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教师》有感(通用41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中国教师》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1
在网上,一直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智慧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于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分管校长热情的向大家推荐《中国教师报》,并鼓励我们多为她写稿。那时侯,我想像我这样一名普通教师怎么可能发表文章呢?
于是,投稿的念头很快就打消了。可是没有想到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一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成长上给大家讲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忧虑,于是,我直言不讳的在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后,马上鼓励我把文章投给《中国教师报》。在他的“鼓动”下,我终于鼓起了勇气,通过邮件把文章发给了《中国教师报》,第一次投稿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
没想到第二天上午,编辑老师立即回复说欲用这篇文章,并认真的和我交流了看法。当时,我有一点惊讶,心中不禁暗自惊叹于《中国教师报》编辑的工作效率之高和他们对普通作者来稿的重视。带着这样一份感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督促自己勤积累、多思考,并把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悟和发现写下来,投给《中国教师报》以及其他一些刊物。书写是让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中国教师报》一起走过的日子里,心情一天天的飞扬起来,学生也和我一起感受着这样一种充满激情的日子,我们一起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一起成长着,原以为平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这样变得丰盈、多彩起来。
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们犹如散落在海边沙滩上的`一枚枚闪亮的贝壳,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冷落在一边,可是,如果我们俯下身去,悉心的将它们拾起、收藏,就会渐渐发现它们的美丽,发现它们身上留下来的教育的真实痕迹,追寻着这样的痕迹,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改善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交流,一起参与,一起推动,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愿《中国教师报》能够成为普通教师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点。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2
“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在塑造别人的灵魂前,教师必须让自己的灵魂在现实的面前保持冷静与恬淡,他必须不断的“塑造”与“加固”自己的灵魂。”这是摘自书里面的一句话。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是这本书里给我最深刻最有震撼力的一句话,因为我知道灵魂是神圣而高尚的,没有灵魂的人类就是尸壳,只有尸壳的人类将是没法想象的可怕!老师的职业是这样的重要且高尚。因为今天这个灵魂的塑造者是我,让我感觉到无比的神圣,感觉到自己的伟大。为了这个伟大的我,我们都在想我们还缺什么?
“一个优秀的塑造者,也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只有优秀的塑造者才能塑造优秀的人类。”这就是我们的答案。
“对社会而言,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对学生而言,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想要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必须先做一个优秀的人。“万物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
做人难,做优秀的人更难,做优秀的教师更更难!
“一位优秀的教师,在工作中时的那种有滋有味的幸福感,那种在日复一日,平常、平淡、平凡的工作中,不断能发现新奇、新鲜、新意的无限乐趣,那种看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成就感。天天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学生身上时时刻刻在熔化、组合、萌芽、生长。” 这是一个教师的优秀的标准,而做为人的优秀有应该是怎么样的呢?那就是对生活和事业充满热情,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有对人类的爱心,固守自己的做人的准则,这也是一个优秀教师作为人首先要具备的品质。这些都是书上的观点,我都赞同这些说法。我想做这样的优秀人优秀教师,我知道有很多人都想做这样的优秀教师,可是我们的现实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体制我们的前途等,使的我们改变了策略、改变了方式、改变了手法,于是我们产生了矛盾,我们改变了方式也改变方法。 理想与现实,个性与生存,有时本来就是天生的矛盾体。是格受理想独立独性行,还是“适应”现实,让理想在现实中销蚀?是坚受个性,做一个率性的自己,还是在生存面前,为了所谓的“成熟”放弃个性?我们身边的很多教师都处在这样的思考和矛盾中。我的学科是体育,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或者说没有别人看起来的社会压力,也就是说我的学科是一个被社会和被家庭所忽视的科目,可是我认为我的科目责任也无比重大,因为我肩负着学生的健康,肩负着学生的体魄,没有强大的体魄就没有生命的存在的意义。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他塑造的是一个有生命活力、热情奔放的个体,而不是一具病恹恹的躯壳。面对这份压力面对这份责任,同样感觉自己是神圣的教师。“有什么样的师傅就是有什么样的徒弟”这是我们的古话,确实很有道理的,同样优秀的教师培养着优秀的人类。而我们的身边教师都很聪明很有活力,都是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都具有无比的爱心和公正正直的为人准则,这些都是我们优秀人所具有的条件,我们有这样的优秀教师怎么会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来呢?中国的人才在世界上占很大比重的,他们都是我们的教师培养出来的,我们在做着为人类默默输送人才的贡献,我们是伟大的教师,我始终相信。我说这些话的意思并不是要批判这本书的观点,我想的我应该知道自己所作的事情的正确性、目标性以及效率性。吸取正确的,促进更快发展。
我的家庭也是个教师的家庭,在我们家可以开办一座学校,因为我们家有中学所有科目的老师。我们有很多同事的的家庭都是几代都是教师,我们都在思考着、学着、想着、作着一个优秀的人,优秀的教师,而且我们都做的很好,我们也有毛病,我们有时性子太急噪,有时太烦恼,有时骂学生,甚至有时打学生,可是我们是恨铁不成钢!谁家的孩子不挨打爱骂呢?当然我们都在尽力的培养着我们的孩子,我们都在努力的自己学着教着。
“写在纸上的爱,一个早晨就可以读完;说在最上的爱,一个转身就能忘记;而惟有老师和母亲的爱是写在大地和天空,永远和永藏在心底的!”把教师和母亲等同,是多么的伟大和自豪啊!母亲生育和抚养了我们,教师教育了我们,我们是一家人,我们人类都是一家的,我们一起在为明天奋斗并且美好快乐的生存着,幸福着。
中国教师缺什么,难道真的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等待意识?缺乏激情与理想?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我不愿意承认这是真的,而且这根本就不是真的,谁敢说中国的教师缺这些呢?敢说的也只是说那是部分的群体。而我们大部分的教师队伍都是很优秀的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3
组里征订了《中国教师报》,这份报纸可是我梦寐以求早想拥有的呀,这下我可“解馋”了,每天不管哪位老师看完只要没把它用夹子加好挂在规定的位置上,我就会马上收起,连同我的那份整齐地挂好,一天也不知道要挂多少次,可我不觉得麻烦,反而觉得快乐和充实。一次,一老师在切西瓜,我没看见西瓜是大是小,可一眼就看见了西瓜下面紧紧地压着一张报纸,我急忙走过去看刊头幸好不是《中国教师报》。弄得同事们哈哈大笑,还以为我去抢西瓜吃呢。
报纸有很多板块,可我最喜欢的板块是《新观察》、《健康人生》这两个栏目,板块的文章选得非常贴近一线教师的心里与工作状态,文章写得实在、现实还透漏着风趣。
先说说《新观察》吧,这个板块引领我的思想走在了教育的最前沿,让我更清楚地了解了当代我们这个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诸多利弊,也把一线教师心中的酸甜苦辣展示在大家面前,让你去品味,去深思,尤其是遇事不走弯路子,组里的教师都很喜欢它。我们有时看到一篇文章,组里的`人会针对一件事争论不休,就说《老王》这篇文章吧,道出了“一位教学认真的好教师,可就是没有一些教学中的荣誉证书,进而高级职称与他很遥远,老王为了把教学成绩拼命争成第一,抬手打了学生一耳光,接下来是家长不愿意了,再下来老王回家了……”组里的老师分成正反方,各持己见、互补相让,争得不可开交……可我对老王老师说,你本来就是一位敬业的好老师,你本来就是个能干的人,不就是少一张纸吗?慢慢争取呀!人不常说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学几十年了,虽然没评上高级,可评上高级的人还是少数的,如果您能再看开点,结果可能就不会这样了,关于那两个差生,咱先分析一下他们的情况然后对症下药,您说呢?哦,这也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原因,其实,评高级职称的要求也应改一改,侧重老教师一些也不为过,干了几十年的教育吗。
教师呀,教师,当我们为了孩子的成绩而想训斥他们时,请您一定把握住自己的底线————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再说《健康人生》,是我喜欢的版块之一,它包括“人生感悟”、“健康方程式”、“休闲有道”、“职场心态”等,每当我阅读完这些文章我工作起来精神劲十足。自己平时也很喜欢运动,每天都是走路上班,再加上有《中国教师报》这个精神食粮我想我的业余生活会感到更充实的。
其实,“班级在线”、“杏坛春晓”、“阅读”等这些栏目,我也都是很喜欢看的。《中国教师报》是在催我成长,是在“逼”我读书呀!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读书看报是我们教师每天必做的“工作”,谢谢了《中国教师报》!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4
这是一本弘扬中国教师精神的书,一本净化教师心灵的书。学校师德教育的优秀教材,师范院校学生的成长读本——《教师感动中国》。
每次翻阅《教师感动中国》,都会被其中每一位教师的事迹所感动,一幕幕情景仿佛又出现在我的眼前。他们虽然是普通的人民教师,但是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挺身而出,毅然选择把生的希望让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真正含义,彰显着大仁、大义、大爱的光辉足迹;他们在危难之时给我们留下无数感动,留给我们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他们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人类。
聚源中学、北川一中、青川中学……在汶川大地震中,学校遭受灭顶之灾,面临突如其来的灾难,是这些平凡的人民教师,第一个站了出来,拯救了一个个宝贵的生命,用自己的无私无畏向世人展示着教师的'良知。是他们用沉着、冷静、机智,甚至是鲜血和生命,挽救了无数个花朵般的生命,维护了师德,铸就了师魂,奏响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颂歌。
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生的教导主任谭千秋;“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的张米亚老师;身挡水泥板救下学生的瞿万容老师……用生命守护学生的老师,在地震中不断涌现。当我们获悉教师们的英雄壮举时,会感叹他们人生的最后一课是如此伟大,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如此感天动地。他们用勇敢无私的行动,诠释和升华了人民教师的不朽师魂,他们用青春的热血,筑起了一座大爱的丰碑,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凄美乐章。他们的故事是那么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在这场可怕的灾难中,无数师生倒下了,无数生命不在了,但我们清晰地感觉到,有一种东西,一种平凡日子里似乎感觉不到的东西,一种灵魂深处的东西,一种刻骨铭心的东西,正在人民教师的心中顽强地、蓬勃地生长着、展露着,那就是“师爱”,沉甸甸的师爱,在大灾中巍然挺立。
一路走好吧,为保护学生而献身的老师们,孩子会铭记你们的教诲。我们将以你们为榜样,昂起倔犟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向着光明,向着未来前进。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5
身为教师的我深知,教师是做人的工作。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教育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今天我与学生关系的民主与和谐,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属于美丽而有丰富内涵的她——《中国教师报》。
从听说到走近再到走进她,时间虽短,她却很快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她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内容供我学习、吸收,为我更好地善待学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中国教师报》让我更热爱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这是荒谬的。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一切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要热爱学习成绩挺好的学生,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学生更要多一份偏爱。我们对学生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必须抓住学生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中国教师报》让我更宽容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必须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长、不是以现在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面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
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学生德身心健康。校长如果没有宽容和善待的胸怀,麦克劳德能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而走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解放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管理不能牢牢地固守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念,根本不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的差异。 “班级在线”、“教师”(《中国教师报》中的栏目)中所蕴涵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告诉我,这种规矩应当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把统一的规范减少到最基本、最必要、最原则性的限度,就像陶行知所告诫的“六解放”。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具体的教学中,课堂效率的提高,直接决定课业负担的轻重,决定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和空间的拓展。
“新课程”、“创新课堂”、“综合实践”(同上)中每一篇文章都渗透这新课程的理念,帮助我把握好学科教育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了激发、释放和展现。
阅读《中国教师报》的日子里,我有了的反思,在反思中我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也正是因为有了她,“热爱、宽容、解放学生”的理念融入了我的灵魂,激发我更好地提高、成长。有《中国教师报》相伴的日子里,教育、生活真美妙!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6
近日读了《中国教师缺什么》这本书,很有感慨,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关怀的书,作者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深切地关注着教育生活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关注着那些事情里的言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生存状态。她也是一本积极来倾听与叙说的书,作者细细倾听着学生的声音、教师的声音、家长的声音、社会中关心教育人的声音,倾听他们的内心的欢乐、苦痛与彷徨,倾听他们对教育的殷殷期盼。黄燕先生从中国教师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和等待意识,缺乏理想与激情,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等六个方面,从不同层面进行追问与思考,颇受启发。的确,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读了《中国教师缺什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本人进行了再思考。缺乏理想和激情,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孩子长得漂亮些,有的孩子长得难看些;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有的.孩子比较愚钝等。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这些差异,不能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看待,那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宽容、平等以及服务意识,更是“空中楼阁”。
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讲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但两种人都感到不快乐。先吃最好的人认为他的每一颗葡萄越来越差,第二种人认为它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坏的。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它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刚好与之相反,同样不快乐。为什么不这样想,我已经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么好后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为什么不开心呢?
这其实就是生活态度的问题。我们教师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老教师谈到,那些成绩不怎么样的,毕业后反而跟老师很亲,常到学校来看望母校老师,在街上遇到也很热情,尊敬老师;而那些成绩优异,曾被一度器重的部分学生却“人间蒸发”了。
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有积极向上,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求知、自信的心。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7
有人说教师的职业是一个神奇的职业,想做好这个职业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育人方法,更要有无穷的教育智慧和不尽的耐心细致,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孩子,而这些孩子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复杂的小状况:顶撞老师、经常迟到、沉迷游戏、叛逆暴力等各种问题不一而足,教育这些学生,需要耐心,更需要积极和智慧,而《中国教师》就是一本为我们提供各种教育智慧的书籍。
第一次读到《中国教师》心中有着一种隆重的仪式感,更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里面的一篇篇文章行文流畅、语言简洁却又说理清晰,阐释得当。不论是专业的模式探讨,还是动情的教育故事,读来都是那么朗朗上口、欲罢不能。读别人的文章,更要思考自己的工作,回顾读到的近十期《中国教师》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有以下几点思考和收获。
中国教师一本属于教师的杂志
一、思考要细
细致是教师工作的一大特点,我们面对的是有思想的学生,是心理脆弱、易受伤害的青少年学生。有人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的工作却是比这还要复杂,不但问题学生各有各表现,同样的问题表现还各有各的原因,只有像书中那些老师老师一样,细致的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才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只是治标不治本,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一种表面的平和,而这平和之下可能酝酿着下一次更大规模和程度的爆发。
二、行动要缓
雷厉风行并不适合解决学生问题——这是我读《中国教师》的第二个感触。教师解决学生问题越快越容易犯错误,解决得越快,效果也往往越差。给学生一段反思的时间,也是给自己一个缓冲、沉淀的机会,避免我们因一时冲动而做出过激的处理。学生毕竟是学生,犯了错误之后再坏的学生内心深处也是害怕的,表面的强硬与顶撞是这个年龄的孩子为了掩饰自身胆怯的一种表现,这时,我们可以先不急着批评或处理他,让他的多忐忑一会儿,教师利用这个时间调查一下事情的全过程,或像书中提到的那样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想想怎么开口说第一句话,这些对有效地解决问题都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三、语言要活
说话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一句恰到好处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言不得体的话,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教师的语言尤其重要,切不可说得过于绝对,一是要给自己留有余地,诸如:“你要是下次再犯,就不要再进教室了。”以我的经验,需要老师这么“威胁”的学生他肯定做不到下次不犯,下次他犯了,我们还真没有权利总不让他进教室;而他一旦再次犯了同样的错误,最后又进了教室,那对他的教育就算失败了,以后他会更加有恃无恐、变本加厉。二是要给学生留下空间。一次去市场,正好赶上幼儿园放学,家长都接了孩子回家,突然一个小男孩指着前边一个小女孩对他奶奶说:“奶奶,她考试得0分,我们老师说她是个大笨蛋。”小男孩很天真,他说这句话可能没有太多的嘲讽意味,可是老师的一句话却给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贴上了“笨”的标签,并且让别的孩子对她形成了同样的认识,这个小女孩将来的发展空间很可能让老师的一句话就给堵死了。可见,老师的语言一定不能绝对化,要说的灵活、可变通,这样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
四、方法要多
读了书中好多文章之后受到的启发是:方法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分析学生问题的成因形成的。要想做到方法多,就要事先勤思考,即使处理同一种问题,原因不一样,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切忌千篇一律、方法单一。
总之,我们所从事的是需要积极来做的事业,是一个需要智慧和思考的职业,面对层出不穷的学生问题和各具特色的问题学生,我们要多一分细致的思考,少一些粗略的判断;用耐心的涓涓细流代替急躁的狂风骤雨,深入挖掘学生问题的根,追究问题学生的源,循循善诱、有的放矢,以求突破表象,标本兼治。只有耐心细致、充满智慧的工作,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教师”。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8
作为一名从教十几年的教师而言,经历了素质教育,经历了课堂改革,无论教学怎么改革,我们永远保持不变地是要对学生负责。
一、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最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最前沿的教育思想成为我们永不止息的方向。
把学生当人,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地方,让他们健康的成长。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影响他鼓励他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至少能保证知道保护和爱惜自己的生命。整个假期中,学生溺水事故不断传来,家长的嚎啕声不绝于耳,看着失去爱子的家长痛不欲生的画面,我在想孩子们怎么不知道下水危险呢,鲜花般的生命消失了,幸福的家庭残而不全。有的孩子则因为学习压力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这些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再优秀的孩子如果生命不保那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坚强地活着。有了生命,才有了一切,珍爱生命的教育应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保证了孩子的生命,想让孩子更优秀,就要亲近他,了解他的喜好,关心他的生活,身体,心理和精神状态,关心他的学业和品格。作为老师要亲近孩子,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和朋友一样谈心,了解他,身体心理都健康的孩子才会有健全的品格,最后才是关心他的学业。现实生活中,我们作为老师可能越过了品格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业,这样就出现了高分低能,出现了大学生犯罪的事实。这也印证了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险品。所以我们的第二大任务就是塑造身心健康有健全人格的人。第三大任务才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二、教育的问题就是课堂的问题,教育的问题必须回归到课堂上。
教师必须树立三观,树立教育即人学的教育观,一切的教服务于学的教学观,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的学生观。新课堂一定是学生自主的课堂,新课堂一定是张扬人性的课堂,新课堂一定是能实现教学相长的课堂。这就要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老师画龙点睛地引导下,主动地思考,激烈地辩论,在思辨中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拓展。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讲台和课堂是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老师只不过是导演而已。这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我们要尊重学生,少一点对学生的干涉,多一点对自主权益的维护;少一点对儿童的批评,多一点对错误的包容;少一点多知识的膜拜,多一点儿对能力的赞美;少一点规范和约束,多一点放纵和理解;少一点雕塑和塑造,多一点自然和自由。这些话语字字珠玑,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方法,如何去实践,还要在课堂中边实践边思考边改进,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我们真正轻松起来。
三、让自己做一个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
教学工作很辛苦,收入勉强维持温饱,家长学生都很理直气壮,动不动就要给老师气受,当尊师重教严重缩水的今天,老师的职业幸福感也在渐渐变得暗淡无光。我们有了幸福感,才能把这种幸福传递给孩子们。我们要让自己变得幸福起来,就要想办法让自己的工作轻松起来,只有让学生心甘情愿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相长,学中行,行中思,思中悟,我们越教越明白,学生越学越带劲。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9
《中国教师报》从听说到初次接触后再到走近并爱上她时,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光阴不长但却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深深地知道这份工作的责任和义务。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和他们心灵互通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中国教师报》让我明白,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爱孩子是心灵撞击出的爱的火花;是初春时细雨对幼苗哺育的无私;是花苞吐蕊漫人间的芬芳……
还记得初睹《中国教师报》芳颜是在一个舒服的秋天。那是我刚走上教师的岗位没多久,在一次例行的会议前,我随手拿起了放在报架上的一叠报纸悠闲地翻阅起来。在右手一上一下地摆动中,我的心渐渐地被她所深深吸引。眼前的她就像江南的女子般情感细腻,文风朴素悠长,没有过分的夸夸其谈,曼妙的字里行间透出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和实在道理。每逢完成了工作的茶余饭后,我便会走进空荡的会议室里,和她进行心灵的交流。于是在安静的氛围里我慢慢熟悉了她的风格:《教师教育》、《新课程.课堂》、《班级在线》、《杏坛春晓》……从这里我走出了校园,走向了世界。
我从《中国教师报》中不仅了解到基本的教育政策还读到了许多震撼心灵的文章。如在《老师,我可以唱歌了吗?》一文中,从简单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一位善良的教师的“机智巧妙”和孩子的“天真可爱”。一个智障的孩子,一颗无法约束自己的心,看着看着,我落泪了,在过多追求分数和课堂纪律的今天,是他们让我感受到了人性迸发出的光辉;而在《晓风轻拂,时光淡淡——读<张晓风的国学讲坛>》里,让我知道在被各种低级无聊毫无内涵的所谓流行充斥的现在,更应该拂去尘嚣静下心来去品读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是啊!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明,我们总是心安理得认为会永远属于我们,从不曾想过走进它、品读它、理解它、升华它。殊不知在自以为拥有中错过了欣赏许多人类的辉煌。身为教师的我们都已经离经典的国学越来越远了,还能指望那些熟悉周杰伦、李宇春的孩子们去记起孔子、孟子们的声音吗?当曾经优美的《高山流水》、《阳春三月》被如今的《双节棍》等流行歌曲所取代时,我们是该高兴时代的进步还是担心文化的'流逝?《中国教师报》让身为语文教师的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和今后的任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啊!
《中国教师报》陪我度过了日落星升、花开叶落的岁月。是她让我在工作的迷茫中找到了航行的方向;是她引领着我在浩瀚的天宇中尽情地翱翔;是她陪伴我度过寒冷的雪季;是她教会我如何拥有一颗与学生灵犀的心……
《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温暖的家!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10
科学文明的进步,物质技术的发达,信息产业革命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与网络的普及使得今天人们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彻底变化。以往单纯的课程教学不再成为人们获取新知、接受教育的唯一。相应地,在教育领域,广泛地教育信息媒体正在悄悄地丰富我们的生活与大脑神经。
从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我有幸认识了《中国教师报》,从这份报纸上我看到了大部分的作品都是跟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一线的教师的真实写作,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教学,切实贴近我们的实际。从阅读这些报纸,给我的感触很多,收获很大。
我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为人师表、坚守道德”,其中的一些话很有道理:教师是一份特殊的职业。这份职业不同于流水线上的生产工人,产品不合格了可以重新生产;这份职业不同于在田地里劳作的农民,种植的禾苗不言语、不思想…..教师是心灵的工程师,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会思想的活泼可爱的孩子。为人师表-----这一道德规范,非常朴素,教师虽不是名星,但教师的一言一行有许多天真的双眼在看着;虽不是名家,但一举一动影响着无数稚嫩的心灵,如果教师言行相悖、表里不一,学生怎能“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师,我们不能随波逐流,应把握自己人生的航向,坚守自己,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在教师的眼中,后进生是最令人头疼的群体,从《中国教师报》上让我了解到了“转化后进生的策略”,其实,只要我们充满爱心、细心和耐心,就会发现后进生都是未经清洗的玉石,是等待着春雨滋润的小草,只要找准方法就可转化他们,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维护后进生的自尊心(有爱心融化后进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二、用关爱去感化学生(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师唯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能有你这个老师,尤其是后进生,爱之深切,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
三、集体帮助,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开展各种活动:
1、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
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3、组织参观访问活动。
4、开展“改正一个缺点,为班级争光”活动。使后进生感到班集体的温暖,逐渐消除自卑心理,振作精神)。
四、在鼓励中激发上进心(鼓励学生能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表扬鼓励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对他的认可,使他们增强了勇气和力量,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
《中国教师报》帮助我们开阔了视野,让我切身感受到了这份刊物的魅力,它让我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在自身教学实践与理论的反思中不断积累知识,也获得了自己人格的提升,从而产生了情感上的愉悦之情与收获的快乐。这种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唤醒了我们沉睡的情感,告诉我们作为基层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去表达,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总结,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获得更多地快乐!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11
在网上,一直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智慧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分管校长热情的向大家推荐《中国教师报》,并鼓励我们多为她写稿。那时侯,我想像我这样一名普通教师怎么可能发表文章呢?是,投稿的念头很快就打消了。可是没有想到后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成长上给大家讲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忧虑,是,我直言不讳的在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后,马上鼓励我把文章投给《中国教师报》。在他的鼓动下,我终鼓起了勇气,通过邮件把文章发给了《中国教师报》,第一次投稿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没想到第二天上午,编辑老师立即回复说欲用这篇文章,并认真的和我交流了看法。当时,我有一点惊讶,心中不禁暗自惊叹《中国教师报》编辑的工作效率之高和他们对普通作者稿的重视。
带着这样一份感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督促自己勤积累、多思考,并把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悟和发现写下,投给《中国教师报》以及其他一些刊物。书写是让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中国教师报》一起走过的日子里,心情一天天的飞扬起,学生也和我一起感受着这样一种充满激情的日子,我们一起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一起成长着,原以为平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这样变得丰盈、多彩起。
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们犹如散落在海边沙滩上的一枚枚闪亮的贝壳,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冷落在一边,可是,如果我们俯下身去,悉心的'将它们拾起、收藏,就会渐渐发现它们的美丽,发现它们身上留下的教育的真实痕迹,追寻着这样的痕迹,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改善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交流,一起参与,一起推动,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愿《中国教师报》能够成为普通教师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点。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12
那时她还叫做《中国教育资讯报》,记得我当时是冲着“资讯”二字订阅的。我猜想她应当是前沿的、新闻的、独特的。当收到第一期报纸时,我的猜想应验了,她同时传递了亲民的、贴心的、温暖的气息。品读着报纸,我感受到自己是世界上幸运者中的一分子,我预感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多了一位知音。每当我拿起这份报纸,我的脑海中就会响起王刚充满磁性、深沉的声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我的心底也会有一个声音暗暗浮起来,亲切地袅绕在耳:“讲述老师自己的故事”。我在这里认识到很多看似普通、但并不平常的老师,像贺杰、茅卫东、陈小华、焦照锋、袁卫星等等,看他们讲述的好像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会刹那间涌现很多真切的感悟。
做一个平常的老师,也可以有自己的快乐。只要有梦,就会有追寻。《中国教师报》唤醒了我好些蛰伏着的激情。 因为爱,所以爱。我认真阅读《中国教育资讯报》每期的报纸,认真完成每一期的读者调查,并且把得到的赠报送给自己的好友、同事,希望的同行获得这份高品质的精神食粮。在认真的阅读中,我得到了很多收获,除了知识上的积累增加以外,还获得了情感上的`愉悦、人格上的提升。特别是在和编辑老师们的交流中,受到他们人格魅力的熏陶。
去年七月,我接受《辅导员》杂志下月刊的邀请,来到北京担任“特约编辑”。在一个阳光火热的上午,我来到了中国教育报刊社,和《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老师们坐在一起。我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二,好些编辑老师都在,他们热情地招呼我,喜气洋洋地告诉我:韩军头一天来了,红霞当天下午也要来,放假老师们都来了。看到他们神采飞扬的样子,我感受得到他们真诚的喜悦。我们就像相识很久的老朋友一样交谈,我记得高影老师当时问我:“你觉得把《中国教育资讯报》改名为《中国教师报》,怎么样?”我当时就摇头,一个劲的不同意。我已经太熟悉《中国教育资讯报》了,她融入我生命,读她成为了我每日生活的一部分。我害怕变化,害怕变化后的《中国教师报》会和我疏远。可是当《中国教师报》创刊后,我快乐地发现“和教师零距离”的办刊理念落实得更到位了,对教师的生存关注了,对维护教师权益关注了,对与教师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关注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了……《中国教师报》对教师弱势群体的关注表现出比我看到的任何报刊都强烈。我在与编辑老师的交往中,真切感受到《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老师们和一线老师平等、和谐、融洽地相处。记得我有篇稿子寄给了杨伟广老师。杨伟广老师出差一回来后就及时地回复了,诚恳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
事实上《中国教师报》的每一位编辑老师都是这样做的。试想《中国教师报》编辑老师邮箱中每日会有收到上百封邮件,像这样事必躬亲,认真回复,不能不叫人为之感动。他们用自己的责任,用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建筑灵魂的基石。《中国教师报》,在你快要满周岁的时候,我许下一个心愿,一定年年为你祝贺生日。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13
我深深被教育界的名师所吸引,她,就是俞玉萍——海门市东洲中学教师,中国百合班班主任。俞玉萍老师的百合班风靡全国,百合班的孩子都向着光明的方向生长着身体与心灵的枝叶,像百合一样绽放着生命的美丽。我们不禁好奇——中国教室的奇迹是怎样炼成的?俞老师所做的事情都是小事情,但能把这么多点滴的事情汇聚到一起也体现了她无私的奉献精神。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她做教育的有心人,更要学习她对待学生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育中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学会让学生体会真情与发挥教育的功能。无论是她写的那些信,制作的名片、书签、寄语等,都体现了她的爱心。我们作为老师有的时候并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也很少能反思自己的存在的不足。俞玉萍老师说教室不就是出错的`地方吗,我们怎么能过分的苛责孩子们尽善尽美,不是应该在错误在学习,错误就能成为教学中的“盐”,使生活变得更加有滋有味。在教学中,俞玉萍老师的善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更是值得我们借鉴。在平时,我们通常只想着把知识填鸭给学生,并未上升到“思维”。岂不知这才是教学中最重中之重的事情。学习就是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灵性,绝不是简单的搬运工作,这点真的值得我深思。
这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奇迹!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14
去年在上级的推荐下,让我有幸阅读了《中国教师报》。这份报纸是一份“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的作品,反映的都是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切实贴近我们的实际。无论版式还是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首先,它亲切自然,平易近人。它给人一种极其的亲切感,站在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反映了我们这群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工作动态。其次,它感情真挚,贴近现实,反映了我们一线工作者的`喜怒哀乐,我们一线教师对自身生存状态与权益的关注,对教学、工作、生活、家庭各方面的反思,对人性的思考。第三,它紧跟我们当前教育改革大趋势,紧随对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如何加强继续教育、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读后令人颇为受益。第四,它促进我们对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与提升,促进了我们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我们不断汲取有益营养,获得更多的教学理论与间接知识。 很感谢推荐者,让我们有了一个认识同行,认识国内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机会,让我们认识、了解到广大校外、国内同行工作者们的教学状态,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反思自身教学,改进自身不足,促进我们自身水平的提高。很感谢它,它让我们这群基层教育工作者坚定信念,让我们在这方热育的热土上继续执着前行,为了一个神圣的信念与一个光荣的使命。
是它在我的心中都建造了一个美丽的“杜郎口之梦”!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15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矗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这是荒谬的。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一切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要热爱学习成绩挺好的学生,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学生更要多一份偏爱。我们对学生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必须抓住学生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必须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长、不是以现在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面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学生德身心健康。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16
高效课堂就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也是让学生自主学,快乐学习的课堂,这是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解,今天阅读了《中国教师报》中《高效课堂应关注的9个细节》让我发现了自己在课堂上所做的不足之处,也让我更加有信心合理规划好自己的课堂。
在读到细节2卡片和细节3交流时,我发现我的课堂是把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进来了,可是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我怕课堂上学生们讨论的太热烈了而耽误了课堂的进度,把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只让他们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有的小组可能因为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就停下来,观望其他学习小组,希望得到帮助,可是又不能随意走动,只能默默的等到所有的小组都讨论完了,在听他们怎么解答。现在读完这两个细节后,我找到了方法,我想我们的课堂完全可以再开放一些,可以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到卡片上举起来,让其他小组看到,从而得到最快最有效的帮助,也可以适当的离开座位参与到其他的讨论小组中去,这样全班交流是不是能更好的发挥自主学习也能避免课堂上“明星展示”的现象呢?
还有细节8手势读后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们的课堂为什么缺少默契和互动呢?就是因为缺少一些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教学自动化的手势语,小组讨论的时候可以制定些学生讨论的手势语,组长指挥配合的手势语,这些都能大大的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总之,只要能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我们可以随时将现有的小组打乱,重新组合,让小组动态化,让课堂更高效,更合理化。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17
自古至今,教师是最受尊敬之职业,也是最受值得尊敬之职业。教师是智者,是人之师者,是传授知识、承袭文明、启迪品行之师,是孩子们一言一行、甚至一生之导师。
今天如何做老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这是今天每一位师者必须首先思考并获得正确认知和亲身体验的问题。否则,教师就不能称之为教师,更不能称为优秀的教师。这是赵国忠老师所主编的《中国教师的奇迹》序言中所写的一小段话。
我通过阅读《中国教师的奇迹》这本书,我知道了有中国教育界的“奇迹教师”王金战;有“中国的'雷夫”常丽华;有创造“诗教”奇迹的苏静;有课堂不唱“独角戏”的新型教师王春易;有打动教育部长的小学教师桂贤娣;有创造完美教室的俞玉萍;有两周教完一本教材的韩兴娥;有吹响革命号角的管建刚等等。这些优秀的教师,他们独特的成长与发展经历,以及他们自身充满魅力和智慧的教学实践,就是极为经典的范例。
我们走进了八位创造中国教育奇迹的老师的人生:“奇迹再现”让我们深入名师的真实世界,零距离地认识它们,反观自己;“奇迹画面”让我们见微知著,通过细节品读名师成功,启迪自己超越的途径;“奇迹其人”让我们更立体地发现名师,理解名实,进而调整状态,为自己成长助力;“奇迹感悟”让事实说话,让奇迹教师为中国教师领跑,为中国教育领航。
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应充分认识自己,在认识中发现自己,在发现中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创造自己,在创造中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在超越中创造出教师的奇迹。
《中国教师的奇迹》就是一扇窗,通过了这扇窗,使我感动于他们敢于不断超越自己的探索、创造精神;我更感动于他们追求教育理想的那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过程。通过这扇窗他让我懂得了一名教师如何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步步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世界上最幸福的老师。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18
在《中国教师报》里我看到了《老师最害怕的七件事》这篇文章,老师最怕什么呢?一怕考试,二怕出事,三怕家长,四怕学生,五怕投诉,六怕评比,七怕耽误孩子。
她大胆地公开老师们的痛处。
贵报刊设身处地为我们老师着想,为广大一线教师代言,让教师们深感慰藉!记得中央电视台有一句广告词:公益广告是公众的一盏灯,其实我们老师也是学生的一盏明灯。
身为教师的我深知,教师是做人的工作,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教育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她也让我更热爱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她还让我学会了更宽容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毫不犹豫的喜欢上了她,通过看里面的内容,由最初认为教师卑微的`我慢慢的爱上了教师这个行业。
读报已有一年之久了,她不仅仅让我快速的在成长,还让我在这漫长的道路上看到了希望。
刚任教时,可以说很多东西都不懂,让我在工作中连连撞墙。
不过通过《中国教师报》的学习,让我在工作中少走了许多弯路,也促成了我现在的得心应手。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使我不得不感谢她,是它伴随我成长,促使我进步,助我取得成功。
《中国教师报》,我们的良师益友,与我们心贴心,手牵手,影响着我们,帮助着我们,引导着我们。
无论明天怎样,我坚信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会深情的爱着《中国教师报》。
谢谢你,《中国教师报》!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19
教师的压力无处不在,职称的压力,教学成绩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子女教育的压力……哎!当教师难,当一个好教师更难。我突然觉得毫无幸福感。每天课代表的记录本上总有几个没完成作业的学生的名字,而且总是那么几个学生,真让人头疼。为此,我也采取了好多方法,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但是效果都不是很好,只能起一时的作用,不久又会“一如既往”。我感到很失望、很郁闷,感觉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教师,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
有一天,我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的心里都留着一份空间,等待着来时用爱去填满。老师的`一个小小举动,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些不完成作业的孩子,我给与他们的只有“训斥、惩罚”,从没有给予他们“表扬、关爱”,他们心里一定认为“老师不喜欢我,不爱我”,甚至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我忽然很自责,感觉自己很对不起他们。我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并一改往日作风,微笑着亲切地说:“你们几个说实话,讨厌我吗?”他们低着头一声不吭,我继续笑着说:“说吧,我不生气,保证不批评你们。”一个学生小声说:“老师,我知道你是为了我们好。”顿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哽咽着说:“谢谢你们,老师向你们保证以后再也不对你们大吼大叫了,更不会惩罚你们了。但是你们几个每天会有一份特殊的作业,也就是你们有能力完成的作业。”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并肯定的说:“老师你放心吧,我们保证一定按时完成作业。”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内心总是那么单纯、善良,作为老师是不是也要像他们那样“单纯、善良”,多走入孩子的内心,多关注那些特殊的孩子,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少些冷漠,多些热情;少些教训,多些平等真诚的谈心。困惑的时候帮助他们,成功的时候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从而不断前进。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20
本月学校又为我们购买了一批优秀书籍。前段时间我很荣幸的从教研主任手中领过这本书——《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本书并不是一般的理论性书籍,它是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由35个精彩的课堂实录组成。通过对名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观察、概述和解析,突出体现了这些中小学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智慧,为我们学习名师提供了一扇有益之窗。
我们应该怎样向名师学习,又要向他们学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思考,本书也回答了这个问题。在拿到本书后,我便开始慢慢咀嚼这本书,每篇课堂实录都是由主题概述、精彩课堂实录、专家评课、学生评课、名师简介和精彩教学感言这几部分组成。每个课堂实录都讲述了一种数学方法。在看完几篇后,我便满怀信心地效仿名师课堂教学,想把他的课堂照搬到本班教学中,可是达到的效果却是很不明显,甚至觉得有点上不下去。那这是为什么呢?
那我们到底要学习名师什么呢?如何将名师的课堂教学有效地运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呢?
其实名师的精彩不在于课堂有多么完美,而在于平常之处显示智慧,在于鲜明的、个性化的人格追求,在于全身心的投入和无私的奉献,在于渗透在片段、细节的理念。
名师的课堂不在于过程的流畅和完美,而在于一种无痕的状态。
名师的'课堂不在于多媒体的绚丽多彩,它所追求的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主动地学习,以获得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追求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和综合化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总之要学习名师,就要使自己的课堂真正实现“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兴趣浓;课结束,趣犹存”的教学效果。
这本书还需要我在以后的时间中慢慢地去品读。细细地去品味其中的奥妙。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21
读着《奠基中国——教师的爱与责任》这本书,我的思绪万千;合上《奠基中国——教师的爱与责任》这本书,我的心潮起伏,书中栩栩如生的殷雪梅老师奋力救学生的那一幕,仿佛就在我的眼前,她的英勇事迹震撼着我,感动着我,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整篇文章没有豪言壮语,只是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貌似渺小,但实际上却是很不平凡的人物,自然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例如:李新孝老师扎根“天上队小学”32年不动摇;在祖国西部的大山里乡村老师王政明二十年来一直拿着每月40元的工资,他教过的学的学生一拨一拨地长大了,他也渐渐地变老了,可是工资依然如旧,乡村老师李建新已经十多年没有给两个孩子添上一件衣服……等等事例,这些老师的命运和情感故事,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阵阵感情的涟漪,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的`爱,像清风,似细雨;像朝露,似晚霞,看似空远,实则恒在,每个人无不孕育其中。老师的爱,是母爱的升华,是亲情的继续,是社会期待的化身,如果没有了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教师,世界将是无法想象的,师爱是最凝重的爱、最崇高的爱。用什么语言能定义殷雪梅老师的生命价值呢?用什么金钱能衡量李新孝老师的奉献?用哪些礼物能回报王政明、李建新老师的付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如果不是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爱,对祖国的爱,还有什么可以让他们抱守终生?
一个真正爱学生的教师,应具备四种身份即:“严父”、“慈母”、“同志”、“朋友”。无数优秀教师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要想在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功,首先就要以爱学生作基石,如果师生之间真正实现了相互的爱,对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的大文豪孔子曾说过:“仁者爱人”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须具有一颗美好的爱心。朋友们,让我们学学书中的这些教师吧!多献出一点爱,去打开学生的心扉,那么阳光将照耀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22
我看了一学期的《中国教师》,深深感动人心的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的纪实文章。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一篮山鸡蛋》,作者是山东省崂山区某一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姜老师。这位姜老师在刚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班里面有一个叫小建的男孩子,父母离异,家里只有奶奶、爸爸和他们双胞胎兄弟,他的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小建就和他的孪生弟弟和奶奶相依为命,用当下的话来说,就是纯粹的“留守儿童”;所以,小建的不羁,小建的贪玩,小建的孩子性的“无所不为”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了,他的语文成绩只有个位数当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是后来,小建的变化,让所有人吃惊,不仅小建不仅上课听讲了,而且懂事了,不惹事了,也不惹奶奶生气了,而且还让奶奶辛辛苦苦养的山鸡下的蛋给自己兄弟俩吃的送给自己的班主任姜老师吃!
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变化啊!姜老师有了什么魔法改变了这个顽固的留守儿童呢?
刚接到这个班级的语文兼班主任姜老师,首先是在班级交接的过程中了解到了小建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姜老师陷入了沉思;沉思之后的行动是在第一次进班时就用关爱的眼光去寻找这一双眼睛,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其次是利用课下时间找到小建并和他进行平和而温暖的交流。
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没有外露的表白,没有恨铁不成钢的的批评,一切的一切,没有成年人的世故,只有爱怜,只有一种“初为人父的情感涌动”在推动者这位年轻的.语文老师!
从最基本的字音、字形开始补起,从一位数字的成绩开始提高,从一点一点的自信开始堆积;课堂上,课下,量身订做的,能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问题设计等等,让小件的成绩由一位数到两位数,从不及格到及格,从及格到良好!别人看到的知识数字的变化,有多少人体味到了数字背后姜老师的辛苦汗水?
作为语文型的班主任,可以利用自身的课堂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一个个小故事,从一篇篇的课文思考,都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就是语文老师最有力的条件,也是其他老师所难以比得上的条件!所以,这就是一般的学校大都是让语文老师担任班主任的原因吧?!
语文老师关注着孩子的思想,关注着学生的品质,关注着学生的个性,关注着学生的前程发展。又因为,语文老师是杂家,所以,语文老师当班主任,一般不会培养偏科的学生,不会培养自私自利之心的学生;大度、从容、坦然、懂礼貌、有教养等应该是语文老师班主任培养学生的目标和实际行动的要求,不仅如此,还有为人的道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有长远眼光的爱,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鲁莽、偏执和粗暴。
小学的老师很重要,初中的老师也是很重要的,没有她们的辛苦付出,孩子到了高中就很难教育了,即使想要改变孩子原来的不良性格和思想,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所以,我们高中的老师应该向小学和初中的每一位老师敬礼!因为有了他们的辛苦付出,才会有我们的轻松,虽然说我们不能放手,但是,已经好多了!
如果接手的是一位位思想偏激,性格暴躁,等不健全的学生,我们该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融化这一块块坚冰啊?
孩子的明天就在我们的手中,幸福与否,快乐与否,道路选择的正确与否,我们都担着不小的责任呢!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多争当班主任吧,因为您的学科可以塑造很多美好的心灵!每一位家长您就多和老师沟通吧,您的孩子在语文班主任的教育下一定会有很大的收益的!孩子们,多看书吧,正确的吸取,将会让你一生快乐幸福!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23
假期中,看了黄燕老师著的《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颇有感触。黄老师所说的中国教师缺乏尊重、宽容与平等这些爱的表示,缺乏为学生、为家长及教为学的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与等待意识,缺乏理想与激情,缺乏创造这些都说到点子上去了。同时黄老师也对中国教师的生存状况提出了深深的担忧,因为中国教师普遍缺乏关怀与健康的现状,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再黄老师的著作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中国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种种奇怪现象,也对如何做好一名教师作出了合理的期待与展望。
回顾自己十余年的教师生涯,感受最深的是越来越大的压力。从初出茅庐干劲十足的热血青年,到机械重复不思进取的教书匠只是弹指一挥间啊。随之而来的是作为教师必备的种种优良品质的逐渐流失。回顾自己的历程,感觉正像是黄老师所说的中国教师的缩影,中国的教师可不就都是这么一步一步过来的吗?教师应该是爱的使者,教育应该是爱的'事业,或许那不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一份事业,但绝对是最美好的一份事业。从事如此美好事业的教师应该拥有如花的笑颜,积极的心态,博爱的胸怀,应该满怀激情与理想,应该成为学生创造力的源泉,可是为什么现实并没有按照事情本来应有的状态发展呢?为什么中国的教师一提起来就会给人一种病恹恹、冷漠、刻板、无笑无爱的形象呢?说实话,没有人愿意自己变成这么一副模样。一个人一旦处于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之中,受到伤害最深的不会是别人,不会是学生,也不会是家长,只会是他自己,这就说明了为什么现在中国的教师健康状况会越来越差的原因。
恐怕这些都是教师身负的压力造成的。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如火如荼地进行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到现在提倡综合实验活动、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新课程改革,教师们还未从一种改革中走出来,还未来得及适应又紧接着另一种改革,整天疲于奔命,而每一次改革的结果最终都要落到教师身上。别的不讲,本来应该稳定的教材现在也不知改了多少次了,以致于鄞州区教材循环利用的好做法现在也无法做到。因此,虽然改革本身与加重教师负担并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但事实上的结果是教师的身心负担越来越重。再加上历史上我国一直宣扬教师是“红烛”,是“春蚕”,是“园丁”,过分强调教师的社会价值与奉献精神,忽视对教师的人本关怀的这一片面错误的观点,否认了教师作为人的属性,使得教师为了不辜负这些光荣称号而不得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让教师的利益在被侵害时也只能无奈地接受或沉默,也直接导致了教师人性的泯灭。教师不是神,也只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生命价值与需要。另外一方面,随着教改不断深化导致的教师现实生存竞争危机的加剧,下岗、分流的危险也使不少教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现实中以前一直引以为豪的教师职业的稳定感已不复存在。在这种种压力下,一些教师的孤独、无助、焦虑、自卑乃至绝望等不良心理油然而生。很难指望在教师这一群体处于如此一种心理状态与身心压力下,还能有花般笑容,还能有积极的心态,还能有博爱的胸怀,还能有激情与理想。一个人自己都不爱自己的生存状态,他自己都不爱自己了,你怎么还能期待他去爱学生,怎么还能奢望尊重、宽容与平等呢?如此一来,所有的服务意识、生命意识与等待意识都成了一句空话。一个不被人关爱的人,怎么会去关爱别人呢?一个自己被苛求的人,怎么会对别人宽容呢?一个本身得不到平等与尊重的人,怎么会给予别人平等与尊重呢?一句话,一个自己得不到人文关怀的人,又怎能指望他能给予别人深切的人文关怀呢?
正如黄燕老师在本书中的落脚点归于对教师本身健康和关怀的缺失一样,我也认为只有给予教师本身良好的人文关怀,使之处于一种良好的稳定的生存状态之中,才能释放教师的全部生命与关怀,才会还教育以本来面目,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关、尊重与宽容。最后只想再多说一句,教师不是神,他们只是跟社会上其他的人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也千万不要再把教师当作教育改革的对象了,他们不是地主、富农,他们也跟我们一样,是革命阶级的一部分,他们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主体,而不是客体。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24
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后,全国上下的教育理论、实践工作者恐怕想得最多、谈论得最多的是新课程、新理念。一提起新课程,人们便将传统课程作为假想敌,将它批评得体无完肤。同时,为了推动新课程的发展,要求教师作了同角色转变,如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管理者转变为研究者、促进者。然而新课程实施近三年来,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吗?他们在向新课程所期待的角色转变时产生了哪些矛盾和困惑?是什么阻碍了教师角色转变的进程呢?是教育环境?还是教育制度?还是教师自身?没有人做过很好的研究,我们一味在要求教师改变的同时,是否思考过教师在多在程度上需要改变、能够改变?是否所有的教师都需要改变?是否需要改变教师的所有,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教师形象?
历经几十年的教学,每个老师都已经形成一套自己驾轻就熟的教学技艺,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培养了千千万万个社会英才。显然,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变化,在他们身上依然闪烁着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譬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前段时间,曾有人提出新课程中,教师不应是红烛,春蚕,将教师等同于工程师,而忽视了其中透射出本质精神------“勤奋”、“奉献”、“无私”和“爱”。因此,我想,在对我们的老师提出种种要求之前,我们是否应该理智地分析一下,当下,我们的教师到底缺少什么?需要改变什么?否则,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否太盲目,太功利了?
前段时间,看了朱永新教授的著作《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很受启发,也很有同感。作为承载中国教育命运的教师,在中国教育的种种遗憾之中是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我就带着这样的感受,翻开了《中国教师缺什么》这本书。
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
作者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深切地关注着教育生活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关注着那些事情里人的言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自下而上状态。教育是指向人、为了人的活动,教育者需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怀;教育研究是面向教育的研究,教育研究者同样需要有一颗人文之心,关照着教育中人的存在、生成与完善!如果教育研究缺乏对现实教育生活的体察,缺乏对人的真诚关注与热爱,那么教育研究会因为没有了根基而失去生命力;只有当教育研究扎根于现实的教育生活世界,真切地关注教育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关注教育生活中的人,教育研究才会富于生机与活力。
这还是一本积极来倾听与叙说的书!
作者细细地倾听着学生的声音、教师的声音、家长的声音、社会中关心教育的人的声音,倾听他们内心的欢乐、苦痛与彷徨,倾听他们对教育的殷殷期盼。虽然有些声音很细小,稍不留意就会被别的声音掩盖掉,但作者听到了,听到了虽然细小但仍然需要尊重、需要理解与支持的声音。作者在倾听的同时也在叙说 。作者叙说着教育生活世界里发生的许多事情,叙说着自己对日常的、细嫩的教育生活的深层思考,叙说着自己对教育的一份认知、一份感动、一份情怀!没有故作高深,更非高高在上的训示,只有自由流露的性情与率真表达的思想。这种叙说是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满怀真情但不乏理性,从容言理但并不冷漠;这种叙述是在与读者平等地对话,不是以权威者的态势去教训人、规范人,而是以亲切自然的言语打动人的心灵,唤起人的思考,让人自己去获得对教育生活世界的深切感悟,并由感悟而行动。
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去思考。作者就是这样的有心人。她注视着她所热爱的教育世界,把思想的触角通过她所看到、听到的关于教师品质的“故事”,深入到“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追问与思考。相信这些思考将引发更多的有心人来关注教育世界里的人和事,我们的教育世界也会因此而更美好。
但我们也看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体罚、变相体罚等,说是教师的无奈也好,说是教育制度的约束也好,总是客观存在,我们暂不去追究这是谁的错,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不要说评价制度不改,教育管理体制不改,我们的老师寸步难行,我们要关心教师自身在环境中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提高。
本文作者始终不提传统教师角色的概念,也不夸大新教师角色的优越性,而是以一些鲜活的案例为载体,反思教师身上所缺少的品质和外界给予的不足,引起教师自省,也引发社会关注,最终使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期待转化为千千万万教师的信念与行动。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它的思想会引领我走向更加光辉的明天。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25
自古至今,教师是最受尊敬之职业,也是最受值得尊敬之职业。教师是智者,是人之师者,是传授知识、承袭文明、启迪品行之师,是孩子们一言一行、甚至一生之导师。今天如何做老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这是今天每一位师者必须首先思考并获得正确认知和亲身体验的问题。否则,教师就不能称之为教师,更不能称为优秀的教师。这是赵国忠老师所主编的《中国教师的奇迹》序言中所写的一小段话。
就是这么一段话,让我对如何做教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进行反思,从而想深入此书中得到答案,我想这是每一个老师必须首先思考并获得正确认识和亲身体验的一个问题。而我作为一名新进教师,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太多的问题,如:教育知识和能力的不足、缺乏教研的意识、经验的不足等。我通过阅读《中国教师的奇迹》这本书,我知道了有中国教育界的“奇迹教师”魏书生,有中国“教育奇迹”钱梦龙,有“神奇教师”孙维刚,有创造“尝试奇迹”的邱学华,有追梦的“激情师者”窦桂梅,有从田垄上走出来的全国名师余映潮,有代表中国教育改革“声音”的李吉林,有中国真正的“草根名师”薛瑞萍。这些优秀的教师,他们独特的成长与发展经历,以及他们自身充满魅力和智慧的教学实践,就是极为经典的范例。这本书不像是以往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枯燥烦闷,书中所陈列的一位位极为出色的教育者前辈的经验,让我在他们所经历的过程中有所领悟。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有其规律可循的,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要经历一个过程,需要正确的引领,需要良好的示范。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应充分认识自己,在认识中发现自己,在发现中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创造自己,在创造中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在超越中创造出教师的奇迹。
书中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理论让我印象深刻,她的情景教学理论中始终关注语文中的儿童,始终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情境教育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规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和情境相互关联着。在我们的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和知识的双向交流,更是缺少不了情境的创设。全国特级教师李吉林,不也提出了情境教学这一观点吗?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实施情境教学,这是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走进课堂,通过老师调动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境中扩大,幻化成课堂中的各种意境。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幼儿,但是情境教学在幼儿园也是能使用,情境教学法的本质就是创设让幼儿感兴趣的情境。因此,创设情境是情境教学法的优点在于激发幼儿的兴趣。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工作上,并且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另一个教育家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被迫的执行,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完成。”情景教学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大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活跃课堂气氛
情境教学法能够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牵引幼儿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这些情境能够使学习的气氛达到高潮。情境教学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听、说、读、演的机会。因此,它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的气氛。
(三)、增加学习的愉悦感
总所周知,幼儿的教学需要不断地重复练习。简单的重复练习会使幼儿感到疲惫和乏味,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用相同得教学内容来提高幼儿的兴趣。情境教学能够创设许多重复的表演来唤醒幼儿的兴趣。课堂上的情景教学应该适合幼儿的年龄、心里特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才会自由的与同伴交流。
在运用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方法,如:表演情境、图画情境、语言渲染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多媒体情境等手段。
以上是我在阅读此书中的一些感受,《中国教师的奇迹》这本书深深震撼了我,它就象一扇窗,通过这扇窗,我们可以感受到名师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与激情;通过这扇窗,我们可以感知到名师的平凡与神奇。这些优秀教师,以他们独特的成长方式和教学实践深深吸引着我,使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始了新的审视。这些名师的事迹必将激励我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指引我把教育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26
去年,我们幼儿园组织全园老师阅读《中国教师报》,并参加他的读报用报征文活动,我开始上网阅读这份报纸,当《中国教师报》的电子版展此刻我面前时,我立刻被他醒目的刊头、丰富的资料吸引住了,刚浏览完首页,我就开始喜欢上了这份报纸。
《中国教师报》刊登的文章有的贴近广大一线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如《谁动了我的暑假》、《补课不止教师疲惫不堪》;有的宣传先进教师事迹,如《师之表――记全国优秀助学教师汪金全》;有的反映教师的呼声、维护教师的权益,如《教师聘任需要理论支持和制度保障》;有的帮忙广大教师提高教学和管理潜力,增强自身素质,如《再现精讲点拨的课堂片段》等。一年来,《中国教师报》已经成为我贴心的朋友,课余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师报》有很多版块,可我最喜欢的是“教师论坛”,版块的.文章选得十分贴近一线教师的心理与工作状态,文章写得实在,鲜活的实例就发生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就说《老师,别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利》这篇文章吧,案例中A老师因为害怕学生犯错,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全做对。
从结果看,学生是都画对了,但其实学生是“被成功了”。而B老师就不一样,让学生独立去尝试,这样学生的各种错误尽展眼前,再通过“量一量你画的圆的直径是不是6厘米”,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自己调整。让学生经历“画错――反思――修改”的过程,更能帮忙学生理解“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圆的半径”这一知识点。
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是经常会发生这种状况吗,文章把两位一线教师教学中的做法展示在大家面前,让你去品味,去深思,“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思考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只要有认知活动,就会有错误发生。
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认知活动,那就肯定会有错误发生。错误也是掌握知识、技能必经的过程。老师不需要更不能因为害怕学生犯错误,而想方设法阻止学生犯错。学生的错误是其思维的真实写照,也是教学中的巨大财富。”
是啊,我是幼儿园的老师,3-6岁的孩子是我工作的对象,在日常教学中的幼儿操作环节经常会发生这种状况,特别是上公开课,在众多专家、听课老师面前,为了追求圆满的教学效果,我往往会采用A老师的做法,害怕学生犯错,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全做对。但是表面的全对真的表示孩子都掌握了吗?实际上“学生只有经历了犯错误的过程,对知识才能理解得更深刻;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错误,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做到因错施教。”这篇文章的观点很有借鉴价值,让我真实感受到创新型课堂的教学活动,使我今后工作有了方向,对我的教学工作实践有很大的指导和帮忙。
教师呀,教师,当我们为了追求所谓圆满的教学效果时,请您必须要记住——别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利!
《中国教师报》以及她的“教师论坛”成了我生命中的精神家园。“新观察”、“健康人生”、“班级在线”、“深度访谈”、“现代课堂”等栏目都使我思想受到启迪,精神得以焕发,灵感不断涌现,给我鼓舞和启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27
生活的沉重,工作的负担每每压迫着我,让我感受到教育工作的不易。但是每当心静的时候,一切都沉静下来,我就会捧起一份报纸――《中国教师报》,凭着她那贴近一线教师生活那一篇篇教学心得、随笔感悟,我深深被她上面刊登的每一篇文章所吸引。曾记得那一次次的忘我读报,仿佛看到了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一幕幕教学情景,让我一次次的找到了做教师的幸福和快乐!我庆幸拥有这样的一份报纸――《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师报》有很多板块,可我最喜欢的板块是《新观察》、《健康人生》这两个栏目,板块的文章选得十分贴近一线教师的心里与工作状态,文章写得实在、现实还透漏着风趣。
先说说《新观察》吧,这个板块引领我的思想走在了教育的最前沿,让我更清楚地了解了当代我们这个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诸多利弊,也把一线教师心中的酸甜苦辣展示在大家面前,让你去品味,去深思,尤其是遇事不走弯路子,我校的教师都很喜欢它。
我们有时看到一篇文章,几个人会针对一件事争论不休,就说《老王》这篇文章吧,道出了“一位教学认真的好教师,可就是没有一些教学中的荣誉证书,进而高级职称与他很遥远,老王为了把教学成绩拼命争成第一,抬手打了学生一耳光,接下来是家长不愿意了,再下来老王回家了。”
学校的老师分成正反方,各持己见、互补相让,争得不可开交。可我对老王老师说,你本来就是一位敬业的好老师,你本来就是个能干的人,不就是少一张纸吗?慢慢争取呀!人不常说嘛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学几十年了,虽然没评上高级,可评上高级的人还是少数的,如果您能再看开点,结果可能就不会这样了,关于那两个差生,咱先分析一下他们的状况然后对症下药,您说呢?哦,这也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原因,其实,评高级职称的要求也应改一改,侧重老教师一些也不为过,干了几十年的教育嘛。
教师呀,教师,当我们为了孩子的成绩而想训斥他们时,请您必须把握住自己的底线――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再说《健康人生》,是我喜欢的版块之一,它包括“人生感悟”、“健康方程式”、“休闲有道”、“职场心态”等,每当我阅读完这些文章我工作起来精神劲十足。自己平时也很喜欢休闲运动,每一天都是走路上班,再加上有《中国教师报》这个精神食粮我想我的业余生活会感到更充实的。
其实,“班级在线”、“杏坛春晓”、“阅读”等这些栏目,我也都是很喜欢看的。《中国教师报》是在催我成长,是在“逼”我读书呀!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读书看报是我们教师每一天必做的“工作”,谢谢了《中国教师报》!
不知不觉中,《中国教师报》陪伴我又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有你在身边我总觉得日子过得飞快过得充实。你那如阳光般的温暖仍在温暖着我一颗年轻灼热的心,你那甘露般的雨露仍在滋润着我一颗求知若渴的.心。拿什么来形容你呢?我的《中国教师报》,你像一座大海的航灯,在我迷茫困惑的时候照亮我前进的方向;你像是我的慈父,教诲我的同时又给予我莫大的鼓励;你更像是我的一位老师,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你总是给我最新的知识;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因为你和我是如此的亲近;你是我的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因为在那里述说的都是自己的故事。每一次你都不会让我的期盼失望,闻着你散发的清香总是能够让我激情满怀。有你,总是能够让我信心十足,让我在这最平凡而又最光辉的路上走下去,相信有你的陪伴,我必须会更出色!必须能够走得更远更稳健!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28
学生需要满腹诗书的老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需要睿智的,只有教师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把握课堂,在讲解分析课文的时候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因定能深深地吸引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以身作则学会科学的学习。首先可以根据自己每天工作的安排,每天给自己制定一天工作时间安排表,按照自己的制定计划按时完成学习工作内容,如果临时有事就对自己的一天安排作适当调整,关键是每天给自己硬性规定一定量的阅读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以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教师有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有时为了学生不能集中精神上课而苦恼、甚至会大动肝火。但是恼火过后静下心来沉思,就觉得可能是自己课堂的调控不好,上课的教学用此不能吸引学生。
时要时刻给自己以思想。以一种发胀的眼光来看学生、看教材,更要不断思想自己的课堂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想少一些埋怨,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思考,效果应该比整天唉声叹气来的更有效。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29
身为教师的我深知,教师是做人的工作。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教育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这天我与学生关系的民主与和谐,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属于美丽而有丰富内涵的她――《中国教师报》。
从听说到走近再到走进她,时间虽短,她却很快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她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资料供我学习、吸收,为我更好地善待学生带给了许多有益的帮忙。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热爱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务必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这是荒谬的。教师就应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一切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仅要热爱学习成绩挺好的学生,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学生更要多一份偏爱。我们对学生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务必抓住学生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宽容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务必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长、不是以此刻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就应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应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学生德身心健康。校长如果没有宽容和善待的胸怀,麦克劳德能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而走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解放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管理不能牢牢地固守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念,根本不思考每一个学生的实际状况,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的差异。“班级在线”、“教师”(《中国教师报》中的栏目)中所蕴涵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告诉我,这种规矩应当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充分思考到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把统一的规范减少到最基本、最必要、最原则性的.限度,就像陶行知所告诫的“六解放”。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具体的教学中,课堂效率的提高,直接决定课业负担的轻重,决定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和空间的拓展。“新课程”、“创新课堂”、“综合实践”中每一篇文章都渗透这新课程的理念,帮忙我把握好学科教育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了激发、释放和展现。
阅读《中国教师报》的日子里,我有了的反思,在反思中我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也正是因为有了她,“热爱、宽容、解放学生”的理念融入了我的灵魂,激发我更好地提高、成长。有《中国教师报》相伴的日子里,教育、生活真美妙!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30
自从2003年创刊以来,是它伴随着我的成长;多少个日日夜夜,是它让我如鱼儿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初为人师,是它让我坚定了当一名小学教师的信心;应对新课程改革,是它帮忙我解决了一个个困惑它就是我的最爱——《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师报》的理念是:零距离接近教师,它是教师工作的迫切需要,是一份引导教师,帮忙教师,为教师服务的报纸。它资料丰富,栏目纷呈,篇幅大小不一且各具特色,既有让我赏心悦目的短小精焊的小说,又有情意浓浓的诗词,更让我爱不释手的是“班级在线”,“教师论坛”,“创新课堂”等。阅读它,我能欣赏到优美精湛的语句以及巧妙的用词,让我犹如品一杯绿茶,回味无穷;拿起它,我能了解一些教育名校和专家的现状分析,为我指点迷津,让我终生受益;想起它,我不禁心中充满激情,拓展思路,碰撞出创造的火花;的确,我的人生因为有它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俗话说得好,阅读书报,受益无穷。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兼班主任,数学课堂如何吸引学生,班务工作如何开展?应对那六十多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也时常感到困惑,是《中国教师报》帮忙了我,阅读《中国教师报》,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那就是爱。
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但是如何把爱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让爱走进校园,充盈课堂,触摸到一个个灵动的生命,让爱产生智慧,让爱在孩子心中留下岁月抹不去的完美回忆,让师生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这需要一个教师把自己内心自然形态的爱赋予真诚与智慧,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反思,积累,陶冶。
爱,因走进学生心灵而美丽。
作为一名教师,当我们用学生的眼睛,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理构筑自己的内心世界时,我们才能真正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我们才能走近学生五彩缤纷的世界,捕捉到藏在学生心底且影响其整个人生的梦想与追求,这是一个学生成长的动力,是师爱的根。
爱,是一份尊重。
尊重学生,我们教师务必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架子,有仅要“蹲下来”和孩子寻求平等的对话,还须留一份纯真,学会以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是民主教育的核心,是爱的胸怀。只有建立在尊重前提下的爱,才会变得宽容,才能自然地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有了尊重,才有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才有沟通,才有合作的过程;教师才能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才可能有学生主体意识和健全人格的生成,尊重学生,教师不能忘记自己承载着教书育人的使命。
爱,是一种艺术。
毋庸置疑,爱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是,教育的全部过程都充盈着爱,“名师人生”的足迹印证了一个事实,伟大的师爱确有神奇的魅力。但是,爱并不神秘,爱,实实在在地在于点点滴滴的教学生活中,一个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关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短短的评语这寄寓着教师积极传递的关爱,常常影响一个人的人生。
师爱无言,师爱无价
《中国教师报》让我懂得了许多,热爱教育事业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才会获得事业成功的乐趣;爱让我们一天天进步,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更有热情了,班级管理中不再是那么措手不及;有爱相伴的日子,我们看到了同学们在健康地成长,看到了祖国的期望
你说,《中国教师报》,叫我怎能不爱它?展望未来,我将继续与《中国教师报》同行!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31
一向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聪明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于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非凡的亲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分管校长热情的向大家推荐《中国教师报》,并鼓励我们多为她写稿。那时侯,我想像我这样一名普通教师怎样可能发表文章呢?于是,投稿的念头很快就打消了。但是没有想到之后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一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情绪在成长论坛上给大家讲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忧虑,于是,我直言不讳的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论坛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后,立刻鼓励我把文章投给《中国教师报》。在他的“鼓动”下,我最后鼓起了勇气,通过邮件把文章发给了《中国教师报》,第一次投稿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没想到第二天上午,修改老师立即回复说欲用这篇文章,并认真的和我交流了看法。当时,我有一点惊奇,心中不禁暗自赞叹于《中国教师报》修改的工作效率之高和他们对普通作者来稿的重视。带着这样一份感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督促自己勤积累、多思考,并把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悟和发现写下来,投给《中国教师报》
以及其他一些刊物。书写是让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中国教师报》一起走过的日子里,情绪一天天的飞扬起来,学生也和我一起感受着这样一种布满激情的日子,我们一起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一起成长着,原以为平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这样变得丰盈、多彩起来。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会碰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们如同散落在海边沙滩上的一枚枚闪亮的贝壳,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冷落在一边,但是,假如我们俯下身去,悉心的将它们拾起、收藏,就会渐渐发现它们的漂亮,发现它们身上留下来的教育的真实痕迹,追寻着这样的痕迹,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改善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交流,一起参与,一起推动,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愿《中国教师报》能够成为更多普通教师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点。
一份报纸,一杯茶,让烦躁的心慢慢沉淀,在网络中的巧遇,让我认识了你――《中国教师报》。从听说到走近再到走进她,时间虽短,她却很快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她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资料供我学习、吸收,为我更好地善待学生带给了许多有益的帮忙。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热爱学生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务必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矗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这是荒谬的。教师就应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一切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仅要热爱学习成绩挺好的学生,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学生更要多一份偏爱。我们对学生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务必抓住学生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宽容学生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务必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长、不是以此刻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就应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应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学生德身心健康。校长如果没有宽容和善待的胸怀,麦克劳德能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而走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32
一年来,《中国教师报》成了我贴心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许多教育智慧,他是我专业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时时在促我成长,助我进步!谢谢你――《中国教师报》!
作为“全国老师自己的报纸”的《中国教师报》,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的教师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贴近我们的实际。因此,无论版式还是资料,都令人耳目一新。闲暇的时光,总是惬意的,我跟往常一样喜欢随手翻看报纸,这天随手翻开《中国教师报》时,“课改中国行”这几个大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深深吸引着我。个性报道分为四篇:调查篇、专家篇、志愿者篇和花絮篇。而这几篇里面打动我的是志愿者篇,标题《课改路上,我们一起行走》,从这些志愿者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课改的热情与期望,这与我校一向以来倡导课程改革的观念不谋而合,瞬间触动了我这根麻木的神经,引发我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
学校一向倡导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坚持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每周的听评课活动。此刻细想起来,似乎自己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这条路走得很吃力、很迷茫。刚开始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潜力的培养,只重视单元里面四篇课文的讲解,甚至将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而忽视园地里面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条让人耳目一新的课程理念,听评课活动中,听到专家的评析,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质疑课题,带着疑问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等等。但我有时候发现自己真的只是在走这样的一个形式,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孩子在讨论什么,没有好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如何讨论。这样的`课堂看似十分的热闹,而实际上还不如以前脚踏实地的学习一点知识。
所以,新课改的第一步,就是要让自己真正认识课程理念,正确解读课程理念,将新课程理念真正意识化。不能盲目地去抛弃旧的教学模式而全面照搬新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思考,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每个教学步骤都是在训练学生的一种潜力。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气氛,进而影响学习活动的效果。
在上次执教的《月光曲》一课中,我问孩子“贝多芬为什么会弹琴给盲姑娘听?”让学生到文中去找出相关句子,进而学习的重点就在体会句子上,而句子的落脚点是在“感动”二字。因此,评课时,熊校长推荐提问可否改成:“贝多芬为什么会弹琴给盲姑娘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就会说出感动一词来,然后让孩子到文中去找令你感动的句子。我当时一听,就恍然大悟,一下子把我课堂中感觉到吃力的分散点给联系到一起了,这样我的课堂就有着一条很清晰的思路。深切地感受到熊校长课堂提问的艺术,而我,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去学习、去探究。
三、以课内阅读为引,拓宽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务必配合教材随时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推荐与课文资料有关的书籍能帮忙学生了解作品全貌、时代背景、作者平生等,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回想起以前指教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时,就没有进行拓展阅读,就应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如《沁园春雪》等。好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我有做到这一点,我让孩子课后搜集抗日英雄的故事读一读,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把这件事做实来,要是能在班上举行一次抗日英雄故事演讲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应会十分高,这样还能促进孩子阅读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由一篇课文引出整本书来读,以充实学生的素材,开阔他们的视野。如在学习《蟋蟀的住宅》后,就就应推荐孩子去看法布尔的《昆虫记》或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人与自然》等等。课内教学只是个引子,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到达相辅相成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这份报纸带给我的是一份感动,一份启示,一份动力,让我重新认清了自己的奋斗目标,确立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实现自己的成长与发展。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33
在我参加工作以来,《中国教师报》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份教育刊物,和她两个多月的亲密接触,我深深地体会到,她犹如一位长者,引领我在工作业务中不断进取。更如一位智者,时刻为我解答着教育中遇到的种种困惑。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可谓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站在小学课堂上,我以为自己一名堂堂本科毕业生,面对一群“小屁孩”应该能运筹帷幄,不在话下。然而,一切并非我想象的那样,小学科学的课堂,我面对的是无法压制的吵闹和不被重视的学习态度。这一切犹如当头一棒,浇灭了我内心的所有激情,于是,我茫然,困惑……
然而,就在一次无意的机会,我看见了静静躺在办公桌角落的《中国教师报》。一次随意的阅读,我被《中国教师报》深深吸引,像《现在课堂周刊》,《教育家周刊》等版块,字字句句鼓励着我,犹如海洋上的.灯塔,指引我们教师前进的方向;又犹如喧嚣城市中安静的家,无时无刻都充溢着丝丝的暖意。
该报刊中,有六大板块,像《区域教育周刊》,《现代课堂周刊》,《幼儿教育周刊》,《教育家周刊》…每个版块都各具特色,有一定的针对性,从教学的不同角度给我指明前行的方向。最让我觉得受益的是特别报道《课改》,尤其是最近的几期中,我欣喜地看到,话题中不断地重申了作为一名科学教师的重要性和价值。很多的科学教育者始终在这条孤独的路上不断进取。像河南省安阳市举办的以“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为主题的“殷都杯”演讲比赛,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要在课改这条路上发挥先锋作用,要倡导变传统课堂的以“教”为中心,蜕变成新课改理念下的以“学”为中心。努力在课堂中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相信那样学生就会回报你无限的精彩…向着“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的新教师的目标孜孜不倦的努力。要有白居易铁杵磨成针的毅力。
首先,《区域教育周刊》版块主要报道了各个城市各个地区的教育实况、教育新闻,让我的眼界开阔,提醒不要局限于眼下的工作,应该跟上社会的需求,及时改进自己的业务,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其次,《现在课堂周刊》版块主要讲述了现在课堂的发展方向,在重视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大方向下,如何去组织自己的课堂。再有,《教师生活周刊》版块,展示了全国名师交流的经验,让我切身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明白我们的努力,我们的辛勤劳动,有那么多的人和我们一起感同身受,我们并不孤单。还有《教育家周刊》、《民办教育周刊》、《幼儿教育周刊》……每个版块都给我不同的感触。
《中国教师报》它既是国家教育规划者和教育实施者沟通的桥梁,又是教育家传授经验的平台,还是教育工作者之间交流的舞台。报刊的编辑们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德辛勤地工作着。我想对你们说:“辛苦了!我们知道我们在教育行业中的路还很长,我需要以铁杵磨成针的坚强意志不断地努力。”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34
去年,我们幼儿园组织全园老师阅读《中国教师报》,并参加他的读报用报征文活动,我开始上网阅读这份报纸,当《中国教师报》的电子版展现在我面前时,我马上被他醒目的刊头、丰富的内容吸引住了,刚浏览完首页,我就开始喜欢上了这份报纸。
《中国教师报》刊登的文章有的贴近广大一线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如《谁动了我的暑假》、《补课不止教师疲惫不堪》;有的宣传先进教师事迹,如《师之表——记全国优秀助学教师汪金全》;有的反映教师的呼声、维护教师的权益,如《教师聘任需要理论支持和制度保障》;有的帮助广大教师提高教学和管理能力,增强自身素质,如《再现精讲点拨的课堂片段》等。一年来,《中国教师报》已经成为我贴心的朋友,课余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师报》有很多版块,可我最喜欢的是“教师论坛”,版块的文章选得非常贴近一线教师的心理与工作状态,文章写得实在,鲜活的实例就发生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就说《老师,别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利》这篇文章吧,案例中A老师因为害怕学生犯错,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全做对。从结果看,学生是都画对了,但其实学生是“被成功了”。而B老师就不一样,让学生独立去尝试,这样学生的各种错误尽展眼前,再通过“量一量你画的圆的直径是不是6厘米”,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自己调整。让学生经历“画错——反思——修改”的过程,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圆的半径”这一知识点。
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是经常会发生这种情况吗,文章把两位一线教师教学中的做法展示在大家面前,让你去品味,去深思,“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只要有认知活动,就会有错误发生。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认知活动,那就肯定会有错误发生。错误也是掌握知识、技能必经的过程。老师不需要更不能因为害怕学生犯错误,而想方设法阻止学生犯错。学生的错误是其思维的真实写照,也是教学中的巨大财富。”是啊,我是幼儿园的老师,3-6岁的孩子是我工作的对象,在日常教学中的幼儿操作环节经常会发生这种情况,特别是上公开课,在众多专家、听课老师面前,为了追求圆满的教学效果,我往往会采用A老师的做法,害怕学生犯错,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全做对。可是表面的全对真的表示孩子都掌握了吗?实际上“学生只有经历了犯错误的过程,对知识才能理解得更深刻;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错误,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做到因错施教。”这篇文章的观点很有借鉴价值,让我真实感受到创新型课堂的教学活动,使我今后工作有了方向,对我的教学工作实践有很大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呀,教师,当我们为了追求所谓圆满的教学效果时,请您一定要记住别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利!
《 中国教师报》以及她的“教师论坛”成了我生命中的精神家园。“新观察”、“健康人生” 、“班级在线”、“深度访谈”、“现代课堂”等栏目都使我思想受到启迪,精神得以焕发,灵感不断涌现,给我鼓舞和启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年来,《中国教师报》成了我贴心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许多教育智慧,他是我专业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时时在促我成长,助我进步!谢谢你——《中国教师报》!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35
《中国教师缺什么》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它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深切关注教育生活中的人的存在、生成与完善;《中国教师缺什么》是一本要积极来倾听与叙说的书,动人心灵,唤人思考。
教育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去关注、去思考,我们与其追问“中国教师缺什么”的问题,不如来关注我们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毋庸置疑,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是一个充满爱,懂得尊重,有着平等意识,拥有一颗宽容之心的人;是一个对理想和事业时刻葆有激情,尊重生命,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成长空间的人;是一个愿意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领学生不断发展,对学生一生能够产生深刻影响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又能否真正做到带着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我们的学生呢?
“不要幻想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眼中温顺的羔羊,很难想象一条大河中只有中规中矩的舒缓,没有湍急和咆哮会是什么样,逾越规纪、桀骜不驯是充满亲和力的表现。”由来已久,学生的个性差异被掩埋在统一的课程内容、统一的教学任务、统一的评价标准之下,个性得不到重视,思维的火花无法得以绽放,想象的野马无法任意驰骋。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岂有不犯错误之理?更何况是懵懂的少年?在苛责、抱怨学生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这也许是你对学生的爱在渐渐消失呢?也许是你的功利心在作祟,付出的艰辛与结果的不尽人如意,让自己的内心渐渐失衡了吧。
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做教师需要一种淡定、从容,需要一种执著、大爱的真情流露。爱是给予、是关心;爱是尊重、是了解,爱更是一种责任。师爱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爱,师爱是一视同仁的爱。给予学生师爱,通过情感的沟通与互动,言传身教,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各个方面中去,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一个正确的认识,一个发明创造,都是历经无数次的错误与失败后才得以成功的;学生也只有经过犯错误、改正错误、再犯错误、再改正,循环上升,直至无穷,才能够得以成长。
学校应该成为孩子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而高洁、明丽而清新的校园氛围,少一些强制的纪律和苛严的规训。因为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而宽松的氛围,宽容的态度,宽厚的秉性更加适宜学生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也正因为每个学生本身都是独特的存在,是不可以“复制”,不可“替代”的,所以学生们都希望被欣赏,而不愿被雕塑、被打压、被束缚。
我们在犯错误的时候,常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谅解和宽容。遗憾的是,我们在希望得到他人宽容宽恕的同时,却很少想到他人也希望得到自己的宽容。一些人安于接受别人的宽容,却从不打算把宽容施之他人。殊不知,如果自己不能宽容别人,就很难从别人那里获得宽容。
把学生的问题视作问题症结的想法本身就成问题,就好像我们教师把控制事物发展的权利都交给了学生,由学生一方全盘掌控,学生一旦出现问题教师就会一味的抱怨与指责,将自己置身于旁观者的地位,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求变思维,它是以学生的改变作为教师改变的先决条件。我们教师何不“由内而外”的进行改变呢?先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更加具有创造力,然后再对学生施加影响,进而改变学生。
班级学生出现问题,只顾着指出学生的过错,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这种过分强调“错不在我”的作法本身就证明了自己是一个能力极其有限的人,更何谈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呢?与其抱怨学生各个方面能力水平的低下,不如先从自身做起。真正有效的策略应该是先改进自己的缺失,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教学水平,给予学生们无尽的爱和心灵上的有力支持;然后盼望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这份苦心,进而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渐渐地会有哪怕一点点的进步。
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包罗万象的气魄,指点迷津的睿智去理解、宽容、接纳学生形形色色的错误与不足。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似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宽容能够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给孩子一个学习的理由。
宽容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它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耐心、更加明智、更加富有爱心。宽容属于个人修为范畴,越是历经时间的打磨与检验,越是显出其可贵,所绽放出的'光芒也越发夺目。但是,宽容绝非纵容,不是无度的任意妄为;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是师爱和坚持原则下的理解与接受,是情感与理性完美结合的充分展示,是一种化怒为喜转忧为乐的智慧,是一种超然的大智若愚。只有心胸狭隘、固步自封的弱者才吝惜对别人的宽容。教师应该学着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不是评判对错的法官;应该以身作则,而不是一味挑错;应该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推卸责任,制造新的事端。
宽容无不闪烁着仁爱的光芒,宽容学生,其实就是善待自己。试想天天指责、埋怨甚至伤害学生的老师何谈快乐?何不试着理解、接纳学生的行为,带着微笑去打量自己的学生呢?一个人的胸怀能容下多少人,才能赢得多少人的心。宽容就像甜润的春雨,能够滋润彼此的心灵。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善待,师生关系才会更加和谐,教师才会欣赏到学生迸发出的动人的精彩。
曾经听过一个关于禅师和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一天晚上散步归来,看见小偷光顾自己的茅舍,但找不到任何财物,便脱下自己的外衣,站在门口等待小偷出来,他怕惊动了小偷。小偷出来遇到禅师,正感到惊愕之时,禅师说:“我的朋友,你走大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呀!夜深了,带上这件衣服避寒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到小偷身上,小偷满脸羞愧,低着头溜走了。禅师望着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照亮他下山的路。”第二天,禅师在温暖阳光的抚摸下睁开眼睛时,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高兴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愿教师的宽容是一束阳光,能够时刻照耀着学生;愿教师的宽容是一轮明月,能够照亮学生的一生。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36
一直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聪明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于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非凡的亲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分管校长热情的向大家推荐《中国教师报》,并鼓励我们多为她写稿。那时侯,我想像我这样一名普通教师怎么可能发表文章呢?于是,投稿的念头很快就打消了。可是没有想到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一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成长论坛上给大家讲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忧虑,于是,我直言不讳的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论坛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后,马上鼓励我把文章投给《中国教师报》。在他的“鼓动”下,我终于鼓起了勇气,通过邮件把文章发给了《中国教师报》,第一次投稿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没想到第二天上午,编辑老师立即回复说欲用这篇文章,并认真的和我交流了看法。当时,我有一点惊奇,心中不禁暗自赞叹于《中国教师报》编辑的工作效率之高和他们对普通作者来稿的重视。带着这样一份感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督促自己勤积累、多思考,并把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悟和发现写下来,投给《中国教师报》以及其他一些刊物。书写是让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中国教师报》一起走过的日子里,心情一天天的.飞扬起来,学生也和我一起感受着这样一种布满激情的日子,我们一起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一起成长着,原以为平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这样变得丰盈、多彩起来。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会碰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们如同散落在海边沙滩上的一枚枚闪亮的贝壳,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冷落在一边,可是,假如我们俯下身去,悉心的将它们拾起、收藏,就会渐渐发现它们的漂亮,发现它们身上留下来的教育的真实痕迹,追寻着这样的痕迹,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改善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交流,一起参与,一起推动,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愿《中国教师报》能够成为更多普通教师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点。
一份报纸,一杯茶,让烦躁的心慢慢沉淀,在网络中的巧遇,让我认识了你——《中国教师报》。从听说到走近再到走进她,时间虽短,她却很快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她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内容供我学习、吸收,为我更好地善待学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37
“让爱走在教育的前头”是《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一书第五篇中的一个小章节的开篇语,我觉得这句话才是这本书的核心所在,对我的启示非常深刻。一直以来,我们都讲立德树人,都将以德育人。那么,作为教师,要如何立德?如果教师的心没有温度,没有对学生深沉且细腻的爱,这样的德,就等于是空中建楼阁,形同虚设。
老师的德行,是建立在有仁爱之心的基础之上的,这才是立德的关键,所以我非常认同本书作者说的让爱走在教育的前头这句话,于我而言,我也认为这是我作为一个初中政治老师立德树人的基础条件,没有这个基础条件,再多对个人德行的粉饰,修饰,都无济于事。中国知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需要老师的心和学生的心去发生碰撞,老师要敞开心门,接纳学生,如果我们的教育只停留在口头上高喊立德口号,那是无法真正让学生从小就具有培德的意识的,我们必须要自己有德行,躬身去做学生的示范,和老子说的那样,厚德载物,我们才能去影响学生,在学生心中种下善的,美的,正能量的种子,让他们以我们为镜子,而学到何为真正的爱国情怀,爱党思想。
古人说,师者,人之范也,老师,就是做学生学习范本的人。我们不否认,我们所教的学生,家庭因素复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同样的道德起点,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同样的悟性和资质。但是,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找出学生之间的差距,通过课间的交流,去碰撞学生的思想,去感受学生的感受,而不是以一个教师的'权威,去苛责学生,让原本成绩就不好的同学,更自卑,更没有自信。
做人民教师,和修道无异,毕生面对的都是自省,学生们是一面面镜子,每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我们自己的心性,德行。面对一个政治成绩非常不好的学生,我们能否穿过他试卷上的得分去了解他,倾听他,这才是师德的根本。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急速发展中的时代,它需要的是综合型的建设人才,如果我们只有分数论英雄,看不见学生们蕴藏的人格锋芒,看不到他们的优点,这就是教学上的失德,因为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会特别功利,会产生极度慕强的心理。所以,读这本书,我一直在思索,什么是真正的师德?我该如何在学生面前立德树人,我认为,立德树人的前提是我内心要有爱,一是热爱我的政治教师这份职业,二是热爱我的学生,我可以在课堂上,欣赏每一个学生,不是以他们的成绩,分数,去将他们划分为三五九等,我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了平等,关爱,尊重,他们长大后,才有能力,将同样的尊重,同样的关爱馈赠给整个社会,我们的这个社会,才会在一群高素养,高德行的未来青年人的构建下愈发地和谐,文明,强大。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38
最近,老师们纷纷在博客里发表暑假里的读书心得,看着老师们的日志,暑假里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的感受又一一在脑中重现。吴放老师文笔流畅,言语朴实,所用的书信形式更是让人觉得亲切、自然,文中的小故事、小案例,读来让人感觉是那么的真,那么的近。
书中的第37封信——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我产生了共鸣。信中说:我们做老师的大概没有谁不与家长打交道的,也没有谁在与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曾遇到过让人“头疼”,甚至睡不着觉的问题的`。做幼儿园管理这么些年了,在这方面真是深有感触,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快,尤其在我们这个地区,外来打工人员快速增长,因此来园就读的外来民工子女也不大断增加,而且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省市,家长们都有着不同的观念和素质,家长工作非常难做,一不注意就会引起误会。另外,在我们本地区往往是六一现象严重,即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所以成人在教育孩子的方面都是比较放任的,家长们是唯恐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受什么委屈,所有,一旦老师对他们不够热情,他们就会误会老师。记得前两年,在一天的放学后,我就接到家长的投诉电话,说孩子的老师对孩子的态度不好,看不到老师的笑脸,对他们家长也爱理不理,而我们的老师则觉得这个家长无理取闹,误会就变得越来越深。可以说吴放老师的经历,与我们老师碰到的是何等相似,关键是我们的老师能不能像吴放老师一样,在与家长的解释中,尊重家长、能从家长的心理出发,关注到家长的内心世界,然后让家长接受你,配合你。
读了这封信,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在与家长的合作沟通中,首先要尊重家长。比如,孩子刚来小班,家长不放心的心理也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时候,他们会利用各种事件偷偷来观察孩子和老师,假如他总是看见老师板着脸,对孩子的态度不够温柔或者亲切的话,产生误会是理所当然的了。那么作为老师,你就必须与家长作好沟通,让他们明白为什么有时候老师是需要严肃的,老师的严肃并不能代表老师就不喜欢孩子了,也可以先前向家长说明一下自己的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可让家长有一些心理准备,沟通也就容易多了。
另外,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平等关系。吴放老师的一个比喻打的好,他说:我们不是总要强调与家长的沟通吗?想想看,要让一个“沟”能够“通”,使“水”能够畅流无阻,关键就是要保证它各部分都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这就相当于我们说的平等关系。没有这个基本条件,“水”就会窝在低洼的地方,弄不好还会造成“洪水灾害”呢!不错,我们是老师,其实家长也是老师,我们在对家长表达你的教育意见的时候,不妨也耐心听听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意见,有时候或许会让我们豁然开朗。
教师对家长要报喜也报忧。正像吴放老师说的,很多时候,孩子们有了问题,我们的老师很快就会想到要“找家长”。其实,如果孩子有了点滴的进步或者取得了一点小成绩,我们的老师马上利用各种通信工具告诉家长,或者孩子的什么有趣的事情,久而久之,家长们会非常乐意接到老师的电话或者信息,那么要求家长配合的工作也就简单了,相反,经常告状,家长就会怕看到信息,配合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
《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真值得我们细细研读,它适时地为我们架设了一座桥梁,那些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想到,又时时令我们困惑的问题,经吴放深入浅出的解剖和分析,变成了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蕴含着教育智慧的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值得我们思考并为之不断进取。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39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名师的课堂何以精彩?读了《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决定名师精彩教学的100个课堂细节》这本书,我才知道关注细节是名师课堂教学的共同点,也是他们实施精彩教学的关键。
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也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味与追求。
课堂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的落实上。名师精彩的教学细节构成了经典的教学,名师课堂细节精心的设计是其智慧与灵感的呈现。
发现和关注细节,反映教师的睿智和思想,捕捉和利用细节,体现教师的实力和功力。
教学细节稍纵即逝,要靠我们教师细心的去捕捉。它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又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当“意外”出现时,教师没有置之不理,也没有简单化处理,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以此为契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或让学生再次读书,在读中寻找答案,加深感悟;或动手操作,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或组织讨论,在思维碰撞中修正和丰富认识……教学因意外而精彩,因真实而成为不可替代的一段师生生命发展的“流程”。
教学细节隐藏得很深,要靠我们教师用智慧去发掘。细节犹如竹笋,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呈现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课堂就会精彩不断。能“剥”到什么程度,全看教师的功力。
细节很细微,容易被忽视,靠我们教师去关注和研究。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细节虽小,却能闪耀出生命智慧的光环;细节虽小,却是“生命”的智慧创造……“一滴水可映出太阳的光辉”,只有欣赏细节,关注细节,才能使课堂魅力无穷。
对教学细节的处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则给人以借鉴。
《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决定名师精彩教学的100个课堂细节》以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为顺序,系统的总结出名师充满智慧的课堂细节,并配以全国著名教师课堂教学的精典案例和专家分析,充分展示了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课堂魅力,呈现出名师处理课堂细节的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智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学习、启迪和借鉴。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所说:“一个细节,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力、见境界、见文化、见魅力……”我们的课堂也许无法做到完美,但我们要珍视细节,把握细节,让细节绽放光彩,让课堂呈现精彩。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40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每位教师对爱的执著。中国教坛的“保尔”张学成曾说“人是为了克服困难而降生的,为了孩子献出全部的爱和生命,这才是我唯一的选择和人生归宿。”乡村女教师李子梅老师也说“我从不认为我有多高尚,但离开学生,我的心都是空落落的。让我离开讲台,还不如让我去死。”
他们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能够像吴玲老师对待王强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能够像方佑青老师一样用教书的快乐抵挡病魔,难!能够和特殊山村教师申增江一样将农村教育看的和自己生命同等重要,难!从这许多的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教育信念。只有爱心的坚持和执着的信念才能创造这一个个的奇迹。
真的,跟这些教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孩子的顽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复不定时,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试问自己,对于一个责备或是训斥过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长,你能这样去宽容和包容吗?可这些孩子们能做到。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杂质,透出的都是单纯、坦诚。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这些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誉。“以天心点燃烛光,引导人类走向光明”更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这些教师一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他们的教育故事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执业的资本。教师更应该学为人先,与时俱进。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生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教育之果。
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积极教了多少年书。当教师就要努力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读《中国教师》有感 篇41
“这是一本导引教师感兴趣地、自觉地、有效地进行综合素质修炼的书。”这是《中国教师:专业素质的修炼》一书的编者在后记中的一句话,也的确一语点明了此书的用途与意义。
作为一本综合性的教育方面的著作,从引言“我心中理想的中国教师”到开篇第一章“回眸教育发展”直至最后的“摄取教育信息”,可谓涵盖了关于教育以及教师的特点和发展的方方面面。第一、第二章的内容在以前读书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书中运用不长的篇幅加以系统而概括的阐述,从第三章开始,此书逐步向我们展示了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的内容、意义,对如何培养自己而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在一些问题的分析上又具有其独到的见解。书中提到了大量的教育名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的主要教育观点,让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走近这些教育名家;提到了大量古今中外教育方面的权威论著以及主要思想,让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接触教育的理论思想;甚至还提到了许多当今教育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报刊,为我们教育资料的收集提供了帮助。
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部分内容:其一是第四章一些教育名著导读;其二是第六章关于教师成长探踪的论述。
从事教育工作几年,对于读书时期所接触的教育方面的内容差不多都已经淡忘了。以前读书的时候学习的一些理论学说,总不免感觉到空泛,虽然觉得有道理,却不清楚到底在论述些什么,对“教育”这个大概念的认识是模糊的。带着死记硬背而产生的茫然,我跨入学校并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随着年岁的增长,实践经验逐步积聚,但是理论上的修炼却总是显得临时性和局部性。因此当我翻开这本书,再一次阅读到关于教育论著的文章,结合自己这两年实实在在的工作经历,除了重新唤起对这些以前所接触过的教育论著的记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些论著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触。
卢梭的《爱弥儿》提倡让儿童享受教育:把儿童当作儿童看,这是教育的出发点;按照儿童可以理解的方法进行教育,这是教育的方法;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进行教育,这是教育的途径;让儿童享受到成长中的幸福,在他长大成人时,身心两健、富于感情、富于立志、爱美乐善,人性无限完善,这是教育的目的。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儿童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育改革也正是为了让这几点做得能够更趋完善。同样,这句话给我的感触也很大,虽然我只是一名新教师,不可能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做很多,但也正因为我是一名教师,我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真正落实这一点,让“为了儿童”作为教育工作的起点和终点。
看这一章时,同时给了我很大触动的就是对《学记》的概述。记得还曾是学生的时候背过《学记》这篇文章,在之后学习“教育学”时又多次接触到其中的一些著名的教育论断,有几句话给了我很深的印象。现在的我投身教育工作,再次来回顾这篇论著,思味再三,感受自是和当初闭目晃头的背诵不可同日而语。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完成《学记》一书,每一句都值得我去琢磨、去思索。其中一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提倡了教与学的统一,给了我最深的印象。作为教师,如果只教不学,必定会被社会发展的脚步所淘汰。“教然后知困”。的确,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并不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后出现一些问题,需要适时的思索,及时总结成败得失。“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思了,总结了,然后在反思总结中找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将来不再重复这样的错误,从而使自身获得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总会有一些感想,但当时没有引起重视而忽视了及时反思,这样就可能导致“知困”后并没有“自强”而是反复地“困”下去。“教学相长”表达的应该就是这个意思。教学需要思考,需要研究,新时代的老师不应该只是教书匠而已,而是能够在不断地实践与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人才。其实不只是在教学中,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教与学互为基础,互相提高,这点也正是应了本书的主旨。
第六章的内容在以前我已有过接触,但是本书中的一些观点还是给了我一些启迪的。教师这个职业自产生以来就具有其特殊性,教师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劳动,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是“创造性”、“示范性”、“连续性”。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带动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做的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已,而是需要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书中对此方面的描述加入了“高度”一词,所要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
的确,教师这份职业是份不寻常的职业,它的工作对象是人,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这也就注定了这份职业的特殊与责任。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不是在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发现,而在于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中塑造学生。教师的示范性作用不言而喻,身为教师,每时每刻都应明白自己的榜样作用,教师是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表率,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成长所不可缺少的手段。现在的教育需要教师具有“经师”、“人师”等多种角色要求。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更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来创造更为先进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需要更具有示范性的教师,能够在各个方面带领学生朝更为优秀的方向发展进步;需要更具有连续性的教师,做到自始至终连续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面对当前的教育要求和对教育者的标准,审视自己,思忖过去、展望将来,觉得修炼自身的素质是非常必需的,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还必须拥有相当的对教育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对科研的设计实施能力。我当以此为目标,不断改进自己,适应教育,让自己成为符合新时代标准的教师。
【读《中国教师》有感】相关文章:
读《中国教师》有感01-01
读中国教师有感01-12
读《中国教师》有感(13篇)02-02
读中国教师有感(13篇)01-13
读中国教师有感 13篇01-13
读中国教师有感13篇01-12
读中国教师有感(合集13篇)01-24
读中国教师有感汇编13篇01-14
读中国教师有感(汇编13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