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品质》有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品质》读后感(精选10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质》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品质》读后感 篇1
人最宝贵的有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就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这就是周国平的价值观,是他对于人生态度,明晰而简单,但却需要用心去践行。
生命是什么?冰心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那么我更不敢去为生命下一个定义,我只能说人是有一个肉身生命的,这个生命是脆弱的,生病或是受伤都足可以毁灭它。但除此之外,我认为每个人都还有除过肉体生命以外的另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我们眼睛看不到,却能用心感受到,也许我们可以称之它为灵魂或是精神,这个生命是顽强的,不易摧毁的,当所有的不幸和苦难袭来时,这个生命可以抚慰我们受伤的身体,从而使我们获得勇气与力量,所以臧克家会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死了的只能是我们的肉体生命,而我们的精神或是灵魂却不会死掉,它是永恒的,只要这个灵魂足够高尚与强大。因此这个内在的生命值得我们珍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个充实的精神世界,活出生命的品质来。
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在自然的怀抱中生息,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春华秋实、生儿育女永远是生命的基本内核,喧嚣的闹市亦或是宁静的大自然,无论在哪儿,我们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存在着。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都不可避免的被这俗世牵绊着,而实际上也必须这俗世牵绊着,在这纷纷扰扰的尘世中,是什么可以让我们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保持一份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生命的敬畏?那就是要拥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一个强大的灵魂,这是我们变得独特,变得有人格魅力的唯一法宝。
在内在生命的伟大一文中,周国平反思自身的生活,他想到了那些身体残疾却依然收获了一份完整而有意义的人生的人:荷马、贝多芬、霍金、海伦凯勒,诚然,这些人都是伟人,然而不可能人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这最起码能证明一个强大的灵魂可以跨越身体上的残缺,爆发出不可思议的惊人力量,从而让我们的生命闪现出耀眼的火花。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身体健全的人,虽然我们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但上帝上公平的,他赋予我们每个人一个完整的灵魂,一个永远不会残缺的内在生命,在这个灵魂中,我们可以自由的活着,不受任何东西的干扰。我们应该成为自己内在生命的.主人,无论平庸或是伟大,都应保持一个独立的灵魂,以尊严的方式活着。
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中,生活越来越复杂,生命越来越沉重,人们被太多东西所缠绕,欲望、野心、身份、地位,这些东西覆盖了生命的本质,反射到我们的身上,便是高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生活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去思考,去阅读,去体会,去培养一个真正属于我们的、独立的精神世界。网络世界的发达让我们应接不暇的去体验去探索,还有周围各种各样的诱惑也使我们活得越来越繁忙,却越来越空虚。面对这一切,我们要做的是把心静下来,保持一颗澄明的心,去读书,去学习,去旅行,去充实自己,去体验生活,去创造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让生命回归单纯,活出生命的质量!
《品质》读后感 篇2
不工作并不代表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在自己身上体现的淋淋尽致。忙,都为他人做嫁裳。一些不快的经历,不能动摇我丝毫的秉性,固执如老头般可爱,内在的本质更显强大的一面。
书店,看到周国平著《生命的品质》,被封面后面的一段话所吸引。
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的生活。
朴素的文字,浅易的道理,确让人沉思而深远。
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个生命。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可是,人却活得越来越复杂了。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作为生命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这些社会堆积物遮蔽了生命,我们把它们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之耗费一生的精力,不去听也听不见生命本身的声音了。
人不只有一个肉体生命,更有一个超越于肉身的内在生命,它被恰当地称作灵魂。在一定意义上,人生觉悟就在于透过社会堆积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生命,又透过肉身生命去发现你的内在生命,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
说到底,人活的就是一个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不同的人生。平凡的生活体现了生命的自然品质,内在生活体现了生命的精神品质,把这两种生活过好,生命的整体品质是就是好的。
书中,有篇《人生边上的智慧》——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书中写道:
尤使杨先生痛心的是:“当今之世,人性中的灵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这位九十六岁的老人依然心眼明亮,对这个时代偏离神明指引的种种现象看得一清二楚:上帝已不在其位,财神爷当道,人世间之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穷人、富人有各自操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恼之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好人更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自己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处吃亏。”
看完深思,对照自己,无愧为醒世良言。这个时代有种种问题,最大的问题正是信仰的缺失,信任的缺失。当自己对任何一个只要我认识的人,无原则的绝对信任,给予了我能力范围内的帮助。而实际情况确经常事与愿违,受到伤害也是必然。
不够豁达,不够大度,不然就不会有痛。爱我,更爱他们;恨我,一笑而过;骂我,检点自己;咒我,反思自己;帮我,铭记于心;帮人,选择忘记;恨人,不如恨已。
醍醐灌顶,顿然醒悟,心也释然。只应有爱,不应有恨;只应记恩,何必念仇;
幡然于世,多应宁静,各位朋友抽空可看周国平《生命的品质》。
《品质》读后感 篇3
借用克朗宁的话作为开篇:生活并不是笔直畅通的走廊,让我们轻松自在的在其中旅行,生活是一座迷宫,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我们会时常陷入迷茫,在死胡同中搜寻。但如果我们深信不疑,有一扇门就会向我们打开,他或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一扇门,但我们最终会发现,他是一扇有益之门。
这句话是说:生活是变化的,我们要以变化的眼光看待这个变化的世界。格斯拉兄弟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难免遭遇悲惨结局。没有人会否认他做靴子的品质,也没有人否认他们恪尽职守的品质,但也没有人愿意看见他悲惨的结局。我们追寻他们为理想而献身的足迹,也反思他们行为中的瑕疵,觉得他们兄弟与时俱进可以获得更好发展。
哥斯拉兄弟身上具备许多优秀的品质,他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技艺高超、执着坚定……他们具备了成功人士拥有的许多品质,他们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从对人类的奉献和对社会的影响力角度来看,他们无疑是成功的。
但即使是成功人士,也难免晚景凄凉。因为不与时俱进,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难免消亡。要想赢得山花烂漫丛中笑,还应敏锐感知世界的变化,不断随之变化。
哥斯拉兄弟的离去引发了我对求学、教育的思考。
我小时候,求学是主动的.。因为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才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80年代,当我们背着书包散学归来,年长的没有文化的村民会略带羡慕又尊敬的口吻开玩笑地说:“大学生回来了。”幼小的心灵在这样的赞誉声中格外自豪。这让我充满了求知的热情和渴望,所以老师课堂上满堂灌,我们乐此不疲。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学校成了青少年必呆的场所,求知欲下降了,所以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高屋建瓴的而又生动的用喂鸡的事例告诉我们要让学生主动学。而我身在其中感触不大。现在想来,无数精英为教育奋斗,不管是运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还是运用自主式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都很好,都在一定时期起了很好的作用。
而今身为教育者,发现社会充满变数,当无数学生家长将成绩作为单一评价机制,升学成为重中之重后,当一些老师、学校牺牲所有单纯追求分数之后赢得极高声誉之后,当艺术学校不再艺术,重点学校不再重点,大学专业不再单一后,学生茫然无措,不知所学为何后,求知变成被求知,理想变为被理想后,教育艰难。当年陶行知将一只散养的鸡掰开嘴喂食而不得,今天高中老师想把一只被强行喂养十几年的鸡散养也好难。我们剥夺了他们的自主权十几年,而今放手,恐怕也只是茫然不知所从。
我们知道启发式教学好,但启发式教学讲究的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知道自主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好,但要求学生主动;我们知道因材施教好,但衡量老师的唯一标尺是成绩。而这些问题谁能突围,谁将是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标杆。
读完高尔斯华绥的《品质》引发我对未来教育的思考,尽管有许多不妥之处,但这是我成长的心灵里程。我将拭目以待,并准备积极努力,正视问题,着手解决,不断探寻,寻求师生双赢。
《品质》读后感 篇4
利用端午假期,集中读完了周国平的《生命的品质》。《生命的品质》是作者20xx年至20xx年所写文字的结集,共分十一辑,包括对生命内在意义的探索,哲学的思考,对教育的呼吁,读书的呐喊,对时代的评论,对人性的度量,对心灵的追问,面对灾难的反思以及对宋词的赏析等,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他的真诚、睿智、思考、独立,衬托出了他的平凡、活泼、善良、哲理。什么是生命应该具有的品质?书中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却自始至终无不透露着答案。书虽读完,思考却无法停歇。
“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把命照看好,保持生命的单纯。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一个生命。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可是,人却活得越来越复杂了。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作为生命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为了这些,我们透支着青春,透支着生命,到头来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一场云烟而已。早些时候,读过于娟的生命日记——《此生未完成》,对我触动很大。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于娟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权情,赤裸裸的去反思和写作。所有的浮躁沉淀了,所有的伪装剥离了,所有的喧嚣远去了,所有的执着放下了。只有一个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对生命最单纯的感悟。在这个故事里,相信很多读者看到的不是于娟,而是自己。生命本就短暂,在这个愈来愈快的社会里,在大家都在忙名、忙利、忙地位的时候,让自己慢下来,回归简单,回归淳朴,不要让名利权情这些社会堆积物蒙蔽了我们的生命,使得为之付出一生的精力。照看好命,做自己喜欢的事,做有意义的事。
把心安顿好,积累灵魂的财富。画家王川曾说:“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会来,中间的时候,什么都留不住,最后的时候,什么都在。”最后的时候全部都在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精神与灵魂的积累。物质性的东西可以设定目标,精神的追求同样可以设立某种目标,但这种目标只是一个方向,它的实现方式不是在未来某一天变成可见的现实而是作为方向体现在当下的每一个行为中。
它永远不会完全实现,又时刻可以正在实现。把心用在每一个当下,事事磨练,实现内在的转化。练就一颗坚强的.心,勇敢的承受遭遇的不幸;练就一颗慈爱的心,爱己爱人;练就一颗坦荡的心,光明磊落,无愧于心;练就一颗安静的心,剥离喧嚣,沉淀浮躁,享受真正的欢愉。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通过灵魂的升华,心灵的培育与安放,增加生命的厚度,在有限的肉体生命期里实现生命精神品质的延伸。
照看好命,安顿好心。朴素的文字,道理却让人沉思而深远。
《品质》读后感 篇5
关于人的生命最本质的思索,我们每个人理解不同,读过周国平的《生命的品质》,对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和顿悟。尤其喜欢他序言中的第一句话: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一个生命。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可是,人却活的越来越复杂了。
我们在这个喧嚣的社会越来越无法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了,原本单纯的生命被附加了太多的野心、欲望、财富、名声甚至是平庸,充满诗意的生活在今天的社会成了一种奢望和梦想,人们很难静下心来真正的去体会我们活着的意义。有人说我们都是普通人不用去想那些空洞的道理,不用去体味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我们只要活着就好,可是有谁在不尊重生命本身的同时能够安静而幸福的活着。“我们活在世界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其实我们能够一家人安静的在一起吃顿饭也是一种幸福,亦或我们能专注的看一处风景也是一种幸福,是真正的在体味生命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瞬间。可是我们太多时候都是在随波逐流,太多的时候都忙碌不堪,我们到底在忙什么?回过头看看我们活了那么多年生命中留下了什么,有的人也许只是自然年龄的增长而已,可是我们终究要面对我们的内心,如果没有一颗澄明的心,我们就无法享受真正的美好,充其量享受平庸的热闹而已。我们既没有能力享受安静,也没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欢。所以我们只有单纯的活着才能还原我们生命本身的美好。
“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相对简单,可是安顿好我们的心就比较难了。针对这点作者在文中是这样寄语孩子们的:
一、成为你自己—不受外界时尚和潮流的支配,有真实的自我;
二、爱使人富有—一颗心不在社会的竞争中变得冷漠,有丰盈的'爱心;
三、生命中不能错过什么—真性情不被物欲污染,保持本色的生命;
四、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做人有道德,处世有理想,有高贵的灵魂。
只有这样少年的他们才能安顿好自己的心,那我们呢?我们虽然在过去的岁月里失去了许多本真的东西,这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最终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如果我都安顿好自己的心,让内心清澈丰盈,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成为没有真正信仰的社会。金钱至上,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等等,我们的心跟着这些生命以外的东西慌乱不堪,让我们的生命失去本真,让我们的心无法安放。我一边读书一边思索,心慢慢的释然了,希望能真正的获得内心的平静,安顿好一颗被世俗物化的心灵。
我们一直在匆匆赶路,我希望大家停下来,看看我们的生命轨迹,等等我们的灵魂,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保持生命的自然品质,升华生命的精神品质。
《品质》读后感 篇6
是品质?是效益?
——读《品质》有感
读了课文《品质》使我在对格斯拉兄弟的命运感到同情的同时,更多是给人留下了思考。
格斯拉兄弟虽然做得出顶好的靴子,却没有人肯买他们的靴子。而大公司的靴子虽然皮革低劣,做工粗糙,却照样有人买。其原因何在?虽然,还看似是因格斯拉兄弟不愿登广告造成的。但其背后却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矛盾。
20世纪初的欧洲可以说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较为成熟。机器化的大规模生产已成为那个时代的生产主流。姑且不论其产品质量的优劣,单其在数量上已占有很大的优势。而与此同时,传统的手工业,虽因其在质量上要优于早期由机器生产的`大规模产品。但终因其接一份定货,往往要花费好长时间去做它,而这一时间上的明显劣势而导致没有顾客愿意等。可以说,格斯拉兄弟生产的高品质靴子不仅没能为其在同行业竞争中产生优势,反而成为在那个时代中生存的一大不利因素。
其次,同样是因那个时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因而,人们的心境也变得浮燥,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变得更为直接,也更注重表象。大多数只注重物质的式样,而非其质地。一双式样时髦的劣质产品更胜于式样陈旧的优质品已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对物质的衡量标准。因而很少有人会去买格斯拉兄弟的靴子。
当然,几乎所有事件的形成总是由其主观和客观的两方面所决定的。同样格斯拉兄弟的命运,虽然在客观上起了很大的影响,其本身的性格也是其被社会淘汰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作为一名鞋匠,格斯拉兄弟无论在手艺上还是在工作态度上都可用高品质来形容。但作为一名20世纪初期的商人,可以说,他们在观念上确实跟不上这社会的发展潮流。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倘若不去挖开覆盖在金子上的泥土,又有谁会知道这是金子,格斯拉兄弟虽做出顶好的靴子,但他们不去登广告,又有谁会知道他们能做出全伦敦最好的靴子?
可以说,文章虽反映了上世纪初的社会环境,但至今仍对我们有着现实意义。
《品质》读后感 篇7
知道《有关品质》这本书,是因为去年咱们杂志要做一个关于品牌的专题,当时有一块是讨论和论述品质与品牌的关系,当时苦于没有素材,以及新的角度来切入,于是就开始搜索资料,某一天看到“有关品质”这几个字,看到这一系列文章。于是就开始了下面与《有关品质》的缘分。
原来,这书里的一大部分是2003年7月开始《三联生活周刊》总编朱伟开设在其杂志中的“有关品质”专栏,还有一部分是写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文字,另外还有诸如张国荣、王小波、张欣、张艺谋等篇。
我就冲着这当中的一篇《张国荣记》而开始下大力气开始找这一本书,开始在当当网、亚马逊上准备买书,结果没有;然后又在孔夫子网上搜,还是没有搜到;再然后就想到在图书馆里找,结果还真搜索到了,可是当时的书不在馆,也没有预借服务功能,所以就暂时放弃了,但是加入了个人账户的珍藏书目栏。然后就忘记了这回事儿。但是这一篇《张国荣记》倒是已经拜读过,内容一般,谈了作者心中对张国荣先生的印象。作者先是提了那黑暗一天惊闻消息的情形。然后提到了其认识张国荣先生的两次经历,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其在美国的一段时间里看了电影《阿飞正传》、录像带《英雄本色》,他比较喜欢《英雄本色》中的张国荣,甚至还将电影中的三角配合比为多明戈、帕瓦罗蒂和卡雷拉斯,而这三者中,其个人更喜欢卡雷拉斯;而在发哥与龙哥所构成的性格魅力中,张国荣先生给他的印象是在两种极大反差中作为一个男人的魅力——一张过于精致的脸与在清澈中多少有点忧郁的眼神及他的冲动气质背后的刚烈。张国荣先生也许与卡雷拉斯一样构成了那样他更喜欢的气质——他的声音没有多明戈那样的明亮,没有帕瓦罗蒂那样的浑厚,但他那种美丽的音质有前两者都没有的那种内在之力。
之后作者谈了另一部张国荣先生主演的作品《霸王别姬》以及《春光乍泄》,他个人的一些看法。“我觉得他的戏都是他自己情感的追寻或者说印证。这个人有过于丰富的情感淤积,这些淤积的情感都成为他人生的重心,这些重心使他难以轻松地在这个世界中呼吸”。
文章的最后,作者谈了他对张国荣先生的两重崇敬:“我之所以对张国荣有那么一种崇敬,是因为他在一个世俗而又并不干净的社会里,能毫不隐讳自己各种各样的情感追求。一个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了,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了,且完全不顾忌别人怎么说怎么评论。好像这个世界上,别人本身就都是看客;就好像他所塑造的程蝶衣,不管几十年世事如何冷暖,反正是保全了自己按自己想活着的样子在活着。”“我对张国荣的崇敬还因为,他就是那么丰厚的`一个情感容器。一个人要在这世上能保住那么多内心的情感是何其之难。”
其实,我想说,这两点也是我崇敬和迷恋张国荣先生的根本原因。当大部分的人都戴着面具,于层层包裹与伪装下生活时,他这样直面污浊不堪的社会的那一份勇气是如何的让人敬佩!
作者认为,“值得庆幸的是,张国荣死后,终于大街都看到了他的个性情感生活,认为那样一种复杂的生活也是有质量生活的一部分。大家在面对一个人过去时,都感受到了任何情感选择都是个人神圣的权利。从这一意义上,张国荣也可安息了。”
我想说,这11年过去,张国荣先生的魅力正在愈发的耀眼!
哎,我一聊,就又扯远了。关于这本书,不仅仅只张国荣先生的一篇文章,还有很多作者对于音乐、文学等等方面的认识和心得,这对于我这个音乐盲来说,未免过于高深了。呵呵。但是,我却知道了很多古典音乐的名人,可以当成一个知识普及吗?
如今,这本书终于的终于看完了。这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欠缺是多么深,作为一个文化人,如果不能读万卷书,就不能读出自己的书。这也让我看到了作为一个文化人,需要付出的还有很多很多,同时,自己在这方面的先天因素是多么的欠缺。也许,这就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品质》读后感 篇8
格斯拉先生最终把自己给饿死了。
我读不懂,为什么他会饿死呢,他怎么会饿死呢。
从前他的靴子店,似乎是一间宁静的小木屋,拥有着某种能让时间凝固的魔法,让来订靴子的人感受到一种典雅的气氛。他做的靴子,是顶好的,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长相,不同的灵魂,各有各不同的美。即使后来他的处境越来越差,靴子却也越来越好,这之中一直不变的就是他对靴子的痴迷和专注。
"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是的,靴子就好像另一个他,他的灵魂仿佛与靴子的灵魂融为一体。靴子的品质被他拉上了巅峰,靴子也从此颠覆了他的人生。
于是,我更读不懂,这样爱靴子,又能做出这样好的靴子的一个人,为什么死了呢?
他饿死以后恐怕就不能再看到他心爱的靴子了吧。
"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过后你会明白的".隔着一层薄薄的纸,我能感受到,他好像就在我面前,用微微发抖的`语气轻轻诉说。这语言下深沉的悲痛也震颤着。随着英国步入工业革命,那份强烈的靴子理想,也壮志难酬。
我觉得他真的不仅仅只是饿死的。
在那个自己很不容易创造出成就而一瞬间面临威胁,毕生的梦想突然出现裂缝的时候,谁都觉得伤心,可这并没有什么用。
你要做的是放弃你原来的旧方法,换一种方式,依然可以实现你的梦想。
可他并没有这么做。
他还是拽着理想,拽得那么紧,最后走向了天堂。
究竟是说他太爱靴子,以至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还是说,他为了靴子葬送了自己呢?
都不好说,但我认为后者多一些。
因为,只要他略微放手,雇几个人,打一些广告;只要他略微放手,不要把他高贵的理想拽得那么紧;只要他略微放手,善待自己,也善待自己的理想。
毕竟,他能做顶好的靴子。
而人们,不仅仅注重品质。
抱紧梦想的手微微松开,就可以去拥抱更多的未来。
《品质》读后感 篇9
一个人,在“生命”这个伟大的名词面前,是渺小的,如同咿呀学语的小儿,不仅无知而且茫然。周国平先生作为哲学系的思想者,或多或少也会去探寻“生命”的真谛,于是《生命的品质》面见于社会大众。我有幸能够读到这本书,阅读的同时,我分明看到一位黑发人,他安静地盘坐在树下,时而低头思考,时而仰望天空,刹那间,一道亮光飞逝而过,顿时明光四起。
周国平的文字总是散发着星辰的光芒,圣洁而不乏灵动,耀眼而震慑人心。他说“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这正是周国平先生在本文中要叙述的主题思想。
在讨论一个人的生命时,他坚持人包含两层生命:一是外在生命,这层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躯壳,既有完整又有残缺,既有美丽又有丑陋,而生命的真谛却不在此;二是内在生命,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生命,即生命的本真所在,因为它突破了躯壳的'限制,将真实的生命展现出来。
在讨论关于灵魂时,作者接受了杨绛的看法——灵魂不同于内在生命,灵魂是塑造内在生命的主导者。如果说,内在生命可以规范一个人的行为,那么,灵魂则足以让一个人的心灵变得纯真而高尚。在序言里,周国平先生如此写道:“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这正说明他极其推崇灵魂的锻炼,因为生命的一切起源都是来自灵魂,失去灵魂的生命,只能称之为“肉体”。
这不禁令人深思,如何让一个灵魂得到锻炼?作者并未直接指出,但综观全书,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真”,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不必去追捧荣华富贵,侧耳聆听灵魂的声音,找寻属于自己最合宜的位置,让灵魂与生命得到满足,让生命绽放如星光般璀璨的灵魂之光。
阅读的过程中,有些内容令我感到些许梦幻,那样的灵魂与生命是否真的存在?无奈,周国平先生也承认“人世间只成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是啊,这几天我大多是在公交车里品味此书的,每当自己的视线离开书本移向窗外时,实有一种痛心之感,这本该是大自然的芬芳气息,却成了充斥着铜臭气味的宣传广告,利益已让人们忘记了自己的生命本真,迷失在都市的圈牢中,这是多么令人灰心绝望的不幸。而周国平先生是清醒的,我至多于世俗中思考世俗,他却于黑暗中守护人性。
他说:“把心安顿好,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不去沾染不良风气,孟子的“性善论”指出“人之初,性本善”,如果我们寻到人生正确的方向,让生命本来的面目——“善”和“美”直到永恒,也许,我心中的梦幻就不会再是梦幻。周国平先生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这一环节,他写了许多关于教育的文章,帮助人们走向真正的教育之路,即“让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真正的人”。我十分景仰他的勇气,因为他能够抛开世俗的眼光,专心做自己的学问,坚持不让人性堕落在黑暗的社会里。
以作者自己的标准来看,他认为:“一本好书会让读者也想写点什么,它营造了一种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我想《生命的品质》一书正符合此点,这也正是我阅读本书的原因,即它给人以力量,让人摆脱肉体的脆弱,拂去人在面对强大的物质世界时,因为无法抗争而倍感心力憔悴的无助感,从而做一个内心充实而强大的人,维护最宝贵的生命本真。
我希望我们都可以找到灵魂中那颗最璀璨的星辰,真实而美丽,普照着社会的每一个黑暗角落,让每一个黑暗角落不再黑暗,而是永恒地散发着光芒。
《品质》读后感 篇10
周末闲暇,从同事处借得一本周国平先生的《生命的品质》。周国平先生说“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现今生活越来越复杂、生命越来越沉重,人们容易被太多东西所羁绊,金钱、地位、身份......这些东西迷障迷惑了我们的双眼和内心,活得越来越繁忙,却越来越空虚,没有时间去思考、去阅读、去体会、去培养一个真正属于我们的、独立的精神世界。
周国平先生接受了杨绛的看法——灵魂不同于内在生命,灵魂是塑造内在生命的主导者。如果说,内在生命可以规范一个人的行为,那么,灵魂则足以让一个人的心灵变得纯真而高尚。在序言里,他如此写道:“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他还说:“把心安顿好,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内在的生命值得我们珍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个充实的精神世界,活出生命的品质来——正是他这本书的中心思想。
伟大的内在生命——周国平反思自身的生活,他想到了那些身体残疾却依然收获了一份完整而有意义的人生的人:盲诗人荷马、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全身瘫痪的霍金、又瞎又聋的海伦·凯勒,诚然,这些人都是伟人,然而不可能人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这最起码能证明一个强大的灵魂可以跨越身体上的残缺,爆发出不可思议的惊人力量,从而让我们的生命闪现出耀眼的火花。这也让我想起轮椅上的史铁生、脑瘫女诗人余秀华,还有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依然淡定从容、“和谁都不争,和谁争都不屑”的杨绛。
做自己的朋友——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在所有的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那一个,就是你自己。作者讲到,缺了自己这个朋友,一个人即使朋友遍天下,也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实际上他是很空虚的。作者说做自己的朋友,是人生很高的成就,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做自己的朋友,确实是人生很高的境界,也是人生重要的一种能力。
做一个能够承受不幸的人——古希腊哲人彼亚斯说:“一个不能承受不幸的人是真正不幸的”。彼翁也说过,“不能承受不幸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不幸”。不幸之为不幸,是因为它会对人造成伤害。一个能够承受不幸的人,实际上是减小了不幸对自己的杀伤力,尤其是不让它伤及自己的身心健康。反之,一个不能承受的人,不幸就可能使他元气大伤、萎靡不振,甚至是毁灭打击。因此,遭遇了同样的不幸,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结果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承受不幸不仅是一种能力,来自坚强的意志,更是一种觉悟。
自己身上的快乐源泉——苏格拉底说:享受不是从市场上买来的,而是从自己的心灵中获得的。德漠克利特说:一个人必须习惯于反身自求快乐的源泉。亚里士多德说:沉思的快乐不依赖于外部条件,是最高的快乐。连号称享乐主义祖师爷的伊壁鸠鲁也说: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是幸福的极致。古希腊哲学家都主张,快乐主要不是来自外物,而是来自人自身。而有一些人为了得到快乐,热衷于追求金钱、地位、名声等身外之物,往往是得到了最初的,又想拥有更高更多的、永不知足,结果被追求金钱、地位、名声等身外之物的心所累,越来越苦闷。而心灵的快乐是自足的。如果你的心灵足够丰富,就像苏东坡一样,即使身处最单调最贫苦的环境,你仍能自得其乐;如果你的心灵足够高贵,就像王阳明一样,即使遭遇最悲惨的灾难,你仍能自强不息。人应该充实心灵,从自己身上开掘快乐的源泉。
把心静下来,保持一颗澄明的心,去读书,去学习,去旅行,去充实自己,去体验生活,去创造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让生命回归单纯,活出生命的品质!
【《品质》读后感】相关文章:
《生命的品质》读后感01-23
品质培训心得12-01
关于品质的口号09-27
品质的经典语录02-02
品质实习总结05-07
读《品质》有感01-09
品质管理培训心得02-14
品质质量培训心得12-15
品质经理具备的能力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