里开外的湖泊的绿冰区分开来。书中涉及了多达上千种的动物与植物,但读者并没有感到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阅读的趣味。主要原因是作者并没有在两年的独居生活中将所看到和想到的自然与环境的和谐与宁静分开。他充分的体现了宁静给他带来的幸福感。更主要的是对美国当时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做出了批判,同时也深深的表明作者的隐身独居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抗议。在瓦尔登湖期间,作者看到了两三株矮小的枫叶已经变红,在湖的对岸,三株挺拔的白羊下方,就在岬角的顶点,紧邻着湖水……它们的颜色、形态乃至变化的姿态诉说了多少故事。

  二、作者的意境

  在独居的那些日子里,每次望向屋外的瓦尔登湖时:我总觉得它像是山峰之上的天池,它的湖底远远高于其他湖泊的水面;到了日出时分,我看见这湖渐渐脱掉夜间的雾衣。细纹荡漾或波平如镜的湖面慢慢的露出来,鬼魂般的迷雾则悄然从四面八方退入树林,仿佛他们的秘密聚会终于散场。而朝露则悬挂在枝叶上久久不肯离去,群山两侧也湿漉漉的满是露水……在书中,梭罗“无微不至”的描述两年多的湖畔独居生活,目的在于通过这次亲力亲为的实验向读者证明,其实生活不需要很多钱,不需要住豪华的邸宅,穿昂贵的服装或者吃丰盛的大餐,照样能够好好的活着,而且能够快快乐乐的活着。因此,信念与经验让我们深深的相信,只要朴素地、明智地生活,在这世间谋生并非痛苦的之事,而是快乐的一种娱乐。在这里作者充分的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他写道:每天锄草或读书写作过后,时间还没有正午,我通常会到湖里洗澡,和滨鹬在浅湾里共游,洗去身上因劳动而染上的灰尘,或者抚平因学习而造成的皱纹,这样下午才能感到绝对的自由。

  三、作者的批判

  《瓦尔登湖》虽然是作者在郊外独居时所写,但是,他并没有局限于日常生活,更多的时候是对美国当时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作出的批判。作者梭罗不反对一些新鲜的社会现象,但他特别担忧客观条件的改善无法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甚至会导致人们忘记生活的意义,本末倒置地去追求一些外在的东西。就像他讲的那样:我宁愿独自走我的路,如果可以的化和宇宙的建设者结伴同行,也不愿意混在盛装打扮的人群中招摇过市;我不愿生活在躁动不安的、神经兮兮的、热闹喧嚣的、鸡零狗碎的19世纪,我宁愿站着或坐着思考,任他逍遥离去。正是这些散见于全书的对美国现实的批判,给《瓦尔登湖》染上了浓厚美国色彩。

  最后,我将看到的是作者积极地在体验一种生活。建造木屋、种豆、钓鱼、观察野生动植物,无不在探索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如果一个人有信仰,那么他走到哪里都会有相同信仰的人合作;如果没有信仰,无论他处在哪些人中,他都会继续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合作”,无论是何种意义的合作,都意味着大家要共同生活。这本书给了读者清晰、健康、引人向上的力量,并且自然体会到心灵的纯净和精神的升华。

《瓦尔登湖》读后感5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品读了《瓦尔登湖》这本名著,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这本书写成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者竟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样特立独行,怀着一颗质朴纯真之心踏上了这样一段非同寻常的旅程,这种勇气和魄力令人无比钦佩,而在梭罗心中能存有这样的不带有一丝一毫受世俗之气污染的纯净思想更是让我肃然!这澄明的思想如同一阵清新长风掠过所有读过此书之人的心际,不禁让人为之精神一振,他要让人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生活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就是可以带来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物质生活确实很诱人,有了钱财便好象可以为所欲为,有华丽的别墅,有高级的私家车,有丰盛的饭菜,有夺目的衣裳和珠宝等等等等,于是人们都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财富,有了可观的钱财后还想得到的更多,永无止境,直到他老之将至之时,他才会意识到在他的一生当中他充当的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渔夫整日以打渔为生,每天只打很少的够吃一天的鱼便在海边悠闲地晒太阳,一天一个有钱人见到他在懒洋洋地晒太阳便过去批评渔夫好吃懒做,有钱人说:“你怎么不去搞水产养殖?过几年那可以赚多少钱啊!”渔夫说:“赚那么多钱干什么?”有钱人说:“这样的话就可以不用每天出海打渔了!”渔夫问:“不出海打渔了那我每天干什么?”有钱人显得很骄傲的说:“你就可以整天很悠闲的晒太阳了!”渔夫说:“我现在不就在很悠闲的晒太阳么?”有钱人语塞。

  一般而言,我认为能愿意这样过隐逸生活的只能是东方人,而且现在我甚至怀疑现在的东方还有没有这样的隐士存在,仿佛这样的人物只能活在遥远的古代,时常的我就这样想,如果我生活在古代,我愿意过那种山林生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群山葱葱,幽径模糊,山湖静寂,紫雾腾腾,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想想就让人心醉!可是,能无忧无虑地过这种生活的人真能存在么?古代那些隐士大多是在官场不得志的士大夫,寻常百姓哪会有这份闲心,家有老小,能够抛开他们由着自己的性情去游历江湖吗!显然是不能的,所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今要想过不问世事的隐逸生活还真是不切实际的,《瓦尔登湖》的作者大卫梭罗也只是过了三年的山林生活便又重新入世,即便是如此这段经历也是弥足珍贵,试问有谁能花三年的光阴来尝试这种简朴生活并能够富有情趣地刻录下来自己的心迹?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瓦尔登湖》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瓦尔登湖》读后感6

  我的床头放着一盏灯,叫《瓦尔登湖》

  那年夏天,卢梭提着一把斧头,只身踏进了瓦尔登湖畔的森林。他花了数个礼拜,就地取材,搭建了一座小木屋,从此在这里独自栖居了两年零两个月。他身体力行,做了一个人类生态的实验,并以先知的智慧写下诗意盎然的《瓦尔登湖》,给世界留下了一部“绿色的圣经”。在这个熙熙攘攘、喧嚣浮躁的当今时代,在这个利欲熏心、匆匆忙忙的现代社会,捧着《瓦尔登湖》细细徜徉在卢梭的世界,就好比坐在驼峰上的沙漠行者看见了绿洲,好比在汪洋大海上疲惫飞翔的海燕看见了岛屿,实在是一种享受和启迪。

  米黄的书籍一页页地翻过,我仿佛是那来到卢梭木屋里避雨的钓鱼者,坐在火炉旁和他对话,每一次倾听都会让我受益匪浅。我模糊的眼睛仿佛擦过了晶莹剔透的雪末儿,瞥见了被人类社会隐藏的真理之光。当我们陶醉于拥有高楼大厦的豪宅时,却不知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已远离了我们;当我们操劳忙碌地在险境迭生的职场奋力向上爬时,却不知道人类原来还可以从容甚至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当我们不惜掏破汗水浸湿的钱袋为衣食住行的奢侈和名牌买单时,却不知道有种简朴的生活可以带来更多的愉快和充实的精神世界。很多人为物质财富而奋斗,却以物质享受为终点,仿佛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做创造财富的加法和享受物质的减法:他们从不知道,生活深层的价值在于精神和内心世界的丰富。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瓦尔登湖的美使我深受感触!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也便拥有了诗意。如果我们的内心能容纳大自然的美轮美奂,哪怕只是一种清新美好的感觉,我们的生活都会更加宁静和愉快。捧着这本书,瓦尔登湖便浮现在我的脑海:湖上的潜水鸟浮出水面,肆无忌惮地大笑;鲈鱼不时在湖面溅起水花,泛起阵阵涟漪;松鼠在木屋旁的树上互相追逐;土拨鼠在地窖里偷偷啃着主人的土豆;苍翠欲滴的岸边森林倒映在湖面……。我感受着一种宁静而愉快的心情,体会着卢梭坐在湖边时是多么宽广诗意的心境。他取之于大自然,生活于大自然,不受世人工作、房租之类的问题的困扰,却生活得满足和充实。他也在土地上耕作劳动,却没有农民们换取金钱的功利目的,而是虔诚地享受着神圣而诗意的情怀。有时人追求太多不必要的表面的东西,拥有太多的物质欲望,生活就会不负重但,更不可能有诗意从容的生活。

  “简朴、简朴、简朴。”这是小木屋主人的座右铭,然而他并不是主张清贫乐道,无所追求,相反,他主张一种精神充实、内心丰富的深广的生活,“简朴”的意义就在于让渡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过精神生活,提高生命价值。“简朴”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是否定财富。我们并不是非得买把斧头闯进山林去生活,而是要在我们原有的生活里,学习卢梭生活的态度,在简朴中创造精神的富有和人生价值的富足。其实拥有清澈的心境比多余的手中的占有更加重要,其实给自己一个宁静沉思的角落比无休止的忙碌更加重要——因为在不为欲望所焦躁的心境中才能在智慧中成长和选择,因为只有失去了宁静常常导致在忙碌中迷失自己。我们的先人留下了无数智慧,我们身边的人们有很多可供我们学习的经验,甚至我们赖以生活的大地也蕴藏着答案,但是只有恬静、开阔的心境,只有简朴冷静的心态,才能更灵动的接受智慧的启蒙和迷津中的顿悟。

  “大隐隐于市”。读过《瓦尔登湖》,我想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不论有关绯闻、炒作、安全、道德或娱乐的信息如何横流,不论社会上生存生活的压力如何表现,我都会努力保持简朴的生活态度,都会怀着瓦尔登湖般宽广安宁的心境,都会不懈坚持自己的追求。

《瓦尔登湖》读后感7

  1845年7月4日,梭罗为一项试验移居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自耕自足两年有余的时间里,他体会到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简朴而又原始。在他离开之后,就将两年来的感悟写成了这本传世的佳作《瓦尔登湖》。

  这本书不仅能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之可爱与瑰丽,更能从嘈杂的现实生活中解放灵魂,感受心灵的宁静与欣慰。就好像一丝清泉倾泻而下,冰冰凉打在头上便撩得你一个激灵,轻轻柔沁入皮肤触碰你每寸神经,最后汇聚到脊髓之中成为你身体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读过它的人,比如海子就曾写道:梭罗这人有脑子 ,梭罗手头没有别的 , 抓住了一根棒木 。 那木棍揍了我 ,狠狠揍了我 ,像春天揍了我” 。

  这首《梭罗这人有脑子》,生动地表现出梭罗所倾注在文字中的自热之爱,唯美的笔法真实地勾勒出大自然的灵动,带着强大的冲击力扑面而来,使人毫无招架之力,就像被木棒狠狠揍了似的,猛然醒悟,重新审视周围,嗅到野芳发而幽香,见到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而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达到坐忘。

  于是,梭罗的智慧与老子的哲学其惊人的相似就不得不提了。他们都认为一切都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做违反自然法则的事, 澄心味象、契合自然、心纳万物。在另一方面,人的物质生活应该降到最低,自给自足,但精神生活一定要崇高,要有诗意,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清静、恬淡、寂寞、无为。由此可见,这二者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书中梭罗看到了他的同乡们,不幸继承了农舍、房屋、谷仓、牛群、以及农具,继承了这些得来容易摆脱难的东西。他疑惑是谁使他们成了土地的奴隶,疑惑他们为什么一出生就开始挖掘自己的坟墓。他们不得不度过别人的一生,推着所有这些东西往前,尽自己所能过得好一些。

  而在现实中,我们也遇到了多少可怜的、不朽的人啊。他们几乎被生活的重担压垮、闷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他们是房子的奴隶,车子的奴隶,更是金钱的奴隶。西班牙《世界报》上有这样对中国房价的评论“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可见,尽管时代浮躁奴隶层出,但是如果人始终在一种错误下劳作,那么很快就会成为后继者开垦荒原时不得不清理的阻碍,而他的大部分也终将会被犁入泥土成为肥料。对于我们,二十岁的经年里放大了什么,什么又是这个年龄段所不该承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脚踏实地的安全感,内心真实亲切的期盼?仅仅由于无知和错误,被生活中人为的烦恼和过于粗重的劳作挤得满满的,以致无法摘取人生精美的果实。难道是我们的手指因过度劳作也变得太笨拙、颤抖得太厉害而做不到这一点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大学本应是人生中最自由的阶段,没有高考的残酷竞争,没有老板的苛刻要求。我们理应能够顺从我们的渴望,不要急着给自己戴上考研、出国的枷锁,去追逐理想,去钻研学术,去赏玩山水。更何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去跑,去跳,去舞蹈,去歌唱。

  当夕阳西沉时,到美港山上,大嚼其越橘和浆果;在温和的黄昏中,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鲈鱼游泳四周,好似迷上笛音;夜晚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零乱地散布着破碎的森林。听听枭鸟和狐狸和唱的小夜曲,不知名的鸟雀发出尖厉的啸声。衔着野草,吮着汁液,思索黄金时代里,有多少山林水泽的精灵曾经居住?

  那是在康科德的冠冕上的第一滴水明珠,是梭罗的心之所栖,是世界上唯一的瓦尔登湖。而我们,只要同样抛去繁杂,此身所在,便是瓦尔登天堂。

《瓦尔登湖》读后感8

  读《瓦尔登湖》是在读高中的时候,那时书里有选文,于是找来原书用了一个晚上囫囵吞枣的翻完,心里想也不过如此。第二天坐在一群朋友之中热烈的讨论关于隐居的话题,甚至在辩论赛的时候也要把梭罗的“不要企图占有大地”作为了环保的理论依据,现在想来,在那个时候的稚嫩心态和浮躁心境下读这本书,怪不得能把书里的精髓糟踏成那样。

  如今再读《瓦尔登湖》,在第三极书城偶遇徐迟翻译的版本,就买了下来放在枕边。于是每天睡前和醒后下意识的一件事就是摸起那本淡绿色封皮的书来翻几页。每天夜里,当世界静的只剩下我和一盏台灯的时候,就连桌角的百合都悄悄隐退了喧嚣的香气,关掉一些可以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卸掉身上一切的束缚和伪装,就坦然的像个书虫一样粘在书页上,任什么事都赶不走我了。

  看到《冬天的湖》那篇的时候是个微亮的清晨,初夏的清晨慵懒而清新,我就斜靠着看那些关于凿冰的描写。更妙的时候睁开眼翻开一页的时候手触到的文字这样写道:“睡过了一个安静的冬天的夜晚,而醒来时,印象中伤佛有什么问题在问我,而在睡眠之中,我曾企图回答,却又回答不了——什么——如何——何时——何处?可这是黎明中的大自然,其中生活着一切的生物,她从我的窗户里望进来,脸色澄清,心满意足,她的嘴唇上并没有问题。醒来便是大自然和天光,这便是问题的答案。”看到这里我仿佛觉得身边的同伴在跟自己说起昨日的梦境一样真实,一样巧合。于是清晨一下子闪亮了许多。紧接着冰湖水里的梭鱼和铃儿叮当的驴马也出来了,清晨一下热闹了起来,有趣的梭罗开始带领我去丈量所谓的“无底之湖”,去盯梢地主老爷们精明的交易,我们仿佛两个特务一样,看看这里,管管那里,然后视线最终落在了对冰的研究上,像两个好奇的孩子,研究为什么瓦尔登的冰是那样美丽而又特别的微绿色,挖冰人的雪车走过,有一大块冰掉在村中街道上,躺在那里有一星期,像一块很大的翡翠,我们就每天都跑去看那块绿色的翡翠。然后敏思的梭罗话锋一转开始露出思想者的面目了,“他们告诉我,他们有一些冰,放在富莱喜湖的冰栈中已有五年,还是很好的冰。为什么一桶水放久了要臭,而冻冰以后,却永远甘美呢?”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被那种诙谐和智慧震撼的不能起床,生生的把上班的时间忘在了脑后。

  紧接着,我想说,如果不是这文还有那么小一段,那么精彩的要命的段落,我真想今天就彻底“躲进小楼成一统”了。哦,是这样的文字,真精彩的要命:“似乎紧跟着将要有查尔斯顿和新奥尔良,马德拉斯,孟买和加尔各答的挥汗如雨的居民,在我的井中饮水。在黎明中我把我的智力沐浴在《对话录》的宏伟宇宙的哲学中,自从这一部史诗完成了之后,神仙的岁月也不知已逝去了多少,而和它一比较,我们的近代世界以及它的文学显得多么地猥琐而藐小啊;我还怀疑,这一种哲学是否不仅仅限于从前的生存状态,它的崇高性,距离着我们的观点是这样地遥远啊!我放下了书本,跑到我的井边去喝水。瞧啊!在那里,我遇到了婆罗门教的仆人,梵天和毗瑟奴和因陀罗的僧人,他还是坐在恒河上,他的神庙中,读着他们的吠陀经典,或住在一棵树的根上,只有一些面包屑和一个水钵。我遇到他的仆人来给他的主人汲水,我们的桶子好像在同一井内碰撞。瓦尔登的纯粹的水已经和恒河的圣水混合了。柔和的风吹送着,这水波流过了阿特兰蒂斯和海斯贝里底斯这些传说中的岛屿,流过饭能,流过特尔纳特,蒂达尔和波斯湾的入口,在印度洋的热带风中汇流,到达连亚历山大也只听到过名字的一些港埠。”

  读到这里,这篇文刚好结束,既震撼又有点扫兴,意犹未尽的情绪之下才百般无奈的合上书页,剩下的还要留待慢慢享受哩!有人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我想那是因为他自己太热烈,他的生活太过于丰富。《瓦》不寂寞,恰恰是在嘲讽我们这些不会享受寂寞的寂寞人的。然后,被它嘲讽,确是那样的快乐!

《瓦尔登湖》读后感9

  当夜幕笼罩大地,远处灯光依稀,闪烁在建筑工地,我的心灵也随之渐渐超凡脱俗于喧嚣的世俗,回归于一片沉寂。无论白天的事物多么纷繁难解,它们都会沉积,铺在瓦尔登湖之底。每个人心底都可以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

  《瓦尔登湖》带给我的是这种心境,一种自然和返璞归真的思考方式,以及将实物升入精神的思想境界。《瓦尔登湖》不是小说,没有故事情节,有的是自然的事实和深沉的思考,但它值得细细思读,理解出自己的哲学体系。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凝结了作者的感悟与思想,描摹出生活的本味模样。

  《瓦尔登湖》记述了梭罗在他两年中的湖边隐居生活。他描绘了大自然的新奇与美好,延伸了无限的感慨与思考。他将两年的观察与思考合成一年来写。自然的规律是恒久不变的。梭罗是一个自由的人,他拥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摆脱世俗的羁绊。最重要的是,他乐于探索未知世界——这个世界还包括他的内心。他鼓励人们纯洁与简单,勇于按照人们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尔登湖的寂静给了作者思考的空间,使作者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无聊的应酬和社交活动等。他在湖边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实并未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准确地说,梭罗所厌恶的是毫无真诚与热情的社交活动,而且它们常常与豪奢联系在一起。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

  立在清澈的碧蓝色湖水旁,那幢他亲手建造的木屋是他思考的居所。他凭直觉和自己的意愿,来到这里进行他的生活实验。整整三百页的纸张,都透露出对“我”这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固定的习惯。作者在湖边隐居的确——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是一个生活的实验。并且带领读者同他一道,在情节的发展之中,获得无法言喻的启迪。

  限于人生阅历和学识的浅薄,我不敢说这十几万字我都能读透,更何况它囊括了太多的内容。然而无论如何,每个人结论都会是相同的,只不过理解的程度深浅不一而已。的确,这本书很难读,凡是浮躁的心情都不得不抛弃这本书。另一方面,唯有沉静的人在沉静的时空中方可与这高尚的思想共鸣。一旦沉静的心读进来了这本书,必获益匪浅。

  我们所阅读的,并非是褒贬“仁义道德”之流,而是真理。书中描写的全部是真实的大自然,与城市中灯红酒绿的嘈杂迥异,湖边的鸟兽虫鱼鸣叫的喧嚣更接近于自然的真理。更广义地来讲,作者竭力强调的心灵和精神上的宁静和探索,并非简单的远离世俗退居山林。有人渴望像他一样,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林。这显然不符合他的思想境界。真正的瓦尔登湖是一种生活方式,存在于作者以及每个人的心中,不是一成不变仅存在山林中的,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瓦尔登湖边始终是一位占住者。即使作者生活在一座大都市中,他同样能够凭自己的意愿,到内心的海洋中探索。

  尽管如此,作者还是可惜地感觉到,城市离真理太远了。城市在人们的意识中建造起来,早已被人类狭隘的观念充满了。作者逃离都市,隐居湖畔;同样他也逃离固定的思维模式,隐居到自由、孤独的思想中去。作者因为贞洁,以至于他都感到自己永远不能拥有绝对纯洁了;来不及为自己的哀悼,他又向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人类更高的天性去生活。他不去追名逐利,又困惑于我们顽固的思维方式。有时你感到他在颠倒是非,其实每次都有一个思维敏捷的人紧跟他的思想,跃过腐朽思想的栅栏,体悟到其中真正的含义。因此,贫穷可以是富有,劳动可以是苦役,虚度光阴、野蛮可以是高尚,聪明可以是愚蠢,购买可以不花费任何钱财,最终复杂也可以是简单。要想做到这一切,就得回归到最基本的精神实质。

  水的简单赋予了它最丰富的内涵。就好像科学家合成出的物质,无论多么复杂,都不可能超越水的简单一样,《瓦尔登湖》也是一座不能逾越的巅峰。

《瓦尔登湖》读后感10

  我从《瓦尔登湖》中深深体会到,我们应该顺其自然,从大自然中回归自己最初的本性。

  我希望我们的农夫在砍伐一个森林的时候,能够感觉的那种敬畏,就像古罗马人在一个圣林里间疏林木以使其透光的时候所感觉到的敬畏一样,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森林是属于一些神灵的`。”

  “有一千个人在伐着罪恶的枝桠,却只有一人在猛砍着罪恶之根。”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当梭罗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瓦尔登湖的爱,对于小屋的爱,对于山林的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爱,以及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爱,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罗心中孤寂,一种超越了浮躁,超越了个人荣辱,超越了一切物质的孤寂,其实与其说是孤寂,我到更倾向与说是安静。在安静中梭罗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的,然后静静的写下他的思想,静静的在瓦尔登湖旁度过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时,我都能产生一种震撼,然后静静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未来。然后一步一步的实现,在那时我才感觉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

  其实什么是安静,可能我的理解会和很多的人不同,我觉得安静更想一种禅,生活禅。虽然孤独但是充实,生活不是单调,也不是无聊,因为在安静中总有一个信念在支撑,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

  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追求一种感觉,一种能让自己安定的感觉,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中,我渐渐明白我是一个喜欢孤独的人,总是在午夜那种安静的气氛中表现我的思想,也只有在安静中我才能找到自我。

  一切总是缓慢的流走,不带有一点声音,流走的是我的童年,带来的是我的更深的思考,不知道这种交易是不是公平的,但是我还是走到了复读的门口,高考的失利象一个巨大的石头压的我只能在凌晨四,五点睡觉,成绩无情的下滑,终于到了下不去的地步:全班倒数第一。老师的劝退命令在我的耳边一次又一次的响起。我似乎无路可退,象一个垂死的人在悬崖边做苦苦挣扎。记得那天,在绝望中我安静的坐在书桌前,突然很喜欢这种安静的感觉,什么都可以不想,但是什么都可以想。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生活。终于我明白了,从此没有悲伤,只有安静,在安静中,我走到了大学门口。

  上了大学后,我的第一个感受是我们的生活太浮躁,有太多的人只是在混混噩噩当中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涯。曾经做了一个调查,问大学生对于大学的目的,有太多的人说没有想好,有太多的人说只是为了混一张大学文凭,而经历了那么多我终于明白很多事是不需要强求的,重要的只是你心里的一种感觉,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去做的话,你就好好的去做,做了就不要后悔,后悔了那你做的就没有了意义。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安静的感觉,明白自己需要的,努力去完成你的任务,走向自我。

  其实什么是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我的解释是在安静中走向自我。

  最后还是让我们在仔细的聆听那发自梭罗心中的呐喊吧:

  “我引以为容的是,有一来客用黄色胡桃叶当作名片,并在上面写下了几首斯宾塞的诗,我把它当做我的陋室铭:

  人们来到这里,充实了小屋,

  不需要多余的款待;

  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

  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

《瓦尔登湖》读后感11

  一直以为梭罗应该是远离尘世的,在读了其身世介绍后,却发现误解甚多,梭罗并非是一直远离世俗,隐居山林的,相反,观其一生,应该是积极入世的。

  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想往哲学,更愿意“一刻不停地探测,寻找着可以下锚,紧紧地抓住不放的一处底层。”

  他在中学教古典名著、科学和自然史,常带学生旅行、户外野餐,让学生受大自然的生活教育。这一点让人羡慕,今天我们为了“安全”,是紧紧地把学生禁锢在学校这个真空罐头里的。

  他关注社会,一直拒绝交付人头税,并写了文章《消极反抗》,认为政府要强迫人民去做违背良心的事,人民就有消极抵抗的权利。文章影响巨大,圣雄甘地、马丁。路德。金、托尔斯泰、罗曼、罗兰都受到过他的影响。

  他hai反对蓄奴制度,帮助南方的黑奴,写过《马省的奴隶制》,为因反抗奴隶制而被害的约翰、布朗召开追悼会。高中语文课本中夏衍的《包身工》就提到梭罗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借以来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如此热血的梭罗,却能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开始砍伐一些高耸入云的白松来做建筑材料,并在美国的独立日那一天住进自己盖起来的湖边的木屋,在这湖滨的山林里,观察、倾听、感受、沉思长达两年多一点的时间。

  在《瓦尔登湖》里,梭罗有这么一句话:“我对于每一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去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似的,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

  看到这句话,我想是否就可以跟当前流行的语言“生活不仅仅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相关,又联想到林语堂说的苏东坡了。

  据林语堂考证,苏东坡在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时,诗作多表现其天真快活的心情,赤子般的狂放不羁。他既参加家庭同乐的西湖游,也喜欢同官衙僚属的挟妓游湖。前者他唱出“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这里是写家庭宴会的吃食,后者他亦有“游舫已妆吴榜稳,舞衫初试越罗新”。这句应该在赞美官妓的艳丽了。但他于人生了解太透彻,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与美酒妇人上,他与梭罗有相同的看法,喜欢与大自然春夏秋冬,雨雪山峦亲密接触。

  熙宁六年(1073)年九月初九,苏东坡不去参加重阳节宴会,独自去拜访西湖孤山两位僧人,晚上,独坐舟中,凝望山顶,写下七律《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蔼蔼君诗似岭云,从来不许醉红裙。不知野屐穿山翠,惟见轻桡破浪纹。颇忆呼卢袁彦道,难邀骂座灌将军。晚风落日元无主,不惜清凉与子分。”

  诗首联大意应该是:你写的诗就像那山岭上漂浮的白云那样繁多,你的酒量也很大,千杯不醉,不需要陪酒的女子来扶。这里应该是对长官的一点奉承吧,诗写得多,酒量又大,不会醉倒在女子的红裙下。

  颔联大意应该是:你们欢饮时不知我穿着木屐翻越那依然青翠的山野,在山上只见那小巧的船桨划过一道道波纹。这句感觉“野”和“破”最得意趣。

  颈联大意应该是:我也想象你们热闹的宴会,让我想到当年呼卢高手袁彦道,宴会上应该难以见到敢于当面怒骂权贵的灌夫了。宴会上当然会有赌博高手,但下句莫非是略有讽刺意,毕竟是有话必说的苏子瞻。

  尾联大意应该是:攀到山顶看到落日,徐徐吹来的晚风,我也不惜把这美景、清凉与你们分享一二。这句让我有点怀疑他是在舟中呢?还是在山中呢?还是想象呢?

  由此诗可以想见苏东坡应该是“爱热闹,也爱独处”的人,他会在别人觥筹交错之时,要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己的“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恐怕这也是东坡后来历经多重磨难,最终也能找到心灵慰藉的原因吧,梭罗说“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实质感觉应该指不仅只活在俗世中,正如《诗人玉屑》所言“要shi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言语意思,则其诗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矣”,诗如此,人亦然。

《瓦尔登湖》读后感12

  一、 心如北海若

  梭罗提到了他农场,又被农场主夫人反悔的故事。他没有任何的愤懑不满,反而有当了一次富人的宽慰。他的慷慨打动了我,这不是经济上的慷慨,这是精神上宽广与包容,这是理解力的开阔与幽远。我因这一个小片段受到了洗礼。不做斤斤计较的人,不苛刻,对他人的境遇有深深地理解与包容。与人为善,心有余香。

  作为一个公平主义爱好者,我常常因自己权利受到侵害而变得戾气,在维权时,愤怒而得理不饶人。现在想想我把我的不宽容用铁骨铮铮装扮,有点可笑。

  喜欢梭罗书中的这句话,“我是我眺望到的一切的君王 我对它具有的权利无可争辩”,这句话来自英国的诗人库柏。我也要拿这句话来提溜起我的境界来。

  二、关于读书

  “那件袍子上没有积下任何灰尘;自从那神明被揭示以来,也没有任何岁月的流逝。”

  最古老的典籍,宛如神谕。他们在人类精神的星空永远熠熠闪光,穿透时光和苍穹,这种光芒,不会有丝毫的衰减和暗淡。

  “年轻时花上一些日子和宝贵的时间去学习一种古代的语言,哪怕只是一些单词,也是值得的,因为他们是从老百姓平凡的语言中提炼出来的,成了永恒的激发和激励。农夫记住并重复他听到的几个拉丁词语,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乐乐听到我读庄子的一词半句,也是大有好处的。这个暑假,和孩子一起读庄,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再开启。他和我读过秋水,熟知河伯与北海若。他问我,如果河伯没有顺流而东行,会遇到北海若(这样的老师吗)?会意识到自己的(小)吗?一个太好的问题了。可能会遇到,一定会遇到。就像妈妈关注了那么久的渡渡鸟,终于成了知行生,涓涓细流汇入妈妈哲学的大海。就像妈妈早已知道庄子穿越时代的力量,即使一直未掀开篇章,终将在知行生的课堂中,日读一段,坚持打桩。就像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一直被推荐,从未被阅读;但妈妈已经开始翻起它,因为它的文字口齿生香。口齿生香的文字摘录不完,先把那些启示和心中的对话留下。

  “古典作品不就是人类最崇高的思想记录吗?他们是唯一不朽的神谕,为最现代的探询提供了答案”

  老师让我们打桩,也源于此吧。

  “好好读书,以真正的精神读真正的书,是一项崇高的活动,会比被它同时代的习俗所推崇的任何一项活动都更需要读者竭尽心力。读书需要的训练是运动员经受的那种训练,几乎毕生要向着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读书不能随意,读书是需要训练的。训练的是专注投入与持续。

  “文字是最珍贵的纪念物。”

  “当目不识丁的也许还是鄙视一切的商人,通过魄力和勤奋,争得了垂涎已久的闲暇和与世无忧的生活,进入了财富和时尚的圈子以后,最终不可避免的会转向那更高的然而却难以企及的知识和才赋的圈子,这时他才会意识到自己文化的残缺以及他一切财富的空虚无用;于是他不遗余力的要使子女获得知识文化,他深刻的感到自己这方面的不足,从而证明了他的明智;就这样他成了一个家族的缔造者。”

  进入了妈妈哲学的知行生体系,我们无需财富与商人相当,已提前感受了知识与才赋的欠缺,何以解匮,唯有学习,这是家学之源。

  “阅读作为一种高尚的智力活动,他们只是略知一二或者根本一无所知,然而从高级意义上说,只有这才是阅读,而不是那种像奢侈品一样使我们宁静,允许我们较为高尚的官能处于休眠状态的阅读;是我们必须踮起脚尖,将我们最机敏最清醒的时光贡献给他们的,才是阅读。”

  “我认为在识字以后,我们应该阅读最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不是永远重复最基本的东西和单音节词,毕生停留在四五年级,坐在最低年级最靠前的座位上。”

《瓦尔登湖》读后感13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再去拜读这篇神的思想吧!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

  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

  人们疯狂、贪婪、过度的拉取、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开垦荒地的同时,大面积的森林也随之消失,大机器的轰鸣声随处可闻,而鸟儿的歌声却很难寻觅。人们无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后也遭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

  导致森林覆盖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得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岌岌可危。

  本书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但这种挑战不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希望,而是伤后复原的无限力量。

  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这里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许吧。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去拜读这本心灵的教科书吧!它会让你不虚此行。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无尽地注入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一:东施效颦式的“瓦尔登湖”生活

  在“知乎”曾经有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写了一篇自己看完《瓦尔登湖》后、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过了几个月“瓦尔登湖”式生活的经历:

  首先—努力工作同时省吃俭用,准备了几个月不用工作也能生存的金钱;

  其次—在城郊结合部住了一个非常便宜的房子,开始自己所谓的“瓦尔登湖”的生活;

  然后—在享受了家庭睡觉睡到自然醒、不用赶着时间打卡上班的日子后,感到无事可做的空虚,于是把自己喜欢的武侠小说看个遍……

  接着—接着就感觉空虚、寂寞、无聊,每天无所事事的看看老年人打牌、沿街小店、小摊逛来逛去……

  最后—最后自然就是灰溜溜又回到他曾经逃离的—文明社会,并且要更加努力—考研究生。

  这篇文章的结尾我记得是这样的:

  说他回到曾经的学校,准备复习考研,在宿舍里上铺的一个学弟在聚精会神的看一本书,他问这位学弟看的什么书,学弟告诉他:看的是《瓦尔登湖》。然后他开心地笑了起来……

  那种笑似乎笑这个学弟和自己过去幼稚一样。

  二:看到这里,我也笑了

  看到这里,我也笑了,为这种所谓东施效颦式的“瓦尔登湖”生活笑了,我想:梭罗要是看到了也会笑了,因为这根本就完全不是一样的生活;

  梭罗走进森林,不是为了逃避现在的文明生活,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梭罗二年多的森林生活不是让自己变得更懒,而是让自己变得闲适,梭罗在森林里并没有感到空虚、寂寞、无聊,相反梭罗在这二年多的森林生活却是比在人群中的生活更加丰富、丰盛、精彩……

  至于“那些获得了垂涎已久的悠闲和休息,故意逃避必要的人生劳动的人,得到的只不过是可耻和无益的悠闲,而使悠闲结成硕果的经验,他却没有学到。”

  而我们这位年轻人纯粹是为了“逃避必要的人生劳动”,得到了令人“垂涎已久的悠闲和休息”又没有“使悠闲结成硕果的经验”,自然会觉得空虚、寂寞、无聊、度日如年,最后灰溜溜的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所以,我怀疑这位年轻人到底有没有把《瓦尔登湖》这本书读完,而是和我上一篇文章里那位教授一样,只是自以为是的读懂了这本书。

  再往大一点说:今天国人的“悠闲和休息”可以说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多,就像今天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好一样,但国人有了这么多的“悠闲和休息”而能“结成硕果”的又有几个?是不是相反,反而觉得更加地无聊、寂寞、纠结、不知所措……

  而《瓦尔登湖》这本书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如何过“垂涎已久的悠闲和休息结成硕果”的一本书。

  三: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成功的生活不一定等于你自己的生活

  什么是成功的生活或者说什么是当下人眼里成功的生活?

  开豪车、住豪宅、美女相伴、掌声鲜花闪光灯……这是不是一种成功生活,是!但“人们称赞并视为成功的那种生活,其实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我们为什么要夸大一种生活,而去贬低别的生活呢?”

  因为“从一个圆心向外能够画出多少半径,就有多少生活之道”。

  我们不需要采用、模仿别人的生活方式,包括梭罗的生活方式。正如梭罗在书里所言:“我倒不希望任何人采用我的生活方式,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因为还没等他学到我的生活方式,可能我又为自己找到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是现代许多人追求所谓流行、时髦、成功生活累的原因所在,因为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是瞬息万变的呀)。我希望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越不相同越好;但思维希望每个人都能小心翼翼、找出并追求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他父亲、母亲、或邻居的生活方式……”。

  所以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告诉我们的不是要我们去东施效颦他的生活方式,而是要我们要勇敢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一边读《瓦尔登湖》,会一边在脑海里刻画梭罗的样貌:一双深邃的眸子,坚毅的面孔,沧桑的胡子。不禁会好奇,生命中怎样的经历,造就了这样深刻的一个人。

  梭罗的一生是寂寞的,而自己似乎又对这寂寞乐在其中。梭罗曾说:“我喜爱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刻。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在这两年多的时刻里,梭罗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住在爱默生家里。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5岁。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仅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就应亲近它的人也不明白,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似乎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它始终默然地等待了一个世纪,依然不倦怠的孤独的不紧不慢的对每一个读者叙说着一个男生在湖畔寂寞的光阴。

  梭罗的一生是恬静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生机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落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他就这样“活过每一个季节;呼吸空气,喝水,品尝水果,让自己感受它们对你的影响”。《瓦尔登湖》记载着他在小木屋中度过的每一个恬淡、安详而简单的日子,文字如美梦中的呼吸一般轻盈,淡淡的味道让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中的人们:“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梭罗的一生是智慧的。隐逸的生活中,梭罗总沉心思索。对现代科技礼貌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梭罗并不排斥,只是批评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这样评价。“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询问阿德莱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类的思想。我们建成了铁路,却坐着它去城里消磨时光。”但是,梭罗对社会的好处并非仅仅在于批判,而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也负职责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这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简朴。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取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够的勇气将其他剩余的东西摒弃,全然不顾同时代人如何对我们指手画脚。《瓦尔登湖》中不乏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见解独特,耐人寻味。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人们就应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好处的生活。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都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刻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透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好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好处。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社会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梭罗精神变得更加珍重和重要。一部《瓦尔登湖》中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如何寻觅内心的平和与从容,如何感受寂寞中的快乐,如何从杂乱的人际网中脱身,重新审视自己,也许从《瓦尔登湖》中,你会得到启发。

  瓦尔登湖已不单是那一片湖,那些在生活中感悟真谛,追寻简单的人们梦中,都有不一样的“瓦尔登”。正如梭罗所说:“一本真正的好书教给我的远不止只是阅读它。我务必很快将它放在一边,然后按照它来生活。我始于阅读,最后行动”。坚信我们都会到达梦中的瓦尔登。

【【热门】《瓦尔登湖》读后感】相关文章:

【荐】瓦尔登湖读后感03-12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02-27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02-24

瓦尔登湖读后感【热】02-23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02-16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5篇)02-23

《瓦尔登湖》教案02-21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01-19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篇01-19

【热门】《飘》读后感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