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教育》读后感(精选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守望教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守望教育》读后感 1
康德曾将心中的道德法则和头上的星空,也就是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并且坚定地认为道德法则高于自然法则。然而,现在部分领域道德失范的现象层出不穷,如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渗透成为教学活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我也暗自苦恼,手足无措,但这一困惑在读完《守望教育》一书以后消失殆尽。
刘铁芳先生在《守望教育》一书中提到,要善于利用美德故事去唤醒学生的道德情感,他认为,知识和故事是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让人们对宇宙和世界拥有清晰的认知,一个通过真情实感、跌宕起伏的人生机遇来抚慰听众。作者还提到,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应该下沉,而不是高悬于天际,教学内容应该根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美德故事的运用,以美德故事作为道德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人对人的理解”。为此,教师应该先学会理解和尊重学生,在学生偶尔调皮犯错的`时候,不过于苛责,而是以包容的心态给予学生改正的机会,让学生明白,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正视和改正错误的决心,违反道德并非十恶不赦,违反道德却不愿重塑自身的道德观念才无法被原谅。
就像刘铁芳所说,美德故事不具备道学家“道德推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但是却具有直接性,便于学生理解,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美德故事常常采用叙事的手段,让听众在优美的文笔中体验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以规范化的伦理阐述要求学生被动遵守相关行为准则。如今,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教师要想摆脱道德教育的泥潭,在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就应该让道德教育走进日常生活,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而温馨感人的美德故事,就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钥匙。因为,无论是谁,可能会对以讲道理为主要呈现方式的规范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却无法对贴近实际生活的美德故事产生反感。美德故事之于学生,如同冬日的暖阳,给予学生心灵以阳光般的温暖,滋养学生心中的道德之花。
教育的本质是爱,爱存在于教育之中,教育之中也蕴藏着爱,爱人育人并非是单纯化的职业素养,更是教育中人道主义的要求。作为教师,应该始终保持良好的人道主义情怀,对学生具有无限的关爱之情。为此,教师可以将自身对学生的爱寄托在点滴故事当中,让学生在阅读美德故事的时候,去感知教师对自身的关爱,去体验世界的绚丽多彩。而我也始终坚信,当学生感知理解爱时,学生也会将一份真诚的爱意反馈于我。
《守望教育》读后感 2
刚拿到《守望教育》这本随笔,听说要写读后反思,我守望着书本的封面,没有任何思考的痕迹。教育的意义在于充满爱的交流。当我看到那则教育事件时,我的心不得不被震撼。
故事中,历尽了生活坎坷的主人公为了爱孩子舍得用靠摩托车出租挣来的钱,每天给孩子带点东西回家,然而,当他得知自己小孩小偷小摸时,他恨铁不成钢,竞活活把孩子打死。我曾经也见到过类似这样的现象,宁静的校园里几声狂吼震慑了老师,吓蒙了孩子,紧接着又是啪、啪几下耳光,家长对孩子身上出现的不理想行为做出了如此的反映。我见了心跳中掺杂着空白,在空白中又找到了答案:畸形的教育,苦涩的教育。
从父母而言,似乎给子女提供了好的物质条件,他就理所当然做个好孩子。相反如果家长从来不顾忌孩子的'感受,只知道孩子做的事,却没有进行朋友式的交流。这样,提供得越多,孩子感受到的是隔膜的加深,仅有物质层面的关爱,并不构成好的教育。教育应该是实实在在的,通过爱的传递,触及到孩子心灵深处。与孩子平等地沟通交流,是教育得以实施的渠道。通过交流,父母能够真正理解孩子;通过交流,孩子也能够懂得父母的希望和爱:通过交流,孩子可以告诉父母他们的感受,能够感到自己并不孤独:通过交流,父母可以给与孩子鼓励和赞扬,并将对孩子的赏识用言辞和行动表达出来。
有这样一个故事:8岁的罗杰从学校回来,看上去很不开心。
“你看上去很累”妈妈关心地看着罗杰说。
“两个小朋友在图书馆里吵闹,老师找不出是谁,就罚我们所有的人在大厅几乎站了一天。”
“全班同学都站在大厅?怪不得你看上去那么累。”
“但是我跟老师说:‘琼斯小姐,我相信你能找到吵闹的那两个学生,所以你不用惩罚我们所有的人’。”
“因为少数人的过错而惩罚全班的人是不公平的!你能帮助老师认识到这一点很不简单。”
“是吗?妈妈,可老师为什么没有纠正自己的错误?”
“她虽然暂时没改变主意,但我相信她心里肯定觉得你的意见是正确的”。
“也许,妈妈!我没有帮上什么忙,不过至少她笑了,那是今天她头一次笑。”
罗杰疲倦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母亲在平等的气氛中,用耐心的态度,与孩子敞开心扉,使孩子在尊重中肯定了自己,理解了别人,受到了教育。
《圣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你们是世界上的光,曾照山上是作为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的好行为。真正的教育是光的教育,只有当这种光实实在在地照亮个体心灵,那么这种教育才能浸润于个体,建构个体美好的空间。用爱的交流,把真正的教育引向充实、和谐、高贵。正像刘铁芳教授说道: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
《守望教育》读后感 3
作为一名教育者,往往面对的是人心月人性的考较!记得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
教师时常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局面,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让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守望教育》读后感 4
每当读一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谈,拓展了思维,提供了方法,指点了迷津,在共鸣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在读了刘铁芳《守望教育》这本论著后,有几分的激动,因为自己的一些谜团在读完了这本书后也日渐明朗。读了这本论著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反思。
一、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是“训练”还是“教育”。
我对本书中关于“升学”的一元教育论述印象比较深刻。我曾经在高中教过两年的语文,高中就拼一点,学生的分数,学生的练习满天飞,初中也是这样,“升学”的一元教育价值取向往往会将孩子置于“教育”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训练”。还好我们小学阶段没有把分数看得那么重,注重的是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但是我觉得在我们的课堂上,训练的成分还是比较多。文本只是一个载体,上面承载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创新,文化的传递,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文本,走出文本,培养学生的能力,思维与素质。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知识的训练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要把知识点的训练作为我们教学的归宿。
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德育途中的一把钥匙。
本书中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故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去明白一个道理,很多时候,说教远远不如给孩子讲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也许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或者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能一个故事孩子听一遍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确地去做,而并不需要我们去耳提面命。更要的是孩子们都愿意听故事,并且听故事对孩子们好处多多。比如说我给孩子讲的一些故事,一遇到类似的问题,好多孩子会一起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这就说明这个故事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孩子的心中。
三、学生形成“悦读”的习惯,真正会读书。
《守望教育》第二辑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见证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人人皆知。怎样让“阅读”变成“悦读”,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悦读是怎样形成的》。方法是做好事情的捷径,这里面有一套比较好的阅读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在学生刚开始课外阅读时,“放任自由”是比较合适的办法,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卡通笑话,全凭学生喜欢,当学生逐渐觉得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生命的需要时,老师再适当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刊并提出读书要求,先“放”后“收”,让学生一个适应过渡期,有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保证课外阅读数量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其阅读的“质量”。在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要求不能太高。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必须在质量上和深度上下功夫,要指导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
四、还给孩子童真童趣。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那时侯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读物、辅导材料,早上来上课,午后轻轻松松回家,作业尽管有一些,也还有课文的背诵任务,但感觉好象都能比较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几个铜钱,几根鸡毛和一小段麦管用线一扎便扎成了一个鸡毛毽子;一个瓦片,地上画几个方格子,就是我们玩的瓦房子;天黑了,村子里的草垛,各种杆秸多成了我们躲猫猫的快乐场所……
可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可谓天壤之别,学生知识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学生的生存状态却不容乐观,在阳光体育课上,如果我们能够增加一些富有童真童趣的活动,孩子们可能会是更快乐。
总之,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要抱有这样一个胸怀,不是教好某些优秀的学生,教好一个班的学生,教好几届学生,而是从“人”这个概念出发,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我们的目的应该是让每个孩子具备顽强的生存能力,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就让我们带着这个任务开始自己的教育工作吧。
《守望教育》读后感 5
通过刘铁芳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我知道他是一位真诚的学者。在两次学术年会上见过他,朴素中有一种睿智,谦和中有一种坚持。
刘铁芳,生长在一个贫困的乡村,小学就读的学校是用泥土筑起来的,师范三年毕业后到乡村教书,几年后进入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从这一简历中可以看出,他无疑是一个“爱学之人”。在《守望教育》一书他说道:“我所梦想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书橱之中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与此同时,又能时刻把心灵的触角伸向人间社会的冷暖,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
所谓“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依笔者之见,就是对教育的复杂性保持一种敬畏,同时对教育的应然状态怀有一种诗意的期待和浪漫怀想;所谓“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就是以敬畏和诗意的心境去守望教育,并凭着自己的教育良知和道德、凭着理性的批判和必要的反思去表态。
有人说,教育的复杂性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在这一点上,只有爱情和幸福之类的话题可以与之媲美。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巨系统,任何一个人都处在“无知”的境地,我们所应做的就是“保持我们自身理智的清醒,对我们的已知保持一份谦逊,对我们的未知抱有一种敬畏,对我们探索未知的意愿,拥有一份理性的克制,不至于出现一种理性的'自负”。
我们的理性不是万能的,而世界也好,教育也好,远没有我们想的那样简单。然而,现实中总有“教育真理的代言人”出现,甚至在教育领域之外的人,只要自己上过学,都可以心安理得地对教育问题指手划脚。刘教授在书中指出了这种“理性的自负”的根源:“什么都说,什么都敢说,什么都宣称能说清楚,把教育的世界变成一个毫无迷魅的世界,对于教育生活缺少一份必要的敬畏之心,这其中隐含的乃是教育中的技术主义倾向。”
“技术主义”,就是要寻求“规律”,追求“模式”。当下,“按教育规律办事”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一句“时髦”用语,总认为教育存在着一种能提示育人本质的确定的“规律”,只要找到了规律,按照规律的操作程序去执行,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教育领域也有了“造星运动”,名校办学模式和名师教案成为模仿和学习的重点,不少老师就此成了“熟练操作工”,执行着专家、大纲、教参、教科书、名师的旨意,而自己的思想却在教育世界中缺席。这就是“理性的自负”的代价。
如果下次再遇到坐而论道、对教育侃侃而谈者,在接受或批判他的观点之前,我们可以先仔细品味一下刘铁芳教授这段话:“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教育是富有诗意和理想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教育情怀,有一种“乌托邦”情结,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勒出一种“绝对”的“好教育”。也许,这种“好教育”永远不可能实现,但如果连理想都没有了,教育生活只能是日复一日地耗费生命。
“绝对”的“好教育”在哪里?刘教授提出:“从柏拉图到杜威,从孔子到蔡元培,多少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但现实总是现实,总是匮乏的事实……但我们相信它们‘在’,‘恒在’,在我们坚定的信念之中。”
教育事业之所以富有诗意,就在于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的体会和思考是不能缺席的,我们要时时追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究竟为什么教?否则,教育就毫无诗意可言,只能成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学生就成为“工作的对象”。
《守望教育》读后感 6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
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 无疑,刘铁芳教授是属于后一类型。
在教育学日益成为显学,教育问题逐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时,他始终坚持着个人独到的问题关注,关注当代教育被遮蔽的人文情怀,比如乡村教育、社会弱势群体,比如远离故事的教育等。林林总总的教育学话语,往往研究者自身被排除在话语之外,话语中间看不出研究内容与个人的实际性关涉。社会底层出身的刘铁芳教授习惯于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总是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在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中有一篇《时刻守护做人的尊严》,主要介绍了作者在他家附近遇到一位吹笛子的艺人,和艺人之间的一番对话,在对话中知道这位艺人因生活窘迫出来谋生,现在是要筹满回家的路费才不得不出来卖艺,艺人的话中特别强调自己“不是要饭”的。
这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对尊严的渴望。“尽管现实的个人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特别是生存样式的差异,但每个人生存的底线,就是一个人作为人的生命的尊严,这是没有身份之别的'。我们在小心地守护自身存在的尊严的同时,也要小心地守护他人,守护我们身边地每一个人,哪怕是流浪乞讨者的守住他们做人地那条底线。”
说到乞讨者,现在不管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甚至是全国的每个角落,都有不计其数的人以此为生。他们当然也有做人的尊严,可我就是看不到他们的尊严何在?
记得小时候,每到冬天,要过年了,那些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乞讨者,也有吹拉谈唱的乞讨者,一个一个地从村前到村后,有时一天要来好几拨人。每次他们来,母亲都会抓一小把米给他们,而父亲却总是舀一小碗,我也会学着母亲给他们抓一把米。后来听说有的讨饭人要打人、抢东西,所以看到他们来,小孩子们都会乒乒乓乓地关门,在里面看着他们走过。有些人会很识相地走开,可有些人就是在你门口死赖着不走,闹得你非得给他才罢休。再后来,那些乞讨者对米已经不感兴趣了,他们来要钱,给少了还会嫌少。
要知道你们不劳而获已经不对了,乡下农民辛辛苦苦一年能收多少粮食?能赚多少钱?你们还嫌这嫌那,真不识好歹。有的乞讨者乘人不备还顺手牵羊拿点东西,有的手里拿着棒,你不给他还要拿棒打你,你说他们是在讨?还是在盗?在抢?他们的尊严又何在?
现在城市里的乞讨者,又有多少是真正的乞讨者?像文中的这位艺人在我们这座城市好像没有吧?天桥上,肯德基门口,饭店门前……有多少人在乞讨,他们真的是无路可走,不能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吗?有好多还都是孩子,这些孩子现在就乞讨,以后怎么办?对那些生活的无奈者,“我们可以凭借我们内心的尊重,而给他人、给这个社会多付出一点善良,一点希望。虽然我们个人的力量极其有限,但我们在给他人以希望和尊严的同时,我们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敞开一道人性的光泽。”可对另外那些人,我们又能怎么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对于那些不尊重老师的家长,又把老师的尊严放在哪里?而我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我又应该怎么做?所以说真的很难……
“人类文明发展,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人的尊严的确立。其经典意蕴就是康德所说:人是目的。”小心地守护每个人做人的尊严吧!
《守望教育》读后感 7
在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中有一篇《时刻守护做人的尊严》,主要介绍了作者在他家附近遇到一位吹笛子的艺人,和艺人之间的一番对话,在对话中知道这位艺人因生活窘迫出来谋生,现在是要筹满回家的路费才不得不出来卖艺,艺人的话中特别强调自己“不是要饭”的。
可以说,绝大部分人都是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的,最起码的是生理的`需要如吃饭和穿衣服,这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对尊严的渴望。“尽管现实的个人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特别是生存样式的差异,但每个人生存的底线,就是一个人作为人的生命的尊严,这是没有身份之别的。我们在小心地守护自身存在的尊严的同时,也要小心地守护他人,守护我们身边地每一个人,哪怕是流浪乞讨者的守住他们做人地那条底线。”
现在城市里的乞讨者,又有多少是真正的乞讨者?像文中的这位艺人在我们这座城市好像没有吧?肯德基门口,饭店门前,天桥上,有多少人在乞讨,他们真的是无路可走,不能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吗?有好多还都是孩子,这些孩子现在就乞讨,以后怎么办?对那些生活的无奈者,“我们可以凭借我们内心的尊重,而给他人、给这个社会多付出一点善良,一点希望。虽然我们个人的力量极其有限,但我们在给他人以希望和尊严的同时,我们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敞开一道人性的光泽。”可对另外那些人,我们又能怎么办?
《守望教育》读后感 8
看到刘铁芳《守望教育》第二辑的标题是“我在,故我说”。我马上联想到了这样一句“我思,故我在。”?阅读,是一种与书中人物心灵对话的过程,多读书,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有人把阅读经典名著比作与伟大的哲人对话,“阅读一百本好书,就是和一百个有思想的人对话。”这种深层阅读中的思考,更能体现出人存在的价值。
在这方面,美国的教育值得借鉴。有个老师布置给二年级孩子的任务是作一个关于“蓝鲸”的研究,要求孩子自己跑图书馆找参考资料,而且参考资料要来源于不同的地方。还要求研究论文至少要有三个问题,要写满两页纸。(详见黄全愈著《素质教育在美国》164页)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而且在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略读、浏览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刚开始课外阅读时,“放任自由”是比较合适的办法,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卡通笑话,全凭学生喜欢,当学生逐渐觉得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生命的需要时,老师再适当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刊并提出读书要求,先“放”后“收”,让学生一个适应过渡期,有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保证课外阅读数量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其阅读的“质量”。在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要求不能太高。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必须在质量上和深度上下功夫,要指导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方能驾驭语言文字。”我们要教会学生阅读的艺术:(1)读书贵精不贵多,“与其匆匆博览百本,不如彻底消化几本”,要求学生读书要通读精读,读有所悟;(2)读书与思考同步,即读有所思,读书多而不思考,头脑就会因膨胀而受到压抑,弊多利少;只有思考和消化书上的知识,才能发挥书的作用,给人头脑以健康和活力。
而我们自己,不单单为考试、写论文而读书,让我们的孩子不仅仅为考个好分数和写作得到好成绩而阅读。让我们为多种成一些充满人文精神的各色各样的树,形成充满生机的原生态森林而阅读吧!
《守望教育》读后感 9
利用课余的时间看了刘铁芳教授的著作《守望教育》这本书,就在想如何守望教育,带着疑问和困惑,我仔细地读了这本书。作者在书中提及到我们的教育现实,为了提高学生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许多学生奔波于各种学习班,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对于他们成了负担。这学期我教八年级英语,这段是时间注意观察了学生早读的情况,看着他们背得那么辛苦,以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这个内容。
但是等到上课提问的那一刻你才发现,虽说他们背了一早,死记硬背,效果并不明显。我应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要把学习当做负担,而是他们的好朋友。要尊重每个孩子,激起他们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利用各种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积极引导他们,让他们享受学习给他们带来的的快乐。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换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下能够好好学习不断发展自己。期中考试过后,成绩超过某些学校,但是我觉得还是不太理想。
作为新教师就要从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开始,要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遍发生的教育现象的进行反思,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学会总结自己的不足,汲取其他老师的经验,善于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做一个优秀的老师。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只不过有的开得早,有的开的晚,有的绚丽,有的朴素,然而无论如何都是不一样的。
只要我们这些园丁的不断教育和培养,在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都你能成为一朵美丽的鲜花,绽放夺目光彩。
《守望教育》读后感 10
在空闲时候读了《守望教育》这本书,感受颇深。
《守望教育》一书中其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也有在幸福中的度过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不同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的热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其中一句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没有尽头的,每天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的人。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守望教育》读后感 11
学校开展读书活动,我品阅了刘铁芳教授编著的《守望教育》一书,细细品读,丝丝回味,感受着教授对教育事件的理性反思,颇为感动。
在这本书中令我映象最深的是“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这一章节,它勾起了我对自己小学时代的回忆。
记得我和邻居家的几个孩子一同上学,那时的物质是贫乏的,没有丰富的课外书,没有各种各样的玩具,有的只是无边的快乐。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那时侯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读物、辅导材料,早上来上课,午后轻轻松松回家,作业尽管有一些,也还有课文的背诵任务,但感觉好象都能比较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
那时我们连电视都不常见,更不知电脑为何物了。但是我们却沉醉在大汗淋漓中的快乐--踢键子、跳橡皮筋、官兵抓强盗等等。校园里,只要一下课,便立刻沸腾起来,几人一组,跑的、跳的,直到上课铃响,才会停止。放学后,更是三五一群,结伴挖野菜、割猪草、抓知了,沉浸在无穷的乐趣之中。
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可谓天壤之别,学生知识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学生的生存状态本身却并不见得随外在条件转变而一道发生着质性的转变。打着提高儿童素质的名义,名目繁多的训练充斥其中,机械刁钻的考试把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变的十分狭隘,当今的学习成了孩子们不得不承受的苦役。童年时代,成了他们人生中一段紧绷的弦……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四季鲜艳夺目的花草树木,光怪陆离的虫鱼禽兽,变化莫测的风霜雷雨,奇妙伟大的日月星辰,都是儿童知识的宝库。”“大自然是我们的活教材,活老师,我们应该向它领教,向它探讨。”陈老先生卓尔不群的教育思想,仍然不失为今天教育改革中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今天,且让我们共同在树下坐一会儿,让我们共同享受此刻的宁静与自由,让我们心系教育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教师和学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所在。让孩子们多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使他们将来成长为心理健康、体魄健壮、素质全面的国家栋梁之材。作文
《守望教育》读后感 12
守望教育,多美的题目,这让我想到了无边的田野,仿佛我们就站在那阡陌交错的田边,静静地守望着满目青涩,耐心地等候它们渐渐成熟。
其实我们的教育也是种守望,守望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陪伴着他们一步步走向成长。
书中的文章,有的是一则则发生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有的是学科方面的教育指导……内容丰富,读来收益良多。
其中印象颇深的文章很多,其中有一篇,是宿迁市刘芸老师写的《学会表达爱》,文中介绍了刘老师在刚参加工作时和班里一位单亲孩子之间的故事。因为刘老师长得像孩子的姐姐,所以课上孩子做出了拉老师辫子的事,刘老师为此大发雷霆。但事后才知,这是孩子在表达对他的'喜爱。了解情况后,刘老师向孩子道了歉,并告诉他要用正确的方式让老师知道,并鼓励他在生活和学习上要努力。自此后,孩子像变了个人,因为他感觉到了刘老师对他的爱。
学会表达爱!不仅要让孩子学会表达爱,我们老师也要学会表达爱。作为老师,都是爱孩子的,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这种爱却被表达得错误了。
在平常的教学中,不乏这样的事情。课堂上看见有学生低着头不在听讲,或者偏着头在看同桌,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又不听讲了,又开小差了,于是会很生气。紧接着就是一顿批评,让其好好听讲,还苦口婆心讲一堆大道理。但有时,也许那孩子的行为是事出有因的,老师的批评于他而言只是种委屈,他还怎么有心思继续听讲呢!
记得有一次,班里一个比较木讷的孩子小远,平常上课精神也不太集中,有一次,被我看到侧着头正要跟同桌讲话,我想,这回逮到你了吧,于是让其站起来回答问题,果然是一问三不知。我很生气,就从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讲到家长接送孩子的不易,从学习能增长知识讲到长大要为社会做贡献……各种大道理,但孩子仍然面无表情,只是默默地低下了头。我一想,既然这样,你也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吧,于是让其坐下,我则继续讲课。
课后,小远前座的孩子突然跑来告诉我,刚才,其实是小远的同桌拿了小远的铅笔,小远正要跟同桌讨回笔。我一听,愣了,这样说来,我冤枉孩子了,真正有错的是他的同桌。于是我赶紧跑回教室,叫来小远,询问情况,果然是的。我赶紧向他道歉,可他无所谓的说,没关系的,其实他也不对,不该课上时间去理论,应该下课后再解决。多懂事的孩子!
孩子是那么天真可爱,老师都是爱孩子的,让孩子认真听讲,其实也是希望他们能够有出息,希望他们能够早日成才,每个老师,都有过恨铁不成钢的感慨!可在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有些事,在我们眼中觉得是不应该,但细细想来,却也正常。哪个孩子的童年不是这样的呢,我们自己的童年不也是那样过来的吗?如果我们能常怀一颗宽容之心,以平常心对待孩子们生活与学习中的这样那样,以正确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那么我们的教育生涯也许会更加精彩吧!
《守望教育》读后感 13
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状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资料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就应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能够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必须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但是他不会不明白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理解道德律令。”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就应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就应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持续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守望教育》读后感 14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着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着地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
身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的刘铁芳先生,与一般的高校教育学者相比,更加关注中小学教育,熟悉中小学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守望教育》的特点是其文笔不像一般教育着作文笔的生涩和艰深,显得平和宁静、灵动流畅和诗意盎然。
在《行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一辑的`篇前语中,作者写道:“且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让我们共同享受此刻的宁静与自由,倾听心灵深处细微的震颤。让我们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这样的文字,让平和从容状态下的教育深情、教育哲思,在人们宁静的心灵里汩汩流淌……
在《远离故事的教育》中,作者深情回忆儿时听大人讲故事的情景:“连同冬夜的柴火、夏夜的星光、秋夜的清凉,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童年的记忆之中。有故事陪伴的童年,虽然贫穷,但不寂寞。童年的生命时光在故事的记忆中依稀存留,在回望中鲜活如旧,带给我绵绵不绝的生命暖意。”读这样的文字,一种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
读这样的教育着作,有如轻风拂面、甘露润喉,让人顿觉神清气爽。
这是《守望教育》的魅力,也是刘铁芳先生的魅力。
《守望教育》读后感 15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美好的道德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儿童世界何处寻》开篇第一段刘教授就引用了王富仁《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一书中“儿童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还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获得更快的发展,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只要一个少年儿童没有仅仅属于自己的世界,仅仅属于自己的感受方式,他就没有任何抵御被成年人文化过早异化的能力,他或者毫无分辨能力地接受所有成年人的教导,造成创造力的过早桔萎和生命力的过早消失,或者产生逆反心理,盲目地拒绝成年人的任何教导。”的言论和蔡元培先生的“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的理念。刘教授认为:“教育要把儿童的世界还给他们,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在此基础上再去积极引导、扶助儿童去创造那属于儿童的世界,让他们能真正体会到“儿童世界”的感觉。
作者的观点点醒了我,纵观我们的教育现状,迫于应试教育的导向,迫于学校间竞争的压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教师常常好心的霸占了学生的体育课、电脑课,常常下课时,还舍不得离开教室……整天埋在作业堆里,奔波于辅导班间,孩子哪有快乐而言?非但如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常常把成人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很少顾及他们的感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模式化的观念,写的文章是满口的成人腔。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只是简单粗暴地批评,却很少耐心地去倾听他们犯错的根源……孩子哪有自我而言?
一位心理专家在一次专题讲座中对近几代人的童年做出了这样一个总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在玩泥巴中度过童年,八九十年代的孩子在游戏加学习中度过童年,而如今的孩子却在沉重的负担中去经历自己的童年。”虽然这样的总结可能不很准确,但却大体上反映出了过去和现在孩子童年时代的巨大差别。从这个总结中不难看出来,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但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孩子们的童年也越来越缺少乐趣和快乐,越来越缺少自我了。
如何尊重儿童,让儿童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呢?身为教师,我想:首先,我们要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如刘教授所说的:我们不能够在目前更充分实现对儿童生活世界的尊重,但我们至少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行动的理念纳入到我们的实践中,用以纠勘我们的教育行为中的`不合理性。
其次,要引导学生确立明确、高尚的学习目的,树立崇高的理想。让他们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老师、为了父母、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了将来的生活做准备。从而养成积极的心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再次,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力求让学生在课上就能掌握新知识,避免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要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乐中求知,趣中探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满怀信心地进取、向上。
然后,要关爱后进生,尤其是问题生。当他们犯了错误时,不要一味的批评或惩罚,应该从儿童本身的特点出发,采取恰当的办法,使他们在自尊方面受到激励,从而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进行改正。
最后要努力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儿童以喜欢的、需要的教育,给儿童以生活中的亲切的面孔出现的教育,带着儿童走出书本的世界,走向活泼泼的生活世界,努力去除行政化、成人化的主题活动色彩。
总之,儿童的世界是童话的、顽皮的、富有童趣的;儿童的世界是彩色的,是快乐的,不是被成人化了的灰色调或单色调。我们要把儿童看成儿童,要善于蹲下来看儿童;要重视对儿童的观察;重视观察儿童的生活。我们要尊重儿童,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遵循儿童的自身的发展规律,好好地让孩子享受童年的乐趣。当然,尊重并不是迎合,如果儿童有不良的兴趣,教师要加以引导,而不是听之任之;尊重也不是一味的顺从,即使儿童不感兴趣的,但如果是儿童成长必需的我们也要想办法引导学生感兴趣。
【《守望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03-21
《守望教育》读后感03-13
《守望教育》读后感09-01
《守望教育》读后感06-03
2022《守望教育》读书心得03-22
2022年守望教育读书心得03-22
《守望》读后感04-25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03-08
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