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Q正传读书笔记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优】阿Q正传读书笔记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阿Q正传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篇1
鲁迅这个名字想必大家一定听说过,他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也家喻户晓。他的作品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影响,想必这也是他在文坛永不衰落的原因之一吧。
他的文章思想深邃,形象典型,风格独特,充满着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和民主忧患意识,蕴含着一种深情而热切的希望与召唤,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与文化。
在我读过《阿Q正传》之后发现,他的文章正是有着这种特点。他把目光集中到了社会的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从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那个封建落后的时代,底层的劳动人民是何等的辛苦。他们必须起早贪黑,日日夜夜地工作,还不一定都够让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吃饱穿暖。封建的政治制度,使人们遵守这样那样不合理的规矩。他的作品流露出他对民主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渴望,和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生活在那个时代,鲁迅于上下求索的彷徨中发出的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它划破了冷暗的夜空吹响了向封建社会宣战的号角,祛除了人们精神上的痫疾,审视了人们麻木的思想,带领我们冲破这茫茫黑暗。
鲁迅众多的小说中,我还是最喜欢《阿Q正传》,它不同于其他作品那么哀重,它有着它独特的幽默和洒脱,但不得否认的是,作品的灵魂依旧隐藏着鲁迅固有悲凉。
《阿Q正传》中有许多细节描写,让我觉得非常好,鲁迅良好地写作经验使这些描写十分生动传神。例如:“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是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社戏》中的童真趣也令我感到十分有趣。书中鲁迅和儿时的伙伴一起看社戏,偷豆子这些事情,也使我回忆起了儿时关于我自己的童真童趣。
在我小的'时候爷爷经常看报纸,每天午休过后,爷爷都会坐在院里的摇椅上看报纸。而我就总是在一旁偷偷观察着爷爷。爷爷戴着老花镜,坐在摇椅上,阳光洒下来,椅子一晃一晃的,爷爷的白胡子在阳光下也仿佛镀上了一层金。我望着爷爷的样子,突然也很向往。想像爷爷那样坐在摇椅上,一晃一晃地带着眼镜看报纸。
所以第二天我早早就吃完饭,跑到院子里,爬上爷爷的摇椅,坐在那里沐浴着阳光,我拿起一旁桌子上摆放的眼镜就开始往眼睛上戴,一开始怎么也戴不上,好不容易戴上了,怎么什么也看不清啊,而且头还感觉晕晕的,我赶紧将眼镜拿下来,嘴里嘟哝着:“什么啊,一点儿也不好玩。”随后,我便躺在摇椅上,一晃一晃地睡着了。孰不知这一幕早已落入了爷爷的眼睛,他的眼里则洋溢着地对我无尽的宠爱与无可奈何。
儿时是快乐的,那时我们无忧无虑,不用想那么多的事情,也不用去为自己的生活所烦恼。但长大以后我们所要考虑的事情也就多了,我们要为我们的未来规划,我们要去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我们以后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想要获得更好的物质条件,现在的我们就必须好好学习。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使自己以后的生活更好,才能使自己的祖国变得更加强大,而不是像小说中写的那样懦弱,任人欺凌。
鲁迅的书中,有好多为生活拼搏的,那些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十分悲惨但却又无比真实。
从这本书中,我读到了许多,同时也读懂了许多。我们如果想要未来过得更好现在就必须用汗水和鲜血去开辟那充满着荆棘的成功之路。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篇2
也许对于《阿Q正传》我们并不陌生,也常常听到所谓的“阿Q精神”,说实话,读了这本《阿Q》我就觉得阿Q不是指个人,是指一个现象,病态的现象。
全文读下,觉得阿Q是个可怜人,可似乎又不值得我们同情。我们社会中有许多人很“阿Q”,他们说的好听叫知足,知足那是怎样的精神境界?阿Q打架打不过,就在嘴上赢过他人,可是得到的.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心中平衡些——就是所谓的知足。
阿Q欺辱小尼姑,典型欺软怕硬,以获取心里的满足。阿Q胜的是小尼姑,他似乎觉得自己好光荣。
在作者笔下,“看的人们”“闲人们”“大家”“取笑的人”同是病态,病态有下面4钟——自私,虚荣,不管他人,势力。阿Q以为革命是为了自己谋利益的手段,等于造反。像现在,多少人忙忙碌碌,无非是为了寻求更过的个人利益。这不就是自私心的体现吗?在人际交往中,同事互相吹嘘,朋友互相攀比,这便是虚荣新的体现。
生活中真的动起手来,打架时,阿Q那样讨饶的人并不多,但是在公共场合起哄、爱看热闹的恐怕不少,这便是不管他人。
社会大流中个体阿Q病态存在于人群当中,我们将如何将这种阿Q病态改正呢?这就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篇3
阿Q,从名字上来看,是个个体;从精神上来看,却是个群体。而且这个群体还不小,就是人类。
幸而《阿Q正传》里的阿Q只是个无名小卒,倘若他有钱,又倘若他有势,那就不再是悲喜剧,而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
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残酷,阿Q影射的恰恰都不是小人物,大搞优胜记略的顽固派,掩耳盗铃的保守派,当局者迷的革命派,哪一派也掀得起点风浪来,你推我搡间,要了些人命也是常事。
苦的`是人民,又假使小人物变成大人物,大人物又变成了小人物,那阿Q就会成为另一个赵太爷,赵太爷便成了另一个阿Q。世间也不过还是如此,受苦的又是老百姓。
在不断的循环交替中,总是甩不掉一个阿Q,有阶级就有阿Q。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篇4
看了阿Q的故事后,我深切地体会到,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旧社会生活的困难,当我看完了这本《阿Q正传》,我总在想:阿Q的身世到底是怎样?是阔得不得了?还是和他现在这样,一天到晚,只要干完活,就一定是无所事事?
像阿Q这样乐观的人,在旧社会,是不是很多?还是一个比一个悲观?阿Q这种性格,让我自悔不如,要是我能交许多朋友,每天快乐地玩,该做什么做什么,这样的我,才是最好的'!只要我能把握时间,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我在什么时间可以完成,我一定不会经常反感爸爸,而爸爸也不会说我为什么不完成作业等等的话,不再唠唠叨叨地烦着我。
阿Q的生活,我发现,现代的人从不会过这种生活,每天干完活,上街逛一逛,凑凑热闹,招惹一些人来戏弄他,打他。还参加一些政府反对的事,加入革命党,使得他最后被政府枪毙,还让人说他坏。我想问,现在,还会有人要这样做吗?
最后,我还想知道,在鲁迅先生的笔下的中国人被他贬得一文不值,可他也是中国人啊,难道,鲁迅的文章,中间还有别的用意吗?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篇5
阿Q虽说很自尊,但他也像其他农民一样,不能脱俗,喜欢欺侮妇女,认为“女人是祸水”,尽管四处流浪,没有固定的住所,可也想传宗接代。因为调戏赵家的吴妈而找不到工作,饿得他除了裤子都卖了,被迫去了城里。
阿Q经常被人欺负。有一回,他被别人欺负了,看见一个小尼姑,就拿她来出气,说了一些很粗鲁的话,别人都鼓掌。他以为是别人为他喝彩,实际上是别人在讥笑他的无知与愚昧,更反映了他不敢面对现实的性格特点。
鲁迅先生是借阿Q这个人物的性格,反映了旧中国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和对旧社会的`批判。像阿Q这样的人物现在还有,也许你就是。2008年奥运会马上开幕了,我们应该三省吾身,杜绝阿Q现象,为奥运,为中国树立新风!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篇6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精神佳作。《阿Q正传》便是其中的一篇。我兴致勃勃地翻开书,开始走进阿Q这个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
鲁迅笔下的阿Q,受到以赵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剥削和压迫,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境遇十分凄惨。在他的身上有中国旧式农民安守本分,任劳任怨的优点,也有思想保守、认知愚昧、意识狭隘的缺点。
阿Q是千千万万贫苦大众中的一员,他对革命的认识模糊,直到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他看见赵太爷等一干欺软怕硬的封建统治者威风扫地后,才开始向往革命,但他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认识革命的意义,并继续用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根本不承认自己迷信,陶醉于幻想的自尊中,或通过转嫁屈辱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自轻自贱。当这些都没用时,就自欺欺人,把失败变为精神上的虚幻胜利。这一点,阿Q至死都没有醒悟。鲁迅先生借阿Q的“精神胜利法”,批判了那个时代在思想上没有觉悟的中国人,认为这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
阿Q想参加革命,却不得其所,反而成为革命党和封建势力妥协的牺牲品,被送上了断头台,落了个“大团圆”的'下场。阿Q的下场,正如辛亥革命的结局;阿Q本身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小说正是通过阿Q的结局,深刻的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最终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
读完《阿Q正传》后,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清朝末年,我看到了当时农民群众悲惨的生活景象;看到了革命党人前赴后继冲锋向前的壮烈场面;还看到了一部分像阿Q这样没有觉醒的中国人……最新《阿Q正传》感想
初读《阿Q正传》,只是觉着阿Q的无知、猥琐、麻木、欺小凌弱的小人嘴脸令人可憎;再读《阿Q正传》时,却觉得在阿Q身上很能发现一些国人缩影;深读《阿Q正传》以后,越发觉得阿Q简直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的写照。仔细的观察国人在现实生活中对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的表现和思维方式,我有了一个令人惊讶发现:一个阿Q倒下了,数亿个阿Q站起来了……
小说中对阿Q的艺术表现,成了现在国人的对待社会现象、回避现实的立场和态度。时局对阿Q们的影响颇大,时局如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思想也会发生剧烈的变化。起初他们认为改革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自己为难,影响自己目前能维持的生活现状,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当改革取得一定的成就,他又盲目地相信改革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继而坚决地拥护改革的主张,并誓做改革潮流的先锋官,继而产生了要在政治、经济以及女人问题上获得翻身的一系列“改革思想”。
当改革形势遇到阻碍和挫折的时候,权利仍然被“原官”把持,阿Q们就变得“很容易闹脾气”,“总觉得自己太失意”,特别是当阿Q到静修庵去革命碰了钉子,去“结识”假洋鬼子遭到了挫折以后,其情绪更是一落千丈,觉得“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甚至由忧愁转为恼怒,产生了一种强烈而奇特的报复心理。生动而形象地刻画了阿Q迫切的想利用“革命”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而又始终不觉悟这一投机趋利的基本性格特点。
现实生活中的另一群阿Q式人物,也同样因时局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在改革形势高涨时,他们一方面感到惶恐不安,一方面机关算尽,施展阴谋,或讨好自认为是改革派的阿Q,或相互勾结投机改革。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篇7
在暑假中,我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唯一一篇中篇小说《阿Q正传》,读完后我对中国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阿Q正传》讲述了阿Q在旧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受到封建思想的侵蚀,在生活中采用“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最终由中兴走向末路的过程。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这篇小说重点描述的内容,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像阿Q这样不愿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隶的事实而深醉于自己虚伪的自尊中,或是向更弱者宣泄自己失败的愤怒,以此来寻求那精神世界里的安慰。这样的“精神胜利法”,只会让阿Q甘于被奴隶,最后自己害了自己,在幻想中走向了末路。
我发现他笔下所描写的阿Q是旧社会的—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在这篇小说中,我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精神胜利法”,这是一个要不得的方法。“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其高明之处在于遇到困难就逃避,不想去真正地解决问题,不找问题根源所在,只能转身就跑。
如果我们读书用“精神胜利法”,就会在同学当中无法立足。而小说中的阿Q为了减轻外来的压力,他只能用自欺欺人的办法来逃避现实,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使自己永远活在自己所编织的美妙的虚幻世界里。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因为外在的种种挫折,无奈中,于是只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慰籍,但这毕竟是一种自我麻醉的办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更强。
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他只能卖劳力生活,经常做短工,别人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还要接受有钱人的欺辱,以及村里人的戏弄,这个现象让我十分气愤,如今社会也有类似现象发生。
看完这本书,我体会最深的是:不论何时何地,我们应不要逃避现实,而是要敢于面对困难,—难。其实,这也是鲁迅先生所想告诉我们的。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篇8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阿q正传读书笔记200。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鲁迅的小说思想深刻,技巧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读书笔记大全《阿q正传读书笔记200》。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篇9
再次读它,好像已不会佩服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他是矛盾的,虽然他游手好闲,但他始终是农民,他骨子里是质朴的,不过他有点愚蠢罢了,还有点胆怯,他不敢面对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就说服自己,在幻想中满足自己。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即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典型的性格。
阿Q原来认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与他为难,一向表示“深恶痛绝”。现在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居然这样害怕,未庄的人居然这样慌张,便不免对革命“神往”起来。
他想:“革命也好吧,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和“精神胜利”不同,阿Q这个时候的感受完全具有现实的根据:向来骄横霸道的赵大爷换了一副面孔,怯怯地迎着他低声叫“老Q”;赵白眼也改口称他“Q哥”,想从他这里探听“革命党的口风”。
但这有点被压迫者的报复思想,阿Q对革命并不了解。当封建地主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扼杀了农民的要求时,阿Q还只是阿Q,留给他的是悲惨的结局,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农民急切地要求地位,而革命不深入农民是无法成功的。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篇10
当时的统治者应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应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礼貌”的安慰中,鼓吹中国礼貌“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渐渐小康。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我也最终懂了鲁迅先生的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读《阿Q正4 传》也就是读当时那样一个晃荡不安的年代,一个“吃人”的年代。过去的教训我们要吸取,此刻的中国人必须脱胎换骨,我们“知足常乐”的“优良传统”在某些方面是不是也该摒弃呢? 阿Q不应当活在我们生活中,但他必须活在我们记忆中!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篇11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
作者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罗曼·罗兰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阿Q正传读书笔记08-09
《阿Q正传》经典影评02-08
《阿Q正传》教案06-01
阿Q正传阅读心得11-26
读《阿Q正传》有感01-11
阿Q正传读书心得11-09
《阿Q正传》读书心得12-19
《阿q正传》读后感04-14
《阿Q正传》读后感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