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

时间:2022-04-22 09:43:5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1

  美国的理查德·格里格与菲利普·津巴多通过他们所著的本书证明了心理学知识是可以用于理解和改变在我们的生活中起作用的文化力量的。他们在最后《社会心理学、社会和文化》第18章节里,告诉了我们一个概念: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在每一个灾难发生的时候,你几乎可以看到同样的情形: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别人的生命。”这一点有很多的例子可寻,比如春节期节南方雪灾,有很多群众自发地加入救灾活动中……人们在灾难面前除了表现出人类亲社会行为的潜能外,也经常表现出利他主义——个体在做这种亲社会行为的时候并没有考虑个人安全和利益。比如以前曾报道过的河南救人民工李学诗的事迹。为什么李学诗会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别人呢?理论家们又探究了“互惠性利他主义”,表示人们之所以做出利他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希望其他人也会对自己做出利他性行为,这样的互惠期望赋予了利他主义生存的价值。当别人给你好处时,你会处于一种精神紧张状态,直到你回应了这些帮助,这种紧张才会消失。这种精神上的紧张是有助于个体生存的,因而人类学家发现利他主义是人类拥有的一种本能,有进化的.基础,并且可以通过个人传递其基因。

  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帮助别人。一提起帮助别人,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人:雷锋,一个好事能做一火车的人。他曾在五六十年代被政府树立为模范人物,那时全国上下也掀起了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热潮。如今,我们的社会进入了经济社会,雷锋精神会在日益商品化的社会中迷失吗?通过学习《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我们显然明白,人类助人为乐的功能将会跟随基因传递下去,也就是说,你身边包括你,有可能都会做雷锋,不过不会做的如雷锋那般纯粹,这是因为时代的背景已经大不相同了。尽管如此,我们理解出的结论还是令人欣慰的。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2

  心理学到底是做什么的呢?心理家们说,他们的任务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听上去有点玄,不是吗?还是举个例子吧。

  人人皆知美国曾经存在着种族隔离。在改变这一状况的历史进程中,心理学家也发挥了作用。肯尼思"克拉克,在美国最高法院作证时报告了他对一群黑人儿童进行的研究,表明种族隔离对黑人儿童造成了严重心理伤害。最终,最高法院判定将黑人和白人儿童分隔在不同学校就读是非法的。

  这个例子来自《心理学与生活》,一本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科书。

  什么是“好的教科书”?该书的作者说,他们的目标是“写一本学生喜欢读的教科书,他们可以通过它学到心理学众多领域中激动人心的和与众不同的内容”,“使之成为当今心理学的最新的、最准确的、最能被理解的论述”。

  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可是不低。我不知道中国教师写教科书时是否心里想着学生,是否敢如此“高标准、严要求”,是否肯在结构、体例上下那么大的功夫创新。

  套句中国的老话“功夫不负苦心人”,我想他们的目标是达到了。《心理学与生活》已经出了16版,成了普通心理学的经典教科书,而且也成为普通人了解心理学的极好读物。

  我非常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让心理学从象牙塔来到你的身边。看看这些题目吧:“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你的脑?”“闲着棒子,宠坏了孩子?”“记忆研究怎样帮助你准备考试?”“你的人格会影响你的`健康吗?”“群体如何影响决策?”“人们为什么要加入教派团体?”———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还有“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它们好似一团香饵,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地。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请带上一个巨大的空行囊,跟着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学习这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吧,相信你会满载而归。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3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生活中的心理学的心得03-31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05-09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04-22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2-20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03-30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12-23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9篇03-23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心得04-20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13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