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老子》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子》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老子》读书笔记 篇1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修行上路的人,时时念兹在兹,绵绵密密,功夫很难打失掉。善于培养德行也是如此,人人都应当感念先人之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长养德行。由己及人,安住当下,不计较分别,在其位谋其事,德行配位。我是怎么知道的呢,就是这样子知道的。
世间事不外乎如此,由小及大,由难到易,由浅入深。有一分培植涨一分功德,有一分功德成一分事业。只问耕耘莫问收获,不耽于暂时的舒适,境界,密密行去。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人总是有欲望的',因七情六欲而为人,而生而老而病而死。欲求不满反遭诸毒。欲望似乎无底洞。因此人不断的追求,内卷,贫人追求富裕,病人追求康健,富人追求永生。生老病死本是自然。道人追求自然。禅者无欲无求,自然行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逆生死流。心能转物,来去自由。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唯有放下,不住过去现在未来。
《老子》读书笔记 篇2
很喜欢金庸的《碧血剑》中皇太极的一句话“读书当学书里头的本事策略,不必学汉人的.秀才进士那样,学甚么吟诗作对”。
现实的社会,鱼龙混杂,人心险恶。学校,新闻联播中的所传播的美好盛世很难遇见,为明哲保身则需学前人之人情世故。
每读《史记》都不觉受益匪浅,能在丹青史书中留有恢弘一笔之人,必有其过人之处。
而每读到《老子韩非列传》中韩非所著的《说难》一文都不禁与司马迁的“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所产生共鸣。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是即使是同一个人说同样的话也要分时候,分身份。“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与人交流还需先察言观色,特别是与领导汇报,不如此往往会被莫名奇妙的挨批,而领导亦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为佳。如此则员工可无心理压力,工作也可正常运转。
曾在央企中建任职,上层领导视察与学生员工座谈,不断鼓励随意提问。然而真的可随意吗?央企领导座谈无非是为了几张可宣传的照片,这是人尽皆知之事。一学生入世自然不懂其潜规则,抱怨了一句“太累,生活既是工作,工作还是工作”。领导自然不好发作,只好悠悠一句:“小伙子,你的思想有危险啊。”这个小伙接下来会面临什么已不用猜测,无非是单独被叫到项目经理办公室谈谈人生。果然不久后就提出了辞职。
或许有人会觉得我闷,但是正如长着说言,“闷声发大财”才是王道。鄙薄轻慢都已经习惯,唯有沉默求心安。
《老子》读书笔记 篇3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章好像是在讲道是怎么来的。感觉好像是万物之前(或之源),而又在混沌之后,“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感觉在讲他的产生过程,或者讲他的性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觉得这里的`帝是指万物或万物中最大的那个,不像是指神或混沌。道是混沌化作而来,存在于历史与世间当中。或许,科学做的事“认识和总结规律”,就是在用人的认识能力,去试图认识道。
《老子》读书笔记 篇4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是向自然学习的治国之道。老子讲要削减人们的欲望,减少人们的竞争,让其按照自然天性发展。甚至让民不去追求知识,但是要注重强身健体。想起一句西方哲人的话来:“让自己的欲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站在这个角度,老子是想千方百计的减少我们的欲望,同时减少我们的知识能力,他可能觉得知识也是人欲望来源的一部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生忧患识字起”,讲的大概也是这个道理。人们懂得的.道理越多,想得就越多,忧患和意识自然就多了起来。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像老子本人一样,在跨过了知识的这个阶段而至无为之状态,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可能再直接造就简单无为,因为欲望已经在人类和社会中产生且越来越强大。比如你出生了之后就知道有一种目标叫成功,成功后有什么……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比较倾向于“未曾拿起,何言放下;既已拿起,也理应而且终将放下”。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或许也是异曲同工之妙。又或许社会的发展也会经历这样的阶段,现在的社会正处于多样性急剧扩张、物质和欲望越来越‘丰富’的阶段,或许以后会朝简单、自然、无为的方向发展也未可知。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让自己的欲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我们的政府做得似乎正好相反。
他一方面在用一元性的教育和言论把我们塑造成一个“机械人”,无形中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一方面又(或许是不得不)让社会的欲望越来越大,经济发展了,物质更丰富了,人们的选择也更多了,可是,我们人性的进化,却是如此的缓慢,甚至在一直在倒退……
又看到“虚其心”,我觉得很像基督教说的,“把自己的心空出来,让神进来”。人作为人始终是渺小的,如果以他自己为中心,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或许可以在一个环境中获得世俗的快乐和与人竞争之后短暂快感,可毕竟人不可能最强,人的力量也是渺小的,而且人很容易拜倒在权力、金钱、包括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之下,结果很容易迷失自己,倒不如把自己空出来,只让神来主宰,或许可以真正的做到“不后悔,不用怕”,自然而然享受尘世生命带来的乐趣。
《老子》读书笔记 篇5
光阴荏苒,年复一年。繁忙的工作,匆匆的心情难免使人疲惫和麻木。而读书可以明志可以明理可以医治慵懒的思想。今得《老子的智慧》一书,每每读来总会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而每有会意,便会欣然一爽。
《道德经》比《易经》好读,假设没有注解我根本读不了《易经》,而老子的话那么都是通俗又形象的表述。《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我认为,从总体上讲,《易经》是一个大系统,严谨周密,无所不容,充满相生相克和辩证,探讨天地人的客观规律,不绝对什么,在无形中提高了我们的认识及预测未来的能力。《道德经》也构建了一个大系统,那就是关于道和德,即天之道、圣人之道、上德、玄德,老子通过大量的辩证、比照、反复、比喻,提出利而不害的天之道、为而不争的'圣人之道,提出负阴抱阳、以柔胜刚、清静无为的处事之德,老子是在为世人解答社会生活中诸多的疑惑,进而快乐又自信地为道为德、为圣为人。至于《论语》,从小到大读过的片段也不少,给人的感觉都是些仁义礼的论述,像某某人说的,都是些吃人带血的文字,于我的吸引不大,不过系统地读过《论语》,言多必失。
老子教给我们充分认识客观世界的辩证,包括事物本身和事物之间的辩证,不仅如此,他还说得格外地形象。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世界有很多美好,当然也有很多丑陋。是我们都喜欢和追求的,那么假丑恶呢?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上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知道这一点,一个人就会对凡事有包容。我们总想世上没有坏人,这可能吗?要知道坏人灭不了,也要相信好人会不断涌现。我们总想消灭贫穷和两极分化,可是没有贫穷,哪来所谓的富足?你口袋也是十万块钱,我口袋也是十万块钱,穿一样的衣服,这有意思吗?世界之可爱,在于其多样性,在于其差异性,在于其变化中。
即是如此,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有点像愚民之冶,但说的句句是客观事物的辩证。一个单位喜欢评先进,职工当然就要争斗了;我们在故宫或是博物馆存放了奇世珍宝,当然就会有小偷瞄上了;我们的改革开放大潮,给大家创造了大量的赚钱的时机,欲望横流,民心就乱了。老子从诸方面对此进行了反复认证,既然凡事都有两端,得此必失彼,过于追求那么必有所失,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观点,提出了圣人应该有的状态,是“为腹不为目”,是要“去甚、去奢、去泰”,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道德经》。
世界的辩证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开展之中。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意思是说老天爷刮大风下大雨都不会长久,总会有雨后彩虹,何况人呢?你想“持而盈之”、“揣而锐多”、“金玉满堂”,能够守得住吗?物壮那么老,极强终衰,老子从来都是反对以一种坚强、圆满的状态,他认为这必定不是长久的状态。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它还能装多少水呢?你假设想再攀高一层,那你必定不应该在最顶层,所以在很多时候“以退为进”是有其中的道理的,我们也可以此辩证地看待开展中的事物。美国很强大,他能一直强大吗;一个人现在很得志洋洋,会不会有落魄的时候呢;外表上你与人无争,但到头来别人能争得过你吗?反之亦然。这就是老子的不争哲学,不争,那么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而实际上呢,他开启了人们的视野,开创了道家学说,是为一代先师。
《老子》读书笔记 篇6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
1、被信仰为促进谷物生长保证五谷丰收并主宰植物每年的生长、腐烂和再生的神;
2、古代道家用语。谷和神本分用。后多并称。“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玄:象形。小篆字,下端象单绞的`丝,上端是丝绞上的系带,表示作染丝用的丝结。本义:赤黑色,黑中带红;牝:形声。从牛,匕(bǐ)声。依甲骨文,“匕”为雌性动物的标志。本义:雌性的禽兽;玄牝:道家指孳生万物的本源,比喻道。
从说文解字和古代的解释看,这句的意思是指道不会死亡,而且为天地的根源。最后一句是描述道的“性质”的,似有似无的存在,但其作用却无处不在,且无穷无尽。这或许是给我们一种信心,道是存在着的,而且可以永远存在。那我们可以通过人类和科学去认识道吗?
《老子》读书笔记 篇7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从辵,首。本义:供行走的道路。但此处的'道可能指先于宇宙之前的混沌,庄子讲《浑沌之死》,开七孔于头,然后有了万物或叫宇宙,而七孔在我看来不仅代表万物,也可能指人类、欲望,‘名’。我觉得这章是在刻画混沌之后,宇宙出现之后万物(尤其是人)的差别与对比。道与名相对,妙与徼相对(前者为微妙之意,后者为考察,认识之意)。混沌死了之后,道却永远存在于宇宙当中,维持着宇宙的运行。
《老子》读书笔记 篇8
最近学生课程在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我对老子的思想是比较向往与崇拜的,于是读了一本书,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对老子的思想更加崇拜。老子的智慧是哲人的智慧,可以净化我们的思想和灵魂,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老子的智慧可以开启我们的智能,教人如何处世;老子的智慧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感悟一万事定要顺其自然。人生在世,终止结果皆为一死,万事不能强求,要顺其自然开展才好。名与利皆为过眼云烟,追逐金钱,就会受金钱的束缚;追逐功名,就会受功名的束缚。只有抛开名利,才能超脱于种种名利之外。平平淡淡才是真。淡然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吧,你会从宁静的心境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妙的'。感悟二万事要坚持中庸,到了就好,不要过人生也就60年,万事到一定程度就好了,不要太过,太强求。为什么要把自己搞的那么累呢,现代人,压力太大,抑郁的很多。从懂事那天起,大局部人就要为了生存忙碌奔波,要不然一家人的生活就没有着落。当一家人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全家人的生活改善时,你说这种奋斗的过程难道就没有幸福的感觉吗?在瑞典,就算是最坏的打算,一辈子什么也不干,他的收入也很可观,所以,他们有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到底上帝要他降临人间是来干什么的。其实生命中奋斗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往往要感慨事事的不如意,其实我们都是幸福的,家人的平安,孩子的健康,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吗?做人要乐观,要容易满足才好,这样才会幸福!
《老子》读书笔记 篇9
最近学生课程在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我对老子的思想是比较向往与崇拜的,于是读了一本书,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对老子的思想更加崇拜。老子的智慧是哲人的智慧,可以净化我们的思想和灵魂,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老子的智慧可以开启我们的智能,教人如何处世;老子的智慧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感悟一 万事定要顺其自然
人生在世,终止结果皆为一死,万事不能强求,要顺其自然发展才好。名与利皆为过眼云烟,追逐金钱,就会受金钱的束缚;追逐功名,就会受功名的束缚。只有抛开名利,才能超脱于种种名利之外。平平淡淡才是真。淡然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吧,你会从宁静的心境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妙的。
感悟二 万事要坚持中庸,到了就好,不要过
人生也就60年,万事到一定程度就好了,不要太过,太强求。为什么要把自己搞的'那么累呢,现代人,压力太大,抑郁的很多。从懂事那天起,大部分人就要为了生存忙碌奔波,要不然一家人的生活就没有着落。当一家人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全家人的生活改善时,你说这种奋斗的过程难道就没有幸福的感觉吗?在瑞典,就算是最坏的打算,一辈子什么也不干,他的收入也很可观,所以,他们有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到底上帝要他降临人间是来干什么的。其实生命中奋斗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往往要感叹事事的不如意,其实我们都是幸福的,家人的平安,孩子的健康,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吗?做人要乐观,要容易满足才好,这样才会幸福!
《老子》读书笔记 篇10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傅佩荣的译法是:“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为刍狗,让它们自行荣枯”,而我的直接是,这里应该是说“如果”天地不仁,“则会”以万物为刍狗,即会把万物丢弃。(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如果圣人不仁,(我觉得是指那些明白了‘道’的人),(仁: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就会丢弃百姓(甚至有玩弄百姓之意的感觉)。橐龠(好像指风箱之意,我没有去查),可能这句是讲道很虚但不匮乏,可以源源不断。而最后那句似乎是在提醒我们,不要说太多,而应该守住虚静?人在说话的时候(尤其是在和人沟通时)确实容易陷入表现自己的.境地,不但失去了沟通的本意,也失掉了自己的虚心(我把的虚心大概与欲望相对,即把自己的心空出来,而非谦虚)与安静。(或者人在在安静的时候才能感受到道的存在?)
《老子》读书笔记 篇1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你不必成功,不必在有生之年有所成就,不必光宗耀祖,更不必成为世人眼中的榜样。那你想成为怎样的人?
老子说,真实可信的言语不华美,华美的'言语不可信。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不巧言善辩,巧言善辩的人不善良。有真知灼见的人不求知识广博,有广博知识的人不可能有真知灼见。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的法则是利于众人而不妄加伤害;圣人的法则是施惠众人而不与人争夺。
这个世界看似做什么都是错的,因为多言可能不美,不善,多学可能不精,多钻可能不广不高,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才是老子想要突出的,无论言行如何,最后都在看“道”,天之道,利而不害。而这个道是什么,规律,法则?隐形的力量。老子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姑且称为“道”。老子眼中的圣人遵循的“道”,作为却不争一己私利,因为天之道是这样的,与而不争。
这就是老子的最后一章,你不必美言,不必让人人所信,不必善辩,不必善良,不必求知,不必渊博,那你想成为什么样子?该有的样子(道法自然)
实在没事就抬头看看天吧。
《老子》读书笔记 篇12
光阴荏苒,年复一年。繁忙的工作,匆匆的心情难免使人疲惫和麻木。而读书可以明志可以明理可以医治慵懒的思想。今得《老子的智慧》一书,每每读来总会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而每有会意,便会欣然一爽。
《道德经》比《易经》好读,若没有注解我根本读不了《易经》,而老子的话则都是通俗又形象的表述。《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我认为,从总体上讲,《易经》是一个大系统,严谨周密,无所不容,充满相生相克和辩证,探讨天地人的客观规律,不绝对什么,在无形中提高了我们的认识及预测未来的能力。《道德经》也构建了一个大系统,那就是关于道和德,即天之道、圣人之道、上德、玄德,老子通过大量的辩证、对比、反复、比喻,提出利而不害的天之道、为而不争的圣人之道,提出负阴抱阳、以柔胜刚、清静无为的处事之德,老子是在为世人解答社会生活中诸多的疑惑,进而快乐又自信地为道为德、为圣为人。至于《论语》,从小到大读过的片段也不少,给人的感觉都是些仁义礼的论述,像某某人说的,都是些吃人带血的文字,于我的吸引不大,不过我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言多必失。
老子教给我们充分认识客观世界的辩证,包括事物本身和事物之间的辩证,不仅如此,他还说得格外地形象。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世界有很多美好,当然也有很多丑陋。真善美是我们都喜欢和追求的,那么假丑恶呢?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知道这一点,一个人就会对凡事有包容。我们总想世上没有坏人,这可能吗?要知道坏人灭不了,也要相信好人会不断涌现。我们总想消灭贫穷和两极分化,可是没有贫穷,哪来所谓的富足?你口袋也是十万块钱,我口袋也是十万块钱,穿一样的衣服,这有意思吗?世界之可爱,在于其多样性,在于其差异性,在于其变化中。
即是如此,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有点像愚民之冶,但说的句句是客观事物的辩证。一个单位喜欢评先进,职工当然就要争斗了;我们在故宫或是博物馆存放了奇世珍宝,当然就会有小偷瞄上了;我们的改革开放大潮,给大家创造了大量的赚钱的机会,欲望横流,民心就乱了。老子从诸方面对此进行了反复认证,既然凡事都有两端,得此必失彼,过于追求则必有所失,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观点,提出了圣人应该有的状态,是“为腹不为目”,是要“去甚、去奢、去泰”,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道德经》。
世界的辩证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发展之中。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意思是说老天爷刮大风下大雨都不会长久,总会有雨后彩虹,何况人呢?你想“持而盈之”、“揣而锐多”、“金玉满堂”,能够守得住吗?物壮则老,极强终衰,老子从来都是反对以一种刚强、圆满的状态,他认为这必定不是长久的状态。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它还能装多少水呢?你若想再攀高一层,那你必定不应该在最顶层,所以在很多时候“以退为进”是有其中的道理的,我们也可以此辩证地看待发展中的事物。美国很强大,他能一直强大吗;一个人现在很得志洋洋,会不会有落魄的时候呢;表面上你与人无争,但到头来别人能争得过你吗?反之亦然。这就是老子的不争哲学,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而实际上呢,他开启了人们的视野,开创了道家学说,是为一代先师。
“上善若水”,《道德经》不少章节都是说水之善,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又该学习水的哪些品性呢?老子说“水善得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水滋养了万物,如人体就有大半水,但水却从不争上,生而不有,它从来不说人是她的孩子,草木是她的孩子,她是万物的主宰,相反,所有脏的它都清洗掉,包容掉,净化了,就是符合“道”的。水至柔,但水滴能穿石;什么都能改变水的形状,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一切改变都是徒劳的;积少能成多,水汇集江海成为百谷王,是其“善为下”的结果。这样看来,柔弱是胜于刚强的',老子说刚强是死的特征,柔弱则是生的特征,“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生的时候人的肌肉是柔的有弹性的,草木也是柔的,风吹即动,但死了就硬了、枯了,这就是“柔以胜刚”的道理。
老子阐述的观点也有不少令很多人惊讶。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是呀,为什么我们说要树立荣辱观,因为社会主义大道正在废弃;为什么出现五花八门的骗术,因为人类太聪明,有很多智慧和高科技;为什么我们评选十大孝子,因为社会出现了不少六亲不认的现象;为什么抗日时期有所谓的忠与奸,因为国家昏乱,而国家一帆风顺,一切遵循“道”在运行的时候,是用不着忠不忠的。关于民,老子说了两句话也让我记忆深刻,他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呀,国家和政治虽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但统治者能不能少拿出这些来威胁人,动不动就关人抓人以死来吓唬人,这点在如今的拆迁、计生、严打等问题上是要尤其注意的,所谓“国之利器不可示人”也。
《老子》为世人倡导的清静无为、为而不争之道并不为众人特别是主流社会认同,这或是老子本身负阴抱阳的定位,也正是它的生命所在。老子在七十章中更是指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他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圣人有时也是孤独的。是呀!道理再明白不过了,但人们能抵制社会的纷繁诱惑吗?还是叶落的时候才归根,人老的时候才还乡,年轻的时候总是要到外面闯一闯的,读到最后终是可以在《易经》中寻得答案,万物由弱而强再到弱,由柔而刚再至柔。上班的时候读《论语》,闲暇的时候读《老子》;得意的时候读《论语》,失意的时候读《老子》;年轻力壮的时候读《论语》,年老力衰的时候读《老子》;在城市读《论语》,在乡下读《老子》;反之亦然也。
《老子》读书笔记 篇13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老子》读书笔记 篇14
《老子》读毕。《老子》凡五千余言。去年数次欲读,数次搁置。遂拖至今年始读。五千言,读来并不费事。然要真正悟透学懂,谈何容易!掩卷细思,颇多感慨。
司马迁《史记》之《老子韩非列传》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由此可知,老子著书,其目的,乃是"见周之衰".老子所在之春秋时期,就学术而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社会而言,则是礼崩乐坏,世风日下;各诸侯国战争不断,民不聊生。老子不愿意见到社会之如此。便倡导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崇尚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传世,两千余年。自其传世,则与儒家一道,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社会道德、政治理论、伦理教育方面,儒家占统治地位;然在哲学、美学和艺术创作方面,道家之思想的影响远远大于儒家。亦即,儒家文化在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的学术领域中具有主导地位,然而,道家则在那些具有强烈思辨色彩和需要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学术领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可在《庄子》中得到最好的证明。《庄子》其想象之丰富,语言之精美,于先秦诸子,当属第一流。
以道家思想为主发展而来的道教,也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与儒家、佛教,相互融合,相争相竞,最终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可谓道家之作用和影响力之不大。
两千年来,注述《老子》,成了一门没有尽头的研究领域。注述《老子》也成了古今许多研究者的终生事业。然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诠释《老子》的真意。五千言之《老子》,后世注者恐怕不止五十万,五百万言。其精义之深之广,夫可见尔!
《老子》无为而为,深奥难懂,作为道家的开山鼻祖,实在是玄之又玄。然而,不读《老子》,终将是一生之遗憾。读之而不懂,就像吾辈,则在意料之中。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说,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专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永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寥寥数句,近言《老子》之真义。
【《老子》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12-21
老子经典语录07-11
老子的经典语录11-27
老子经典语录04-23
老子经典语录11-24
老子的寓言故事02-25
老子经典语录240句01-31
老子经典语录(精选210句)03-21
老子经典语录9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