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书笔记(合集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目送》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目送》读书笔记1
《目送》这本书的内容挺吸引人的眼球,大部分人都可以看到片面的意思。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言语来形容有一部分的内容,似懂非懂。时光在我们不知不觉当中过的很快,不知不觉我们的父母都开始变老了。我们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单纯的孩子了,也在慢慢的不断的承受着压力。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生离死别,这个过程固然很痛苦。但是也是我们无法决定的。
也许就像他说的那样吧: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看这本书,有很多感受都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就是心里莫名的又觉得好像学到了一些什么东西明白了一些道理,或者说是人之常情。在这似懂非懂的感觉下,我还是有所收获的。
一个国家有大笔的经费用于战争,而领袖们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打着的旗号是“国家统一,让人民回到自己的国土上面”。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一场战争会带来多么大的影响,会让多少家庭妻离子散,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不便。你想收复领土的原因是为了让同胞回归祖国,如果我们双方友好合作,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他们一样可以随时回家。那么领土是不是需要收复还有那么重要吗?
国家为什么要富强,那是因为国家只有富强了别人才不会欺负我们,我们的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那么人民幸福了,其他的还重要吗?
历史上总是一笔概括人们所承受的苦难,将作为一名军人应该做的事情无限的夸大。将战争的胜利反复的渲染,将国家以及人民的耻辱一笔概括。
难道我们没有权利去了解真实的历史和历史发生的经过吗?也许只有我们在了解经过的同时会更加的感恩国家给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呢?
越向后看就越觉得有很多方面,国家、亲人、朋友等,我们会因为生活无法陪伴父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兄弟姐妹们都有了各自的生活,会不断的结交新的朋友。
随着时间我们会慢慢的改变,我们无法想一些人解释我们的处境和生活,我们也无法理解他们的处境和生活。我们应该感恩我们生活的这样安逸,而他们却无法得到基本都生活。突然间有了想去支教的念头,我没有高薪可以去捐献,在还依靠父母的年纪我也无法做更多。
也许这些都是我的借口如果愿意你可以很节约将这些钱拿去捐赠但是你没有,我因为有牵挂所以做什么事情都很束缚。
我有太多想做的,因为生活、因为我不能自私放下父母不敢去过自己的人生。毕竟我们的父母是很传统的,我还有点害怕的,他们无法理解我们的想法。有的时候很想问他们是我的幸福重要还是你们所谓的安逸重要,为什么我就应该承担这一切。
《目送》读书笔记2
背影,一个多么孤独离愁的词语,代表着离开与目送,代表着你永远都追不上她的脚步,永远无法与她并肩。我们从刚出生时的第一次见面开始就一直是目送着父母的背影。看着那个曾经宽阔厚重的身影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在日益消瘦,看着那个曾经需要高高的抬起头仰望的身影,已经随着身高的增长变成平视或俯视了,看着那个或因保养而娇嫩或因干活而粗糙的手变得青筋暴露满是皱纹。就像作者在面对老去的母亲时的发问:“年老的女人都会这样吗?身子愈来愈瘦,脚步愈来愈轻,声音愈来愈弱,神情愈来愈退缩,也就是说,人逐渐逐渐退为影子。年老的女人,都会这样吗?”我想这个答案或许是肯定的,而且不仅仅是指年老的女人,更多的是对所有人的感叹。人生,也不过是从目送别人的背影转换为自己的.背影被别人目送而已。
“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同代人,一个需要珍惜的词语,它代表着所有在你的生命中路过的人。他们或许走在前面让你目送他们的背影,他们或许走在后面追赶着你的脚步,他们或许只是与你擦肩而过,他们或许陪你走了很长时间,但是他们都会是路过,也只能是路过,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书写的,你不可以为别人而活。
《目送》读书笔记3
它由一幅幅画卷组成,一幅幅我们所经历的生活画卷,有真切却又牵挂的友谊,有温暖却又伤逝的亲情,有失败的脆弱,有分别时的缠绵不舍。它没有太重的说教意味,内容应该简洁却有力,却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它的文字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却总是,如此的动人。这就是龙应台的《目送》,读她的文字,如同冬日寒风中依然挺立的小草,让凛冽的天气里多了几分生气,如同山间叮叮咚咚流过的小溪,甘爽清凉,沁人心脾。
《目送》收录了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等等。《目送》是《目送》的开篇点题之作。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从中可以感悟到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与“舍”,一种刻骨铭心的痛。同时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作为子女的我们总是要离开父母,独立成长。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正如龙应台在《山路》中说的:“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是啊,人生就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通往森林的路。在平原中,人们结伴而行,一路嬉闹追打;一旦进入森林,因为草丛和荆棘的阻拦,所以各人专心走个人的路,寻找个人的方向。父母可以一时帮你,但是不能一世帮你,我们往森林里越走越深,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我们需要的是自己的披荆斩棘。
《(不)相信》,如她所说,人们现在面对的最大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曾经相信的这些价值观包括国家、历史、文明、正义、理想主义者、爱情和永恒,可说全是生命里很厚重、又很核心的价值观。然而在这现代,各种价值观混乱的时候,众人皆惶惶然想要确定一些东西,却又信不下去。因为一切,不论是国家、历史、正义等,都是人在下定义。但人性软弱,价值观会因势摇摆,国的定义有问题,历史有一半是编造,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理想主义者无法全身而退,爱情走形,甚至地球也会被毁灭每个人。但是我们的信仰可以不变,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重要的是我们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
《目送》读书笔记4
雾散,也散缺了迷茫;梦醒,也唤醒了酣睡的神伤,在这本深邃美丽的笔记里,我看到的不止是忧伤那么简单。——题记
这个暑假,对我来说是收获的、成长的!因为我和妈妈共读了一本深入我青春灵魂的书籍——龙应台的《目送》。
看到妈妈读这本书时,眼眶湿润的感动,眼底深深浅浅的忧伤,我亦有或多或少的感慨,但不至于像妈妈的感触那般深邃!我读《目送》感悟到岁月如歌、感恩父母无言的爱!
时光溯源,从儿时的蹒跚学步、入幼儿园、走进陌生的校园,每次父母的目送,我都惶惑的寻找妈妈的背影,不停的回望人潮后的爸妈。我清晰的记着他们离开的背影,微微的关怀中带着深深的不舍。
光阴似箭,一去不返。转眼我已是青少年,我在长大,父母在变老!这是我读《目送》时突然感受到岁月的匆忙,抬头看陪伴我读书的妈妈,她曾经的黑发里,不知何时竟掺杂了几根白发。
曾经我以为,长大就是鲜衣怒马,仗剑天涯。后来,在一遍遍目送后,我恍然,长大还意味着独自漂泊,心中牵挂。原来——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句话令人不禁掩卷深思,震撼我的心灵。
这个暑假,我极力要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参加了一个暑期军训营。这是我成长岁月中,最长的一次独自远行的别离。出行那天,闷热的天气突然下起小雨,爸妈送我到目的地,要身处陌生的环境,我忍住泪水在眼眶打转,却强忍着不让它掉下。在我走进出发的列车,轻轻回头,却惊诧的.发现,爸爸红着眼眶,妈妈在悄悄地抹泪。我的眼泪再起,像断了线的珍珠般滚落。我坐在车里,看着他们的背影,我们互相目送着渐行渐远。
正如龙应台所说,我和他们的缘分,是注定的。我们会目送着彼此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他的身影从大到小,从清晰到模糊,彻底的消失在眼帘中,不再出现……
合上《目送》,心中感念纷纷,许多回忆涌上心头,眼睛不自禁的湿润。其实这本书,有些部分我并未完全看懂。因为很少有作者共同的经历,但不乏是一趟荡涤心灵的旅程。或许有一天,当我长大走上社会,有了自己的生活,体会到人生的不易,我才能真正读懂龙应台的《目送》吧!与妈妈共读着《目送》,互相交流着阅读的感悟收获,也感受着彼此浓浓的爱与亲情!我顿悟人生的真谛,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在作者细腻的情感世界,我找到了共鸣,一本好书,会给你一次痛彻的领悟——时光无言,爱亦无言!
《目送》读书笔记5
初见《目送》时,她一身墨绿在浩如烟海的书海之中,那么不起眼。可她却吸引了我,像西湖边上被轻烟笼罩的一位女子,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上默默伫立,然后轻轻回眸......
“目送”,饱含情感的字眼,我想,这一定和女人有关。果不其然,龙应台女士,一个经历众多大事件的台湾坚强女性,以一双细柔的手、一枝细细的笔杆,写下难以言尽的大爱: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有失败和脆弱,有失落和放手,有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她也曾是一个孩子,在父母的目送下成长;然后她也成为了一位母亲,开始目送着她父母的一天天苍老,目送着她孩子的成长;在岁月的流逝中,她也开始被孩子目送......她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缘分,多么奇妙。三代人的关系仅一个“目送”就能解释清楚。目送着上一代人老去,目送着下一代人成长与同代人彼此目送却开始被下一代人目送......于是我开始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一条路就是人生。从生命的开始到灭亡,一路上有许多的交错路口,那又是另一个人的人生,在人生路上与你相交,彰显着彼此的缘分,又或者在下一个拐角的路口就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但终究在尽头时,是一个人。
我们一个人来到这世上,也一个人离去,路途中或孤单或寂寞,有朋友陪或有家人伴,有些事还得一个人去承受。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每个人都是单行道上的跳蚤,每个人皈依自己的宗教,每个人在单行道上寻找,其实没有人不相信缘分。
在大武山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的窗帘缝里射进来,她看到她母亲灰白的头发,佝偻的背影映在墙上;她看到母亲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却是一个再也找不到回程的旅人。几十年前,母亲生来并非就是母亲,十几年前,母亲也是一位无忧无虑的少女。她们一路走来,慢慢成长,在爱的滋润下成为了母亲,她从无忧的少女变成了开始为一个家操劳的母亲,她的脸上开始长皱纹,她的头发不再黑亮,谁还记得当初她青春洋溢的模样,所以要善待那个尚未成为母亲的少女,也包容那个从少女一路走来的'母亲。
在下着小雨微凉的下午,她在热腾的茶雾中看到老友虚弱的身影;在文化郁郁的江南风中,她看到一个个胸襟博大的斗士;在大雨磅礴,寒气逼人的英国,她看到17岁的菲力浦棱角分明的脸庞;在硝烟戾气的会议上,她看到车水马龙的酒会中,父母亲颤巍巍的身影走来......她的眼中尽是爱与亲情。
她目送着那些苍凉,那些挚爱。那些珍宝,她的眼中尽是爱与亲情,她写着她的修行,却忘了告诉他们她的路途,看不见她的苍老。她的人生经历了很多,所以她才能写出那些一个个令人潸然泪下的孤独美丽的文字。她的人生境界就像一个空了的杯子,能心无旁骛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再看看现代人,正相反!每个人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太多的欲念。太多的纷扰。不懂得知足与感恩,所以往往忽略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其实,就像冬天里的一杯热茶,久别重逢后的一个拥抱。往往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流年,留不住,算不出。就像日落残红一场梦。但所有的记忆都在眼中,从不曾忘怀。一次次的目送,心中的爱却不减半分。眼中的情也不差分毫,那些深邃的爱埋藏在眼中。他们用一年又一年老去的岁月告诉你——我们爱你,很深。
但愿所爱永不忘,岁月长衣裳薄。
《目送》读书笔记6
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初见《目送》这本书,隐约中使我从内心中感到无限的亲切,回忆往事,感觉在某些方面与作者有着同样的过去与经历,作者在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正如书中所诉,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引发读者无限深思。
通过全书的阅读与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拥有一颗悲悯生活的心,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最为珍贵的是,我学习到了作者龙应台的.广阔视野和朴实的文笔。建筑在你的视野和你对生活汲取的养分上,这是一种平淡但充满魅力的美丽。书中的很多想法内容很多的你我都能书写出来,但是那样的角度和叙述方式却是我们不可及的。
有人说,少年时读过的书,奠定了我们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过瓦尔登湖的晨光,奔跑过聂鲁达的黄昏。任凭世间万象映射心间,你仍旧能以梦为马,踏遍天际的绛紫与金黄。读完《目送》这本书,使我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一个是曾经历的画面。光阴似箭,昙花一下,稍纵即逝。
《目送》读书笔记7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到很多对爸爸,妈妈的那种细腻的情感交流,很能共鸣。尤其是在她爸爸病后,妈妈老后,那种对父母的依念与关爱。这在龙应台的作品里是比较少见的,完全不同于她以前的写作风格。
都说老人会返老还童,上了年纪的老人逐渐变得像孩子一样偏执,简单,丧失独立性,需要依靠,害怕孤单,害怕年轻时的创伤和阴影。每看到她和妈妈打电话,妈妈说“你是我的雨儿(就是女儿的意思)吗”。这边应着“是的,我是你的女儿。”“雨儿你在哪里,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不停地问,不停地问。啊,我想起爸爸走后,妈妈是怎样地急切地等待着每一个周末,等待着我们回去吃饭,让她看看我们,让我们看看她。每次总要做大桌菜,囊括每个她爱的人的`喜好。有时有事不能去,妈妈就好失望地在电话那端“哦,那你们忙吧。”。妈妈活着时都不曾好好留意妈妈的等待,现在想到泪流满面,现在想到肝肠寸断,现在想到一切都已成烟。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回老家,每次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总看见奶奶撩着围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走在山路上,听到风声,看到叶飘零的样子,也会无由来地想起我再也没有可以肆意撒娇的怀抱,可以容纳我任性的海港,可以拒绝长大的空间,我就忍不住哭得很伤心。朋友看着我,“你哭得真难看。而且是相当难看!”
那又怎样?那又怎样呢,又怎样呢?
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然而就算我已经七老八十,就算我已经儿孙满堂,我也依旧是个孤单的孩子,在心灵的一隅,等待着目送的眼光,这样的我,才不会惧怕回头,这样的我,才敢一直往前。
我认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因为没有飞过去的勇气,我现在发现,不是它没有勇气,而是沧海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读书笔记8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
一直以来,最牵动人心的就是母爱了。
渐渐地,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想法也会有所改观,会迸发出许多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看法。我们开始变得有思想了。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妈妈懂得东西太少,可能会看见什么稀奇的东西之后大惊小怪。
但是,在咱们小的时候,妈妈对我而言就是天啊。
她会在睡前给我讲故事,也会在无聊的时候教我唱歌。那时候,我觉得妈妈是世界上最博学的人。
然而,我慢慢地长大,我渐渐改变了对妈妈的看法,但妈妈呢,她的看法还像当时一样么?
在《目送》中,我开始学着处在妈妈的位置上来看我现在的行为。龙应台的一字一句使我明白,不论是处在那个年龄的我,变的都只是外在的表达方式,不变的,是妈妈对我的爱。
所以,从那时起,我开始注意起妈妈的感受。我不再抱怨她讲话啰啰嗦嗦,不再怪她懂得太少。因为这么多年来她都在包容你,爱护你。
有些话啊,要快些讲出来,因为也许某天,你已经没有讲的机会了;有些爱啊,要快些表达,因为这爱太深厚,要用一辈子回报;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因为路途中的各种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也许,你只能在某个瞬间强烈的`感受到父母的爱,让你觉得这爱不过是沙上印、风中音、光中影。
殊不知,这感情,早已深入骨髓。
或许有一天,我们就会与她身在不同的世界,做着痛苦的永别。或许有一天,满上遍野的茶树盛开着花,满上遍野的一片白,在这个场景下,我们做着最后的诀别。
我们还小,这一天不会离我们太近。但我们也必须知道,这一天总会到来,我们能做的只有活在当下,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分每秒,才不会在未来的某天幡然醒悟、后悔不已。
《目送》读书笔记9
目送,是为了再次聚首最开始,先回忆一番。第一次闻及龙应台这三个字是在高三的某个课间,隔壁桌的同学说了一句龙应台的格言,而我却哑然不知这位华人世界里颇有影响力的一支笔,深感惭愧。
看的第一本龙应台的书正是《目送》,现在还在当当的销售榜上,书是从小伙伴那里借来的,在某个暑假里看完,当时的情感至今仍有几分印象。书中谈到死亡,衰老和孤独,触及脆弱的敏感神经,几次尴尬落泪。还记得是在家里的客厅沙发上,蜷缩着身子,看得入情入味,在母亲走出厨房门的时候,假装无意地抹去眼泪。当时读到的正是作者对其母亲的描写,平平淡淡的文字中却有着一股让人心生悲伤的强烈情绪。
给文字赋予情感,它就是拥有了灵魂的存在。再一次接触龙应台这三个字,是在读书会员的书单上,于是我便再一次重拾目送,决定细细品味一番。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我们都到了独当一面的时候了吧,小时候渴望长大,觉得长大就有了自由,却不知越是长大,越会被现实圈住。成长的自由是相对的,大手拉小手已经成为模糊的记忆,一个人走,需要更多的勇气。
【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人,终究是孤独的,你会有家人,会有伴侣,会有朋友,但是更多的`时候,你只有你自己。你才是你自己的全部,在这世间,所有的依附都只是暂时的,你所得到的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你的情感和思想,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目送》读书笔记10
龙应台在《目送》这本书里写下这么一句话:“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初读这本书,一开始我也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当我几年后再拿起这本书,这句话却最令我感慨万千。不知道是际遇的辗转,还是思想的沉淀,让我对这本书深深怀念。
想起这几年走过的路,路上的人、事、物,像是一部漫长的电影。剧中情节跌宕起伏,或是平淡如流水,我都这么坚持着走过来了。而我也是带着这种信念过好每一个当下,是激励,也是经验。现在,每当在学校看到新进来的初中生,我都忍不住喟叹。一方面是感叹逝去的如歌岁月和年轮的苍老;另一方面,却想起那时初出茅庐的自己,天真单纯,胆小脆弱。
刚离开家的孩子,看起来是那么可怜、无助,遇到困难动不动就哭,第一个想到的`总是父母。可是,这是她迈向成长的第一步,毕竟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父母不会陪我们一辈子,谁也无能为力。那时她还不懂伪装,傻得不能再傻,最真心的话三言片语就被所谓的好朋友骗去,得到最多的也只是欺骗和背叛。她就一直想着:为什么交个朋友这么难?然后再一次地相信,再一次地被伤害……最后在眼泪中才真正明白: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成长。
有时候回到家向父母诉说,还没开口,眼泪早已放任成滂沱。一瞬间,那些过去的委屈,难过,像是喷涌的泉水,怎么都止不住。时至今日想起,也都十分酸楚,我不知道在别人的成长史中,有着怎样波涛汹涌的故事,但在我心里,那是我前所未有的经历,也是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最珍贵的宝藏。在那时我就明白,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如今,我已是一名正式的高三学子,眼下等着我的是高考。路途上伙伴众多,而真正能陪伴自己的却没有一个,父母也已然不能给我们更多的帮助了,唯一能做的就只是认真学习,努力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因为这是梦想,只有靠自己一步一步积累,才能铸就新的辉煌和高度。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读书笔记11
有一只蜥蜴,它爬过山川河流,在一个孩子的面前掠过。它的背上,有一条蓝色的火焰。
《目送》是一本记录着人生的笔记。作者以细腻的文笔描写出了一个发生在“我”、妈妈、父亲和“我”的两个儿子之间的事情。
在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妈妈。她年轻时曾是一个泼辣而放肆的女子。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放纵的`,无拘无束的。她曾在暮暮垂老时手捧一只花哨的高跟鞋,不愿撒手。她一生都是在追求着“美”的。
在文中,每每提到父亲和两个儿子,必然会像是聊到了一个循环。“我”对父亲做的事,长大后,也往往投回了“我”身上。“我”的父亲曾对我伸出过的手,穿越万千时光,化成了我伸向儿子的手。但无论是我,亦或是我的儿子,他们,都拒绝了牵手。
这本书整体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家人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渐渐地,“我”的动作,从自由散漫的行走,变成了搀扶。可是在搀扶中,“我”还是空出一只手,伸向了儿子。可回头看时,儿子不知何时早已步上了另一条路,一条同自己在走的,大同小异的路。
“我”用尽气力,搀着父亲,一只手闲下来扶着眼神泰然的母亲。在搀扶中,“我”像在帮婴儿学步,一声声唱着:“白——日——依——山——尽”,行远了。
父亲也是文中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他宽厚,有耐心,总笑眯眯的,最后只身穿一套冬衣,暖暖和和地去了。“爱己”送他的“鞋”,他却终没能穿去。仅带去了几句诗词,带去了一只背带蓝火焰的蜥蜴。
在开始读书的时候,我就发现,封面是一张被洗褪了色的绿色布料。它经岁月洗涤,绿色中带了些淡淡的黄色。正如这书中所讲述的故事,平淡而朴实,像一张粗布,初见时只觉乏味,细细端详,才觉其中美感。
文中的一些段落,总令人有时光倒错的感觉。中学女生的校服,母亲的一件衣物,甚至一只蜥蜴。这种写法令人耳目一新,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
在写到这里后,我再阅自己写出的文字,只觉有些不足。纸上单薄,阅书时的感情都不知如何表达。翻书,瞟到最后一页的下脚,有几滴水渍,不知是何时沾上的。水渍落下的地方,正巧是作者目光所及之处。那里有一只灰色的蜥蜴曾爬过,背上有一条蓝色的火焰。
《目送》读书笔记12
封面并不出彩,但奇怪的是,这本书总在我面前滑落,我不得不一次一次从地上把它拾起来。候机时间尚有余,我翻开了这本书。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文字,当场就挪不开脚步,眼泪哗哗地流下来。
还能追什么呢?还能追回爸爸妈妈吗?甚至连他们的背影也不曾记得是什么模样。
最近总会这样,无端地就伤感起来,意识到时眼泪已流了一脸。姐姐跟我说她也是这样“也许,过了妈妈的百天就好了吧。”姐姐说。
可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够痊愈,有很深的无助感,特别是遇到让我纠结的事情的时候,这种感觉就特别强烈。最记得有一次跟妈妈讲一件我不太占理的'事,本以为妈妈会有什么相左的意见的,谁知道妈妈一点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毫不犹豫地站在我的一边,根本一点原则性都没有,所想的只有一点就是我的孩子不能受委屈。这才知道,世间真的只有爸爸妈妈才会这样无条件地,无原则地爱自己的孩子。
《目送》读书笔记13
一次次的目送,像一片片散落的灵魂碎片,慢慢拼凑出我们的人生。——题记
一本《目送》,积聚了三代人的情感,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落、无奈、放手,写出了目送包含的浓浓的一份情,一份爱。正如作者龙应台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作者身为女儿,面对痴呆的母亲一遍遍地问她是谁,面对病重的父亲低垂着头,生活不能自理,面对飘着雨的火葬场里,躺在棺木里缓缓向前滑行的双亲,她心上落着刀,眼里落着泪,最后深深凝望,希望记得最后的目送。
作者亦身为母亲,为自己的儿子付出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她看着儿子一点点地成长,追赶着儿子成长的脚步,她无怨无悔,最终却不得不在无奈与落寞中停下脚步,不再追赶,只能目送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一步步地走远,她在儿子身后目送着,眼眶中盈满了泪水,她明白,这是儿子自己的路,只能由他自己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自己的生活,相同的,就是那一次次的目送。
记忆里比较深刻的,是我六年级的一天。
那天,我捧着自己满分的作文从学校欢欢喜喜地赶回家,让妈妈也高兴高兴。一到家,却发现妈妈正整理着行李,这才得知妈妈要去杭州进修一周,明天清晨就要出发,这一切发生得太快,我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昏昏沉沉地吃了饭,头一遭失了眠,大概是因为妈妈头一次要出去这么长时间。
第二天,天还没亮,就听见门外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和隐隐约约的说话声,我知道,妈妈要到车站去了,一晚上的辗转反侧,使我不得不接受了“一周看不到妈妈”的`事实,我极快地穿好衣服,打开门,冲进楼下正准备出发的爸爸的车的后座,他俩大概是以为我还在睡觉,这会子见到我,脸上满是讶异,只一会儿,便在电话的催促下赶紧出发了。
一路上,我就靠着车窗,压抑着内心的不舍与无奈,压抑着眼眶中的泪水,闭着眼,听着窗外的细小的雨声。一会儿工夫,到了车站。我下了车,才发现天空中还泛着淡淡的雾,迷蒙地连成一片。大巴旁,我的妈妈站在车门边,望着我,眼中的不舍与牵挂,没有因雾迷茫,而是直直地传达到我的眼睛里。我的心中仿佛有个声音再说:“快去!”于是,我冲向妈妈的怀抱,在投入怀抱的一瞬间,泪水决堤。妈妈为我拭去泪水,红着眼圈说:“别哭,妈妈又不是不回来了。”可我明显听到了重重的鼻音。我吸吸鼻子点点头,总算止住了泪水肆意。
耐不住司机的催促,妈妈上车靠窗坐下,正对着车下的我,她用手指在车窗上画了一张笑脸,又指了指我,我立刻会意,一把擦去泪水,向她扬起微笑,她也微笑着和我挥手。车启动了,在朦胧的薄雾中绝尘而去。我目送着妈妈渐渐远去的微笑,远去的挥手,心里出奇的平静,我想妈妈也和我一样吧,那扇窗边,妈妈也一定在目送着我。
大巴在马路的尽头只留下一个小小的黑点,我抬头望望泛起鱼肚白的天空,不知什么时候,那颗启明星一闪一闪的,明明泛着雾,却那么真切,一如那回望的目光,能穿透重重的雾,暖到我的心里。
每一次目送,都是一份情谊,在目送里所包含的的浓浓的爱,是我们生命里最耀眼的光彩,温暖了我们的心;每一次目送,都是一次温习,让你明白要对爱你的人心存感激,去温暖他人的心;每一次目送,都是一块碎片,少了一块,人生便永远拼凑不完全。
《目送》读书笔记14
在朋友家小聚,在其书房看到龙应台女士所著的《孩子你慢慢来》,为其所写的温情的亲情和坦率的词汇所感染,于是果断借阅,读后意犹未尽,发现这是她系列人生书作的第一册。于是四处寻找第二册、第三册,偶然在一个高铁站等车时在车站书店发现了龙应台女士所著之人生三书《目送》,于是欣喜之中果断买下。
这本书共有散文七十三篇,有人曾认为它就是二十一实际的《背影》,作者以独特的、深邃的视角对父母之情,兄弟朋友之爱,对儿子之念进行阐述和描写。在她的笔下,写到她的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送她第一次去大学任教时因羞于自己的小货车掉头而去的背景,愧于父亲瘫痪时因忙于工作而未能在医院伺奉父亲而留下父亲低垂的背影,以及对父亲的去世,她目送父亲的棺木在推入火葬场的背景;对于她的母亲的逐渐老去,甚至已经不太记得她的女儿的名字和容貌,作者陪着她母亲去阳明山旅游,第一次带她去坐了捷运快车,看着她母亲坐在凳子上拍照时时亮却迷离的眼睛,她看到了旁边另外一个老人的背影,母亲的形象变得更加娴静,更加清晰,也更加孤单,作者于是花了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她日益衰老的母亲;更是陷入母亲坐火车时记挂着“家”而嚷着“天黑我要回家”凄然声音的'深思:母亲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对于孩子,作者如世间的万万母亲一样,目送着儿子的背影慢慢长大,目送着儿子的背影从蹒跚学步到步入学堂、从儿子刚入学堂时的怯怯眼神而不断回望到十六七岁时埋怨母亲管束太多而毅然离去留下不再回头的背影,到上了大学之后,甚至是连同坐一台车时儿子也是戴着耳机听着只有他一个人呢能听的音乐,留下他高高瘦瘦的背景在公交车开走前的公交站台。于是,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今生今世就是在不断的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父母永远都是站立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对于幸福,她说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幸福就是你早上看着她的背影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安安的回来了;幸福就是你还有时间等着头发白了、背已驼了、用放大镜艰辛读报的父母,他们还能走到街角买两副烧饼油条回家再叫你起床。所以,时间,总是无法停留,就如数不清沙漏里边的沙子还有多少粒,也听不见沙漏流沙的速度能否不在加快,但是唯一可以百分百确定的是,那沙漏不停的在漏、不停的在漏。
是的,生活的压力,压得我们有了逃避回家冠冕堂皇的理由,对于我们日渐老去的双亲,我们真正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给予他们的又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我们能够给予的往往只有逢年过节的回去聚首,甚至是偶尔的几通电话,父母给予我们的却是无微不至的关爱,无穷无尽的牵挂。孝道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立人之本,莫要等“子欲养而亲不待”,莫等闲,不管工作有多忙多累,想想父母送你出去读书时因挥别而吃吃不能放下的手臂,想想父母在你毅然决然转身离开时隐蕴在眼眶中的泪水,多陪陪父母,因为留给我们的时间真的不多。对于孩子,我们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开始注视这孩子成长的背影或欢欣或忧伤,我们能交给他们的也是自己逐渐逝去的时光,所以,教育孩子,善待父母,以身作则,从心做起......
《目送》读书笔记15
今年暑假,闲暇之余读完台湾女作家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目送》。作者用她独特的角度和叙事方式,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文笔平淡而充满魅力。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颗热爱生活、悲悯生活的心。我和作者一样喜欢走路,“有时候,约个可爱的人,两个人一起走,但是两个人一起走时,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风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我也喜欢摄影,用照片记录生活,记录每天的日出日落、云卷云舒、花虫鸟兽……“跟风景约会的时间长了,行云流水间,万物映在眼底。每一个被我“看见”的瞬间刹那,都被我采下,而采下的每一个当时,我都感受到一种“美”的逼迫,因为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
看这本书时,常常陷入思考,产生很多共鸣。“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大小姐吧。”总有一天,我们会变成别人的爸爸妈妈,我们会变成别人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那时的我们会是怎样的呢?
虽然我没有经历过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但终有一天会经历,这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目前父母健在且身体健康;家中有兄弟,事事有人商量;朋友不多,但有三两知己互相关心,顿感幸福无比。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读到这里不由想起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千与千寻》。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人生之路亦是如此,没有谁可以陪伴你一辈子,你面对的所有挫折,遇到的任何困难有时只能你自己去承受。因为父母都可能老去,比你先走一步;你的朋友也会因有自己的家庭,无法顾及你的全部;你的爱人也会有不在身边的一天,何况如果有孩子,他们也有长大的一天去外面的世界闯荡,去过自己的生活。那个时候,所有的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去决定,所有的路也要自己走下去。
准备好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满怀信心和希望,往后余生不负流年。
【《目送》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目送读书笔记04-05
《目送》读书笔记01-21
目送读书笔记02-05
龙应台的《目送》读书笔记12-11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01-05
《目送》读书笔记范文06-09
目送读书笔记(15篇)05-23
目送读书笔记1000字12-10
《目送》读书笔记15篇04-13
《目送》读书笔记(15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