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

时间:2024-02-19 07:19:38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余华《第七天》读书笔记

  《第七天》不像余华的其他作品,给人绵长的感慨和悲伤,但让人有种无可奈何的无力感。据说这部书饱受争议,有人批判说像热点新闻的拼凑。

  我没有能力去评价这书的文学价值。但是作者确实是为社会底层苦难的人们发声,用自己的影响力让人们关注现实中的无奈、痛苦和不公。我觉得这本书写的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

  主人公杨飞一开始就死了。死后的他因为没有墓地,因此灵魂无法安息,只能在生死两个世界游荡。在这游荡七天里,他通过回忆寻找,重新体验了人世间还存有执念的亲情和爱情。在死后世界他遇见了新闻热点里的很多人,了解了他们背后的凄惨故事。最后,杨飞找到了自己的父亲,最终留在一个美好的“死无葬身之地”。

  杨飞遇到的每个人生前都各有艰辛,但杨飞的人生最能触动我们,可能是他让我们太能“感同身受”。像我们普通人一样,他的生活里有诸多无奈和不尽人意。他收获过爱情,有过不错的工作,有爱他入骨的父亲。但是他也最终离了婚,错过了按揭买得起的房子,父亲生病他不得已辞了职,最后父亲病重离家出走,他也死于一场意外。

  杨飞的出生自带黑色幽默。他的母亲在火车的厕所生下他,出生之后他就掉入了火车轨道,恰好被21岁的铁路扳道工杨金彪收养。由于他的生母生了他就昏了过去,再醒来的时候火车开出老远,以致她都不知道孩子被生在了哪一站。杨飞与杨金彪相依为命,长大成人。

  在火车驶过都会震动的房子里,杨飞说他有一个如笑声般快乐的童年。婴儿时,杨金彪把杨飞放在胸前的布兜里,他可以准确辨别她是饿了还是渴了,是不是拉了。后来他学会了织毛衣,经常背着杨飞一边走一边织,熟练到不用低头看。杨金彪曾经也有相好过的姑娘,那姑娘并不嫌弃杨飞的存在,但因为她说过应该把杨飞送到孤儿院这种话,杨金彪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最后决定放弃对婚姻的追求。“我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闯进他的生活,而且完全挤满他的生活,他本来应有的幸福一点也挤不进来了。”

  杨飞还有一个心里的母亲,她是杨金彪同事的老婆李月珍。杨金彪捡到杨飞的时候,李月珍刚生了女儿三天,她给了杨飞人生中第一口奶。杨飞记忆里李月珍是个很瘦的女人,杨金彪说她原来很胖,是被杨飞吃瘦了。“李月珍几乎每天来到我们铁路旁的小屋子给我喂奶,她对杨金彪说,奶粉哪有母乳好。” 后来李月珍的女儿在美国定居,打算接他们老两口去美国养老。在幸福的气氛里,余华让这个善良的中国传统妇女死于一场诡异的车祸。

  杨飞的生母来找他了,在他大四的时候。她在杨飞刚出生那会儿就去找过他,但是并无音讯,后来就放弃了。直到她退休后,通过电视和报纸找来,最终与杨飞相认。杨金彪还为了让杨飞穿得体面一点,第一次走进气派的购物中心,斥巨资(后来知道还借了李月珍的钱)给他买了一套西装。杨飞的生父是个小官,他希望趁着自己还未退休让杨飞去他们城市,给他安排个工作。但是杨飞在新家庭只生活了27天就回去了。因为家里同时住着哥哥和姐姐一家,他们都希望杨飞搬出去住,家里争吵声不断。杨飞像是一件失而复得而又无法安置的商品。后来杨飞与他们也少有往来,他们甚至都不知道杨飞死了。

  杨飞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他的前妻李青既漂亮又能干。为了更高的人生追求,她离开了杨飞,选择了与她志同道合的男人结婚。他们分手的时候,李青说“我仍然爱你”,杨飞说“我永远爱你”,后来的李青因为事业的成功经常出现在电视上。李飞好像没有再与她见过面,直到他们死去。那天杨飞在餐馆吃饭,看到新闻上李青自杀的消息,沉浸于此的他没有注意到餐馆着火。因为没来得及逃跑,他死于餐馆爆炸。死的时候,李飞41岁。

  杨金彪退休后第二年就得了癌。为了照顾父亲,杨飞辞掉了工作,卖掉了铁路旁边的宿舍,在医院附近买了个小店铺,住在店铺里。杨金彪没有因为自己生病难过,反而担心杨飞以后的生活“房子没有了,工作没有了,你以后怎么办?”后来有一天,他的父亲为了不拖累他,不辞而别。

  李飞死后,一直在那个世界找寻父亲,最后终于在殡仪馆找到杨金彪。他骨瘦如柴,身穿破烂衣服,戴副白手套,在殡仪馆侯烧大厅做接待工作。杨金彪看到杨飞,空洞的眼睛里惊喜和恐惧此起彼伏。他哀伤的重复地说:“你这么快就来了”,他说“我在这里每天都想见到你,可是我不想这么快就见到你。”杨金彪喜欢现在的工作,他没有与杨飞离开,而是将杨飞给自己戴的黑布戴到了自己的袖管上。“我看见他空洞的眼睛里流出两颗泪珠。虽然他早我来到这里,仍然流下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眼泪。”

  杨飞回到了“死无葬身之地”。他说“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