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2-08-25 11:10: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21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21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

  先做好“读书人”才能做好“教书人”,读书能让我们成为优秀的教师。我看过《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后,有种拨云见日之感,作者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为我们指点迷津,还给我们许多教育教学的好方法,使我受益颇丰。

  读了苏霍先做好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像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等。书中还有许多关于教学管理、教学经验,教师对课程的计划和组织,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成绩等等。

  书中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他提出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发挥自得,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这样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作为年轻教师的我,面对教材教法的'生疏,我更加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厚积薄发的道理。

  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鲜明而生动的指出,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教师就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学生在某一学科上成绩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冷淡的态度。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自身学习怕主人,要乐意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对教师而言,就是对教育过程的思考,把自己有所触动的瞬间和片断变成文字,记录在案,对自己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我认为,善于觉察儿童课堂内外的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学会观察孩子,观察才能了解孩子,才能捕捉细微的教育现象。教育日记也包括教学反思,记录教学活动等,是对自己一日工作的审视和分析。

  书中谈到对“后进生”的工作,这确实是每一位教师“最难啃的骨头”之一。他们理解和记忆的能力相对较差,有的老师教了一段时间就会失去信心。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孩子从学习的逆境中走出来,“后进生”普遍存在着“没眼睛,没耳朵”的毛病,他们对老师上课所讲的没用心听和记,在教学中,要经常让这样的学生回答问题,提高他们用眼、耳的频率,自然知识就记牢了。他们有些并没有智力上的差异,只是少了一份坚持,在学习生活中多加培养,有了坚持不懈和体验成功的喜悦,他们也不再成为“后进生”了。

  读了这本书,发现作者提出的问题都是教师近切想解决的问题,既有理论也有生动的事例,还介绍了处理问题的对策。读书不仅能激发“后进生”的觉醒,更能让我们教师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成为真正有品位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

  我算是个爱读书的人,我读的书很杂,但最爱读历史类的书,也爱读杂文,专业书籍从不敢丢,虽然也有很多是为了读而读,但是常常是一旦拿起,也难以释手,读书改变了我内心的宽度,改变了我对世界认识的深度,它让我变得自信成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述非常丰富,我没能够一一拜读,即使是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也只是初识皮毛。不过即使如此,该书对我的影响也是震撼的,原来,教师可以这样当的,书,是可以这样教的!

  此书给我的感触确实很多,这里,我仅就他的百条建议中的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即使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更是抛砖引玉。希望能从别人那里学到更多精彩的东西。

  以人为本“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是百条建议中的第一条,苏霍姆林斯基将它作为一百条建议中的第一条,我想是一定有他的深意的,苏霍姆林斯基把对人——认同(也就是学生)的关注作为第一条,引导并要求我们应如何去善待每一位学生。他觉得最为重要的不应该是分数,而是去关注每位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那个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的不用,得出的效果也不一样。

  这些建议给予了我很大帮助,让我在课堂实际操作中更熟练,我还发现了这本书中讲的最多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真正传授给我们一种正能量,一种动力,而这些正是来源于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举出的真实案例,基本都能让我对号入座,从根本中找出病因。

  我们要用心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们可以读得很慢,在细细咀嚼中领悟些什么;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某条建议与实践结合起来反复读,从实践中发现新的有价值的观点;也可以一边读这部书的同时多读读其他的书,从比较中获得更多与我有意的东西。像李镇西、闫学、郑杰他们不正是在此中阅读中有感而发,向其学习,而有所成就,有所著作的吗!当然别人的思想可以与我们产生共鸣,但却绝对代替不了我们的思想,否则何来百人读《红楼》,就有百个黛玉形象呢?

  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记住:一个月,一本书,让阅读成为我们行走的方式;一辈子,一节课,让课堂成为展示你我生命价值的舞台!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

  有幸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这本书的一部分后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读他的文章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确是受益匪浅,读了这本书,就好像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困惑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有找到了方向。

  最先吸引我的是《从哪儿找时间,一天只有24小时》、《关于做困难学生的工作》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数学专业跨语文教学对于我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学校发的练习册又多,改个作业都要两节课,甚至第一次的作文我竟然改了两天,刚开学那段时间每天忙得跟陀螺一样,不是备课就是改作业,总感觉完成这些工作时间都不够用。哪还有时间去关注学生生活方面、写简书呢?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很困难很困难。希望大家不要让成绩中上游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

  我还了解到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积极思考中教师在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后,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问题,我以为他可以说出一个所以然,以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我让学生复述刚讲述的内容的时候,他们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

  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我们班的孩子的表现欲望都很强,每次搞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说和举办故事大会、辩论赛等等,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切为了学生!让我们多学习、多积累,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青椒这个大家庭里总能收获满满,主讲的老师都是各地优秀的教师竭尽所能,努力吧!让自己和她们一样优秀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参加各种培训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平时懒散不努力,事到临头却又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晃眼工作已快满一年,虽每天忙忙碌碌,却是浮躁难平,再难静心下来读一本好书。因着学校规定要读书的要求,我才翻看《给教师的建议》,却不想细读下来,自己由衷地感到了羞愧。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的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而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5

  “后进生”,有时候我们直接地叫“差生”。有人说“差生”带有歧视性,说“差生”把学生贴了标签。难道“后进生”不是一种标签吗?还有许多叫法称呼这样的学生:“个性生”、“潜力生”、“学困生”等等。其实不管叫什么,教师对这类学生的认识是明确的,就是“差”,就是“后进”。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告诉我们,“好”与“差”,“先进”与“后进”,是一种客观而动态的存在。我们与其在叫什么上变着花样地“发明”称呼,不如在如何善待、如何转化方面动脑筋。重要的不是怎么叫,而是如何对待这类学生。所以,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是教师本人先“转化”自己。要转变自己的眼光。换一种儿童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也就是站在后进生的角度看他,我们的心情也许会不一样的。你不但会感到这些孩子不但可怜,而且可敬。

  例如:后进生听不懂课,可是他们一年四季无论寒风凛冽还是烈日炎炎,每天总是准时(当然,有时也迟到,也旷课)到学校来做一件事,听他们听不懂的课。这是什么概念?换做你,你能做到吗?成人听一堂枯燥的报告都觉得度日如年,可这些孩子,每天都在教室里受着残酷的精神折磨——听他们根本听不懂的课,一听就是三年、六年!他容易吗?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我们作为老师具备吗?

  第二,后进生长期坚持听他听不懂的课,他换来的是老师的呵斥,是同学的嘲笑,是家长的打骂。然而,面对呵斥、嘲笑和打骂,他们从来不气馁、丧气,不悲观绝望,第二天依然背着书包来到学校走进课堂,而且还乐呵呵的,对老师还是有礼貌,对同学依然友好。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此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一般学生有吗?

  还有后进生一般不记恨老师。虽然有时候他也和你顶撞几句,但事过之后,你也许还在生气,他却忘记了,碰见你依然“老师好老师好”叫你叫得甜蜜蜜。经常听老师们说,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经常回来看老师的,往往是那些在学校经常被老师骂得狗血喷头的后进生。不管后进生在学校怎么被老师骂,甚至有时候还是被冤枉的,可这些孩子回母校首先看的,还是当年骂他骂得最厉害的班主任。如此宽阔的胸襟,我们有吗?

  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让我感受到李老师的智慧和情感。李老师真正做到了“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不管面对何种类型的学生,作为有责任心的教育者一定不能放松或放弃自己的责任,做一点算一点,能挽救一个算一个。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情怀、精神、理念、原则和方法、技巧。让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6

  烈日炎炎的六月,每当在捧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就会让我很快被书中一条条看似普通实际上却反映着教育本质的建议所吸引,心也随着慢慢沉静,身体也就慢慢感觉不到周围炙热的空气了。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儿童学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这是使所有的正常儿童都变得聪明、机敏、勤学、好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读着这一个个反映着教育教学本质的观点,真的很佩服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教育的潜心研究。特别是对于“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感触较深。

  在教学中,曾遇到过这样的题目:一块正方形桌布,铺在一个边长10分米的正方形桌面上之后,四周下垂的一样长,并且题目中画出了桌子的一边下垂了2分米,问题是求这个正方形桌布的面积。学生一开始独立解答时,很少有能解答对的。因为在学生的.眼里,他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立体的铺着桌布的桌面,根本想像不出实际生活中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不可能解答对。于是,我找来一块同样大小的桌布,在教室里用米尺搭建了一个边长是10分米的桌面,先让学生观察桌布在没铺到桌面上之前的样子,就是一个正方形,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把桌布铺在桌面上,当四周下垂一样长时,再观察现在桌布的样子,从而找出桌布的边长就是桌面的边长再加上两边分别下垂的2分米,所以这个正方形桌布的边长是14分米,然后把桌布拿起来再还原到原来的正方形,这样反复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正是“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慢慢了解了题目的本质,便能找到了正方形桌布的边长,它的面积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没有这种实际事物的反复演示,学生是抽象不出正方形桌布的边长是14分米的。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有什么东西不能理解,如果学生的思维像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豪无用处地折腾时,我们应该设法把学生意识里干涸的小湖泊跟自然界、各种事物和周围的海洋接通,活生生的思想的泉水就会喷薄而出了,很多的教学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7

  “教师不仅在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儿童,而且也是儿童的精神世界的研究者,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和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从事一些研究工作呢?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

  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感受到在他的伟大著作中精辟地揭示出了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读完后在这一百条建议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关于阅读的这两条:“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和“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这两条建议不仅仅是用来教导学生,更是对教师建议。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自觉阅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教师只有亲近书本,喜爱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职业的幸福,拥有诗意的人生。爱读书、有修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可以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教师的熏陶下爱上读书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8

  暑假看了不少书,印象最深的要数《给教师的建议》。里面一共有100条建议,都是非常经典的。由于篇幅短小,一口气下来,我就看了将近一半。

  书中谈到了很多。有关于教育研究的,有关于培养孩子习惯的,有关于家庭教育的,也有关于提高教学水平的,还有关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的……非常多。在这众多建议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一致。

  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是育人。两者都取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尤其是育人。一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出现差距,那么学校教育很可能如同纸房子,经不起风吹,也耐不住雨打。为此,时常和家长保持联系,步调一致的教育孩子是我们不能忽略的。这样一来,和家长沟通变成了一门学问。

  几个班级教下来,和我打交道的家长为数不少。每个家长的素质修养和文化层次都不同。对我们的教学工作的认识也不一样。有的家长事事仔细,孩子生病了请假,还不忘托其他同学代为值日。遇上这样的家长,是我们做老师的福气。往往他们的孩子也非常优秀,让人放心的很。有的家长随意就好,只要你和其他孩子一样对待他的孩子,他就够了。有的家长心思慎密,平时只说你好,有什么不快心中放着,你也不知道。一旦他认为你做错了,就来指责你的不是,甚至闹到校长室。以往,我很少碰到这类家长,要是遇上,我的做法是对这样的家长冷处理,能避则避,尽量少接触。

  曾有一次,有位家长因为孩子生病我作为班主任没有打电话,她觉得我不够关爱孩子,直接告到校长室去。那时年轻气盛的我,也一通电话过去,差点理论起来,不过最终也算是忍住了。当时我极为气愤,孩子两天没到校(这两天期间,我只有前一天上午在校上班,其余时间在外出差),作为家长,首先有责任向我请假,可她却没有。她既然没时间请假,现在怎么就有时间去告状,还是亲自告的?而且离谱的是,一要告我不向她询问为什么孩子不来学校,二要告我不请其他孩子带作业到她家。(以前带过一次作业,由于带作业的孩子出了点状况,结果带丢了,她一定要求赔偿打那以后,我就没让其他同学给她的孩子带过作业了)。这事之后,我知道了这个家长难相处,就用了“冷”处理,尽量不和她接触。

  让我诧异的是,上学年轮岗到南门期间,这位家长对我还是有意见。她的`孩子作业没完成,她解释的原因就是那次矛盾事件以后,我对孩子带着成见,导致孩子数学兴趣一落千丈。现在完成数学作业没有兴趣了,对数学这门课已经谈不上喜欢,甚至有点讨厌了。可事实上,在我教书的时候,她孩子的数学一直处于领先水平。而且孩子还是非常依恋我,就在我在南门期间,她还告诉我,很想我,盼着我早点回去教她。说实话,我是不喜欢这个家长,嘴上一套,背后一套。但是对这个孩子,我还是满欣赏的。她偶尔有点懒惰,但是身上有点灵气,基本上很听话,也算是乖巧的一类。对这个孩子和其他同学我一向是一视同仁。就是不似以前,会时常和家长说起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当时听到她妈妈的说法,我真是哭笑不得。既有气愤,也有无语。气她能找出这样的借口,来搪塞自己孩子作业没完成事实。回来之后,该怎样和这样的家长继续相处和沟通呢?在向赖老师请教了之后,她的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做了老师,就是要高姿态一点,只要用心教育,家长最后都能接受的。碰上实在不讲理的,不要和家长一把般见识,待人处事,不卑不吭就是了。”“姜还是老的辣”赖老师就是厉害,一句话就把我从愤愤不平的情绪中拉了出来,让我顿时清醒了不少。家长有成见,我没必要去争执。不争执,不意味着是退让,是理曲,是提醒自己在必要的时候,去面对这样的家长,要心态平和,找到症结,对症下药。不能太情绪化和家长相处,有时就要姿态高一点,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求我们是专业人士。不仅得有专业知识,还要得有专业素养。而且赖老师还提醒,家长有很多类型,有的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对教学方法,或者教育手段有意见,这样的家长,只要能取得她的认同,那么在与其他家长的沟通时,也会顺心很多。有的家长比较懒惰,喜欢推卸家中的指导和监督职责。这样的家长,必要时,先礼后兵,采用不同方法暗示他,让他担起家长应尽的职责。

  这个家长,似乎两者兼而有之。凡是有因才有果,是什么让这位家长一直对我心怀不满呢?想来就是一年级开学的班干部选举事件了。由于班上的孩子优生比较多,而她的孩子相比较而言,只能属于中等。为了培养孩子积极性,我特意为她孩子设置了个岗位——“储物柜”管理员,想培养一下她的责任心和管理能力。可这个职务在这个家长的眼里却成了肉刺。她认为这样的职务不要也罢,说出去不好听,还得让孩子分神管这种事,影响学习,当时她也当面和我反映过这事。说孩子不想当,我也没留意。好在我对这个孩子问心无愧,从不特殊对待。对其他孩子也一样,不会因为孩子淘气,或者家长与我们沟通不顺,就对孩子不管不顾。

  既然有了成见,有什么办法能消除,让她和我坦诚相待呢?我一直以为公正是个办法,对孩子做到一视同仁,家长迟早能认同我的教育方法。可是现在看来这样是不够的。那究竟该怎么办呢?很巧,我在这本书上找到了方法。就是要和家长及时沟通,不仅要聊他们孩子的近期表现,聊孩子的优点。还要聊我为孩子做了什么针对性的工作。我的这些措施,在这个孩子身上,取得了哪些效果。再彼此商讨下一步的做法。相信只要我工作细致、认真负责,即使再遇上像这样的家长,我也可以把他“软化”。孩子喜欢我,我也热心沟通,家长迟早会打开心扉接受我的。

  教书用心就能有收获,沟通用心也定会有成果。只要我坚持我的心:真心、耐心和恒心。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9

  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锐意进取,不断地推陈出新:新理念、新手段、新概念、新评价标准层出不穷。为了成功,我们不停歇地向前奔走,不敢停下,不愿转身,生怕被打上“老旧”的印痕。重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却发现成功之路就在身边,就在这本经典中。我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悟。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一、迷茫烦躁时指引方向

  书中集中了教育家的智慧,把教育科学的研究结果细细梳理,涵盖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它像指路的明灯,在迷茫时为我指点迷津,烦躁时让我豁然开朗,需要帮助时给我勇气和力量。

  读了此书,眼前经常浮现出一幅让人感动的场景: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书中没有写他的声音和神态,而我分明看到了这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智者,他是那样的令人仰慕。当我抱怨“某些学生太笨,上课不专心听讲”时,他告诉我:“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通过与大师的对话,我明白了,个别学生学习有困难,他们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教材总是比别人慢,一样东西还没懂,另一样东西就要学了,这边刚学会,那边又忘了。作为教师,要理解他们,不要“一刀切”。了解了这一点,再不会心生厌烦,多了一份宽容。要对这些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包括性格、家庭情况、学习基础、思维方式等,关注他们的每一次微小的成功,从而在课堂上使他们的力量发挥出来,享受到脑力劳动的乐趣。当我为学习困难的学生筋疲力尽地补课,却发现收效甚微时,这位智者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大师的话让我豁然开朗,我知道了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明白了前进的方向,我不再做无用功,而是为成绩差的孩子挑选合适的读物,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有时我抱怨没有时间反思备课,没有时间写教学论文,读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我明确了教育技巧的奥秘:不要抱怨,教师要终生为自己的教学做准备,如果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就要不断地补充知识的大海。

  这是一本让人百读不厌的书,每每读来,总有收获。无论形势发生多大的变化,苏霍姆林斯基的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都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二、阅读促进师生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目中透彻地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他指出,作为教师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以前也知道读书重要,但觉得学生才需要每天读课外书。我每天上课、批作业、处理班级事务,忙得不亦乐乎,没有时间读书,或者想读的时候说,今天真累呀,明天再读吧!在内心深处,觉得读书是闲暇时才干的事。读了《给教师的.建议》,我感触很深。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就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的需要。现在我已经和书籍做了好朋友。不是为了检查,用不着谁逼迫,读书变成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有的。博览群书,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这是现在和今后每天都要做的事。阅读促进了我专业的发展,也让我的心灵成长着。

  一边阅读,一边实践。我欣然承担了省级“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课题实验,与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发展。因为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所有的小学教师:“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家长会上,我拿出大段的时间讲读好书的重要性,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使家长们认同我的理念,与我一起关注孩子读书。每天早晨孩子们在学校诵读美文和诗歌,让美丽的语言唤醒每一个黎明。中午开放班级图书角,推荐孩子们读一百多本好书。指导孩子们学会浏览、细读、通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每周写一次周记,及时宣读范文。开展诵读比赛,评出小明星,鼓励孩子们写生活作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通过阅读,我培养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了班级的面貌。心灵在阅读中交汇、沟通,我收获了孩子们的爱。

  三、探究精神永放光芒

  我们惊叹于大师精妙的教育智慧,其实细细想来,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就是因为他对学生和各种教育问题的探索研究。每一条建议都能看出他长期思索和研究的痕迹。他说:“创造性研究还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看法。”是的,如果我们能做一个有心人,对于自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悉心研究、思考,我们就不会再觉得自己的工作枯燥乏味,就会热情蓬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新课改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在变,学生在变,如何用心地做我们的教育,让和谐高效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每个人深藏在内心的财富。”让我们用心灵发现每个孩子深藏在内心的财富,在探究之路上坚定而行,不做消极应付的教书匠,而做一个专家型的优秀教师。

  对照大师的建议,反思自己的工作,我感慨很多,这些触动灵魂的感悟,将伴随我的工作,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丰富。《给教师的建议》这本教育的经典,与我而言,将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0

  早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我就听老师提级过前苏联当代非常著名的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著作。但自从工作以来,总是感觉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拜读,寒假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一种获至宝、遇知音之感顿上心头。

  书中内容大致如此: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部书是他专为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撰写的。后来,中国的教育专家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为《给教师的建议》。

  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这样的一本书,所有一线教师应该人手一册。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深有同感,因为它带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以下就自己读完后印象最深的一条建议阐述一下感受。

  我是一名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师,在大学时也系统的学过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但工作以来却有个疑惑一直缠绕着我:为什么在低年级会出现一些落后的,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而到高年级的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甚至是不可救药的学生?这个问题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但在现在却一点也没减少。

  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们普通中学出现了一些新的',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为了确保学校生员数量,扩大办学规模,我们不得不一再下划入学分数线。生员数增加了,可是学生的素质却参差不齐,很多学校的线下生来到了我们学校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在有的班级中,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就相差了近几百分。

  以前我总是归结为学生,认为他们不用功、脑子笨,而没有从自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做出这样的解答:这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应该就是我们平时所谈到的“个性教育”,即了解学生,尊重事实,灵活教育。

  那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来操作呢?首先,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我们的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不管是差等生、还是优等生都是需要通过表扬来竖立自己的自信心,体验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对差等生来说,尤其如此。

  我们应该让学生从成功的欢乐中找到那遗失的学习力量,从而激发自己好好学习的愿望。作为老师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一旦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巧计良药都是无济于事的。在学校里,学生最想看见的可能就是老师那灿烂的笑脸,而不是那阴沉沉的黑脸,凡受过赞美的人,都曾感受到甜蜜和幸福,他们从心底里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到他人夸奖,但一直以来,他们听到的都是教师、同学、甚至是家长的负面评价,于是他们厌倦了学习,自己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自暴自弃。

  所以我们教师应多一些肯定,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样他们的信心就会慢慢恢复,学习肯定会好起来的。当你不得不批评学生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要讲究批评的方法和技巧。可以这样:

  一、用提醒代替批评,比如说摸摸学生脑袋,拍拍他的肩。

  二、注意场合,谁都爱面子,让我们也给学生留点面子。

  三、一次只批评一个错误,不要把陈年老帐都翻出来。

  四、注重事实。

  五、别一棍子打死,要给出路。

  六、能短则短,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总之我们教师应该多赞美学生,让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

  其次,要让学生鼓足信心尊重自己。只有在受教育者尊重自己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自我教育。学生对自己越是尊重,对老师在道德上的教诲与关于应该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的指导,就越听得进去,接受得快。

  如果学生缺乏自我尊重,对老师的教育和规劝就会充耳不闻。尊重学生,教师要让“爱”象南风一样徐徐吹拂过孩子的心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孩子主动学习,提高成绩。在教学中,不能只关心分数,应积极和学生进行情感的对话和交流,使课堂变得温馨和谐。

  我还记得文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费加”,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

  我们在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

  读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智慧的殿堂!它会给人力量,改变人生。让我们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从那黄金屋中找到那颜如玉!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1

  《教师的101条建议》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对我们年轻老师来说,很多的建议还是非常有用的,比如说教学的规划、职业精神、优秀教师的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我们很多年轻教师在教学的规划方面做得不够好,所以会导致备课不到位、上课效果不好。另外,刚刚工作的我们对于教师的职业精神也没有特别好的理解,所以会出现自己情绪控制不好、与家长沟通不好、不能够很好地随机应变等情况。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在很多案例的分析上获得相应的知识和经验,让我们在遇到与之类似的情况时,能够以很好的`方法去处理解决。

  下面我就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书上说如果你不做计划,那你就是在计划失败,这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就初三的体育教学来说,在初三体育教学的压力是非常大的,首先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很大,其次,学生准备考试的积极性不高。

  所以每堂课之前我都是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既能够让成绩好的同学积极参与,又能够让成绩较差的同学得到较好的提高。以跳远为例,有部分同学能够轻松的跳过2米3满分线,所以他们在进行立定跳远练习的时候就会积极性很差,不愿意参与到练习中,如果放任他们的话,就会让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心里有干扰,不能够很好的参与到练习当中。出现这样的问题之后,我思考了很多,也看了很多相关的书籍和材料,不断的摸索,在课上我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最后找到一个效果很好的练习方法:我让同学们玩包剪锤的游戏,赢一次的同学向前立定跳远一次,然后再进行第二次包剪锤,赢的同学再跳一次,这样看谁先到终点,先到为赢,输的同学蛙跳到终点之后,再把赢的同学背回起点,这样的游戏,让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同学在玩了一次之后还要再玩第二次,有的不仅上课玩,下课了他们也会自己玩玩这样的小游戏。在这样的练习之后,再把成绩较差的同学留下来单独进行辅导。而前面的游戏效果就是我们平时备课需要的,通过一两个有趣的游戏或者实验,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

  对于部分积极性不是很高的同学,我通过摸底考试逐个进行谈心,必要的时候通过和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也参与到教育当中来,逐步的让他们的积极性能够提高起来,特别是到了第二学期,离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我们整个初三的体育备课组,给成绩有待提高的同学家长都发了通知书,然后每个周的五天给他们选择哪一天来进行补课,我们四位体育老师轮流值班,进行单独的辅导。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最终在中考当中考出了很理想的成绩,学生口碑也很好。

  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的收获很多,在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和家长沟通等方面都有了很多的收获,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会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际方法来解决问题。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2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建议》中谈到“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个问题。注意是伴随各个心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状态,没有注意的参加,不可能有比较稳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难以完成认知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因此,注意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人人注重教育的今天,要想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认知过程,而是伴随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的一种属性。它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及有意后注意。其次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对孩子讲话不要老是重复。有些教师对同一件事情或某一点要求总要反复交待好几遍。这样的孩子入学以后常常忽视教师所讲的话。因为他已经习惯于一件事反复地听好多遍,当教师只讲一遍时,他便当作耳旁风,以为老师也会像父母一样重复几遍。漫不经心地听课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无法遵守老师的要求,自然也谈不上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对孩子谈事情只说一遍,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一种好方法。

  第二、训练孩子善于“听”的能力。“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对于学生来说,谁要是上课善于听,能理解并记住听过的东西,谁就占优势。因为学校里老师是以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师要以通过听的途径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多听,只有不断的输入,才能有适当的输出。

  第三、注意对作业的检查。“检查练习本吞没了我所有的空闲时间。”经常听到教师们反映。教师辛辛苦苦批改,学生看上一眼无动于衷。好多小时的劳动付之东流,岂不令人心寒。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解决方法首先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一个说错或者写错的词,不仅教师,而且学生听起来都会感到它的不协调,就好象一个具有高度音乐听觉的人,听到一个多物的音符时感到那么不入耳一样。

  当然,人自有惰性,学生的作业不是放任自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是定期抽查,不仅可以督促学生,也可发现问题及时补漏。

  只有布置创造性的作业,用多种灵活的手段从改作业的海洋中摆脱出来,才可以使教师、学生更轻松,使教学更精彩且更有实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3

  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4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最近,有幸阅读了他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介绍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每谈一条建议,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神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书中许多独到的见解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特别是对我们一线工作者来说,对于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尤其有很大帮助,掩卷沉思,感受颇深。 看了这本书,我看到了很多的启示,书中所折射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敬业精神,反思实践的能力都使我深深震撼,他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他想尽办法减轻学生负担,他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把教变为学,而印象最深的,便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深深的理解,宽容,尊重,热爱,特别是对所谓的“后进生”的关注,更倾注了他很多的心血,他认为教育是一种个性化强的艺术,没有一种通用的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孩子,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非常耐读而且不易不懂的书,需要老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做孩子心灵的知音,理解孩子每一个行为背后的意义,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的原因,他们每一个细微的量变,都是在积累和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而老师的理解和宽容,欣赏和赞许,则是促进孩子加速前进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这使我想起了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的故事,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惩罚他的是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心怀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有时候也可能习惯一些行为过失调皮捣蛋的孩子戴上“坏”帽子,随意的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径一事,不长一智,孩子们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和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细细想想,其实孩子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孩子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其实孩子们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我们讨厌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让我们时常想一想教育专家们的谆谆告诫:“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转变了许多教学的观念。

  一、首先,我深刻领悟到教育重在师生间的相互信赖,而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

  只有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孩子;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对孩子倾注全部热情,和孩子平等相处,给他们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爱孩子,就必须善于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幼儿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心灵感受心灵,育感情赢得感情。我想:这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其实我们也能体会到,当孩子对我们说悄悄话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已经成功了。

  二、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只有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会产生爱的情感;只有把孩子的成长真正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时,才会增强爱的情感。记得有人问起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教育何以会如此成功。斯霞老师将她几十年教学生涯成功的真谛,归结为“童心母爱”,热爱学生,永远以平和,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孩子,爱的教育,最终目的是应使孩子在感受教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最后,我想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名言作为我今后工作的座右铭,“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用这些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真正地尊重、关爱每一个孩子,努力提高自己的保教能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5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二、关心学生

  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6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他这个比方很恰当,学生的兴趣是潜在的,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与培养。

  我们会发现,学生在低年级时,学习积极性也很高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可到了高年级,有的学生对学习有些无所谓了,学习成绩也下滑的很快,任凭老师怎么去教育,效果也不甚理想。原因就是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慢慢的减退了,消失了,而我们做教师的有没能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让学生始终对学习有兴趣,并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7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二十七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中说:“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我想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不管你教的是哪一门学科,你都应当使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反思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否明白阅读能充实灵魂,滋养心灵,润泽生命。可是,为什么有的小孩爱读书而有的小孩不爱呢?为什么有的班级爱读书,而有的班级不爱呢?为什么有的学校爱读书,而有的学校不爱呢?作为老师我们有没有认真思考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呢?怎样让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真正地让“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既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作为传播文化的使者,我们更应该明白读书的重要,我们再也不能马马虎虎的教书了,我们不能只当一个教书匠,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上的有心人,为成为教育家而奋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而这本《给教师的建议》就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终生学习和探究的一本好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8

  一、通过读书感到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通过读书,我深刻体会到,为人师者,就要处处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带动学生。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可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会关注每一个活生的心灵,用“真爱”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推掉压在无形生命自卑的巨石,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洒满阳光,特别是残疾孩子。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品德、行为,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学生是极具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如:在卫生大扫除中,为了使每位同学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我每天提前早到校,首先拿起扫帚带头把卫生区打扫的干干净净,到教室里拿起抹布,擦桌子和学生一块打扫教室的卫生。虽然他们是些智障孩子,看到老师在干,也主动的干起来。我班学生王荣涛是个通校生,有时候来到看到老师在打扫卫生,自己不好意思的说:“老师我来完了,没有打扫卫生,真对不起,明天我一定早来。到了明天,我走到校园的时候,已经看到这个同学在草地上拣树叶了。行动是无声的语言,这样,我不需要过多的鼓动性的语言,就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他们都自觉地按照老师的分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并且在质量要求上还与老师比一比,看谁干的又快又好。事实证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师就不能有违法乱纪行为;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否则,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养,也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通过读书让自己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了教师的光辉形象,班主任更是如此,通过学习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发觉与这些优秀班主任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有时觉得做班主任工作压力很大很累,现在却体会到,我们的工作是充实的,意义是深远的,职业是幸福的,班主任必须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残疾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这些智障孩子是我们的神圣事业。用爱心去感化、去关心、去教育,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对我们这些学生既要爱又要严。既要学知识又要学做自食其力的人,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三、通过读书体会到教师必须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通过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对于我们这些智障学生更需要理解、信任和鼓励。作为班主任,对于这些特殊学生,首先是亲近他们,尊重他们,在学习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心关怀,经常同他们交谈,了解思想状况,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公平、公正,对一类学生严格要求,对班二类学生不歧视,不挖苦,耐心教育、耐心指导。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9

  今天我读了《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真理》一节。本节中提到“许多学生很好地记住(背会)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还简直并不理解他背会的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这种有害的现象特别明显地表现在语法、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科的学习中。”联想自己上学时的记忆对本节提到的这些话深以为然,特别赞同。初高中时,许多同学学习特别用功,效果却并不好,用老师的话来说,一换题型就错。现在想来,正应了本节所写,许多同学是“死记硬背地识记”。

  语文学科不同于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学科,被许多人认为只需努力抄写背诵即可,其实不然。例如,识记生字时,有些孩子用时用力多,但效果不好;有些孩子善于根据以往所学知识,总结规律,遇到新字结合经验,用时用力少,但记得牢固清晰。如识记“载”一字时,有些孩子能够根据“截”、“裁”、“栽”三字轻松解决上半部分的记忆,然后根据它的含义,解决下半部分的识记。而有些孩子则不利用已有的经验,把这个字当做一个全新的`字来进行识记,用时用力多,却还容易出错。

  “识记(熟记)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认识)、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有经验的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学时,能使识记在思考的过程中进行。”“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诵规则和结论: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规律的东西,我们不能让孩子死记硬背这些东西,而引导孩子在思考、理解、操作的过程掌握它们。这是一项复杂的技术,要想熟练地使用,我必须多总结多揣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0

  今天,我们四年级组一起阅读并讨论了第30条“谈谈直观性问题”。通过阅读,我们知道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使用直观手段,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懂得儿童心理学,又要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

  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所以直观性是儿童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直观地展现景象、现象、人物、历史并不罕见,并通过这些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益。

  在文中,有一句话让我们年级组老师陷入思考,继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句话是这样说的`“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度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句话强调了直观性也是要有选择地使用的,讲究一个时机,它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我们的语文姓“语”,学习的对象是语言,这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点。我们该考虑直观性什么时候介入,怎样介入对语言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就拿多媒体辅助手段来说,这确实对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如果我们把多媒体这个配角当成了主角,把直观展示代替了语言探究,这就是我们教师发生了认识上的偏差,用直观性剥夺了学生语言探究、语言实践的机会。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应该自豪才对》时,制作了精美的电子白板课件,播放了沙漠中狂风卷来,黄沙漫天飞舞的录像,场景令人震撼;清晰地展现了骆驼的脚掌、睫毛、驼峰,花了大量的时间探讨了三者在沙漠中的作用,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但一节课下来,学生的生物知识得到了拓展,而语文能力未见有明显发展。笔者不禁疑惑,这究竟是一节科学课、生物课,还是一节语文课?

  我们对上述案例讨论后找到了对策,那就是我们还是要立足文本,在直观展示的时候更注意课件的内在美。课前,教师要在深入解读文本,设计有利于学生语言发展的教学流程上花大工夫,明确课件的使用是为了使已有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而采用,而不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才加进去。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排除对学生学习的干扰,不追求华丽的外表,把是否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放在第一位,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在多媒体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情感交流,让课文中的文字描述与眼前的景象叠加,然后转变为更为个性化的语言从学生的嘴里流淌出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让我们用苏老的一句话作为自勉“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我想,一定能恰如其分地选对方法,用好方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1

  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虽然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他所写的年代有很大变化,但他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于我们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我们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记得曾有位家长问我,她的孩子每天的作业都写的很慢,她在旁边督促也不行。孩子呢也总觉得学习很累很吃力,这怎么办?当时不太记得我是怎么具体回答的,但心里却觉得当时自己给的回答是那么苍白无力。如果说我是医生的话,那么我并没有给病人最有效的良药。直到读了他的书以后,我才了解到这时的孩子们的全部经力都用在背诵、识记和保持上去了,以便使他们能在课堂上回答出教师的提问。而他们没有时间去读一点“满足精神需要”的书,没有时间去思考。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才行。

  阅读此段,我不禁深受启发,他的这个建议对我们而言何尝不也是深有其效?现在的工作节奏非常快,平时我们常常感到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辅导、写各种各样的总结、反思,我想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

  我们的`时间从哪里来?那也是应如他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的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书中的第一节给我印象也很深,在书中一开头他就提出我们经常头疼的问题:“为什么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就有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应光是说孩子们脑子笨,不知道学习,家长不配合。而是提醒我们应该找找自身的原因:对孩子我们缺少个别对待的态度!虽然平时我们耳熟能详的知道备教材、备学生,但真正说来我们有几个能像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的去做?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他们。平时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我庆幸自己拥有了这本书,他的书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中的挚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09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16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7-0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05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6-1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06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3-30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3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7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