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时间:2024-05-15 11:57:14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读书笔记汇编【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书笔记汇编【15篇】

读书笔记1

  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永恒的道德和超阶级的道德是没有的。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需要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尽管这些道德准则并非道德中最本质的方面,且在阶级社会中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但毕竟起着约束不同阶级人们行为的作用。

  一、杜林的永恒道德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写有关道德方面的原理是在第一篇哲学部分,比较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但在学习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前,我们必须先了解杜林的永恒道德论,因为恩格斯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存在的基础上来论述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杜林先生是从唯心主义先验论出发,认为道德的世界和一般知识的世界一样,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在发展过程中构成比较完全的道德意识和所谓良心的那些特殊真理,只要它们的最终的基础都已经被认识,就叮以要求具有同数学的认识和运用相似的适用性和有效范围。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道德观,认为他的道德论是种普遍适用的“永恒真理”。

  “永恒”一词贯穿于杜林先生的一切理论体系之中,存在于—卜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各个领域。因此他自然而然也认为道德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是“永恒的原则和规范”,认为这些“原则”可以凌驾于历史和现今的一切民族之上。同时,杜林否定道德受社会关系的制约,他认为“善不是恶,恶不是善”,善与恶是超历史的、超阶级的、永恒的,是人类天生的本性。(范文网 )且杜林还从这种超阶级的先验的道德观出发,确立了他的人类绝对的道德标准,即暴力是恶,人类相爱是善。人类相爱是天生的.,是超阶级的,永恒的。杜林的永恒道德观,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夕是大肆鼓吹和宣扬,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反对暴力革命。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作出批判“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认为道德受社会关系的制约,根源于社会关系,由社会关系所决定。道德关系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存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社会生活领域。人们在发展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道德理想。道德不是永恒的、抽象的,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道德产生的根源

  恩格斯指出,道德作为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特别是经济关系的产物。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必然会产生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上的矛盾或冲突,为解决这些矛盾或冲突,调节社会关系,就逐渐产生了一些行为准则和观念,这就是道德。道德归根到底是人们物质生产和交换关系的产物。恩格斯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这说明道德不能直接从物质生产中产生,不能直接反映物质生产的状况,道德产生于社会关系中,产生于人与人关系中。

  从人类社会开始个体对家庭、部落的关系,男女之间的关系,家长对子女和子女对家长的关系,就已经在共同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这些关系渐渐巩固下来以后,就变成了人们行为方面公认的标准,变为社会道德。所以对于人的任何行为品德,应该根据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去考察,人们不能脱离社会的生活和行动,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一定社会关系,即人们之间的关系,人们对社会的关系。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和规则是在生产关系中、人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社会意识。总之,社会关系及社会经济制度是人们社会道德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二)道德的本质

  1.道德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对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上所作出的社会评价,以及通过这种评价来调整人们对社会和人们相互之间的各种观念、规范、原则、标准的总和。简单地说道德是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同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是在所有制关系中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一部分。

  2.道德与法的区别

  法律主要依靠强制的力量,不管人们内心是否信服,只要触犯了法律,就要实行强制,法律依靠强制手段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道德则是靠人们内心信服为后盾,通过人们的内心约束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3.道德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是反映、宣传和维护一定阶级道德观念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往往把道德和宗教混为一谈,宣扬宗教就是道德,企图借宗教和神的力量来维护他们的道德规范。在人们不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情况下,往往把道德观念当作宗教信仰,又把这种信仰当作高尚的道德观念。其实道德是依靠舆论的力量,而宗教则是依靠神的力量,依靠教规。依靠宗教来评价人们的道德是错误的,是不能从根本上揭示道德的本质。

  (三)道德的属性

  1.阶级性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深刻地揭示了道德的阶级性,说到“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未来的利益。”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占统治地位的只能是资产阶级道德,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的。无产阶级道德虽不占主导地位,但却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并反映着未来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概貌。

  不同阶级的道德在本质上是根本对立的,“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恩格斯在强调道德的阶级性时,还从社会经济关系及阶级利益决定道德这一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出发,指出了不同阶级道德之间的联系,认为不同阶级处在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其道德论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的,存在着一定的承续关系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历史性

  在批判杜林鼓吹的永恒道德论时,恩格斯还深刻地揭示了道德的历史性。他指出,道德必然随经济关系的变化,决没有永恒的、不变的道德,“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的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恩格斯还对当时存在的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自特殊的道德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这三种道德代表同一历史发展的三个不同阶级,这标志着人类在道德方面的进步。他以“切勿偷盗”这一各阶级都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为例,说明上述戒律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其内涵及服务的经济基础也是不同的,在未来偷盗动机已被消除的社会里,如果还有道德说教者庄严宣布一条永恒真理:切勿偷盗,那他必将遭受到讽刺。“因此,我们拒绝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伦理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一切无理要求”。

  一种道德不可能永恒地、不变地存在着。恩格斯指出,没有适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的道德。人们相互交际的规则,人们的行为准则,人们的道德信息,是随着社会生产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各阶段的道德含义和标准都是不同。因此,在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相应的特有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新的历史时代必然产生新的理想,新的生活观点、新的道德观念和准则。

  3.继承性

  不同阶级的道德观,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立的,但是不同阶级之间还是存在共同的道德因素,是具有继承性的。恩格斯说到:“在道德方面也和人类知识的所有其他部门一样,总的说是有进步的”,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具有继承性。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准则是可以继承的,如在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中,人民都认为在遭遇天灾时,应从物质上和道义上帮助受害者;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尊老爱幼等道德义务也都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基本准则,并且巩固和延续下来了,是在批判中继承下来的。还有些历史上伟大思想家的有关正确的道德思想我们也应该继承下来,作为我们人类进步的行为准则。

  三、马克思主义道德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分析道德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问题上既坚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同时又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避免了机械的“经济决定论”,坚持了唯物辩证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的基本观点。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特别是经济关系的产物。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也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要认识到道德的产生的根源以及道德的本质内涵,同时我们还应该明白道德是有阶级属性的,是历史的产物,要在继承不同阶级社会关于道德规范和观念的优秀成分上,不断的在实践中发展,使新的道德思想理念与我们的现实社会相匹配,促进我们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我们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要体现人的发展,在实践中提倡献身社会建设和改造世界的信念,提倡奋发图强、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崇高道德品质,使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而充满关怀和爱的社会。

读书笔记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善:古文,譱,会意,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本义:吉祥;处:處、処,会意。从口,从文,或从处,虍( hū)声。“处”即“處”的古字,于六书为会意。金文加声旁“虍( hù)”变成了形声字。本义:中止;停止。

  这章老子是想借水来比喻道。老子喜欢水,因为水的很多的性质和道很相似。比如,水利于万物生长却不与谁相争,停留(按本意是停留,但我觉得可能是存储……呵呵,没有什么理由,只是感觉)众人所厌恶或不喜欢的地方,可能是说不居功,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后面一连串的.排比,我大概查了查字典,大体讲:水宁愿处于卑下(地),心思沉静(渊),施予(与:與,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與”,从与,从舁,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时满怀爱(仁: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言谈真诚不浮夸(信: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用正确的方向来治理,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前者是方向,后者更强调效率。(正: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治:形声。从水,台声。①本义:水名。②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做官或处事也善于生效(事: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能:象形。金文作字形象熊形。本义:熊);行动总是在适当的时机。最后一句的‘尤’,我不确信是形容词还是动词,尤:小篆字形,从乙,又声。乙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受到阻碍,则显示出它的优异。本义:最优异,做动词时也有“责备;怪罪”,傅佩荣先生把他理解为前者,说“不会引来责怪”,我觉得也有可能是其本义,“不优异”,一切自然而然,无需比较。

  我觉得这一章老子主要是想劝世俗更加谦卑、沉静、博爱、真诚、正值、顺时而动,自然而然。

读书笔记3

  读完余华的《活着》,听福贵讲述自己的坎坷人生,看他那悲欢离合的人生,我再次走进这本书,福贵的人生使我牵肠挂肚。

  “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因为,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有幸福!活着本身很艰难,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更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福贵是一位敢于讲述自己的人,他敢于回忆过去,敢于走近现实。

  余华笔下的福贵本来是一个阔少爷。因为家境富裕,整天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又赌又嫖,终于在龙二精心策划的赌局下,输光了所有的财产,变得一贫如洗。当他输光了所有的财产时,他想到自己还有亲情还有家庭,当他想要好好疼爱自己的亲人时,命运总是打击着他那颗沉重的心。自此之后,他的亲人便接二连三的离开了他,悲剧才开始上演。

  他的父亲在一次上茅厕时死去的,他为母亲到城里请郎中,可命运总是将他玩弄于其中,请郎中时被抓住当壮丁,几经周折才幸存于世,回家后母亲变成一抔黄土,女儿发高烧变成了一个哑巴,儿子因抽血被活活抽死在医院里,女儿又因产后失血过多而死亡……就连唯一的亲人孙子苦根也因吃豆子给撑死了,于是所有的亲人都离他而去。

  在年逾古稀之时与一头老牛相依为伴。虽然亲人全部离开了他,但他依然坦然的面对生活,坚强的活着。

  全文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福贵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无疑他在我们眼中就会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福贵那动荡与苦难的一生更是苦熬的一生,或许在他自己眼中这是平静与幸福的一生。

  细小的细节勾起了生活波澜壮阔的画面,命运摧残了人的生活。这段话至今令我难以忘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是一种过程,为自己而活,活出价值,活出自己的.明天。而谁又想到活着的难能可贵呢?

  想必余华是想告诉我们活着的奥秘吧,可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活着的意义就是让绝望不存在,即使生活将你折磨得千疮百孔,一定要默默承受,依旧努力的坚持活下去。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有幸福,好好活着,直面将来!

  福贵乐观豁达地活着,因为他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所以才活的那么平静与幸福。福贵那精神是永垂不朽的,他所告诉我们的道理更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行。

  活着就有希望,在此我想大声喊一句:“坚强活着,直面将来!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读书笔记4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研究似乎告诉我们童年是我们成人后所的生活的缩影。答案有时写在小时候,答案有时也写在明天。我们常常说小孩子真好,没有烦恼。其实哪是那样,小孩子的烦恼也蛮多的,只是能哭的就哭出来了,不能哭的便咽下去了那些可以哭出来的烦恼就很快过去了,而那些没能宣泄出来的烦恼,就藏匿在本我之中伴随成长。,性格是不那么容易改变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是如此习惯不哭的孩子往往生活会压抑些。

  小孩子的心细腻而又敏感,大人看似不经意的一个动作或者言语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你以为他没听见,没听懂,其实你错了。只是有时他不言语。我相信妙子妈妈和姐姐讨论她为什么数学考了25分的时候她听懂了。小孩子的很多怪异举动(例如妙子算不明白分式除法,在那纠结的切着苹果),是有自己的逻辑和想法的,他不懂大人,大人也往往不懂他。这种被忽视感,往往在多子女的家庭中有体现,剧中年长的两个姐姐对妹妹的关心太少了,阿嬷的我们家的小孩都不乖也没有给小孩子足够多的尊重,而父亲“我们家的女儿不要当戏子。”简单粗暴的打破了孩子心中美好的愿望,幼年无处宣泄的表演欲望后在话剧社得到宣泄,但早已物是人非,人要走的方向是河流,就像无法跨越任何一个心理阶段,一味的'阻挡只是让他来得晚些,像妙子这样平和过渡还好,有些甚至会偏激如洪水般袭来。妈妈的教育里,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妈妈告诉妙子不要跟人家说日中学长本来想让她出演角色,因为那样小伙伴会不开心,妙子懵懂的点点头,忍让不给人泼冷水就是在学习跟这个社会和平相处的。

  妙子的背后是我们,是千千万个和她一样普通的女孩子,我们都有类似的成长情节。挑食,矛盾,企图引起别人的关注。我们用粗劣的演出想要赢得一点点关注,而又貌似不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回忆童年片段,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细细品味。只有遇到了敏雄这样的男孩子,自然的分享出来,才能真正的释然。

  懵懂的爱是晦涩的,即使是成年之后又有多少人敢大声说爱呢。被人爱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又有多少人一生都没有一次值得怀念的爱情呢,这样的人应该也是有的吧。当你终于有一天骨气勇气来到他面前,支支吾吾的说了几句可能自己都没想好的话,得到了同样懵懂的回答,那短暂的一刻来得突然而又甜蜜。“晴天,阴天和下雨天,你喜欢哪一个呢?”“阴...阴天!”“我也是耶!”,就是这样简短的对话,对于第一次向异性告白的人来讲,是多么的美好。而对方也给予了回答。让我不禁想到自己小时候在天台上第一次被人告白,好吧,那时我根本不懂什么是爱呀,为什么他老是欺负我,而又说这些我听不懂的话,于是执拗的躲开了,不知道是否伤害到了小小的他。

  片子对细节的把握尤其出色,所有穿插的小片段都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和细致的描写,看似无意却画龙点睛(这个词不是很合适)。

  妙子,成长难免留有遗憾,那些留在我们心中的小片段,是成长中的痛楚,希望我也能找到那么一个人温暖的人,不经意之时跟他谈起年幼之事,一起聆听我细碎心结,一起看着它消逝,估计那时的我也定是幸福,温暖、平和的。愿我们都能羽化成蝶,用初心去生活。

读书笔记5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看到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白白捡了一只兔子,从今以后,他再也不耕田了,没多久,田地荒芜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主动地努力,只是懒惰地寄希望于万分之一的侥幸,最终只会一无所获。

读书笔记6

  读《汉书-李广苏建传》,觉得李陵之败,有外界因素,也有自身原因,如同其祖当年,立功心切,过于急进。汉武杀其全家,以训练匈军之罪(误传),也与汉武个性有关,正是爱之深,恨之切,以李家世代忠义,信任有加,乍闻叛汉,愤怒可知。阴错阳差间,君臣终成怨仇。读史至此,了解同情之余,惟有一叹。

读书笔记7

  在金锁记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人物一个是二奶奶七巧以及她的女儿长安。对于七巧我开始只觉得的她可恨可叹但看到最后也觉得她可悲起来。对于她的遭遇也会产生同情。故事的结尾写到七巧心想她当时如果嫁给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或是沈裁缝是否他们会给她一点真心,眼睛落下了泪水。但七巧内心的扭曲与自私劈杀了几个人,七巧的精神枷锁使长白的妻子绢姑娘和芝寿先后死去,并且都死的悲惨。让自己的.女儿失去幸福,最终走向堕落。七巧为了让长安婚事流产。

  我觉得七巧实在是太可悲。书中我最喜欢的女子是长安,长安是个善良温柔的传统中国女子,虽然她抽烟土,但不完全是她的原因。也因为她身处封建家庭所以导致了她接连的悲剧。从中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她的善良她七巧的母亲对她一次一次威胁,她都没有退缩这个婚事,当她的母亲以童世舫威胁她时,她退缩了。她知道她的母亲不仅会告诉他抽烟土的事,还会想办法对付他。但这一切童世舫都不知道。他们两个解除了婚姻后两人依然交往,只是从以前的地上转入了地下,这时童世舫对长安的感觉产生了变化开始对长安喜爱,以前童世舫之所以想和长安结婚只是因为她是个传统女子有安全感,因为他曾经被新派女子抛弃。深受打击而已。因此想找个传统女子。对于童世舫的爱情,张爱玲可能觉得男人的爱都是有附加条件的,完美的爱是不存在的。当她听到长安抽烟土后,便对长安再也没什么想法了。有的只是沉默。当他面对长安时不去问长安为何抽烟土?只用无声来凝望他。童世舫对长安的爱也只停留在世俗大多数人的婚姻价值观而已。长安要得到真正的爱又谈何容易。当七巧死后。她的孩子长安和长白也只能悲剧收场。

读书笔记8

  茶文化,无异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明亮的一颗星星!我也很爱喝茶,当然只是在假期,要是在上学时,晚上肯定睡不着了。

  我喜欢茶当中苦中带甘、回味悠长的感觉。生活不也是这样吗?在苦涩之后尝到一丝甘甜。在第一波水倒下去之后,只消五秒,水便立即变色。我最喜欢用开水泡茶,即使当时不能喝,但当你打开盖子,雾气便朦胧了眼睛,随即屋子里弥漫着一种幽幽香气,它似有似无,用力去嗅,反而什么都闻不到,静下心来,正常呼吸时,却又似闻到一抹淡雅的香。这就是“茶”教会我的顺其自然。有时,我突然想静坐于一处小桥流水上,或沉思于一片幽静竹林中,身旁放着一杯散着白雾的苦茶,那真是人生极美的享受啊!或许有些理解《陋室铭》中说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孔子曰:‘何陋之有?’”

  或许这篇,是讲茶的,才使我有以上的一段想法,还兴致勃勃地拿来写读书笔记。我记得在一篇博文上说:照《红楼梦》中妙语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两杯即是解渴的蠢物。的确,苦涩的浓茶,就不宜大口喝,最配慢慢品。在国外,西洋人不懂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评价说好是好,可惜苦些。又有人把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冽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材,不但解渴,而且“疗饥”。

  茶在中国的地位或许如咖啡在国外的地位。伏尔泰的医生曾劝他戒咖啡,因为“咖啡含有毒素,只是那毒性发作得慢。”伏尔泰笑着说:“所以我喝了七十多年,都没有毒死。”史料记载:唐宣宗时,东都进一僧,年百三十岁,唐宣宗问服何药,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惟嗜茶。”看来茶的毒素,比咖啡的毒素发作得更慢一些,所以不妨细品那苦涩中的一抹回甘。

读书笔记9

  《地狱篇》

  当走到我们生命旅程的中途,我发现自己在一片幽暗的森林。但丁一开始把自己描述为一个行至半途的人,1300年但丁是35岁,他把人的一生设定为70岁,他迷失在一个恐怖的黑森林里,黑森林象征着人在旅途中的危机: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个体被强迫重新评估事物的真正价值。对于这种状态,但丁说:“死亡也并不比他更可怕。”

  看哪!一只豹子,柔软而轻捷,一只披着花斑毛皮的豹子。然后他在寻

  找出路的旅途中碰上了三只野兽,野兽作为阻碍朝圣者直接攀上光明的顶峰的对立面出现,象征着人性中自我的三种心理状态。豹,狮,母狼——分别象征人性的野心,贪欲和自大。它们都很饿,逃避不开,朝圣者开始退却,然后维吉尔出现了。

  这些可怜的人,从没生活过,一次一次的被环绕着的马蝇和黄蜂蜇伤。维吉尔带领但丁来到地狱门前,对他说:“进入这里的人们必须放弃一切疑虑,在这里任何怯懦必须立即死亡,因为已经到了我所说的地方,这里你会看到悲惨的人们,他们失去了心智上的善。”但丁在这里所说的可怜的人,是那些浑浑噩噩度过一生的,没有立场,面对任何事情都保持冷漠的人们。这里揭示了人性中恶的一面。

  我刚到这个国度时见到了伟大的主降临到这里。维吉尔带领但丁渡过阿克伦河,然后来到地狱第一层——林勃。基督复活后下到地狱救出了《旧约》中杰出的人物,并在1215年第四次拉特兰会议和1274年里昂会议上被公布为教义。

  因为暴食颗诅咒的罪行,如你看到的,我憔悴在雨中。在暴食者所居住的地狱第三圈,始终下着污浊的雨、雪、冰雹,并且有三头的怪兽科尔布鲁斯用爪子撕裂着灵魂们。那些生前享用温饱所需的食物的暴食者们,在这里只能吃腐烂、冰冻的烂泥。

  他们大声呼喊,滚动着重物,用他们的胸膛去推。他们相互厮打,到了那个地点,每个人都把重物推回,喊着:“你为什么堆积?”“你为什么挥霍?”在吝啬于浪费者所居住的第四层,维吉尔咒骂拦道的普鲁托(希腊神话中的财神):“让你的报复吞噬自己吧!”吝啬者和浪费者推动重物象征着金钱是使他们堕落的同样的`理由。

  每位女神用指尖扯着胸部,用手拍打着自己并大声哭着,叫道:“就让美杜莎来吧,这样我们就会让他变成石头。”美杜莎是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看见她的人都会变成石头,波尔修斯得到雅典娜的帮助,后者给了他一面可以当镜子使用的盾牌,从而杀死了美杜莎。

  于是我稍稍向前伸出手,从一棵大荆棘上扯下一只,它的树干就喊:“为什么撕毁我?”地狱的第七圈第二环是施暴力于自身者所居住的地方,他们变成浓密荒凉的森林,维吉尔叫但丁折一枝树枝下来,它们就大声叫喊并且流血。这是一个自杀的人,变成了一株荆棘,扎根在绝望的泥土里。以自杀者的树叶为食物的哈尔皮将给他们永远的痛苦。

  不要让那些恶魔看到你在这里,小心的蹲在岩石后面。在第八圈第五谷,维吉尔要朝圣者在他和恶魔说话前先躲起来,他对恶魔的首领马拉科达说,但丁的旅程是经过上帝批准的,于是马拉科达派了十个恶魔护送他们。在这一层中,**者被浸在煮沸的沥青池中,如果他们敢于把头露出表面呼吸的话,恶魔们就用叉子叉起他。

  他的双脚刚一触到下面深深的沟底,那十个恶鬼就已经在我们头顶的堤坝上。当旅行者们意识到不能信任魔鬼们的时候,维吉尔又一次将但丁抱起,正如一位被喧嚷惊醒的母亲看到身旁燃起的火焰会抱起儿子不停奔跑一样。维吉尔时不时的介入和保护提醒我们,即使有足够的准备和智慧的向导,人们有时还是会面临堕落的处境。

  《炼狱篇》

  我现在辨认出一扇门,下面三个不同颜色的台阶通向它。走出地狱后,但丁来到炼狱门口,炼狱之门有三个不同颜色的台阶:白色的大理石台阶亮的像一面镜子,接下来是一面黑色的粗石台阶和一层红色的斑

  岩台阶,再上面就是坐在金刚石门栏上的守护天使。第一层台阶代表悔悟,踏上石阶的罪人可以变得清醒,愿意认识真实的自己;第二层代表自知后深沉的悔悟;三个台阶鲜红如血,代表赎罪的热情。这几个台阶意味着在赎罪的同时要自我认识,自我揭露和自我改变的勇气。门栏代表圣彼得教堂的坚实基础。

  我另一侧是一些殷诚的幽灵,从可怕的缝住的眼中挤出泪水,冲洗着脸颊。缝合的眼睛意味着眼盲不仅会使罪人认不清嫉妒的表现,同时说明罪人会缺乏认清客观的能力,这是产生嫉妒的起因。

  《天堂篇》

  从新的光体中个一个传出一个声音,使我转向它,仿佛磁针转向北极。天堂篇里,处在第二圈玫瑰花环中的圣徒波纳文开口了,他也要像圣徒托马斯那样介绍他的另外11位灵魂,但丁将圣徒方济各的爱和圣徒多名尼克的爱结合在一起,象征着他提倡将感情和智慧结合起来。

  只要天国的节日存在,像衣服环绕我们的爱的光环将会持续。但丁提到肉体将在最后审判日复活的神学教律,强调具有肉体的重要性。人的本质在其最高阶段应同时包括天堂的灵和世俗的肉体。“荣耀而神圣,完完整整。”

  当我随着永恒的双子星座旋转,我的眼睛重新回到美丽的眼睛。在第八重天,但丁向他的所属星座——双子座——祈祷,“光荣的星啊,所有我的才华,不论他具有怎样的价值,都是源自于你啊我的灵魂全心全意的向你叹息,让我获得这次尝试的动力吧。”十二星座代表控制内心性格的力量,而但丁的祈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按照

  所希望的那样发展自己。”

读书笔记10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天成与妙手,人间处处有,需要的是在炯炯的慧眼,在发芽处,在开花时,在结果的一刻,在凋零的当下,有着灵醒的一瞥。

  ——《林泉》 林清玄

  《清欢》、《玄想》、《林泉》,无一不是林清玄的结晶之作。细细读之,嫣然有味,别有风韵。

  在未读《林泉》之前,我一直钟爱于《清欢》。清欢,意味清净的欢喜。对于文学本身,就是一个清欢之地。在俗世繁华中,难于寻觅的清净、干爽、简单的密林。一直倾向于这样的安静之地。与浊物而不存,于心清而共存焉。就像《红楼梦》里所说,质本还洁来,何处惹尘埃?心清,人自然回归于万物之间。或遨游于天地,或察万物而共存焉。驰骋于万物,明惑千万。子语嫣然,一笑皆罢!

  《清欢》,即为创作要经得起清静,耐得住寂寞,甘愿独守那点滴间的安享,平静。但是,与时俱进的.当下,这仅仅只是渺渺无几。

  所以,《清欢》亦然,《林泉》更重!

  也许,文学到了某一种高度,艺术到了某一种高度,生活到了某一种高度,它们的频率就会自然互通。

  文学,不是入世与出世之说。而是,随着自然,随着心。活在当下,聆听每一个心动的瞬间,畅游每一刹那的狂想,感受每一朵花开的惊喜。

  这个世界的都会与繁华,随时在变,自然的感怀是永远不会变的。所以,随心而动,放飞属于我们的今天,拼搏我们的明天。为我们青春——流泪,撒汗,不悔青春,永不言败!

  我们不再是因为我们只是我们,我们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年轻!其实,只要我们心还年轻,不管何时何地我们,依旧青春洋溢,活力四射。

  听——

  你们并不是被封锁在你们的肉体内,

  也不被拘于房屋和田地间,

  那是一个真你,居于群山之上,随风飘落。

  有一种心,叫年轻依旧;有一种心,叫不再年轻!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少年老成,沉闷不言。而,越来越多的老人,看不出年龄。诙谐的语言,朗朗的笑声,乐观向上的心态。不住让人想起曾经年轻的自己!却不知道,这只是年轻的心态!我们依然年轻,却从不年轻了!

  心若在,梦依旧;只是重头来!

  文学亦然,不在乎何时开始,不在乎用什么创作!一支笔,一张纸,亦可以写出一个天地。一个仅仅属于自己的天地,一个任自己放飞梦想的天堂!不是你不能拥有,只是你不断的擦肩而过罢了!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放下自己的懒惰,从现在开始,一切都不晚!因为,我们还年轻。

  诚然,创作本身就是一个清静之时。我们向往的不是与书本等重的黄金时代,而是渴望创造一个文明灿烂的黄金时代。

  越来越多人参与创作,然而文学越来越走向了金钱时代。或许,时代飞速发展下,文人就成了时代下的炮灰。不堪一击,穷困潦倒,苦不堪言!

  这也是我一直欣赏林清玄文章的原因!或许,大多数文学家都是如此,只是我的眼停留在他的文字上,久久不能出来。

  我希望我的文学能站在一切的物质之上,穿梭于灵性和人情之间;就像我但愿生活能够平淡有味,不拘限于欲望之中。——林清玄《林泉》

  我所期翼的世界,我所向往的文学,也正如此!

  随心,随性,放飞自己,遨游于万物之上。梦我所梦,予我所有,或得或失,不悲不喜,不怒不贪。嗔痴贪恋,皆为一瞬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皓月当空,我心如洗……

读书笔记11

  故事发生在120多年前,美丽的乡间女子扶桑被人贩子拐卖,跟随大批海外谋生的劳工来到美国旧金山,她与大批被漂洋过海带到旧金山来的女孩一样没有其他谋生技巧,只能倚门卖笑,做供美国男孩和中国劳工们享用的皮肉生意。成了妓女的扶桑,从不反抗,一心一意地等着见丈夫,这之前,她得活着,并美丽着,她决定不了自己活下来的方式,但她可以选择微笑。扶桑是个不同于其他妓女的女子,她健壮而美丽,她温厚而善良,她迟钝而从容,她似乎不生活在那个充满杀戮,肮脏,压榨和渴望的世界里,她任人欺辱,任人称赞,任人因为任何原因想要索取她的性命,索取她的尊严,而她的脸上始终带着真诚而让人信赖的笑容。她像个美丽的傻瓜一样是旧金山唐人街上的一个传奇,男人们为她争斗,为她丢掉性命,而她依旧温厚真心地笑着,似乎她没办法左右生活和自己的命运,只能超然地生活在世界之外,笑看这世界上的一切美好和丑陋。

  美国男孩克里斯从12岁起便沉迷在扶桑的大红缎外衣和丰润身体和宽厚笑容里而不能自拔,扶桑阳光一样的东方之美混沌着克里斯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并最终影响着他的一生。那段隔越了种族,隔越了年龄,隔越了阶层的绝望而又偶尔升起希望的恋情始终像一朵幼小的花蕾,始终在恶劣的环境里煎熬而得不到成长和开放。那是一段纯洁而惨烈的恋爱。一直处于悠深的.黑暗里。

  很多作家的笔下,都有妓女的身影。扶桑,就是严歌苓笔下的一个妓女——第一代女移民——用肉体款待天下的妓女。

  严歌苓借扶桑的身体,让她负载一段沉重而悲惨的过去,一段真实的移民血泪史,其实包括美国历史书上称为“最奇特的社会现象”:白种男童,用午餐的糖果费向中国的妓女定期造访……

  这本书读起来心里有一种怪怪的沉重,故事里充满中国劳工的苦难和愚昧,充满种族歧视和践踏生命的仇杀,那个世界里男人们尔虞我诈地赚钱和享乐,女人们出卖肉体养活自己可怜的灵魂。一直在为生活在那个混乱年代里的扶桑担心和浅浅的心痛。她就像被上天派来承受苦难的一个菩萨,但她又如此真诚地从不反抗和对一切宽容的接受,我常常迷惑扶桑是一个有着什么样内心的女子,她的愚钝实际上是不是她无奈而聪明的一种生活态度。

  还好,那是个已然过去的年代;但悲哀,那依然是一些中国人曾经有过的生活。我们那些苦难的同胞,曾经在一个大洋彼岸的尊崇自由和平等的国度里,受了那么多的苦难。

  据说,扶桑有一个真正的故事原形,严歌苓翻阅了海量的资料才把扶桑这个人物刻画得饱满和完整,那么,曾经的扶桑,你真的受苦了。

读书笔记12

  很早以前就听人介绍过《狼道全集》这本书,惜于书店没有这本书买,这次去商场逛书店时有幸买到了这本书阅读。

  《狼道全集》是著名的畅销书作者王宇的又一得意之作,此书是一本全面解读狼的书籍,书中展示了一些狼的纪律、狂野、多变、忍耐、意志及策略,从多方面引用狼道对人道进行了最完美的诠释。书中通过一些古代的、现代的,企业的、个人生活的生动事例,全面地为我们解读了狼的性格、狼的智慧、狼的生存哲学,给我们工作、生活以启迪。单从个人来阐述人生哲理,该引用狼的精神,学会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现在的社会不管哪个行业都是优胜劣汰的。做任何事情都该给自己树立目标而才会产生动力;人生的道路总是坎坎坷坷,人生遭遇各种挫折是必然的,而我们要做的是用中庸的心态来面对,使自己做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并不是一直缅怀着失败。特别是现在80后的年青人更缺少生活中的磨练,对于挫折我们该坦然面对,在挫折面前一定要充满自信,坚信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生活中强者与弱者的区别在于一经挫折就退却做了懦夫,而强者在经历了第一百次挫折的时候,便开始第一百零一次的冲击。书中引用了多个经典范例告诉我们应该具备愈挫愈勇的精神面对人生。狼的生存,就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坚强地创造生存空间;狼的团体,就是在充满争斗的对手中组织强大的团队力量;狼的智慧,就是在强者之列不断竞争、超越。这个大家庭不仅要有狼的`团结精神,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像狼一样有强烈的生存意识、野性拼搏意识,以狼群杀阵般整体配合与分工协作,靠集体智慧和力量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超级团队。

  通过对《狼道全集》的阅读,可以学到团队竞争中所需要的一些智慧,比如合作、分工、策略、沟通、危机意识、消化能力。狼是最具有团队精神的兽群,他们的力量来自于团队,团队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同样的道理,单位要生存要发展也应该奉行狼道准则。工作中我们也应分工协作,团结一致,在协作中遵循自己做事、做人的规则,用铁一般的纪律来约束自已。狼的忠诚、交流、合作、坚韧的精神是值的我们每一位成员在工作、生活中学习的。在这个社会中,办事实、干大事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相互合作,发扬狼道精神,发扬狼道文化,才能拥抱成功,才能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读书笔记13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小说,它告诉人们一个人生的真谛。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温柔,清纯,喜欢追求一些完美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出众,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十分敏感的自尊。她描述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可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

  简爱生存在一个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狠打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完美的生活。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我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作了一个能够和自我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深深爱上了她。

  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明白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我必须要离开,她虽然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此刻这样疯狂时所理解的原则。可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是简爱意识到自我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但简爱做出了一个十分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感情力量包围之下,在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我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有一个光明结尾--罗切斯特的庄园虽然毁掉了,并且他自我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自我的尊严和真爱。

  在当今社会,人们都疯狂地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感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爱这样为感情为人格抛弃所有,并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情,还有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人的心灵。

读书笔记14

  波兰诗人辛波丝卡一生所创作的诗作虽然还不到两百首,但每一首诗看似平易却真实地反映着这个世界,为破碎的人类现实世界带来光亮。

  其中有这样一首小诗,让我颇为震撼:夜空中有许多颗星/?一颗是你,一颗是我/?我们都在摩肩接踵中/?品尝/?寂寞的闲情。每每回味这首小诗,都感到似乎有什么正轻叩着我的心扉,强烈的共鸣油然而生,这不正是许多都市人的无奈吗?

  生活在大城市的都市人每日都面对着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繁华景象,任自然界花开花谢,潮起潮落,而全然已无与自然的共鸣,徒然地感慨人生路曲曲折折,平平仄仄。我们的确如诗中那样生活在摩肩接踵中,却到底忙得些什么呢?忙,是一种生理状态,更是一种心理状态。有价值的忙,是为了充实生命而忙,进而升华到心理状态的充实。而无价值的忙却只是一种盲目的机械运动。当生命在指间消逝时,自以为“充实”的生命却以内心的空白收场。这种忙只能说是毫无意义地重复着过去,仅仅停留在生理状态的忙碌罢了。而在辛波丝卡的诗中,我们不禁感受到诗人淡淡的忧虑。无疑,她是懂得诗和生命滋味的人。

  摩肩接踵的生活和独自品尝寂寞的闲情,这看似截然相反的生活状态就这样交织在了一起。虽然忙碌的生活让我们不曾停留,而内心却是多么渴望真情的流露,多么渴望停下疲惫的步伐去欣赏一下人生路上的美丽风景。我看见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结伴而行,前往他们乐园般的青草地;看见树荫下年迈的老人品着茶,下着棋,笑谈着如棋的人生。然而现在我更多地看到的是熙熙攘攘的公交车,面无表情的人们上了又下;看到的是深夜里仍伴着莘莘学子忙于苦读的点点灯光。诗中所揭示的这种忙碌的生活状态不是我们所向往、所应有的,须知忙,决不是使我们心“盲”的借口。因为永无止境的忙碌,使得许多人已无暇思考了,于是在疲惫的躯壳下隐藏的是贫瘠、麻木的心灵,是空白、茫然精神家园。要知道忙是充实生命的途径,是干出一番事业,也是为了不枉此生,因而在思考的基础上去充实,才是智者的选择。

  其实,摩肩接踵并不只是无奈,忙也可以是快乐、精彩的。不必为“良辰讵可待”而忧愁,挥洒“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气魄和“千掏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的豪情,给忙碌的生活以自信的色彩;再匆忙的岁月,别忘了驻足人生的风景,请记住“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潇洒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当忙被赋予了自信、洒脱和理想时,这样的忙才能真正地充实内心,丰富生命。

  在辛波丝卡的这首小诗中,我们看到了许多都市人无奈的生活,诗中那淡淡的落寞忧伤,也能让你在诗的余韵中细数生活的点滴,引发对生活的审视和思考,而它的可贵也就在这里。“他们彼此都深信,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诚然,摩肩接踵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但变化无常何尝不也是一种美?就让我们珍惜生命的每一次感动,在平淡朴实的生活里寻觅幸福的积淀,在摩肩接踵中捕捉闪光的瞬间,点点滴滴,谱一曲美丽的生命之歌!

读书笔记15

  《羊脂球》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写的短篇小说。

  小说描绘了普法战争期间,有一辆马车被普鲁扣留,要车上一个绰号叫羊脂球的陪她,否则就不让马车透过。羊脂球出于爱国之心拒绝了,但车上的乘客为了自己的'私利,逼她为了大家牺牲自己,羊脂球为了大家作出了退步。可第二天早上,马车出发时车上的乘客又换了一副嘴脸个个疏远她,不屑再与他说话。当初他们牺牲她之后又把他当做一件十分肮脏的废物,丢在一边,对她十分无情无义!

  在《羊脂球》当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文章运用了超多的人物对话。透过对话,把各个阶层不一样品性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此刻了读者的面前。而我在此小说中最喜爱的人物还是羊脂球,她虽然是一名,但她有爱国之心,奉献精神,为了大家甘愿牺牲自己。而与此构成鲜明比较的那些所谓的贵族资产阶级们,平日里道貌岸然,骨子里却是自私,虚伪和无耻。这些人在通篇的对话中被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这一种写作手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孔乙己读书笔记-读书笔记07-24

读书笔记05-15

简爱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简爱读书笔记05-12

有关读书笔记03-28

读书笔记范文03-30

松鼠读书笔记11-09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11-10

《投降》读书笔记11-10

《史记》读书笔记11-09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11-04