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后感(通用22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1
之前整理书单的时候,偶然看到一本名为《自卑与超越》的书,于是我便顺手将其加入“我的书单”里,而今总算阅读完毕了。每天我都会利用一点琐碎的时间,在手机上翻阅着这本引发我好奇之心的书。
与此同时,我最近正在写一篇虚拟故事,故事的内容也与自卑相关。谈及“自卑”一词,我想,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拥有一颗自卑心,我也不例外。
那么,你是否在某个时候,因为自卑,整日胡思乱想过呢?你是否也在某个瞬间,因为自卑,羞于与他人说话?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因为自卑,我们总表露出许多的“不敢”。
不敢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自然地对视着,也不敢在老师提问问题时踊跃举手回答,更不敢勇敢地做最真实的自己,抑或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当然,这里的“不敢”并非指“敢”恣意妄为的对立面,也不是说一个人敢胡作非为就是不自卑的表现。恰恰相反的是,一个人越是为非作歹,不满的'心态越是在他们心里作祟着。而那些不满,多半源于自卑。
书中也说到,有严重“自卑情结”的人,不一定都表现得安静、顺从、内敛,与世无争。自卑情结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由此可见,一个看似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许他的心里正潜藏着不为人知的自卑情结。
然而,想要跨过自卑这道坎,宛如攀岩一座陡峭的山峰,但是,当我们到达了山顶之后,放眼一看,将会是一览纵山小。
每天都能多一些正能量,少一些负能量,对我们克服自卑心理也会有些许帮助。虽然我们无法将这样的心理一并清除掉,但我们可以从此多一份警惕,不让其一直干扰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
很多时候,自卑往往是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产生,自卑情结与负面情绪结合在一起,而后所带来的将是不可预想的结果。
其实,在我看来,一旦我们发现自己有自卑心理,最主要的办法就是能直面它,而不是采取逃避的方式解决。因为,愈是逃避,就愈难以克服;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它。
除此之外,我们也不应该把有自卑心的人当成异类来对待,毕竟有些自卑心的出现却是合乎情理的。谁都想做得很好,谁都想成为一个很棒的人,当别人比自己棋高一首的时候,或者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我们往往会自卑起来。
既然如此,在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能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话,从而循序渐进,日后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进步。
抛开“自卑”谈“优越”,倘若一个人自信过度,他将会迷失自我,甚至认为整个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
我曾读过木心先生的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是:
“没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觉都特别良好。”
因此,除了直面自己的自卑感,亦不要让自己持有过分的优越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2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维也纳医学博士,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而这本书便是阿德勒的巅峰着作。
我一直认为,想要读懂一篇著作,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因此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特意了解了作者的经历。可以说作者一生经历了很多挫折,阅历丰富,幼年患了佝偻病,5岁差点因为肺炎而送命,但是作者却凭借着自身的努力考上了医学博士,并且和弗洛伊德共同进行了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所以这本书无疑是值得我们去仔细阅读和揣摩的。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章,从生活的意义到爱情与婚姻。通读全书,除了欣赏作者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的事实论证之外,对作者的很多观点也有着强烈的赞同感,不得不说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作者提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提出防止神经性疾病产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培养合作精神。看来合作除了能提高工作效率之外还有保持身心健康的功效。
关于心灵和肉体的'关系,作者从个性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心灵和肉体之间并不存在支配关系,这只是人生中的两种表现形式。作者举了个植物种子发芽生长的例子,说明了身体是基础,生命在于运动,而精神的核心力量是有预知能力并指导自己的发展方向,植物就算知道自己即将被践踏也无法移动,但是人却拥有这种支配自己的能力,因而我们更应该重视和珍惜自己这种灵肉之间的联系。
书中的观点和案例实在太多太经典,在第三章中提到了自卑和优越感之间的联系与冲突,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足以点明《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自卑心理是个体心理学的伟大发现,作者以神经官能症患者举例,说在这些自高自大的人心里,其实都有一种隐藏的自卑感,他们绝不会承认自己自卑,甚至认为自己比别人都强,但是事实上他们的却饱受自卑的折磨。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些。
在作者看来,自卑感的表现多种多样,我们不能认为表现安静、乖巧、稳重的人就是有自卑感的人,而那些开朗外向的人就没有自卑心理,如果我们只是单一的去看他们的行为,会发现根本没有目的性可言,这也说明了生活中为什么很多人在做着千奇百怪的事情。当然,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卑感,但是同时人人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并且具有唯一性,这种优越感对我们的激励是作出社会贡献的源泉。
正如前文之中所说,这本书有着简单而又深刻的含义,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让人更加清晰的了解了人生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我们要试着发觉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感,避免由于这种心理而造成的失误,同时在追求优越感的激励之中努力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3
这本书快读抑郁了,真难啃,拿的纸质书还读了五六小时,特别是【自卑情结与优越目标】那块,不好理解,死啃了2—3小时。
谈谈看完书后对「自卑感」、「自卑情结」、「优越感」、「优越目标」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与不同。
「自卑感」: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自卑感,因为所处环境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你感到无法摆脱无力感、无法达成理想时,就会产生自卑感。
没有人能长期与自卑感共处,如果你能保持勇气,直面问题,通过唯一的对应方法和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就能改善现状,最终消除或者减弱这种感觉。
而如果你不堪压力,鲁莽采取某些行动,不再试图跨越障碍、解决实际问题,而是强迫自己凭空产生「优越感」(虚构的优越感),然而问题的根源还在,那么你接下来就会更深地陷入自我欺骗之中,压力越来越大。
如何理解做出上一举动的你呢?当你感到软弱,你选择创造出一些能令自己感觉强壮的情境,不是锻炼自己自己变得更强壮起来或更有能力,相反,你选择让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更强壮。然而,这样无法真正消除你的自卑感。这样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我们称之为「自卑情结」。
当有问题出现时,如果个体无法恰当地适应或应对,并且坚信他们没有办法解决,这就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自卑情结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优越目标」:指对优越性的追求,它是属于个人的,是独一无二的。它来源于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描绘。我们早在人生的前四五年里就决定了生命之于自身的意义,但是,没有人能完整清晰地描述出自己的优越目标,只能靠摸索和猜测。
通向优越目标的道路有千万条,如何选择看个人。个体可能会改变他们定义和表现目标的形式,正如他们可以有可能会换工作一样。
对于优越感的追求是灵活的,当一个人越健康,越接近正常状态,就越能找到更为开放的奋斗空间,而不是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方向上。
当一个人的优越目标匹配了高度的社会兴趣(大概意思是:为他人共享,服务与社会和他人,有利于合作),那么这个目标和本人很可能会被社会和大众给予正面评价。
作者说优越感来源于自卑,那么他表达的这个“优越感”,是有贬义吗?是的。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
总结一下:阿德勒认为,人的优越目标/总目标是追求“优越性”,是要摆脱自卑感以求得到优越感。然而某些人难免在途中迷失,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从未采取行动便觉得无力解决问题,转而消极应对,自我欺骗,这就是自卑情结。
哎,不知道我理解错了没有?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4
每个人其实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还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呢?通过阅读《自卑与超越》,我们可以发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作者从每个人的童年不同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去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看法。
人人生而自卑。那么,为何人与人之间仍然存在如此巨大的才能差异呢?原因在于,每个人利用自卑心理的方式、方向与利用率不同。阿德勒在此提出关于有关自卑的“补偿性”观点:我们都向往优越,而自卑所引发的压力感将驱使我们向优越的方向产生“补偿性行为”。在这个岔路口,如果你选择不断挑战自我,尝试继续解决问题,那么你将会完成自我的超越;而若是被自卑情绪牵着鼻子走,任由它的摆弄,获得优越感的行为将会“奔向没有生命意义的侧面,真正的问题被无视和排除”。你将在无形中为自己设限,“退缩、停滞,一心避免失败,而不是争取成功”。
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但是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人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清自己的缺点,从而激励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
我们的灵魂深处有着永远无法被填满的不满足感。自卑正是来源于此,渗透了我们在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阶段。任何心理问题,都不是简简单单的暗示与说教就可以解决的,个体之间差异的复杂性与生活的多元性,都令心结的打开格外艰难。
书中还有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奉献。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队合作之中获得满足。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帮助我们对身体接收的印象产生积极地、有利于发展的观念。思想与行动一直是捆绑在一起的,想要抛开现实进行人格上的加强是绝对无法实现的。对此,阿德勒在其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贯穿全书的行动方案——答案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希望大家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到它,理解、认同并践行它。最后,祝愿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全新的、超越的自己。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5
在《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提及构成人类生活中的三个问题是将人类束缚住的三种联系——职业、社会合作、亲密关系。接下来以"职业关系"角度剖析研究生的自卑感。不恰当的择业观给研究生带来了自卑感。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择业方向或者设定了一个不合适的择业目标(通常是高于现状)。"职业"这一词是与"职场"相匹配的,在国内,是与18岁进入大学选择的"专业"相关的。或许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笑话,北大有个学生本科、硕士、博士读的是三个不一样的专业,而且学的都很不错,教授问他毕业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然而这个问题他也没有答案。当然北大的平均水平我没有资格评述,只能从一般的方面思考不恰当择业观带来的弊端。从校园走出进入职场,工作的实际内容和预想的难免有落差,这个时候平衡两者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往往有些具有高自尊的人很在意自己的能力是否让自己满意的程度。如果他们在一个工作岗位上难以施展所谓的专业技能或者获得关注从而习得经验,一方面自卑感使得研究生们开始怀疑人生,)从学士到硕士都没有具体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工作岗位,甚至和某些行业的工作待遇对比产生巨大的落差感,另一方面强烈的自尊心使得研究生们,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很少与人沟通的同学把这份压力和自卑感隐藏在心里,当事情恶化心理发生改变的时候没有及时疏通,最终导致悲剧。
那么如何消除心中的自卑感,从而达到就业满意的彼岸呢?第一,我觉得是要辨别自己的职业方向,如果学生没有意识自主地认识和选择,那么外界环境尤其是家庭和学校需要在这方面提供帮助。从这一点来看,父母小时候问的"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工作?"以及大学期间开展的各种职业规划课程和大赛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辨别方向是为了找到我们的潜在动机,培养职业兴趣,以发现使其具体实现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说一定可以找到自己适合的道路,但是可以了解那些不合适的方向。第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如阿德勒所说"职业的目的不是挣钱"。浮躁的社会之风使得我们中的许多人树立了金钱就业观,只凭收入的多少来看待职业的问题,仿佛大学里只有经济类和计算机类专业才值得学习。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6
自卑与超越读完有快半年了,一直计划写一篇读后感,但是一直也没有下笔。今天感谢马校长定的“正面管教学校讲师课程”的报名要求,让自己定下心来把读后感写下来。
网上看过很多人的评价,我发现评价并不高,与我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严重不符。我细想了原因,人生处在不同的阶段,读这本书能领悟到的知识点可能会完全不同。
当今社会太过于浮躁,阿德勒在开篇提到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奉献与合作是人生的真谛,可能是让很多人觉得不合胃口的原因之一吧。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自卑和超越》这本书的,首先,他开篇明确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的真谛,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是老生常谈。
但我认为,阿德勒在这里有两点与他人不同:首先开篇明确目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接下来,阿德勒用了很多的心理分析案例,论证了这一论题:正确的.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合作与奉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要素。
接下来,阿德勒开始向我们讲述,家庭、学校在一个人的发展中扮演者何等重要的角色。为人父母,分别应该给予孩子哪些方面的合作机会。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中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很多的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
对于学校,阿德勒还是从办学的目的入手,很快就揭开了各种办学乱象的面纱。接着阿德勒描述了他认为的理想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为人类的发展争取共同利益的伙伴。以这一目标为导向,阿德勒开始梳理教师的角色,师生关系的处理,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与奉献精神。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因材施教,发掘潜能,教师将能收获教学带来的巨大的乐趣。
不恰当的评价与负面标签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设限。接着阿德勒对青春期这一人生重要时期进行的分析,这一时期不应是父母逐渐退席的时候。早期养育的不当留下的性格缺陷,有待于在青春期逐步发现并进行修补。
关于择业、社交和建立家庭,阿德勒也给出了建议。关于宗教,阿德勒的理解也很有启示。因此,我认为,《自卑与超越》是为人父母必读的一本书。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7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阿德勒,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小镇,家庭富裕,在维也纳长大。他的父亲是一名做谷物生意的犹太商人。在六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三,他的哥哥Sigmund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历,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在父亲支持鼓励下,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生。
看到书名我们又会想到什么呢?首先我们来聊一下什么是自卑情结。是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和眼泪以及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情结呢?一是与童年经历有关,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两性之间的`链接。我们都知道当我们被朋友,家人,同事,老师等所忽视所冷落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当我们急需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时,本质上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不断地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存在感,其实在我看来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当你内心充盈的时候其实你就是自信的,就是独一无二的。你不需要说太多,别人就会感觉到你强大的气场,当然,气场的修炼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由法国作家西恩·德玛译者马晓佳共同出版的《气场修习术》。
当我们的朋友或者家人产生自卑情结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想要一个人赋予生命真正意义的最好方法就是聊过去的事情。聊一聊他们觉得自信的时刻,觉得美好的时光,其实生命本该就这么美好,只不过我们常常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思想里,从来没有去跟自己好好的谈一谈,也从来没有学会与自己和平相处。我们要接受我们的不完美,更要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乾坤朗朗,每一株小草都有它非凡的庄严。
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克服自卑呢?克服自卑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学会处理自己和同伴的关系,学会合作,一句话说得好:人的一生一定要具备三种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身体素质的能力。
当我们迷茫,自卑时应该重新解读自己的过去,经历是不可以改变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经历的看法。很多时候我们换个维度去思考问题,会发现其实事情本来就很简单,只是我们太纠结于过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什么不闪闪发光一次呢?超越自己,我们一起前行。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8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书《自卑与超越》,其大意是:寻求独有优越感源于人生而有的自卑感,通过学会更好地合作将促使孩子实现具有真正生命意义的优越感。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梦想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他的理想和行为都向着为他人贡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他的人生自然会朝着最能体现其生命价值的方向发展。
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存在于“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的两端之间,这其中包含着每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使我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趋于正确的有效方法是培养个体与人合作的勇气和精神。
家庭是培养孩子与人合作能力的关键。母亲要做到对孩子有兴趣、为孩子着想。母亲对于自己成长经历的认知,决定了她对于孩子的态度。母亲要认可和鼓励父亲的合作能力,让父亲成为孩子的榜样,另一方面,要让父亲的优秀不对孩子形成过大的压力。
学校对于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也至关重要。不能用智商等评价指标限制孩子,要让孩子客观认识自己、自立;在学校里建立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乐于合作、为他人着想。帮助孩子寻找到兴趣和自信。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孩子在青春期表现出的叛逆并不是孩子对父母态度的问题,而是源于孩子对父母一直不认同、直到有了对抗能力的时候才表达出来。如何帮助孩子正常度过青春期呢?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时候,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正常交往同性和异性,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就会正确理解“长大”,独立拿捏好处理问题的“度”。
作者这样分析犯罪行为。罪犯也追求优越感,但是他的方向错误。他们不会合作。造成的`原因在于父母没有教会孩子与人合作,甚至父母不想让孩子对他人发生兴趣。罪犯都是对社会无兴趣、没有合作精神、追求虚假优越性的人。
对于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的内心有强烈的共鸣。值得庆幸的是,我对孩子的养育,遵循了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重视对于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不能没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我一直在培育他独立生存的能力。我将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经历作为参照物,不断修正自己的养育理念,关注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当孩子读大学独立生活后,他自然表现出被大多数人喜欢的性格,他乐于交往、乐于助人、自主学习、积极上进、独立处事、坚持体育、感恩父母。
通过《自卑与超越》一书、第一次系统地领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心理学观点,我更加信服他的名言,“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9
本书作者阿德勒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每个人的内心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卑情节,自卑情结是人类前进的动力。
人生的三大约束:
1、我们生活在资源有限的地球上,必须劳作才得以生存。
2、我们是人类社会的一员,必须与他人分工合作,每个人都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完全离开他人而独自生存。
3、社会有男有女,为了繁衍后代我们必须建立亲密关系。
三大约束引生出的三大问题:工作、社会和婚姻。
了解一个人的最佳方法就是看他的合作能力如何。无论是工作、社交或婚姻本质上都是与人合作的关系。自卑与超越为我们的人生指明了一条重要的方向,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要能感受到我们与社会的连接。通过为社会解决问题,通过与他人的合作,通过关爱他人从而实现自己价值的增长,内心深处能够感受到我与社会的连接,让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从而增加自己的幸福感和价值感。
探寻生命的意义,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是否能够为人类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是否能够服务于他人被他人所需要。本书让我收获最大的是作者提出的:婚姻是一份需要两个人共同合作的工作,婚姻是一种合作关系。所以婚姻经营的好坏在于两个人之间是否合作密切。
这个理论比《亲密关系》针对婚姻的论述更为透彻。把自己放在一个宏观的世界里,比把自己放在微观的世界里更容易让人解脱。婚姻在宏观的.世界中,是夫妻双方为了养育人类共同的后代而进行的一场合作。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我们了解到,无论是人类的繁衍,动物或植物的繁衍,其实都是基因的作用,我们都是基因生存的机器。
但往好的方面去想,在人类的进化中,我们已经成野蛮时代过度到了文明时代。而促使我们进入文明时代的正是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如果没有合作我们仍然只是动物。
我们在工作中和人际关系中我们比较容易与人合作,因为在工作人际交往中我们有着相同的目的。可是在婚姻关系中,我们却常常忘记我们为了什么而结婚。
清官难断家务事。婚姻关系中的问题之所以是最难处理的问题,是因为两个人对于婚姻的认识存在着差异。
如果我们能够理真实的生命意义,那么我们在处理工作,社交和婚姻的关系中就能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10
刚刚读完这本书《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真的是用心去读了,把一些想法和感受在还没有忘记之前,写下来,这就和灵感一样,如果不及时记录,过后一定会忘,进入正题。
个体心理学发现,生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划归为三大类:职业问题、同伴问题、两性问题。这本书的所有讨论,也是基于这三大问题展开和讨论的。贯穿整本书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合作。童年早期生活的记忆尤为重要,之前在大学的课堂常常听老师们讲,童年对一个人来说有多么多么的重要,尤其是很多的成功人士,还有很多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们的童年。那个时候,只知道原来童年如此重要,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重要,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童年早期生活的记忆尤为重要,能表明个体对生活的独特解读已经存续了多久,并提供他最早确定生活态度时的背景。所有记忆中最早的记忆,地位非常重要,原因有二:
第一,他包含一个人对自己在世界中的基本定位,这是他第一次总结所看到的世界,第一次用某个模糊或是清晰的东西来象征自己和约束自己。
第二,这是他精神成长的起点,是他为自己谱写的自传的开篇。
所以,我们常能在这里找到根源,他感觉自己哪方面有 不足或是缺陷,他认为理想中的有力量、安全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以及两者之间的`落差。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讲,他认为的原初记忆是否真是最早的记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是因为他们被当作了什么,以及他们的解读对现在和未来生活产生了或者会产生何种影响。早期记忆有特殊的意义。首先,他们提供了生活风格的起源和最直白的表现形式。正是因为这个事实,早期记忆才对职业指导具有极大的价值。至于记忆是否准确,相对来说并不重要。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个体做出了什么判断:“我从小就是这样的人”或“我从小就知道世界是这样的”。从而揭示其生命的意义、人际关系,以及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只要发现并理解了一个人赋予生命的意义,我们就找到了打开这个人整个人格的钥匙。最重要的是培养和鼓励儿童参与合作,让他们在与同龄儿童一起游戏、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方式。和儿童对抗一般只会失败,你永远打不赢孩子,更无法通过对抗培养其合作精神。孩子第一次感受到的他人之间的合作就是父母的互动,如果家长都无法良性合作,那孩子怎么能学会?而且,儿童会从父母的婚姻中得到最初的婚姻观念和两性合作观念。父亲的义务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他必须证明自己是妻子、孩子、所有人的好朋友。他必须正确处理生命的三大问题(职业、友谊、爱情),与妻子平等合作,照顾和保护家庭。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大,所以很多孩子一生都把父亲当作偶像或是最大的敌人。惩罚,尤其是体罚,一定对孩子有害。父母必须一起努力商量下一代教育方面的一切问题。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11
很多年我都以为,只有自己才会有自卑感,因而觉得不可告人而努力隐藏,生怕被人发现。
例如,我自卑家庭条件不好,生怕同学发现妈妈给我买的学校统一要求的运动服质量差。
也会因为小学毕业那个暑假,骑自行车去干活把左膝盖摔出了一个大疤痕而十几二十年不敢买短于膝盖的裙子或裤子。即使有非常非常喜欢的,在大热天穿上后,一定不会忘记穿上长筒丝袜盖住以不让被人发现。
还有,我一直自卑自己又矮又胖又丑,于是参加工作有了收入后,我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虽然没有专门去学过化妆,但给自己买了各种化妆用品,各种功能的霜、水、笔、刷子等。一向算很节俭的我,有时候居然会一次性在丝芙兰买化妆品花掉一个月的工资。
此外,我还是近20年的资深香水控,经常会为出行到底是地铁还是打车纠结的我,对喜欢上的大几百甚至上千的香水却没有丝毫免疫力。
我还会因为要参加一个活动,或就是为了给学生留下好印象,坐十几站公交车只为编一个漂亮的发型。
总之,只要是见人,无论是出门或邀请朋友到家来,我都会提前收拾很久很久,生怕落下任何一个小缺陷没掩盖好……
多年的坚持,以上那些事情带给了我不少符合期待的回报,例如,身边经常会有人说:看起来你家庭条件一定很不错哦,你看起来真的好幸福啊,你真的很有气质呀,你像明星谁谁谁……
然而,那些事情那么多年到底耗费了我多少能量,只有自己心里清楚。也是因为对自己一直保持了一定的觉察,为了走出自卑,治愈完美主义,十二年前我自学心理学,在很短的时间内考过了二级心理咨询师。
但直至两年前接触到对分课堂,我才开始真正彻底走出来。
第一是因为学习和实践对分课堂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我也不例外。虽然经常可以为了自己在意的事情不吃不睡,但若还花过去那么多时间在意外在形象,我将无法好好学习及实践对分。
第二是因为从对分课堂的学习与实践,我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不在他人的眼光及评价,而在于内心的满足与喜悦,以及对他人与社会的价值。于是,我开始偶尔不洗脸也敢戴上口罩就下楼接送孩子,时不时做的指甲磨得花花的照样敢进教室给学生上课,睫毛掉得稀稀拉拉也无所谓地去见朋友,甚至有时候确实忙得来不及洗头发,就戴顶帽子出门……
当有了这些转变后,我发现自己轻松了很多,毫不夸张地说,感到呼吸到的空气都清新了不少!
记得《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大概说到过,没有人比自己更在意自己的缺陷。现在看来,真的觉得太有道理了!想想这么多年来,我身边谁会天天记得我左膝盖有个疤痕?或者说,谁会无聊得盯着我的'左膝盖看?谁会去打听或在意我家里到底是贫穷还是富有?又有几个人会真正在意我到底多高、多胖?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这句话听起来真的很够火药味,而实际上的道理,真的就是如此简单!
当年家庭贫困,暑假不得不去干活赚学费,导致小学毕业那个暑假我天没亮就得骑自行车出发,因为看不清路中间被人放的大石头而撞倒,摔伤后又因为没钱送医院处理,母亲又爱又恨对我一顿责骂说我怎么那么不小心。伤口反复,直到读完初一才痊愈,留下的疤痕一定会比及时处理更严重和难看……
可是,所有这一切都是既成的事实,这个事实当然是残忍的,是痛苦的,也是刻骨铭心的,但完全可以不成为我后来自卑到不敢穿漂亮短裙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我好好接纳自己的挡板。
对于那些自己苦苦在意的形象、标签,或是曾经的糗事,除了自己,who cares?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12
最近看到了《自卑与超越》的中间部分,是讲关于自卑者的心理以及如何援助,反观现在遇到的几个特殊儿童以及自卑儿童的现状,我发现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在身体器官或者智力有缺陷的儿童中,我们往往会陷入教育难题,怎么去帮助这些儿童克服其先天缺陷带来的心理障碍,走向不一样的状态?
在与这样有较为严重的.自卑情绪的儿童接触中我们会发现他们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1、社会感觉能力较低。常常不能很好的感觉到别人想表达的意思,比如听讲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迟钝等。
2、合作能力较低。在群体中与同伴合作会出现问题。比如,很少融入同伴合作,或者在小组合作任务中不知道该如何完成,甚至会走神,很容易游离于小组与任务之外。
3、常常对他人的行为非常敏感。
我们往往很想把他们从对先天缺陷的阴霾里捞出来,想用学习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想给他们补课,但是我们发现,补课无用。他们根本不把注意力放在这里。有时候,我们吓吓他们,他们便动一动,不管他们便不动,我们很奇怪他们的注意力与精力都放在哪里,去吃喝玩乐?可是哪一个方面他们可能都不是班里最突出的学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13
作者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本书重在强调社会感在人格塑造中起到的巨大作用。近百年前的著作,今天读来也许感觉不算完美,其实在很多方面具有开创性,后人是在其基础之上逐步趋向完善。一共十二章,专门谈论自卑感的只有一章。每个人不同程度都有自卑感,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现状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改善。既然自卑感普遍存在,必然要想办法寻求变化与超越。这时就看他是把自己的缺陷不足转化为动力、把注意力集中到奋斗目标上、精力用到具体事情上还是盯着自己的缺陷不放,后者无形中会导致缺陷被无限放大,最终真正变成了自己无法跨越的障碍。自卑感的存在是正常的,关键是用怎样的心态来看待,确立目标,把注意力向外扩展,将不足化为动力,自卑就可以转化为改变和提升自己的有效助力器。
开篇即说明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我理解为通过奉献获得社会认同,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所在。为社会做出贡献必先融入社会,对社会和他人发生兴趣,并且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书中说到,所有的失败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合作能力极低,这里我不大清楚有没有道理。实际上,任何人先天都具有对社会对他人产生兴趣的潜质,但这种潜质必须得到后天的启发和培养,否则将来智力和理解力的发展会遇到巨大阻碍,这让我想起曾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过的狼孩。
早期记忆是比较重要的一章,以前看过武志红两本书,听过他一些音频,对早期记忆相关知识了解过一点。一个人从出生到六岁,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情感特征,以及对世界的初步认知与诠释,摸索出了一套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六岁时人格结构基本已经形成,并成为日后相应行为的重要原因,对一生的发展影响深远。所以如果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先了解他的成长史,尤其是早年经历。真正了解一个人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包括了解我们自己,都需要追溯早期记忆。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事情,选择记住哪些经历,与他的生活风格密切相关。也许一些早年记忆不完全是真实发生过的,有可能经过记忆加工,但却是一个人潜意识的表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以什么做为自己的起点。所以说早期记忆非常重要,它显示了一个人生活风格的根源和个性形成原因,之后这些特点再想改变,很难。
那么对家长来说早早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兴趣以及合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做一个好家长好老师书中阿德勒的建议今天读来并不觉得新奇,那些内容是现在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家长老师能够做到的。但在近百年前能提出这些观点还是很超前很有开创性的,后人是继承发展了前人的思想。其他章节讲到了梦、犯罪心理学、职业、爱情婚姻等等,贯穿整部书的主题是社会兴趣与合作精神对一个人至关重要,是生命意义的来源,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而儿童时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所以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与合作能力是家长和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阿德勒阿弗雷德。阿德勒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他写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到: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情结。如果说全人类都感觉我们特别棒、特别优秀,那就不会出现各种发明创造,也不会有人类的进步。
美好的生活是一件完整的毛衣,无论你多热爱,都不能把自己编织进去,否则就会是个多余的线头,会被无情的剪掉。关键是超越的方法是什么呢?如果用错了方法,结果会很糟糕。
有一类人,小时候受过伤害,自卑过,那他就特别想出人头地。所以,当长大后,他会拼命赚钱,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甚至会伤害与周围人关系。因此,社会中有很多不愉快的富人,或生活很痛苦的高官。
曾经热播的电视剧中,我们看到,赵德汉被抓时,满屋子都是钱。他认为只要有了钱,才能弥补曾经的自卑。
还有一类人,被人欺负后很自卑,为了让别人害怕他,他会去欺负别人,严重者甚至暴力犯罪。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所有暴力犯罪者,都是懦夫。暴力是自卑者已没有有效方法去解决自卑问题时所选择最简单易行的超越办法。
还有一类人,他认为自己做不好,所以总是让自己得各种“病”,比如广场恐惧症、精神分裂症、人格分裂等。例如:有一个小伙子20多岁还尿床,检查身体没有问题,但就是克服不了,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长大,用这种方法去逃避对自卑的感受。
所以,用错了抗拒自卑的方法,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心理疾病。阿德勒说,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将自身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联系在一起,为社会解决问题、合作、关爱他人,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增长。让自己感觉到对社会是有用的,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降低自卑感,如此才能过上安定与幸福的生活。
阿德勒给年轻的我们指明了一条人生之路,无论我们是上班族、创业者,还是自由职业者,我们都要时刻感受到与社会的连接。这样我们才过得更有价值、更充满幸福感。否则,赚得再多,升职再快,住房再大,内心永远感觉空虚、寂寞。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AlfredAlder(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晚年时期写的,出版至今估计快100年了,英文书名叫《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个人感觉英文书名更合适点,书中Alder就像一个长者一样,他用通俗易懂,简明生动的语言从生活的意义,心理与身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记忆,梦,家庭影响,学校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类与同伴,爱情与婚姻这十二个主题来阐述了生活的意义。
书中第一章就指出人类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对他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这也是我一直都有跟孩子提到的一点,从她听得懂道理后就不断地跟她说,你不是单独一个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不是你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个人不可能有完全的自由,我们要学会互相合作,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比如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尊重老师的教学成果,这样我们既学了知识又不用在课外花更多时间去补习;在家庭里,学会按自己的每天的工作量按部就班完成。好处就是我们不仅高效地完成了自己的各项学习任务,也为自己赢得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另一面也因为自己的合作而跟父母和学校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Alder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从自卑到优越的过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们和其他人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他们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方向上发生了错误。书中主要列举了三类孩子,一类是身体有缺陷的儿童,一类是受宠的儿童,还有一类是受忽视的.儿童。这三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训练,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以致走上错误的道路。比如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们自身的缺陷没有得到理解和关爱,他们就很难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他们更容易关注自己的感觉,害怕被嘲弄。他们就更不会对别人感兴趣了,自然也就学不会合作。
受宠的儿童,因为他一直得到别人的宠爱,通常会认为自己无须努力就会出出类拔萃。一旦当他进入不是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环境时,他就会非常失落,会觉得世界抛弃了他,他受过的训练是期待而不是给予。他习惯了别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独立性,也失去了学习面对问题的其他处理方法。他的兴趣只在于全身心关注自己,从不学习合作的运用和必要性。当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温暖和顺从及被奉承时,他们就会觉得被出卖了,就会认为社会对他们充满了敌意,认为“别人和他对着干”,一旦他赋予生活这样的意义,那么他们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将是错误的。
受忽视的儿童,这个很好理解。这类儿童从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他编造了一通不包含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释。当他面对困难时,他会高估困难,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别人帮助的能力。他认为社会对他很冷酷,他怀疑别人,无法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对别人的有益行为来获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无法对别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了,从而也就赋予了错误的生活意义,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越远。
因此Alder指出人的早期记忆是相当重要的,它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我们的家庭,学校都要训练儿童对他人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我们要允许儿童在共同任务和共同游戏中,在他们自己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亲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并让孩子信任,这样她就获得了孩子的兴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须扩大并提高这种信任感到孩子所处的各个环境中,孩子就会对他人逐渐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学校也是一样,当孩子第一次上学,他会面对社会生活的新考验。老师就要吸引孩子并让孩子对她产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励,就会更有信心和兴趣从而学会合作。
总的说来,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我先是看了一遍,又在喜马拉雅上完整地听了一遍,然后又看了一遍。书中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更帮助我们避免养育孩子过程中可能会犯的种种错误。他所提倡的生活意义现今仍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意义都是为人类的进步奉献,合作是必须的。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14
世间万千事物,我们会经历很多的事物,而这些事物对于我们来讲,还有更重要的意义,那么在生活中,它们赋予了我们人类哪些的意义呢?
刚刚阅读完了《自卑与超越》中的相关内容:生活赋予我们的意义。本书的作者是奥地利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写的,他在文中提出,如果有人想脱离意义的范畴,而使自己仅仅生活在单纯的环境之中,那么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将与自己周围的人丧失沟通的基础,他的行为无论是对他自己,或是对其他人都毫不起作用,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一直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被我们所赋予的意义,或者说是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解释。
文中还指出,在一般情况下,人类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生活的意义,几乎每个人都只把这个问题和它的答案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而完全不管他的言论,我们将会发现: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貌、野心、习惯、特征等等,无不体现出他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的理解。生活的意义因人而异,也正因为如此,生活中的意义多得不可胜数。所有的生活意义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变化。不同的人赋予生活不同的意义却有高下之分:它们中有些很美妙,有些则很糟糕,有些错的多,有些错的少。较好的生活意义具有一些共同生活特征。较差的生活意义则都缺乏这些特征。
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真实”指的.是人类的真实,对人类目标和计划的真实。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所谓“真实”。如果还有其他的“真实”存在,它也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无法知道这种“真实”,这种“真实”也因此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从一出生开始,就本身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如果要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那么这种“意义”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后天自己给自己赋予的。有些人喜欢普通平凡的生活,则过着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生活,这份安定便是他们赋予自己生活的意义,有些人喜欢多姿多彩的人生,喜欢冒险,对生活的这份期待和不确定,则是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的人生路选择各有不同,但是只要自己想清楚要过的是哪一种生活,喜欢哪一种生活方式,那么人生就是圆满。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15
嗯,我自卑过,也将一直自卑下去,仿佛一种习惯,没有他,反而不知道去哪里。
我知道我自卑已经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状况,还是从读了阿尔弗雷德的《自卑与超越》开始的。怎么讲呢,很多学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个人类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也不是想纠结于感觉知觉记忆这些实验内容,而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
书中讲,人自卑的一个因素是生理缺陷。我想我是有的。小时候,我比较好强,认为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拥有,但是别人都长得很高,而我不是。身高的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久,以至于我觉得大学特别滑稽的是全模拟队个头1米92的大懋和我一个宿舍。这样的心理路程你们不懂,为了上课能和他们一样快,我简直就是在跑。究其原因,自卑来自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比较的标准又都来自于社会的共识,所以啦,有社会就有自卑。虽然文中讲的是个体心理学,但是怎么能逃脱社会的污。
社会这个污妖王产生了太多的坏水。比如贫穷,曾今有一年春节,家里都买不起取暖的煤炭了。那时候感觉无助到极点,自卑到骨子,也发奋的去努力,只为改变。所以说,自卑也是人们超越的一种动力来源。有人会说,你因自卑而做的努力是为了追赶,而不是超越。我想说的是,我们所想要超越的是曾经不堪的自己。每个人的发展,都需要原始积累,有人有钱,有人有知识,有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资源,对于没有伞的孩子,只能是努力奔跑。
是啊,不向前奔跑,哪还有退路。有时候,最简单的不去自卑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较,有人选择避开众人,两耳不闻式的读书、封闭自己的交际圈,寻求短暂的.平静,但这就像毒瘾,一次一次的将你吞噬,有人从人根本的心理上去解决,超脱自然,别人所谓的出世吧!我有时候选择阿Q精神胜利法,哄哄自己的内心,让他安静,有时候直面现实——我虽然个头矮,可我身上的担子重啊。磨练的就是一种心境,这种时候,最可怕的不是程度有多深,而是触底没?大家都知道否极泰来。幸好,在这种心境的腾挪辗转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自卑根源,我开始学着去解决他。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16
在生活中,我们正常交往、生活。有些问题不会在意,我们不会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叛逆,我们不会去关心犯罪者为什么会去犯罪,更不会去探索婚姻是什么,需要什么。
在这本书里,书名为《自卑与超越》,我感觉书中没有讲到自卑,而所谓的超越则是我们生活中的成长。在开始书中就提出人类所有的问题都归于职业、交往和两性。书中阐述的重点则在于孩子生长的环境,周围人对其之影响,讲到婚姻的重要性及婚姻中男女平等的重要性。
此书通过前面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说明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后面就提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或者说避免出现这些问题的方法。我并没有很仔细的阅读此书。但不可否认这本书对于人成长的影响,尤其是父母,我想如果父母看这本书,对于她们对待孩子,对待婚姻,对待犯罪的认识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这本书感触最深的是对于孩子的成长。一个孩子的成长绝不是他自己的事情,以前听老一辈的人总是说“给他饭吃,给他衣穿,他就会长大,何必搞的那么复杂”。现在我觉得这个观点是极错误的`。不过也先想想,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能够有饭吃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也们说错那样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现在还有那种想法就是大错特错了。
通过这本书,我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了更深的了解。孩子的成长中,儿童时期、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父母都应该对他关注和了解,也要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而除此之外,环境也是极其重要的,人都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其实一点都没错,人们可以通过环境改变自己,当你除外一个人人都恶的环境中,你也会变恶,当你出在一个人人都是善的环境中,你也会向善的一面发展。什么环境能够影响孩子的成长,父母在家庭中的合作。孩子周围的朋友,学校的环境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此书值得一看。书中太多精华需要自己去慢慢体会。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17
这两天在读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与超越》,快读完了,感触颇深,引人深思,怕边读边忘,速速记下,日后勉之!
我们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尤其那些被自己定义为失败者的人们,皆是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缮。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问题“儿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经在逐渐地了解到自身从原生家庭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延伸到后来的校园生涯,再延伸到社会,接着又延伸到婚姻……有了这种渐渐深入的自我了解,可谓是细思极恐!我渴望自我修缮,在自我修缮的过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想想在这之前我是多么的幼稚,拿婚姻举例,我不断试图改变丈夫来适应我自己,并认为这样我的生活才会不那么糟糕,我的失落,我的伤心,我一切不好的'情绪都与那个让我不满意的丈夫脱不了干系。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在没有得到自我修缮的前提下,可能我的观点都是有误的,无论我怎样从外界改变生活也不会走向正轨,就算我换一位丈夫,或者不婚,我想生活也依然不会让我满意。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都是双向的,只有自身是健康的,那反馈回来的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反之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想要改变身边人、改变生活,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想要改变自己就要认识自我,个人认为“认识自我”是人生塔楼的基石,它会影响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影响整个人生道路的方向,它会指引我们走向救赎或是灭亡。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18
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最开始讲到的是生命的意义,在社会情感这一小节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只有当一个人的生命被其他人认为是举足轻重的时候,他才有可能被称为“天才”。在这样的生命中所传达出的意义总是告诉人们:“生命,就意味着做出贡献”……但凡能够处理好人生问题的人,其所做所为无不传达着这样一个信号,即他们仿佛已经透彻地、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懂得最根本的东西在于对他人的关注以及集体协作。他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看起来都符合人类的群居本性,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努力寻找不损害他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
我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帮助他人不求回报会让自己快乐,其实付出了一定是会有收获的,不管是同事的一句谢谢,或是一个微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一次肯定,而其他人的肯定会增加我们自己的'自信心,减少我们的自卑感。在我们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努力寻求不损害他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不是以损人利己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学校这个相对简单、纯净的环境里,老师天天和纯真无邪的学生在一起,我们的人际关系本身就简单了很多,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宰,如果有什么需要除旧布新的,那也只有我们自己能够完成,无需他人。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19
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抗拒的。一开始就谈及人生的意义是奉献与合作,感觉这本书简直就是鸡汤文的翻版,又是在教好人变好。这本书吸引我的是自卑而不是超越,毕竟长久以来我一直因为各种事情而自卑。翻到前面的目录,关于自卑的只有第三章,而全文一共有十二章。于是找了下英文名《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大意应该是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所以这本书核心理念是自卑,但是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
全书阐明人生的三大任务:职业,人际和婚姻。强调只有在合作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去完成这三大任务。认为每个人都存在某种程度的自卑感,在相互比较的环境中,无法绝对满意。其实我觉得这些情结不单单都是自卑,还有怯懦,恐慌和懒惰等。要克服这种自卑感,就得后期与人合作。接下来几章节都是具体分析产生自卑的`原因。早期记忆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风格,梦境照应着现实,家庭中父母亲和兄弟姐妹的关系对人格形成影响重大,特别是母亲。阿德勒提到母亲的责任:获取孩子的感情,兴趣和合作,这一点倒是很赞同。在学校中,老师的作用等同于母亲,更应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人生活环境,找寻他出现问题的原因,不以成绩为重点,而应该纠正错误的价值观。说的容易做起来太难了。接下来讲到青春期和犯罪,每一个罪犯都有他个人原因,从早期生活,家庭影响,学校教育,性教育各方面都能找出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不会和别人合作,或者是追求自我优越感的同时忽略了其他人的感受。 ?最后讨论到个人工作,婚姻的问题。工作是不可避免的社会性活动,从小就可以看出来端倪。爱情和婚姻表现在双方心心相印,身体吸引和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之中,在此基础上协调好双方友谊和工作的问题之后,两人可步入婚姻。在平等互待不追求个人私利的前提之下,生儿育女。
职业,人际和婚姻这三个任务对我来说太难了。所学的专业可以做什么?我能用所学的知识做什么?想到这我应该首先要有一份工作吧,我的工作决定了我的人际,工作收入决定我的婚姻,决定过于绝对,应该是影响。那么我能找到工作吗?当然是可以,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吗?说不准。这时我想到我的小学同学,他做了八年的理发师,他买了房子跟车子,快要结婚了。这样看我挺自卑的,没工作,没朋友,没老婆。所以我们想看懂这本书,首先要理解作者说的自卑。本书里阿德勒的自卑完全不同于我们普遍认为的那种自卑。我们所说的自卑其实是“自卑感”,是一种情绪。阿德勒的自卑是和补偿一起出现的,而补偿是被他视作推动我们人格前进成长的根本性动力,他也把补偿说成是“追求卓越”。阿德勒的自卑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那样,是一种任何人都有的内心根源性的驱动力,几乎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他在书中着重讨论了残障儿童,宠溺儿童和被忽视儿童,尤其是对宠溺儿童着墨极多,可能正是因为在这三种儿童身上自卑感表现得最突出。如果你一定要简单的理解,那就是“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自卑),“正是因为不完美,才要去追求完美”(补偿)这个应该就是中文译名《自卑与超越》的原因吧。
文中奉献与合作的意义,跟我们所理解也不一样。我们认为的奉献在前面要加两个字“无私”,也就是要忽略个人因素不受任何约束的纯道德。趋利避害是动物本能,但是社会给人加上了道德的枷锁。所以我们不愿意谈及奉献,总觉得没什么回报。但是阿德勒的“奉献”并不是这样。阿德勒的奉献自始至终都是和“合作”联系起来的。他的“奉献”实际上是指“社会兴趣”,可以理解成和社会的合作能力,融入社会的积极性,以及得到社会认可的程度等。阿德勒的“奉献合作”甚至还包含了西方的“契约”精神在里面。在婚姻的那一章,他反复强调婚姻双方彼此“平等”的重要性,并且直接把打破平等的行为视作“缺乏奉献合作能力”,这也是鸡汤里奉献概念完全没有的一点。可以这样认为是一种投资,有赢有亏。
我们往往会选择两种方式来面对内心的自卑。一种是营造内心的优越感:比如我只要不去努力,就不会暴露自己的能力不足。一种是追求外在的优越感,比如我必须要比别人努力和成功,才可以掩盖自己。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20
每个人心中都有潜在的自卑感
对于自卑,阿德勒给出的定义是:当一个遇到问题,如果他没有能力采取应对措施,并且坚信自己没有能力解决,此时出现的便是典型的自卑情结。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哭泣、推诿责任都有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潜在的自卑感,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自卑感的心理逃避
没有人愿意永远活在自卑的情绪当中,当人们疲于利用正确的方法去消除自卑带给他的压力的时候,他就会采取一些自欺欺人的方式来补偿自己,从而获取虚拟的优越感,例如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急于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接受父母的管束,公然对其进行反抗,从而获取自由的优越感;犯罪分子失去了对社会的兴趣,他们逃避那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捷径——犯罪解决困难,甚至以作案之后没被抓到为荣,以为自己就是英雄;脾气暴躁的人缺少处理事情的耐心,其本质上是自己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认为自己不行,从而利用暴躁的脾气掩饰自己的自卑感。总体来说,错误的处理方式好似海市蜃楼,它并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且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它只会无限的温养我们的自卑感,从而是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
自卑的来源
为了更好的解决自卑情结给我们带来的心理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自卑情结的来源。
早期记忆的影响。
阿德勒认为儿童在5岁左右便已经形成了其特有的生活风格,这足以证明早期记忆对其人生的重要性。记忆并不是偶然存在的东西,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而记忆只会存储那些他认为对他有用的东西。但必须强调一点,经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于本次经历的看法,而早期记忆便是我们人生观的雏形,后期的人生观,价值观肯定是建立在最初的记忆之上的。
梦的影响。
梦境与人清醒时的生活并不对立,相反梦中追求的目标和现实生活都具有统一性,梦是人生态度的产物,是强化生活风格的方式。人只有在没有紧张感的压迫时,睡眠才会真正的放松,梦境是对睡眠质量的干扰,当现实中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时,现实的压力就会潜入我们的睡眠,我们就会做相关的梦。梦中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在梦中没有现实问题的紧迫感,我们可以不利用常识来解决问题,从而为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违背常识提供理由,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正确性。例如当一个人总想象着一夜暴富,但他又不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财富,他脑中可能会迸现出赌博的念头,而梦中富有的画面激起了其行动的欲望,从而战胜了现实生活中的理智,最后成了赌徒。
家庭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对不同出生顺序孩子的关注度会对后期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母亲是孩子第一个关注的‘别人’,母亲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当母亲和孩子关系变得稳定的时候,需要有意识的将这种关系引导到父亲身上,而父亲不能将自己是做当做家庭的权威,而只需将自己视作家庭的成员,只有和睦的夫妻关系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婚姻观。而孩子不同的出生顺序导致的孩子对于父母的关注度的竞争关系也会对孩子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父母需要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的影响
学校对于儿童来说是一次全新的生活考验,本次考验会毫不留情的暴露其成长过程中的缺点。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环境,教师需要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纽带,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用正确的方式激发孩子的长项。我们必须清楚,对于所谓的‘另类的孩子’,打骂、批评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教师需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学校中的价值,而不是从问题少年组织中获取成就感。另外学校也不应该以IQ测试以及遗传因素来对学生的成长下定论,这样只会给孩子更多的负面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孩子日后的发展。
如何实现超越
阿德勒主张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在于与他人合作。拒绝合作的人只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相信通过合作能得到帮助,他们关心的是‘我有哪些好处’,如何逃避责任,从而获得自我的满足,这样的人生是没有任何价值体现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问题可归为三类:职业、社会与两性,这些都需要我们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人只有在合作中才能体会到被他人需要,被需要才能使人获得成就感,有成就感的人是很难自卑的。
自卑感并不可怕,它是个人从平凡走向卓越的原动力,自卑感并不会决定我们的命运,但是我们面对自卑感的态度却可以决定我们迈出的下一步的方向。正确的认识自卑,学会合作,我们才能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21
这本书在我读大一的时候,老师曾向我们推荐,我尝试阅读了很多次,但却由于其文字枯涩难懂而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通过线上聆听该书的解读,我愈发冷静的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本质,自己的成长历程。
每个人心里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结,难以启齿。这些自卑的心理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在每个言行举止里。也许这会变成一种苦难压垮和摧毁一个人,也许这也会成为一种升华和造就。关键之处就在于个体如何对待自卑情结,寻求超越的方法,合理化自己的自卑情结。
这本书是阿德勒所著,他曾追随弗洛伊德,但二者在理论上的`分歧却十分明显,纵使他们一并被划入经典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流派强调于人成长的背景,儿童时期的创伤容易导致性格的缺陷。在自卑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无助,没有安全感,无法准确的认识自己。这种种都可倒推回我们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记忆。只有清晰的认识了自己,理解到自卑的根本原因所在,才能够超越自卑。
日常生活中,自卑的体现往往可见于为人处世之际,拼命寻求优越感,合作能力很差,无法与他人和谐共进。超越自卑,就需要改变,重新认识世界,解读问题,与社会连结,努力创造自己的价值,建立信心才会给自己带来安全感,从而建立自卑的屏障,超越自卑。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篇22
行动果然是缓解焦虑的最好办法。
还记得去年暑假,我也是刚送走一届毕业生,按照三年一循环的规律,我估计自己会被派去教七年级,已经三年没有当过班主任,我想这次一定无法豁免的,所以整个暑假我几乎是见人就会说“我可能要当班主任了!”当时我的焦虑是可想而知的。
今年暑假前我加入了隆春晖名班主任工作室,因为知道班主任工作在所难免,所以这次我变被动为主动,放假前已向学校提出申请,希望能够从七年级开始接手一个新班,带三年送他们毕业。暑假过半,虽然是在任务驱动下,才阅读完一本班主任工作室推荐的心理学方面的书。他们都觉得这本《自卑与超越》最是难读,可我第一眼就相中它了,我用了十天的时间每天读一点地读完了,再读第二遍,整理了近五千字的笔记。如果要问阅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让我更加从容,坚定。对即将到来的班主任工作,我在心理上已经准备好了,抚平了我内心蠢蠢欲动的焦虑。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这种感觉。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所以直面问题,寻找解决之道,这是最直接地抵抗自卑的方法。
书中关于行为的根源——早期记忆,虽然我看完之后仍不具备作者那种能通过早期记忆,推测出一些隐藏的信息,但我还是非常认可的。这本书成书于1932年,后面出现的一大批心理学方面的书,应该都是以这本书中的理论为基础的。
合作的重要性在书中一再被强调。作者认为合作贯穿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些问题儿童,罪犯,精神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训练的缺失,对合作的任何妨碍都会导致最严重的后果。
“没有学会如何了解儿童的人,是不可能了解成人的。”
“不能以友善的方式进行的教育便是错误的教育。”
“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这都是学校教师的工作。”
“教授课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生活中的其他部分紧密连接,使孩子们能够看出这种教导的目的和他们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假如我们都能体会到合作和爱情是绝对无法用武力获得的',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一定可以避免没有必要的紧张和没有用处的努力。”
书中类似这样的句子像矿藏中的金子,总是能让我眼前一亮。
这本书更多的是从理论的角度向我们阐述个体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作者谈生活的意义,讨论人生的三大事实以及随之而来的三大问题:职业,社会和性。我想这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可能本书的前50页会读得有点费劲,显得有点枯燥,觉得他这里所谈的问题都是些正确的废话,但这正是整本书的理论高度所在,没有故弄玄虚,没有哗众取宠,纵观全书,书中观点是建立在事实和常识的基础之上,我反而觉得难能可贵,应该也是这本书经久不衰,畅销80年的原因之一吧!
对我而言,最具指导意义的部分应该是第六章家庭的影响。
“如果女人真正能够把家事看作是一种艺术,从中能获得乐趣,并能丰富光大她家人的生活,她就能够使它成为比世界上任何其他职业都不逊色的工作。
对自己的女性角色不满意的女人,她生活的目标会阻止她和自己的孩子作亲密的联系,她的目标和孩子们的目标并不一致,她经常念念不忘要证明她个人的优越,为要达成这个目标,孩子们便成了碍手碍脚的累赘。
和母亲发生关联的,有她的孩子,她的丈夫,以及围绕着她的整个社会生活。她必须对这三种联系给予相等的注意,她必须凭借尝试冷静地面对这三者。假如母亲只考虑她和孩子们的联系,她难免要宠坏他们。她会使他们很难发展出独立性以及和别人合作的能力。在她使孩子和她自己成功地联系在一起以后,她的第二个工作是把孩子的兴趣扩展到他父亲身上。以后,她还要使孩子的兴趣转向环绕着他的社会生活,转向家里其他的孩子,转向朋友,亲戚和平常的人类。因此,她的工作是双重的:她自己必须给予孩子一个可信赖人物的最初经验,然后她必须准备将这种信任和友谊扩展开,指导它包括整个人类社会为止。”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相关文章: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1-11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1-19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篇03-08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篇11-23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精选24篇)11-01
超越自卑读后感02-24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03-28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03-22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04-04
《超越自卑》读后感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